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化转型难破社会阶层固化 | 政见CNPolitics

2017-05-02 陶郁 政见CNPolitics
摘要

在 13 个苏东国家中,随着市场经济趋于成熟稳定,社会阶层却日趋固化。


陶郁 / 政见观察员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到底会给贫寒子弟提供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还是会增强让富者更富贫者愈贫的 “马太效应”?最近,来自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两位学者联合发表论文,利用 13 个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的实证数据,对这个社会领域的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

与该领域的惯常做法不同,研究者在考察这些国家社会流动性时,并没有将目光仅仅限定于市场化转型初期所发生的变化,而着重考察了转型趋于完成的 2007 年较之于转型刚刚开始的九十年代情况有何不同。研究发现,在数据覆盖的所有 13 个前社会主义国家中,随着市场经济趋于成熟稳定,社会基层的流动性却较转型初期更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 “冷战” 结束、市场化转型在欧亚大陆多个国家全面铺开,不少社会学界的重量级研究者围绕这种剧变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华山论剑。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职业生涯往往会被制度所限定,甚至连教育都只向特定阶层的子弟开放;而市场化转型开始后,一些原本被阶级身份所累的群体,有可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新机会,从而激发社会流动。

然而,在两位研究者看来,以上说法虽然看似有一定道理,却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片面强调了市场化转型所带来的短期冲击效应。研究者们认为,当市场化转型初期热闹的悲喜剧逐渐落幕,许多人会在新的社会阶层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市场经济常常标榜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但依然存在隐蔽却牢固的壁垒阻碍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流动。

利用有代表性的实证数据,研究者们对首先利用职业情况,将受访者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七个社会阶层。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通过计算发现,在苏东国家刚刚开始市场化转型的九十年代,有大约三分之二的男性和大约四分之三的女性与父母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实现了社会阶层流动。

随着一代人的时光飘然而逝,许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局势大变革中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到 2007 年已化作历史的注脚。然而,在市场化转型不断趋于深入的情况下,苏东国家的社会流动性却没有丝毫没有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甚至在男性人口中出现了轻微的下降。

研究者们进一步将七大阶层整合为三个组别,发现无论就跨越组别的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而言,苏东国家在 2007 年较上世纪九十年代都出现了显著下降。换句话说,当这些国家的市场化转型趋于稳定后,即便是能够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民众,也主要在相邻的社会阶层之间流动,而市场化转型初期那种一家两代人之间社会阶层大起大落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起来之后相对更少出现。

需要指出,论文中的阶层划分依据主要来自于职业,而单纯通过比较子女与父母在职业上的差别来计算社会阶层流动性可能并不准确,因为社会总体职业结构可能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算随着时间发展,年轻一代能比父母获得更好的职业,也未必意味着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相对而言更多了。

例如,对西方国家最近几十年情况的研究表明,许多普通劳工的子女成为了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似乎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跃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更加认可或者青睐劳动家庭,更不意味着来自劳工家庭的子女能够获得更多改善自己在社会中相对地位的机会。相反,一切可能只是社会总体结构变迁带来的假象:在劳工子女成为办公室文员的年代,工厂主的子女可能成为了风险投资家——虽然社会流动性看起来实现了跃升,但阶层固化的窠臼并没有被打破。

为了排除这种情况造成的干扰,研究者进一步构建模型,将社会总体阶层结构在市场化转型开始后二十年间出现的纳入考虑。计算结果发现,在几乎所有苏东国家中,随着市场化转型不断深入,优势阶层的子女相对而言更为容易占据那些因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产生出的优质职业机会,弱势阶层相对优势阶层的社会流动性反而出现了显著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市场化转型最为迅速和彻底的国家——例如已经加入欧盟的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立陶宛和罗马尼亚,相对社会流动性的下降也最为明显。

研究者们认为,上述发现说明,在新近历经市场化转型的苏东国家中,经济体制的变化并没有像有些学者设想的那样能为所有人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反而强化了代际之间在经济与社会地方等方面的联系。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在于市场化转型便利了资本在代际之间的传递,从而使那些优势阶层的子女更能承袭和利用上一辈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Jackson, Michelle, and Geoffrey Evans. 2017. "Rebuilding Walls: Market Transi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e Post-Socialist Societies of Europe". Sociological Science 4: 54-79.


微信编辑:季文仪   
图片编辑:林亦然
最新合辑下载
百度网盘:http://t.cn/Rt1JGbW
GitHub:http://t.cn/RG9BdvX 
Dropbox:http://t.cn/RG91Exk
近期文章推荐

战争、世界体系与劳工运动的未来 | 政见CNPolitics

高考改革,将会何去何从?|政常说话 · 政见 CNPolitics

逝世八十年后,葛兰西如何帮我们理解当代政治 | 政见CNPolitics

我们是政见CNPolitics(微信号:cnpolitics2011)。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读懂学术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新知。分享我们的文章,传播更多靠谱观点。
我们的内容均为原创,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 http://cnpolitics.org;媒体机构(含各类网站及微博、微信公号)转载请联系授权:Webmaster@CNPolitics.org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