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WeChat ID jyjzzwx Intro 《教育家》杂志由光明日报主管,光明日报出版社主办。秉承“根植教育,传承文化,服务教师,教育兴国”的宗旨,定位于教育界人物,构建教育界及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交流真知灼见的平台。 著名文化学者,南阳师范学院教授、中国 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 长。他酷爱读书,勤于著述。自20世纪80年代 至今,一直积极致力于弘扬传统国学,在国内 外义务讲学2000多场。现年74岁高龄的他,依 然积极投身于国学教育事业,乐此不疲。 2017年4月22日,首届国学(汉学)教育国际 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举行,来自英 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的90余 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讨国学(汉学)教育。而 这次活动的发起者,正是南阳师范学院年逾七旬 的教授聂振弢。 在很多人看来,聂振弢的人生 颇具传奇色 彩。初中毕业即辍学,甘坐冷板凳18年,读书不止,笔耕不辍。从中学代课教师到大学教授,琴 棋书画样样在行,诗词曲赋如数家珍。国家语委 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柳斌曾这样评价他:教育家一 定是自然生成、社会公认的,聂振弢教授就堪称 当代的教育家。 学国学、教国学,几十年来,他始终在为国 学教育事业鼓呼,足迹遍及海内外。国学教材怎 么选,国学师资如何培养,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又有哪些可供借鉴之处,聂振弢有他自己 的思考。 聂振弢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他被外 祖母视如掌珠,爱如怀宝,外祖母是出生于“一门 三进士”——父亲、祖父、叔父均是清末进士—— 的大家闺秀,聂振弢回忆起外祖母时说:“老太太 聪慧好学,三百千千、四书五经以及四大名著都 背得滚瓜烂熟。我小时候,她给我讲故事,讲到诗 就背诗,讲到词就背词。”由于自幼受到博闻强记 的外祖母的熏染陶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 外祖母因此也成为聂振弢的国学启蒙老师。 后来,因为家庭的问题,聂振弢初中毕业即 辍学回家。而外祖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聂振弢 养成了伴随他一生的良好读书习惯。他把四乡邻 里的书都搜集起来,白天读书,晚上抄书,不时 地写些感悟,这书一抄就抄了18年。聂振弢说, “农闲时,那真的是我的春天。特别是雨夜,那 是最为宁静怡人的时刻。我曾经作一首顺口溜: 亦无人迹亦无风,窗外淅淅来雨声,案头明烛三 更夜,砚旁茶花一枝红。这是我十几岁还不懂平 仄格律时写的,可见当时的心境。” 读书使人增长智慧。聂振弢说:“从外祖母 那里听来的故事,现在想起来最重要的是两部 书,一部是《聊斋志异》,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人 情,什么是人性;另一部是《东周列国志》,它使 我知道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头何在;读《论语》 让自己知道了仁人君子,孝悌忠信;读《孟子》让 自己知道了什么是中华男儿大丈夫……”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 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 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各个学校掀起了强 劲的“国学热”,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呢? 在聂振弢看来,“国学就是儒学为主(汉代定位叫经学),儒道互补,或者是儒释道互补的 文化。国学包含着传统语言和传统文化,也就是 我们的母语、母文化。”  当学校、教师、家长越来越注重国学这一传 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一个难题也摆在了他们的面 前:面对市面上版本乱花迷眼、良莠不齐的国学 类书籍,该如何选择呢?聂振弢回答道:“书读百 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判断什 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正确的判断来自你所读 的一百本经典。不要着急去分辨什么是‘精华’, 什么是‘糟粕’,这如同吃饭,汲取什么,吸收什 么,抛掉什么,扬弃什么,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是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本能,读书也一样。当今人 们的通病就是读书读得不够,该读的书没有读, ‘营养不良’,这是个大问题。” 譬如《弟子规》中有言:“亲有疾,药先尝。” 有人认为,这是“糟粕”。聂振弢对此表示这一点 自己就做过。“我母亲,我祖母,生病的时候,那 汤药就得亲口尝一尝,试试烫不烫,然后亲手奉 上。过去熬药都是草药啊,药引子常有红糖,加的 多了少了都不行,都需要尝一尝。‘亲有疾,药先 尝’,就是如此。尝一尝就是舔一舔,试一试,并 不是喝半碗,要是喝半碗,那真是个大傻瓜呀。” 说到这儿,聂振弢想起了一件童年趣事。 “小时候我的外祖母教我背《三字经》,‘人 之初,性 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 迁……’当时并不理解文意,我就问外祖母‘狗 (苟)不叫(教)猫叫(教)?”外祖母不但没有 责备,还夸外孙儿真聪明,知道‘狗’不叫‘猫’ 叫呢!外祖母的夸奖,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那是 一种赏识教育,她知道长大以后自然知道什么是 “苟不教,性乃迁”。聂振弢说,“是非之心,智 之端也。吸取老祖先的智慧就是向先贤‘取法’, 唯有多读书才能得之。特别是三百千千、四书五 经,是国学的扎根工程,奠基工程,唐宋以降, 千百年来,硕学大儒,高官显宦,包括民国期间 的大师们,无不出于此门。我们传统文化里包含 的智慧,都要多了解,你肚子里装得多了,有学问了,才行。没有这个功底成不了大器。” 在提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时,聂振弢 强调,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得益彰,不可偏颇。 他说,世界上就两门功课,一门人文,一门科学。 科学是创造了物质文明的,让人吃饱穿暖,过得 舒适、便捷。人文是熔铸精神文明的,是教导如何 做人的。这两门功课不可或缺,但必须要分个先 后次序,即科学的发展,一定要在人文思想、人文 情怀、人文精神的引领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有序 的、有掌控的发展。否则,科学无序的发展,失控 的发展,会毁了人类自己!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 教育不是没有科学,我国的四大发明、张衡地动 仪、郑和下西洋乃至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等等 都是科学。但中国传统最重视的是人文教育,即如何做人第一。这是适用于全人类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其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  纵观民国一代的大师,聂振弢总结道,“那一代大师的成因,一是国学功底硬,二是留洋看 世界。国学功底硬,就是精通母语,谙熟母文化; 留洋看世界,就是不拒绝全人类创造的文明。而 国学功底硬是必要条件,留洋看世界是充分条 件,他们之间也是有个严密的逻辑关系的。哲学 家、教育家涂又光先生曾经说,从小学到初中,应 该把人文经典像牛吃草一样吃一肚子,从初中到 高中,再把科学经典像牛吃草一样吃一肚子,这样 到大学再反刍,吸收营养,然后再加深拓展,大学 生就很厉害了。这话讲得很好,但现在不是这样, 有点乱了。应该按照人文与科学认知规律,生理发 展,心理发展,循序渐进,进行教育。” 国学教育,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 主要问题是缺乏师资,师资的匮乏正制约着传统 文化的继承传播。  打通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 堂的“最后一里路”,化解培养国学教师的长期性与国学教育的紧迫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国学 教育的一大要务。 聂振弢说,“教师的素质提高最关键,这是 打破教育瓶颈的第一把钥匙。当老师奠定了深厚 的国学功底,教育的功利性就会弱化很多。经典 著作,老师更应该多读,五万多字的《四书》,熟 读成诵当成为时代要求。经学为主,四书打头,集 中识字,经典启蒙。从童少时代就该这样,据前人 统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书总共 2720个字,这是幼儿园都可以完成的识字任务,到 小学就可以看懂书报了。但我们现在的小学课本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才2680多字,还不到3000字,这 个识字量,对儿童记忆的黄金阶段是一个浪费。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 有一桶水,我作为一个 老师,我希望第一要有个 清晰的教育理念,第二 有个比较深厚的人文学 养,第三应该有比一般 人多一点奉献精神。” 八十多年前,钱伟长先生留美的时候,提出 “教育发达,则国家发达;教育落后,则国家落 后。”聂振弢说这是个经典论断!他说:“教育不 发达,将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瓶颈。因此, 我们应该好好汲取2500年来以孔子为首的教育 思想和经验。” 第一,伟大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所有 的人都要受教育。因为人不受教育,就与鸟兽无 别,人为什么成为人?就是文化教育。“有教无 类”这牵扯到了人权问题。也就是说,人要享受 很多权利,人的第一权利是生存权,但它并不是 最重要的。如果只给你了生存权,不给你受教育 权,你就成了教育心理学所讲的那个狼孩的故事 中的“狼孩”。所以,最重要的是受教育权,我们现在小学到初中九年义务制达到90%以上,很不 错,但是初中毕业后就有一批的孩子辍学,而高 中毕业,也有一批学生上不了学。当今的适龄青 年不能受高等教育即成才教育的话,等于文化的 夭折,这是令人痛心、扼腕的! 第二,科学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孔子 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他承认人有天生的差 异。这个差异在哪?生理差异、心理差异、先天 差异、后天差异都有,你是女的,我是男的,这 是生理差异。都是男的,心里想的不一样,这是 心理差异。天赋不一样,你偏向文学的,你偏向 理工的,你偏向艺术的,都不一样,这是先天后 天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绝对的,所以就应该看你 是什么材料,我怎么教你。这些,我们现在都远 远没有做到。各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像一个模 子拓出来似的。更重要的是客观现实需要的各 种人才,不只要一种人才,什么都要,农、工、医、 学、商都要有。所以客观的需要,主观的实际情 况就要因材施教,这个我们也远远没有达到。 第三,全面的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天下 事就两件:做什么,怎么做。教育也就两件事: 教什么,怎么教。孔子教什么?就是《论语·述而 篇》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就是文化知识的教,具体说孔子的六 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 《春秋》。《礼记·经解篇》说:“温柔敦厚,诗教 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 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 也。”孔子《六经》这化育之功,对中华民族发展 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行,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才干,文和行 的关系,也就是《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中的“学”和“习”的关系。《礼记·月令》说 “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到了阴历六月,小鹰该 出窝了,这时候老鹰就带着小鹰到蓝天翱翔,培养 它的臂力,培养它的眼力,培养它的生存能力,这 就是“习”,也就是“文行忠信”的“行”。但是,有知识,有才干,缺少了忠信二字还是不行的。 忠信 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德教育。忠,就是用心做事,信,就是说话算话,这是个做人 教育的大事。人不怕做不成事,就是怕你不用心, 只要用心,一定能把事做成,不用心,你绝对做不 成。就是俗话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信,发自内心的诚恳。说的话一定兑现,要说话算 话。由此可见,孔子在那时候已经和我们今天“德 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已不谋而合了。 第四,很高的教育艺术——循循善诱。 怎么 教,就是教育方法论。孔子被称为万代师表,就 是他不仅有全面的教学内容,还有高超的教学方 法。方法高了就是“艺术”。孔子的教学艺术包括 循序渐进,启发式教育,特别是“循循善诱”这一 条。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 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 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老师能够把学生教的 想不跟走都不行,这就是孔子教育艺术的效果。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 育艺术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今 天仍然有着很高的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 谈及未来,聂振弢先生说:“我的‘中国梦’就是办一所国学大学,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脑瘫 患儿都能有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为国学教育扎 下坚实的根基。”在他的眼里,国学教育是贯穿 他一生的事业。“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我们人类踏着前人的脚印,总结过去的教训,择 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现在已是‘70后’ 的人了,我常常想着三句话:鞠躬尽瘁,先忧后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这就是中国精神! 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首要是先教育而忧,我 们的教育急需改革,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个普 通老师,该怎么办?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教育的盛衰,每个老师都与有责焉,不可 推脱。用什么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死 不已——这就是教师精神!” 本文节选自《教育家》杂志2017年6月刊 《聂振弢:不读经典,岂辨“糟粕”?》 策划 | 嵇玲 设计 | 小艾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杂志  REVIEW 上大学有什么用?这是最好的答案! | 思享 《教育家》关注社会热点,“夜读”选题与高考作文题不谋而合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