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二十七集(上)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传统文化育天下”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二十七集  
 (上)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讲解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晚上好!(老师晚上好!)大家请坐。上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凡四训》的第三篇“积善之方”,那么我们了解,改造命运首先要“改过”,然后再“积善”,这是“改造命运”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但是“未论行善,先须改过”,首先你要能够认识自己的问题,才谈得上改正;如果连问题在哪里都不知道,那谈不上从哪里去改,所以认识自己特别重要。

 

那么在“改过”的过程当中,同时还要“积善”。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忏悔业障;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多培福,人有福报,“福至心灵”,心通畅了,很多道理自然就明白了。人为什么会做错事情呢?头脑不清楚,才会做错。头脑清楚,他做事情,他就会很有理智;有理智,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看都看得很准确,很清晰,很明确。

 

所以了凡先生在第三篇“积善之方”,就跟我们讲道,行善很重要,但是要认识善不容易。“行善”两个字听上去很简单,但是要把这两个字搞清楚,搞明白,真是不容易。所以了凡先生给我们举了八个例子,应该来讲是八对,从八个方面让我们正确地去了解,究竟什么是“善”。

 

因为如果“为善而不穷理”,你做很多很多善事,但是你对道理不清楚,它的结果就是“自谓行持”,自己觉得自己是在修行,可是“岂知造孽”,自己造了业,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枉费苦心,无益也”。

 

如果你在中途的时候,你能够及时反省,及时认识到什么是“善”,这个还好挽回;有些人以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方式,自认为做了一辈子的好事情,结果会发现,原来我们所认为的善事、善行,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所以那个时候你后悔,也觉得很枉然、很遗憾,为什么不早一点明白什么是善呢?

 

所以我们在“积善之方”这个部分,我们特别重要的,就是要把什么是“善”,把它认识清楚,这个是“积善之方”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上一次我们跟大家学到了善的“真假”“端曲”“阴阳”,今天我们接着看善的“是非”。


经文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讲解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59页,我们从倒数第一行看起。“何谓是非?”辨别是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我们普通人的标准,跟圣贤人对是非的标准,那是有很大的差距。那究竟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我们来看了凡先生,是怎么跟我们指出来的。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这是讲的孔老夫子当时在世的一个例子。鲁国是夫子老人家的故乡,他讲道,在鲁国有一项法律规定,法律规定鲁国的人,如果在别的国家犯了刑法,做错事情了,那这个时候,他的家人,包括他自己,可能都会受到刑罚的惩罚,有一些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这个时候家人可能会流落到各个诸侯国,作为大户人家的奴仆。

 

根据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鲁国的国人,如果在各个诸侯国,有看到本国的国民流落在外的,这个时候如果你有赎金,可以把他们赎回来,赎回来以后,鲁国的国家政府,他就会给这些,帮助去赎这些流落在外的人,给他们一点奖励、一点补助。这是鲁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这是讲到夫子老人家的学生子贡,子贡是很富有的,那他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去把鲁国的国民给赎回来。赎回来以后,他没有到政府那边去领这个赏金,因为他有钱,所以他不要这个赏金。

 

孔老夫子听到这件事情以后,“恶”这个字,表示不赞同的意思,夫子对子贡这种做法不赞同。老人家讲道,说“赐失之矣!”“赐”是子贡的名,子贡复姓“端木”,名“赐”,“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老师可以称学生的“名”,在古时候称一个人的名字,除了父母,就是老师;一般的都称“字”。

 

所以夫子老人家就讲道,说端木赐这个事情做错了,“失之矣”就是做错了,夫子不赞同他这样的做法,责备他。那责备的原因是什么呢?后面有跟我们交待,“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这是老人家把原因讲出来了,说圣人做一件事情,他有一个原则。

 

我们看夫子老人家,他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他不是说一般人是怎么看的,先看圣贤人,他们是怎么看待一件事情的。所以,对事物判别的标准特别重要,你是以凡夫的标准去看待一件事物,还是以圣贤人的标准去看待一件事物,结果是不相同的。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夫子“举事”,他是以圣人的标准来看。

 

圣人做一件事情,他的原则是,如果这件事情是“可以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就是帮助社会改善不良的风俗习气,从不好的变成好的,变成良善的,圣人他是从这个地方来看。一个是可以“移风易俗”,改变社会的风俗习惯;另外一点是“教道可施于百姓”,就是你做这件事情,其他人,一般的老百姓,可不可以效法你这个做法,向你学习。圣人做一件事情,是从这两个方面来看。

 

一个就是你这个做法,能不能改变社会风俗习气,当然是从不好的变成好的;另外一个就是你这种做法,别人能效法吗?如果大家都按照你这个做法去做,都很好,那你这个做法就对;如果这个做法只是你自己适用,其他人不可以效法,那这个做法不可推行。“非独适己之行”,就是不能只随着自己的喜好,我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或者是某一类人可以这么做,其他人都不适合这么做。这个是圣人他会考虑到的。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夫子进一步有讲道,他说我们鲁国现在国内的一个情况,就是鲁国有钱的人少,大多数人都很贫穷、贫苦。那今天如果赎了人,你去领政府给的这个奖金,就被认为是不廉洁的、有贪心的,那以后还有谁再去做这件事情呢?

 

因为大家要了解,大多数人都是贫苦的人,说明他们维持自身的生活,都很勉强。那你要知道去赎人,这个赎金应该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有政府的补贴的话,那自己虽然辛苦一点,勉强一点,自己省一省,遇到这样的事情,善事,还是可以去做。自己辛苦一点,但是毕竟政府是有补贴的。所以,还是会有很多人,他很想行善的话,心地很善良,看到这种事情,他就会努力去做。

 

但是一旦社会舆论,认为你去赎人,然后再到政府去领奖,你这个人还是很有贪心的。所以人他不怕自己辛苦,他怕的是外在的舆论,对他的行为有一些指点。所以人家如果顾忌到这一点的话,那算了吧,那我就不去做了。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会到各个诸侯国去赎人了。所以这一点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到的,夫子老人家为什么讲是圣人呢?看问题就比一般人看得要深。这是了凡先生举的子贡的一个例子。


经文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讲解

下面举的是子路,同样都是夫子的学生,做法完全不一样,我们来看看,夫子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子路有一次看到人掉到水里去了,所以他把这个人给救了起来,人家为了表示对子路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牛送给了子路,子路他也没有推辞,就接受了。

 

这件事情被夫子知道了以后,夫子就赞叹子路,说从此以后,鲁国会有很多人,看到有人落水的话会去救。这只是打一个比方,他的言外之意就是,将来鲁国见义勇为的人会很多。为什么会这么讲呢?“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

 

一般人会认为,这两件事情,如果从品德上来看的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子贡他的品德比子路要强,因为子路做了好事还受人家回报,子贡做好事不受政府的报偿,也不受政府给他的补助。但是,夫子老人家他看待事情不是这样的,他赞叹的是子路,他对子贡的这个做法不赞同。所以能把这件事情看清楚,这个不容易。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前面举的这两个例子是一个对比,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刚刚读的这三句话,就是人做善事情,究竟什么是善。我们前面不是讲,要把善的“是非”辨别清楚吗?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

 

那为善的话,他不是只看你眼前做的这个事情是好还是不好,最重要的是看你这个事情,对后面的一个影响,“流弊”就是影响的意思。不是说现在好,它就好;现在好,以后不好,以后的影响不好,那这件事情就不是真的善。真正的善事是现在好,以后也好,在中国好,在世界各地都好,这个是真善。

 

“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是只看一时,现在好,而是要看到将来它的长远性。说我们这一代人好就好,到了我们子孙后代,会出现问题,那这个也不是真善;真善是我们这一代好,后世子孙代代都好,这个是真善。

 

“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不是说对一个人有益,这个事情就是善,你要看是否对其他的人,讲广一点,就是对天下的人是不是有益。如果说你只是对某一个人好了,我们都不谈说对天下,你对一个人好了,但是你对整个家庭不好,那不行;你对一个人好了,但是对整个团体不好,那也不行;一个人受益了,整个社会、国家他不受益,这个也不行。所以我们看“善事”,从这里能够看得出来,不仅仅是看眼前、看个人、看一时,我们看的眼光要长远,看得要远,要看得深。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这个就是子贡这个例子,就是这一句的一个解释。你看子贡他做的这件事情,“现行”确实是好的,他有能力这么做,而且他不受政府的奖赏,对政府来讲,也节省了一笔开支,看上去是很好;但是它这个流弊、这个影响不好。因为他有钱,他可以这么做,其他人没有他条件这么好,他这样做就把别人行善的这个机会给阻拦了,人家看到不好意思去领钱。所以,看上去是好事情,实际上不是好事情。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那子路也就是这么做的,虽然子路救了人,人家送他一头牛,他就受了。看上去好像这个人做好事情,还接受人家的报答,感觉好像还贪图人家一点什么事情。但是,你看作为“施”的一方面来讲,“施”,我们布施,他这个救人于危难之中,也是一种“无畏布施”,所以“施”的人来讲的话,他是真心真意去帮助人。但是“受施”的这一方,他是真心真意地去感恩帮助他的人,他用给他一头牛的这个方式,来表达他对子路的一种感恩。因为感恩不是光说就行的,他得有行动,所以他赠送他一头牛。

 

各位学长,这个在当时来讲的话,应该是蛮大的一个回馈,以前有牛不容易,就好像我们现在有汽车一样。人家把他的命救了,你看他觉得,我这一头牛都不一定能够表达我对你的感恩之心。但是其他的,你说你给他一个感恩的话,可能人家觉得,跟他接受的不成正比;只有一头牛,那可能是一家所有的财富,他觉得能够把我对你的一种感恩之心,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所以他其实对社会的影响就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接受了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应该有回馈。

 

而布施的这一方,他给社会起的一个作用就是:你看我们给别人付出一点点,帮助别人一点点,大家都放在心上,他们都用他们的方式来回馈我们。所以他们这样子,让别人看起来就是“勇于为善”,勇于去帮助人,因为他知道,我帮助别人,别人都有感恩之心。

 

所以其实他这个做法对两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一个鼓励的作用。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接受别人的回报,但是实际上他对社会风俗的影响,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我今天看了一则新闻,在河南郑州,有一个公交车,有一个乘客他上车。现在上车我们知道,乘公交车它都是手机刷微信,然后付那个款,要么就是投币。而这个乘客他没有带零钱,在他准备去用手机刷屏付款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手机没电了。这个时候就很尴尬,自己又没带钱,手机又没电。

 

这个时候公交车的司机,他自己那边备了一些零钱,他就想帮这位乘客来付。而这个时候坐在这个公交车上第一排的,是一对母子两位,小孩大概比较小,应该上幼儿园。这个妈妈就跟她的儿子讲,你上去帮这位叔叔把钱付了,就给了他一块钱。结果小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之下,就去帮这位叔叔投了这一块钱。

 

这个叔叔很感谢这个小孩,他又没有带钱,手机又没有电,他怎么表示感谢呢?他手上提了一袋东西,应该是早晨去买菜的,这个塑料袋里面有菜,还有一点水果,所以他就从袋子里面掏出两个苹果,给这个小朋友,表达对他的感谢。结果小孩子接受了以后很欢喜,他就坐到他的座位上。

 

临下车的时候,小孩子的妈妈,就让他把他手上的两只苹果,分一个苹果给开车的师傅。这个小朋友很懂事,然后就拿了这只苹果,去给这个司机叔叔。这位司机他想,我又不缺这个苹果,小孩子嘛,他看到很欢喜,所以他就感谢小朋友,就表示“叔叔不要,你自己留着”。可是小朋友很坚持,一定要叔叔接受他这个苹果。

 

那这个时候,如果你还继续拒绝的话,你会很伤这个小朋友的心,他其实现在是很欢喜的,因为他今天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这位师傅,他把这个苹果接受了过来,因为不忍心不接受小朋友的这样的一种,应该也是一种回馈。

 

然后司机他的驾驶座的旁边也有一袋,因为司机开车很辛苦,他们会自备一些水,一些水果。他从他的袋子里面掏出了一个李子,因为他也带了水果,然后递给了这个小朋友,用他的这个李子去换他的苹果。这个小朋友也很欢喜地就接受了,然后就跟妈妈开开心心地就下了车。

 

这个视频只有短短的一分多钟,但是把这个事情给我们彰显出来,我看了以后特别的欢喜。也就是我们通过这个,大家能感受得出:受帮助的人非常的欢喜,心存感恩之心,他没有其他的方式来表示感谢,但是他有苹果;帮助叔叔的那位小朋友,他帮助了以后也很欢喜,得到叔叔给他的苹果,那是表示叔叔对他的一种认同;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又去感恩帮他开车的司机师傅。

 

所以我们从短短的这一个故事当中,能够体会得到,其实不管是帮助人的人,还是受帮助的人,大家现在都是普通人的标准,还没有达到圣人的那个标准。真正圣人的标准就是“三轮体空”:内不见施的人,外不见被施的对方,中不见所施之物。

 

但是大家要了解,大多数人他没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其实做好事的人,他很需要大众对他的一种赞同。你看如果社会都鼓励,都赞扬,都赞叹“见义勇为”,那见义勇为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见义勇为的事情出现了以后,大家都没有什么反应,跟没发生过一样,那见义勇为的人,他会有想法的,大家究竟是认同还是不认同呢?理论上是认同,可是实际上呢?

 

就好像前几年有一个小品叫《扶不扶》,这就是很现实的,我看到老人摔倒了,我是扶还是不扶呢?所以人家是有心做好事情,结果反而会被人冤枉,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做好事情了;如果社会都对做好事的人表示一种认同、一种赞叹,那整个社会助人为乐、助人为善、见义勇为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所以两方面,其实都是需要鼓励和肯定的。

 

好,我们再往下看。“然此就一节论之耳”,这个“一节论之”就是举子贡和子路助人为善这两件事情,来表述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非善”,来给我们举例子,把这个道理讲清楚。

 

那同样的,“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就是我们要举一反三,你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的,那同样的,你要知道:什么是“义”,什么是真正的“义”,道义的义,什么是“非义”;什么是真正的恭敬有礼,什么是“非礼”,看上去是有礼节的,是很尊敬别人的,实际上他不一定有恭敬心在里面;什么是“信”,什么是“非信”;什么是“慈”,什么是“非慈”。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应该深入地去思考。

 

尤其是我们看到什么是“慈”,什么是“非慈”。我们讲人要有爱心,但是这个爱心,如果“爱之不以道”的话,“适所以害之”。你本来是要爱他的,这个就是我们讲到父母爱儿女,这是最典型的,没有一个父母不爱儿女的,但是太过于爱的话,反而害了小孩子。所以这一些,我们都要能够有智慧,有眼光,去把它看清楚,看明白。


经文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讲解

我们下面再来看,第五个方面“何谓偏正?”这个“善”里面有“偏”,有“正”,“偏”就是不圆满,“正”就是圆满。“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这个故事举的是明朝的吕原先生,“文懿公”,这是吕原先生的谥号,谥号“文懿”。

 

吕原先生他是一位很有德行的宰相,年轻的时候,他跟父亲和兄长一起生活,他本来是浙江嘉兴县人。了凡先生这里举的很多的例子,都是浙江的例子,因为是当地的人,他自己本身就是浙江人,所以举的例子都是周围有名、有姓,就是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的人,大家都知道和认识的人,举这些例子它的可信度会比较高。

 

年轻的时候,跟父兄在湖北生活,因为他的父亲跟兄长都是属于教员,以前不是有县学,或者是府学,政府开办的一些学校,他的父亲跟兄长都是这些学校的教员,因为是做教员,所以俸禄不是很多。后来他的父亲跟兄长相继过世以后,因为生活条件没有那么的富裕,所以父兄的棺椁都没有运回老家。古人讲“落叶归根”,所以都想自己最后能够回归自己的故乡。

 

那这件事情,他年纪轻,那个时候没有能力做,但是他一直放在心上。后来他跟他的母亲回到故乡以后,因为他的学问很好,当地的知府推荐他入学。后来乡试,还有会试都考得很好,后来考中进士,然后做官也是非常的顺利,一直做到宰相。最重要的是这个人的人品非常好,很有德行,而且为人处世也处得非常好。

 

所以后来,他的母亲过世以后,他就要回去安葬他的母亲。这个时候,他想到母亲也不在了,因为这个人很孝顺,所以他对官场上的这些事情,他不太放在心上了,因为做官几十年,对这个也是比较了解,所以不想再继续做官。

 

但是当时的皇帝不同意,跟他讲,说你回去把你的母亲安葬好了以后,再继续回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一直记得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跟兄长的遗骸还在湖北,一直没有能带回老家,所以他趁这个机会,把父兄的遗骸就一起带回老家,跟母亲这边一起安葬。那这个事情,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例子,就发生在他辞这个相位,回到故乡的这段时间当中。

 

因为老人家很有德行,学问也好,所以他“初辞相位”,就是刚刚把宰相的这个位子辞掉以后,回到故乡,“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因为老人家的德行和功业,以及文章,在当时都是得到社会上相当大的一种认可,所以当地的人非常敬仰他,就如同敬仰“泰山北斗”一样,那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可是即使是这样一位很有德行、很有学问的人,那在做事的过程当中,老人家对自己的修行,对自己的行为,还是非常的慎重。下面这个事情就是老人家反省的一段。

 

“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人家宰相辞职回乡以后,遇到一个同乡的人,这个人喝醉酒了以后,他不认识宰相,或者是认识,脑子糊涂了,酒精麻痹,所以对宰相不恭敬。“詈之”就是大骂。这个时候宰相,我们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吕公不跟他计较,同时跟他的仆人就讲道,这个人喝醉了,我们不要跟他计较,把门关上就好。

                         

本来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是“逾年”,“逾年”就是过了一年,今年这一年过了。“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过了一年以后,吕公就听说,骂他的这个人,犯了死罪被关到了监狱,听到这个事情以后,老人家他就开始反省,责备他自己。

 

他说,如果去年,当时发生他骂我这件事情,我不这样轻易就过了,我稍微跟他计较一下,派人把他抓起来送到官府,小惩一下,可能他就会把他的这个行为收敛收敛。为什么呢?因为骂人、做恶事、做坏事情会得到惩罚。别说做坏事会得到惩罚,就骂人,在宰相府门前骂人都会得到惩罚,更何况是做坏事情呢?他就会有敬畏之心。

 

但是当时我只是心存仁厚,不忍心跟一个喝醉酒的人去计较,没有想到养成他这样的一个恶习,以至于今天犯下这样的死罪。那犯下这个罪,他就没有生还的机会了。“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这是说,这是以善心而做了恶事。

 

上面这一段文是老人家自己反省的一段文,从这一段文的反省当中,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以前读书人反省的功夫,那真是很深入的。其实一般人来看这件事情,跟吕公关系大吗?关系不大。但是作为吕公来讲的话,他会把这件事情跟自己联系在一起。

 

这个就是我们常常讲,“修行”应该怎么修?你看吕公,你就知道修行应该怎么做。自己做事情,哪怕是没有过错,都应该在“无过当中求有过”;别人做错事情,哪怕是有过失,都应该在“有过当中求无过”。这是修行人看待问题的方式。

 

可是,这件事情是因为它现在发生了以后,吕公他自己是这样反省的。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当时老人家真的跟这个醉汉计较的话,很有可能社会上的人就会说,你看吧,宰相还跟一个喝醉酒的人计较。人家不一定能够看得懂这个事情。

 

所以看事情真的不能够只看表面。今天是发生了这个事情了,老人家也能把这个事情讲出来,大家会觉得,哎呀,是啊,如果当初你早点跟他计较计较,小惩大戒的话,就不会养成他的恶习。可是真的人家想小惩大戒的时候,可能社会上会有很多很多不好的舆论;别说社会的舆论,可能就是他最亲近的人,身边的人,都会对老人家有误会。所以“为善”真是不容易!

 

今天我们才讲到第五对,我们都发现,“行善”里面很有学问。如果我们能把这八对“善恶”理清楚,搞明白,你就会发现,做善事真是要有智慧!真的不能凭自己感觉,“我觉得我是个很善良的人”。社会上现在差不多人人都会觉得自己善良,你看做坏事的人,你问他,你是坏人吗?他不会承认他是坏人的,他觉得我很善良啊,我做这些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看待问题的标准不同,这些地方都要好好地来体会。这是讲的“以善心而行恶事”。


经文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讲解

下面我们看,“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这个是举的一个例子,是“以恶心而行善事”,他做这件好事,他存心可能不是太正的,但是他把这件事情做好了。

 

这是讲有一个大户人家,遇到荒年的时候,很多灾民,老百姓没得吃,就到街上去抢粮食,尤其是在大白天到市集上去抢粮食,那这个行为就是比较的严重了。而抢的又是这个大户人家的粮食,这个人家就到县衙门去告状,结果衙门没有理会他们,估计因为也是遇到荒年,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就任由放之。

 

可是如果县衙不管,老百姓他就不知道收敛了;尤其是人在很饿的情况之下,那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后面的事情发展到什么地步真的都不可去猜想的。这个时候,这个大富人家,因为告到县衙,县衙不管,他自己就把家里的家丁组织起来,遇到穷民再来抢劫的时候,就把他们都抓起来,然后给一点处罚,一点刑罚。

 

结果这些抢粮食的人一看,去抢的都被抓起来了,就不敢再去抢了,所以才把这个事情,这个抢劫给平定下来。不然的话,就会变成一种暴动。因为大家都没吃,看到街上去抢,能抢来吃的,那所有的饥民都去抢了,那你想想看,社会的治安会乱成什么样子?是不可以想象的。所以他做这个事情,虽然做的时候,他是以自己为重的,但是他对维护社会治安,还是起了一定的帮助。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大家都知道,善心是“正”,就是一颗善良的心,把这件事情做好是“正”;“恶”是心地不是那么的公正,这个是“偏”,“偏”就是不圆满。一般大多数人都知道,“善者为正,恶者为偏”,就是做好事就是正的,做坏事就是偏的。

 

“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下面就跟我们讲,其实不仅是有“正”和“偏”,在这个过程当中,它还有“正中偏”和“偏中正”。就是你的存心是好的,但是你把这件事情做得不圆满,你是很善心,但是这个事情做得不圆满,这个是属于“正中偏”。

 

什么是完全“正”的呢?就是你做得好,也很圆满,就是我们讲“究竟圆满”,这个就是完全“正”的了。你虽然心地很好,但是这个事情没做圆满,没有圆满就是有“偏”,就是“正中偏”。

 

“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以恶心而行善事”,就是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做的是好事情,但是他那个心不是纯净纯善,也不是纯粹地为别人、为大众、为社会、为国家,他还是以自己为重。但是哪怕他是以自己为重,但是这个事情,他做得比较的圆满。他本来是想利益他自己的,结果他利益了社会,利益了团体,利益了国家,利益了人民。那这个事情是属于“偏中正”。

 

所以这些我们不能不知道,因为你如果不知道的话,你往往做了自认为是好事情,结果其实你给你的团体,给社会,给国家添了很大的麻烦,你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事情现在常常会发生。所以这些我们都要去深深地体悟。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览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