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建筑摄影 | 青岛里院记忆:黄岛路17号平康五里

2017-01-04 王恺 行走中的建筑学



相信看过电影《捉迷藏》的人,都会对海报上这栋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建筑印象深刻。这座房子就是青岛最著名的里院之一,黄岛路17号平康五里。



老青岛的“里院”



平康五里位于黄岛路,这是青岛老城最大的一片里院区域


青岛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里院”是历史留下的最为特别的建筑形式。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也不像上海的弄堂,里院更像是欧洲老城街道边的那些房子。它是西式建筑与中国四合院奇妙结合下的产物,是一定历史背景下城市文化在民居上的反映。





里院诞生于20世纪初的大鲍岛中国城,它们由当时青岛著名德国建筑公司希姆森(中文名祥福洋行)的建筑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设计。后来随着历史变化,里院的建筑形式也不断改进,最后变成最具青岛本土特色的民居。


里院建筑大多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属于院内天井式的居住院落,多为两层,少数为三层或四层。它们依据青岛地势而建,高低大小不一,造型也各不相同。作为中西合璧式建筑,里院临街面房屋的一层面积通常比较大,常用于开办店铺,楼上则为多个小型单间,用来居住,是典型的商住两用房。







里院分为“里”和“院”,居住在“里”中的,大多是旧青岛各机关的小职员、下级军官、铁路员工等;居住在“院”中的,则多为下层市民,如赶海、捡破烂、拾煤核等人员。根据1933年青岛市社会局的统计,当时全市的里院有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



平康五里的故事


平康里,是过去唐代长安街的坊名,后来成了妓院的代称。民国时期的青岛妓院主要分布在黄岛路、大窑沟、沧口路、临清路等地,平康五里即是二三十年代青岛老城区最著名,也是最高档的一处妓院。一段于小脚的故事,给这里平添了许多传奇。解放之后妓院被改造,平康五里以民居的形式还给了普通市民。


现在的平康五里,建筑年久失修,墙体开裂破损,空间狭小而拥挤——院子里堆满了木箱纸板、旧货垃圾,挂满了晾衣绳和电线。夏天的雨季,空气中充满着潮湿的味道。








“里院”的保护与改造


去年年底,随着青岛湾老城区改造计划的推行,著名的黄岛路市场彻底地告别了过去所谓的“脏乱差”状况。在拍摄间隙,我和平康五里的大爷大妈们聊天,得知这里也会在2017年年后进行彻底改造。


里院建筑大多已经年久失修,无法满足现阶段当地居民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因此亟待整改。但同时,里院作为青岛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无论是从建筑、文化、艺术,还是社会等领域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如何保护、如何更新,我相信这是对规划者的一大挑战,怎样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历史面貌,传递遗存的历史信息,绝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写在最后


大家都说,青岛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然而实际上她也已经有125年的历史了。我的祖辈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到这座城市,也已度过将近百年的时光。我一直以一个老青岛移民的后代为傲,在看到老城许多有着历史气息的优秀建筑被盲目翻新甚至被拆掉,不禁感到很惋惜。


90年代城市重心东迁,青岛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似乎在脱离老城束缚之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中山路为核心的青岛老城,迎来的却是被冷落、忽略的命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与老城相距甚远的地方生活,他们也越来越少有机会了解这座城市年轻时的容颜。所以,如何延续这里的文化和历史,如何将它们保护好,并最好地展现给年轻的一代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探访者,让他们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地去欣赏天主教堂或是栈桥这样的景点,而是能够通过融入青岛市民的生活来更深入探寻青岛城,这样一个曾被多方政权统治、由多种文化交织碰撞而成的美丽城市。这份重担,才应该是城市规划者需要谨慎考虑的。


毕竟我们已经有济南老站作为前车之鉴,难道我们真的还要失去更多么?




作者简介

王恺

三景影像(Tri-images)创始人,华盖创意(Getty images)签约摄影师。

成立工作室的时候,把一个“影”字拆开,是为三景影像。从事包括建筑摄影在内的商业影像工作。三景工作室认为,影像是传递思想和观念的最好方式,他们渴望成为极致影像的追随者,也正是因为对影像艺术的热爱,希望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能够与各行各业的伙伴合作,不断学习、积累、成长。



编辑 | 李菁琳 

校对 | 原源(实习生)


版权声明

本文已获原作者授权。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