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gay勿扰:同性恋的形婚广告依然充满传统价值观 | 政见 CNPolitics

2016-04-12 林知阳 政见CNPolitics
图片来源:


摘要
形婚广告仍强烈昭示出男权构建的传统经济结构。男找女的广告中更多强调性格与个人爱好,但女找男的广告却尤为强调学历与经济条件上的 “门当户对” ——这种征婚广告上的男女差异,与异性征婚广告并无显著区别。

林知阳 / 政见观察员

“中国同性恋人口约为三千万,他们绝大多数依然隐瞒着自己的性取向。” 新华社旗下《环球》杂志曾经在 2005 年的一则报道中这样写道。尽管中国的媒体环境近年已悄然改变,对多元性向的包容度显著提升,但同志面临的种种社会压力仍十分巨大。

 

在结婚生子的传统要求下,有一些同性恋者向自己的异性恋配偶隐瞒了自己的性取向(即 “隐婚”),造成了家庭悲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和女性同性恋者之间自愿选择组成一男一女的家庭,这种结合仅限于形式,并无实质内容。这种被称为形式婚姻的新型关系,成为了传统价值与性向自由之间的妥协路径。

 

形婚背后独特的社会关系吸引了传播学者 Liu Min 的注意:当性小众人士寻找形婚伴侣时,他们会关注对方的什么特质?这种生活模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和性别身份?

 

通过分析天涯社区 “一路同行” 板块的 150 条形婚广告,研究者从广告投放人的身份、择偶条件、未来生活计划等角度,描绘出了一幅传统与多元共存的价值图景。

 

形婚广告的内容,基本如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多元性向人士躲避家庭压力,但形婚广告仍强烈昭示出男权构建的传统经济结构。

 

虽然 150 条样本无一例外强调自身的财政稳定,但女同性恋者对男同志财政稳定的要求显著高于男对女的要求。许多男找女的广告中更多强调性格与个人爱好,但女找男的广告却尤为强调学历与经济条件上的 “门当户对”——这种征婚广告上的男女差异,与异性征婚广告并无显著区别。

 

而在文化价值上,形婚广告对主流观点里的 “同性恋特质”(gayness)充满排斥。男性阳刚、女性温柔的传统性别观点,并不因是性小众就有所改变。

 

这种对主流性别刻板印象的坚持出现在九成广告中:一方面,男性希望 “对方柔美一点,不要太阳刚”;另一方面,女性则强调 “自己虽然是短发,但可以穿裙子”,或 “我看起来很女人”。除此之外,许多男同志还特别强调自己 “无论走路还是说话都不阴柔”。这种在异性征婚广告中很难看见的性别强调,却在形婚广告中俯拾皆是。与之相似的是,许多潜在的形婚者都强调,自己并不混迹于 “同志圈子”。许多人在广告中展示自己 “不抽烟、不喝酒、不去同志吧”,刻意突出自己与传统同志刻板印象的距离。

 

在家庭分工等方面,形婚这种形式并未表现出突破——毕竟它仅是参与者完成社会期待的一种手段。大多数(76%)形婚广告里,家庭职责分工明确,包括逢年过节探亲访友,每年几次的家庭聚餐,甚至是 “留个好印象” 给家庭成员等等。

 

其中,“孝” 作为传统社会最为核心的价值之一,在征婚广告中得以强烈体现。在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巨大家庭压力下,“寻找一个孝敬公婆的女性伴侣” 成为男同志寻找形婚伴侣的重要指标。在 “希望对方可以孝敬父母” 这一点上,男找女的广告显示出更为强烈的意愿。除此之外,生子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约 60% 的广告刊登者不排除生养子女的可能,但对于生养子女的方式、责任、对象,他们的看法十分多样。

 

研究者指出,尽管形婚这种形式受到传统价值的桎梏,但同时亦表现出重要的工具性:新一代年轻同志群体以形婚重新定义自己性别身份的公域/私域边界。虽然前文提及,形婚广告投放者在经济分工、审美标准和家庭生活上仍受到传统价值的强烈影响,但在私人领域,他们清醒地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同志身份。许多征婚广告都强调自己与同志伴侣的忠贞、对同志身份的认可。简言之,在公众领域用异性伴侣维护自己的社会身份,在私人领域则从形婚中寻找庇护之所。

 

研究者认为,目前对于形婚的研究仅仅处于探索阶段。必须结合更多的大规模量化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一新型生活模式对于家庭互动和文化价值的影响。

 

形婚这一充满矛盾的形式,虽是性小众群体的一种抵抗,却不自觉地成为了主流传统价值的延伸。据同志运动倡导者张北川估计,在形婚之外,百分之八十的中国同性恋者依然选择 “隐婚”。是故,宣扬多元包容,并非仅仅是为同志争取权益,更是对异性恋者权益的推动。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将性小众从传统社会压力中解放出来,建设一个更为宽容的社会。


参考文献

Liu, M. (2013). Two gay men seeking two lesbians: An analysis of Xinghun (formality marriage) ads on China’s Tianya.cn. Sexuality & Culture, 17(3), 494-511.


文字编辑:郝小书
微信编辑:季文仪
图片编辑:江锦
最新合辑下载
百度网盘: http://t.cn/RGCasri
GitHub:http://t.cn/RG9BdvX 
Dropbox:http://t.cn/RG91Exk
我们是政见(CNPolitics),欢迎关注,也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
政见出品的内容均为原创,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 CNPolitics.org;媒体机构(含各类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Webmaster@CNPolitic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