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三十集(上)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传统文化育天下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三十集  
 (上)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经文

慈心于物。


讲解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晚上好!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5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慈心于物”。前面《感应篇汇编》在“行善”里面,有跟我们讲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积累功德从哪里开始积累,行善从哪里开始行善?第一步就是从“慈心于物”开始。

 

“于物”是对象,“慈心”是存心。所以不管从哪里开始,不管我们看到是哪一本善书,提醒我们首要的、最重要的都是心地,都是存心。事情,它的方式很多,样式也很多,形式各种各样;我们根据每个人所遇到的缘分不同,自己的身份不同,时机点不同;怎么做,方法你都可以有选择。

 

最重要的是这个存心,你存的是什么心?这个是最重要的。心正了,事情做得再差,差不到哪里去;心不正,形式做得再好,都有问题。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感应篇汇编》是怎么教导我们“慈心于物”的。


经文

慈者万善之本,即仁心也。慈有二义:一是济贫拔苦,一是戒杀放生。玩“于”字,当从及物上说。言积德累功之君子,不但亲亲仁民而已,于慈心所至,又将及于物矣。


讲解

我们来看正文部分。“慈者万善之本,即仁心也。慈有二义:一是济贫拔苦,一是戒杀放生。”首先给我们解释,什么叫“慈”,“慈”是“万善之本”。我们对这个“慈”比较陌生,用我们通俗的话讲,慈心就是爱心,慈就是爱。

 

这里为什么用“慈”,而不用“爱”?因为爱,他带有染浊,爱有情在里面,人一旦碰到情感,就不容易理智;但是这个“慈”就不一样了,慈同样是爱,但是他是理智的爱,他是平等的爱。所以,这个爱心是“万善之本”,也就是我们讲的仁慈的心,这里用“仁心”来表示。“慈”就是“仁心”,仁心就是仁爱心。

 

我们会发现,这里通通没有用“爱”,但是它都有爱的意思在里面,把爱省略了,就是害怕我们把这个有情执的爱,掺杂在这个慈心里面。所以时时处处都提醒我们,不要沾染上“情识”,这个情识就是自己的感情在里面,自己的好恶。一旦这个心地充满着自己的好恶、自己的喜好,往往这个心就不正了。这是《大学》上告诉我们的,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所以,自己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尤其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怎么都好;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人家怎么好,都不好。所以一旦掺染上情识在里面,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仁心”他是不带这个好恶在里面的,他是平等的爱。

 

那我们要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仁心”。我们常常讲,一个人要有仁爱心,讲爱心大家都能理解;但是讲仁心,可能还得要思考一下,仁心跟爱心的区别。那么我们用大自然的万物,来给大家做比方,大家更容易形象地去了解,什么叫“仁心”。

 

我们常常有讲道,天地万物它都是有生气的,你看树木花草,万物,四季它都有生长。秋天叶子会落,但是到来年的春天,它又开始发芽。包括我们看树叶绿的颜色,你也能看得出,它有生生之息在里面,你看夏天的绿和春天的绿,同样都是绿,绿的颜色有没有差别?春天是嫩绿、嫩绿的,到了夏天颜色就比较深一点。

 

所以从叶子的颜色深浅,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万物它都是有生命在里面的,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树木花草都是这样。这个都还是没有情识的植物,你从它的样子的变化,都能看得出,它是有生命力的,也就是讲生机,它有生机在里面。

 

再谈到有灵性的万物,当然包括我们人在内,这个我们都了解。我们把人先放在一边,我们先谈一谈其他的一些万物,包括动物,小鸟、猫、狗,甚至是一些家禽,天上飞的、水里面游的、地上行走的万物,哪一个没有灵性、没有生命呢?它都有。

 

我们看到我们吃的水果,你看我们吃桃子,桃子里面有桃核,桃核打开有桃仁;杏子,我们吃的杏子,吃完了杏子,那个核里面有杏仁。我们讲,常常吃花生,叫花生仁儿、核桃仁儿、瓜子仁儿……那个“仁儿”就是生机和生命。

 

因为你把它放到土壤里面,经过培育、栽培,来年它就会生长,它就会发芽,慢慢地它就能长出一颗小树苗,进而变成果树,然后又成熟,又结果。所以你从我们吃的水果的仁儿,你就能发现,这个“仁儿”,它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有生机的。

 

而你会去发现,凡是有生命力、有生机的这个物体,这个包括植物和动物,只要是有生命力的,它都是温暖的,它都是阳光的。大家要了解,缺少温暖,这个物体是存活不了的。

 

所以人也是一样,仁爱心的这个“仁”,从“仁”这个字当中,我们要体会怎么来做人。因为我们人也有这颗仁爱心,跟万物的这个仁心是一样的,人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生长?同样的。

 

所以物品、物体,花果树木,它们有这个仁心,我们人也有仁心。植物的仁心,它能够生长;人的仁心,就是有爱心,而这个爱里面,他是温暖的爱,所以他有“慈”在里面。

 

所以一个人,一旦性情太冷漠的话,这里就有问题了,就是仁爱心出了问题,仁爱心跟温暖是连在一起的,他是有温度的。所以古人有讲道,有仁爱心的人,这个人他就具备了受福的根基;如果性情清冷的人,受福必薄,我们常常讲,“薄福”。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分越来越厚,从哪里开始积累?从这个“仁爱心”开始积累。

 

仁爱心的表现形式,就是有暖气,他是温暖的,他是热情的,他是积极向上,这个都是表示有生命力在里面。所以内心是温暖、祥和的,有慈悲心的人,这个人他就有福报。而这个仁爱心,他是我们性德自然的流露,他不是从外来的,也不是你学来的,就是性德他自然的流露,就是仁爱心。

 

所以今天我们这里讲的“慈心于物”,是表示我们这颗本自具足的仁爱心,他不仅仅是对人有这颗仁爱心,不仅仅是对你喜欢的人、你亲近的人、你尊敬的人有这颗仁爱心;希望我们把这颗本有的仁爱心,能够对一切的万物,同样都能够去把你这个爱心,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

 

比方说我们刚刚上课之前,我们已经看到这个空调,它已经出了问题,而且它是一直在滴水。这个时候如果一个有仁爱心的人,我不是讲你们没有仁爱心,我正好打这个比方,刚刚发生的事情,大家体悟起来,更应该有感觉。

 

你看它那个水已经滴得蛮厉害的,因为它需要用一个桶去等那个水,说明这个水,它滴得是蛮多的。所以你的仁爱心,只是对于这个地板有仁爱心,你是很有仁爱心,不然你都不会想着用桶去把它放在下面;一般人讲,滴就滴呗,过一会儿我再去用抹布擦。我们已经有了一点点仁爱心了,但是我们这个仁爱心仅限于是地板。

 

我们没有想到,这个空调它已经出问题了。一个人生病了,你已经发现他在流血了,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做?你要去给他包扎,你要让他休息,你要去给他治愈;而不是说给他拿一个氧气瓶,甚至给他拿一个盆过来。我们要去给他止血,是不是这个道理?你拿盆的目的是干什么?你发现空调滴的是水,所以你就没有感觉。

 

难道非要等到这个人、这个物体,已经实在是不行了,等他到生命的那一刻的时候,你才生起同情心吗?其实我们常常有。很多人很难受的时候,我们没有感觉的。因为你看他好像过得还不错;或者你看他,“看你挺好的,没什么问题”。

 

但是你会发现,人的良知,他其实是一直都在觉悟当中的。如果你看到这个人已经快不行了,很少有人会很冷漠的,即使这个人再不好,我们说白了,他快死了,你平时对他所有的不满、怨恨、嫌弃、讨厌、嫉妒、憎恶,还在吗?你会很怜悯他,你会很舍不得他,他所有一切,你以前看不顺眼的,一下子就没有了。但是非得要等到人家快走的时候,你才生起这个心吗?那说明我们平时观照自己的心太粗了。

 

“仁民而爱物”,同样的,我们对人是这样的这颗心,我们对物品也是一样。物品好好的时候,尤其是刚买的时候,都是新的,我们用的时候是不是该比较爱护?可是你会发现,自己的东西都很爱护,公家的东西就没那么上心了。

 

自己的,你看你不管是什么东西,你会把它用好了,擦干净,即使擦不干净,只要有时间,你都会去把它整干净;但是公家的东西,只要把它擦干就好了,干不干净,那是另外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里只是跟大家讲一个情况、现象,公用的洗衣机,常常不是缺个盖子,就是那个双桶洗衣机的脱水的盖子,打开那个桶里面,不是还应该有一个按衣服的那个吗,那个脱水的盖子还在吗?这是我们讲洗衣机,包括我们厨房用品也是一样。

 

就是很多东西,我们用的时候,你能把它保护好吗?还是买回来,我只要使用它的功能就好,至于它保护的什么样子我不管?那你不就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吗?因为你只达目的,你的目的很清楚,它是为我服务的,因为你没有想到要保护它,要爱护它。

 

你对物品没有这个细腻的心,你对人也很难生起这颗柔软的心。因为有跟大家讲过,这个细腻的心、这个体恤的心,不管是对物品,还是对人,他都是同一颗心,他不是第二个心在起作用,他都是“你这颗心”。

 

所以我们用物品的时候,我们常常讲“敬”。对人是恭敬心,你礼敬人、爱护人、尊重人,讲话的时候柔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是礼敬;当然我们对物品不可能去给它鞠躬,但是我们爱护物品,这不就是对物品的恭敬吗?

 

《礼记·曲礼》开篇第一句讲的就是“毋不敬”,无有不恭敬。他这里可没有讲,你只对人恭敬,对其他的可以不恭敬。“毋”就是没有一个不的意思,都要恭敬。

 

所以我们中国人讲“敬天爱人”,那今天我们就是要把爱人的这颗心,这颗慈心,运用到爱一切的万物,同样包括不能言语的物品,树木花草更是应该包括,动物更应该包括。连物品你都有爱心,那有生命的这些万物,你更不忍心去伤害它。

 

所以,跟大家举这个例子,是让我们去体会这个慈心,仁爱心。我们在生活当中,其实处处都是可以去用我们这个仁爱心,来爱护、呵护好很多的物品。物品你保护好,它使用的寿命就长。

 

人也是一样,你对人好,常常不跟人发脾气,不让人生烦恼,让跟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心情愉悦;跟你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一定能得长寿。他心情一直都愉悦嘛,愉悦怎么会生病呢?心情好是最好的营养,调节身体最好的一种保养品。所以你看这个仁爱心所到之处,处处都是让人有生机的。

 

所以性情太冷漠,对人没有爱心,会伤害到别人;对物品没有爱心,会让这个物品提前受到损耗,用的时间不长。所以从这里我们就能够感受得出,这个仁爱心有多重要,它有“生机”在里面。

 

那么“慈”在这里有两种意思,第一个是“济贫拔苦”,救济贫困的人,去帮助苦难的人。“拔”是救拔,救济贫穷的人,救拔苦难的人。救济贫穷的人,我们可以用财物去救济他,我们可以用力所能及的方法去帮助他,让他脱离贫困,生活过得好一点。

 

“拔苦”是予乐,一个人内心很难受,内心有很多的苦闷,有很多的难言之隐,有慈悲心的人会去帮助他,把他这些难言之隐,或者是有困惑的地方,把它疏导开,让他获得快乐,获得清凉。这个都是属于仁爱心的一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是指“戒杀放生”。你看你对物品,或者是动物,或者是人,你都很有仁爱心,都不想伤害他,你怎么忍心去杀害它呢?所以这个第二点是建立在第一点的基础之上。你希望他过得越来越好;希望它使用的时间、寿命越来越长,你在爱护它。所以你先有这个心,然后你才有不忍心伤害他的这个心,所以它是有次第的。

 

“玩‘于’字,当从及物上说。”这个“玩”是你慢慢去体悟,体悟什么呢?体悟“慈心于物”的这个“于”。“慈心于物”,这个“于”,“当从及物上说”,就是我们这个仁慈的心,是怎么运用到万物上的;或者是你这个心,你是有这个心,你施及的对象是什么,是万物。

 

我怎么把这个爱心施在万物上?“施”就是布施的那个施。我这个存心,我这个慈悲、仁爱的心,怎么把这个心传递到万物上,让万物来感受我这个慈悲心、仁爱的心,怎么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呢?

 

“言积德累功之君子,不但亲亲仁民而已,于慈心所至,又将及于物矣。”这一段来告诉我们,这个仁爱心是有次第的,他是先从“亲亲”、“仁民”,然后才到“爱物”。先从你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爱起,然后再到比较远一点的。

 

我们讲清楚一点,就是先从父母开始,然后是兄弟姐妹,然后是朋友;然后是由近而远,跟我们接触到的所有的人,把我们的爱心,能够扩展到他们身上去;然后才是“爱物”。因为爱心是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慢慢拓展的。

 

一个人不爱家,谈不上爱国,他连家都不爱,他怎么爱国?他不爱父母,又怎么谈到爱家呢?所以肯定是先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然后爱这个家,进而他才生起爱国的这颗心。所以这个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这是西方人他们不能理解的,为什么中国人对他们的国家是无条件地相信和爱?因为我们是有传统的,我们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就是爱国、爱家;而且有的时候,“国”是放在“家”之前,这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所以,他们一直想不通,我们应该介绍我们传统的文化,让他们去感受一下。


经文

大藏经曰:“人不杀生,爱护物命及放生施食,得长寿报。”今人家小儿顽戏,凡蝇蝶、虫蚁、鸟雀之类,切宜戒禁,勿令害损。非惟伤生,且炽杀机,长大不知仁恕矣。至奴仆浇泼热水及烧柴扫地,蛭蚁之类,多为所伤,亦宜戒之。凡人见一切众生投身死地,如蛾赴灯、虫堕网、雀鸟被伤、蝼蚁被踏、鱼虾细鳞被网之类,方便救护生全之,此福寿长者所为也。


讲解

“大藏经曰:‘人不杀生,爱护物命及放生施食,得长寿报。’”这是大家都希望得到的一种很好的果报,“五福”最重要的一福就是长寿,很重要的;没有寿命,其他的什么福报都谈不上。

 

那长寿是果,它的因是在哪里呢?是因为我们爱护众生的生命。我们爱护众生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才会被人爱护,所以你爱护众生的生命,你的寿命就会被延长,有因必有果。

 

“今人家小儿顽戏,凡蝇蝶、虫蚁、鸟雀之类,切宜戒禁,勿令害损。非惟伤生,且炽杀机,长大不知仁恕矣。”这一句话是告诉我们,怎么保护好我们这一颗仁爱的心,从小孩子开始。

 

小孩子喜欢玩耍,那小孩儿不懂事,也喜欢常常跟动物玩,尤其是鸟雀,小鸟。看到蚊虫、蚂蚁,小孩子都很好奇,有些时候就会跟它们一起玩。这个时候大人看到以后,要来告诉他们,不可以伤害这些小动物的生命。

 

为什么不能伤害这些小动物的生命呢?一是要“护生”,这个“护生”不仅仅是护小动物的生命,重要的是还要保护小孩子的这个慈悲心。因为他从小习惯了,他感受不到;其实小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你看很多小孩子,看到有大人去杀鱼的时候,他们都不肯吃鱼肉,为什么?在杀鱼的时候,小孩子就感受到鱼很疼!所以他不肯杀,他也不会吃。这是说明小孩子,他的内心其实是很柔软的。

 

那如果说从小的这颗柔软心没有保护好,小时候就能伤害动物;长大了,什么人他不会伤害呢?所以那个心慢慢地就变坚硬了。所以我们做长者的、长辈的,要帮他们呵护好这个善良的心。

 

“至奴仆浇泼热水及烧柴扫地,蛭蚁之类,多为所伤,亦宜戒之。”这是我们平时做事情,也特别要注意,有些时候一些水很热,滚烫的这些水,都要很小心,不要一下子倒到地上;这个时候地上一定会有很多生物,有些可能我们肉眼都看不到,你这个一下子下去,它就死掉了。

 

尤其是我们现在,包括用热水,我们倒到水池里面,尽量地稍微掺一点凉水,或者是把那个开水放凉一点再倒,因为水管,包括水管下面,可能都有一些小生命在里面,我们都要注意到。

 

“凡人见一切众生投身死地,如蛾赴灯、虫堕网、雀鸟被伤、蝼蚁被踏、鱼虾细鳞被网之类,方便救护生全之,此福寿长者所为也。”这是我们随缘能够看到的一切护生的事情,我们都应该细心地、耐烦地去把它做好。


经文

《观世音经》云:大梵天王问陀罗尼相貌,菩萨答言:‘大慈悲心是。’”《华严合论》云:“观世音,表位西方。以西方秋杀之地,于杀处行慈救苦,即名观世音也。”《普贤行愿品》曰:“若令众生欢喜,则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由此观之,诸佛菩萨,千言万语,无非教人救众生之苦;邪魔外道,千言万语,无非教人食众生之肉。故知劝人放生,则启人慈悲之心,为永劫长乐之善因;劝人杀生,则启人残忍之心,为永劫冤愆之本。一言为祸福之机若此,可不慎乎?


讲解

《观世音经》云:“大梵天王问陀罗尼相貌,菩萨答言:‘大慈悲心是。’”这是讲大梵天王曾经有问菩萨,“陀罗尼”的相貌,“陀罗尼”是什么样子?这个“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总持”,总持什么呢?总持能令善法不散失,能令恶法不起作用,这个叫“总持”。就是集种种善法,让它们不令散失;能遮盖种种的罪恶,能令诸恶不起。

 

大梵天王就问道,陀罗尼他的相貌是什么?就是怎么来解释陀罗尼,或者把它讲得更清楚。菩萨就回答道,能令一切善法不丧失,能令一切恶法不起作用的方法,就是“大慈悲心”。我们常常不是要断恶修善吗,断恶修善的样子是什么呢?就像这一句,陀罗尼的相貌是什么?我们换一个说法,就是断恶修善的样子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心”。

 

所以我们要勘验我们自己,有没有走在断恶修善的这条道路上,或者是你问问你自己,我有没有在断恶修善?从哪里看呢,就从你有没有慈悲心开始。有慈悲心,说明你已经在做了;心还是很硬、很刚强,还是没有断恶修善。外表的样子做再多,做再好,那是修福,没有真正的修心。

 

“《华严合论》云:‘观世音,表位西方。以西方秋杀之地,于杀处行慈救苦,即名观世音也。’”这是解释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名号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叫“观世音”呢?因为观音菩萨,他方位表“西方”,在五行当中,西方它属“秋”,五行属“金”。“金”有秋杀之气、肃穆之气,因为它也表示兵器,肃革。所以,这个地方,它是有一种肃杀之气在里面,而菩萨慈悲,老人家到这个地方去,就是去“行慈救苦”的。所以,用观世音菩萨来表示到西方去救苦救难。

 

“《普贤行愿品》曰:‘若令众生欢喜,则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这是在《普贤行愿品》上的一段非常非常重要的教诲。菩萨有讲道,“若令众生欢喜”,则是令“一切如来欢喜”,就是让一切大众生欢喜心,就是让诸佛菩萨生欢喜心。或者是你如果想要让一切诸佛菩萨生欢喜心,你怎么做呢?让一切大众、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就是让诸佛菩萨生欢喜心。

 

“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讲?“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为“诸佛如来”,他的本体是“大悲心”。这里的“诸佛如来”也包括我们,我们的本体是不是也是大悲心?所以佛菩萨的根本,就是大悲心。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这个大悲心,慈悲的心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是来自众生。为什么来自众生?因为看到众生苦,菩萨起救拔之心;一旦生起救拔之心,就把自己本有的慈悲心给启发出来了。如果没有看到众生苦,可能还没有那么快启发自己的慈悲心;正是因为看到众生苦,才把自己的那个慈悲的心给提起来。

 

所以“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为有了这颗慈悲心,所以就生起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是我们的真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因为我们的“真心”恢复了,启发了,所以我们的本来的面目,他才呈现出来。

 

这里的“成等正觉”,这个“等正觉”是如来的“十号”之一。《无量寿经》上有讲到“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个都是如来的名号。

 

这段话的意思它就是说,为什么让众生生欢喜心,就是让一切如来,诸佛菩萨生欢喜心?它的原因是因为,诸佛菩萨,他们的这颗菩提心之所以能够被唤醒,那是因为看到众生苦;因为看到众生苦,所以生起了大悲心,生起了慈悲心,生起了救拔之心;因为生起了这个救拔之心,这个慈悲之心,所以他本有的菩提心,就是他的真心,才会被启发起来;因为真心被启发,所以他就觉悟了,他恢复了他本来的面目。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众生,佛菩萨跟我们一样,也还在迷惑着;因为有了众生,所以我们才觉悟,所以佛菩萨才觉悟。所以佛菩萨觉悟以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度众生。他这个“度”有帮助的意思在里面,为什么要帮助?感恩的心。这里的“度”可不是施舍的意思,我觉悟了,我看你可怜,我帮帮你,不是;这里的“度”是感恩。

 

所以普贤菩萨的心,跟我们的心,用心不一样。你在形相上去看,好像我们也是在帮助人,但是我们用的心不一样。菩萨帮助众生是感恩,感众生的恩;我们去帮助人,是我们去施舍别人,我们在“上”,别人在“下”,所以这个不是平等的心。菩萨,平等的心,而且还有感恩的心在里面。所以这个是菩萨的心,存心跟普通人的存心不一样,不一样就在这里,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众生最爱的就是自己的“身命”,诸佛菩萨想帮助众生,那肯定是要帮助他最宝贵的。众生爱“身命”,佛菩萨就要去救护他的身命,尤其是“法身慧命”。“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所以我们不杀生,我们去帮助一切众生,去延长他的生命,甚至是延续他的生命,这是菩萨的心愿。

 

“由此观之,诸佛菩萨,千言万语,无非教人救众生之苦。”这个是诸佛菩萨的教诲。“邪魔外道,千言万语,无非教人食众生之肉。”所以这一点如果你看明白了,你就知道,真正的慈悲是戒杀。所以说吃众生肉也可以修行,这个不要去相信。

 

“故知劝人放生,则启人慈悲之心,为永劫长乐之善因。”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劝导人放生,爱护众生的“身命”,这是启发人的慈悲心;这个启发人的慈悲心,就是在帮助这个人长养他的法身慧命。不仅仅是帮助了他所要爱护的那个身命,也是帮助这个人长养他的法身慧命,救了他的慧命。这个人是救了那个众生的身命;佛菩萨,或者是你帮助这个人,劝导这个人,是救的这个人的慧命。所以都是在救命。

 

所以你帮助别人,帮助他、启发他,救他的法身慧命,启发他的慈悲心,这个是你永远快乐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因为众生以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延续为快乐,这是他们欢喜的;你帮助他们延续他们的生命,你当然也快乐,他的喜悦,你也同等地感受。

 

“劝人杀生,则启人残忍之心,为永劫冤愆之本。”所以你看,人有时候比较痛苦、不开心、常常抑郁、常常不欢乐,常常一个人都还愁眉苦脸的,那有很多的原因在里面;很有可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杀生比较多。所以他自己一个人,没人招惹他,他也常常不开心。所以,遇到这样的朋友,我们可以劝他多吃素、戒杀,他慢慢就会快乐起来。

 

“一言为祸福之机若此,可不慎乎?”一句话关乎到这么大的因缘,所以能不慎重吗?尤其是不要跟你的父母,或者你亲爱的人讲,我要吃什么什么什么;因为你一想吃,他们就会去做,你很无心的一句话,就会让他们无意当中造了杀业。

 

我们看到前一段时间,不是那个病毒又重新出现了吗?那后来他们发现,最初引起的是一位老大爷。这位老大爷,他是怎么感染上的呢?他是到那个食品海鲜批发市场去买海鲜。他为什么要买海鲜?因为他的孩子跟他说:“爸,我想吃鱼。”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常常无心的一句话,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览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