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礼记·学记》第十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0-11-15


第十集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看到第五自然段,请大家来把经文读诵一下:“大学始教”预备起。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好,这一段讲的是教学的伦常,伦是关系、也可以是规范。这种关系不是谁规定的,是一种自然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相处好,我们讲“常道”。那在教学当中,也有它的自然法则和规律。

 

首先我们看一开始,这段讲的是“大学始教”,我们就应该能够体会,小学的课程完成没有?(完成了)。应该是已经很好地学到了。那这个“始”字很重要,万事是开头难,万事开头是最重要的,因为先入为主。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能够“慎于始”,不是急急忙忙地我先去做,是先看清楚再来做。所以我们在学习之前,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七条原则”,我们应该一直放在心中。有时候我们会想我已经学了三年,学了五年,算不算始学,或者始教呢?

 

其实这个始学和始教,它不是以我学了多久来看,其实每一天的学习是不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其实从我们每一天学习,都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以前学习都有这样的经验,有的时候状态很好,背书啊、交流啊、分享啊,还有跟人在一起相处,有没有感觉不错?(有)。但有的时候也不理想。

 

那我们每一天都能够把这些原则放在心上,我们的学习慢慢就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这个最重要。那我们看看“慎于始”,或者是我们讲刚刚开始学习,最重要的七件事情是哪七件呢?

 

第一“皮弁祭菜”。“皮弁”是以前在祭祀的时候的礼冠。大家有看过祭祖,祭祀官包括乐官、礼生、赞生,有没有戴着古时候的冠帽?(有)。这个有一个含义,不忘本。而且我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们的老祖先生活在他那个年代,他是看到T恤比较亲切呢?还是看到以前的礼冠比较亲切?(礼冠)。可想而知。所以这都是一个不忘本。

 

这里面的含义很深远,如果要把它讲清楚呢,将来大家有机会看《礼记》的《祭义》,祭祀的意义,你会发现它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心灵的教育。那在这里呢,我们祭祀的是我们的祖先,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它有很多的含义。

 

首先我们能够看到其中一个含义,就是不忘本,有感恩的心,“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讲到这个不忘本呢,也和大家稍微再来讲解一下,总体来讲,叫不忘本,叫饮水思源。

 

但是对每一个人来讲,每一个人所饮的水,是不是同一股清泉呢?(不是),如果是就好了。你会发现每个人饮的那个水的源头是不一样的。你能不能跑去祭祀别人的那个源头?(不能)。“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其实这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我们讲学习呢,不忘本。

 

以前都知道,也就都很含蓄,但现在想把它讲清楚一点,好吗?(好)。因为现在人的领悟力,都已经是极度地退化了。我们对这个电脑,对这些科技是很先进,但是我们在圣贤教诲的一种感悟,有时候迟钝很多。

 

有时候我们光看到不忘本,也就是不忘本,是吧?其实这个不是说别人不忘本,而是提醒我们自己。如果大家都在同一个乡村长大,都在同一个学校上学,都在同一个单位工作,那我们会发现太容易了,我们所有的本都是一样的,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有共同饮的那碗井水;然后共同的老师,共同的领导。

 

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个人在各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父母?我们不忘本,父母的恩德,这个是我们很容易能理解。但是我们的人生成长,难道仅仅是有父母就可以了吗?(不是)。

 

在成长过程中,还有哪些我们要不忘本的?(老师)。每个人的老师是不是一样的?(不是)不一样。我是在曙光小学上的学,有的可能在“一小”,有的可能在实验小学,有的可能在附中,是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这是我们在学校,我们就是对我们学校有一份感恩,对我们的老师有一份怀念。

 

那包括工作,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呢?(不是)。那你工作的这个单位,有没有一种我们要感恩的地方?(有)。我们的同事,包括我们的领导,不管是对你松,对你爱护,还是对你严,实际上你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所以,我们都应该把这些爱护过我们的,帮助过我们的,成就过我们的人事物,都放在心中。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感恩,饮水思源的心,而不仅仅是,我们只是对孔老夫子。我们提起孔老夫子,都会有一种感恩的心,没有他老人家的教诲,我们不会有今天的一种觉悟。

 

但是,难道我们的人生,仅仅是感恩孔老夫子吗?(不是)。其实我们的圣贤教诲的学习,就是恢复我们的性德。而我们的这份性德,是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

 

大家可以去检验一下,随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我们怎么样才能说我们深入了呢?如果按照一般人的讲法是,你会背多少书;你会讲解哪一个经典;还有哪些呢?还有哪些?你们都没有想过吗?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好不好?(好)。

 

这个也算是一种深入的表现嘛。不然你学了三年, 一部经不会背,一句《论语》也讲不清楚,别人就会问一个问题,你这三年干嘛去了?但是这个是不是就代表我们深入了经典呢?(不是)。深入了经典它一定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很细微,它不是说我考试考了一百分,我就达到那个标准,可能在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学习之后,你会发现你有一个德行,会越来越增加,哪一个德行呢?(感恩的心)。

 

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我们没有学以前,不能说没有感恩心,只能是在母亲节的时候,是吧?想起还有妈妈,要感恩她, 但是大多数也会忘记。那我们学了之后,读经的时候,在听课的时候生起感恩心。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我们值得感谢、感恩的人是特别得多。而且这份情义应该是越来越深厚。

 

所以,不是说祭祀的时候才“慎终追远”,就是在平时我们在努力做的过程中,叫不忘本。其实跟这个“皮弁祭菜”的这个教育,都是很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跟大家讲学,这一次我们做个实验,好吗?(好)。就是把一个道理讲清楚,我们一句话,就得一句话的受益。

 

如果是赶进度,其实我们就讲“皮弁祭菜”是要有感恩心,要不忘本,也就过去了,是吧?(是)。但是我们把这个不忘本,有感恩心,我们再深化一下?这样子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要祭祀。不然有时候只是一种形式。

 

形式其实也很好,但是它落印象,你觉得很庄严。在这种祭祀的时候没人随便的,没人嘻嘻哈哈的,它自然就提起一股正气,一股尊重,但是为什么这样?他还是不知道。但是我们了解之后,通过这样的一种礼节,实际上是把我们的性德焕发了。

 

而这个性德的焕发是不是仅仅打开《论语》的时候?是不是仅仅在祭祀的时候?我们才对我们的万姓先祖,或者我们的至圣先师生起感恩心呢?不是的。就是每一个人的成长,他都有本。有的人是父母把他养大的嘛,有没有有的是他的嫂子把他养大的?(有)。有没有是他的爷爷奶奶把他养大的?(有)。就像对你的父母一样对你的嫂子,因为实质上没有她就没有你。

 

大家看过那个李密写的《陈情表》了吧?那真是“看《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只是跟他的祖母,他的父母种种原因呢,算是单亲家庭,甚至是没有亲的家庭,这样的一个环境,他祖母把他养大。国家征召他去做太子洗马,就是陪太子去读书,那个地位身份是很高,能够去陪太子读书,那德行都是过得了关的。

 

但是他左右为难,他写了一封信,给了皇帝,表达自己的一种尴尬和为难的情,当时就讲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九十多岁了,祖母没有臣,又怎么能够……”我原文记不得了,“又怎么能够养老呢?臣还年轻,报效国家和君上的时间还长,但是祖母没有多少时间,恳请皇帝能够理解”,就是看到那种至情的一种表述。

 

大家有没有感觉,不知道这个信上去会是什么结果,有的时候你说是感动,有的时候有没有可能会触怒?(会)。那这个带来的结果,你这政治生命啊等等方面,那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在这种面临很大的利害冲突的时候,李密选择了是自己的利益,还是不忘本?(不忘本)。而且他不是说我的父母,而是祖母。

 

其实每一个人,你成长过程中,你的老师,除了父母之外,你的爷爷奶奶,有的时候我们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嘛。我自己也是爷爷奶奶带了我两三年,因为父母工作,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其实那真的也都是这种深厚的恩情在其中,包括你成长,你在学校,你的老师,对你帮助特别大的;还有就是你在学传统文化,对你帮助特别大的;还有你在单位当中,你的第一个工作,你的第一位领导,往往都是对你影响很大的,帮助很大的,这个都是我们应该要放在心上的。

 

那你说为什么要放在心上?不为什么,这就是传统文化教我们的,你学,学什么?是学满腹经纶,写那些诗情画意的文章吗?(不是)。那个只是捎带着的,了解吗?捎带着的。真正的实质,是把我们的性德,感恩心或者我们的真心找回来。

 

我们讲菩提心是智慧的心,是真心,发菩提心,这十个发菩提心的因缘,有几个是感恩心?还记得吧?“云何念佛重恩,云何念父母恩,云何念师长恩,云何念施主恩,云何念众生恩”,有一半都是感恩的心。

 

我这么跟大家交流,您如果一直在传统文化的环境中熏陶,一直在传统文化的教诲中深入,你去观察,十年、二十年之后,那个没有感恩心的人,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那种很厚道,我们讲人心厚道嘛,他厚道表现在哪儿?他不忘本,他念恩。厚道的人,他的人生又是怎样的?

 

然后在这过程中,我们讲叫实验嘛,或者说既然是自然规律,因为这个感恩的心,和报恩的心,和饮水思源,和报本返始,还是不忘本,不是谁要求你一定要怎样,那个要求你要怎样好像有点奇怪,是吧?

 

其实这个不是说谁来要求,他是性德,就是我们作为人本善,你本来就应该具有的,就像我们人会呼吸,你说为什么会呼吸?有时候没有办法去解释,在经典叫“法尔如是”,中国呢,我们讲叫自然。

 

好,那我们讲性德,那法尔如是,我们再看看古圣先贤,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我们的至圣先师和古往今来的祖师大德,和这些圣贤人,有没有哪一个是薄情寡义的?(没有)。有没有哪一个是不感恩的?(没有)。你会发现一个都没有。

 

你从《论语》当中,甚至从师长老人家的教导当中,因为今天开始,大家就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就是“覆讲稿”的一个学习,大家仔细去看,我们的师长老人家对他的成长,帮助特别大的人事物,老人家已经九十多岁了,是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情怀?

 

你说是故意的是怎样?不是。他到了这种程度他自然的就是这种流露。其实在这过程中,也会让我们去思考,我们学了三年,学了五年,那我哪些是得到真实的,或者是实质的受益?我们不讲那个背了很多书,听了很多道理,我也能讲多少,那个也是受益,但是呢不是最核心的。

 

最核心的受益,应该就是我们感恩的心,油然而生。以前叫作提醒,是吧。到了母亲节的时候要提醒一下;要洗脚的时候提醒一下;磕头的时候提醒一下。你会发现那个时候感恩心,是很浓厚的。

 

那不提醒呢?人就容易忘了。实际上,我们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其中有一个可以检验的就是不用提醒,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所以这个“皮弁祭菜”的教育意义,就很重要。或者可以跟大家这样讲,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圆满。

 

所以真正学习,以前也不一定叫感恩心,不管用什么言语,他是念祖的,不忘本的,孝心。现在我们因为用感恩和报恩,这个讲得多,所以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实际上在读古圣先贤的经典的时候,他不一定用这个文字,但他那个心,它是一样的。就像“皮弁祭菜”,是不是一种感恩心?(是)。而这种感恩心表现在哪里呢?对我们学习的人来讲,首先一个大原则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这个就是我们做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连至圣先师都这样地遵守,请问你可以不遵守是吧?因为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遵守,现在人有没有感觉,有时候蛮有意思的,我干嘛要听你的?就有那种倔劲,有个性吧。

 

那我们就思考一个问题,孔老夫子有没有他的感恩心的流露,就是遵照他之前的老师,和古圣先贤的教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祭祀的时候有一些祭品,有五谷,有一些小菜,一般如果要上菜的话,或者三味,或者是六味,不要随便摆,不要以为摆越多越好。他那个六味都是有表法的,叫“三德六味”。

 

我们讲这个(“皮弁”)是一种不忘本,这个“祭菜”是一种供养,以至诚的心。这个(“皮弁”)叫培养一个人的诚敬心,或者我们也可以用现在的,比较容易理解的话,叫作知恩报恩,它是一体的。

 

而且它非常得含蓄,里面的意味有无穷得深广,这个供养的意思也很深,我们会去思考,请问古圣先贤,他们需要你拿很多、很好的东西去供养他吗?(不需要)。那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一种礼节和仪式呢?其实还是一种表法,这种表法就是用我们的一份诚心,供养当中其实也是给你修福报的机会。就是我们讲有“福田”,大家想不想修福报?(想)。你光想你没有土地,全都是那个水泥地,是吧?你光想的那个心是,就算是一个种子吧,但是你那个地全都是水泥地,你那个种子到处撒,撒了满地都是,哪怕最好的雨,最好的阳光,咱们的那个草籽撒在水泥地上,会是什么结果?缺一个什么?(土壤)福田嘛。土壤也对。

 

那想问大家,谁是,或者什么是福田?你不要说那个土地,那这个就学呆了。什么是我们的福田?我们作为儿女,作为子孙,我们要去修福,或者每一个人,你想把这个福修到哪里去?这个田有三个,第一个叫作恩田。所以有时候你去照顾和供养父母,不是说你回过头来,叫帮助父母,实际上父母在帮助你。

 

你拿十块钱,我们就讲十块钱,或者一百块钱,好吧?不说一百块钱,你给你同学,和你这一百块钱给你的妈妈,都是一百块钱,请问将来得的福报是不是一样的呢?(不是)。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这个就是同学帮个忙,但是你那一百块钱,是你给你妈妈,叫孝敬。那这个孝敬,看你的心,用什么样的心?是丢过去,也不会丢了,就是有点随意,和两个手(奉上)妈妈孝敬您,也不用这样夸张。

 

这个一个叫布施,一个叫供养。你说他们俩区别在哪?事项上完全一样。就是你给你的同学叫布施,你能不能,“同学”,(双手奉上)。他都不敢接,吓死掉了,这个就有点过了,就巴结了,你给他呢,叫布施。但是我们给我们的父母,或者是长辈,那个叫供养。哪怕同样是一块钱,但为什么不一样,因为那个心,诚敬、恭敬的心不一样,这个就给我们种了很大的福田。

 

你所得到的,就看你的心有多诚,你的心有多敬,那你的福就会有多大。那如果没有父母,你想种,你种得上吗?了解吗?所以有时候我们哪怕穷一点,少一点,你能够努力地去奉养一下父母,不在于多少,在于什么?诚心。但你会去想,父母就在意咱那点钱吗?不可能嘛。其实有时候父母收下来也是给我们攒着,也是你尽了点为人子的一点点的心。

 

而且,恩田之外,还有一个叫“敬田”,就是你尊敬、恭敬的人,还有一个叫“悲田”。那我们会去思考,除了悲田,他是需要一些财物上的,因为它的确是有穷苦的地方,这个你财物上去帮助,是需要的。但是我们看父母、古圣先贤,他们真的就需要你给他炒两个菜吃吗?或者拿那个琉璃、金银珠宝去供养他,其实那个都是表法的。

 

首先就是你自己最在意、最感觉尊贵的一些东西来供养。在众多众多的供养中,您知道哪一个是最有价值,或者用现在话来讲最值钱、最宝贵的一种供养吗?“如教修行”,是所有所有供养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供养有很多种,有的是财供养,是吧?有的是法供养,还有叫无畏供养,哪个都很好。但这三种当中,法供养为最殊胜,而法供养当中,“如教修行”的供养,是最殊胜的。

 

不然的话,你总是在祭祀的时候,弄些好东西,给这个祖先,给万姓先祖,诸位学长,有没有讨好的嫌疑?然后下了课之后呢就玩,就把夫子的教诲丢到一边,然后呢又不认真学习,就是每年开学的时候呢,立正。当然这个也有好处,他至少还有一天,能够想到古圣先贤,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想古圣先贤这个人,想的是什么?他们的教诲,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气节。

 

那你光想他,哪个也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就是你觉得他们的精神、气节好。我们应该把他们的这份心,变成谁的心?(自己的)。用我们的这颗心来供养。所以供养当中,法供养是最殊胜,而法供养当中有十种,其中最殊胜的,就是“如教修行”供养。所以光这么一个礼节,诸位学长,有没有含有太多的深意了?(是)。光把这门课学好,咱的根基就奠定了。

 

这门课没学好,你后面再有很多的花样,再有很多的一些收获,那个都是皮毛,或者你掌握了很多知识技能,那个都不是从根本上去修。所以有感恩,有报恩,我们用什么报恩?不仅仅是在外在的物质上,真正的报恩,是我们的成长,用我们的修行。

 

“如教”,今天我们是“大学始教”是吧?把这个写了,“法尔如是”。就是这一种态度,它不是说,我要求你要怎样?我规定你要怎样?现在人都有点拗,是吧?我干嘛要像你这样?我干嘛一定要这样?跟大家讲,古圣先贤的教诲,是符合性德的。他们本身从中得到了受益,也希望能把每个人内心的这种心,启发起来。你说为什么要这颗心?不为什么,“法尔如是”。

 

你不这样,你的性德是启发不起来,所以为什么有些人学,大家去观察,有没有学的时间越久,心越硬的?(有)。你就要了解,他还没学到点子上,他连那个本、那个根都还在哪,都不知道。你说不知道在哪,你去问他,请问学习的本在哪?他会不会告诉你“百善孝为先”?肯定会嘛。但是他懂不懂“百善孝为先”的意思?实在讲他不可能懂。

 

应该是随着学习,心地要越来越柔软也好,感恩的心也好,而这种感恩心,就像昨天子键回馈的时候,就讲到是不是哭一通呢,就像“赵志闻声”一样,还记得吧?赵志闻到那个声音的时候,是不是哭了一通?赵志跟别的孩子有不一样的地方?

 

有没有很多孩子听到父母的辛劳,其实你有时候去看,那个小孩子可可爱了,一讲父母的恩德,然后一讲父母的那个辛苦,那个眼泪,哗啦哗啦哗啦那真是。而且小孩子哭起来很忘情的,大家见过小孩子哭得,就是那种。大人有时候哭得,也会那么(抽泣),就是不自然的。但是不是哭得越厉害,纸巾用得越多,就代表越有感恩心呢?当然这个也是一种,连哭都不哭,这个该揍了。

 

你去体会一下,真正的感恩心,从这里被启发了之后,赵志他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得到了老师的一种关心和爱护,从此以后就高枕无忧了呢?(不是)。他化成了一种动力和行为。而且他的行为会一直从,我们讲从十五岁吧,到他三十七岁,那个有成就的话,那应该这二十多年,其实人能够把一个好的精神,保持二十年,有没有从此以后,就是他的精神了?(有)

 

所以我们的“百善孝为先”,我们的感恩心,不仅仅是停留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在那儿唱赞歌,不是的。天天唱赞歌,也不能够,就是你真正的只能在那一天,有这样的一种。而真正的是应该,“把我们对父母的这种深深的爱,化成我们的行动”。这就是德育故事,一定要跟我们实际的生活联系,不然就会变成唱高调了,就会变成,只是为了感恩而感恩了。

 

而赵志他是从这一启发之后,他就变成了,他认真学习,又得到老师的一种爱护,不是得到老师一种爱护,他才能成长,他自己不努力,谁爱护都没有用,包括他的工作。所以这些都是,我们把这些教诲要“如教修行”,或者叫“依教奉行”。这是对父母,对老师,对至圣先师最大的供养,不是在别的。如果一个做学生的,把心思都花到别的地方,那不就跟社会搞关系一样了吗?有没有?一点意思都没有。

 

“如教修行,依教奉行”,不是说我自己去做,那你们闷着头做,“任己见,昧理真”。“如教”这个“如”就是一点都没有增加,一点都没有减少。这个“如”的意思是很深刻,就是“法尔如是”的“如”,“如是我闻”的“如”。光“如是”这两个字,师长老人家说,讲一百个小时都讲不完,你就知道里面的意思有多深了。

 

而这个“如”就是讲得简单一点,就是不夹杂执着,不夹杂分别,不夹杂起心,不夹杂动念,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做。这是我们的古圣先贤,最欢喜看到的。你说欢喜,实际上我们还是误会人家,其实人家有没有欢喜心?没有。因为他们已经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他还有个欢喜心,请问他是圣人还是凡夫?当然他也不会板个脸,所以,你做,他会很欢喜;你不做呢,他也很欢喜。为什么?知道很正常,因为这个习气太重,根基没有。根基有没有,不是在你聪不聪明,而是能不能受教?这个是圣贤教诲学习最重要的第一堂课“始教”。

 

先把这堂课,你说,一下学到圆满,我们还没有办法达到,但至少,要有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再慢慢地往上提升。我们现在的学习,还没有办法达到“如教修行”,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依教奉行”。先从这里做,因为我们还有执着,还有分别、还有起心,还有动念。

 

所以很多时候,做的过程中,是我们的意思,还是老师的意思?(我们的意思)。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别说老祖先的意思,和至圣先师的意思,有没有很多学生,连老师的意思都误解了?(是)。为什么?老师没讲清楚,可能有时候也讲清楚了,为什么会误解呢?因为有自己的想法。

 

没关系,先从这里(依教奉行)做,慢慢地把自己的执着、分别去掉,然后才能达到“如教修行”。这是对我们的古圣先贤,最好的供养。甚至是你“如教修行”之后,从凡夫地,提升到哪一个境界?或者是如来地,就是我们讲圣贤的这个境地。这他们高兴的,给你鼓掌。这是最好的一种供养,就从这里(皮弁祭菜)知恩报恩。

 

“示敬道也”,所以这样的一种祭祀,祭孔或者祭祖,不管你礼节是繁杂一点,还是简单一点,他都根据各自的一种情况。我们有没有在每一次开学前,都有一个祭孔的仪式?(有)。其实这个祭孔的仪式,是不是一种形式呢?不是的,他的意思也蛮深刻的了,现在大家也学了两个多月,跟大家稍微报告一下,好吧?(好)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说如果第八期的话,一开始就跟他们讲这个,您感觉他们能接受吗?百顺先摇头,这个代表一定的意见。有没有感觉不容易接受?我觉得是不容易接受。所以先有这个形式,但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把一些意思,再跟大家过一下,好吗?

 

祭祀前,有没有斋装沐浴?(有)那我们司仪说“开始”,是吧,凭我的记忆,如果有错呢,小川提醒一下。就是开始大家都肃立,庄严肃立,然后是奏乐,《咸和之曲》,然后请神,我们的侍者把那个门打开,然后我们行注目礼,那个《咸和之曲》不长,大概两三分钟,就好像我们的祖先莅临现场,缓步,你想从哪都可以,从天上,从极乐世界,就来到这里呢,来应供。

 

应供,其实是给我们种福田。是不是他们缺那点水果吃呢?不是的,是给我们种福田。有的时候来,有的时候不来,你再丰厚,他有的时候也不来,你再简单,哪怕就是一碗小米饭,他也来。是他喜欢吃小米饭吗?(不是)。请问他为什么会来,为什么不来?

 

我们八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是诚心,就一个人,剩下七十九个,全沾他的光,了解吧?所以为什么有些时候祭祀,万人祭祖,万人祭祖有个好处,这一万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是诚心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都沾他的光。万一是一个都没有诚心呢?你弄的就是好像再华丽,再奢华,也没有一个祖先来,因为全是凭这个诚心去交感。

 

那你会问一个问题,我的这份诚心,他能收到吗?诸位学长,你们别小了看我们的古圣先贤,他的那个能力是完全恢复,就是细微的一点念头,他都能够感受到,你说为什么呢?性德,这个要再讲讲,得到十点半了,就大家有这么一个概念就好。所以他们是瞬间就知道你的想法。

 

那我们再会去思考一个问题,难道仅仅是祭祀的时候,我们毕恭毕敬,提起诚敬吗?有没有每天我们上课前,都有一个简单的小礼节?虽然小,很重要。你看如果上课前吵吵闹闹的,或者都在闲心杂话的,都不是很安定的,那你马上坐下来行礼。我看那个心,还都是有点慌嘛。

 

这就是为什么上课前,先保持一定的安静。有没有很多人,在这个保持一定安静的时候,他有点不适应?有吧。其实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怎么沉闷,实际上他不懂,那个时候就是把我们的心神,收摄一下。

 

当我们起立,看着万姓先祖,“问起对,视勿移”。或者我们起来的时候,也是“宽转弯,勿触棱”,或者是“缓揭帘,勿有声”。这都是这点小细节,都代表我们的一种恭敬。包括“歩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恐怕就是,我没算具体多长,有没有二十秒?二十秒到三十秒这个时间,其实就在这二三十秒,我们的诚敬心,能提起来的话,会不会就在这二三十秒感动?跟大家讲,肯定感动。

 

那你今天这一节课听的,会不会跟你用散乱的心,随意的心,轻慢的心,听课不一样?(是)。有的时候会有感应的,这个你们在往后的学习,你就会发现,“至诚感通”是无所不在的。

 

其实在祭祀呢,那个是一个教育和表法。那个是最容易提起来,那样的一份心,是我们能够把它放在我们学习的方方面面。你会发现你的受益,会很大。为什么有些人在祭祀之后,会有很深的感触,或流眼泪呢?因为他那个恭敬心,和那个诚心,在那个过程中给提了起来。

 

有没有有些人祭祀完之后,没感觉。有。为什么呢?他就把它当作一种形式了,好不好呢?也只是留个影响而已。所以受益多少?这个学习,包括听老师讲课,包括自己学习,不是拿出上大学,那个勤学苦读的那个劲,那个都是在学知识,不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大家看全世界,有没有很多的莘莘学子,那种勤奋地去读书?(有)但是能不能解决?别说社会问题了,个人问题都解决不了。

 

因为圣贤教诲,不是靠那个劲学的,圣贤教诲是靠哪一股劲学的呢?诚敬心。了解了之后,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从开始到圆满,应该一直是保持。然后有我们的主祭,有余祭和陪祭,有上香是吧?(嗯)。这个上香也是一种表法,这个香,在以前是传递信号的。像烽火台,白天的时候用烟,晚上的时候用火,可以很短的时间就把信号传递过去。所以,这根香一点,它有这样的一个传递信息。

 

那我们会问,我们点了这根香,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呢?所以大家以后不要随便上香,好吗?(好)因为上了这个香,都有你的一份承诺在其中。什么承诺呢?你们自己说吧。有没有好好学习的这份承诺?(有)。其实这个太多的意思,包含在这一根香当中。

 

而且这个香,最少它是“戒定真香”。“戒”是戒律,是防非止过的。是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个就是我们讲的规矩。有了这个规矩,你的心就会定,心定了之后,你就会开智慧,而且你的整个身心会改变。所以这一根香,有这样的几层含义。

 

还有献花和献果,有吧?(有)。开好花,结好果。代表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就是拿我们这份诚心,是一个好的因,又遇到这样的一个环境,有好的缘,我们的因缘聚合。

 

不仅仅是四个月之后,是希望四年,甚至四十年之后,我们今天的这一份发心,今天的这一份学习,希望结出怎样的果实?(好的果实)。而且这个果实就好像葡萄一样,你会发现那个一串一串,越来越多,所以,“开好花,结好果”。

 

还有我们一起读《礼运大同篇》,还记得吗?(记得)。是不是随便找一篇来读呢?(不是)。《礼运大同篇》的背后,是不是一幅大同世界的美好场景?可能以前读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这个城市。

 

昨天看了“一带一路”,不是白看的,有没有我们的这个大同世界能够“出口”。能够随着我们的高铁,随着我们的文化,随着我们的经济,随着我们的科技,应该是能够让全世界人民,得到一种互利。而且中国的那种胸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把它如果翻译成英文,翻译成阿拉伯文,翻译成法文,翻译成西班牙文,请问全世界的人民,看到这个“大道之行也”,他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感觉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想要问一个问题,能不能过?(能)。

 

这个就跟后面讲到的这一句,就有很大的一个关联,是哪一句呢?“宵雅肄三”,“宵雅”这个“宵”通这个‘小’,就是我们找到了学问的基础和根本。那我们开始学,接下来会问一个问题,我们学了做什么?我们不要笼统地讲,我要成圣成贤。有没有坐在家里成圣成贤的?(没有)。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圣贤,他都有一个行业,都有一个职业,你看你是要在哪个职业,哪个行业,去实现你成圣成贤。不然的话,你还是一句空话。

 

现在太多在学习过程中,讲的都是空话,我要成圣贤。你要怎么成圣贤?我要自己做好。那自己做好的同时,要不要你有一个工作,有一个环境?究竟做什么?不知道。或者说,我要弘扬传统文化,你怎么弘扬,用什么形式弘扬,在哪儿弘扬,对谁弘扬,有没有这些问题都没有认真想过?如果只是说我要弘扬,有没有变成一句空话了?所以“宵雅肄三”,就是把我们的这份心,发了这份心,把它落实。

 

以具体的工作,具体的一种方式,把它展现出来,在展现的过程中,我们成圣成贤。所以“宵雅肄三”,这个“宵”通这个“小”。《诗经》到时候,大家听刘老师讲的时候,是“风、雅、颂”。有国风,有大雅、小雅。有的是赞叹诸侯,有的是赞叹周王的,这样子不同的。

 

“肄三”,“肄”是练习,就是不断地把它学习和做好。这个“三”是三首诗歌,哪三首诗歌呢?《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我们现在也不读《诗经》了,所以对《诗经》很陌生,最多知道一个《关雎》,是吧?(是)。《关雎》也就知道前面几句,后面几句也就不知道了。

 

虽然我们没有学,但是大概的一些意思跟大家报告一下。可以说他们用唱的形式,或者是表演的形式,那为什么就选这三首呢?这三首很有意义。

 

首先《鹿鸣》,“鹿”就是梅花鹿,它会发出叫声,发出叫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呢?就是它去找水源和栖息地,或者吃的,好吃的一些水草,他们发现了之后,是不是自己喝饱了,吃足了,睡个觉,再回去通知一下呢?不是的。它们发现之后,第一时间先跑回去,跑回去叫(同伴)。

 

还有九色鹿都是一个美好的,你说传说也好,其实也是真实的。它都有灵性的,都有它的王,都有它的一些灵性。它们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生活,你看到羊有时候打架,你看牛,有时候倔起来也打架,但你很少看到鹿在那儿打架。为什么呢?它们非常得和睦。

 

就是形容这个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就是鹿,找到了好吃的之后,就嗷嗷叫,不知道是怎么叫,然后“大家一起来吃好吃的喽,大家一起来吃好吃的喽,开饭喽,开饭喽!”就是大概这个意思。形容的是什么呢?大家在一起学校学习,“大学始教”,都是在一个大的环境,有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学堂,大家在一起生活,首先要和谐、和睦。

 

所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有时候有了好的朋友来,都会欢迎嘛。就是一种喜悦,一种“和乐且湛”。但是在这一点上,我还想和大家再提醒一下,这种和乐且湛,你看你是在哪一种环境中?大家来到这里是求学的,在求学的这个环境下,大家一种和乐且湛,互相友爱。

 

如果学也没学好,互相妥协,互相…不叫包容,叫包庇了。甚至是一种小团体,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你会发现能不能学好?(不能)。如果不能学好,这个和乐且湛有意义吗?(没有)。这么多的好朋友,好同学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而来?求道,求学而来。在这个基础上,《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就是一种非常诚恳的欢迎,这是《鹿鸣》。

 

那后面这两首,一个叫《四牡》,一个叫《皇皇者华》。这两段要结合在一起来讲,这个是讲述的:一个人,他在道路上奔波,在为政府的,国家的一些事情在奔波,在奔波的过程中,想到了自己的家。其实谁不想家?但是能不能就一直赖在家里?(不能)。要一直赖的话,就变成“宅男”,是吗?“宅男”和“宅女”。

 

你看那个天天是不离父母,天天陪着父母,就算你不是在那儿看电视,不是在那儿打游戏,不是在那儿看小说,你天天一个大小伙子,一个大闺女,天天就在家,就是打扫个卫生。其实家,你说要大有多大呢?你不可能三千平米吧?就算三百平米,其实也没有多大,你也不用天天那么去打扫,如果保持得好,一天也就半个小时,稍微弄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那你说做饭,那就是家里嘛,家务事。要讲我可能不太做,不太了解,真正要花心思做呢,这个也是要花相当的一个努力,而且都看不到什么成绩。但是你去想一个大小伙子,就是都二十多岁,天天在家做这个事。您觉得,您的母亲会不会很骄傲的说:“我的儿子可孝顺了,都舍不得离开我,就要吃我给他做的饭。”

 

如果是这样,请问母亲是什么心情?一看你们就没做过父母。有没有每天就愁云惨淡的?(是)。这孩子怎么弄啊?你这样子,父母总会比他早走二三十年,这个孩子到六十岁,还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父母虽然舍不得孩子,虽然有时候会想孩子,但是他想得更远,孩子往后的一生,他该怎么去成长?希不希望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希望)。那是不是说你希望他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他运气就很好,有稳定的工作呢?甚至是你很有权,你很有关系,你给哪个董事长打个电话,帮我照顾照顾,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安排一个闲差,安排一个体面一点,又不用做多少事,因为做多了他受不了,然后呢,又拿的钱会多一点。就算是这样,你会发现,你能够(去工作),别人也答应你,欠你父母的人情,也愿意来帮你,您觉得能帮多久?三年,了不起了。

 

你会发现,旁边的人肯定就看不过去,你那个领导最后也保不住他。到最后,你会发现他还是没有着落,不是说你关系很硬。那你说我拿个几千万,我养着他,可不可以呢?第一,很多人没有几千万,没有这个条件,就算有这个条件,你会发现这个孩子养成什么了?废人了。

 

所以,父母希不希望他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希望)。那这个稳定的工作,一定是要靠自己去勤奋地工作。所以这个孩子呢,为王室奔波,这个奔波他是在路上。实际上,他是一个表法,不一定是天天在路上奔波。我们每天上班下班,算不算在人生道路上奔波?(算)。

 

有的时候,会不会有想家,想妈的感觉?(有)。能不能回去工作辞了,咱就回去,依偎在母亲的身边?“母亲哟,你像月亮……”偶尔唱唱(还可以),你天天依偎在你妈妈的身边,你觉得你妈妈会(说)“乖”,还是说,“给我出去!”您觉得呢?肯定是把你打出去,大小伙子不好好找份工作做。

 

如果你能在家附近,找一个蛮合适的,就算在家附近,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工作一忙起来,你看你有多少时间回家?尤其是刚刚在你创业,还是在打基础的时候,前面的几年,那真的都是要一门心思的,钻到工作当中。否则你不可能站得住你的脚的,除非你是混日子,反正大家差不多,自己也是差不多的水平,那你可以有大把的休闲时间,大把的时间,你是玩啊,回家啊,那随你的便。

 

但是母亲都是有经验的,看到你这种情况,愁容满面,知道你将来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有的时候她也会想儿子,儿子有时候也会想妈妈,但是他在努力的工作的时候,他更加得勤奋,更加得去做好。即便妈妈有的时候想儿子,但是想到儿子的时候,除了有一些思念,会不会有一种安心?(会)。她放心了。

 

知道你这样的一种工作态度,这样的一种扎实的,去做好事情,母亲放心了。所以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包括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想不想家?不想家是假的。甚至有时候看到一些德育故事,看到《感动中国》,或者听到一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冲动,下午就买票回家,行吗?(不行)。就算给你这个特权,你下午就买票回家,你明天一大早见到妈妈:“妈,我想你。”妈也会说:“儿子,我也想你。”第二句话会问什么?(你怎么回来了?)

 

工作也是如此,其实想嘛,都会想,一定要把工作做好,把工作做好。你不努力,你不勤奋,你不下工夫,你不吃苦,除非就是混日子。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混呢也就混过去了,所以学习也是如此。这个背后有一种思乡之情,有一种念家之情,但是思乡念家之后,他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我为何而来?”

 

有一次,范仲淹先生也是离开家乡,他去求学,因为他的身世很坎坷。后来,他知道他自己真实的身份之后,就背上古琴,背上一把琴,带上一把宝剑,就离开了,(后来)母亲让人去找他,找到他后,他留了一句话:“让妈妈等我十年,我回来接她。”大家知道他背后的那份(承诺),为什么要走出去?因为不忍心母亲受这么多的委屈。

 

那他用什么来报答呢?我们讲功成名就也好,还是怎样,大家知道他多长时间回来,或者我们讲衣锦还乡,考中了进士?你觉得这个回去给母亲的报答,多长时间回去接母亲了?七年的时间。他把对母亲的一种感恩,一种思念,化成了一种什么?(动力)。

 

你是学习也好,你是工作也好,拿出好样子来,别在那里儿女情长,了解吗?偶尔的儿女情长那个是可以理解的,天天、年年这么儿女情长,你觉得有必要吗?(没有)。那你自己去想嘛?你觉得有必要,一定是你那个学习会受很大的牵扯和影响,所以“道是无情却有情”。

 

以前对这些,没认真思考过,觉得好像有情,有牵挂,思念,不然人怎样。但是你会发现,他会变成一种理智,不然你天天在家里,你常常在家待待,好不好?待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你父母会是什么感觉?一定是很难过的。所以“能舍(非无情)”。之前,听老师讲这句话的时候,也不太理解,但现在,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应该是教学,理解得会深刻一点点。

 

所以大家看古圣先贤的教诲,是不是冷冰冰的?(不是)。他也会把你的思乡之情描述出来,但是在思乡之情的同时,也提醒你,你来干嘛的?那个是提醒你好好地去工作,为王室奔波。其实这个也是你思乡之情,你把它化成一种理智,不是在那里感叹啊,在那思念啊,那个徒添烦恼和惆怅而已了。

 

而《皇皇者华》,那个胸怀就更大了。这个《皇皇者华》是为国家承担一种重任,所以学了是要报效社会国家的。不然学了只是为了给自己拿一个学历,给自己拿一个教授,出几个论文,出几本书,其实那个不是我们做学问的,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什么?“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人生是以服务为我们的目的,而我们同时也以正法久住,作为我们的人生使命。这样的学习就特别得扎实,特别得有动力,而且这个效果就特别得好。同时也提醒学习不是谈玄说妙。

 

所以在《论语》中,夫子有一句提醒“诵诗三百”,诵是背诵,把《诗经》三百都能背下来,厉不厉害?(厉害)。这个也是下了相当的功夫。但是“授之以政”,就是让他去承担一些责任,做一些事务,希望他能够发挥他所用的。但是结果呢“不达”。“不达”就是不通达,不通达就是有什么?障碍。有没有有人就是讲一些道理,他都很对,也很清楚,但是做事的时候,就有障碍,这个就是所学跟所生活的,就脱节了。

 

那这位老兄,就是这样的情况,他读书很认真,不光是诵诗三百吧,可能“十三经”都能够背得很熟,那这个是不是学问,学得很好呢?当然我们不要否认,那些已经下了很多功夫,要把它背出来的,这个其实已经很不简单了。不然,咱背个《诗经》看看?你会发现这个不容易的。

 

但是你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点,或者把它作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它是手段,为了改变我们的气质,这些气质的改变,一定是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中像《诗经》所描述的,这样的一种美好,不然的话,“不达”,这个就是错误的。

 

“使于四方”,让他去别的环境,或者他自己到别的环境,去历练的时候“不能专对”,或者请他办一点事情的时候,叫作漏洞百出。就是话也听不懂,事也不会办。要是你是领导,诸位学长,怎么办?这个脾气大一点的肯定开除嘛,你愿意到哪儿折腾你去哪儿折腾,我们用不起你,这没法用。没有办法把你辞掉,有没有就把你摆到一边去了?为什么把你摆到一边呢?没有办法发挥你应该有的一种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这(诵诗三百)是一种手段,真正的运用在哪里?(授之以政)在工作中。光在生活还不行,我们不是靠生活一直生活,生活的同时,他有工作,工作和生活它是一体的。所以你的工作,做起来那个样子,看着都忧心,其实这个就是学问都还没有变化,没有深入的一个表现。包括你跟人应对,什么环境该怎么说话?不然就学死了,学呆了,反而会坏事。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很多学圣贤教诲的人,有一份好心,而且也很努力,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也放下很多,去学习。但是没有得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原因就是,没有把所学的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待人接物。如果是这样的话,“虽多,亦奚以为”,意思就是再多又怎么样呢?好,我们就先和大家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