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四集(下)

六和师资学习班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传统文化育天下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四集
(下)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经文

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歌哭,皆谓有关天鉴。人读此等语,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书》曰:“细行不矜,大德之累。”《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


讲解

那么“此篇所载善恶”,《感应篇》所记的善恶,“纤悉毕具”。“纤悉”的意思是非常的细致和详尽;“毕具”就是很齐全,完全具备的。从哪些地方能够让我们知道它非常的详细和完备呢?他举了一个例子。“唾欬歌哭”,“歌”是歌唱,“哭”是哭泣,“唾”就是吐口水,“欬”是指咳嗽。也就是说你一言一行,从你讲话、咳嗽,到你唱歌、哭泣、歌咏,这些没有一件事情《感应篇》上没有谈到的。”

 

你说那还有很多很多,因为那个经文它举一你要会反三,不可能世间的事情那么多,都跟你呈现出来,那要写多少事情啊?概括地跟你讲,你细心的人从这一句,你能够推究。就好像我们《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那你会读的人你就知道,那不是说“父母呼,应勿缓”,很多很多的人召唤我们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应勿缓,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日常生活当中,极细微的一些事情可能都有天地鬼神在看着我们,监察着我们,都有可能会有因,有果。

 

所以“人读此等语”,这是讲人读到这些话,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唾欬歌哭”都有天鉴,有人读到这些话的时候就开始生怀疑了,“皆疑为渺茫恍惚”。“渺茫”就是虚妄,没有凭据,就不相信;“恍惚”就是不真切、不清楚的意思。他认为这些话都是一些不可靠的、不可信的事情。

 

“不可究诘”,就是怎么可能天地鬼神连你做这么小的一些事情,都要跟你详细地追究呢?这么一点小事情,天天这样纠结,那还不烦死人了?他会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都是吓唬小孩的。有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我们没读过之前,我们可能也觉得“至于吗,这些都要记录下来?”

 

后面告诉我们原因,“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其实我们不知道。“慎”是谨慎的意思,“慎”跟“谨”都是谨慎的意思,慎重的意思;“小”和“微”指的是非常细微的一些小事情。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谨慎地对待一些细小的,可能是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一些事情,在这些事情上面,如果我们谨小慎微的话,其实这才是,“固”是本来、原来的意思,这才是圣贤所贵重的地方,圣贤所看重的地方。为什么呢?后面再给我们举例子。你看他每举一个例子,都不是说他作者是怎么想的,汇编的人是怎么想的,全是用经典跟我们讲出来,经书是怎么讲的。

 

首先举《尚书》,《尚书》上面讲,“细行不矜,大德之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细行”就是小节,“矜”是慎重的意思。如果对一些小节你都不慎重的话,“累”是连累的意思,“大德”就是你的大的一个节操,这是古人讲的是立身的一些道德。就是你的一个道德,从大的方面来讲,也会受到连累的。

 

所以这个就是跟我们讲,我们常常讲:“哎呀,小的地方不在意没关系啊,我只要大的做好就行了。”这是我们凡夫的知见,我们个人的知见,圣贤不是这么教导我们的。所以我们吃亏就吃亏在书读得太少了,没读过这些书,都是听别人讲的。“不用在意,不用在意,你只要大方面做好就好了。”

 

圣贤没这么教导我们,圣贤教导我们“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如果我们从小听到这些话,入心了,根深蒂固,这些道理长大了就会一直浮现在我们脑海当中,就是听得太少,常常忘。

 

后面再跟我们举《易经》,“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这个“小人”指的是普通人、老百姓。认为可能这个事情、行为太小了,比方说“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他认为这个太小了。

 

从这里你就看,这个事情小不小?不小啊,小它会编成歌吗?那以前的人你看,“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都是劝人为善,小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从这个地方告诉他这个事情是值得称赞的事情。

 

但是一般人他认为小小的善行、善言,没有什么大益,“益”就是益处,得不到什么受益。从这里看,这个心都是利益的心、交换的心,有受益他才做,没有受益他就不做了。而且认为小恶,小小的过失无伤大雅,所以他就去做,他不知道“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经》上还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他不知道你这个善言善行,你能够起心动念常常都是善行善言,那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是你每天不断地在积累你这个善的念头,自然而然才会善行善言流露出来。

 

同样的是,罪恶它也不是一天两天积累起来的,它是你长时间。你说一个人他道德不好、品性不好,难道是一时吗?可能这些念头都不知道存在了多久了,所以慢慢地积累它,在某一个点才进行爆发的。所以“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到了这个结果的话,“罪大而不可解”,你想去化解,都没有机会去化解了。

 

所以刘备临终前跟他儿子讲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这些言语真的特别重要。我记得这句话是我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句话,我念了一遍我就记住了。我从小学到中学那些语文课本,凡是读过的语言课本,估计那上面讲的话我都记不太清,但唯一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这一句。

 

所以学语文真的要多学一点经典的言语,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常常起心动念想一想这些,对于我们改正我们的心行真的很有帮助。

后面又引用《礼记》来说明谨小慎微的重要性。“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轨度”就是法度,要合乎法度。我们看《仪礼》,你去看,走路怎么走,从哪个方向走,先抬左脚还是先抬右脚,都有很详细的说明,你就知道古人对这些多么地重视。

 

这就是古人告诉我们“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都是从这些方面。你多注意了,将来你的言行在大的方面,遇到大的事情,你才不会仓促,不会做下让你后悔终生的事情。我们往下再看。


经文

明昆山进士王志坚曰:“博览群书,兼通内典。”尝语弟子曰:“《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即如一戒杀也,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綦细矣;曰:‘非礼烹宰’,则不禁食肉也,曰:‘无故翦裁’,则不禁衣帛也。又曰:‘春月燎猎’,曰‘无故杀龟打蛇’,似乎益为之宽其途者。盖一为学道之人言,一为流俗之人言也。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而流俗习业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无堤防。此篇须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复矣。”

 

持此篇者,须是时时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来,有无是事,渐渐寡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动处是善,触处是善矣。他刻卷首载持诵仪则及诸圣号,只是教人摄心为善之意,学赵阅道焚香告天故事可耳。若不实意奉行,而落讽诵祈福之见,其失远矣。


讲解

下面两段跟我们讲了学习《感应篇》的一个方法。首先引用的是明朝昆山一位进士王志坚先生的一段话,昆山就是我们现在江苏的昆山。所以昆山出了一位进士叫王志坚,这位读书人非常了不起,他“博览群书,兼通内典”。“内典”就是佛经,因为佛法教我们凡事要向内求,不要向外求,所以叫作“内典”。

 

这位王大人他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学问非常的深厚。“博览群书”就是读书读得很多,不仅通儒,而且通佛法。而且这位王大人他曾经做过湖广的学政,湖广是两湖,湖南和湖北的学政。学政就相当于现在是一个省的教育厅的厅长,专门管这一省的教育和科考。

 

大家要了解,以前抓这个教育科考的官员是不一般的,他一般都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因为科举考试涉及到有一个人才的选拔,那都是为国家要举荐人才的,所以这个官职很重要。所以这位王大人他是湖广的学政,而且他还被称为是礼部推荐的学政第一人,大家就了解,应该是道德学问都非常的高尚。

 

那么这位王大人他曾经跟他的弟子讲。“尝”就是曾经的意思;“语”这个地方读yù,“语”就是告诉,这个当动词讲。他曾经跟他的弟子就讲到《感应篇》应该怎么学。从这里能够看得出来,省的学校有没有要读《感应篇》?也应该要学习的。

 

他讲到《感应篇》一共两百九十三句话,这两百九十三句话在全篇当中,有讲得浅的,有讲得深的;有细说的,也有粗略讲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篇文章它不是特定对某种人讲的,它对不同根性的人讲,所以都要涉及到。

 

所以你读的时候,你应该“先后互见”,前后要对照起来看,你才能够看全面,不至于断章取义。“不是这么讲的吗?那前面这么讲的,后面怎么又这么讲呢?”你要知道,要前后对照起来。

 

因为它对根性浅的人有浅讲,根性利的人有深讲;对悟性高的人它有精讲,文化水平高的人。那么一般的老百姓,他有通俗的讲法。那我们看的时候要会学,师父常常讲:“你会吗?会学吗?”那跟我们举一个例子,举一个“戒杀”这个例子,来讲《感应篇》这篇文章它是怎么来教导我们的。

 

第一个讲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綦细矣”,“綦”这个字是极的意思。讲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是讲到非常细了。“昆虫”就是极细微的,所有的蜎飞蠕动都包括在里面。“草木”,不管你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它没有说野草你就可以伤害它了。这是讲到极微处,就是人的慈悲心他达到极微处。

 

我那天摘了花,我就心里可难过了,因为我摘那个牡丹花的时候,一剪它就剪下来了。因为牡丹花全是白的,都是白的不吉利,我就想用一个红花来配一下,然后就剪那个茶花。那个茶花它的那个树枝它比较硬,一下子剪不下来,不像牡丹花一剪就剪下来了,要剪好几次。我就觉得很痛,然后我就特别难过。

 

然后我又想到我上一次看到桂花树开花的时候,我觉得它很香。我要用剪子去剪那个桂花树,那个也不容易剪下来。其实我剪的时候我就觉得心里犯嘀咕,那就说明这个事情不该做,但是贪心太重,我能找出很多理由告诉我我可以剪它。

 

人想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他有很多理由,但是我们的善良的存心还是能够感受到的,告诉我们不可以这么做,所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感到心里好像犯嘀咕的时候,你就别做了吧,不然做了你又要忏悔,要后悔很久,何必呢?

 

这是一个,这是从细的方面来告诉我们不可以这么做。但是你再往后看,后面经文有“非礼烹宰”。“非礼烹宰”的意思就是不要随意地烹宰,“礼”就是你要有原因的。那从这句话感觉好像你也没有完全说不可以烹宰,好像就是没有禁止我们不可以吃肉。这是一个。

 

另外又讲到“无故剪裁”。“无故”的意思就是不要无缘无故的,“剪裁”就是添置衣服、衣物,因为翦裁它就是做衣物,就是你不要无缘无故地来添置衣物。好像也没有跟我们讲不可以穿好的衣服,它是讲的衣帛,衣帛就是好的衣服。这个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就是它没有完全禁止。我们现在常常说要节俭,要节俭,那你看经本上也没有说你不可以添置好的衣服。

 

又讲到“春月燎猎”,“春月燎猎”的意思就是在春天的时候不可以去打猎。那想一想是不是其它的季节就可以去打猎呢?再跟我们讲“无故杀龟打蛇”,那是不是有原因就可以杀龟打蛇呢?就读到这些经句好像都是为我们好像开了一扇门,在关了三面门的时候,又给你留了一面门,这个读的时候你会有这种感受。

 

那么后面跟我们讲到,它的原因在哪里。这是因为“一为学道之人言”的,一方面他讲到精细的地方、细微的地方,这是对学道的人而言。因为学道的人要长养他的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要纯净纯善的,一点染浊都不可以有。所以那个细微之处你要用心去体会,这是为学道的人讲。另外一种说法他是为“流俗之人”而言,他是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的。

 

“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因为学道的人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他听到一句善言的时候,他会细细地去体会,去细究里面的深意。这个时候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随着他所领悟的这个程度不断地会提升。所以从这个地方,他可以达到一个超凡入圣的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比普通人已经脱离了凡俗之流,到达圣贤的一个地步了。

 

而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讲,老百姓他没有想到那么深远的地方。但是一旦他们读到这些经文的话,你如果讲太绝对,完全禁止,他会觉得“我做不到,我就不做了”。那么给他留一点方便之途的话,让他不至于做得太过分,“亦可以去其太甚”,就是做得太过分。可以让他稍微有点节制,“不至漫无堤防”,就是做得太过了,泛滥了。稍微给他有点缓解,有规矩让他可以能够守,他也觉得我也守规矩了。

 

所以这篇文章应该要如此去看,应该这样学习,你才知道它里面没有什么太多的重复的地方。它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人来讲的,所以讲得而且非常的周备、完善。这是我们讲到的这位王志坚王大人对子弟讲《感应篇》应该学习的一个方式。

 

另外下面一段也是跟我们讲《感应篇》怎么学习。“持此篇者”,就是奉持这篇文章的读者,“须是时时心中默念”,应当要时时心中要想着经文里面的这些文字,对我们提出来的一些谨言。

 

“字字反入身来”,要完全地对照自己,不要向外去对照。我有还是没有,有没有这些事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不要说这些事情跟我没有关系,这些我都没有,那就恭喜你,你真是一位圣贤人。所以经文里面的这些文字,我们要时时地对照自己,常常起心动念的时候能想到这些经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渐渐寡去”,就是不善的行为,我们慢慢地越来越少。你能够“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而然动处是善,触处是善”,就是你所到之处,只要有你在的地方,善言善行,而且还能够感染别人。跟你接触的人他也会得到这个善的磁场,你把这个善的磁场传递给他,他也会把这份善心去传递给别人。

 

“他刻卷首”,“他刻”就是其他的刻本,因为这篇《感应篇》历朝历代翻刻的特别多,学习的人多,它翻刻的就很多。在其它的版本的卷首,上面有持诵的仪轨,还有诸佛菩萨的圣号。就是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经典的正文的开篇之前,都会有一些持诵仪轨。比方说我读这篇文章我应该怎么读,我是念三遍佛菩萨的名号,还是念一些偈语,比方说《开经偈》这些。

 

之所以在卷首会有这些仪轨,它的一个作用是为了“教人摄心为善之意”,“摄心”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心神都比较的散、比较的乱,尤其是人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相当的修养和定功的话,常常被事情搞得团团转。所以沉浸在那个事情当中,人的那个思想它就比较急躁,但是你读诵经文的时候,如果你太急躁的话,因为急躁的背后就是浮躁,那你的经文就是嘴上读过去了,你受益就会非常有限。

 

而你在读这些经文之前,你先诵一下仪轨,或者是唱,或者是诵,总归这些它会让你心神不宁的那个急迫的心情能够安定下来。能够安定下来,然后你再去看经文的话,那个就不一样了,你就能起观照了,这经文就能够入到我们的心田当中去,随文起观照,你就有实益了。

 

那么这些仪轨的念诵,我们应该要学什么样的一种心态呢?他给我们举一个例子,“赵阅道焚香告天”,赵阅道就是宋朝的赵抃,神宗皇帝时候的谏议大夫,称为是“铁面御史”,弹劾官员,不畏权贵。只要你犯了法,或者是有做的不到的地方,都给你指出来,这个真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尽心尽力地来尽自己的职责。

 

因为御史的本职就是要进言的,你要是贪生怕死,那设这个御史,皇帝就没有必要设了。但是赵大人他做御史的时候铁面无私,但是他做官员的时候,那就是另外一个。因为我们知道一般在地方上任父母官,官员都是父母官,要以父母之心爱护子民,那如果是铁面御史,百姓就很害怕。

 

所以他不是御史的身份的时候,做地方官的时候,为官非常的简明,简就是简单、不繁琐,明就是明智。根据当地的情况,根据当地百姓的情况,因地制宜来处理一些百姓之间的事情,所以老百姓特别爱戴他。他到哪里非常的简单,一把琴、一只鹤陪伴着他,他不蓄财。而且他做很多很多的善事,所以老百姓特别爱戴他。

 

那么这位赵大人呢,他每天晚上,他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到了晚上的时候,他一定会把香炉、烛台请到外面,他家里的院子,放一个案台,上面放上香炉和烛台,对天祈祷。祈祷什么呢?祈祷他这一天所言所行。应该也不叫祈祷,叫汇报,把他这一天的所言所行把它讲出来。家里人就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就说道:“凡是我晚上不敢跟上天禀报的事情,我白天就不能做,提醒我自己。”你不敢告人,说明这事情不好,他每天都这么做。

 

就是通过这个故事,举这个例子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来受持《感应篇》,尤其是前面讲的这个持诵的仪轨。因为赵阅道赵大人,他焚香告天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为了每一天敬一炷香,跟上天说我今天给您烧香了,他不是这个。他敬香的目的,告天的目的,是他只要是不能够对神明讲的就警觉自己,我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情。

 

这样每天日日积累的话,他白天所言所行,他就想到“这件事情我要是做了、说了,晚上我能跟神明讲吗?跟老天爷讲吗?不能讲的,我就不能做。”那么天天这样、日日这样、月月这样、年年这样的话,那以后他白天起心动念、所言所行的话,他自然就不会想“我能不能想”、“我能不能做”,自然而然地动则百善相随,他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过程。

 

所以他做这个事情的目的是提醒他自己,不能说的就绝对不能做,这是他这么做的一个目的。那我们持诵仪轨,持诵佛菩萨的圣号,也是一样,我不是为了读诵这句话,我读而读,我读了这个仪轨了。而是因为我读仪轨是为了收摄我的心神,让我那个躁动的心让它安静下来,这是我来读持诵仪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样做就是真正地向赵阅道先生学习了。

 

如果不是这么做的话,只是落一个“讽诵祈福之见”,“讽诵”就是大声地读一遍,希望佛菩萨保佑我。那这个跟你如果是真心实意地能够静下心来,希望在读诵经文的时候有所受益,并且能够日常生活当中把经文当中所讲的内容,能够把它常常提起来,能够落实奉行,这样所产生的效果比起来,你前面那个只是讽诵祈福的这种想法,那他所受的受益程度就差远了,那个只是为了读而读。

 

也就是师父常常跟我们讲,经典不仅仅是用来背的,经典是用来做的、落实的。不然你背个一千遍、两千遍,你只是背文章,你跟背《古文观止》差不多,你自己得不到实际的利益。所以这个心态特别的重要。


经文

此篇专以人心修悖为言。儒教有惠吉逆凶之理,得此倍觉详明;释教有因果轮回之说,得此可见梗概。三教一贯,异事同功。信超凡入圣之阶,实转祸为福之路也。普劝同人,信受奉行。灵验事实,开列于后。


讲解

好,下面我们再来看最后这一段,“此篇专以人心修悖为言”,“人心修悖”,“修悖”的意思是善恶的意思。这一篇文章《感应篇》它所讲的其实就是我们心地的一个善和恶,主要就是围绕这个方面来讲的。

 

“儒教有惠吉逆凶之理”,就是“惠迪吉,从逆凶”,顺着善道而行,顺着天道而行就吉祥,背着天道、逆着天道而行呢,他会得到灾祸。所以儒家讲的“惠迪吉,从逆凶”这个道理,你再读到《感应篇》的话,你会觉得感觉好像非常的详明,更详细。因为这句话是一句话概括,《感应篇》是详细地把这一句话所讲的道理跟我们一一地道明。

 

那么佛家来讲的话,因果轮回的讲法,你在学习了《感应篇》以后,你会大概地了解到因果轮回它所讲的它的一个大概的意思。因为因缘果报的理很深,你要想真的把它深入得很清楚的话,那么还需要再深入佛经、经典才行。但是《感应篇汇编》你把它能够从头到尾细细地学习下来,佛法所讲的感应之理,大概的那个道理,我们能够略知一二了。

 

所以“三教一贯”,“一贯”就是同一个道理。儒、释、道三家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异事同功”,讲的方式不同,言语不同,但是所起的功效、功用它都是是一样的。“信超凡入圣之阶”,就是你要相信,“信超凡入圣之阶”,“信”是要相信,要相信这篇文章是超凡入圣的阶梯,是你从凡夫达到圣贤人的一个阶梯,你要走的一段路。这个就好像是津渡,津渡就是过河的那个津渡。

 

“实转祸为福之路也”,这是转祸为福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个方法、一个途径。所以“普劝同人”,“同人”是志同道合的人,都能够信受奉行。“灵验事实,开列于后”,就是自古以来奉行《感应篇》,他所得到的一些灵验的事情,在随后的文字当中一一地给列出来,就给我们举例证明,前面所讲的是真实不虚的。好,我们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读经文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