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篇可能小众的威尼斯旅行指南

2017-11-28 七条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本文由豆瓣作者 @七条 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表,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威尼斯,摄影:孙小猴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一座城市,我会说罗马是“Grand”(Large and striking in size, scope, extent, or conception),威尼斯则是“Exquisite”(Marked by flawless craftsmanship or by beautiful, ingenious, delicate, or elaborate execution)。罗马所具有的美是如旭日般充满男性气概的壮美,而威尼斯的美正符合它从水面升起的城市特性一般,是如海面璀璨的星月之光的柔美。而来到威尼斯的第一站——桑塔露琪亚火车站,其名字来源于一首意大利民歌,虽然描述的是那不勒斯的风光,露琪亚这女性化的名字、船夫载着爱人在星空下的海面游荡的歌词内容,却完美契合了威尼斯的精神内核——“Exquisite”。在威尼斯短暂停留的一天内,我并没有走遍威尼斯的每一条水街和小巷,没有前往每一个游客云集的旅游点,而是追随者威尼斯气质的现代诠释者——建筑师卡洛·斯卡帕,在威尼斯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寻找着“Exquisite”。



大运河/ Canale Grande


跟着大运河行船,是对威尼斯大风貌的最佳观赏方式。在水城的四百多座桥中,由纯白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最为著名,它是莎翁著作《威尼斯商人》的故事背景地,也是威尼斯的象征。安康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则在明信片上出镜率颇高,在教堂不远处有座桥,是拍教堂的明信片角度的最佳处。


里亚托桥

安康圣母教堂

简直可以拍诺斯费拉图了



圣马可广场及其周边/ Piazza San Marco


圣马可广场作为西方经典的古典建筑广场案例,周边集合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圣马可大教堂、曾经倒塌而后期重建的塔楼、总督府、叹息桥和斯卡帕改造的奥利维蒂商店。虽然广场在平面布局上无懈可击,个人觉得各个界面还是有些过于硬朗,缺少对空间具有柔化作用的乔木绿植。


圣马可广场


由于圣马可大教堂等排队的人太多,因此只在外部参观了一下各个建筑的外立面。其中,不得不提威尼斯总督府(Palazzo Ducale)。由于威尼斯是一座开放的商业城市,威尼斯建筑的风格也受全世界商人们的影响,总督府便是哥特风与伊斯兰风格的结合:下面两层是纤细的柱子,上面则是厚重的墙面,这与一般建筑上轻下重的构图顺序相反,于是创造出建筑轻盈的漂浮感。但同时,底层柱廊在阳光下留下了深重的阴影,由白色和玫瑰色云母拼接的上层墙面却显得轻盈,在阳光下反射着粼粼闪光,与海面和天空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著名的叹息桥就在总督府后,从沿海的一座小桥可以看见并到此一游拍照留念。


圣马可大教堂

大教堂旁边的Gelato很难吃,只能摆拍

广场的凉廊

总督府

叹息桥



奥利维蒂商店/Negozio Olivetti


说到威尼斯,不得不说卡洛·斯卡帕(Carlo Alberto Scarpa)。他是一位活跃于上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建筑师、玻璃工艺和家具设计师,于威尼斯建筑大学教授建筑制图与室内装潢。斯卡帕深受材料、景观、威尼斯历史文化与日本的影响。出于对材料美感的想象,他的建筑深刻敏感于短如季节、长至历史的时间递变。 (摘自维基百科)


精心设计的卷帘门


奥利维蒂商店位于圣马可广场101号,是一个面向广场的店面。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展览时间仅限于一周中几日的某个具体时段,需要提前在Tripadvisor上确定。奥利维蒂(Olivetti)是意大利的一家电子产品企业,主要生产打印机、打字机等办公用品,而位于圣马可广场的这间店早年曾是废弃之地,在1957年由阿德里亚诺·奥利维迪(Adriano Olivetti)出资、斯卡帕重新设计,使之作为公司产品展览空间而焕然一新。店内的优雅装潢非常具有斯卡帕的特点,深刻体现了他对于材料、造型和质感的追求——柚木、铜和白色墙面、铺地和谐搭配,横向散射的架空台阶,金属编织的卷帘门,红黄蓝三原色与白色的马赛克拼贴铺地,巧妙架在走廊边上的纯玻璃展柜......二层还放有一把由密斯·凡·德·罗设计并赠送给斯卡帕的“密斯椅”——我绰号“表妹”的朋友几年前来此处参观时没注意到这是文物,直接坐在了这件文物上,被我们笑了好久——如今这把椅子上明确标牌:Please Do Not Sit Down。


散射的楼梯台阶和白色马赛克铺地

不知为什么,有种空间上下颠倒的感觉

柱子的细部

可以看到圣马可广场的小窗

黄色马赛克铺地

“密斯椅“



奎里尼·斯坦帕里亚基金会/

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


1869年,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里亚基金会由斯坦帕里亚家族的最后一位继承人乔瓦尼(Giovanni)伯爵创立。该基金会是威尼斯全城唯一涵盖全部威尼斯历史并记录奎利尼家族名流生活的机构。基金会坐落在斯坦帕里亚家族世代居住的斯坦帕里亚宫中,包含了图书馆、博物馆和临时展览的场地,于上世纪60年代由斯卡帕对其一楼进行整修,使其成为意大利20世纪最讲究、最富有贵族气质的建筑。(摘自维基百科)


从住的酒店向外看,和基金会共享的广场


斯卡帕改造的一楼部分主要包含了进入基金会的桥、与运河相连的室内小码头平台、内部的小庭院、庭院入口和位于两者之间的大厅。内部的装饰可以说是非常斯卡帕了,有一种威尼斯这个城市本身所独有的精致、纤细而奢华的手工艺品的气质——玻璃和描着金边的大理石拼接的电梯,种着蕨类的不规则踏步平台,镶嵌着反射花园绿意的白色和金色云母的混凝土墙,甚至连花园的输水道和散水都经过精细设计。


入口空间

中庭

内部的小庭院

镶嵌云母的景墙

庭院入口

通向室外的小码头

描金的电梯


三楼的博物馆精致典雅,展现了奎利尼家族的旧日生活,颇具威尼斯的旧日风情,强烈建议参观。


在进入大厅后,惊讶地发现竟然有室外的植物直接长进了房间,使得室内多了一丝时光侵蚀的气息。而走进观察后依然分不清这植物到底是真还是假——半枯的藤蔓植物的叶片上还有许多似乎不是人工剪切的小口。随着展览的深入,竟然还出现了植物叶片的手稿和介绍,原来这是一位叫做Elisabetta Di Maggio的艺术家在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在基金会的展览,虽然我们错过了双年展的时间,却因为这个展览的时间跨度比双年展要长,因此有缘相逢。这个展览名叫近乎透明的自然(Almost Transparent Nature),我所看到的艺术品实际上是用手术刀手工切割的常春藤的枝蔓,它侵入了空间并由此与过去和现在产生关联,并将观者置于视觉的陌生感中——从个人的体验来说,算是很成功了!


四处蔓延的常春藤

常春藤的花纹灵感可能来源于墙面的斑驳壁画


博物馆内部包含了旧日生活的一系列房间,餐厅和女主人的闺房令我印象深刻。餐厅只允许人们在门口向内看,内部则还原了当时的摆设,唯独不见当时的人影。展览方却还原了一场觥筹交错的宴会应有的声音——背景的奏乐、盘的碰撞声、人们的交谈声起起伏伏,交织成了协奏曲,感觉很奇特。而闺房则摆设精致,内部的大镜子是整个房间的亮点。对威尼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威尼斯在古代是玻璃制造的中心,而整面镜子的镜框则是由玻璃制成,能把玻璃这种材料做成如此奇特的形状,真是要赞叹威尼斯巧夺天工的玻璃制作技巧。在闺房的内部,还有着更秘密的房间——房间本身是黑暗的,只有你靠近才会亮灯,此时房间内柜中的摆设则跳出来展现在你的眼前:原来是一些植物的手稿和标本。由于参观者不多,此时的你的确像是在老宅中穿梭的鬼魂,有点被吓了一跳,但是随后却又会心一笑——这份心境,大概也在艺术家的剧本上吧?


小密室里的展览



编辑 | 李菁琳

校对 | 林楚杰


版权声明

本文由豆瓣作者@七条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表,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