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是许多建筑师的偶像,今天是他诞辰131年

2017-03-27 大资讯 行走中的建筑学


导语:今天是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的生日,对任何一位喜爱建筑或拥有建筑学背景的人来说,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无论是在教科书上、杂志上,或是在导师的PPT里,你一定见过他和他那些闻名世界的房子。


今年是以密斯名字命名的欧洲当代建筑密斯·凡·德·罗奖(Mies van der Rohe Award)设立30周年,纵然这位出生于德国亚琛的现代主义大师已经去世快50年,他的作品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建筑师。如果建筑界也有“偶像”的话,那么密斯一定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位。



为纪念密斯诞辰131年,下文以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为依据,将密斯建筑生涯的5个阶段进行梳理,并选出相应代表作品进行展示。



生于十九世纪末,密斯经历了跨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材料和技术的革新掀起一波浪潮,拓展了建筑的多种可能性,也点燃了建筑师们革命的激情。作为辛克尔的学生,密斯在接受新古典主义熏陶后,又踏上了现代主义的征程,在建造中独创一番天地。从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与思想言论可以看出,他的建筑生涯一直充满矛盾,而时代的技术能量、先锋派美学和古典浪漫主义的建构传统是矛盾冲突的要素。

 

弗兰姆普敦在《建构文化研究》里将密斯的建筑生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辛克尔主义阶段(1911-1915年)、“造型”(G)小组阶段(1919-1925年)、欧洲式超验阶段(1925-1938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阶段(1938-1950年)、最后是1950年代到他去世为止的辉煌的技术主义实践(monumental technocratic practice)阶段。



第一个建成作品


1907,Riehl House,Potsdam,Berlin 阿罗伊斯·李尔住宅,柏林



1911-1915年 辛克尔主义阶段


1915年前是密斯建筑生涯的第一阶段,正值柏林辛克尔学派价值体系一统天下的时候。1912年奥泰罗(Otterloo)的柯罗勒-缪勒住宅 (Kröller-Müller House)俨然就是辛克尔式意大利风格(Schinkel’s Italianate manner)的现代版本。


代表作品

1910,Bismarck Monument,Bingen

1911,Perls House,Zehlendorf 

1912,Kröller-Müller House,Otterloo


1910,Bismarck Monument

1912,Kröller-Müller House


1919-1925年 “造型”小组阶段


弗兰姆普敦分析,密斯建筑生涯的第二阶段深受先锋派艺术的影响,尤其是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新塑性主义(Neoplasticism)以及至上主义(Suprematism)。其间他完成了一系列敢于创新而又细致精妙的方案,包括20世纪20年代早期著名的全玻璃摩天大楼方案和1922年设计、1923年首次在先锋派杂志《造型》创刊号上发表的钢筋混凝土办公大楼。


从密斯的作品可以看出,这时他的立场是建构性的,1923年刊登在《造型》杂志第二期上的文章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不承认形式问题,只承认建造问题。形式是我们工作的结果而不是目标。

没有自为的形式。以形式为目的就是形式主义,这是我们反对的。

从本质上讲,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将建筑实践从纯美学思维的掌控中解放出来,使它回归初衷:建造。

 

从这个阶段开始,密斯特别关注建构形式(Tectonic Form)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1922-1924年间设计的一个乡村住宅有砖砌和混凝土两个不同版本。


代表作品

1921,Friedrichstrasse Office Building,Berlin 全玻璃摩天大楼方案

1923,Concret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Germany 钢筋混凝土大楼设计方案

1923,The Brick Country House project 乡村砖住宅设计方案

1924,The Concrete Country House project 乡村混凝土住宅设计方案


1921,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 Project 5

1923,The Brick Country House project

1924,Concrete Country House



1925-1938年 欧洲式超验阶段


密斯在建筑生涯的第三阶段走向了建造。期间他在材料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与探索。1925年前后,密斯先将兴趣转向砖砌结构,尝试不同的砖墙砌法以及转角处理,做了一系列砖住宅;在1927前后又转向玻璃和钢的建构表达。这一阶段也许是密斯建筑生涯中最为复杂的时期,而这一阶段的实验性探索,也促使密斯逐步生成了特有的建造语言。


代表作品

1926,Wolf House,Guben 沃尔夫住宅,古本

1926,Memorial Karl Liebknecht to and Rosa Luxemburg,Berlin 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纪念碑,柏林

1929,The Barcelona Pavilion,Barcelona,Spain 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巴塞罗那,西班牙

1930,Lange and Esters Houses,Krefeld,Germany朗格和埃斯特斯住宅,克莱费尔德,德国

1930,Tugendhat House,Brno,Czech Republic 图根哈特住宅,布尔诺,捷克

1934,House with Three Courts 三院落住宅方案


1926,Wolf House

1929,The Barcelona Pavilion(now as Mies Pavilion)

1930,Lange and Esters Houses


1930,Tugendhat House


1938-1950年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阶段


1938年,密斯移居美国,此后他闭口不谈“建筑”(Architecture),而对德语意义上的“建造艺术”(Baukunst)津津乐道。最好的例证就是他在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的早期作品。


正如他在1958年接受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访谈时所言:“对于‘设计’(Design)一词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好感,因为它可以涵盖一切但又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许多人以为自己从设计一把梳子到规划一座火车站无所不能——事实上是什么也做不好。我们只对建造感兴趣。我们更愿意建筑师使用‘建造’一词,而最好的建筑产品则来自于‘建造艺术’(Art of Building)。”


代表作品

1945-46,Alumni Memorial Hall,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友纪念馆,芝加哥

1945-46,Wishnick Hall,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威什尼克楼,芝加哥

1946-51,Farnsworth House,Plano 范斯沃斯住宅,伊利诺伊州普拉诺

1946-51,860 Lake Shore Drive,Chicago 海角公寓大楼,芝加哥


1945,Alumni Memorial Hall

1946,Wishnick Hall

1946,Farnsworth House

1949,860 Lake Shore Drive


1950年后 技术主义实践阶段


密斯建筑生涯的最后20年,是试图将技术纪念化的20年,该阶段的建筑作品回应了新古典主义精神。弗兰姆普敦指出,此时的密斯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现象层面,建筑作品里总是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原则,时代的科技文明已经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事实。总的说来,密斯的建造艺术就是在庸俗的现实中实现建筑的精神升华,就是通过建构形式追求技术的精神化。


代表作品

1949-52,Robert F.Carr Memorial Chapel of St.Savior,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圣救主教堂,芝加哥

1954-56,Crown Hall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芝加哥

1954-58,Seagram Building西格拉姆大厦,纽约

1959-73,Chicago Federal Center 联邦中心,芝加哥


1952,Robert F.Carr Memorial Chapel of St.Savior

1956,Crown Hall

1958,Seagram Building

1964,Chicago Federal Center



生前最后一件建成作品


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是密斯去世前建成的最后一件作品。在该作品中,密斯将自己早先建筑中的对立因素统一了起来,它是密斯重返新古典主义精神的终极证明。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用型钢焊接而成的十字形钢柱,也可以被视为古典建筑秩序的一种隐喻。从整个建筑的比例构成以及不同建筑元素的分离排布来看,美术馆新馆的设计也是对辛克尔设计的国家美术馆的一种回应。


1962-1968,Neue Nationalgalerie 国家美术馆新馆,柏林




参考资料

《建构文化研究》肯尼思·弗兰姆普敦 著,王骏阳 译

https://thecharnelhouse.org/2016/12/18/mies-van-der-rohe/#jp-carousel-43073

http://www.ncmodernist.org/vanderrohe.htm

http://miessociety.org/mies/projects/

http://www.metalocus.es/en/news/debate-around-mies-van-der-rohes-wolf-house

https://es.slideshare.net/jlfiestas/joseluis-mies-vanderrohe100



编辑 | 李菁琳 赵晓旭

校对 | 刘雨浓(实习生)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行走中的建筑学所有,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