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声发大财”:东方国家的升官之道 | 政见 CNPolitics

2016-04-27 刘冬舒 政见CNPolitics 政见CNPolitics
摘要

过高或过低的公众知名度都会阻碍一名官员的晋升之路。



刘冬舒 / 政见观察员

对于西方国家的政客而言,在公众中的知名程度往往是他们获取更高政治职位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在东方世界,政客们的“升官之道”似乎与之并不相同。在即将发表于 《东亚研究期刊》 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和越南两国近期执政党换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证实了“过高或过低的公众知名度都不利于官员的党内晋升”现象的存在。


知名度过高是负累


“公众知名度会对政治晋升有一定的帮助”,这一点并不出人意料。毕竟,提拔民众熟悉和喜爱的官员,会提升执政集团的形象和公众认可程度。但是,为什么过高的公众知名度反而可能成为一名官员继续晋升的负担呢?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公众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为官员的大规模动员能力,而这种动员能力很可能成为给体制的平稳运行带来潜在威胁。这种威胁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广为人知的官员可能对同僚产生威胁,使同僚产生 “自身利益可能受到侵蚀” 的担忧,这种担忧往往会转化为对高支持率官员晋升的阻碍。


而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公众知名度过高的官员可能会对整个执政体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造成损害,特别是他们利用自身的动员能力对体制内部的分歧进行公开质疑的时候。纵观历史,这种备受公众欢迎的 “魅力型” 领袖利用其影响力导致执政者分裂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因此,出于维护政权平稳的角度考虑,过于受到关注的官员也可能不被提拔。


中国和越南的例子

 

研究者选用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及越南共产党十一大的相关数据,对两国的所有省委书记的晋升情况进行了分析。

 

为了衡量省委书记们的公众知名度,研究者分析了他们在党代会前数年内的媒体报道程度以及其名字的网络搜索指数。大量的相关研究都显示,在无法直接通过调查了解民众对政治人物熟悉程度的情况下,这两样指标对估计一名政治家的公众知名度较为可靠。


而对于晋升,研究者采用了近年来相关研究常用的策略,即衡量每位省委书记党内级别的变化。对与某些 “党内级别不变但职位发生变化” 的情形,研究者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党内级别不变但调往更重要职位” 的省委书记被认为是获得了 “晋升”。相对的,党内职务下降或被 “调往闲职” 则意味着 “降职”。


在排除了现有研究中常见的用来解释官员晋升的两大因素——派系情况和政绩表现——之后,研究者发现,无论在中国还是越南,官员晋升与媒体报道和网络搜索程度之间都呈现 “倒U型” 的关系,这一现象在中国更为显著。

 

也就是说,过高或过低的公众知名度都会阻碍一名省委书记的晋升之路。确实,有一些广为人知的政治人物,比如越南岘港市委书记阮伯青,比如中国的某些省委书记,都 “大热倒灶”,却没能实现个人政治生涯的 “更上一层楼”。

 

这种高知名度对升职的阻碍作用在排除了某些极端的例子——例如那些因为涉嫌渎职、贪污或谋杀而被免职逮捕的官员——之后仍然成立。同时,研究者也分析了更早一届党代会,即中共十七大和越共十大的数据。尽管当时互联网和媒体报道数据相对不够完整,研究者还是发现了相似的关系。这也表明,这种高知名度对政治晋升的影响似乎是长期存在的。


本研究的缺陷

 

当然,这篇文章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研究者在分析中没有控制 “年龄” 这一因素,而年龄对于官员——特别是省委书记这样普遍接近退休年龄的官员——的晋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没有清晰区分本文所测量的 “知名度” 与 “支持度” 的区别。事实上,在作者的逻辑中,知名度的高的官员想要具有 “极高的大众动员能力”,除了具有 “高知名度” 以外,还必须具有 “高支持度”。(因为臭名远扬的官员尽管也 “广为人知”,却未必能掀起什么波澜。)但作者在文章中却没有将 “高知名度” 和 “高支持度” 做出清晰的区分,而是将它们混为一谈。这也使得本文的理论解释在说服力方面略有不足。

 

比如,媒体报道和网络搜索量较高的官员,很可能是那些言论和观点较为鲜明和 “极端” 的官员,而这些官员最终未能获得晋升的原因,很可能在于其 “极端观点” 与 “中庸思想” 的冲突,而非对他们 “高知名度” 本身的警惕。再比如,大量的媒体曝光往往源于该官员的自我炒作,在这种情况下,该官员的晋升受阻就有可能是源于组织部门和高层对 “官员炒作” 的厌恶,而非对高曝光度的担忧。这些例子表面上都没有否认 “高知名度会对官员晋升产生负面影响”,但对其的内在解释却相当不同。但只有正确的解释才能对我们应用 “知名度” 这一维度来观察和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真正的帮助。

 

当然,即便存在上述种种缺陷,这项研究仍为我们了解中国和越南这样的执政集团的内部晋升机制提供了很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本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估官员的晋升:它从执政精英的 “整体需求” 而非 “内部分歧” 入手解读官员晋升背后的规律与机制。这一视角对我们研究官员晋升乃至整个执政体系的运转都有相当的意义,值得更多的关注。

 

此外,本文所介绍的这一发现也许解释了长期以来困扰学者们的一个根本矛盾:为什么执政集团推崇官员绩效评估,却又时常不提拔那些表现卓越的官员?本文能提供的答案也许非常简单:良好的政绩表现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知名度,但较高的知名度又可能不利于晋升。那些官员并非不够出色有为,可能只是不懂得 “闷声发大财” 这一升官之道罢了。

参考文献

Gueorguiev, Dimitar D. and Schuler, Paul J., Keeping Your Head Down: Public Profiles and Promotion Under Autocracy.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2686388


文字编辑:郝小书
微信编辑:韩紫熙
图片编辑:魏子杰
最新合辑下载
百度网盘: http://t.cn/RGCasri
GitHub:http://t.cn/RG9BdvX 
Dropbox:http://t.cn/RG91Exk
我们是政见CNPolitics(微信号:cnpolitics2011)。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读懂学术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新知。分享我们的文章,传播更多靠谱观点。

我们的内容均为原创,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 http://cnpolitics.org;媒体机构(含各类网站及微博、微信公号)转载请联系授权:Webmaster@CNPolitics.org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