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之说,才是中华真正“种”真正“魂”!
无故被封1月,更多精彩加个人号hhff5555。古事今事,独家关注大事;事势时势,独立分析大势;正理悖理,独特道出大理。 关注微信日知新(微信号:rzx366),知大事,识大势,明大理。喜欢,就关注一下。好东西也要分享呦。
郎平之说,才是中华真正种真正魂!
神州日知 祗舍
今天,很多人会对一些社会行为很郁闷,贫贱时,崇洋媚外,当顺从的奴才,所谓“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是最生动的写照;稍有得志时,趾高气扬,将别人不放在眼里。
经济仅仅发展了几十年,人均生活水平还不如南美的智利,相距日韩更是甚远。
但看看网上,“灭了日本、教训韩国”等言辞铺天盖地,甚至“美利坚都是小菜一碟”,骄狂的不可一世。
中国民族的种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中国的危机到底是什么危机?是人种危机、文化危机。
今日就带领大家,寻寻中华民族真正的种,不说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人的哲学思想和辩证史观,也不说鬼谷子、孙子的军事思想,只看一些具体事件。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齐王叫齐后庄公(?—公元前548年),姜姓,吕氏,名光,是姜子牙的后裔,齐灵公之子,公元前553年—公元前548年在位。
齐后庄公本为齐灵公的太子,但齐灵公为了改立宠姬所生的公子牙,就派他到现在的山东即墨去站岗放哨,趁机改立公子牙为太子。
后来齐灵公病重,大夫崔杼、庆封等人从即墨将他迎回,杀死公子牙母子,齐灵公闻变之后,吐血而亡。太子光即位,就是这位齐后庄公。
按说,崔杼对齐后庄公有迎驾之功,也算功臣。可是,齐后庄公犯了毛病,这个毛病是心病,喜欢上了崔杼的老婆,两个人开始私通。
有一次,他还把崔杼的帽子赐给了别人,虽然随从劝他,他也无所谓。
庄公说:在崔杼的家里,把他的帽子赏赐给别人,比较方便,我又不是缺少帽子。
这话说得很不清楚,经过后人的解释才多少明白了,原来他的行为是想表现出对崔杼的不在乎。
崔杼本来还是容忍庄公的,现在看见庄公反而要不容自己,他真的愤怒了。用我的人,用我的东西,还不把我当回事。
崔杼决定报复国君,但是没有什么机会。最终,崔杼的机会还是庄公创造出来的。
一个伺候庄公的人叫贾举,庄公莫名其妙鞭打他,不久又来亲近他。贾举很愤恨,于是与崔杼联合起来,寻找机会准备杀掉庄公。
这年的五月,莒国国君来齐国访问,齐庄公在都城的北郭举行招待宴会。崔杼是重要大臣,但是这个重要的国事活动他却没有参加,据说是病了。
齐庄公只好到崔府去探视崔杼的病情,这是君臣友好的证明。然而,齐庄公对于崔府再熟悉不过了,他说是探视大臣病情的,但是他更想见到的却是崔杼的美妻棠姜。
他看见棠姜进了一个房间,赶紧跟了进去。他刚进门,贾举在后面便拦住其他人,关上大门。
国君经常在这里出没,随从们也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没有人怀疑这次有问题。棠姜跟着崔杼从侧门出去了,庄公还作浪漫情调,一边轻叩门框,一边唱起歌来。
他想告诉棠姜,他在这里。他的歌声引来的伏兵,全副武装的甲兵突然出现,庄公才发现事情不妙。
他请求免死,不许。请求发誓结盟,不许。请求自杀,还是不许。他于是奔跑冲出,在爬墙的时候中箭,掉了下来,被大家乱刀砍死。
这一切,显然都是崔杼的计划。跟随齐庄公一起死的有好多人。很多人应该是闻讯赶来。晏子也是其中一位。这位著名的贤臣,站在崔杼家的门外,略做思考。
他的随从说:追随国君而死吧。晏子说他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那么,逃亡吧。晏子说:我没有过错,为什么要逃亡。国君如果为社稷死、为社稷亡,我应该追随,他为自己死亡,我又能怎样呢。
最后,晏子推门而入,爬在庄公的尸体上,高声哭号,一副伤心的样子。崔杼都看在眼里,有人建议崔杼杀了晏子。崔杼说:他是民望,不杀他,可以得民心。
随后,崔杼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也就是景公,崔杼也自封为相国,飞扬跋扈、专断朝政。
但他对弑君之罪十分惶恐,特别是担心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
由此看来,这位崔杼先生比今天的一些人还强得多,至少还担心遗臭万年。
于是,他将专管记载历史的史官太史伯找来,说道:“昏君已死,你就写他是患病而亡。
如果你按我说的意思写,我一定厚待于你,如若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
太史伯抬头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简,提笔而书,写到:“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然后,将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勃然大怒,挥剑杀了太史伯。
按当时的惯例,史官是世袭的,兄终弟及,于是,崔杼又召来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说道:“你哥哥不听我的命令,我已处决了他,今后由你来接任太史之职。你就写庄公是病死的,不然,他就是你的下场。”
只见太史仲冷静地摊开竹简,提笔写道“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更加怒不可遏,又拔剑杀了太史仲。
接着,他又将太史伯的三弟太史叔召来,说:“你两个哥哥都已经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改变写法,还能有一条活路。”
但太史叔平静的回答:“按照事实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与其失职,还不如去死。”
结果还是在竹简上照直而书。崔杼被气得七窍生烟,把太史叔碎尸万段。
然后,令老四太史季补缺,续写史实。太史季写完之后,把竹简递给崔杼。
崔杼一看,依旧是那几个字,但他再也没胆量继续杀人了,叹息一声,让太史季退下。
齐国的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皆被杀害,抱着竹简急匆匆赶来,要前赴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季已经据实记载,才放心返回去。
于是,齐国的史书上便留下了这样的话:“周灵王二十四年,齐庄公六年,春三月乙亥,崔杼弑齐庄公光于其府……”。让后代的人们得以知道真正的历史事实。
按说,史官不过是一介书生,崔杼却领教了书生的强悍和大义凛然,所以,或许我们可以怀疑唐朝之后的史书所记载的事件是否属实,但对于唐朝以前的史书只有尊重,因为记载那些历史事件的都是真正的中华先祖中的精英——虽然他们只是书生。
对于南史这些人而言,其实记录的不是历史,而是如实记录政治,危险性高是理所当然的。
崔杼立庄公异母弟为国君,是为齐景公。就在这一年崔杼与庆封争权,一家被灭,他的夫人棠姜和他自己都自杀而死。
如此兵连祸结,在春秋时代,真是史不绝书。生猛固然生猛,但是太过血腥,虽两千年后,仍然气味浓烈。
太史伯兄弟是发生在中国东边齐国的事情,再让我们到北边的燕赵之地去看一看真正的燕赵之士是什么样子。
田光(?~公元前227),战国时期“邑之东鄙人也”(即邢台新河县西千家庄人),燕之处士。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燕国勇士,亦称节第二十编侠。时人誉为智深而勇沈的“节侠”。为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并举荐了荆轲。
由于对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现实不满,田光不肯做官,一直行侠仗义,广交朋友。
晚年留居燕都附近(今河北徐水)与荆轲交往极为投机。他与燕国大臣、太傅鞠武相交甚密,经鞠武引见与太子丹结识。
燕王喜二十七年(公元前228),秦灭赵,兵屯燕界,燕太子丹震惧,邀田光谋刺秦王(始皇),田光自辞衰老,遂荐挚友荆轲(卫国人,时寓居今徐水赤鲁村),太子允,告诫道:“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田光叹道:“吾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
太子丹闻之跪拜哀泣。
田光悲壮之举,为后人传颂。唐代诗人李远赞叹田光说:
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
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
荆轲行刺秦王,无论能否成功,他都必死无疑。所以,知道的人都穿戴着白帽(知道荆轲必死)为荆轲送行,行至易水岸边,饯行之后准备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荆轲上车走了,始终头也不回,慷慨赴死。
荆轲墓联书写到:“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2000多年后的人们,如果来到易水河边,依稀可听到荆轲的歌声,这是中华勇士的千古绝唱。
田光、荆轲就是真正的燕赵之士,侠士被疑虑,就是侠士的屈辱,要用生命来洗去。荆轲为了燕国可以慷慨赴死。
然后,让我们离开北边,来到南方的楚国。
项燕(?-前223)是楚国下相人(今江苏省宿迁宿城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抗秦名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
项家在楚国,世代为将。韩、魏、赵、燕被秦国灭掉之后,东方只剩下楚国和齐国,齐国一味向秦国讨好,簌簌发抖,楚国就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后障碍,而这个障碍的中坚就是项燕。
公元前225年,秦王派有名的少壮派将军李信伐楚,而副将就是后来的名将蒙恬。
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秦兵,分两路杀入楚境。很快,他们接连击败楚军,攻占了平舆等重镇,楚地人心惶惶。
项燕临危受命,统率大军抗秦。他敏锐地发现了秦军的致命弱点:李信蒙恬,都是年少轻狂,率领的军队只有二十万,根本无法占领广袤的楚国领土。只要等他们锐气耗尽,然后掩击,就能得胜。
于是,项燕一面调集大军做好战备,一面令前线各城坚壁清野,不许出战。
李信深入楚国,转战多时,虽然胜多败少,但也渐渐兵力疲惫。于是,他想掉头撤退,与蒙恬汇合后,短暂休整,再做打算。
项燕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即率领大军,勇猛追击!李信大败,十多万秦兵,损失半数以上,李信在蒙恬的接应下侥幸逃脱回国。
这是战国时期,楚国唯一一次大败秦军。
公元前224年,秦王把倾国的兵马60万拨给王翦,再次伐楚,王翦在平舆一带扎下大营,楚国危亡在即。
王翦是战国名将,名将出手自然不凡,面对士气正旺的楚军,下令坚守壁垒,不许出战!
项燕虽想发起攻击,但面对60万高挂免战牌的庞大兵团,徒唤奈何。
王翦攻取楚国陈以南至平舆之间的地域。楚国则倾一国兵力迎击秦军,以项燕为将,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
王翦因势而变,采取坚壁固守的方针,避其锋芒。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
项燕多次到营前挑战,秦军始终也不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饮食,安抚慰问他们,并亲自与他们共同进餐。
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打听:“军中进行什么嬉戏啊?
回答说:“军士们正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王翦便说:“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
此时楚军既然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而去。王翦即率军尾追,令壮士们发起突击,大败楚军,直至蕲县之南,项燕战死,楚军于是溃败逃亡,楚国也随之灭亡。
楚国灭亡了,但楚国数百年间遭受秦国的侵凌,在同样彪悍的楚民族心中,血淋淋的誓言被项燕喊了出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燕的儿子项梁、孙子项羽,最终埋葬了秦王朝。
楚人、秦人的彪悍与不屈,绝不逊色于今天的大和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甚至犹有过之。
然后,再让我们将时光向后推移1500余年,来到南宋最后一战。
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军攻至崖门,元军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军队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这就是崖山海战。
1279年2月6日晚,可称之为人类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海战画上了句号。
当日,风雨交加,宋元两军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门银洲湖海面上进行了最后的存亡决战,海面被鲜血染红。南宋战败,就此亡国。
近20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投海,壮烈殉国。南宋被俘丞相文天祥在元军舰船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悲愤不已。据《宋史》记载,7日之后,海上浮尸近10万具。
厓门海战(古文作“厓”,目前中国大陆多作“崖”,港台则续用“厓”),又称崖山海战、厓门战役、厓门之役等,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牵涉到南宋的存亡。
相传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余万,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
此次战役之后,宋朝彻底灭亡,元朝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的继承政权。
崖门在广东新会。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
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南宋皇帝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自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
据《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杨太后跳海,将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的气节也彻底带走了。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广东海丰被俘,正好拘禁在元军船舰上目睹了宋军大败;曾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悼念: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
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
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
出师三年劳且苦,只尺长安不得睹。
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
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在抗日战争前夕,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专门前来崖山祭拜,目的是是要把一种精神和气节传达给当时的中国人,号召抗战到底。
周恩来也曾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如今,巍峨的崖山之巅,山谷之间,孤燕哀啼,空谷回响;潭江之上,常有渡轮长鸣驶过,让人不禁感慨岁月带来的沧桑巨变。
在当地的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当年崖山海战、南宋英烈的动人传说。走访在今日的崖门镇里,只要提到那段历史,尽人皆知,稍微年长一点的老人甚至都会动情。民间自发对南宋英雄的设灵位、灵堂祭拜等行为,也是随处可见。
此情此景,令人想到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最早由一些外国学者提出的观点认为,崖山海战之后,由汉人建立的南宋政权灭亡,“异族”入主中原建立一统政权,标志着古典意义上的中国时代结束。
崖山之战后,汉族整体被奴役,汉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受到史无前例的打击和破坏。
宋朝是中华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也是中华文化巅峰的时代,这些都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
宋以后,自信、开放、宽容的民族不见了,日本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朝以后的明清朝代不再是华夏文明之正朔,乃至认为日本才继承了华夏文化的正统,这些日本人的说法这里不做评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触。
汉文明在宋朝时期,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顽强的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南宋独立支撑数十年。
数十年的抗元斗争,最可怕的不是宋朝灭亡,而是消耗掉了汉民族最精英的人群,崖山之后宋朝的户籍簿上3/4的汉人都被屠杀,可以肯定,被屠杀的都属于坚贞不屈、具有民族气节的汉人,是民族之魂,其它社会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
关于3/4汉人被杀,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 “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用子女牛羊马百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矣” 。“关中兵火之余,户不满万” 。“既破两河,赤地千里人烟断,燕京宫室雄丽,为古今之冠,鞑人见之惊畏不敢仰视。既而亦为兵所焚,火月余不灭。”“ “鞑靼过关,取所掠山东两河少壮男女数十万。皆杀之”等等。
目前日知君看到的最早的统计是在著名历史学家尚铖主编《中国历史纲要》。蒙古灭金后得户87万余,口475万余,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统计数户七百六八万余,口4581万余,少了90%。按照这个统计,北方被屠杀汉族人民人数约4000万。
蒙古攻宋时,屠城有所收敛。但亦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元灭宋,得户九百三十万,校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代户数1千三百六十万也少了30%。
按每户5人计算(金朝境内每户平均5.4人),南方宋境内被屠杀人数约2400万。
也就是说,最保守的估计,中国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400万人,这还不包括蒙古帝国在西夏的种族灭绝行为中丧失的党项族人民。
以上数字引自尚铖主编《中国历史纲要》,1955年1月版第273页。
而且,当时有血性、有骨气、有胆量的人们都被大面积消灭或出走海外,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悲哀,中国的脊梁已被打断,中华精神已近灭绝。
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已明哲保身、苟且偷生为傲。
汉文明的纲纪、伦常、道德标准被打破了,金钱和暴力成为社会大众的追求。而经历元朝残暴统治之后,整个中国社会不断走向流氓化,只有拳头和金钱,没有文化……
“中华民族”此一概念最早由梁启超于1902年提出,希望以此激发民族主义并将中国塑造为现代的民族国家,成为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指出:“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使用了“中华民族”七次(简称为“华族”),并明确表示:“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由此可知梁启超主张中华民族就等于汉族,他将中华民族认定为汉族与其前身华夏族,而不是认定中华民族为中国各民族的统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定义有所不同。
与梁启超同时期后续有杨度和章太炎等诸多学者的阐释与政府认可。
不过,由于“中华民族”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随着历史、政治、族群、立场等因素,使得“中华民族”一词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在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特指汉族、炎黄遗族等;辛亥革命之后,由于五族共和与民族融合的口号广为流传以及随着诸多学者的提倡,使得“中华民族”而广为人知;孙中山于三民主义中提倡将汉满蒙回藏五族归成一个“中华民族”;近代学者中,如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和许倬云提出华夏族以及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的意涵逐渐由汉族融合各族演变成更为广泛的概念。
现代中华民族的概念由位于中国大陆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位于台湾的中华民国推动。
根据两岸的官方文件,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追源到汉族的炎黄起源,而在现代则包含在中国境内非汉族的少数族群(然而这些少数族群未必是炎黄子孙),有时还延伸包括中国境外的汉人或海外华人(未必有中国国籍)。因此,中华民族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文化词汇。希望将中华民族作为生活在大中华地区境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
现在中华民族是以汉、满、蒙、回、藏、西南边疆民族及其他民族为组成(此观点经常见于中华民国过去的教科书中),但经过一系列民族识别工作后,中国大陆现今官方承认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
在《资治通鉴》记载的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今天,中华民族、汉族、传统文化等,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词汇,也以此自我标榜,沾沾自喜。
但是,对照一下齐国的史官、燕赵的义士、楚人的不屈、秦人的彪悍,汉民族的自信、开放、宽容与大度,当代社会又继承了多少?
中华不需要任何东西,唯一需要找回先祖的种,找回春秋战国时期伟大而富有哲学的文化,世界上哪个民族敢于正视中华?
那时,周边国家将再次自认番邦!而稍有得志便骄狂,稍有挫折就自卑,不过是奴性本色的显露而已,因为奴性深重。
所以,就会自己人不断盘剥自己人,就会有满清的闭关锁国和文字狱,等级成为社会打不破的囚笼,贪污纳贿永无禁绝,不断走向堕落。
反省吧。
奥运会热热闹闹地过去了。对于金牌多少,本不必关心,因为举国体制和他国体制不同,起跑线不同,没有多少比较的意义,所以,也就懒得关心。
可是,有一个人身上最终还是闪出了中华的光芒,那就是郎平。这种光芒并不是因为女排的奥运冠军,也不是因为聚光灯的笼罩。
在郎平作为运动员夺取世界冠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队员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代表的是女排精神,退役后可以轻而易举地当高官。
也因此,郎平的队友基本都成了高官,只有郎平退役后放弃了送到手上的高官厚禄,独自背包去美国,走穷学生的道路。
有文章谈到,郎平曾说:自己不想当官,因为不会说假话(大意如此)。
这让咱猛然想起齐国的太史史官:既然当了官,就不能说(写)假话。虽然郎平和太史史官表达的顺序不同,内在的含义一样。
还有,前几天同学发来了一段有关郎平的文字:女儿三岁的时候,郎平与白帆离婚,直到现在她也没有明确说过是为什么。
有一次被问到了,他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说,因为我有很多渠道发声,但他(白帆)没有。所以,我不管说什么都对他不公平。”
真要为这句话赞美,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郎平身上,即展示了自立、自强、自信,同时,对人时刻公平、公正,展示着自己的宽容与大度,而近似齐国史官的做法,又显示出对信仰的坚守!
郎平是个“宝”。还是经过鉴定的无价之宝。有一年情人节,她在博客写道:“希望明年今天,有人送我玫瑰花!”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我也希望好好工作,回到家之后,有丈夫,孩子在家等着我。特别是我干的特别苦的时候,有人关心我,听我说说话。”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说的人的话,不掩饰,不矫情。
有人说,中国体育需要100个郎平。在中国男足、中国篮球颜面尽失之际,女排夺得世界冠军就像一场及时雨,扛起了中国体育的旗帜。
无论是30年前还是现在,游走在排球最前线的郎平,始终透彻地体会着如何承受一个国家荣誉、全民期待之重,而这又何尝不是整个中国体育的使命,这又何尝不是整个中国需要寻找的文化文明之种呢!!!
比赛会结束,金牌会褪色,生活要继续,精神却一直在。
30年前,女排精神激励振兴中华,30年后,这已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梦想不曾远去,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关于青春、热血和中国,关于倔强、坚持不妥协。不论是输是赢。因为更加困难, 所以更要证明。
这一次女排姑娘的“拼”,将让追梦路上的中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其实,中华之种与年轻的女排姑娘一样,从未长大,却从未停止生长,生生不息,自强不息。
本号所发文章除特别署名外,均为原创,注明出处,欢迎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本号内容及商务合作热线:18911155596,邮箱:1115557898@qq.com。欢迎投稿,开展商务合作。喜欢这篇文章,点赞一下。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关注本号,请长按或扫一扫下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