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12年,患癌率今仍居首! 新中国首次“毒霾”事件真相
保密12年,患癌率今仍居首!
新中国首次“毒霾”事件真相
作品/神州日知 祗舍
“雾茫茫,眼难睁,人不伤心泪长流。”
“口罩厚,呼吸难,喉咙痒痒心像跳。”
重霾持续北京、笼罩华北大地多日。
当人们把目光转向伦敦、洛杉矶等雾霾事件时,您知道吗?早在41年前,一场严重“雾霾”事件就发生在中华大地!
直到今天,患癌率仍居兰州第一。
什么是西固光烟雾事件?1974年夏季,兰州西固地区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天气晴朗的中午前后,空中就笼罩上一层薄薄的淡蓝色烟雾,空气很糟糕,气味很难闻。
当地有小学生坐在教室里就泪流不止,上课困难。很多职工、居民都感受到刺激,眼睛流泪,嗓子咳嗽,而且还头晕,迷迷糊糊、精神不振,但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些工厂里一个车间一个味道,闻味道就能知道是什么车间。头晕的人非常多,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搞不清楚,就判定是美尼尔氏综合征(有类似头晕、耳鸣症状),一句“你回去休息吧”就打发了。
当时,在西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表象,就是黑、黄、青三股烟尘和两条火龙。
黑烟是西固热电厂的烟尘气,黄烟是兰化化肥厂的硝酸尾气,青烟是兰化有机厂的硫化氢。
其中,黄烟每小时排放含氮氧化物的气体17.3万立方米,未经处理直接从百米高的排气筒排入大气。
氮氧化物气体为橙黄色,又被当地人叫做黄龙。黄龙是西固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污染源。
光化学烟雾流行病学调查中,包括对约一万人的1977至1979年间人体对光化学烟雾反应的回顾性调查。
结果显示,眼干涩、流泪、畏光的有69.9%,头晕的有46.8%,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的有42.9%,头痛的有34.4%,咽干痒、咽痛的有28.5%,恶心的有23.1%,鼻堵、流涕的有18.2%。
此后,从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期,兰州西固区每年夏天都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虽然科研人员很快锁定事故真相,但却一直没有对外公布。
在那个年代,空气污染被认为是只有在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出现的灾难。
这起发生在兰州西固地区的空气污染,是发生在中国的第一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我国的大气污染研究正是肇始于此。
彼时的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几个五年计划之后,污染已悄悄埋下祸根,但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十年“文革”夺去了污染本应引起的正视。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继兰州之后,光化学烟雾污染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都已出现。
曾有科研资料记载,1986年夏季在北京发现了光化学烟雾的迹象;而1995年6月2日,上海的外滩,许多行人感觉到空气刺眼刺鼻,甚至呛出眼泪来,经确认,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极高,这是上海首次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
灾难元凶是啥?
兰州地处黄河“几”字形的左下拐弯处,黄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南北两山环抱形成河谷盆地。黄河上游往西20公里,是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石油工基地西固区,那里尤以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两家工厂而闻名全国。
面对“雾霾”事件,很快,就有研究者开始怀疑,引发人群异常反应的是被污染的空气。
有专家认为,这不是一般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有点像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从1974年开始,他们在汉中、兰州两地对西固的大气污染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研究论证工作。
他们对兰炼、兰化等厂区的行道树和西固农村地区的果树、农作物进行了多次现场观察、分析研究。
当时的观察记录显示,复叶槭、白杨、加拿大杨、河柳、白榆等树种,叶面均出现了银白斑点、褐色斑点、叶缘枯死等受害现象;而西固周边农村种植的苹果树、黄瓜、大豆、番茄,也出现了叶面褪绿、银白斑点、枯死、不坐果、幼苗溃烂等症状。这些都是光化学烟雾作用于植物时会出现的结果。
1977年,专家确认:西固的淡蓝色烟雾为光化学烟雾。第二年,他们向甘肃省政府申请了60万人民币经费,进口了一台气象色谱质谱连用仪,再次确认了这一结果。
可在当年,这一真相却不能向公众公布。在那个时代,空气污染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顽疾。
光化学烟雾污染首次出现在洛杉矶。兰州怎么可能与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出现一样的污染?这一科学研究结果,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这样背景下,西固空气污染的真相只能止步于学术和政府层面,可光化学烟雾却仍然在每年夏天光临西固。
但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西固地形与洛杉矶相似同为三面环山,但1970年代的西固除了少量大卡车、公交车外,根本没什么小汽车,西固如何就产生了光化学烟雾?
答案是:污染来自西固的石化企业。
西固历史悠久,但一直到建国初期都没有什么工业。
建国后,十几种工业产业如冶炼、制药等也相继在西固开工建设。据了解,当时全国投入到基础建设的钱有4%到了甘肃。
西固不负众望,尤以兰炼、兰化为代表,在那个年代生产了大量石油化工产品。
“两兰”在当时声名远播,外省人不见得知道甘肃、兰州,却知道兰炼、兰化。后来各地建成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聘请的技术顾问全部来自“两兰”。
西固开始被誉为“西北高原上的石化明珠”,在当时,没人去考量,为什么大规模的石化企业要建在城区的上风上水处。
随着西固石化基地逐渐成形,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积聚。但即便是到了1970年代,人们依然普遍对环境保护没有什么概念,还把“烟囱林立、马达轰鸣,钢花飞溅,铁水奔流,浓烟滚滚” 被描述为绝世美景,当做工业城市繁荣发达的标志,引以为傲。到这些地方当工人更是我们这些农村知青最为憧憬的梦想。
除了这些“妖魔鬼怪”,兰炼的90个成品、半成品轻质油罐也在“兴风作浪”。因为油品具有挥发性,所以储油罐要安装呼吸阀泄压。这90个油罐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烃类物质,是西固产生光化学烟雾的另一主要污染源。
真相如何公布?1978年,全国重点高校环境科学研讨会召开了。那次会议上,北大三位老师分别作了光化学烟雾的主题演讲,提交了10篇论文。
他们的调查结果,让研讨会上的所有老师都震惊了。
1978年成为西固光化学烟雾在中国学术界公开的年份。又经过了“八年抗战”,西固光化学烟雾才得以在甘肃当地党报上露面。
1986年10月20日的《甘肃日报》在头版左下角的位置刊登了一条新华社甘肃分社的消息。
这条消息的眉题是:我国大气光化学污染研究达国际水平;正题是:兰州西固污染原因基本查清。
这条连带标点共计468字的消息对光化学烟雾的概念做了简单解释,并描述了人体的受害症状,然后说“兰州西固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之一,从七十年代中期首次发生光化学污染以来,已经为害多年”。
最后说采取了一些技术改造后,当年夏季光化学烟雾发生次数已经明显减少。
从1974年算起,即便到1986年结束,西固光化学烟雾也持续了12年之久,这468字,就此算尽了告知的义务。
治理成效怎样?1974年,兰州市政府设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变成兰州市环保局。
1978年5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批示:“限期治理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问题”。当年11月,黄龙被列为第一批限期(1980年)治理项目。
治理黄龙的“屠龙术”叫做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即混入氨气,高温加热,经催化剂把氮氧化物转为无毒的氮气和水蒸气。1980年代黄龙开始从西固上空消失。
两条火龙是兰炼、兰化的火炬。火炬用来燃烧生产装置排放出的可燃气体,是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安全设施。
由于高达百米,常年燃烧,被形象地称为天灯。又因为燃烧时常夹带滚滚黑烟,又被人们称为黑龙。
民间传说中的龙能呼风唤雨,西固上空的黑龙则能喷出火雨。当火炬燃烧的气体中夹带大量可燃液体(如碳四,即丁烷),又不能在火炬顶部完全燃烧时,就会喷洒到空中,形成火雨。
黑龙也于1978年11月被列为第一批限期治理项目,送到燃料气管网,化害为利。
但是,直到现在,虽然西固不再发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但空气污染仍然非常严重。
2009年,兰州当地媒体援引省气象局数据报道,甘肃省癌症死亡率比全国平均死亡率高出56.02%,其中肺癌发病率居全国之首,城市比农村平均高出大约20%。
而2005年兰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辖区内,西固最高。
2014年.西固地区又发生抢水事件,再次吸引人们的目光。据报道,污染也是源自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