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二十八集(上)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传统文化育天下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二十八集  
 (上)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讲解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跟大家一起学习《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2页,我们从第二段开始看起。前面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是“善”,了凡先生特别给我们指出,“为善”首先要明理,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善事,到最后发现,自己对“善”理解得还不深刻,那这一生可能就有很多的遗憾。

 

所以“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花了一生的苦心,得不到期望的利益,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所以了凡先生特别给我们指出,从“八个方面”来观察自己,我们到底是不是在行善。

 

那真正慢慢地体会和了解,什么是“善”,以后就要开始来落实,来做;不然道理是知道了,也很清楚,常常纸上谈兵,也得不到实际的利益。所以一定是“解行相应”,先明理,然后要落实。所以我们今天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来行善。


经文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讲解

首先告诉我们“随缘济众”。这一句话很重要,这是来行善、做善的一个很重要的心态。我们为善、行善是随着缘分,缘分到跟前了,我们应该做的,应该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如果缘分没有到,那你就不要去攀求,不然的话,很多的事情都是攀来的,攀来的事虽然你去做,但是跟我们的缘分当下不适应。不是说你做错了,而是太勉强,勉强得来的,终归跟缘分自然来到我们跟前的,是两回事情。不然就变成行善很执着,我就要去做善事情。

 

所以,师父老人家以前跟我们讲道,李师公常常讲一句话,四个字:“好人好(hào)事”。本来做好人是挺好的,但是你“好事”就不好了,多事。所以“随缘济众”,在行善之前,我们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有了这个心态,我们再做善事,那个就很自然,不是自己攀缘攀来的。那么了凡先生给我们举了十个行善的例子,大概是把善事归纳为十大类。


经文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讲解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与人为善”。这里的“与人为善”是告诉我们怎么跟人相处,行善第一个,先学会怎样跟人相处好。一个人,跟人相处都相处不好,天天去行善,这个善的话,就有点问题了。先得跟人相处好,然后再去力所能及地做对别人有利益的事情;跟人相处都相处不好,那你还真正能做多少对人有利的事情呢?所以这是第一个,放在第一位。

 

举的是大舜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这是举大舜当年在“雷泽”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当时有一个雷泽湖。因为大舜那个时候,还是“渔猎时代”,所以古人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个时候农业还不是像现在这么的发达,所以他们当时以打鱼为生。

 

那么在雷泽这个地方,捕鱼的人很多,年轻的人就找“深潭厚泽”,一般水深的地方鱼就多,水浅的地方鱼就少,也容易被人发现,鱼儿往深水里面躲。所以年轻力壮的人,身体强壮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数都先去把“深潭厚泽”,就是水源好的地方,鱼多的地方,他们先去占个位置;老弱病残的,就只能到一些“急流浅滩”之中,浅水附近,但是这个地方鱼比较少。

 

那大舜看到以后,就起了怜悯之心,“恻然”就是哀怜、悲伤。悲伤什么呢?悲伤这些年老体弱的人,本来生活就很辛苦,他们以打鱼为生,那花了同样的时间捕的鱼,可能跟年轻人在深潭厚泽当中捕的鱼,数量肯定就不一样,所以一天可能很辛苦,能捕到的鱼却很少。大舜看到以后,很悲悯这些老年人,那他就想去帮助他们,怎么帮助他们?“往而渔焉”,就是跟着大家一起去捕鱼,在捕鱼的过程当中,来帮助这些老年人。

 

“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这里就告诉我们,圣人怎么帮助人。要是我们可能也会想到去帮助这些年老的长者,那方法应该会比较多。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就力所能及地去捕一点鱼,然后就送给他。

 

但是大舜他没有这么做,他没有去捕很多鱼,去送给这些年长者。一来你今天送了,明天还能送吗;明天送了,这一个星期天天都能送吗;一个星期每天都送,你能送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你是帮一位年老体弱的,还是帮两位,还是送三位,还是每个你都帮?所以帮人要有智慧啊!那我们不帮他捕鱼,我们去跟年轻人讲,你看你们身强力壮,你看这些老者身体都没你们强壮,你们占这么好的位置,是不是该让一让?可能我们的方法会比较多。

 

但是大舜他不像我们。“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他能相争,说明他年轻力壮身体好;身体不好,想争也没力气争。毕竟“深潭厚泽”,好的地方少,你也想要好的地方,我也想要好的地方,势必就要争斗起来。所以他看到有争斗的,他不去讲,一句话也不去讲。

 

那看到有年轻人礼让长者的,因为年轻人很多,捕鱼的人也很多,不是说每一个年轻人都争好地方,也有一些年轻人懂得礼让,所以看到有礼让的行为,大舜就赞叹这些年轻人,赞扬他们。“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一年以后,慢慢地年轻人都懂得,要把好的地方让给年长的长者。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这句话很重要。大舜在当时,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孝”出名,德行好,所以在那个时候,他有德行、有声望,他难道看到这些现象,他不能跟年轻人讲几句教诲的话吗?答案是肯定的。

 

可是他没有去讲,而是“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身体力行。首先自己身体力行;然后看到做得好的,赞叹他们。慢慢地,人都有良知,看到别人做得好,自己有时候比较自私,就生惭愧心,所以也去效法。自然而然好的风气就形成,慢慢地这就“移风易俗”了。

 

另外,这是大舜他的一种“良工苦心”。因为我们了解,一个人他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如果是他从内心当中,自己启发出来的,自己感受出来、感悟出来的,这个道理他能久久都不会忘却,有些时候能记一辈子,因为是发自自己内心真实的体悟。

 

可是如果是别人告诉你的,别人给你指出来的,你也会听,也记在心上,但是转头即忘,因为这个不是你从内心当中的体悟,是别人告诉你的。所以大舜用这个方法,让年轻人真正地,能够自己自发地感受到这样做是对的,而不是用言语去教导他。


经文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讲解

“吾辈处末世”,这里的“末世”指的是“末法时期”。因为了凡先生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是这本书跟佛法的关系比较的密切。了凡先生本人是经过云谷禅师的提醒,他才知道怎么建立命运,怎么改造命运,所以自此以后,也是深入地研究佛经。所以《了凡四训》这本书上面,有很多的词汇,都是用的佛法的词汇,像这个“末法”,“吾辈处末世”,就是佛法的用词。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是“正法”时期。世尊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老人家在世的一千年是“正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时期,后面的一万年是“末法”时期。

 

正法时期,师父老人家讲道,有人说法,有人修行,而且有人证果,这是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有人说法,有人修,可是证悟的人就少了;那末法时期,有人讲,但是修的人少了,证的人就更少了。那不管是哪一个时期,只要有人讲,有人修,有人证,即使是在末法时期,那也是有“正法”的。所以,老人家讲道,我们大众“现在”处在末法时期,因为明朝那个时候,应该是第二个一千年。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这一段话,了凡先生用了三个“勿”,“勿”就是千万不要,千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压制别人。“勿以己之长”,这个“长”就是自己的优点,自己的长处,“而盖人”,“盖”是压倒、超过的意思。用我们自己的长处去压制别人,彰显自己的才能,这个事情千万不要做。

 

“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善”是好的、善良的,不管是善良的品行,还是善良的心地等等。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好,去跟别人做比较,尤其是别人不如我们的地方,我们越好,越会彰显别人不如我们。

 

“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千万不要拿自己能力强的那一面,去“困人”,“困”就是使别人陷在痛苦当中。你想想看,一个人天天跟比自己能力很强的人在一起,这个人压力大不大?压力很大。那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要“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自己不管是哪一方面比人好,都不要太过于彰显。

 

古人有讲道,“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涵育”,涵养、化育自己的德行,修养这些好的品德,慢慢地让这些好的品德再多一点的沉淀,你好的让它越来越好,深的让它越来越深,不要太过于急地去显示自己。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你什么事情都抢在别人前面,你一定会遇到那个挤压你、排挤你、打压你的人。“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你什么都做得好,比别人好,逞强好胜,一定会遇到挫败你的那个人。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好,那是你没看到比你更好、更优秀的。所以要把自己的才智收敛起来,长养自己的德行。

 

“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就是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也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养自己的心量,养自己的德行,德行越来越浑厚,心量越来越大,只要别人不是故意的,我们掩恶、扬善。

 

它的作用有两个,“一则令其可改”,犯错误的人,他只要不是有心的,或者是人家能力差一点的,我们不要急着去说他,带着他一起做,慢慢地让他觉悟,慢慢地回头,给他改过的机会。

 

就像那些年轻人在深潭厚泽当中捕鱼一样,我们现在是旁观者,所以我们一眼就能看得到,他那个做法是不对的;可是当事人,他心里只有鱼的时候,他想不到那么多。所以,你不要急着说他;带着他一起做,或者做好样子给他看。他看到你的好样子,自然想想我自己,你看人家都懂得礼让,我怎么这么自私,这个不对呀!所以,给他改过的机会嘛。

 

你不要一下子就把人“打死”,就说,哎,你这个不对,你怎么怎么样。人家会觉得,我也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没想到。很多人做错事情,他真不是故意的;他没想到,他不知道那样做不对。所以我们带着他一起来慢慢地改正,甚至是我们做出好样子让他看,你看,什么是对的,对的样子是什么,他自然就知道。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这是说自己做错事情,别人不是不知道,都知道,只是别人包容我,不把我的不好放在心上。所以做错事情的人,能看到别人对他的一种包容,不好意思啊,想想明明我这个做得不对,人家都知道,还不说我,赶紧改啊!所以慢慢地,坏人也能变成好人。

 

“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人,大家要了解,没有一个人纯粹的是恶人。即使是一个恶人,他有没有优点?他身上一定有他闪光的地方。所以,哪怕别人的优点很小,只要是优点,我们身上没有的,我们都应该去赞叹他,去效法他,哪怕是“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可录”就是可以记录下来,可以介绍给别人,可以给他肯定的。

 

“翻然舍己而从之”,心里要生欢喜心。“翻然舍己”就是把自己那些,你是做得好的,还是不好的,是做得比他强的,还是不如他的,都不去管它;就去效法、赞叹人家那个做得好,慢慢地你自己的好,你就忘掉了。你常常记得、看到别人的好,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心里常常放着自己的好,你就看不到别人好;你没有看到自己的好,别人一点点好,你都觉得很好。

 

“且为艳称而广述之”,“艳称”就是美称,赞叹他。但是我们要了解,赞叹一个人要有智慧。赞叹人一定要就这个人的德行去赞叹,有些时候我们常常忽略德行,我们往往更看重于别人的能力。你看我们赞叹人的时候,一般都会讲,某某人能干,某某人工作做得好,某某人会做事情,时间长了以后,当你赞叹能力超过他的德行的时候,这个对别人可能就会有不好的影响。因为人往往注重于事情的时候,他对内心,他就会有疏忽。

 

一个人注重自己内心,尤其是自己起心动念的时候,他在行为上一定会有所顾忌,不敢肆意妄为。但是如果忽略了自己的心地,行为做得再好,心不正,这个不算是好的。如果我们越赞叹,可能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我们本来是想给他信心,是想帮助他、鼓励他,可能最后反而害了他。所以要学会赞叹,如果你不会的时候,宁可不赞叹,不然你都把别人赞叹到云里雾里,这个就不行了。

 

那我们听别人赞叹也要会听,你要知道人家是鼓励我们,肯定我们,哪怕我们做了一点点善事、善行,别人都给予我们肯定,这是大众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了人家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可不能拿这个肯定和鼓励,作为自己的资本,起傲慢,那就辜负了大众。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这句话是“与人为善”的一个总结。“凡日用间”,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发一言,行一事”,你讲一句话,做一件事情,“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你不是为了自己,你的言语、你的行为,都是为了给别人做一个好榜样。这一点很不容易。

 

能做到自己起心动念,或者是言语造作,都是想为大众做好榜样,能起这样的心念的人,叫作“大人”。我们看古代电视剧,常常看到老百姓对当官的都称“大人”。为什么叫“大人”?心量大,心里没有自己,全是为社会、为国家、为百姓,念念为他们着想。

 

常常想一想,自己讲这句话,做这个事情,别人能不能效法我,能不能给别人做榜样?我这个行为别人看到了,对他有帮助吗?我讲的这句话,我是讲了,我这句话能利益到别人吗?还是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一点点顾忌心都没有,那我们在生活当中,可能常常会犯过失,犯了过失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如果你常常想着,我的言语、我的行为,如果别人都像我这样,都可以的话,那这个可以;如果我这样讲、这样做,别人也像我这样讲、这样做,那这个效果不行,不能这样做的时候,你就不能这样讲,不能这样做。所以你的念头常常就保持在正念,我们的言语行为就有所顾忌。

 

所以,这里讲的是真正的“与人为善”。因为我们常常心目当中,如果我们望文解义的话,我们讲“与人为善”,往往就是想到,我要跟别人关系处得好,我要会讲话,我要会做事情,我要能跟人合作好、配合好,别人都说我好,那我这一条做得不错,我与人为善,你看我到哪里跟人都相处得很融洽。这个只是“与人为善”一个方面。

 

真正的“与人为善”,是给大众做好榜样,启发大众的性德,你这是真正地为他好。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乡愿”,“谨愿之士”,别人都说你好,你就好了吗?不见得。所以这个“与人为善”放在“十种善行”当中的第一个,就是要给大众做好榜样,这是指我们的身体。


经文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讲解

我们来看第二个。第二个讲的是“爱敬存心”,这是讲的我们的“心”。“身”要给大众做好样子,“心”要存爱敬之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这里从“君子”和“小人”,这两个方面来告诉我们,什么叫“爱敬存心”。

 

我们常常讲到“君子”跟“小人”,如果你从外在的“形迹”,“形迹”就是外表看,君子跟小人他没有太明显的分别,你常常看到都差不多。那么从哪里能够看得出来,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呢?就是从他的存心,或者讲从我的存心。我们讲的君子跟小人,都是对照自己的,咱们不对照别人。

 

所以,从我自己的存心,我自己来观察,我是君子,还是小人。你如果从存心来看的话,其实你是看得很清楚的,就像黑白的颜色,差距非常非常明显一样,君子跟小人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

 

那“君子”是存的什么心呢?“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这是君子的存心。反过来,小人是什么存心,我们就能体会到,不爱人、不敬人,那就是常常嫉妒人、嗔恚人、忿恨人、怨恨人,那这个就是“小人”。所以我们要常常看自己,我自己存的是什么心。

 

因为这个存心,它是在一念之间,“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所以你有可能今天,从早晨到下午,都是君子,你晚上那个存心不对了,你可能就马上变成小人了;也有可能你一直存的心都蛮不错的,但是在某一个方面,突然某一个点,你那个心念不好的时候,你一下子就从君子变成了小人。但是你就那一点不好,你可能马上第二念,你又变成君子了,这个都有可能。

 

所以“善观己心”特别重要,你不要常常说,我还都蛮好的,我都能够观照到我自己,我常常都是爱敬存心;你要知道,你只要有一念没有爱敬存心的时候,你马上就从君子变成小人。所以时时都要观照到自己。

 

所以修行的这个观照度,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君子”跟“小人”,他的那种标准也不一样。如果你只是很粗的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君子;但是如果你稍微细一点,你就会发现,其实一天当中,我做君子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我常常都是以小人之心在行事。你看得越细,越能看得清楚你自己;越看清楚自己,才知道自己有下手之处。不然你都很好了,你还怎么提升啊?正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才有提升的空间。

 

所以自己常常看到自己不好的时候,不要老是生负面的情绪,你要告诉你自己,我能看到我不好,就说明我有进步的空间,我现在不好,我希望我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每天都好一点,每天都好一点。你不要指望你一下子习气都没有了,或者是我在几年之内,我全统统改过了,我翻然一新,除非你是顿悟了。

 

蘧伯玉先生行年五十,还知道四十九年之非。所以圣人他只要活着一天,他都会发现自己的过失,你说你没有过失了,那你就开悟了,你就是圣人了。只要我们没有开悟,我们都还有过失,有过失不怕,你要知道,然后去改正。所以我们这一生就是不断地来提升我们自己的。你有改正,你才有进步;你有进步,你这不就提升了吗?如果你都没有过失,你怎么提升?所以看到过失,不要常常陷到情绪里面,要理智地来对待。

 

“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这是从我们“亲疏”关系来讲,人有亲近的,有疏远的;人的身份、地位,可能有比较高贵的,有比较贫贱的;人的智慧、智力,可能有聪明一点的,有愚笨一点的。但是这些不管有多少的差别和差距,这个都是能理解的,因为习气染浊不同,所以人的性格、缺点也都不一样。

 

但是要知道,“皆吾同胞”,不管他是什么一个状况,归根到底,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族群、同一个国家,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孰非当敬爱者?”哪一个不应该是我们需要去爱敬的呢?

 

其实他这个是从我们这个国家来讲,我们把心量再往外扩,我们看我们现在,从家庭来讲,我们可能是一家人;从团体来讲,我们是一个团体;在一个团体,他可能是在一个社区,我们是同一个社区;同一个社区,甚至不同的社区,但是我们是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城市没关系,我们在同一个省;不同的省,但是我们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国家,我们同一个地球,我们都是地球人。

 

既然都在同一个生存的空间,为什么不互相爱护呢?或者这么讲,哪一个是我们应该不爱的人,哪一个是我们应该去看轻人家、贬低人家、瞧不上人家的呢?没有。你会去瞧不起你的兄弟姐妹吗,你会常常怨恨你的兄弟姐妹吗,即使是兄弟姐妹关系处不好的时候?从小到大有没有处得好的时候?处不好是你习气,处得好是性德的流露。所以我们常常这样想,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族群、同一个星球,自然就应该生起这样的一种宽广的心量。

 

“善意满人间”,我们这一点点善心,应该是要从自己开始,从爱自己,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自己的家庭,慢慢地扩展到爱我们身边的人,而且是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国家……这样你的爱心才没有界限。你的爱心只要有界限,你就不圆满,你就不能证得“功夫成片”,这是我们前面有跟大家讲过的。

 

什么叫“功夫成片”?人家功夫是连续的,没有断的。所以,我们的爱心和善心不能圆满的话,我们“功夫成片”是很难达到的。虽然有难度,但是我们要了解,事实就是这样子的。不能我们做不到,然后你连正确的都不知道,那就麻烦了;你知道正确的,你现在做不到没关系,慢慢地拓宽嘛。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所以我们能够以爱敬之心去爱护、尊敬我们周边的人,就是爱敬、尊敬圣贤人,为什么?因为“神爱世人”。所以我们爱世人,神就爱我们,我们也就是爱神。

 

“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通”是通达明了,我们能够通达明了大众他们的志向,就是通达圣贤人的志向。大众的志向是什么?普遍的大众的志向,就是想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我们能够帮助大众过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个就是在帮助诸佛菩萨在普度众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何者?”因为“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这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爱敬众人,因为“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因为圣贤人,他的志向,我们要了解,既然是圣贤人,他肯定没有自己,有自己他成不了圣贤人,所以圣贤人他没有自己了。那他有什么?他心里装的是别人,装的是大众。

 

就像孔老夫子,老人家一生,“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或者是我们用《礼运大同篇》,去感受圣贤人的志向,老人家讲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圣贤人的志向。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爱敬”,爱里面要有敬,爱里面没有敬,没有恭敬心,这个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跟敬合在一起的,“爱敬”。所以我能够真正地爱敬我周围的人,我能够真正全心全意地帮助我周围的人,我就是代圣贤而帮助大众,替圣贤而分忧,替圣贤而解忧。

 

我们讲道,我们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四句总说。我们把它落实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就是从“爱敬存心”开始,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想帮助别人,真正发自内心地是为他好。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览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