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捐赠1857万元给南开大学?叶嘉莹如此回应:内心……

吴爽 周彩丽 光明社教育家 2019-04-10

点击上方“光明社教育家”,关注我们!



 | 吴爽 周彩丽

摄影 | 周少凯


6月24日,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开放日暨“吟荷花诗·闻迦陵语”诗词朗诵会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举行,95岁的叶嘉莹接受了媒体采访。


叶嘉莹回顾了自己70多年的执教经历,并回应了此前捐赠1857万元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的初衷。


(叶嘉莹先生媒体见面会现场)


1

谈捐财产

“内心有持守,我就活得平安而快乐”


6月3日,叶嘉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谈及向南开大学捐赠的事情,叶嘉莹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对现实利益很关心的人。”


她说:“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忧虑烦恼,这也是我为什么经历那么多挫折、苦难,居然还顽强地活下来了,就是因为我对世俗的成败得失不在乎,内心有理想,有持守,这样我的内心就活得很平安,也很快乐。”


《论语》是叶嘉莹童年时所读的第一册启蒙读本,也是对她平生影响最大,使她受益最多的一本书。


自幼姨母教她背念《论语》,由于姨母觉得她年纪尚小,所以讲书时并不斤斤于字句训诂,而着重说明义理大略。


叶嘉莹对书中义理并无深刻了解,却极感兴趣。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叶嘉莹表示这是她所注重的真正美好的理想。


2

谈古诗词

“让年轻人在杂乱的尘世中不迷乱”


在媒体见面会上,叶嘉莹应邀吟诵了她创作的咏荷诗词。“萧瑟悲秋今古同,残荷零落向西风。遥天谁遣羲和驭,来送黄昏一抹红。”抑扬顿挫、婉转清扬的吟诵赢得现场掌声阵阵。


叶嘉莹说:“我是真的喜爱诗词,总想把我所懂得的、体会的的诗词的美好内涵传播出去,不然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后来的年轻人。我别无所长,就是喜欢诗词,而且愿意把我喜欢的诗词介绍给年轻人”。


她表示:“希望可以把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古代的诗人、词人们的生命、理想、志意、品德、修养,带着鲜活的生命流传下来。能够让年轻人不至于茫然,不至于耳迷乎五音,目迷乎五色,不在这杂乱的尘世之中迷乱,能够真实认清人生最宝贵的生活方式,认清生存的理想,我觉得那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1974年,中国跟加拿大建交,叶嘉莹马上申请回国探亲,终偿夙愿,她写下长达1800多字的《祖国行》长歌,开笔即云:“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长街多少经游地,此日重回白发生。”这是现在旧体诗中最长的一首七言歌行。


3

谈教学生

“我这人天生就是当老师的”


1978年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了解到祖国师资匮乏,她不要工资,不要待遇,自费回来教书。1979年,她终于站在祖国的讲台前,此后,她的足迹遍布中国几十所大学。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前身为北平志成中学,由李大钊等于1923年创办。194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叶嘉莹来到该校任教。


叶嘉莹不辞辛苦,在男校和女校间奔忙,孜孜不倦,深受学生爱戴。叶嘉莹说自己“是关在家门里长大的,不善言辞,但是去教书就要把所学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叶嘉莹介绍道:“我本来只教一个中学,可是学生喜欢你的教书,就传说出去,于是第二个中学请你教,第三个中学请你教,教语文要改作文,授课的学校多了,学校就不让我批改学生作文,只讲授课程,直到课时再也无法排上为止。所以我都是不教书则已,我一教书,就一直教下去了。”


说到70多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难掩自豪之情地说:“我这人天生就是当老师的。”


4

谈学英文

“都是被逼出来的”


在加拿大、美国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几十年,叶嘉莹也用英文讲解中国古诗之美,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这却是叶嘉莹的无奈之举,“我在哈佛大学教书时要求是研究生学历,是懂中文的,便于用中文讲解。”


后来,叶嘉莹在加拿大大学里教授的不少是本科生,“人都是逼出来的,像王国维等学者评价古诗时常常用清远、神韵、境界这样的词,这个用英文怎么解释?”


叶嘉莹谈及学习英文的经历时,不忘调侃道:“我学英文是因为被逼迫得要用英文讲课,喜欢诗词,勤奋好学,所以才能坐在这里‘胡说八道’。”


叶嘉莹说,自己不但是好为人师,喜欢教书,更大的爱好是喜欢学习。


“我就去旁听外国文学的课,找他们的书来读,发现有意思。很多用中文讲不通的话,用我们的理论讲不通的事儿,用英文都讲通了。不但让外国人贯通了,我们中国人也是豁然畅通。”


在之后的学术生涯中,叶嘉莹发表的很多论文,就是用西方文学理论来阐述中国的古诗词。


她的老师顾随重视外语学习,曾对弟子叶嘉莹说:“至少亦须通一两种外国文,能直接看‘洋鬼子’书,方能开阔心胸。”


他希望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常用“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可承受”这样的话来勉励学生。


今日活动现场,叶嘉莹身着一袭白色长袍,搭配绘有中国水墨画的素雅开衫,手拿一把折扇,优雅端庄,思路清晰,口若悬河。




叶嘉莹笑称,“保姆常常说我这个人每天除了趴在桌上看书写字也很少休息,亲戚说你是苦行僧、工作狂,我本人也不上街,也不置办什么服装,有的热心的朋友做了漂亮的衣服送给我穿。”


叶嘉莹出生于荷月,故小名为“小荷”,因此平生对于荷花情有独钟。



(南开大学学生代表向叶嘉莹先生赠送《咏荷》国画作品)


此前,叶嘉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个人平生离乱经过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能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莲花是凋零了,但有一粒莲子留下来,我希望把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南开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朱光磊向叶嘉莹先生赠送纪念品)



(中宣部原副部长王世明先生派中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刘琴宜女士向叶嘉莹先生赠送纪念品)



 叶嘉莹

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曾任我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

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终身成就奖 ;

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