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建筑MISS 8女团的GMP“纯粹”设计之旅
在学习建筑的路上
你是否踽踽独行
我们想分享
和你聊聊有趣的、不为人知的
小故事
嗨喽大家好!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GMP与同济联合指导的Studio作品~ 继上次的MVRDV-同济联合工作坊过了一年之后,GMP与同济长达一学期的联合研究生工作坊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小编在看作业展的时候便感受到惊喜连连!GMP参与指导下的作品果然带有他们独特的风格,简洁、充满逻辑而又不失力量感,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
感谢同济大学喻桥苹、李一丹、王雨婷作品稿件
————————————————————
精彩作品图抢先预览!
↓
这是一个有关博物馆的设计,先来简单看看GMP列的任务书~(可以往下滑动浏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io is to explore the requirements ofmuseum buildings and find new solutions for designing urban museums with highlydiversified uses as well as multiple external influences.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designing skills based on analysis and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order to develop effective and unique designsolutions.
The site for the studio is located in Hamburg, Germany. Itconsists of the design of a new museum for The Falckenberg Collection, whichcooperates with the existing Deichtorhallen Museum and requires a new buildingnext to it. The site has unique character thanks to its proximity to the harborand the historic city. The challenge of the design is to find solutions forthe urban context and still create suitable and exciting spaces for the artexhibition.
The Design solutions requires the focus on twoscales: The urban scale, in order to choose an overall volume thatreacts to its surrounding influences, and a building scale, in which theinternal organization is ideal to suit the diverse uses and exhibitionrequirements. These two scales will need to go hand in hand and offer qualityspaces for both urban and internal spaces.
区位图
01 关于基地
About Site
博物馆的基地位于内城至港口新城(详细介绍见文末彩蛋哦~)的入口处,旁有两座原为market现在作为museum使用的建筑。至于其使用,计划将郊区的老FALCKENBERG美术馆的展品迁移到这里。
城市肌理
将郊区的老FALCKENBERG美术馆的展品迁移到新馆
02 概念生成
Concept Generation
在我们进行博物馆设计之前,我们有过两个小训练,一个是用一张图来体现我们对未来博物馆的构想,一个是分析一个现有的著名博物馆。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回到我们的基地进行博物馆设计。在我们解读我们的基地时,发现基地原本是用作市场,希望通过这个设计来唤醒场地的原始市场记忆,这也成了我们设计最根本的一个出发点。
场地关于原始市场的记忆
那么如何在场地唤醒市场(MARKET)的原始记忆呢?我们小组的三位成员也分别做了三种不同的尝试。
下图是当时提出的一方案(李一丹),这个方案的出发点是想要制造一种全新的观览方式——整个艺术馆是一个开场的大空间,就像我们平时所见的平价市场一样,艺术品遍布其中。空间内的黑色密封盒子是艺术品仓库,平时仓库开启供游客参观。游客也可以从盒子顶部拾级而登,从各个角度观看中心的展品。
“市场”式的观览方式
另一个方案(王雨婷)的出发点是market的自由性。德国传统的market是在广场中根据各个摊位的需求自由布局,是一种自发生长的空间。有趣的是museum具有与其相同的观览方式(如图),或许可以借鉴market来探索一种模式,让空间自由、流线自由。
“市场”式的自由流线
基于空间与流线的自由性,方案的外圈是常规展厅,而中庭为通高网架可自由穿行,其中的片墙甚至地板、楼梯都可以供游客自由移动。这个设计过于放飞自我更像一个装置(忘记给这个襁褓里的方案拍照)。
第三个方案(喻桥苹)从market的空间出发。market的空间类型有很多,从街边的摊铺到商场里的空间,空间性质各不相同。那么这些market的空间分别又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概念模型
Street market 的空间是匀质的,没有空间等级的,行走其中,空间是完全开放流动的状态,而shoping mall中,空间开始有了等级的划分,形成了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空间的流动状态相对于street market 会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在空间的尺度上也有所不同,street market 尺度相对较小,而shopping mall中的空间相对较大。从street market 到shopping mall,有一系列不同尺度不同空间等级的市场空间,将这些空间进行组合,这一系列空间本身就带有渐变的效果。
从street market 到shopping mall
之后我们继续深化方案三,试图还原market的空间感受来唤醒这块基地对market的记忆。Market的不同空间类型在基地上进行组合排列时,从空间尺度和空间等级上都有一个渐变的趋势,我们将这些不同的空间进行组合,来适应我们基地,体现从室外的景观、展台到大型室内展览空间的变化。
渐变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等级
在进行空间组合时,不同空间尺度的变化引导我们引入“模数”这一概念,来控制不断变化的空间尺度。关于平面模数我们最终选取了“3m*3m”的最小模数,选取正方形的单元一方面方便控制空间大小递增的趋势,另一方面更有利于营造均质无等级的空间。3m*3m的最小空间也可单独作为景观和展台。我们用不同大小面积的方块在基地内进行平铺,代表不同大小和形式的展览空间,为了防止各方块之间的逻辑混乱,我们引入了网格,并按照一定的模数将方块逐渐放大,来控制渐变的空间趋势,现在的最小方块边长是3米。
用“3m*3m”的最小模数确定基地网格
用渐变的方块在基地上表现不同market空间的组合变化趋势,结合不同面积需求的功能排布,合理布置渐变的market的空间。关于使用面积,仓库(Schaulager)的面积是2000平方米,我们用边长是15米的方块去呼应这部分的面积,大致分布在沿城市道路这一侧。同理,其他功能的面积用不同大小的方块进行面积的叠加,主要分布在内部流线之中,展厅分布贯穿始终。
用方块组合满足不同功能的面积需求
将不同的市场空间渐变趋势在平面上表现出来的初始状态如下图:
调整之后的变化趋势如图:
那么这些方盒子如何建筑化?如何组织起来呢?
03 方案深化
Programme Developing
首先我们根据德国老师一直坚持的“simple”原则,结合不同的空间高度感受和基地周围的条件,生成我们的体块模型:
基地位于德国汉堡市的入口,会受到周围的明镜大厦、老博物馆、城市道路等的影响。
同时不能遮挡明镜大厦的视线,大部分的建筑体量较矮,并且不同体块直接留有间隙让视线可穿过。
建筑的变化趋势呼应原本存在的Plaza,建筑整体开放向Plaza,使得Plaza成为三个博物馆的中心。
同时,新博物馆与老博物馆之间存在一定的建筑退界,不影响老建筑的使用。
流线组织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在刚开始组织我们的博物馆的流线时,我们主要设想关于单体的竖向连接,主要采用错层的方式,使得内部的观展环形流线能更加流畅。
设想一个螺旋形的环线流线将这些半层的空间联系起来,但最后被Alex(gmp公司的教学负责人)说流线过于复杂、不够“simple”。最后博物馆的流线舍弃了螺旋环形的流线,而是有一个主要竖向交通核,每层形成一个环形流线,单元之间通过连廊连接。
空间类型探索
Space Type
在探索不同market的空间组合的时候,不同类型的market空间特性的营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关于单体流通性和私密性的探索,用柱子限定的空间更加流动自由,用短墙限定的空间在视线和空间上都有阻挡,长墙可以彻底分隔开两个私密空间。柱子围和的空间没有空间等级,没有导向性,单向墙体的导向性太单一,双向组合短墙比单向墙的导向性丰富,空间相对自由,这两种不同类型可用于模型的不同的位置。
长短墙组合的两种类型
关于单体私密性的探索,随着一面墙体与展览空间的距离的渐变,空间的私密程度也逐渐降低;如果把一面墙体旋转一定角度,空间的私密性也逐渐降低。这是两个单体之间的不同组合对空间私密性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墙体的不同摆放,大的空间的私密程度也有所不同。这将运用于我们对不同空间的营造之中。
不同组合对空间私密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在类型学的探讨和反复比较中,我们最后采用了一些墙体模式进行组合来形成我们渐变的空间模式,满足不同私密度的要求:
墙体组合形成渐变的空间模式
在组织不同尺度的展览空间时,展品和人的关系的探索也十分重要,展品与人视线的关系简单分为平视、俯视、仰视的关系,不同尺度的空间与这些不同观览模式进行组合,创造丰富的观览体验:
展品与人视线分析
不同尺度空间中展品与人视线分析
平面布置
Plane Layout
在我们深化方案时也一直在调整我们的网格平面布置,首先是我们出入口的设置。建筑渐变的趋势开放向Plaza,将Plaza中的人流引向新的博物馆,在穿过室外景观、室外展览空间之后逐渐过渡进入室内
一层平面初稿
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刚开始过渡到室内的空间面积不够大,一些必要的服务新空间需要分散到几个相邻的盒子建筑中,这样会拉长流线也会使得流线复杂!(没错,又是被嫌弃太复杂了!Alex说他外婆如果来逛这个博物馆就会迷路,虽然我们认真辩论了一番他的外婆绝不会迷路,但他不听~~~)
于是我们对入口做出了调整,我们将其中的一个位于中间的盒子单独拎出来作为出入口,在人们在建筑体量穿梭的过程中感受整个变化趋势的过程中找到出入口,同时用玻璃材质和周围的铝板材质区分开来,在周围体量的布置的时候形成视线和路径上的暗示,让人们在无形的引导中找到入口。同时出入口也作为中庭、交通核,连接不同的单元。
一层平面图
在我们调整的出入口的时候也不断在调整中庭的大小和周围体块的关系,在一次又一次与Alex的讨论(chao jia)中出入口单元体的大小、长宽比例不断调整,找到一个相对于舒适的状态。
二层平面图
关于功能的布置,我们也围绕我们的概念MARKET出发。主要功能是展览,建筑主体部分是用作EXHIBITION MARKET,在室内部分主要是展览流线。在建筑屋顶的部分,也就是建筑的室外流线部分,是艺术家工作室,在展览空间的外部形成一个朝Plaza开放的Art market。
博物馆底层棕色部分主要是商业、餐饮等功能,用绿色标出的靠近老博物馆的部分是室外展览和景观。中间黄色部分是展览部分,也是博物馆的主体部分,中间蓝色部分是通高的中庭,也是主要的竖向连接点。顶层是艺术家工作室,呈环线分布在展厅顶部。
功能分布图
底层是向城市开放的,人们可以自由在这些建筑体块中穿梭:
每一层的流线都是围绕中庭展开形成一个清晰环线:
室外流线经过简化,也形成一个简洁的环线,串起所有的艺术家工作室:
针对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的流线设计,底层公共空间流线,人群可以自由在城市中穿梭。展览流线,每层都是一个简单清晰的环线,主要通过中庭进行竖向连接。
艺术家工作室流线,有独立于博物馆中展馆流线的交通核,可以直接到达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组成了一个简单清晰的环线。展品货运输送流线。展品从地下车库入口进入,通过仓库的货梯可以运输到每一层展厅中。
04 最终成果
Final Presentation
虽然前面的好几轮魔改方案已经使我们“筋疲力尽”,但是最后一口气一定要撑住不是?图纸表达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关,图纸的表达要与我们方案想要表现的感受一致。我们幻想着能从空中俯瞰我们的场地,周围一片漆黑,只有我们的方案像水晶宝盒一般,借着月色和内透光,闪耀着布林布林的光芒。通过这种对比,将环境压黑,突出我们的主体建筑,恰好能表现出我们需要的效果——轻盈。
鸟瞰图是要表现建筑与河流、明镜大厦之间的关系,那现在就需要一个从北向南看的视角。轴测图就是用来辅助表达建筑与场地、道路、车流、人流以及远处的港口新城间的关系。这样就能让观者先有一个整体的方案印象。另外,我们还希望通过轴测图来表现室外流线以及建筑最主要的结构层次。
实景效果图需要有“光”来表现表皮材质和建筑体量间的光影关系,需要有“人”来表现建筑在城市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从人的视角看过去,就需要有景观、建筑、城市之间的层级,同时也可以表现景观的不同功能。于是我们就选择了这样一个阳光明媚色彩斑斓的早晨or傍晚,让云彩投射到布林布林的表皮上,建筑仿佛消隐在了环境中。
关于场景,我们的室内外场景图与参观流线相关联。第一张就是从方案入口(遗址)处往大体量方向看过去,体块之间参差错落——这是我们理想中的效果——能从室外明显感觉到体量的变化。当然,在这张图里我们还想表达的重点是室外展览的形式与参观方式。
从室外明显感觉到体量的变化
室外自由的参观方式
第二个就是关于主入口大厅,参观者在大大小小的盒子中穿行一段时间后,最终找到了这个最特殊的盒子——维护结构都是玻璃的透明盒子(当然,为了让大家找的不那么费劲,在场地的三个方向都是有引导和暗示的)。
之后就是关于展厅,展厅顶部的天窗可以将展品与一天的光影变化结合起来。
每参观完一个展厅,就会进入盒子间的连廊,盒子内的展览可以将我们带入到不同的时空,而连廊就是连接着两个时空间的隧道,从连廊内看出去的是现实世界。
艺术家工作室在最顶层的位置,通过半室外的楼梯相连,形成一个可以自由参观的“艺术家村”。
当然,最后的重中之重还是剖透视。方案乍看上去低调,并不代表里面也是如外表般平静,我们的设想是每一个盒子都是独立的容器,每一个盒子里都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而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盒子里,可以感受到亲人的尺度,也可以感受高耸的空间,可以一件件地仔细品味每一个作品,也可以一下子将所有作品尽收眼底。每个盒子的开放度和私密感也是不同的,小的盒子完全开放,与外界相连,而最大的盒子作为仓库,是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的世界。
剖透视 - 手机横置效果更好哦↓
以下就是我们的最终图纸啦~
还有我们手切的铝板小模型和挑灯细拼的大模型:
评图时老师的评语:
Most remarkable: The ground floor of thebuilding is fully accessible to the city which is nice to the city and themuseum. The top floor is for artist studio and it is a good combination withthe museum. The express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drawings represents afuture possibility.
Room for improvement: Each building has itsown space characteristics, so the streamline should be simpler and clearer whenso many blocks are connected. Streamlines should be more convenient.
05 小彩蛋 - 德国GMP之旅
Tour to GMP
看完设计,再来个旅行贴士小彩蛋~
GMP规划的行程是曼海姆(1天)- 汉堡(2天)- 吕贝克(1天)- 柏林(4天),除去GMP带我们参观基地相关的部分和GMP的各地工作室,其余时间可以自由安排。
1. 走马观花的半日法兰克福
此行最明智的决定就是提前来了大半天在法兰克福飞奔!
来之前看着官宣图的法兰克福,以为它和陆家嘴一样,高密度、现代、让人每个毛孔都绷紧,像这样
然而到了之后发现这张图里就是法兰克福所有的高层了???说好的欧洲金融中心、德国最现代化的城市呢?
(不过确实德国3/4的金融投资公司都在这儿了,高层集中在这里,而此外最高的建筑不过法兰克福大教堂了。想起汇报的时候,有一小组的效果图背景P了香港还是纽约的高密度建筑,被大佬质疑“Is this Hamburger? If it is, we’ll be very proud.”不过真的走到了金融区脚下,倒还有些身在涩谷的感觉。)
与后面几个城市相比较,法兰克福除了高密度的特点,艺术感和市井气还是很浓郁。法兰克福museum众多,国外也不分博物馆、艺术馆统统叫museum。时间有限就挑了博物馆区中的一座——施泰德博物馆。
之前出现在照明方式的案例里久仰大名,在门口意外与老师们会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实景比照片还要动人,在地面上宛如草间弥生的大地艺术,而在地下整个展馆可以呼吸。通过天窗柔化的天光,均匀到任何人造光都没法替代,只感觉天光把倒时差奔波的疲倦都过滤,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欣赏展品。
之前在思考作为展馆空间,是不是不要做过多花里胡哨的设计抢了展品的风头,是不是要纯粹、极简,但这一刻突然感到展馆的设计与展品的展示好像也可以相容。虽说德国的博物馆都崇尚天光的引入,但个人感觉,施泰德的更为细腻。
法兰克福浓浓的生活气息,暖化了印象中钢铁又冷峻的German。抛开大猪蹄子和醉人的苹果啤酒不说,采尔大街上路面的1/2用来摆座椅,树上斜靠着许多自行车,树下抱着狗狗坐。购物街上MyZeil购物中心由罗马设计师Studio Fuksas所设计。雕塑般的玻璃表皮形成了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漩涡形态,感觉自己要被吸进去。再说罗马广场,霎时间以为自己到了意大利,工作日的下午坐在暖洋洋的台阶上喝着啤酒聊着天。
P.S. 法兰克福卡团队一日票包交通和博物馆五折超划算!(德国是个museum票价都不便宜,大中华的博物馆们能免费开放真太感动了。。。)
2. 曼海姆一小时游
GMP带我们来曼海姆是为了参观他们的博物馆项目——曼海姆美术馆新馆,但吸引走我注意力的是曼海姆的城市肌理。
1607年,腓特烈四世以建腓特烈堡为名开始了曼海姆的建城史,来感受一下当时的地图
中央的城堡是现在的曼海姆大学,而剩下的网格肌理一直延续至今。如果说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常常以“三年大变样”为豪,那么欧洲很多城市一样会以“多少年”不变样为傲,曼海姆尤其如此。
3. 汉堡
汉堡的历史可追溯到9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在这里修筑古堡,建立城镇,称为汉马堡。13世纪后成为汉萨同盟中重要的自由贸易市,直至在二战中绝大部分房屋、80%的港口成为废墟。但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迅速发展起来,港口迁移至新港,旧港区于是荒废了下来,其与内城的隔离一直没有被解决,直至2000年汉堡市政府批准了港口新城总规划。
现今的港口新城十分步行友好,只是有2个半同济本部这么大,处处都值得停留,中国老年旅游团在长腿Alex的带领下飞奔真的不行= =除历史保留下来的仓库城,也有新建的许多大师之作。
做起博物馆设计时愈发感到格局完全无法和易北音乐厅相提并论,无论如何精巧的设计也仅仅是在建筑层面上让人眼前一亮,而易北音乐厅却用最简单的手法——玻璃屋盖在老仓库上,回应着港口新城的理念,怎样对待新与旧的关系、拥有着历史遗产的新城发展何去何从,整个港口新城从建筑到产业都不过如此。
音乐厅内部更是精致到每个细节,十分有幸可以进入内部参观。近距离看的立面玻璃就要流下来(左)以及扭成这样的玻璃居然可以旋转(右)??工作人员介绍说音乐厅的木制地板、墙面都是要定期用一种昂贵的油来养护,让它散发出清香。据说音乐厅在音效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除了一万块参数化定制的每块形态都不相同的吸音板,屋顶悬挂的大莲蓬是可升降VIDA系统。坐在观众席只是听舞台上穿着毛衣大裤衩的乐手们排练,已经能感受到被音乐全方位包围的魔力。
4. 吕贝克
中世纪的古城,汉萨同盟的中心,因落寞幸运地逃过了二战的战火。一看到它的地图,顿时想起交河故城,同是两河交汇之处的文明,吕贝克却能保存如此完好。
Niko 给我们推荐去吕贝克一定要尝尝历史悠久的Niederegger杏仁巧克力,现在的Niederegger也不止做杏仁糖了,和吕贝克一样异彩纷呈。
5. 柏林
柏林最让我感怀的是对历史的正视。无论是二战时的创伤、对犹太民族的罪行还是东西德的隔阂,柏林都可以做无数个博物馆来铭记,并且每一个都很用心。比如众所周知的犹太人博物馆、纪念碑。跟网上俯视图中巨大尺度的扭曲、割裂完全不同,身在其下其实建筑很小。但内部空间着实震撼,通过屠杀、流亡、延续三条轴线引导参观,每一条的尽头都是一个强有力的空间。
至于犹太人纪念碑,在绵绵阴雨天造访,未干的雨珠凝滞在混凝土碑上。当身在其中,会有照片中感受不到的变化。地面是凹凸沉浮的,入口处的碑仅仅齐腰,往深处走你会发现越陷越深,直至视线仅剩下天空,被包围,迷失,仰望。
德国老师们以为我们的原型是犹太人纪念碑??这只是个巧合!空间感完全不一样好嘛!虽然走道空间体验有些相似,但我们的尺度远大于犹太人纪念碑,也有尺度的变化而非纪念碑一望无际的阵列感。再比如拆毁后的柏林墙,在不同区域用不同方式展现,有保留了的柏林墙层层结构、可以登高观看的柏林墙纪念馆,还有仅留下地面痕迹、用钢筋纪念原柏林墙的遗址公园,以及邀请了180位各国艺术家在1300米的墙上进行创作得东边画廊。
在几座城市里柏林文化艺术氛围最浓郁,仅是博物馆岛及其周边就有十余个museum,历史相关的文物多是来自西亚、埃及,还把巴比伦的城门搬过来。赶上周末市集被大众艺术的水平惊到下巴掉出来,每个摊位都别具一格,用报纸撕撕贴贴挥两笔随便就让你走不动路 (不让拍照很遗憾)。
P.S.参观柏林议会大厦穹顶要提前预约越久越好太火爆,我们正好赶上维护就只能在外围兜一圈T^T
6. GMP事务所
GMP老师们带我们参观了上海、汉堡、柏林的工作室,画风都非常统一、极简,和他们的作品一样一看就非常GMP,就像他们的设计理念。
统一的黑色置物架、白色桌面,空间中除了木地板几乎看不到黑白灰外的颜色。汉堡的工作室最独特,远郊河边的山中,顶上是360度观景的会议室,可以远眺汉堡港。不过冯格康的住宅就看着工作室门口(老板推开窗子就能看到你哦)。
06 设计感想
Rethinking Design
设计团队:MISS 8女团
坚信会做设计就会变帅便一直默默加油的喻桥苹
能做一个自己喜爱的设计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哪怕设计路上磕磕绊绊迂回曲折。非常感激这段时间吵吵闹闹却一起拼搏的队友们,非常感激老师们兢兢业业耐心指导,会想念一直念叨的to be simple的Alex,会想念Goetze慈祥的笑容和鼓励,研究生阶段也许能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很少,但是这段时间,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方案见了自己就能做出来的李一丹
这次的设计课收获良多,首先当然是出了趟远门,见识了一下更大的世界,放松了身心,为之后的方案设计阶段打下了良好的体力基础。然后就是我们遇到了最最耐心和细心的老师们,在整个过程中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帮助和支持。最后就是经过这次小组合作,虽然大家每次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最后都很给力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争取想法比头发多的同时努力保住头发的王雨婷
之前一直嫌弃德国老师们不停让我们be simple、reduce实在是钢铁没情趣,直到最后一天Niko一句醍醐灌顶甚至还有点心动
“There are too many things in your life.”
END
——————————————————
文字&图片来源: YQP, LYD, WYT
整理&编辑:HMM
相关前线探索文章延伸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同济建筑天团+MVRDV主创亲临指导=史无前例的盗梦空间!↓
暴改火车站占德国报纸头条!同济小姐姐获柏林gmp实习敲门砖↓
ZHA CODE|扎哈背后的神秘部队开始亮相↓
山水长卷绘出毕设榜首——同济独家“山水实验室”之里程碑式探索↓
我们是与你一起在探索建筑的路上同行的伙伴
我们想和你谈天说地,尬聊也可以
TransAxis
合作联系 :wangxiang_521(微信)
邮箱:3925015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