查看原文
其他

旧影觅踪:燕子矶头有过几块劝诫牌?

飞刀看书 飞刀看书 2022-09-29


按:前两篇关于燕子矶的文章,其实写得比较拘谨,多少有点学究气。

纠结对与错,本不是我的初衷。

史海茫茫,后人可捕捉的只有蛛丝马迹,能看到多少真相呢?

或许不久之后,再看自己的这些文字,依然是千疮百孔。

结果很重要吗?

我更享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尤其是找到一些自己过去不曾注意的细节,犹如破译前人留下的暗码,那份快乐,真的无法言喻。

今天,我愿意把它们分享给大家,作为这个话题以及今年的终结篇。

谢谢你们的陪伴!

文:小陆飞刀

拙文《燕子矶“想一想”“死不得”牌真的与陶行知无关吗?》中,提到了陶行知与燕子矶劝诫牌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各版本故事对劝戒牌本身的描述也不太一样。

李相维、夏孟文以及《想一想死不得!》和《陶行知立木牌》都说,做了两块木牌,各写着“想一想......”“死不得......”

邵仲香则说,只做了一块木牌,两面各写了“想一想”和“死不得”的大字,下面各写两行小字。

而许士琪《燕子矶头探胜记》则说,丁超建木牌一方于其上书“死不得”三字,厥后改为“想一想”。也就是说,先有一块“死不得”的牌子,后又改成了“想一想”。

那么,燕子矶头的劝诫牌到底有几块呢?

今天,让我们开启“大家来找茬”模式,去史料里找一找曾经竖立在燕子矶头的木牌吧!

最早的“死不得”木牌(1927-1928)

我目前在民国文献中查到的燕子矶木牌最早记载,是1928年1月1日出版《津浦之声》第1期上的《燕子矶岩山十二洞游记》,作者署名为“醉”。文中写道:“矶石兀立江表处,树木牌,大书‘死不得’三字,其下书有勉励语数句,略谓:既为国民,当为国家尽力,安可遽萌短见,来此觅死,回去吧!为国宣劳,才是英雄云云,读者无不悚然动容,闻向导曰,往往有不得志之士与夫情场失恋者,到此自尽,最近有某大学男女二人,同自石巅投江而死,故立此警告云,但不知何人设施,其功亦伟矣,相与慨叹久之。”据文中记载,作者这次游览燕子矶的时间为1927年12月4日。

1928年2月26日,南京特别市一区分部工作人员游览燕子矶,留下了一张在劝诫牌旁的合影(见《南京史志》2015年第2期封三)。这块牌子上部写着“死不得”,下方有几竖行小字,其中可辨认有“人”、“一”、“大”等字。

这是目前笔者见到的劝诫牌最早影像。《陶行知全集》收录的劝诫木牌警语,其中有一段为“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岂可轻生?”。试将这段文字在图上排列对照,又可多辨认出一个“民”字。

这块木牌的文字含义与排版格式,与《燕子矶岩山十二洞游记》所描述的基本一致。木牌最后还有两行字,从字数看,不像是个人落款。

“喂!请想一想”(1928-1930)

1930年《学校生活》第5期(1930年4月出版),刊载了两幅燕子矶照片,出现了另一块横式的“想一想”木牌。

第一幅注为:“徐女士慧她登临燕子矶,她见了江水浩荡,不禁长叹一声。”照片中的木牌为横长方形,立在矶头岩石前,上书“想一想”三个楷体大字,其右侧似乎还有一行小字。

第二幅则是这块木牌的背面,说明为:“这块牌子是因为燕子矶投江自杀的人太多,用它来警告人们的。”

木牌背面有几竖行小字,内容无法辨认。最后两行像是落款,前两字似为“燕子”。


这块“想一想”木牌在南京出版社《南京旧影 老明信片》的燕子矶老照片里也出现过。

木牌正面“想一想”三个字清晰可辨,字迹显然一致。

还有一张,是《首都实用指南》(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插图。

但是,最清楚的还是这一张:

1929年12月,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之江浙教育参观团于南京燕子矶合影(见《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10期),照片中“想一想”木牌非常清晰。

“想一想”右侧的竖行小字也看清楚了,正面全文其实是:“喂!请 想一想”。

笔者查阅到的大多数文献,包括《陶行知全集》,都只将此处文字记作“想一想”,惟毛遂之在《陶行知先生在南京燕子矶小学》一文中信息和照片显示是吻合的。

那么,这块“想一想”木牌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935年《旅行杂志》第9卷第1期,冷善远的游记《燕子矶》,写道:“我自十七年秋天由南京杭州漫游归来......至今留有深刻印象的,是那矶头上横立着写有‘想一想’三个大字的木牌。”


也就是说,在1928年秋天,燕子矶头就有一块“想一想”木牌了。

这样的话,“想一想”和“死不得”两块木牌很可能同时存在过。

“死不得”与“想一想”曾同框(1928)

我再次搜寻,终于有了发现。

1928年8月1日发行的《铁路公报- 沪宁沪杭甬线》(第40期)上,有一张燕子矶头的照片。

仔细看,在燕子矶头岩石附近,立有一块竖长方形的牌子,应该就是写着“死不得”的那块,而在通向矶头大石的小径右侧,还插着一块横长方形的牌子,那当然是“想一想”了!

这张照片上,“想一想”和“死不得”两块牌子同框了!

由此可以确定,至少在1928年8月前的某一段时间里,“想一想”和“死不得”两块牌子是同时树立在燕子矶头的。

两块牌子的形状和书写格式并不相同:竖长方形的牌子,上部题写“死不得”,下有几竖行警语,内容为“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横长方形的牌子,则是一面写着“想一想”,另一面也写着几竖行警语,很可能是"死有重于泰山......”那一句。牌子上的落款,很可能是“燕子矶小学”。这两块牌子可能都是以燕子矶小学的名义制作的,没有署陶行知的名字,所以当时一些游记据此写下该木牌为燕子矶小学或校长丁超所立(当然,这个说法也没有错)。

当年,游人登上燕子矶,首先会在通往矶头的小路旁看到“想一想”,如果不止步继续向前走,那么在尽头的悬崖边就能遇上当头棒喝——“死不得”!

另一块“死不得”木牌(1929)

到了1929年,燕子矶头的“死不得”木牌曾被换过。

1929年4月,中央大学区立通俗教育馆游览燕子矶,他们的合影(载于1929年8月1日发行的《民众教育》第一卷第九期)中出现了劝诫牌,但牌子大部分被人群遮挡,只露出一个“死”字局部。

这块牌子的“死”字是正楷字,与1928年老照片里的行书“死不得”不一样,而且从高度判断,它很可能是一块横式的木牌。

1929年《皋塘特刊》第1期上有一首《燕子矶》诗,其注云:“该处投江自杀者甚多,因树一牌,大书死不得三字,反面更书有国当爱,有民当爱,何可轻死等句”。

这里提到,1929年的燕子矶有一块反面写着警句的“死不得”牌,显然也与1928年照片中显示的不同,很可能就是1929年通俗教育馆职员合影中的那一块正楷“死不得”牌。

两块横式木牌也同框

两块横式木牌也曾同框吴德广编著的《老南京记忆:故都旧影》(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一张年代不详的燕子矶老照片,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

仔细看,一块在岩石旁,一块在小路边。

岩石旁的那块横式木牌,会不会就是那块正楷版本的“死不得”牌?

“死不得”一度消失,只剩“想一想”(1929-1930)

1929年许士骐《燕子矶头探胜记》(载于1929年7月9日《申报》)写道:“吾友丁子超,长燕子矶小学有年,深虑不幸事之接踵而起也,乃建木牌一方于其上,书‘死不得’三字。厥后改为‘想一想’,附录警句,藉以打破当局者之迷。”

1930年的《燕子矶之行》(陆介夫作,载于《紫罗兰》1930年第4卷第20期)则写道:“我觉得那矶前竖立的‘想一想’比较那从前的‘死不得’用意深刻多了!”

根据以上文字判断,大约在1929年下半年,燕子矶头的“死不得”牌就消失了,只剩下一块“想一想”木牌。

所以,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岭南画家黄少强绘了一幅国画《燕子矶头》,便只画了一块横式木牌。


正反面各书“想一想”、“死不得”的木牌(1931-1936)

1931年左右,木牌的样式又有改变。

1931年6月出版的《国闻周报》第8卷第24期,刊登了几张《江南景物古迹》照片。其中一张为燕子矶,画面中有一横长方形木牌,似乎与前面的“想一想”牌差不多,但其文字说明为:“南京燕子矶,所见之牌,上书‘想一想’三字,背后书‘死不得’,盖因近来自杀日增而立也。”

据此,1931年前后,燕子矶可能又出现了一块新的横式木牌,正反分别写着“想一想”和“死不得”,不再有其他大段警句。

原来劝诫牌上的两段警句内容,都和陶行知先生倡导推广的乡村教育运动相关,1930年4月,晓庄学校被当局封闭,陶行知被通缉后逃亡,丁超也被牵连被捕。宣传乡村教育的警句消失,或许受此历史背景影响。

此后,很多文章都对这块木牌的内容描述,大都写为“想一想,死不得”(也有只写为其单面的“想一想”),没有提到还有其他警句了。

1932年11月2日《中央日报》的报道《山水清幽燕子矶,秋景更比春景奇》写道:“再前至矶顶,峭壁千仞伸出江面,每有人在此自杀,板牌立焉,一面书‘想一想’,一面书‘死不得’。”

《老实话》 1933 年第5期,刊载燕子矶远景照片,文字说明为:“首都燕子矶,上有‘死不得’‘想想看’之木牌”。 

1933年,黄右昌《燕子矶》诗(载于《时代公论(南京)》1933年第53、54期合刊)注云:“矶头竖有‘想一想死不得’六大字”。

1933年,雷鸣《燕子矶游记》(《金钢钻》1933年10月8日):“山尽处有木牌,书‘想一想’三字,因迩年失恋青年,往往于此跃江而死者甚伙,爰立牌为情网中人当头棒喝也。” 

1934年穆建业《燕子矶屐痕》(《新青海》1934年第2卷第3期)写道:“‘想一想 死不得’,一块插在矶头的木牌上,写着这样的警句。”

1935年杨代淦《燕子矶游记》(载于《青年之友》1935年第11期 )写道:“‘想一想 死不得’,回过头朝前走去,一块蓝牌上的几个大字,闪电似的入了我的眼帘。”

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都市地理小丛书——南京》(倪锡英著)里,也有一张燕子矶的插图,隐约可见矶头的木牌。书中写到:“那里时常有人投江自杀,所以在怪石边植着一块木牌,正面写着‘想一想’,反面写着‘死不得’,警告那些消极的人们。”

1931年以后木牌位置的变化

这块木牌的位置,发生过多次挪动。

南京出版社的《南京旧影 老照片》中的有张燕子矶老照片,与1931年立于矶头的位置不同,它位于矶头小道的右侧。

这张照片出自1934年出版的《中华景观》摄影画册(伍联德主编,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根据该书前言,书中所有照片系组织全国摄影旅行团费时八个月拍摄完成,因此这张照片应摄于1933年-1934年之间。

1935年的《南京燕子矶头》照片(载于《方舟》1935年第3期),木牌也位于通向矶头的小路旁边。

这张照片曾被制成燕子矶的风景照小卡片。

同样的构图,还被绘成了风景画,那块木牌仍然是标配。

这一张网上找到的燕子矶老照片,那块木牌插在燕子矶头左侧的岩石前,通往矶头的沙土路已被整修成整齐的嵌石路,这张照片的拍摄年代,当比前面的几张都要晚一些。

1935年8月26日《中央日报》上刊载的燕子矶头照片,木牌位置也在矶头。

1935年《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 第1440期上的这幅照片中,木牌则插在矶头岩石的正下面。

木牌字体的变化

网上流传过一张题为《临崖勒马》燕子矶照片,据说是1933年上海某校网球队来南京参赛时的留影。燕子矶头立了一块写着“死不得”的木牌,位置在矶头岩石的上部,字体也与我们最早看过的大不一样。

不知这牌子的背面,是否还有“想一想”三个字?

这牌子上的字显然不是陶行知先生书写的,曾有朋友将此照片作为“死不得”木牌非陶先生所书的实证。其实道理很简单:木牌易损,坏了要换,牌子自然并非只有这一块。1930年4月,陶行知被通缉后出走,此后他的主要活动地点便不在南京了,另由他人来写几个字,也是顺理成章的。

其实,更早出现的那两块正楷字横式木牌,书写者可能就已经换人了。但目前所见到的最早影像,仍是那块显然是陶先生书写的“死不得”竖式木牌。

其他五花八门的警示牌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南京沦陷,但是燕子矶头树立警示牌的传统还保留着。

1941年,杰生《灵魂的交响:游燕子矶》(载于《沙漠画报》1941年第4卷第15期)写道:“走上山坡,往北走,远远看见一木牌插在地上,写着:‘ 要死的先要细细想一想’,据云即从前‘ 死不得’牌告之处。”

这篇文章还提到,这时燕子矶头除了有这块木牌,还有巡警值守,但听说到此跳江的人已经不多了。

后来,木牌就消失了,但那警诫语仍被写(或刻)在矶头大石上。

1944年,塞金《燕子矶去》(载于《学生》1944年第2卷第3-4期)写道:“在燕子矶顶上......一块大石头上刻着‘想一想,死不得’六个大字。”

 

抗战胜利后,黄裳先生于1946年来到南京,他在《金陵杂记——燕子矶》(1947年发表,后收入《金陵五记》)里写道:“燕子矶上站满了人,照相,谈笑。好象听说从前此地有过一个牌子,写着‘想一想’、‘死不得’之类话头,然而现在却不见。”

不过,燕子矶头的警示语还是断断续续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除了写着木牌,还曾写在石头上、木桩上。

1947年,邵雨《燕子矶之游——南京别记之二》(载于《中央日报》1947年9月27日)中写道:“猛一抬头,看见矶石上竖了一个木牌,上面绘着一具可怕的人形骷髅,写着‘危险’两个字,这是园林管理处所制,警惕游人们小心的。”

1948年,梦生《燕子矶》(载于《茶食月刊》1948年4月15日第3-4期)写道:“在边际的方石上,不知哪个写的——死不得——的三个字。”

1948年,周子鲁《燕子矶记遊》(《旅行杂志》1948年第22卷第6期)写道:“当局为防止意外的轻生起见,打下几个木椿,木椿之上,安上有刺的铁丝网,并在木椿上,写了六个幽默的字,一边是‘想一想’,一边是‘死不得’。”

而《京沪宝鉴》(中国工商服务社编,1949年2月出版)则说“旁有碣曰死不得,以警投江自杀者。”

这个“碣”,是否为一块写着大字的石头?

今“想一想死不得”石碑

再后来,进入新社会,南京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当然用不着再去燕子矶“想一想”了。

195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了《南京风光》彩色明信片,其中就有一张阳光灿烂的《燕子矶》。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燕子矶头已筑起了防护栏,又是另一番景象(《江苏旅游大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86年出版)。

1993年,陶行知研究会和燕子矶公园将“想一想”“死不得”六个字合在一起,以陶行知先生的手迹集字,镌刻成石碑,立在燕子矶头,这就是今天的燕子矶劝诫碑。


嘿嘿,现在您数清楚了吗——

燕子矶头到底有过多少块劝诫牌?



感谢您能读完这篇文章!

如果喜欢,请转发到朋友圈,或点击文末右下方“在看”。

“飞刀看书”往期推荐



燕子矶“想一想”“死不得”牌与陶行知无关?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亲历人的回忆都靠谱吗?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