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日知 祗舍
早于10年前,超级电脑“深蓝”于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到了去年,人工智能(AI)“AlphaGo”则战胜了南韩棋王李世乭,并将在日内挑战中国棋王柯洁。
渐趋成熟的AI技术,令人忧虑电影《智能叛变》般的情节成真,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亦曾警告AI将在百年内超越人类。
相比起遥远的未来,便利、高效率及廉价的AI及机械,早在不知不觉中令蓝领及部分白领一族面临近在咫尺的失业危机。
稍稍留意生活中各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之处,可以发现原本排满长龙的行车隧道收费站、超级市场与快餐店的付费处,收银员已慢慢变成自动收费机,人类在享受便利同时,却从未留意自己成为被取代的一群。
由《日本经济新闻》于本月发表、与英国《金融时报》共同进行的联合调查研究显示,在美国顾问公司麦肯锡提出总计2069项业务当中,有710项、亦即整体的34%,能够由AI及机器取代。
虽然大部分行业均是无法被机械替代的复杂工种,但卡车司机、船长及厨师等职业中,已有逾6成业务可由AI代劳,甚至连医生、药剂师等技术需求较高的职业,亦有近3成可被替代。
即使是记者、音乐家等涉及创作等行业,亦早已有AI能取而代之,前者有《美联社》使用AI撰写财经新闻,后者则有“DeepBach”几可乱真的“巴哈创作”乐曲。
当然,被机械取代工作在历史上已非首次发生,如改变人类文明的工业革命,亦有机器取代人力、兽力的转变,工人转而投向工厂或服务业而获得新工作,不少专家乐观地认为未来亦将会有新职业出现,为失业者带来曙光。
但以色列历史学家哈拉瑞撰文时反问,像40岁的士司机般的中年蓝领,如何适应劳动力被机械取代的新世界。
他说:“到2050年时,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社会阶级-‘无用阶级’。人们并非失业,而是无法就业。”
哈拉瑞指出,届时为支撑这群无业阶层的生活,很有可能会实施现正于芬兰试验的“全民基本收入”,亦即容许继续就业及无视任何条件及资格下,由政府向人民定期发放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金钱,以应付AI带来的社会结构冲击。
惟哈拉瑞亦再次指出,这样的“乌托邦”虽有AI的劳动支撑,却会导致大家无所事事,不需再为生存而努力,到时人类又应以何物为活下去的凭据?
与此相似,今年初,国内科幻界有一件大事:北京女科幻作家赫景芳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这篇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篇政治隐喻小说,具体情节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只是要提其中的一点:在不久之后的未来,穷人的存在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工作被机器取代,哪怕是有一份工作机会留给了穷人,其实目的并不是真正需要穷人的劳动生产力,而只是一种稳定社会的手段,换句话说,穷人的劳动和工作只是施舍给他们的一种福利。
这样的未来真的只是科幻小说吗?
2013 年 9 月,牛津大学的卡尔·弗瑞及迈克尔·奥斯本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
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计,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
未来的自动驾驶,一定会取代一部分的司机,其中最有可能取代的就是长途卡车司机。
目前,美国的这个岗位有 17% 的服务行业就业人口,自动驾驶取代了他们之后,他们可以去做什么呢?
也不要觉得只是像驾驶这样的低技术行业有可能被取代。
哪怕是像医生这样的专业性、灵活性极强的行业,也面临着被机器取代的风险。
智能医疗数据系统“华生”(Watson)是从深蓝超级电脑之后发展的一个民用项目。
它具备超级全面的医学信息数据库,并且仍然在不断更新升级数据,增加新的案例,只要医院的系统与“华生”连接,只要医院能做好病人的检查工作,“华生”可以在数秒内给出病人的诊断情况,以及用药建议,准确率比真人的医生高得多。
如果你今天才进医学院学习,希望自己在20年后能当个家庭医生,或许就该重新考虑了。
如果连像是医生这样的职业,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你的职业选择还可以有什么呢?在生产能力上,你还能有什么优势呢?
过去,精英阶层要做什么事或是要稳固统治,都会想办法去拢络或是争取穷人,因为穷人有生产能力,有人力就是有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推翻或稳固统治。
在20世纪,因为穷人有军事和经济价值,精英阶层必须为穷人解决问题;
但到了21世纪,精英阶层最有效(虽然十分无情)的策略,很可能是干脆切断百无一用的三等车厢,只让头等车厢继续前进。
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所谓的无用阶级。
当精英阶层通过生物和纳米技术进化成智神,拥有更好的身体,更长寿的寿命,更聪明的头脑,更理性的情绪,那么,那时所谓的“人人平等”,恐怕已经没有什么说服力了吧?
在不少严肃学者眼中,未来也许只有“富人”才有资格工作。“越有钱的人越忙,越忙就越有钱”。
一转眼,以前的无产阶级,很快就会变成无用阶级──如果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机器可以取代,那么,这个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只能等著吃福利。
几乎可以肯定,那时,人类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阶层撕裂的趋势不可逆转,与之相伴的社会焦虑正是目前右翼势力崛起和民粹主义显灵的最大原因之一。
当然,技术也可以改变无用阶层的无聊和愤怒。
一方面,底层人民用福利圈养起来;
另一方向,无用的人们──地球上的大多数人,或许将通过药丸和虚拟现实技术,得到宽慰和快感。
雷·库兹韦尔就曾预测:未来纳米机器人有可能与大脑神经元自由交互,彻底构建出一个完美的虚拟现实体验,让个人拥有上帝一般的存在感。
如果说工业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那么智能时代就是智本主义时代,物质和知识效能大降,非物质生产胜出。
资本、劳工、权力、智慧(关系)重构,贫富差距拉大,世界愈加陡峭。
科技进步使得物质资源特别是食物不再匮乏,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大部分人能维持有尊严的生活,战争就会减少,或许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来临了。
智能时代,有巨大创造力的人才,是最大的社会资本,是世界各国争抢的对象。
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的事业是否造福苍生?客观的判断标准赤裸到令人难以启齿──你是否挣钱,就是铁标准。
做一个事业,你挣钱越多,就说明你的事业造福苍生越多(违法犯罪除外);反之也成立。”
在法治和自由市场条件下,我们必须换一种观念和视角看待财富。
据说,百达翡丽的广告词是:“没人能够真正拥有百达翡丽,你只是为下一代保管。”
同样,只要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是严格受到法治严厉约束的,一个国家的公民自由是受到法治严格保护的,这个国家的公民财富就没有人能够真正拥有,所有创业者创造的财富,都只是在为社会代管和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