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了凡四训》第三集(上)

六和师资学习班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0-11-15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传统文化育天下




  第三集(上)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十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今天继续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了凡四训》。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办法跟大家把经文逐字逐句地来学习。那相信大家对改造命运都非常感兴趣,而且是很努力,很想要改造命运,所以这本教科书大概有读过吧?(有)。如果你都按照进度读,现在还没读完,那你这份心还不够勇猛。

 

读过,以这个文章的文笔来讲非常的优美,而且意思也尽可能的浅显,可能偶尔有一点不懂。就像后面讲到的,就是念准提咒那一段,稍微有点不理解,因为那个就不是改造命运了,那个阶段就是超越命运了,那个就是更高的一个境界。虽然我们不容易理解,但是要了解还有比改造命运更高的一个层次,就是超越命运,不然的话还是在命数之中,自己做不了主的。

 

当然我们先在改造命运这个阶段,是吧?好,所以就一定要对“立命”的这个大学问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所以认识、认知是特别重要。“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那很多人知道命运,想掌握命运,但是你看他的命运,可以说很不好,而且往后也不一定很好,原因在哪里?不知道,或者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所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多都是扭曲和错误的。因为错误了,所以自己也很想挣脱,但是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今天我们跟别人在以前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用四个字来概括,“醉生梦死”,不夸张。为什么来?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将来去哪?不知道。你感觉人生有没有一种悲哀啊?都知道自己有一个剧本,是吧?但是翻开下一页是什么不知道,但是又感觉非得按照那个剧本走。

 

你就感觉那种人生,又想下一页好一点,但总是命运弄人、造化弄人。其实造化是很爱护人的,造化是很帮助人的,只是我们迷,多少次、无数次地提醒我们,多少次、无数次地跟贵人,跟高人,跟贤人、圣人擦肩而过,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改变。

 

所以改变的第一步就是从“认识”,你会发现,认识的机缘,第一个不容易。就是我们看那么多的书,你怎么就会遇到《了凡四训》这本书?你怎么就会相信《了凡四训》这本书?甚至包括我们讲《弟子规》,那要知道我们的老师、祖师大德的恩德有多大啊!

 

虽然这些经典不是他们传下来,但是没有他们给我们指条路,就像现在提倡传统文化、圣贤教诲是吧,“经典咏流传”或者还有很多的诗歌词赋,那真是看着羡慕,看着真是敬佩,真是出口成章。但是你会发现,如果没有从基础,不容易真正地登堂入室。

 

虽然我们也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但是有没有感觉中国文化的宫殿叫美轮美奂啊?甚至就在墙外边听着里面的那个鼓乐之声,就想象那种美好,大概也知道这个门径、路该怎么走。

 

没有人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从《弟子规》学,您会捧着《弟子规》读吗?(不会)。你会捧着什么读?“四大名著”,还有好多好多,《黄帝内经》、《易经》,还有什么?《唐诗三百首》、《道德经》,“宋词元曲”,以前可能家家都有一本的《唐诗三百首》,就是那个像字典一样,还有宋词,是吧。我特别喜欢的一首诗叫《春江花月夜》,真是写得好,以前是抄这些诗歌。

 

那为什么呢?因为圣贤教诲重在实践,所以实践出真知,这是我们要来学习的地方。那在实践之前先要有理论,而这个理论没有什么比自己更切身、更切实、更重要的了。你说研究整个外太空、宇宙,研究计算机,虽然跟我们有关,但是有没有还很遥远?(是)。还有哪门学问跟你自己有关,你是谁,你为什么是这样,你的命是什么,什么是你的命,怎么样来把握自己的命?这门学问可以说人人都应该知道,而且要学好。

 

那事实真相就是“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用今天的话来讲,每一个人都有究竟圆满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福分,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听见了,高兴不高兴?(高兴)。你一点高兴的表情都没有,送你一万美金高兴不高兴?(高兴)。比如工作表现很好,给你十万块钱的奖金,高兴不高兴?(高兴)。这就高兴起来了,但是有人莫名其妙送你,你会感觉你不敢,无功真的是不能受赂的,那个都有灾的。

 

那这十万块钱为什么高兴,它就是一堆纸,或者就是在微信里的几个符号嘛,那你为什么高兴?因为它可以换什么?你看你喜欢买啥吧,衣服、演唱会的票……它就能变成一种物质方面的东西。

 

而我们的命运,本来那都不仅仅是不缺乏的物质、圆满的物质能够代表的,而且包括圆满的精神生活。就是物质很丰富,并不代表你的精神世界很丰富,而我们现在的精神世界是比较匮乏,甚至是我们讲“不得其正”是吧。我们就一直都处在“不得其正”,“心有所忿懥”、“恐惧”、“忧患”,还有什么?“好乐”。

 

发现我们的心就永远在这些喜怒哀乐,爱恶欲当中起起伏伏。那为什么本来是圆满的精神世界的生活和物质世界的生活,而现在变得什么都缺,大家缺什么?缺钱吗?缺精神生活吗?缺吧,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我们的“性相近,习相远”。

 

那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习相远”,你不要归到家庭,也不要归到父母,也不要归到你曾经成长学习的各种各样的环境,甚至别归到那个“损友”身上。你如果真的正直、善良,损友来骗你、来诱惑你、来陷害你,害得了你吗?你要知道没人害得了你。

 

那为什么会被人害呢?因为你内心有贪,你好玩,你有被人诱惑的地方。你没有什么值得被别人诱惑的地方,你怎么可能被人诱惑呢?怎么夫子不被人诱惑,范仲淹不被人诱惑,怎么我们一被人诱惑,就跟着走了呢?那你说家庭环境不好,还有比大舜更恶劣的吗?没有了吧。

 

现在多少的孩子不懂事啊,就是把责任都推到父母,推到家庭,推到老师,推到学校,推到他的朋友身上。实际上跟你讲一句事实真相,就是我们的人生不管是好,不管是坏,不管是顺,不管是逆,甚至包括你长什么样子,是美还是丑,谁决定的?(自己)。这个有时候不得已说一句大家容易理解,都是父母给的,那父母想不想给最好的?(想)。你发现父母生的十个儿子,是不是长得都一样的帅啊?(不是)。

 

你会发现这个原因都有很多,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以前所造的各种各样的善恶业。所以这一生来到这里做什么呢?就是来受报的。你做的善业多,那你的福分多;你的恶业多,你这辈子就是来受苦受难的。那有时候看看自己这一生,受难多还是享福多?有时候真的是受苦受难的,年轻还不太觉得,有时候要不要想得长远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往后生老病死,往后婚姻、家庭、工作,你会发现哪一个都是重担。


前一段时间,在微信上有一个转发和点击量很高的,点赞也很高,评论也很高,就是“现在的成年人,哪一个不是不想活了,又得拼命地活下去”。你可能体会不到背后的那种,就是哭着也得把这条路走下去。大家想不想往后人生是过这样的人生?(不想)。想不想潇洒走一回?(想)。潇洒得起来吗?这都是我们要,尤其年轻人你不要想着往后都是鸟语花香,往后的这个担子还重着呢!

 

那原因在哪?原因就是我们身上很多大大小小各种的坏习气了。没有人障碍你,你考试考得不好,你婚姻不好,你的工作不好,你的方方面面都不顺利的根本原因不是谁障碍你,就是你那个坏脾气,就是你那个自私,你那个任性,就是你那个无所谓。诸位学长,还敢吗?敢啊?(不敢)。我看你们还“试一试吧”?(不试)。

 

诸位学长你看到很多人试过的人生,您觉得您还要再去试一试,然后感叹,“啊,没有在晚上哭泣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诸位学长,您真的是日子过得太好了。你看太多人的人生那种苦、那种无奈,应该想一想,很多时候,他比你做得更好了,很多人很善良,但是人生还有这么多的无奈。谁敢保证自己往后的人生不遇到各种的挑战;遇到各种挑战,谁敢保证还能站得起来,谁还敢保证能够再把它好好地走好?

 

所以人应该要有一种敬畏之心。那光害怕,光是去说我改个名字,比如说五行缺水,然后名字上就加三个“水”,是不是你就把五行改过来了呢?多少会有一点点的帮助,其实这个五行缺水跟“五常”有没有关系啊?(有)。五行、五色、五味、五音跟五常有关系,就是你在仁、义、礼、智、信哪方面缺,你在这些方面你把它补回来,这才是真正的改造命运了。

 

比如说这个“义”,每个人懂得它的一种自然法则和规律的话,就应当来好好地认识自己。所以恶不断的话,就会有很多的坎坷,甚至这种坎坷和不幸它有很多层次。刚刚开始是不是叫不顺啊?(是)。我们讲恶有没有“大恶”和“小恶”啊?(有)。再往下有没有叫“罪”啊?(有)。轻一点的是不是叫不善呢?(是)。

 

这个程度都有各自的不同,我们先不说别的,先看清自己,以前觉得自己还好,还孝顺,还够义气,还善良,但今天看看《弟子规》、《太上感应篇》,觉得自己怎么样呢?善的那面还是有,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各种各样小的、细微的自私、嫉妒、任性好多好多,贪啊,这贪的范围也非常之广,贪睡也是严重的习气。贪嘛、嗔恚嘛,“余善怒”,有没有发现了凡先生讲到自己“余福薄”,“凡此皆薄福之相”。我们有时候看看吓一跳,“不耐烦剧”有没有?(有)。“轻言妄谈”?(有)。“直心直行”?(有)。“不能容人”?(有)。麻烦吧!

 

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生不顺利,甚至我们发现我们还不如了凡先生,人家往那一坐三天三夜不瞑目,人家还饱读诗书,写的奏折都能给中央上表的,上奏折的文章咱们写不出来是吧,你学问不如人家,德行不如人家,烦恼比别人强,您觉得人生的日子……所以总是要找到原因,为什么很多不顺利?而这些坏习气、坏毛病,我们有时候统称叫“烦恼习气”。

 

有时候不细想也就一句话概括过去了,有时候细细地一想真是吓一跳,吓一跳吓在哪?吓在怎么这么多的毛病啊!其实这个你害不害怕,如果再把这些问题再深入地想一想,这些毛病将来有没有果报啊?(有)。什么果报?你往下再深地一想,真是吓到了,为什么呢?各种各样的果报,不是说以后有没有可能,因为你身上肯定有这些毛病,那往后肯定各种各样的烦恼、障碍就起来了。

 

所以这也解释了,有没有很多人学了圣贤教诲之后,本来是应该要改造命运,结果有没有身体、家庭、修学、事业反而是每况愈下?会不会让很多人对传统文化觉得不能学,这个迷信,这个是伪科学的等等很多,为什么?人家看到你学了两年、五年怎么还是这个样子,跟传统文化有没有关系啊?(没有)。

 

传统文化有没有教我们“断恶修善”啊?(有)。断恶了吗,修善了吗?结果都没有。还越学越执着,越学越自私,越学烦恼习气越重,越学那个高下心,越学各种各样的习气,你就看得到,这将来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那我们还是要先来看一下这些,这些如果有,而且比较多,将来的结果我们还是要能够“从因推果”。就是开智慧从哪开,第一个就是从因要能推果。往后你的人生,你顺也知道你为什么顺;你不顺你也要觉悟一点,知道自己为什么不顺。不能糊里糊涂的,学了之后还是糊里糊涂的,那这个就是太愚痴了。

 

这是开智慧的一个方面,那还有开智慧的一个方面,“从果推因”。比如学了三年,还是烦恼重,还是心不安,还是思维混乱,还是效果不明显,诸位学长这是结果,有没有原因啊?(有)。要不要自己正确地认识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结果啊?(要)。不然的话就是,“哎呦,我家里放不下,我还没找到对象,我这还担心往后怎么办……”是这个结果,他还想找原因,结果把原因都跑到哪里去了?(外)。甚至是我跟宿舍那个学长,那个学长把我带坏了。

 

就是你会发现,这个时候越来越愚痴,而不知道自己是不诚、不敬,不孝亲,也不尊师啊!但是他不往这方面想,反省起来,口上讲。这个“反省”,诸位学长不是讲给别人听的,不是让别人觉得你学得真好,你真会反省,那个就变成演戏了,变成欺人也自欺了。

 

真正的反省是看到问题;没看到,但是现在你有没有发现,学了两年三年大体还是能看到自己的问题的。不然的话,他完全就没有脑子,完全就不在学习状态,那个他根本也就待不下去的。那学了两三年他是看到问题,但是不是真看到问题呢?

 

你会发现现在有一个现象就出现了,就是的确他反省的时候,讲的时候都是自己问题,而且真的是跟自己很贴切,但是达到这个程度行不行?不行。真正要能够改变是在哪里改变呢?(去做)。

 

是不是云谷禅师问:“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然后呢,你“追省良久”,然后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好,是不是就“哎呀!完成功课了”?(不是)。

 

有没有很多人就停在这个阶段了?而且感觉我真的是深刻地反省,反省地再深刻没有用啊?因为真正的关键在哪里呢?就在云谷禅师后面讲的话,“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大家知道,了凡先生改造命运,他一环是扣一环的,缺任何一环今天他的人生,或者他今天家族的人生,那是不一样的。

 

现在了凡先生的家族还很兴旺,因为是有名有姓,有史实可查,都到他们家乡去,找到他们的后人,祖先是怎样,了解他们家庭的一些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从事教育的还是有很多,就是整个家族还是很兴盛。那这个很兴盛真的就是“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

 

当时一个念头也好,有时候细微,真讲严重真的到一个念头,但我们也不要一下子把这个命全都归到一个念头,其实这一个念头跟你平常的念头有没有关系啊?(有)。你平常就不是一个真诚的人,到关键时候你就真诚了吗?不容易嘛。你平常就不是一个孝亲尊师的,到关键时候你会发现,那就不是一念能够改得过来的。但是你会发现,人生还是很多蛮关键的那一步的。

 

比如说,遇到孔先生是吧。那不是说遇到孔先生这个是难得的因缘,的确是难得的因缘,但是遇到之前,了凡先生有没有他的一个“本”和“根”,基础啊?(有)。什么根和基础?(孝亲)。你就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个重要的“孝亲”的基础。

 

而且不仅仅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则弟”做得怎么样?(好)。“事诸父,如事父”啊。他也没有想着今天谁来改变我的命运,那这样子的话,人生到处就去攀缘,就去谄富骄贫去了。那人生就算遇到孔先生,看到这样的孩子,那种巴结的,那种故意做出来的一种礼敬,孔先生看得出来吗?肯定看出来了。帮他吗?(不帮)。为什么不帮他?不是不想帮,帮不了。这种帮了以后,反而麻烦大了,为什么?反而会用“邵子皇极数正传”你看他会搞出什么名堂来。不是不帮,帮不了,帮了也没有用。

 

所以有前面的基础遇到孔先生,那是不是遇到之后把他流年算出来,就觉得我就按照这个剧本走就行了?他有没有自己还是奋发努力啊?(是)。大家能想象一个辍学很多年的学生,最后能考上贡生,甚至能考上进士,是不是完全只靠他行善积德啊?(不是)。

 

不然你从现在开始行善积德,打个比方,不是跟你斗气,就是你去思考一下,你做很多件善事,好像前两天是290万人考研究生,大家去考个研究生?你说“我凭着我做了十万件善事的功德,我去考研究生,那主考官一定给我过!”你过得去吗?(过不去)。你为什么过不去?要有扎实的学问。

 

大家不要只看到他做善事这一面,因为中国人谦虚,中国人不会说自己学习学得多好,但是你要知道,没有相当的学识是不可能被录取的!那他这些优秀的学识从哪来的?而且是辍学多少年之后,他能够学得上去。而且他跟别人不一样,他知道自己的流年了,什么时候考几名,什么时候考几名,就算知道的情况下,他还是奋发。

 

而我们现在呢?学着学着就感觉我已经在行善,我已经在学习,我已经在服务大众,就是那种懒散,甚至是还不如没学之前的那种勤奋了。你觉得你能坐享其成吗?(不能)。那了凡先生他的命就不是第几年提学考第几名,府考第几名,他只会比那个成绩更差的。所以他本身自己知道命运之后,还是奋发努力,但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有点灰心了,就有点不那么上进了,但是我想该做的工作,他一定会好好地给人把工作做好。

 

遇到云谷禅师,了凡先生有一个很可贵的品德,就是老实,不掩饰,所以云谷禅师才愿意去帮助他,而且杂念、妄念少。那帮助他的过程中,他也能够听得进去。那是不是遇到了,他的命运就改变了呢?当然不遇到很难改变,那是不是遇到了就改变了呢?那我们现在遇到了没有?(遇到了)。那再问一个问题,前面的基础有没有?(没有)。没有怎么办?(补)。真的得恶补啦!

 

那遇到之后是不是就高枕无忧啦,以后就把《了凡四训》供起来,你的人生将来“儿子这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啊”?不行的。那个只能说后人他学习、他落实这个有可能变为传家宝,是不是光反省自己有很多的过失,写日记的时候……你们写日记吗?有的写,写写也好,写写自己看清楚自己,然后是不是写完之后把自己痛骂一顿,然后就很开心地睡了呢?

 

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有没有越来越少,有没有从小的到大的,或者是很多很多的在努力改。而这个改大家也要有一个心理准备,什么心理准备呢?不要侥幸,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走捷径。

 

很多人在学了凡先生,有没有特别羡慕“一行可当万善”?为什么呢?用今天做生意的角度来讲叫“一本万利”。你一本一利,你看你要赚到什么时候去,一本万利那真是开心,但是你会发现,人的心念、心术不正也是麻烦的事。比如说看了凡先生帮人家减租税,他这一个政令,当然一定是符合国家的政策,能不能拿国家的税收做人情啊?(不能)。

 

这一定是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当地比较富裕,收上来的税收足够给国家交公粮,还有一定政策的弹性的时候,可以再多一些地方财政的基础上,他宁愿把多的地方财政让给谁?让给老百姓。这一个仁政、善政这是不是一善一行,但是受益的人有多少户人家啊?千家万户。

 

所以在那里愁啊,这个怎么以前还能做两三件善事,现在在衙门里没什么事,晚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真是那善神都在身边。所以诸位学长不能乱起念头,就是“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在经典上讲的,这都有“同生、同名”,在记录我们善恶。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理解了吧。只要你在网络上,只要你稍微有任何的操作,说句实话,有没有在数据库当中就留下了,哪怕你打一个字,删掉之后你再打一个字,跟你讲都在电脑里留下了痕迹。就包括我们的言语、行为和思想,是不是一个行为,只要是行为,计算机都能达得到,那更何况天地万物,这样子一个精妙的共同体,这个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重点是我们也很想“一行可当万善”,想一想之后,比如说一本书是一块钱的成本,我拿一万块钱,我印多少本书啊?一万本书。然后这一万本书发给一万个人,请问有没有一行可当万善呢?说有呢,好像跟那个减租税,然后一万户人家受益,这个好像是有异曲同工的妙用,但重点是你是不是了凡先生?为什么你不是呢?原因是他能做到后面的一万件善事之前,请问他做了多少善事?两个“三千件善事”。

 

那接下来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他用了多少年的时间,把前面的两个三千件善事做圆满呢?第一个三千件善事用了十年时间,第二个三千件善事用了四年的时间。有了前面十四年断恶修善的这个基础之后,那他再做这一件善事,他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所以这点是我们学习《了凡四训》,你一定要细心,了凡先生有没有给我们讲清楚啊?(有)。但是我们读懂没有?没读懂,都读到哪去了,光读到后面那句了。

 

换句话来讲,你没有前面的“善心真切”,你光是有后面的“一行可当万善”,请问算不算数呢?你说算数,不算数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有没有夹杂了一些什么?(有)。什么?贪,一本万利,就是很多很多,这是我们比较粗的念头,那细的那种贪嗔痴慢,不知道多少都夹杂到做善事当中。

 

这么来讲,如果这些夹杂到里面,不能说这个不是善事,那就算是你发了十万本书,十万个人都看了,十万个人受益,但是因为你自己本身的心,还有太多的夹杂、想法和动机都在其中的时候,就不是“善心真切”,请问你这一善当几善?有的时候不小心,这一善只能当一善了。所以重点是不是在后面,多少人受益上面呢?(不是)。重点在哪里呢?重点在你的善心是不是真切啊!

 

大家觉得自己的善心真不真切啊?你会发现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善心怎么样啊?还是蛮真切的是吧。但是呢,如果把这个“不善、恶、罪”再加进去呢?他是不是只是我们平常生活,平常烦恼的时候才有这些,做好事的时候就没这些了?(不是)。你会发现这个人,他不是说只是造恶的时候才有这些,行善事的时候这些就什么都没有。

 

有没有发现人的心有几颗心啊?(一颗)。如果两颗心就好了,做坏事的时候用这颗心,做好事的时候用那颗心,没有一点夹杂,麻烦的是人就是“一颗心”。你平常都是这颗心,请问你在行善的时候呢?有没有这个“不善”也就跟着过去了?(有)。那善要不要行啊?(要)。行善的时候要不要断恶啊?(要)。那在断恶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长远心,有恒心,同时要有毅力。

 

所以老人家发愿“三千件善事”是吧,多长时间?十年时间。有没有好的效果?有。第一个是考科举,然后觉得有信心了。大家知道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个“信”可深可浅,大多数学的时候,有没有带着一点迷信来学传统文化啊?(有)。很多人有没有觉得被《了凡四训》给吸引过来的?没有啊?(有)。

 

或者我们自己来衡量一下,《弟子规》或者是《孝经》,《弟子规》还是没有人可以挑战它的地位的是吧。《孝经》、《大学》、《中庸》、《论语》还有《了凡四训》,你觉得你会选哪一本?有没有很多人都会选《了凡四训》?为什么呢?这个我想人之常情嘛,谁都想求富贵,求男女,求长寿,这个我们都了解,但是那时候的“信”有没有还带着一点“迷信”?

 

因为传说中,或者听很多人分享,整个一学三个月或者是半年,或者是整个人生,毕竟还是信嘛,但是那时候的“信”是建立在听说,或者是也看到一些例子,但是那时候的信有没有还不深刻呢?(是)。为什么不深刻呢?因为缺乏理论的学习,就像了凡先生你说他相不相信命呢?不能说他不相信。

 

从他十五岁那一年开始接触,“试其数,纤悉皆验。”即明年考试,“三处名数皆合”,把这一生的流年给写了下来之后,“余备录而谨记之”。请问那时候他信不信命运?不信啊?(信)。那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七十余石”的时候被推选,那时候“余窃疑之”,但是最后又算一算还是“九十一石五斗”,“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那时候的信有没有感觉是一种无奈的信?这种就是很无奈的信。

 

他今天发的这个愿,有没有建立在他听懂一些的基础上,不会无缘无故的?就是了解“‘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所以后面他开始反省,反省之后,听到云谷禅师跟他讲的那一段话,是非常关键,“汝今既知非”,因为发现原来这么多的薄福之相,这些不生子之相等很多,原来不考科第、不生子的一些美好的愿望被什么给障住了?他一直还以为是不是被朝廷给障住了呢?一直会以为是哪个什么原因给障住了。

 

从这里大家要不要反躬内省,就是我们有没有一些美好的愿望啊?(有)。哪些,来你们讲一讲?子女是吧,还有没有?长寿,富贵,这都是很合理的嘛,而且也很正当,而且人也应该得到,也希望得到,但是得到了没有?(没有)。为什么没有得到啊?以前容不容易想很多的原因啊?(容易)。很多原因都是谁的原因啊?(别人的)。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原因呢?(没有)。

 

有时候想到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带一下,就像了凡先生的情况,“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甚至包括今天我们学圣贤教诲,有没有感觉有的时候还是不得其门而入啊?(是)。你说没遇到这还都是很可惜,其实最可惜的是哪些人呢?遇到了,而且有条件,而且还真的努力在学,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结果发现怎么还有一些有收获的地方,但有没有还是有很多巨大的障碍,没有办法突破的。原因在哪里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学,都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很难把自己的人生各种的困难和问题反省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第一有问题不知道,第二知道了也拿它无可奈何,然后人生就那么拖着。就像在社会上有没有被生活一直推着走啊?那有时候在学习方面有没有好像随波逐流地被推着走,原因在哪里啊?要不要找一找呢?(要)。我觉得真的是应该找找原因。

‍‍‍‍‍‍‍‍‍‍‍‍‍‍‍‍‍‍‍‍
‍‍‍‍‍‍‍‍‍‍‍‍‍‍‍‍‍‍‍‍


 
 





由我作

自己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扫码关注学习传统文化

最新公众号一定要关注学习哦!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