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风骨”与官员的“媚骨”!
古事今事,独家关注大事;事势时势,独立分析大势;正理悖理,独特道出大理。 点击蓝字,关注微信日知新(微信号:rzx366),知大事,识大势,明大理。喜欢,就关注一下。好东西也要分享呦。合作:18911155596(微信、手机、QQ号)
神州日知 祗舍
“结言端直”、“意气骏爽”(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的气度,集道德文章、人格文品于一身的风范,历来是文人的至高追求。
伟大领袖就说过“骨头最硬”的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最可宝贵的性格”。
注重风骨,是文人的为文之道。
检点史书,较早谈到“风骨”一词的,当是1500年前南梁的刘勰,他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里,专列“风骨”一篇。
文中释“风骨”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词,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他的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才能形成格调劲健、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后来,唐代的陈子昂把这称为“汉魏风骨”。
近世的辞书,也把“风骨”解作“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认为风骨包含内容、形式两个方面,文章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注重风骨,又是文人的为人之道。
古时文人常把道德与文章联系起来,叫做“道德文章”。
清代学者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著作以人品为先,文章次之,不可以‘不以人废言’为借口”。
李大钊,也曾赞赏并手书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以弹劾奸相严嵩下狱被杀)的名联:“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仅改“棘”为“妙”)。
历史上把道德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起来的典范人物,历来为人所称道。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史记》,其特立独行、远见卓识,人皆仰之;而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又历数屈原赋《离骚》、左丘著《国语》、孙膑论兵法以至《诗》三百篇等,认为这都是“贤圣发愤之作”。
到了近世,毛泽东更高度称赞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是“空前的民族英雄”,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前不久,曾有韩国人自谦和不无遗憾地表示:“我国没有鲁迅。”
英国人说过,他们“宁愿失掉印度,也不失掉莎士比亚”。
不难想像,我中华民族的历史,如果没有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没有鲁迅,焉能如此光辉灿烂。失去鲁迅就失去了我们的“民族魂”。
可是,这些年,某些文人学者掀起一股贬低鲁迅的逆流,大谈鲁迅的“阴暗面”以矜夸其“新发明”。
真是荒唐乖谬,数典而忘其祖,莫此为甚!
自古以来,文人就有两种类型,即有风骨与有媚骨。
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史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有关文字来看,各个时代有风骨的文人,都比软骨头的文人多。
如前所述,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文人,不畏强暴,为公平正义坚持真理,为惩恶扬善得罪权贵。
他们据理力争抗上的很多故事,被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后人为人处世的楷模。
邪不压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但这种据理力争抗上的现象,现在几乎绝迹了。
当然,谈及文人风骨,不能不说魏晋。
只是历史长河洗练,城头王旗变幻,唐代的陈子昂就感叹过“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宋元明清而下,文人骨子里钙质日渐流失,于是附庸风雅者众,抱守风骨者寥寥。
纪元进入20世纪,国难纷至,时运艰危,民国纷乱时期,倒是涌现出一批桀骜不驯、耿介狷狂的文人士子来。
但是,通过建国后的反胡风、反右派、反右倾、文化大革命、反思想自由化等等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文人的脊梁骨大多已经被打断。
有风骨的文人,或知识分子、或专家、精英,越来越少,风骨二字已为陈迹。
而文人中溜须拍马者,却越来越多。
这当然也绝不是好现象。
这种文化人和知识分子风骨退化的现象,是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古代的读书人,无论贫富,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可以求取功名。
所谓功名,就是学位和官职。
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也。
读书做官,是过去中国读书人数千年来的理想。
科举制度,则将学优登仕的青云之路,发展到极致,使很多寒门之子,能跻身官场。
同时,也避免了官场的近亲繁殖和世袭弊端。
考不中进士,你纵然有个当宰相部长、当巡抚省长的老子,你也休想做官吃皇粮。即产生官员的唯一途径是读书。
时代发展到晚清,举人可以当官,商人也能捐官,但清政权已显败像,回天无力。
现在的领导干部任命制,不仅与民主选举矛盾,而且弊端凸显,给社会留下极大隐患。
由于官员职务是上级任命,官员前途升降的决定权,是上一级官员,只要能使上级满意,就能升官,这就必然形成官员只对上级唯命是从,投其所好。
官员政绩的平庸和民意的不满,都不影响他们的升迁。
在这个前提下,官员若无媚骨,还能当官做领导吗?
于是,培植亲信,拉帮结派便应运而生。
这种制度,传统文人式的知识分子已经越来越没有了生存空间。
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来自于政治权力的压力,更多的是社会风尚的转变使得他们已经变得越来越落伍,而现在还在怀想着他们的,或许也仅仅是一些恋旧的文人?……
“君子不忧不惧”,孔子的这句话拿来形容这些知识分子逝去的风怀真是再恰当不过。
现在以文字或者知识为业的人们怕是再难有这样的风骨了。
不争不明。
众所周知,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但在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下,不同意见却被自然扼杀。
这要有多可怕?
甚至,现在有人公然提出“红色基因”的口号,将被历史唾弃的“出身论”,重新合法化,历史退化的都不如陈胜吴广。
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已进入历史,只是当阶级完全固化、再有人振臂一呼,会是什么情况呢?
查百度百科对“红色基因”一词的注释,为“就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云云。
这不明明白白是在说帝王将相应有种吗?
这不是对“无产阶级”最大的嘲弄吗?
总之,文人的风骨是中华文明的火种,他为民族点燃了希望;文人的媚骨则是中华文明的灾星,他为民族引来了灾难。
但愿中国文人的风骨永存!中国文人的媚骨被整个民族所不齿。
然而,就中国文人的情势而言,倒是喜忧参半,忧患更甚于乐观。
在现代中国,中国文人的风骨尤其刚烈;
然而,在官僚强大势力的高压之下,却日渐依稀。
而中国文人之媚骨却越发妖艳;
以至妖媚的文人比比皆是,俯拾皆是,悲哀!
然而,为了99%的切身利益,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民众会知道自己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的。
历史从来是人民大众创造的。
本号所发文章除特别署名外,均为原创,注明出处,欢迎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本号内容及商务合作热线:18911155596,邮箱:1115557898@qq.com。欢迎投稿,开展商务合作。喜欢这篇文章,点赞一下。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关注本号,请长按或扫一扫下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