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 李清泉: 深大应跻身“双一流”有四大理由
深大招办官方公众号,欢迎关注
12月21日,《南方都市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题为《李清泉:深大应跻身“双一流”有四大理由》的深度报道。这是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履新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专访中,他讲述了既新又老、既高又大、既快又慢、顶天而立地的别样深大;畅谈了深大与城市发展的休戚与共,以及作为中国大学的国家情怀与探路担当;回应了坊间对深大快速发展的一些误解与偏见;表达了深大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愿景和规划。该篇报道还特别指出,深大的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大的发展成就完全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一个鲜活例证,也是国际上观察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快速转型的重要窗口。
随着深圳大学原党委书记刘洪一到龄退休,深圳大学领导班子出现调整。担任深大校长8年的李清泉,出任深大党委书记、校长,主持党委、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审计、督导工作。12月15日下午,深大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了上述人事变动。今年55岁的李清泉,深大党委书记、校长“一肩挑”。他在履新后首次接受南都专访,谈身份转变及深大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愿景和规划,亦详细回应了外界对于“深大财大气粗到处抢人才”的误解。
2020年是深圳“双区驱动”战略实施元年,是“十三五”与“十四五”承前启后之年,也是李清泉来到深圳、成为深大校长的第八个年头。连任两届校长,他带领着深圳大学成为中国进步速度最快的高校。做校长时,他思考更多的是“怎样办大学”这一战术操作层面的问题;担任了书记,则须聚焦战略方向——“办什么样的大学和为谁办大学”,在力争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上,朝着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目标迈进。
01
谈深大的个性
既新又老、既高又大
既快又慢、顶天而立地
李清泉在武测、武大和深大三所不同的大学,担任校领导20余年,对行业性院校、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差异有切身的体会。他说,中国的大学具有文化属性、政治属性等多重属性,在大学学习和工作不等于理解大学,没有任何两所大学是完全一样的,大学管理是一门需要经验的技术活,大学的创新发展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2012年他出任深大校长时曾“断言”:深大有5年左右的窗口期,如果不能从“独子”,成长为“长子”,就可能成为“弃子”。8年过去,深大成为中国进步速度最快的高校,而深圳的高校数量也迅速增加至15所。他说,放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中去认识和分析,深圳大学是目前中国内地个性鲜明的最好地方大学之一。
李清泉为这一论断列举了四个理由:第一,深大既是“新的”,也是“老的”。说深大新,是说她是一所只有37年历史的年轻大学,也是说她是一所具有改革创新基因的实验大学,喜欢求新求异求独特。说深大“老”,是说深大有30万校友,深圳高等教育的长子,(人员、利益、观念)存量巨大,也是说她的体制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理事会制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治理机制不同,完全是一所在中国传统体制下的普通大学。
第二,深大既是“立地的”,也是“顶天的”。深圳大学是一所“处江湖之远”的层级很低的市属地方高校,但另一方面,正因为她又处于深圳这块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和示范区,因此深大也有强烈的“国家”情怀,心气和志向很高,一直而且越来越多地承担着特殊的国家使命,特别是为中国高等教育探路、服务中央治港工作等国家战略。
第三,深大既是“大的”,又是“高的”。深圳大学是综合性大学,每年全日制学生招生规模近1.1万,要完成深圳市乃至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任务,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基础性任务。同时,深圳大学又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化教育之路,追求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发展目标。
第四,深大既是“快的”,又是“慢的”。深大当年筹建、当年招生、当年开学,被小平同志誉为“这就是深圳速度”,2012年以来深大又创造了地方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大速度”,目前的国际公认的四大排名已经到了国内高校30位,应该说是很快的。但是,深大的发展步伐总体上慢于城市的发展步伐,与政府和市民的期望相比,还有距离
正是因为深大具有这些有张力的特点,要保持她的稳定发展,就需要平衡和协调好若干关系。这位“工科男”把自己的感悟总结为:帆船论、重点论、符号论、渐进论等。比如,大学发展中的非均衡策略,一年集中力量做一两件事;形式改变带动内容改变,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校园环境是育人的重要条件、艺术体育是大学的独特景观;理想与坚持是成功的保证。
在连任两届校长后,今年55岁的李清泉,深大党委书记、校长“一肩挑”。谈及身份转变,他说,做校长时,他思考更多的是“怎样办大学”这一战术操作层面的问题;担任了书记,则须聚焦战略方向——“办什么样的大学和为谁办大学”,在力争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上,朝着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目标迈进。
谈深大的“内核”
始终不变
与先行示范区休戚与共
02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清泉接受南都专访时提到,2035年前让深大进入“世界一流名校”行列。当时他还笑说自己“保守了”,“这个目标是只会提前,不会落后。”在《深圳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案》中,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分三步走:2020-2025年是以质量内涵为导向的跨越发展阶段。在跻身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的基础上,实现“深大速度”向“深大质量”的转变,稳定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综合实力稳居全球高校前300,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高水平特区大学。
2026-2035年是追求卓越为导向的层次跃升阶段,综合实力稳居全球高校前200,稳定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与强国城市范例相得益彰的先行示范大学。本世纪中叶,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创新力位居全球高校第一方阵,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的标杆。
对于李清泉而言,留给深大的时间尚有5年。跻身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仅意味着深大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同样也是作为书记、校长的他,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更为这所他奉献了人生最灿烂年华的特区大学,留下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这位曾经的测绘专家,在描绘通往“双一流”大学的路径时亦无比清晰。“深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这个大前提下,深大要继续走改革创新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以改革增添动力,以创新彰显特色,“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要继续走深大自己的路,一张蓝图干到底。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也是深大建校三十七年。深圳大学始终致力于办成一所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不一样的大学”,面对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新历史使命,《深圳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案》赋予“特区大学、实验大学、窗口大学”新的时代内涵,确立深圳大学在深圳、全中国和全球等维度新的战略定位。
“做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名片,做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旗帜,做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标杆。”在李清泉看来,深圳大学定位的内核始终没有变:深圳的大学——与深圳特区、城市、先行示范区休戚与共,并为之服务的大学;中国的大学——有国家情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探路者。不仅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贡献“深大模式”和“深大方案”,更成为世界观察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个窗口和典范。
03
谈对深大的偏见
深大靠的不是钱多刷数据
而是“良心活”和“内心活”
今年7月,网易旗下浪潮工作室一篇《这可能是中国上升速度最恐怖的大学了》,仔细盘点深大近几年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上的名次,一时成为网络爆文。但对于深大的快速发展,坊间也有另一些声音。
“我认为这是外界对于深大的误解或者说偏见。”李清泉希望能对此澄清,“深圳大学发展快是因为钱多”?他解释说,深圳大学的经费总量在地方高校中是比较多,但深圳城市生活水平高,办学成本也高。深圳大学师生员工5万多人,办学规模大,人均经费并不多。人均经费不仅远低于港澳高校,在深圳高校中也是偏低水平,也低于国内许多高校。
“深圳大学国内到处高薪挖人”?恰好相反,近年来深大加大了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包括孔雀计划人才700多人,占全部新进人才的60%以上。2010年以来,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才120多人,占比很少,而且特聘教授年薪60-120万,也是深圳高校里偏低的。深圳大学在内地高校极少主动挖人,更重视自己育才。通过3+1人才工程,近两年,深大自己培养的杰青优青已经超过10位,在国内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深大不重视人才培养”?绝非如此,重视人才培养,一直是深大的传统。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虽然科研发展很快,但其实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学,是学校最用心的领域,也是学校出台改革创新措施最多的领域。深大努力把人才培养和教学“良心活”变成了“内心活”。在麦肯锡公司开展的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调查中,深大排名前三,毕业生的满意度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深圳大学刷数据,热衷排名”?外界公认的是,高校排名从一定层面展现了学校的上升态势。近年来,深大在国内外权威高校榜单中持续表现生猛,“深大关心排名,但不刻意追求排名,现在也不太在乎排名起落。”李清泉说,深大排名好,是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发展、社会服务、研究生博士后规模增长的自然结果,也是通过改革激发师生积极性的客观后果。
近期,教育部某司长来深大调研。首次来深大的他,就深圳大学的改革发展成绩给出了“超出预期、超出想象”,“高速、高起点、高契合、高产出”的评价。近两年,几乎每周都有内地高校来深大访问交流。在深入了解深大之后,他们往往会说,“深大的快速发展是使命驱动、创新驱动,深大的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
“事实上,深大的改革创新经验,正在被许多内地高校进行复制和推广。”李清泉说道。
把深圳大学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的意义:
“是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一个鲜活例证”
04
谈及高校发展,“双一流”是必被高频提及的“关键词”。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36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6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深圳是目前唯一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副省级城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迫切需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支撑和引领。2019年,中央发文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明确提出要提升深圳的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教育界及社会引发广泛关注。此后无论是从广东省还是深圳市,都表态全力支持深大、南科大等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名单。
首先,作为深圳目前办学历史最长、体量最大、学科门类最完整、总体贡献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的学科发展整体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地方高校前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CT专利、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高层次人才队伍等指标超过大部分现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深大能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条件、实力和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此次专访中李清泉详细回应的重要部分。
再有,深圳大学的历史近乎深圳特区的历史,深圳大学的发展成就不仅是深圳特区发展奇迹的精彩篇章,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在内地零起点新办大学的成功典范。李清泉认为,深圳大学的发展成就,完全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一个鲜活例证。因此把深圳大学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还有,马化腾团队、史玉柱、李书福、周海江、周群飞……建校37年来,深圳大学为深圳特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领袖。深大校友创立了腾讯等数十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在目前广东14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家是深大校友企业。深大4位校友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2位校友入选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名单。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深圳特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贡献,不亚于国内任何一所高校。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将深圳大学纳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不仅是对深大培养世界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历史贡献和办学水平的肯定,也有助于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激励引导国内高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双一流”建设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突出一流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激励导向意义。
更重要的是,深圳大学作为特区大学、实验大学和窗口大学,具有强大的与生俱来的改革基因,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领域的先行者与试验田。建校初期,第一个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第一个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第一个实行奖学金制度、第一个实行大规模勤工助学制度、率先实行学分制度、率先探索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21世纪初期,深圳大学探索本科学位证与毕业证“双证合一”、成立教授人事工作委员会和教授财经工作委员会探索大学治理体系优化,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实施预聘-长聘、合约制管理、主动取消事业编制等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等领域的探索引起广泛关注。
深大探索的毕业生不包分配等多项改革探索,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性贡献,其历史意义不亚于深圳特区对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突破。新时代的国家“双一流”建设,迫切需要增强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形势下,深圳大学完全有能力、有条件继续发挥教育改革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国家“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地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探索新路径和新方案。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深圳大学不仅具备港澳治理“前沿阵地”和“核心智库”的独特功能,更具有其他任何高校不可比拟的区位交通优势、文化人脉优势、学科平台优势和思想政治优势。李清泉说,如果深大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对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对港青年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对更好服务中央治港战略需求、赢得对港高校竞争优势,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对深圳市民、深圳市广大考生而言,也将是直接受益者。目前深圳大学每年招收4500多名研究生,近7000本科生,其中深圳市生源1000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占深圳市60%以上。如果深大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意味着更大规模的学生受益,特别是对深圳市民、深圳市广大考生而言,是直接受益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场竞争力。
李清泉 / 简历
1965年1月出生于安徽天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理事长。
1981年进入武汉测绘学院工程测量系就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998年获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12年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2012年担任深圳大学校长;2020年12月起担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排版|张树静
内容数据摘自公众号“深圳大学”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