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生自杀遗书引发社会共鸣:别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

点击上方“光明社教育家”,关注我们!


本文已获正反读书(ID:changjiangwenyi111)授权发布。




▲自杀高考生的QQ空间

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

更是我们父母的自我教育。

长期以来,

我们都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

其实不然。

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

家庭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方法与路径,

就是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成长。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时隔两年,2016年引发轰动的“男孩高考后自杀,留下千字遗书”事件,如今这封遗书又在网上广为传播。


遗书节选:


从小我爷爷奶奶说的,考一次100分或者得一次A+就奖励一块钱,然后作业本上满满的A+。我从学习成绩好做一个学霸中找到了优越感,差不多就从这时候起,就被打上了学霸的标签。


我还是想当一个好学生的,但是呢自从我爸把我接到福建过后,怎么说呢,我就觉得他这人因为从小吃了很多苦,脾气不好,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直吵着说要喝他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


后来到了达外,我曾想过可能会有改变,但我情商低,太天真。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的时候很我妈说了,我妈说才73名,呵呵,我在电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


达外竞争多激烈,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家长都有奖,而我呢?不要把我和哪些非常努力学疯了的那种人比,我不是多么有志气,多么高尚的人,我只是遵循我的心,做一个我想做的人


其实我还是可以作为一个人,普通的存在于这世上,遵循这世界的规则。但我不想,因为我并不开心,不顺心。写的很乱。看了这些,可以觉得我有病,或者说精神分裂,因为一方面的我写着这些.


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作为一个正常人看到我写的会怎么想。你们怎么想都无所谓了。或者有人说我是逃避现实什么的,你也可以这么认为。反正我死都死了!随便咯!


从遗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刻地感受到男孩备受压抑的情绪。之所以过了两年,这封遗书仍旧能引发社会共鸣,也许是因为今年高考后,发生了多起孩子高考后自杀的社会悲剧


不仅是高考生,现在小学生、中学生的自杀现象也是屡有发生。究其根本,在诸多孩子教育问题上,有很大一部分家长,他们:


往往习惯性的只关注去教育孩子,而忽略了自己更需要教育;只想着让孩子成才,却忘了自己也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更没有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功利教育”,而是“生命教育”


接下来,分享两篇深具启发的教育文章,一篇是在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的演讲:与孩子一起成长;另一篇是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老先生谈“生命教育”的短文。


>>>>朱永新:与孩子一起成长


01

父母为什么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其实不然。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


首先,成长是人生重要的使命。成长,是一个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前不久读到日本著名图画书作家的一本书——《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其中举例说明了现代社会大人的许多问题,他发现有十种类型的大人:


总是心神不定的大人、早已精疲力尽的大人、总是试图考验孩子的大人、就是喜欢义务和服从的大人、任何时候都不懂装懂的大人、喜欢贬低他人;


●保持优越感的大人、总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忐忑不安的大人、本应引导,却喜欢教导的大人、再怎么说也是缺少学习精神的大人、不知何时已经不想做人的大人。


这十种类型可以看出,作为成年人的“大人”,仍然面临着成长的艰巨任务,成长,仍然是每个父母重要的使命。儿童的许多问题其实是成人造成的。善于教育的成人,往往是善于向儿童学习的人。


其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楷模。儿童是最热情的观察者,最伟大的观察家。孩子们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去模仿他们。所以,父母应该努力成长,并且成为孩子的成长榜样。


被称为“韩国第一妈妈”的张炳慧博士,曾经将自己的三个继子送进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特别是曾经被认定有学习障碍的老二,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曼哈顿商界叱咤风云,成为一流的企业家。


每天回家从来不看电视,她说,“对于忙碌了一天的我来说,看一个有趣的电视节目,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我看电视,孩子们也会去看电视。因此,我宁愿把看一本有趣的书当作休息”


在她的榜样影响下,三个孩子都把读书当作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再次,一起成长才能更好成长。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锻炼健身,与孩子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



02

父母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我们把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自然生命是指个体的物质存在。


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


精神世界是人类特有的世界,是人的尊严与价值所在,也是人最为宝贵的家园。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


所以,父母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信仰,要学会热爱阅读,过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也要引导孩子关注形而上的东西,养成敬畏感,形成阅读的习惯,喜欢精神的生活。


父母不能只做知识传播者,不能只做特长的培训者,而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对身体说的,也是对精神说的。吃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我们精神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的高度。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厚度、广度、深度,甚至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根据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有阅读习惯的人更加长寿


阅读不能像医学整容那样立竿见影地改变我们的容颜,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从而使我们变得从容和美丽。


阅读能够提升我们人生的品味,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享受到最美好的精神成果。所以,阅读是成长最重要的基石。优秀的父母一定是善于阅读、勤于学习的父母。


所以,优秀的父母,不仅自己要阅读,而且要努力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03

儿童是成人之父,父母要永葆赤子之心


作为父母,如何真正具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自觉意识,如何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同时,带动孩子一起成长,是需要用心思考,努力探索的。


学会向孩子们学习,是一起成长的前提条件。儿童虽然是父母之子,然而又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为什么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这里讲的儿童,并不是指纯粹肉体上的儿童。


有些孩子年龄尚幼,却已经不是用儿童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相反有些成人可能年岁已高,但仍然童心未泯。


真正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在看这个世界,在于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在思考这个世界。


所以,在儿童的世界里,天空是湛蓝的,森林是茂密的。


儿童与其说是父母创造的生命,不如说是自然赐予父母的小小神灵


父母自己虽然是从儿童而来,他经历了孩子所经历过的一切,但是他从成人的本能上会拒绝向孩子学习。


所以作为成年人的父母,经常应该在精神上重新回到童年,应该向儿童学习,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01

现在的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发展

我觉得,近几年“生命教育”之所以热起来,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弊端实在太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压抑了儿童的发展。


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不是为发展而学习,每天十几个小时埋头于沉重的作业负担之中,身体健康受到伤害,思想品质得不到提高,学生的生命受到摧残


现在正要再一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所以有识之士发出“生命教育”的呼声,是很自然的事。


因此,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


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一要生存,二要繁衍,三要发展。要生存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要繁衍就要生儿育女;要发展就要教育、学习,把前辈的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而这三者也是分不开的,人类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战胜恶劣的环境,获取更好的生存、繁衍的条件。


可见教育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教育,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因此我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



02

要让下一代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实,自古以来的教育家们都是在追求如何使下一代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虽然东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同,但其道理是一样的。


无论是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东方的孔子、孟子,都追求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


但由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方面教育被历代的统治阶级所利用,一方面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被掩盖了,教育成了各种利益集团的工具,忽视了人的生命的发展。


及至文艺复兴,批判了神的统治,打破了神权,提倡人权。儿童发展问题逐渐得到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视。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如夸美纽斯、卢梭等都关注儿童的自由发展。


20世纪以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再一次引起对儿童生命发展教育的关注。


陶行知先生从他的老师杜威那里得到启发,在中国创建“生活教育”,并且把老师的教育理念反转过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他们两者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不过在方法途径上不同。


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是何时、何人最先提出来的,已无从考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如何实施。


< END >


来源:正反读书(ID:changjiangwenyi111)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