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七集(下)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传统文化育天下”

一叶知秋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三十七集

(下)

刘丹丹老师  习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下面讲到我们怎么来帮助父母挽回错误的念头呢?“是以心斡心”,这是让我们用我们的真诚心来挽回父母,用我们的孝心,包容的心、柔软的心,把父母的善心启发出来。这个“以心斡心”,这个“斡”,“斡”就是转,旋转的意思,用我们的心,帮助父母来转动他那颗心。

 

“视无形、听无声的工课”,这个是在做“心”上的工夫,这个可不是在形式上和表面上做工夫,任何的行为和言语,要从心地里面生出来,不是在形式上做工夫。形式上的工夫,你只是解决表象的问题,大家要了解,我们是心的问题,还得心来转换,以心感心。

 

“故不待行事不从。当见志不从时,孝子已费尽心计矣。”所以不是等到父母在行为上,已经有偏颇的时候,你才来劝谏父母;真正的孝子是在父母心念上有所偏失的时候,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费尽心力去下工夫,怎么来帮助父母,来改变这个不是太恰当的看法,或者是认知。“惟如是,故能心与之一而未始有违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跟父母的心合而为一,从始至终,我们的心都没有跟父母的心远离过。

 

“如此而诚,如此而顺,便把亲与我联属一本之真原,团团会在这里。”如果能够这样的诚心,这样地来顺承父母的话,我们就会把父母跟我的本原,父母跟我的本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真正的觉性,我们本性本善的那颗心,我们连到一处了,我们都是从这颗真心上去启用的。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彼此都能够感受得到,也都能理解,因为我们是用真心来交感的。

 

“便把天地同根、万物同体之真原,团团会在这里”,这是把万物与我一体,天地与我同根的本原,我们都连到了一起,我们一起把共有的那个觉性,都在想把它启发出来,我们的方向和目标都是一致的。

 

“何性命之不周?何位育之不行?何天下之事变经权不在我灵明斡运中?”如果我们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命运怎么会不转变呢?我们什么样的人不能感化呢?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不能化解呢?

 

虽然天下万事万物变化多端,很多都是我们不能预料的,或者是在我们预料之外的,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我们能够以真诚的心,我们可以以清净的心来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是可以转变这些很多、很复杂的事情的。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是谓集百顺以贻之亲”。就是我们这样做的话,我们会积累无量无边的善心、善行,用这个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上面这一段话,许止净先生曾经有讲道,他说颜先生这一段论述,《孝弟论》的这一段论述,“见地最超”,就是见地最高,颜先生对这一段文的理解、认知和见地,是非常卓越的,或者是认识非常透彻的。

 

“必如是,而后足称大孝”,只有这样做,才能称得上是“大孝”。我们前面有讲过“大孝不匮”,“必如是,而后不匮”,“不匮者”是什么意思呢?“不匮”是用之不竭的意思,这个“不匮”就是永无止境的意思。

 

你用这个心,“以之事上,则为忠”,用这个大孝不匮的心来“事上”,你就是一个忠臣;“以之事长,则为悌”,用这个心来事奉你的师长、长上,就是敬;“以之待友,则为信”,用这样的心来对待朋友,你才能做到信;“以之化下,则为慈”,用这个心来教化你的下属,或者是晚辈、后生,这个就是慈爱;“以之度生,则为悲”,用这个心来帮助大众,这个就是慈悲救度。“举一孝,一切法趋孝。所谓一以贯之。”这就是孔夫子老人家讲的,“吾道一以贯之”。

 

所以孟子讲道,“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孟子讲道,大舜他能够竭尽全力,来事奉他的父母,让他的父亲被感化,从而得到快乐。一个人只有跟性德相应的时候,他才会快乐,他用他习气做到而得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真正的是心性启发出来而得到的快乐。所以大舜启发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心生欢喜心的时候,“瞽瞍底豫,而天下化也”,他的父亲被感化了,天下的老百姓也被大舜的孝行所感化了。“能如是,自能操必得之权。”

 

所以,“大舜之所以德为圣人、备福尊养者,此也。”大舜为什么会被夫子老人家称为是“圣人”?为什么有天子之位,得万民之景仰?这个都是福禄达到了至极,因为有德。所以大舜就是这样来孝养他的父母的。

 

“武周之所以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者,亦此也。”下面跟我们举的例子讲的是周武王和周公老人家,他们兄弟两个人,对父亲的孝道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之存。因为文王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让天下安定,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武王伐纣的时候,是带着文王的牌位去伐纣的,表示自己承父之志,没有忘记父亲的使命、遗志,来帮父亲完成未完成的心愿。

 

“此个是常存的,常活的,彻于重元而贯于灵蠢的。”这是讲孝心的本性,是常存的,是永远不会改变和变化的,而且它是活活泼泼的;“彻于重元”,是彻悟万事万物的根源;“而贯于灵蠢的”,“贯于灵蠢”就是不仅人有这个孝心,一切万物,“蠢动含灵”都有这份心。

 

“故舜同天之命而凝天之休,以天事亲也。”“同天之命而凝天之休”,这是顺天休命,正位凝命的意思,这两个词是从“顺天休命,正位凝命”而来。“顺天休命”,奉顺天的美命,“正位凝命”,接受这样的使命,凝聚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老天赋予自己的使命。

 

“以天事亲”,是大舜他能够承担上天的使命,以完成天命的职责,这个功德来孝养、回向给自己的父母,所以他是“以天事亲也”。天命,用自己完成天命,来事奉他的父母。

 

“武祀乎其先而达乎郊庙,以亲事天也。”前面大舜是用他的功德、功业,来孝养父母;那么武王和周公,他们是怎么来孝养父母的呢?在《孝经》上有讲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天地之间,以“人”最为灵妙,万物之灵,而人的众多的德行当中,最大的德行就是“孝道”。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对于父亲要尊敬,要让父亲得到尊严。我们讲孝,怎么称得上是孝?要让父母有尊严,尤其要让父亲有尊严。因为在“乾坤”当中,我们讲中国最重要的经典《易经》,讲的就是“乾坤之道”,所以“乾”表示天,“坤”表示地,“乾”为万物之首,所以父亲是一家之主,真正的孝子,首先要让父亲感觉到尊严。

 

而“严父莫大于配天”,能够让自己的父亲,跟祭祀天地的时候一起被祭祀,这是对父母、对祖先,最大的荣耀。而自古以来,“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让父亲能够与祭祀天地一起被祭祀,这个是从周公开始的,以前都没有。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从周公开始,祭祀天的时候,因为以前凡是祭天地,都是在郊外,“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所以周公他在郊外祭天的时候,当时他是请他的祖先“后稷”一起来做陪祭。

 

当时在郊外是祭天和地,“明堂”是祭上帝。天地,一个是天和地,一个是上帝。在明堂祭天地的时候,这个明堂就是以前天子举行隆重仪式的地方,甚至是办重要活动的地方。

 

在明堂祭天地的时候,他是让他的父亲王季来做陪祭,陪同天地一起受祭。为什么要请人来做陪祭呢?这个就好像我们请客一样,主人要请客的话,那客人来了以后一定要有人陪;那我们祭祀也是一样,我们祭天也好,祭地也好,祭天地也好,等于说我们请客,我们要请人来陪,请谁来陪呢?作为后代子孙,或者是作为儿女的,请自己的祖先,请自己的父亲来陪,这个是一种荣耀,是一种光荣。

 

因为我们讲“孝”,《孝经》上有讲道,说是“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这是讲周公这一生,他的德行太多了。因为武王伐纣以后,没有多久他就过世了,武王伐纣的时候年纪也是蛮大的了,而他的儿子成王又很年幼,这个时候所有辅政的工作,都落在周公一个人身上,所以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能够绵延下去,周公老人家的功劳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也是夫子老人家一生非常敬佩的人。

 

那这里我们今天讲的是,“武祀乎其先而达乎郊庙”,就是周武王,或者是讲周公,他们请父亲和祖先一起来做陪祭,这是他们众多善行、德行当中,其实讲到最重要,“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他们有很多的德行,但是总结他们最好的德行,最后还是讲到,他们“孝”这个德行,来概括,或者是代表他们所有的德行。因为通过他们两个人的努力,可以让自己的祖先和父亲,能够跟天地一起享受祭祀,对于老百姓来讲的话,那是非常高的荣耀。

 

而且“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因为武王是天子,所以诸侯国看到天子来祭祀的时候,都会带着各地的礼物,一起到周天子所住的地方,一起来明堂陪同祭祀,那等于说不只是周家的子孙来祭祀,你看天下都来祭祀文王,祭祀后稷,“大孝不匮”,这叫宗庙飨之,子孙祭之,就一直绵延不断。

 

所以在周公、武王众多德行当中,以“孝”来圆满他们的德行,他们是以亲事天地,“以亲事天”。以亲事天,就是在奉祀天地的时候,请祖先来做陪祭,把敬重父母、敬重祖先,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礼遇的标准,跟天地并在一起。所以“天地君亲师”,这个讲的是大舜跟周公、武王,他们是怎么来行孝的。其实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大孝不匮”,真正的“大孝”。

 

“究竟是一‘生’字。自有天地以来,无日不生。”这里讲道,就是人不管怎么过,其实都是过的这一生,不管怎么过,都是一生。因为前面给我们做这么多的教诲,就是讲,看看圣人是怎么尽孝的;这里反过来,再来提醒我们,“究竟是一‘生’”,大舜也是这一生,武王也是这一生,周公也是这一生,我们也是这一生。

 

“自有天地以来,无日不生”,无时无刻,都是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亲与我都是一生生相续”,父母跟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没了以后再换一个身体,一直一生一生不断地轮回受生、受报。

 

“完著这个生,便把一世有生的物事都相触相动了,方谓之无忝所生。”所以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当中,首先能成就自己,进而能够成就父母这一生,进而能够帮助我们周围,所有跟我们有缘的人,都能成就他们的这一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话,“方谓之无忝所生”,才不辜负父母生育、养育我们这一生啊!为什么周朝“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因为天下老百姓感恩文王、感恩武王,所以连同他们的祖先一同感恩。

 

“张子西铭全是发明此意。”“张子”指的是宋朝张载先生,老人家的心量特别的宽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什么老人家能有这么大的心量呢?老人家在《西铭》这篇文章当中,讲的最重要的一个心态,就是“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思想,他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大家族,讲到每个人在这里面应尽的责任跟义务。

 

在《西铭》最后一句话,张载先生讲道,“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我在人世间的时候,我顺着性德,顺着人伦,尽我应该做的事情;等我走了以后,“没,吾宁也”,我走得安宁,我没有遗憾,我安宁而逝,心安理得。所以《西铭》整篇文章就是发明此意,民胞物与之量,万物与我一体。

 

“如王祥之孝,不免是个死法”,这是讲,王祥他对父母的孝,不管他怎么样孝,这个“不免是个死法”,在这里,我自己体会是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这一生过了也就过了,自己也过了,父母这一生也过了,那自己的性德没有启发,没有恢复本性本善,那父母的性德也没有得到启发,这是一种;另外一种就是,这个“死法”就是固定不变的,它没有变通,没有变化。

 

“会不思不勉矣”,就他也可以做到“不思不勉”,因为大舜是不思不勉的状态,那王祥,他也可以做到不思不勉。“不思不勉”就是没有勉强,不是刻意去做的,王祥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他都没有刻意和勉强去做,他真的是发自于他的真诚心去做的。“而未可谓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但是他虽然也能做到不思不勉,但是这个跟《中庸》上讲到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还是不一样。

 

“得与中是何物?”“得”跟“中”是什么状态呢?“不思不勉”是一个状态,“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又是一个状态,那“得”与“中”是什么状态呢?“是那天然活泼的。操无形之规矩,能尽天下之方圆。”

 

“得”跟“中”,它是一种既自然又活泼的状态;“不勉而中”,没有任何勉强,而走中道;“不思而得”,不刻意而得到,不是刻意做去达到的,它是自然的,它是活活泼泼的。“操无形之规矩”,它没有任何固定的样子;“能尽天下之方圆”,但是它能把事情做得很圆满。

 

“故云:‘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所以讲道,圆规和曲尺,它是测量方圆最高的标准;那圣人呢,圣人是人伦最高的成就,是做人最高的标准。因为在圣人身上,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做的是最完美的。“从容中道,圣人也。”而只有能够一举一动,都能依照中道而行,他才能合乎圣人的标准,他也才能达到圣人的标准,他不走任何极致、极端。

 

“然即不会得、不会中,则亦谓之思勉可也。思勉者,意也,识也。”因为“思勉”是刻意想出来,或者是做出来的,从“意识心”当中做出来的,通过思考而生出来的。“性真不和盘捧出”,它不是从性德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它不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是从意识心流露出来的,不是从性德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则傍在意识上用事”,就是你如果只是停留在意识上,来刻意地去做的话,你是有考虑得失的。

 

“若动著性谛,虽如舜之号泣怨慕,不可为人,不可为子。”因为你是有刻意而为之的,你就会有所思考,而你所思考的,肯定就是思考那些个人得失而已,不然你去思考什么呢?

 

所以你只要是有考虑到个人得失,虽然在这个情况之下,你也有时候会触动到你的天性,触动到你的本性,或者是触动到你的善心、孝心,你也可能会像大舜一样,孺慕号泣,你也会很难过,也会很伤心,但是“不可为人,不可为子”,你不能成为圣人,你也不可能成为至孝的人子。

 

为什么呢?因为你孺慕号泣的,不是孺慕号泣“我哪里没做好,会让父母难过,会不得父母的欢心”;你孺慕号泣的是“为什么我的父母不理解我,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我怎么还这样?”你所有一切一切的,都是你做得很好,父母接受,父母理解,父母也能够改变,你会很欢喜;如果你所有一切的付出,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得不到父母的接受,你就没那么欢喜了。这个就是“刻意而为之”的。

 

所以“这样困勉之极,依然不思不勉耳”,你虽然很努力地去做,但是你依然没有办法做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虽然你依然这样很努力地去做,你还是“不思不勉”,你还可以继续不思不勉,就是虽然你做得很勉强,做得很刻意,你还能继续做下去,你终究有一天会启发你的德行,启发你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做下去。

 

所以这句话,他的解释,没有固定的一种解释,最主要的是看我们从哪个方向去看这段话。这段话最主要的是,希望我们能够达到大舜所达到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境界。

 

所以,尽量不要用“心意识”去答,这是师父老人家常常说的,我们的性德,你靠阿赖耶识是缘不到的,你再怎么努力,你也缘不到那个性德,性德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你才能够达到的。所以这个话,大家深深去体悟,去感受。

 

“吾人既不能生而浑全,与尧舜一般”,既然我们不能够像尧舜那样,生来善根就很深厚,你看尧舜,尤其是大舜,我们看到,没人教他,老人家天性就是这么的至善和纯朴。

 

那我们不是这个根性怎么办呢?“当思亲所与我是何物。原不是目视耳听的空髑髅,酒囊饭袋的臭东西,何堪将此抵塞,糊涂过了日子,且以此奉其亲也?”虽然我们不像尧舜那样的根性,但是我们也要想一想,我自己也好、父母也好,我们都不是这个眼睛能看,耳朵能听的个空壳子,就是这个身体,不是真正的我们,这个身体,过一生,将来它就会变成泥土,变成尘埃;但是我们的灵性,我们的性德,它是永恒不变的。

 

但是觉性迷了以后,它就会变成阿赖耶识,就会变成灵魂,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恢复我们的性德的话,我们的灵魂就会一生一生地投生转胎,一生一生地轮回不断,一生一生地又要重新再经历各种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所以,我们怎么可以把这个原本灵明的性德,糟蹋成现在这个样子呢?现在是什么样子呢?“背觉合尘”,糊里糊涂的这个样子。而且我们自己这样过也就罢了,也让父母过这样的人生,过这一辈子,下辈子继续再来?

 

“思及此,一跃跃出,浑身作汗”,一想到这里,我们就应该奋勇努力,做一个改变,不可以这样,自己不可以这样,父母也不可以这样。“便不肯把天下第一等饶与别人做”,我们不可以把成就自己、成就父母,这第一等的功德,第一等的好事,让给别人来做,一定是我们自己做了,自己受益,也要让父母跟我们一起受益。

 

“自家做得一分,便是孝弟尽得一分。到完完全全修德备福,则舜武为君之孝与周公为相之孝、孔子素王之孝,莫不殊途同归矣。”所以自己做得一分,那就是我们自己尽一分孝悌的力量,等到我们做得非常圆满的时候,福德齐彰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像大舜一样,像武王一样,像周公一样,像夫子老人家一样。

 

大舜和武王,他们是“为君之孝”,因为他们有天子之位,所以他们以这个来尽他们的孝;周公老人家是“辅国之相”,他以这个来尽孝;孔老夫子,“无冕之王”,虽然不是帝王,但是百代可师,千百年来百世之师,天下人非常敬重的老人家,那这个老人家是以“德行”来尽孝。

 

那我们如果能够努力地,有一分力量做一分力量,等到我们性德显现的时候,“性德显现之日”,就是我们“福慧齐彰之时”,那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尽圣人之孝,这就是“大孝显亲”。

 

所以最重要的,讲到最后,其实是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成就自己的人生,能够成就父母的人生,让父母和我们自己,永远都能够超脱轮回之苦,这个是为人子这一生,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孝心、孝行的体现,这是“大孝”!好,那我们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恩您慈悲学习)


本节课程《感应篇汇编》原文

 向上滑动阅览

是以心斡心,视无形、听无声的工课,故不待行事不从。当见志不从时,孝子已费尽心计矣。惟如是,故能心与之一而未始有违也。如此而诚,如此而顺,便把亲与我联属一本之真原,团团会在这里;便把天地同根、万物同体之真原,团团会在这里。何性命之不周?何位育之不行?何天下之事变经权不在我灵明斡运中?是谓集百顺以贻之亲。大舜之所以德为圣人、备福尊养者,此也;武周之所以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者,亦此也。此个是常存的,常活的,彻于重元而贯于灵蠢的。故舜同天之命而凝天之休,以天事亲也;武祀乎其先而达乎郊庙,以亲事天也。究竟是一‘生’字。自有天地以来,无日不生。亲与我都是一生生相续。完著这个生,便把一世有生的物事都相触相动了,方谓之无忝所生。张子西铭全是发明此意。如王祥之孝,不免是个死法,会不思不勉矣,而未可谓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得与中是何物?是那天然活泼的。操无形之规矩,能尽天下之方圆。故云:‘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从容中道,圣人也。然即不会得、不会中,则亦谓之思勉可也。思勉者,意也,识也。性真不和盘捧出,则傍在意识上用事。若动著性谛,虽如舜之号泣怨慕,不可为人,不可为子。这样困勉之极,依然不思不勉耳。吾人既不能生而浑全,与尧舜一般,当思亲所与我是何物。原不是目视耳听的空髑髅,酒囊饭袋的臭东西,何堪将此抵塞,糊涂过了日子,且以此奉其亲也?思及此,一跃跃出,浑身作汗,便不肯把天下第一等饶与别人做。自家做得一分,便是孝弟尽得一分。到完完全全修德备福,则舜武为君之孝与周公为相之孝、孔子素王之孝,莫不殊途同归矣。”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