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刷屏!今年“两会”,校长袁亮院士说了什么?

新媒体中心 安徽理工大学 2023-09-13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参会代表和委员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谈认识、说体会、话未来,共谋发展大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积极建言献策、依法履行职责,带来安徽理工大学改革发展的好消息,传递奋发有为的安理好声音。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袁亮就生态环境保护、“双碳”战略、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科技支持、加大矿山空气革命与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支持、支持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支持省属高校建设优势学科的建议、支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工医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提案和建议,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跟进报道。


今天让墨宝带着你看看部分主要媒体的报道

准备“刷屏”吧!


光明日报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员网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梦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常河 丁一鸣


生态兴则文明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进一步找准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点,加快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特邀嘉宾进行对话探讨。


绿色低碳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主持人:新时代10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对此,您有怎样的切身感受?


袁亮: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各界积极行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绿色低碳发展成就。在能源领域,矿山生产更加智能、环保、高效,矿区环境明显改善。从“双碳”目标的落实来看,我国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着力建立健全“1+N”政策体系,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更加明确,在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领域发展先进优质产能、加强增储上产,推进绿色开采与清洁利用。同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动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协同发展。数据显示,这个十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成绩殊为不易。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主持人:客观来看,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还存在哪些亟待破解的难点和障碍?


袁亮:从“双碳”工作来看,亟待破解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与低碳技术突破难问题凸显。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耦合、储能与消纳等前沿低碳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二是“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凸显。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逆向分布特征明显,“差异达峰、协同中和”仍有难度。


三是“双碳”目标要求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之间矛盾凸显。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亟待相关体制机制、地方政策、管理与服务体系与“双碳”目标密切配套。


推进协同增效 加快绿色转型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袁亮:要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减降碳路径,应强化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规模化工程应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和增储上产,大力发展新能源。要加大重大仪器设备研发投入,加快“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稳定清洁能源的持续供给能力,稳步替代传统能源梯级架构。同时,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统筹水、气、土、固废、生态等领域减排要求,在源头管控、过程优化、末端治理、废物循环四个环节协同发力,优化治理目标、工艺和技术路线。在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设置研究任务,强化协同增效基础研究。


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7% 以上,90% 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74% 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2012-2021年,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 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


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显著减少,2021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


截至2021年底,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14.5% 升至25.5%,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6.0%。


数据来源:《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


中国教育报



造就高素质“双碳”人才


作为能源领域的教育科技工作者,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衔接支撑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在“两个大局”背景下确保国家主体能源安全,奋力赋能“双碳”战略。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煤矿一线工作,与矿工兄弟们同生产、共劳动。当时,我国的煤矿瓦斯治理远落后于国际水平,瓦斯事故经常发生,严重危及井下生产安全,被称为吃人的“猛虎”。从此,我开始了与瓦斯“猛虎”的斗争生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科技攻关、数百次的失败后,我带领团队开创性提出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技术成果在淮南等全国14个产煤省(区),以及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我真切感受到,创新必须服务国家需要和人民期待。


担任安徽理工大学校长以来,我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高素质人才上,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提出“心中有学校、心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育人理念,围绕“双碳”战略及发展路径做了大量调研,聚焦煤矿瓦斯全浓度利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及污染防控、抽水蓄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重要方向和领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研发;成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力引育汇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青年教师“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促使高素质人才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抢占学科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并在第5轮学科评估中实现历史性突破。


作为行业背景鲜明的省属高校,我始终认为擦亮底色、突出特色是我们守正创新的根本。今年,我就这个问题带来了两个议案,一是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工医融合,支持高校特别是煤炭高校融入“双碳”战略大格局;二是希望支持省属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势学科、培育一流学科,为打牢“双一流”根基培养预备队,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整体性进步、系统性重塑。


中国科学报



加强深部煤炭安全开采科技支持


今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六年。作为一名煤炭工业科研工作者,他始终关注着煤炭安全开采、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袁亮共提交了8份建议,其中6份都是关于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

 

袁亮表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主体能源。然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煤炭资源在深部。但随着煤炭开采由浅部走向深部,其开采环境、技术装备、灾害防治等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开采沉陷造成我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或盐渍化、西部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对此,袁亮建议,首先,要加快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多场耦合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瓦斯动力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打造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其次,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鼓励和支持围绕深井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黄淮海煤粮复合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前瞻性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储备。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率先进入深部开采、灾害特征显著的中东部典型矿区为切入点,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等项目,夯实基础研究地基。

 

最后,引导煤炭企业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鼓励和支持煤炭头部企业围绕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现实难题,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关键技术。支持建设黄淮海冲积平原等煤粮复合区典型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发与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引领我国深部煤炭资源低损伤安全开采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煤炭报



煤炭是压舱石、原料库、新宝藏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两个大局’交织的外部环境决定了煤炭行业必须走清洁高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的新路,扛起能源兜底保障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说,“未来煤炭的定位可以用九个字进行概括——压舱石、原料库、新宝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袁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炭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准定位,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有力支撑“双碳”战略实施。


袁亮指出,煤炭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对煤炭的年需求量将保持在35亿吨至42亿吨。作为实体经济的宝贵“原料库”,煤炭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还是初级产品供给的“新宝藏”,在目前发现的173种矿产中,超过80种与煤炭共伴生赋存,是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关键性、基础性资源。


统筹煤炭安全开采和环境保护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煤炭肩负着兜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需统筹煤炭安全开采和环境保护工作。”袁亮说。


袁亮指出,2022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56.2%,“以煤炭安全保障的确定性应对了地缘事件与极端天气等不确定性”。然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平衡,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资源在深部。在5.97万亿吨煤炭资源储量中,1000米以深的占53%。我国中东部重要产煤省份埋深1000米以深的煤炭资源占预测总量的65%至92.4%,大部分矿井已进入深部开采阶段;西部地区矿井采深正以平均每年10米至25米的速度向下延伸。


“兜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开采深部煤炭。”袁亮说。由浅部走向深部,深井煤岩非线性行为、高应力和高能级灾害、深井煤岩体多场耦合、深井岩层移动传导复杂度等更加凸显,现有适用于浅部煤层群开采灾害治理的传统理论和技术逐渐不适用。同时,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亟需加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研究。


袁亮建议,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瓦斯动力灾害防治、绿色低损害开采、深地原位实验等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围绕深井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黄淮海煤粮复合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前瞻性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储备。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率先进入深部开采、灾害特征显著的中东部典型矿井为切入点,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大专项等重点项目,支撑国家实验室煤炭深部开采领域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破解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难题。鼓励支持煤炭头部企业围绕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现实难题,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关键技术。支持建设黄淮海冲积平原等煤粮复合区典型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发与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引领我国深部煤炭资源低损伤安全开采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


支持煤炭与共伴生资源绿色协同开发


袁亮认为,绿色安全高效开发煤炭与共伴生资源有助于增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体系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韧性,提升石油、天然气等共伴生资源开发量,支撑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避免粗放式、强干扰、高污染的单一资源开发方式引发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生态环境、工程安全以及经济社会问题。


据了解,在超过80种与煤炭共伴生赋存的资源中,煤系共伴生煤层气36万亿立方米、石油1037亿吨、铀2万吨、铝土矿32亿吨、高岭土22亿吨、镓102万吨等。然而,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煤与瓦斯共采水平居世界前列,但共伴生资源整体开发不够平衡,利用规模不够大,工程技术难题与关键科学问题依然突出,协同开发机制亟待创立。


为推进煤与共伴生资源绿色协同开发,袁亮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启动国家战略规划研究。加快制定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引导资源投入,汇聚政府、企业等各方力量协同开发利用煤与共伴生资源。建立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完善治理体系。围绕保护煤与共伴生资源、提升节约集约开发水平,科学设立矿权,加大资金项目和财税支持力度,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聚焦煤与铀、油气等战略性资源协同开发基础理论、协同机制、技术装备前沿科技领域,将核心理论、关键性技术装备攻关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立项等。


三是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落实重大战略部署。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优势创新单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鼓励支持具有先发优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建设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方向的世界一流学科。


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袁亮表示,废弃矿山是构建“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的天然基地。目前,我国废弃矿山有1万余处,赋存的煤炭资源量达420亿吨、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立方米。废弃矿山地下空间资源超156亿立方米,目前已有及未来预计新增的采煤沉陷区面积超6万平方千米。


“新型清洁能源供储潜力巨大,可以有力支撑‘双碳’战略实施。错过稍纵即逝的废弃矿山开发利用‘窗口期’,未来开发成本巨大,并将付出安全、科技、环境、经济等高昂代价。”袁亮说。


袁亮指出,我国废弃矿山开发利用整体意识淡薄、基础理论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完善,矿山生态修复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20年至30年。矿山生态恢复及复垦率仅为20%,目前仍有200余万公顷损毁土地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为此,袁亮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继续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体制机制。将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源—网—荷—储”系统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修复和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建立废弃矿山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收益共享、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治理体系。


二是以科技政策为支撑,加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攻关支持力度。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为牵引,布局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废弃矿山“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重点领域科研攻关。以“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中心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实验和推广基地。


三是以经济政策为牵引,推动资源型行业和城市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将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绿色GDP核算体系,创新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收集监测技术与管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推动数据联通共享,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归集运用,深化绿色税制改革,以绿色GDP约束指标助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和区域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以产业政策为托举,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盘活废弃矿山绿色存量。加大财政补贴、减免税、专项基金等政策支持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实施废弃矿山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恢复(治理)基金,支持废弃矿山修复。探索碳市场等定价机制,采用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绿色产业与金融有机结合,推动废弃矿山由“碳源”向“碳汇”转变,建成一批国家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助力“双碳”战略实施示范工程。


中国矿业报



“绿色健康”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


继2018年1月被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继续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时间里,袁亮多次深入行业一线调研,聚焦长江经济带建设、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煤炭行业“双碳”技术研究、煤矿粉尘源头治理与职业安全健康、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应急管理等重大议题,提交数十份议案,受到广泛关注。今年,袁亮代表又会围绕哪些问题提交议案和建议?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专访。

 

支持煤炭与共伴生资源绿色协同开发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

 

袁亮代表表示,在目前发现的173种矿产中,超过80种与煤炭共伴生,其中煤系共伴生煤层气36万亿立方米、石油1037亿吨、铀2万吨、铝土矿32亿吨、高岭土22亿吨、镓102万吨等,这些资源是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关键性、基础性物质支撑。绿色安全高效开发煤炭与共伴生资源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有助于增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体系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韧性,提升石油、天然气等共伴生资源开发量,支撑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避免粗放式、强干扰、高污染的不合理的单一资源开发引发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生态环境、工程安全及经济社会问题,对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煤与瓦斯共采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但共伴生资源整体开发不够平衡,利用规模不够大,工程技术难题与关键科学问题依然突出,多相多场耦合及多元耦合致灾等基础理论亟待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亟待研发,协同开发机制亟待创立。

 

为此,袁亮建议:一是编制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国家战略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加强政策引领,引导资源投入,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开发利用煤与共伴生资源。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建立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治理体系。围绕保护煤与共伴生资源、提升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水平,科学设立矿权,加大资金项目和财税支持力度,开展示范工程建设。二是加强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聚焦煤与铀、油气等战略性资源协同开发基础理论、协同机制、技术装备前沿科技领域,将核心理论、关键性技术装备攻关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立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能源重点创新领域和重点创新方向,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支持“政产学研用金”协同,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完善创新性基础理论、技术装备供给体系,勇攀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的科技高峰。三是加强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落实重大战略部署。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围绕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最具优势的创新单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尖端技术智能装备。鼓励支持具有先发优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建设和培育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方向的世界一流学科,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

 

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废弃矿山是“富煤”能源禀赋遗留下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的天然基地,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是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能力”的坚固磐石。

 

袁亮代表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废弃矿山达10000余处,蕴藏资源丰富,赋存的煤炭资源量高达420亿吨、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立方米,直接关停将造成巨大浪费;废弃矿山地下空间资源超156亿立方米,目前已有及未来预计新增的采煤沉陷区面积超过6万平方千米,新型清洁能源供储潜力巨大,可以有力支撑“双碳”目标。错过稍纵即逝的废弃矿井开发利用“窗口期”,未来开发成本巨大,并将付出安全、科技、环境、经济等高昂代价。然而,我国废弃矿山开发利用整体意识淡薄、基础理论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完善,矿山生态修复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20-30年,矿山生态恢复及复垦率仅为20%,目前仍有200余万公顷损毁土地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开发利用总体规模、整体水平、现实效果等不尽人意,尚不能满足“双碳”高质量发展需求。

 

他建议应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体制机制。将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源-网-荷-储”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修复和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建立废弃矿山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收益共享、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治理体系。二是以科技政策为支撑,加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攻关支持力度。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为牵引,布局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废弃矿山“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重点领域科研攻关。以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中心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实验和推广基地。三是以经济政策为牵引,推动资源型行业和城市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将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绿色GDP核算体系,创新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收集监测技术与管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推动数据联通共享,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归集运用,深化绿色税制改革,以绿色GDP约束指标助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和区域行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以产业政策为托举,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废弃矿山绿色存量。借鉴国际上的成功做法,加大财政补贴、减免税、专项基金等政策支持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实施废弃矿山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恢复(治理)基金”支持废弃矿山修复。探索碳市场等“定价机制”,采用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绿色产业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推动废弃矿山由“碳源”向“碳汇”转变。

 

加大矿山空气革命与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和职业病的危害治理工作,强调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这为新时代推进矿山“空气革命”、保障矿工职业安全健康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以粉尘为主,有毒有害物质、高温、高湿、噪声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长期困扰着矿山从业人员,诱发尘肺、慢阻肺、皮肤癌、风湿关节炎、心血管等职业疾病。同时,由于矿山职业安全健康领域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及装备缺乏,职业病源头预防、早期筛查和有效治疗手段不完善,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标准的数量、质量、先进性与行业发展要求不匹配,矿山行业成为了我国职业病危害重灾区,严重制约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102.6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91.55万例,约占90%,煤矿、非煤矿山尘肺病病例占尘肺病总病例的80%以上,远超全球尘肺病占职业病总病例不足10%的平均水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矿山“空气革命”和职业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迫在眉睫。为此,袁亮代表建议:

 

一是支持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监察一体化建设。把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监察治理体系改革作为国家机构改革内容,成立矿山职业安全健康保障部级协调小组,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将国家卫健委职业病源头治理职能调整到应急管理部,推进矿山安全监察与职业危害监察一体化建设;加强我国矿山粉尘防控与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保障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标准等政策体系,推行职业病企业终身负责制,把矿山工作环境空气质量纳入企业评价考核,主管部门加强监管监察,推动矿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落地。

 

二是夯实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根基。一体推进职业安全健康领域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持建设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把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优先资助领域与项目指南,优先支持申报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才工程项目,引导加强矿山空气污染物在线监测、空气净化、尘肺等职业疾病早期筛查、脑科学、基因治疗等领域基础研究、技术装备攻关和领军人才培养;鼓励相关高校和院所开展理工医管交叉融合,支持职业安全健康方向世界一流学科培育。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效。布局开展重大示范工程,长期稳定支持一批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创新研究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矿山“空气革命”发展。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通过“揭榜挂帅”组织协同攻关,解决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现实难题,贯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人才链。支持相关科技仪器设备、高端医疗设备研发,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


中国能源报



多能互补,绿色开发,废矿变宝库!


“长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保持在75%和70%左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近年来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煤炭消费比重逐步降低,但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主体能源,煤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废弃矿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如何更好地挖掘其潜在价值?将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又该如何解决?袁亮给出了他的答案。

 

废弃矿山新型清洁能源供储潜力大

 

袁亮告诉记者,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资源集中在深部,例如在5.97万亿吨煤炭资源储量中,1000米以深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总量的53%。此外,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煤矿资源逐渐枯竭,产能接续面临困难。“在我国煤炭14461亿吨已探明储量中,绿色煤炭储量仅为5049亿吨,煤炭总采出量仅约1515亿吨,难以有效支撑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废弃矿山达10000余处,其中赋存的煤炭资源量高达420亿吨。废弃矿山地下空间资源超156亿立方米,目前已有及未来预计新增的采煤沉陷区面积超过6万平方千米,新型清洁能源供储潜力巨大。”袁亮表示,以安徽淮南某煤矿为例,该矿于2012年12月建成投产,2018年9月关井。原设计生产能力为3.0Mt/a,但主要生产系统留有8.0Mt/a的生产能力,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分组集中大巷的开拓方式,最大深度1040m,开拓系统巷道硐室地下空间约30万立方米,矿井关闭后保留了通风、运输、抽采、压风等系统,为废弃矿井资源化利用、深地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袁亮坦言,废弃矿山是我国“富煤”能源禀赋遗留下的宝贵资源,也是构建“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的天然基地。我国风、光、热能储量丰富,然而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为其稳定开发利用带来了挑战。加快发展新型储蓄供能体系是保障绿色低碳能源安全供给的重要保障,废弃矿井是规模化清洁能源供给储蓄分布式载体。

废弃矿井多能综合开发利用难题多

 

“目前,我国废弃矿山开发利用存在整体意识淡薄、基础理论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袁亮称,废弃矿井多能互补低碳绿色开发利用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内容错综复杂,实施过程需要解决诸多科学问题,如数字工程地质、多场时空耦合演化、功能地层空间维稳、风险超前精准预警、智能应急抢修救援等方面均面临挑战。

 

袁亮表示,深入推进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体系建设,以废弃矿井地表地下空间为载体,数字孪生技术为支撑,多维度分级分类分区域联动能源生产、储备、供给与碳捕集、利用、封存,构建集风、光、热、水清洁能源生产、储备、转换与生态工程固碳于一体的产-储-固智慧新型负碳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将实现清洁能源稳续供给、碳永久封存、能-碳平衡共存。

 

“推进废弃矿井多能综合开发利用,不仅为新能源消纳提供广阔空间,大幅度提高新能源电力的占比,还可以有效减少煤矿关井之后对生态、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此外,也有利于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落实,增强维护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的能力。”袁亮说。

 

健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机制

 

我国矿山生态恢复及复垦率仅为20%,仍有200余万公顷损毁土地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袁亮表示,要立足碳约束下国家发展重大能源战略,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革新科技成果,赋能废弃矿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绿色清洁能源供给、新型储蓄能建设、生态工程固碳建设,加快形成时间、空间多维度废弃矿井综合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体系。

 

“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机制。将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源-网-荷-储’系统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修复和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并建立废弃矿山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袁亮认为,“也应将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绿色GDP核算体系,创新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收集监测技术与管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推动数据联通共享,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

 

袁亮进一步指出,要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废弃矿山绿色存量。加大财政补贴、减免税、专项基金等政策支持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实施废弃矿山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恢复(治理)基金”支持废弃矿山修复。探索碳市场等“定价机制”,采用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绿色产业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推动废弃矿山由“碳源”向“碳汇”转变。


中国电力报



煤炭行业要在“双碳” 目标牵引下走好“三条路”


作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袁亮长期与能源尤其是煤炭打交道。在20世纪90年代,他开创性提出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攻克瓦斯全浓度利用世界性难题;如今,他与“双碳”同行,从供应端、消费端、固碳端对能源的减排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今年,袁亮带来的与能源相关的提案有6个,其中包括对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科技支持、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支撑“双碳”目标、促进煤炭大型矿区产能接续发展与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建议。 

 

中能传媒:您认为煤炭行业应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袁亮:我认为当前煤炭行业在推进“双碳”工作中已经有了较好积累和准备,未来要在“双碳”目标牵引下走好“三条路”。

 

一是走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紧扣煤炭生产端、消费端、固碳端降碳及高效利用,加强富氧燃烧+循环流化床发电、灵活性超临界发电机组、低品位热能利用等燃煤发电技术,新型煤气化与转化等煤化工技术,及烟气碳捕集、二氧化碳转化利用、矿井碳封存等CCUS技术。

 

二是走好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之路。发挥火电廉价、灵活、强大的调峰作用,提升煤电机组灵活性,推进煤电与风、光、水、氢等能源的多能互补,协同增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纳。建设分布式现代化智能电网,迭代升级储能技术,依托能源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源—网—荷—储”一体的新能源体系。

 

三是走好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之路。针对开采损伤—生态修复—保育管护全周期,开展煤矿区碳汇体系以及计量方法研究,提升碳汇和损失防控能力。开展矿区低碳综合整治关键技术以及基于煤基固废耦合多源固废的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产品研发,研发高潜水位煤矿生态开发碳减排与固定协同增效关键技术。

 

中能传媒:在煤炭开采方面,未来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高新技术?

 

袁亮:当前,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灾害风险加剧,要从透明地质条件构建、煤岩识别等关键环节发力,加强“四个突出、一个协同”,即透明地质条件构建要突出基础研究,煤岩识别要突出技术装备研发,惯性导航要突出数字赋能,灾害防控要突出一体化推进,全面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灾害防控协同。要加强透明矿山、智能感知、煤岩识别、惯性导航、智能采掘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从源头上实现少人、无人开采,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根本保障。

 

中能传媒:建设绿色矿山,您认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袁亮:要加强规划引领,建设集约矿山。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全局统筹规划矿山开采至关闭全线发展路径。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最大程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深度挖掘固废的价值潜力,综合分析煤电化产业链接和煤基固废绿色循环利用技术,形成从固废产出—分类分质利用—经济评价的多产业链接模式。

 

要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生态矿山。在开展矿区功能分区绿化、美化,整体环境整洁有序,对原料开采、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管理规范的基础上,矿区环境建设还包括对井下空气质量净化等一系列关乎安全生产和矿工职业健康的矿井环境全面“绿色化”,实现煤矿作业环境绿色革命,保障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生命全周期职业安全健康。

 

要加强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矿山。坚持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建立碳减排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修订完善矿井碳减排相关制度,建立生产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控制并减少生产能耗、物耗和水耗,推动生产领域的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断探索绿色智能开采、低碳清洁利用新模式,为矿井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中国安全生产杂志



煤炭仍将是我国主体能源,应把安全生产置于首位


作为一名煤炭工业科研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始终关注着煤炭安全开采。

 

在采访中袁亮告诉记者,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主体能源。据统计,2022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6.2%,较好以煤炭安全保障的确定性应对了地缘事件与极端天气等的不确定性。然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煤炭资源在深部,在5.97万亿吨煤炭资源储量中,埋深1000米以深的占53%。袁亮认为,“兜底保障国家主体能源安全需要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

 

在调研中,袁亮发现,由浅部走向深部,深井煤岩非线性行为、高应力和高能级灾害、深井煤岩体多场耦合、深井岩层移动传导复杂度等更加凸显,现有适用于浅部煤层群开采灾害治理的传统理论和技术不适用甚至被颠覆,面临现有灾害致灾原理与模型不适用、灾害防治技术与装备不适用、灾害研究方法与手段不适用、低损害开采控制技术不适用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袁亮建议,首先,要加快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次,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鼓励和支持围绕深井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前瞻性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储备。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率先进入深部开采、灾害特征显著的中东部典型矿区为切入点,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夯实基础研究地基。最后,引导煤炭企业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鼓励和支持煤炭头部企业围绕深部煤炭安全开采现实难题,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关键技术。

 

在采访中袁亮还表示,大型煤炭矿区是我国煤炭生产供应的主体,为国家建设发展持续作出重大贡献。近年来,由于受煤炭需求大幅增加和矿区自身发展规律等影响,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煤矿资源逐渐枯竭,产能接续面临困难。生产环境渐趋复杂,诱发各类灾害的概率增大,对煤炭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月22日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新井煤业有限公司露天煤矿发生坍塌事故教训惨痛。”袁亮痛心地说。

 

大型煤炭矿区接续发展和生产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袁亮建议应把安全生产置于首要位置,加强煤炭地质灾害防范。支持开展多场耦合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绿色低损害开采等基础研究,夯实煤炭安全生产科技基础。对大型煤炭矿区的生产安全形势进行科学评估,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冲击地压及地质环境变化等风险预警和防控能力,全面提升煤炭安全生产水平。此外,袁亮还建议要在煤炭资源配置上向大型煤炭矿区倾斜。在总量控制和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优先核增大型煤炭矿区产能项目,优先核准煤炭资源接续的新建煤矿项目,增强大型煤炭矿区稳产增产潜力。在煤炭资源配置上,支持大型企业在资源富集矿区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煤矿,优化煤矿项目证照办理手续。


北京青年报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以平常心看待就业话题,接纳年轻人多样的就业选择。有数据显示,2021年“清北毕业生”有69%进入体制内,很多网友认为名校出身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去搞科研,反而都去考编,有些大材小用,会造成高端、科研人才的流失。对此,袁亮表示,69%进入体制内的“清北毕业生”包含进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等这些与科研紧密联系的单位,“我认为并不能说是大材小用,造成高端、科研人才的流失。”鉴于此,建议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教育、科研和企业间的联系,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加快提升高水平人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能力。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找工作,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当下,平等、宽容的就业氛围越来越浓,能让毕业生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工作岗位数不胜数。未来,希望毕业生在谋生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在自己喜欢的平台上发挥专长、贡献力量、成就自我。近几年,受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影响,就业岗位减少,就业渠道不畅,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压力,毕业生求稳心态表现突出,“考公考编”人数连年增长。袁亮表示,未来的就业形势会随着新冠“乙类乙管”而逐步改善。首先是经济逐步恢复带动增强。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增加就业岗位。此外,服务业的改善也将促进就业增长。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增加居民出行、交通物流、消费活动等,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同时,各地区的稳就业政策也在持续发力,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新安晚报



以绿色GDP约束指标助推废弃矿山开发


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四省,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重要生态廊道、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重要产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依托淮南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皖电东送”,有力支撑了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给。“但是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就支持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着力推动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了关于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支撑双碳目标政策支持的建议。


袁亮认为,废弃矿山是“富煤”能源禀赋遗留下的宝贵资源。


袁亮在调研时发现,我国废弃矿山开发利用整体意识淡薄、基础理论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完善,矿山生态修复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矿山生态恢复及复垦率较低,开发利用总体规模、整体水平、现实效果等不尽如人意,尚不能满足“双碳”高质量发展需求。


袁亮建议,继续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体制机制。将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源-网-荷-储”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修复和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建立废弃矿山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收益共享、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治理体系。


此外,要以科技政策为支撑,加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攻关支持力度。


“还要以经济政策为牵引,推动资源型行业和城市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袁亮建议,将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绿色GDP核算体系,创新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收集监测技术与管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推动数据联通共享,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归集运用,深化绿色税制改革,以绿色GDP约束指标助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和区域行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星报



将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绿色GDP核算体系


作为一名煤炭工业科研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始终关注着煤炭安全开采、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袁亮提交了多份关于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其中,在关于大力加强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中,他认为,以绿色GDP约束指标可助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

 

废弃矿山是“富煤”能源禀赋遗留下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的天然基地。袁亮在调研时发现,我国废弃矿山开发利用整体意识淡薄、基础理论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完善,矿山生态恢复及复垦率仅为20%,目前仍有200余万公顷损毁土地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袁亮建议,继续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体制机制。将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源-网-荷-储”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建立废弃矿山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收益共享、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治理体系。

 

此外,要以科技政策为支撑,加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攻关支持力度。“还要以经济政策为牵引,推动资源型行业和城市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袁亮建议,将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绿色GDP核算体系,创新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收集监测技术与管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推动数据联通共享,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归集运用,深化绿色税制改革,以绿色GDP约束指标助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和区域行业高质量发展。

 

“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做法,加大财政补贴、减免税、专项基金等政策支持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袁亮说。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



支持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就支持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袁亮表示,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四省40个地级市、237个县(市、区),拥有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着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6.7%的粮食,产出了全国1/7的煤炭,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重要生态廊道、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重要产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贡献了全国9%的国内生产总值,依托淮南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皖电东送”,有力支撑了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给,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但是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流域中部建有亿吨级煤电基地,大规模煤炭开发利用造成矿区大面积地表沉陷与积水,流域内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同时,流域水资源等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水害频发,也制约了当地农业、能源、经济发展。破解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科技、人才、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为此,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着力推动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淮河流域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健全水资源、能源、土地、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的淮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效果,将采煤沉陷区水资源纳入流域水资源管理、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给予“皖电东送”等淮河流域中部资源型城市政策支持、资金补偿。

 

二是多层面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提升科技创新攻关能力。支持淮河流域煤炭绿色开采、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将淮河流域采煤沉陷区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水资源高效开发、水生态风险预警与调控、废弃矿井水资源-能源高效协同开发等纳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立项指南,设立国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推进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开展淮河流域煤炭绿色开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三是加大高能级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创新人才培育。加快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建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矿山领域研究中心建设。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培养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协调开发领域领军人才,对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级人才遴选给予政策和指标倾斜。支持区域高校开展相关领域高峰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为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民数字联播网



深化融合 培养高素质人才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工医融合,贯通教育链和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培养高素质人才。

 

袁亮表示,当前高教战线聚焦需求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工医融合创新实践,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创新学科专业特色班、卓越班、创新班等模式,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安徽高校为例,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行业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主干学科实现区域十大新兴产业全覆盖,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历史性突破,成为行业、区域创新重要策源地。

 

“但目前仍存在着高校与产业‘主战场’时空距离大、科教产转化链条长、经济需求与人才科技供给不够匹配、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袁亮说,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工医融合的质量。

 

对此,他建议,落实“四个面向”,鼓励支持高校在区域行业最需要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地方开办研究院、科技园、科教产融合园等实体性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遴选支持拥有国家级平台、行业特色鲜明、学科评估中表现突出的省属高校整合省内教育资源,提升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能级,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同时,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工医融合人才创新培养体制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引导支持高校紧密对接科技、产业、研发等机构,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发挥政府组织作用,加强政策和资金资源投放,通过奖补、财税等手段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与大院大所大企业共建学科、平台及交叉团队,完善面向前沿课题、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理工医融合的机制。

 

此外,重点支持多元融合协同培育工程科技人才。更加突出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在教育资源分配、人才项目布局等方面,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单位,特别是理工科特色地方高校予以重点支持,支持世界一流学科创建培育和科教、产教、理工医融合的新工科、新医科创新实践。


每日经济新闻



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创建一流学科,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今年两会期间,第二次履职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共带来8个建议,包括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科技支持,加大矿山空气革命与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支持,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支撑双碳目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工医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领域。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人才聚集的主阵地,如何发挥好差异化优势便成为一大难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在哪?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校要如何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双碳”大背景下,煤炭开采产业链如何实现绿色低碳?今年两会召开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袁亮。


建议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创建一流学科


袁亮认为,地方高水平大学是高等教育重要方面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省属高校不能缺位,还要克服更大困难,付出更大努力,实现更大作为。

 

在袁亮看来,地方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建设优势学科,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创新学科专业特色班、卓越班、创新班等模式,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同时,要对标长三角“双一流”高校教育“一体化”新格局,落实新课标,让教师从“教书”走向“育人”,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此外,地方高校还要做好转型发展的“加减法”,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遵循育人规律,补齐地方高校特色不明显的短板,整合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坚持开放办学,构建“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机制,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建设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在转型中提升。这需要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创建一流学科,给予接轨渠道和实际支持。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加快,高校更要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袁亮认为,这应从五个方向着手。

 

一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振兴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二是要强化学科支撑,围绕新兴产业需求和未来技术发展,打造优势学科群发展典范;三是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创新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四是要推动协同育人,坚持开放办学,将其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地、高质量人才培养地、高水平成果产出地;五是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建强师资队伍,完善治理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此外,袁亮表示,高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的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要主动担起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责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支持行业高校与大院大所、头部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国家级平台集群效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聚焦前沿科技为煤炭绿色低碳发展赋能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长期与能源尤其是煤炭打交道,在上世纪90年代,与瓦斯(甲烷)较量,开创性地提出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攻克瓦斯全浓度利用世界性难题。本世纪20年代,与“双碳”同行,袁亮聚焦能源领域提出“双碳”战略与发展路径,主持了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项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双碳”战略背景下,面对全球产业链与能源供应链加速重构,袁亮建议要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及新能源耦合、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煤炭矿山“空气革命”等方面聚焦用力,建设“源-网-荷-储”一体的新能源体系,深化“新能源+优产”发展机制,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合一的产业生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打造“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技术转化—成熟技术应用推广”贯通的创新体系,实现煤炭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

 

面向未来,煤炭行业发展“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煤炭资源开发布局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双碳”战略为煤炭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契机,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与重点地区保供有效衔接是当前亟需突破难题。

 

袁亮认为,首先要聚焦前沿科技为煤炭绿色低碳发展赋能,直接推动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其次,推进煤炭与共伴生资源绿色协同开发,提升能源供给保障体系韧性;构建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格局,实现新能源深度耦合发展,通过“废弃矿井新型储能+生态修复+新能源”高质量转型新态势助力煤炭绿色低碳发展“大有作为”。

 

袁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绿色低碳是矿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绿色低碳,一是要加强规划引领,建设集约矿山,形成从固废产出-分类分质利用-经济评价的多产业链接模式;二是要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生态矿山,实现环境全面“绿色化”,推进煤系共伴生资源绿色安全高效开发,助力支撑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矿山,推动生产领域的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为“双碳”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四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建设智能矿山,实现“双碳”的战略性发展;五是要加强人才引育,建设活力矿山,突出行业特色造就高素质“双碳”人才。

 

实现“双碳”目标对煤炭行业发展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既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贫铀的资源禀赋、“两个大局”交织跌宕的外部环境,决定了煤炭行业必须走清洁高效利用、与战略性资源协同开发、耦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路,扛起兜底保障能源的责任。


中国科学网



加强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科技支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我们亟需加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今年是袁亮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六年。作为一名煤炭工业科研工作者,他始终关注着煤炭安全开采、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袁亮共提交了8份代表建议,其中有6份建议都是关于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关于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科技支持的建议”“关于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支撑双碳目标政策支持的建议”“关于支持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建议”……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主体能源。据统计,2022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6.2%,较好以煤炭安全保障的确定性应对了地缘事件与极端天气等的不确定性。


然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煤炭资源在深部,在5.97万亿吨煤炭资源储量中,埋深1000米以深的占53%。袁亮认为,“兜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开采深部煤炭。”


在调研中,袁亮发现,随着煤炭开采由浅部走向深部,其开采环境、技术装备、灾害防治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开采沉陷造成我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或盐渍化、西部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对此,袁亮建议:首先,要加快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多场耦合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瓦斯动力灾害防治、绿色低损害开采、深地原位实验等基础研究,打造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其次,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鼓励和支持围绕深井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黄淮海煤粮复合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前瞻性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储备。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率先进入深部开采、灾害特征显著的中东部典型矿区为切入点,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夯实基础研究地基。


最后,引导煤炭企业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鼓励和支持煤炭头部企业围绕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现实难题,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关键技术。支持建设黄淮海冲积平原等煤粮复合区典型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发与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引领我国深部煤炭资源低损伤安全开采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



加大矿山空气革命与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矿山安全高效开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以粉尘为主,有毒有害物质、高温、高湿、噪声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长期困扰着矿山从业人员,诱发尘肺、慢阻肺、皮肤癌、风湿关节炎、心血管、脑部等职业疾病。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矿山‘空气革命?和职业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迫在眉睫。”今年两会之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他同时指出,由于矿山职业安全健康领域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及装备缺乏,职业病源头预防、早期筛查和有效治疗手段不完善,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标准的数量、质量、先进性与行业发展要求不匹配,矿山行业成为我国职业病危害重灾区,严重制约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截止2021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102.6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91.55万例,约占90%,其中煤矿、非煤矿山尘肺病病例占尘肺病总病例的80%以上,远超全球尘肺病占职业病总病例不足10%的平均水平。


但是,袁亮指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和职业病危害治理工作,他们强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为新时代推进矿山“空气革命”、保障矿工职业安全健康指明了方向。


他提出自己的几条建议。


一、支持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监察一体化建设。把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监察治理体系改革作为国家机构改革内容,成立矿山职业安全健康保障部级协调小组,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将国家卫健委职业病源头治理职能调整到应急管理部,推进矿山安全监察与职业危害监察一体化建设;加强我国矿山粉尘防控与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保障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标准等政策体系,推行职业病企业终身负责制,把矿山工作环境空气质量纳入企业评价考核,主管部门加强监管监察,推动矿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落地。


二、夯实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根基。一体推进职业安全健康领域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持建设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把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优先资助领域与项目指南,优先支持申报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才工程项目,引导加强矿山空气污染物在线监测、空气净化、尘肺等职业疾病早期筛查、脑科学、基因治疗等领域基础研究、技术装备攻关和领军人才培养;鼓励相关高校和院所开展理工医管交叉融合,支持职业安全健康方向世界一流学科培育。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效。布局开展重大示范工程,长期稳定支持一批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创新研究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矿山“空气革命”发展。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通过“揭榜挂帅”组织协同攻关,解决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现实难题,贯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人才链。


支持相关科技仪器设备、高端医疗设备研发,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建成一批矿山空气革命与职业安全健康示范工程。



支持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


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4省40个地级市、237个县(市、区),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重要生态廊道、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重要产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依托淮南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皖电东送”,有力支撑了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给,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但是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经常思考的课题。


他指出,淮河流域中部建有亿吨级煤电基地,大规模煤炭开发利用造成矿区大面积地表沉陷与积水,流域内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同时,流域水资源等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水害频发,也制约了当地农业、能源、经济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还需强化科技、人才、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基于此,袁亮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着力推动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淮河流域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健全水资源、能源、土地、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的淮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


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效果,将采煤沉陷区水资源纳入流域水资源管理、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给予“皖电东送”等淮河流域中部资源型城市政策支持、资金补偿。


二、积极推动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科研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淮河流域煤炭绿色开采、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将淮河流域采煤沉陷区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水资源高效开发、水生态风险预警与调控、废弃矿井水资源—能源高效协同开发等纳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立项指南,设立国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


推进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开展淮河流域煤炭绿色开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三、加大高能级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创新人才培育。支持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培养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协调开发领域领军人才,对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级人才遴选给予政策和指标倾斜。支持区域高校开展相关领域高峰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为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澎湃新闻



保障主体能源安全需要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促进矿区接续发展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据统计,2022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56.2%,在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近年来,能源安全、煤炭生产安全、煤炭清洁利用以及矿山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带来了6个与煤炭行业相关的议案,包括促进煤炭大型矿区产能接续发展与安全生产、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支撑“双碳”目标、煤炭与共伴生资源绿色协同开发等。

 

袁亮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由于受煤炭需求大幅增加和矿区自身发展规律等影响,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煤矿资源逐渐枯竭,产能接续面临困难。“保障国家主体能源安全需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

 

做好煤炭矿区接续发展与安全生产

 

袁亮观察到,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资源在深部,在5.97万亿吨煤炭资源储量中,1000米以深占53%。我国中东部重要产煤省区埋深1000米以深的煤炭资源占预测总量65%至92.4%,大部分矿井已逐步进入深部开采阶段;西部地区采深正以平均10至25米/年的速度向下延伸。

 

袁亮表示,随着煤炭开采由浅部走向深部,其开采环境、技术装备、灾害防治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开采沉陷造成我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或盐渍化、西部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另外,袁亮还发现,山西主要矿区后备资源不足、接续产能建设滞后;两淮、陕北、蒙西地区接续矿区开发面临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制约;生产环境渐趋复杂,诱发各类灾害的概率增大,对煤炭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袁亮建议,一、要加大煤炭资源评价和资源勘探工作力度。做好煤炭地质普查,积极开展煤炭精查,加快增加煤炭资源储量,规划建设新的大型煤炭矿区,提高煤炭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把安全生产置于首要位置,加强煤炭地质灾害防范。

 

二、在煤炭资源配置上向大型煤炭矿区倾斜。在总量控制和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优先核增大型煤炭矿区产能项目,优先核准煤炭资源接续的新建煤矿项目,增强大型煤炭矿区稳产增产潜力。在煤炭资源配置上,支持大型企业在资源富集矿区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煤矿,优化煤矿项目证照办理手续。


三、要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多场耦合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等基础研究,打造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袁亮表示,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中“压舱石”地位短时间不会改变,安全始终是煤炭生产的底线,只有实现煤炭开采安全,才能保障能源保供“安全”。

 

袁亮认为,能源保供“安全”是政治责任,必须扛起扛牢。要建立煤矿弹性产能与弹性生产机制。推动煤矿产能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夯实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制度基础。

 

同时,煤炭开采“安全”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条件,需要常抓不懈。聚焦先进技术攻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发、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及污染防控、现代煤化工及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研发,加强煤炭稳定的高质量供给,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袁亮强调,在统筹推进能源保供“安全”与煤炭开采“安全”过程中,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能源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抓住煤矿总工程师关键群体,完善矿业类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体制机制。

 

走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

 

袁亮提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煤炭行业应坚持系统观念,从政策制度保障、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打造互融互通产业生态等多个方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袁亮建议,一、聚焦政策制度保障,畅通发展渠道。持续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标准规范和政策机制,优化规模和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防范和化解能源安全风险。

 

二、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推广应用。加强富养燃烧+循环流化床发电、灵活性超临界发电机组、低品位热能利用等燃煤发电技术,新型煤气化与转化等煤化工技术,及烟气碳捕集、CO2转化利用、矿井碳封存等CCUS技术。加快布局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矿井地下空间储碳、煤基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

 

三、聚焦资源互融互通,打造产业生态。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发、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及污染防控、现代煤化工及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合一的产业生态,将科技力量转化成产业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

 

此外,袁亮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煤炭行业要走好“三条路”:

 

一是走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构建清洁能源生产、储备、转换与生态工程固碳于一体的产-储-固智慧新型负碳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二是走好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之路。开发具有深度感知、执行、管控功能智能装备,实现煤及共伴生资源的精准协同开采,推进煤炭与风、光、水、氢等能源的多能互补,协同增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纳。

 

三是走好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之路。针对开采损伤—生态修复—保育管护全周期,开展煤矿区碳汇体系以及计量方法研究,提升碳汇和损失防控能力。开展矿区低碳综合整治关键技术以及基于煤基固废耦合多源固废的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产品研发,研发高潜水位煤矿生态开发碳减排与固定协同增效关键技术。

 

推进废弃矿山绿色“退场”、老矿井转型发展

 

废弃矿山是我国“富煤”能源禀赋遗留下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国废弃矿山达10000余处,蕴藏资源丰富,赋存的煤炭资源量高达420亿吨、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立方米;废弃矿山地下空间资源超156亿立方米,目前已有及未来预计新增的采煤沉陷区面积超过6万平方千米。

 

对于如何绿色利用废弃矿山,袁亮建议,继续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体制机制;以科技政策为支撑,加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攻关支持力度;以经济政策为牵引,推动资源型行业和城市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以产业政策为托举,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废弃矿山绿色存量。

 

袁亮还观察到,近年来,一些地区煤炭老矿井积极抢抓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煤炭老矿区转型发展的新路。但还有部分地区的一些老煤企、老矿井,面临设备、技术、人才、资金、环境等制约,后续发展乏力。

 

对此,袁亮建议,一、要研究制定支持煤炭老矿井转型发展的配套政策。研究化解老煤炭企业金融债务、政策性破产、统筹就业补助资金等政策措施,多渠道解决企业转型发展和职工安置的资金缺口。研究政策免除或减免关闭煤矿银行贷款本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发行股票和公司上市、老矿井改造搬迁、煤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中央财政特殊转移支付支持、解决企业社会保险历史欠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要支持优势企业与老矿井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新建重大项目、新兴项目向老煤炭企业倾斜,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三、要给予老矿井老煤炭企业税费优惠支持措施。允许企业转型发展项目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于利用企业所属煤矿工业广场、已征用或租用的土地上建设的转型发展项目,给予免交土地税费等政策支持。

 

四、要鼓励老矿井老煤炭企业组建生产性服务项目公司。提供更多岗位安置煤炭职工;鼓励老煤炭企业与大型企业联合参与国际合作,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和工程承包。


中安在线



大力加强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


废弃矿山是“富煤”能源禀赋遗留下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的天然基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在建议中表示,目前,我国废弃矿山达10000余处,蕴藏资源丰富,直接关停将造成巨大浪费;同时,废弃矿山的新型清洁能源供储潜力巨大,可以有力支撑“双碳”战略实施。

 

袁亮认为应将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源-网-荷-储”系统建设。建立废弃矿山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收益共享、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治理体系。加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攻关支持力度。将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绿色GDP核算体系,创新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收集监测技术与管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推动数据联通共享,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废弃矿山绿色存量。推动废弃矿山由“碳源”向“碳汇”转变,建成一批国家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助力“双碳”示范工程。


加大对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主体能源。然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资源在深部,我国中东部重要产煤省区埋深1000米以深的煤炭资源占预测总量的65%—92.4%,兜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开采深部煤炭。

 

由浅部走向深部,现有适用于浅部煤层群开采灾害治理的传统理论和技术不适用甚至被颠覆,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亟需加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研究,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建议:

 

一要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围绕深井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黄淮海煤粮复合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前瞻性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储备。

 

二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破解煤炭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难题。引导煤炭企业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鼓励和支持煤炭头部企业围绕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现实难题,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关键技术。支持建设黄淮海冲积平原等煤粮复合区典型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发与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引领我国深部煤炭资源低损伤安全开采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为我国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为你推荐 (点击图文封面跳转阅读原文)

上岸!上岸!上岸!🤩

刚 刚!2 0 2 3 年 研 考 国 家 线 发 布 !

她 她 她!🥰🤳🤞


来源:党委宣传部

排版:赵峻沂

责编:梁安琪

审核:施培松

快来为墨宝点亮赞和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