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院士到校长——袁亮再次华丽转身

新媒体中心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5-25


袁亮的第一次华丽转身是在2009年12月,由淮南矿业集团的总工程师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再次华丽转身是在一个月前的2018年6月12日,安徽省委任命袁亮担任安徽理工大学校长。

校长袁亮

院士出任安徽理工大学校长,安徽省委给予袁亮的是高度评价和极大信任。而安徽理工大学两万多名师生和众多校友给予袁亮的,则是期待的眼神:这个成功把煤矿瓦斯这个“老虎关进笼子里”的工程科技专家,将如何在“高校象牙塔”里大展身手再施才华?这个从煤矿最基层技术员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的“科学家”,将如何兑现他在上任表态时的诺言“尽快转变角色”,早日成为优秀的“教育家”?


带着这些问号,记者采访了出任安徽理工大学校长一职刚刚“满月”的袁亮院士。


记者:您更喜欢师生们称呼您为“院士”还是“校长”?

袁亮:在校园里,我肯定更喜欢师生们叫我“校长”。院士是荣誉,而校长是职责。大家叫我“校长”,是在时刻提醒我如何履行好校长的职责,如何尽快转变角色,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校长。也许第一步不可能做到优秀,但我会做一个尽职尽责的校长,而不是徒有虚名的校长。

记者:听闻您曾婉拒过知名高校伸出的橄榄枝,为什么偏偏愿意出任安徽理工大学?

袁亮:选择母校安徽理工大学有多种原因。一是组织上的信任和需要。安徽省委任命我为安徽理工大学校长,是希望我对学校的学科发展、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学校综合改革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安徽理工大学校长一职与我个人理想抱负相吻合。我毕生研究致力于煤炭安全、煤炭开采领域的研究,安徽理工大学正好有这样的学科专业优势。我大学毕业35年来以解决淮南矿区和煤炭行业的瓦斯治理工程科技难题为研究目标,成果取得成功并得到认可,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想今后应该在高校的培养人才、学术科研方面继续为国家再做贡献;三是我的母校情结。我愿意为母校做出奉献,如果没有母校给予的知识、基本功和扎实的学风,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回报母校,一直是我的夙愿。当我几十年的工作积累与母校的发展需要恰好吻合,我没有理由不选择母校。选择安徽理工大学校还有一个理由:学校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迎来了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我能够回到母校,为它的大发展奉献一己之力,是我的追求,也是我的荣幸。

记者:所谓“术业有专攻”。从“科学家”到“教育家”,这一角色的转变,对你具有挑战性吗?

袁亮:我喜欢挑战,挑战能更加触发我的灵感与激情。

宣布任命的那天晚上,我好长时间没有入睡,这是我几十年来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过去挑战的主要是解决重大工程科技难题,如何把煤矿瓦斯这个“老虎关进笼子里”,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持续研究十几年,并为国家、为自己交了出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但这次的挑战意义非凡,因为我要重新思考自己该怎样从“科学家”转变为“教育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领域。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的科学家要求的是具备解决某一个领域的重大工程科技难题的能力,而成为一个教育家则对个人的综合管理能力有更加全面的要求,要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办校理念,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工作规律,具备较强的战略规划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好在当校长我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对高校管理也并不是完全陌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九年来,我的大部分时间活跃在高校科研中。其中有五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学院做了实实在在的院长。这五年让我学到了大学里最基层也是最重要的单位——学院的如何管理以及学科怎样发展。后来,我又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组建了团队,承接了国家一批重大项目和行业的重点项目,组织学校的教授和科技人员搞科研。就任安徽理工大学校长之前,我已经在这个学校做了一年多的副校长。在这一年多里,通过跑基层、下学院、组建科研团队、引进合作项目与人才等多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应该说是了解的。

上任以后,我认真思考了该如何尽快适应角色转变。第一,时间不允许我先学精了高校管理经验再当校长,我必须要边干边去高效地了解、掌握、学习大学的管理流程;第二,不能机械地去学习模仿其它高校管理经验,必须结合我们学校的特点、优势、问题等等,智慧地去学习经验、破解问题;第三,转变自己。做科学家要以专心致志地、心无旁骛地研究一个领域,不用去想其他问题。校长不是,校长在师生眼里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具体到你将如何满足全体师生的利益诉求,你将怎样把大学风格、大学特色、大学文化弘扬得更具特色,你将怎样促使学校的整个管理团队高效运行、把学校的整体工作进一步推进,你将如何做到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成果、管理出人才,全校师生甚至校友都在看着我如何把这些问号变成感叹号,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动力。

记者:你刚才说到如何张扬大学风格、大学特色和大学文化。那么,您认为“大学之大”,究竟应该“大”在哪里呢?

袁亮:大学之“大”主要看“大师”,高楼大厦看上去再漂亮没有大师不行。大师在学科发展、科研、大学构建中经验丰富并拥有大量资源,他站在各个领域的制高点上,思考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都是最高水平,会引领指导我们的学科发展,把我们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成果转化引上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我们要把大师请进来做各个学科的领军人物,有了大师我们就有了定心丸;第二,寻找“大树”。大学建设的落脚点是培养一流的人才,一切工作要围绕怎么提高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学校的发展尤其是理工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离不开国有大的骨干企业,像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煤集团等企业,我们就要寻找这样的大树,才便于“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大树”,我们的科研活动范围可以放眼整个国家的能源行业,从煤炭拓展到电力能源、新能源,从煤炭化工拓展到石油化工等等,从而跻身大平台,结出大成果。

我们学校现有的学科都基本具备这样的科研合作能力,只是因为缺少人脉来牵线搭桥,从而失去了很多合作机遇。

记者:说到“牵线搭桥”,大家对您的“院士资源”似乎更感兴趣。您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九年来,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家都很期待您的“院士资源”给学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袁亮:在院士这个群体里,有好多有能力的院士可以加盟我校。下一步,争取聘请至少十名以上的院士,让十个特色学科里有院士来引领发展,尽早跻身于国家级的大平台,逐步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院士全覆盖,骨干学院院士全覆盖,把我们的学科带上一个新的层次,促进一流学科的发展;第二,我与国有大型企业有着长期广泛的合作科研基础,比如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战略合作、与国家能源集团的项目对接、与神华集团神东整个矿区的科研联手等等。

我个人近十年积累的科研资源、政府资源,会完完全全毫无保留地带到安徽理工大学来,我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奉献。

记者:在不久前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并指出:“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对此,您是怎样理解的呢?

袁亮:陈宝生部长强调的“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我非常赞同。目前国内外有个共识:说一所高校教育质量好,通常是指它的本科教育做得好。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对于本科学习阶段的重视程度。所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进行,尤其是在本科阶段,学校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训练。“双一流”大学的建设,首先要有一流的本科和一流的学科,我一直是这样的观点。

“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这句话我也赞成。校长的第一职责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学校的所有工作是教育教学服务。我们现在一年招6000多本科生,硕博加在一起才1000多人,我们的中心工作无疑是本科生的培养教育,并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目前,当务之急是把那些为本科教育做支撑做服务的难题逐步解决,下一步全身心地把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上去,把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输送到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陈宝生部长还提出了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重视本科教育是我们安徽理工大学的优良传统,我们最应该回归。从本科生教育入手,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能力,建立健全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基础平台,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全面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资金再紧张,也要保证最起码的学习条件,这就是校长的责任,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和履职的重点。

记者:我还记得您在上任表态中的发言,“团结带领广大师生积极对接国家和安徽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切实履行好大学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推动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那么,您准备从哪个突破口切入,来实现“纲举目张”呢?

袁亮:搬迁新校区后,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怎么抓?我认真梳理了一下。首先要抓又重要又急迫的事情,迫在眉睫等不得的事。比如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后勤保障,这是目前师生议论最多、关注度最高、问题最大的事。所以,我上任后的第一个校长办公会,就是研究这两个方面,把基本建设涉及到的久拖不决的附小、幼儿园、安理家园等民生问题做迅速决断,至少让教职员工心里有底;排在我的工作计划里的第二项重要工作是学科建设、人事制度改革、科研合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国家要求建设新工科,给理工类大学迎来了非常好的机遇,谁抢抓住这个机遇,谁将来就会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围绕学科建设的新专业与新工科,学校其它所有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引进都要服务它、支撑它。我计划用半年的时间,把所有的难题,工作重点捋出路子来,规范大学管理,上下达成共识,合力解决问题。

记者:我注意到您刚才第一个谈到的“又重要又急迫的事情”是民生问题。上任之后,你下食堂,跑工地,为“安理家园”建设亲赴西安找建设单位面谈,召开专题向师生员工通报后勤保障工作进展……作为一校之长,您有必要亲自过问这些“小事”吗?

袁亮: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绝非小事,这是校长的责任所在。很多事情,校长过问与别人过问效果不同,工作推进速度也会大不一样。对广大师生员工热切关注的民生问题进行工作进展通报,实行校务公开,把需要做的工作让师生员工知道,会更有利于得到大家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

学校管理无小事,校长眼里无小事,各项工作只要是校长的职责都应该扑下身子去抓好管好。上任后我们就去“安理家园”建设工地察看,衣服全部湿透,这不是做给大家看的,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所谓“领导”,就是要“领着走”、“导着干”,要引领示范,要身先士卒。自己苦点、累点不要紧,唯有尽心、尽力、尽职、敬业,方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师生期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袁亮最后说,不谈过去,且看未来,用未来这个目标来引领各项工作,来检验各项工作的差距。新校区客观存在问题确实不少,但我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问题解决一个少一个。只要校长冲在前面带着干,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胸有猛虎,细嗅蔷薇。采访中,他没有豪言壮语,但言辞中肯实在。无论是院士袁亮,还是校长袁亮,既有豪情满怀的宏图愿景,兼备刚柔相济的剑胆琴心。在带领安徽理工大学向高水平双一流大学迈进的路上,他既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有枝叶关情的体贴民生。这样有着学术科研、人文情怀等多重魅力的校长,他的再次转身,更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1.2018过半,flag进度条已完成_____%

2.@AUSTers | 这里有一份“暑于理的歌”,请注意查收~

3.安理资讯 | 海峡两岸(安徽)青年徽文化交流月暨2018年安徽理工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首届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论坛在我校开幕

4.安理资讯 | 一周要闻



撰稿、核稿:宣传部 崔琴 阮进华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图文编辑:卜冬梅

图文审核:阮进华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