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心祝:安理大与你结缘三十五载

新媒体中心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5-25

35年前

一纸高考录取通知书

带我走出大别山来到淮南

由一个农村娃一路成长为

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5年的坚守

见证了我的大学从淮南矿业学院

淮南工业学院到安徽理工大学的变迁史

亲历了学校在改革开放40年之间的

发展与壮大



1983年·淮南矿业学院·选择



时隔35年,我被采矿系录取,从此与淮南结缘。


1983年的淮南矿业学院,位于陈洞路(现淮河大道中段)东侧,面积仅仅600亩。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三栋苏式老红楼、一幢千人大礼堂、一座四层图书馆和一条树影斑驳的梧桐大道,几乎就构成了校园古朴厚重的全部。当时全校只有采矿系、地质系、机电系、基础部三系一部9个专业1800多名学生,和1981年获批的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987年7月,我毕业留校在采矿系,从助教做起,开启了我的“黑白职业生涯”。1992年,由助教晋级为讲师的我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采矿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三年真正的“寒窗苦读”:我与妻子分居两地,从妻子怀孕到女儿出生,我都无暇照应。想给家里安装一部电话以解相思之苦,但一部座机要五千多元的初装费,月薪才两百多的我只能望“机”兴叹。


我深信:当时代的潮水袭来,唯有不甘沉浮,任尔东西南北风,板凳坐得十年冷,才是做学术应有的态度。


我读研期间的1993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淮南矿业学院,学校有了位于洞山西路的西校区。


1997年·淮南工业学院·前行



我研究生毕业重返学校任教不久,1996年4月1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校视察工作时指出:“要把淮南矿业学院办成以矿业为主的综合性高等院校”。


1997年6月,学校由原来的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的管理体制,“淮南矿业学院”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我所在的采矿系更名为资源开发与管理工程系,系设有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2个硕士授权点,共有3个本科专业。


1998年,三十四岁的我集教学、科研、管理事务于一身,倍感压力山大。我深知,学校及所在系的更名并不只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它意味着名字背后必须有足够支撑的内涵。


如何把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地方?我把科技创新的着眼点定位在为煤矿解决急需技术难题上,几乎把大多课余时间都投向了煤矿:从省内的淮南、淮北、新集、皖北四大矿业集团,再到江苏的大屯、徐州煤炭生产基地,成了我们的科研基地,一项项创新性成果为地方煤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000年,原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淮南工业学院成为北校区,与西校区、校本部“三足鼎立”,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学科建设逐年增加。


2001年,采矿工程学科成功入选省级重点学科,实现我系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2002年·安徽理工大学·跨越



2002年学校更名安徽理工大学,两个专业申报博士点成功,其中的安全技术工程专业就在我们资源开发与管理工程系。至此,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文学、经济学6大学科门类,有13个学院、2个教学部的综合性大学。


我明显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需要再次升级换代。2002年3月,我再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攻读博士学位。


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所在的采矿系也得以迅猛发展:2003年,获批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我校博士点零的突破。


2005年,新增采矿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之后,学院先后获批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获批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采矿工程、安全工程2个专业同年首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部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


2007年,我所在的学院也喜报频传,首次获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点等国家质量工程项目。


2008年4月20日,能源与安全学院更名庆典时上演了一场“煤海群英会”:来自全国各地300多位煤炭行业的精英代表全部毕业于同一个学院——最早起源于1947年的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采煤科,先后经历过矿区开采系、采煤系、采矿系、采矿工程系、资源开发与管理工程系的能源与安全学院,60多年来为国家能源尤其是煤炭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被誉为“煤海健儿之母,矿山英秀之林”。


2010年,我入选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之后,我调任学校科技产业处处长,对全校服务地方经济所作的科研工作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十二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0多项,科研经费到账超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中国专利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0多项;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31个,学校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征途上稳步前行。


2016年·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未来



2016年9月28日,占地近3200亩、省内高校单体最大校园的安徽理工大学山南新校区的正式启用,学校跨进新的里程。


2017年初,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彻底结束了一校三地的局面,打破了学校发展的资源制约,打开了持续发展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科及实验室的整合重组,为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争创“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8年4月,学校机构调整,我重返能源与安全学院再任院长。新校区延续学校70多年的历史脉络,将老校区三栋红楼复制放大重建,仍划拨给学校始建时最有历史感的地质与矿业学科使用。


与你结缘三十五年,校址几轮变迁,校名数次更改,永不变更的是你“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三十五年上下求索,你已发展成为拥有博士、硕士、本科完整教育体系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我一路走来,也褪去青涩行至中年,任环境在变、岗位在变、职务在变、年龄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对你始终如一的坚守与挚爱。





     为你推荐

1.AUSTers宿舍装饰大法

2.榜样 | 他永远活在这里——母校眼中的扶贫干部刘扬彧

3.墨宝FM | 民谣映象

4.安理资讯 | 一周要闻


来源 / 淮南日报社、淮南网

图片 / 安徽理工大学官网

审核 / 阮进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