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中庸》 第24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第二十四集


课程视频



(马老师讲于第五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好,我们看到第二十七面的第三十七自然段,请大家来把这一段读诵一下,『诚者』预备起。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性德,不是外来的。但今天为什么不诚呢?因为有了障碍,那这个障碍呢,就是我们的自私,还有自恃,就是容易自以为是,一叶障目。

 

本来世界是非常的广大和辽阔,但是有执着自己那一点点小的利益的时候,就好像一片树叶能不能把整个世界给遮住?(能)。遮不住!但是呢,在你的世界会被遮住。为什么呢?就那一片小树叶,就把你眼前的整个世界给挡住了,你认为你的世界就是这样子。

 

或者好像一个青蛙,是吧?坐在井里面,看没看到天?(看到了)。但是它觉得天有多大?(井那么大)。实际上天有多大?(很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这个,很多原因,『性相近,习相远』。

 

首先我们要了解『诚』它的一种含义。我们的师长老人家在讲经的时候,就常常引用曾国藩先生的读书笔记,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一念不生之谓诚』。

 

但有时候我们讲我们很真诚,是吧?其实真诚那就是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你心里还有一个『我』很真诚,只不过你那个树叶比别人大一点。还是那一个妄心,一个妄念把我们的真心、真诚就给障住了。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现在的眼前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实际上是已经被障住的世界。但是,我们感觉我的视力很好,1.5啊,跟那个没关系!你就算借助科学仪器,哈勃望远镜,是吧?能望到很远很远,无数光年之外的外太空,所了解的宇宙世界还是那么的渺小。

 

那怎么样才能够了解整个的宇宙世界呢?一念不生!那我们怎么样来理解这『一念不生』呢?我们查阅了曾国藩先生的读书笔记之后,对这一句话他有一段的讲述,在这里和诸位学长一起共同来学习一下,来找回我们的诚心。

 

『谈中孚卦』。昨天刘老师也和大家讲到这个八卦,这个不是发明,也不是创造,只是伏羲氏把宇宙万物的真相用很简单的几个符号给我们透露出来。所以这个卦,它是宇宙的信息、宇宙的符号。

 

曾国潘先生在读『中孚卦』的时候,因为我们对《易经》都还很陌生,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解释,有时候不清楚越解释越迷惑。『孚』,大家了解是一个信任,可能我们对卦比较熟悉的是『谦卦』,是吧?『谦卦』,这个卦一会儿跟再大家聊一下,为什么它是六爻皆吉。

 

『因思人必中虚』,经过启发之后,有了心得。这个『中』也包含人虚怀若谷,他中间不含一物,虽然不含一物,但是可以生万物。『不著一物』,因为心上只要有一件事物,这个『一物』大家不要仅仅理解成物品。这个『物』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人、事、物』。大家了解,就不会执着在一件物品上。

 

没有这样的一种障碍的时候,『而后能真实无妄』,这是把一个结论先给我们指出来。否则,只要心中有一物,就会被物转,不管是什么事情。

 

你看爱孩子好不好?(好)。但是有没有父母就被孩子给转得一塌糊涂的?(有)。你说难道不爱吗?那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就是『不著一物』。『不著一物』不是什么都不想,那个叫无情无义,了解吗?他想,但是他不被影响,这个境界就是我们要去达到的,这个就是『中庸』的一种境界。

 

『盖实者』,『真』我们理解。『实』,『不欺之谓也』。『欺』是欺骗、欺瞒。其实一个人有『欺』,除非他不知道,这是另当别论,他知道,而不敢,或者种种原因吧,不能真实去面对,有这个『欺』的情况的时候,『真』或者『实』还在不在了?(不在了)。就会有一种叫『心虚』,有没有?(嗯)。

 

你看小时候有没有偷看过人家的考试卷?(有)。我不知道你们。回想一下,如果有,你感觉你没看以前,就是你以前考试很有把握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但是那天没有把握就偷看、或者想要偷看、或者偷看以后,诸位学长,你们觉得是什么心情?(心虚、心慌、不安)。

 

有没有感觉?(有)。其实那个行为很小,那个行为其实我们讲就是两秒钟吧,或者三秒钟,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心不安会不安多久?(好几天,好久)。好几天啊?不止了!应该好多好多的,只是我们有时候没感觉,但是有时候一想到,就那种发虚嘛!(是)。

 

为什么?就是有一物在心中,什么『一物』呢?分数。是吧?不就想多几分嘛?其实也不光是分数,还有面子。每个同学不一样,有些成绩好的,他也想多看两眼;成绩不好的,反而有时候他就不管了。所以,大家就能感受就是『不欺之谓也』。

 

其实有过这样的感觉也不是坏事,你从来没有,你就好好保持,这辈子不要有心虚的感觉。有过,你感受一下,好不好?(不好)。你对比一下嘛,不对比,你不知道『踏实』的可贵。

 

对比一下之后,发现原来『踏实』很可贵。你说没得到一点利益吗?得到一点,但是那个利益太小了,不值得。那相比之下,还不如往后咱们就『不欺』,还不如往后咱们就心里『踏实』。所以,曾经有过一种心虚、不踏实的感觉,实际上不是坏事,你自己对比一下。

 

『人之所以欺人者』。我们讲为什么会欺人呢?他总不会无缘无故吧?你说有人他是无心,无心他也是好玩嘛。你看有没有骗你,骗你什么,其实逗你玩是不是也有一物?(有)。

 

只要有一物在的时候,了解这一点,不随便去开玩笑,尤其跟孩子,有没有?有时候逗他玩,你逗几次之后,他就逗你了。

 

因为的确一骗好像紧张,实际上说:『啊,没关系,没关系,怎么怎么样』,有没有?好像让人感觉,一种心情的起伏。实际上就是已经在一种不真实的状态,所以开玩笑也好,还是逗人玩也好,不能这样子。

 

唉,你们干过没有?(干过)。以后不能干了啊!偶尔干,旁边要提醒一下:这样不合适。有时候我们做不对,有时候自己不知道,知道,我觉得都会去改正过来。有时候就已经习惯了,旁边提醒一下:这样不合适。

 

『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著一物』。至于是哪一物,我们不去管它。有时候我们自己都还不一定知道,有时候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说话有一点不实?为什么我说话有点虚?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心里『别著一物』,有没有?(嗯)。

 

你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回过头来找一找,我们讲『内省』嘛!你找一找,『噢,原来我是被这件事情影响,我是被这个人影响,我是被一种虚荣影响』。找到了,我们就好对治了,不然,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心中别有私见』。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想法。『不敢告人』。为什么不敢告人?如果敢告人的话,还是不是私见了?(不是)。就不是私见了,是什么?就大公无私了。

 

『而后,造伪言以欺人』。为什么人的『诚』,我们刚刚学习到,『诚』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请问现在我们诚不诚?(不诚)。真心是诚,现在习气是不诚。

 

那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从本性的诚变成了习性的不诚?了解吧?你总得把原因找到嘛!你不会无缘无故的。今天我们就发现,原来原因在哪里?(有私见)。就是被这个东西给害惨了。

 

有的是造伪言,有的就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有的小,有的大,但是究其源头都还在这里,『心中别著一物,心中别有私见』。

 

其实有好多弥天大谎,了解吧?(嗯)。就是现在中央电视台也提出来这个冬虫夏草,是吧?还有就好多,不知道什么原因,就都是这种情况。为什么会有这种『造伪言』的情况呢?(利益)。嗯。

 

『而后造伪言以欺人』,那如果我们把这个原因找到。不是我们常常讲心理学吗?请问这是不是心理学?(是)。这是最深的心理学,直接给你探到源头。所以了解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心理疾病,不需要心理师去调节了吧?不然你在外在的很多很多地方找原因,你还是在枝末上打转。

 

『若心中不著私物』。没有私见,没有一物,『又何必欺人哉』。大家有没有发现,骗人还费脑筋?(是)。你们也知道,而且有个麻烦的事情,你为了这一个谎话能圆过来,(撒一百个谎来圆)。一百个是吧?好几个谎来圆这个谎,越圆越圆不了,那个牛皮就吹破了,『又何必欺人哉』。

 

其实大大方方的,比如说,有人觉得有点虚荣,家里穷,是吧?就好像要讲得家世好一点。你就大大方方的,我家就是一个普通的、贫穷的一个家庭。其实别人也不会,可能也会有人瞧不起你,可能也会。

 

但是你自己呢?要感觉自己家里好,然后要吹,反正很多很多问题就由此而产生。『又何必欺人哉』,所以很多事情大大方方的,反而就不用那么辛苦。

 

『其以自欺者』,我们讲这个欺人的人,其实欺人之前,他先欺骗了谁?(自己)。对!所以自欺之人,这个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

 

今天我们讲这个不是说谁好谁不好,好不好?(嗯)。我们今天是来把我们内心深处别著的,其实不止一物了。(是)。诸位学长,咱们心中有多少物?(好多)。

 

师父讲经的时候说,可能偶尔走过电影院的时候,会看到电影院外面有一些海报。师父就可能那时候看到一个海报,叫《心有千千结》。好像是琼瑶的是吧?你们回去不要拿着这个片子来看啊!师父可能看到就说:『现在的人何止千千结,是万万结』。就形容我们的心上有不止一物了,太多太多物了。

 

今天,那你说批评谁?不批评谁。因为这个是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太多太多原因。没有人愿意说我不想好、不想诚实的,没有,一个都没有。但为什么会慢慢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种种原因。那我们今天就是把这个原因找到,然后慢慢地来克服。不然的话,就会觉得又是在批评谁了。没有批评任何人,好不好?(好)。

 

『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每个人所别的,或者所放在心上的,都不一样,那我们可以举出一些比较明显的例子。打一个比方,理智告诉我们,要『好德』是吧?就是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但是习气有时候告诉人要好色,有没有?(是)。那好德和好色会不会打架?(会)。肯定会打架嘛。

 

『所知在好德』。实际上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学习,对我们的学习也是影响很大的。你说学习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找个对象吗?我想初发心绝对不会是这样,但是为什么会在学的过程中就开始变了?

 

我们不要去举那个个案,你说有些高中同学,到现在都幸福美满的,是吧?一起上高中、一起上大学,然后又幸福美满的。有,太少了!绝大多数都是(毕业拜拜)。哦,毕业拜拜。

 

我们了解初发心应该都是想好好学,但最后呢,也被一些人影响,『这样两个人可以互相促进、互相督促』,是吧?实际上两个人就是互相的,就是牵扯,两个人就在那闹别扭。

 

『所知在好德,而所思在好色』。这个『所知』是『人之初,性本善』,『所思』在『性相近,习相远』。那就看哪一个占上风了,但是往往『好德』会被什么打败?(好色)。好色!因为习气,这个我们了解,它还是很重的。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打败之后,不得已就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说我会好好学习,真的假的?(假的)。为什么是假的?因为他有『好色』这个东西在。你说难道他不想好好学习吗?想!但是因为有这个东西在的时候,跟一般人没有这个东西,他说我想好好学习,一不一样?(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结果也是大相径庭。

 

『不能去好色之私』。这个也要讲,好德和好色,这个也要区分。那你说该不该有个正常的交往和找对象呢?该不该呢?(该)。该嘛。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好德)。那自然而然很多事情就,我们讲水道渠成。但是心里他更多的是在『好色』这个方面的时候,那此(好德)消彼(好色)长,反而两个都没有得到。

 

如果今天重点是在『好色』这里的时候,我们不讲『好色』了,我们只是用这个词,为什么用这个词呢?就是在《论语》上讲到的:『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个实际上古往今来都有这种情况,不光是我们,现在更加地厉害了。

 

但是现在,要了解怎么样去把它突破呢?我们今天重点放在『好德』这的时候,两个都得到。就是你正常的家庭,了解吧?但是你一偏『好色』,两个你都失去,所以很可惜的就是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不能去谈对象,我是对那些还没有结婚的讲。

 

『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也』。这个时候就开始掩饰、找理由了。重点在哪里呢?去还是不能去?你说有这样的一种,这种『好色』,那也能理解。那重点是在我们能不能把它,通过学习、通过好德,把它给去除掉。不能的话,那他这个问题就开始出现了,就开始『欺』了,就开始欺我们的德行了。

 

『是故诚者』。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诚?不是说我对人很真诚,那你心里有一些,这个『好色』只是一个代表,了解吧?其实好名、好吃,是吧?好玩,种种,那你的真诚是没有办法现前的。不是说你不真诚,是你没有办法真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真不真诚?(不真诚)。不真诚,对。其实知道自己不真诚,还有真诚的机会;不真诚觉得自己很真诚,连真诚的机会都没了。

 

『是故诚者不欺者也』,这个『不欺』有一个味道,就是也好德也好色,但是他不欺自己有一个好色的心,了解吧?如果你觉得『我就是好德』!实际上他那好色的心都还很重,那这个时候他那个真诚就不见了。

 

那这个『诚』就『不欺』,我有,为什么有?因为它是习气,这个习气是无量劫所养成的,而且特别容易被影响。你看现在的孩子,你说七八岁他懂个什么?是吧?你看有没有唱情歌的时候特别投入,就好像真懂似的。

 

无始劫的情执,有没有?你说他懂什么?才七八岁,到十二三岁那个可能会懂一点,七八岁,你就知道人的无始劫的情执有多重。

 

所以,为什么中国小时候就开始学礼,三岁、六岁,所以,他一生守礼,因为前面那个根基打得好,『男女有别』。好像有点,就是有点拘束。但是我们看结果,家庭美不美满?那有没有离婚的?可能有。有没有休妻的?可能有。

 

但是在整个中国历史来讲,那个是非常非常稳定的家庭结构,为什么?因为前面种的因好,不让你起杂念,不让你起邪念。那个杂念、邪念起完之后,它是论心不论事。

 

大家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不是你做还是没做的问题,做了问题更大。很多事实的发展,它是论心不论事,你只要这个心一动。以前我们不太理解,现在量子力学家已经把这个秘密揭示出来:人的念头一动,就对物质、就对一些事物的发展就开始产生影响了。

 

但是人因为都有,古人了解,都有这些『好色』习气。那最好在开始的时候,就从缘分上,第一个避免;第二个,就是你好好地长养这个『好德』。

 

人真正德行越来越不断提升的时候,还会不会常常地被财、色、名、食、睡给左右?那为什么像范仲淹先生,像这么多的古圣先贤,他们顶天立地?他们就是从这些习俗当中跳出来了。他们如果跳不出来,还是凡夫一个。那今天我们是凡夫,我们要怎么样?要跳出来,不能就是一直陷在其中。

 

而我们了解,不光是在事上。事上那个只能是暂时,最重要我们要从哪里下功夫?(心上)。论心。所以,大乘佛法,还有包括我们儒家,都是从心上。因为了解,这是根本,事上呢,只是枝叶。

 

你事上没做,但是心里起了一大堆杂念,请问麻不麻烦?(麻烦)。家庭还是不幸福。你说我没有做坏事啊!但是有没有起邪思杂念?(有)。行,那天天这些,常常有的话,那这个麻烦就在这里产生。

 

『不欺者,心无私著也』。就是没有这种自私的见解和一种爱执著一些事物。那『无私著』,你看一层一层帮我们分析,『无私著者,至虚也』,就是我们讲一念不生,才可以称为『至虚也』。所以天下的至诚在哪里生出来的呢?是『天下至虚』,『是放天下之至诚』。我们的这份诚心诚意,它的这个体,源头就是一念不生。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有一种体会,我们先了解我们没有办法达到至诚,因为我们心里不仅只有一物,是吧?(嗯)。很多物,但是我们可不可以努力地从一分诚到两分诚、到十分诚、到一百分诚、到一万分诚?这个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

 

我们怎么样提高我们的诚意或者真诚呢?是不是每天对着镜子练真诚的笑容呢?不是。那是怎么样?或者说我想要对人真诚,或者我们自己在那里想着我要真诚一点。也会有一点好处嘛,但是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什么?把什么去掉了?(私)。

 

『私著』放下一分,真诚就现前一分。所以大家从这里再来体会《大学》跟《中庸》是不是一脉相承?(是)。为什么我们的诚意不见了,因为『致知』被蒙蔽住了。就是我们讲诚意,我们都很想诚意,但现在才发现,我们讲的诚意,跟《大学》、《中庸》的诚意不是一个概念,了解了吧?

 

我们的诚意是我们自家的那个标准,这个诚意是古圣先贤的这种『至虚』,没有私著的这种诚意。那现在,为什么会障碍住呢?因为我们智慧不明白。为什么智慧不明白?比如说,我们打一个比方,『好色、好名』,只是用这个作代表,『好德』,现代人选哪一个?(好色、好名)。

 

但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选哪一个?(好德)。那你说他没有受过教育吗?他受过教育很多,你真正问他,你应该好德还是好色?我看明目张胆说好色的人,有,但是以前就算他好色,他也会说我也要好德,他也知道这个是拿得出台面的,了解吧?

 

但为什么还会这样?他就是这个『知』没了。不是说他不懂,他为什么这个『知』被蒙蔽住了?因为色、名这个东西,你只要有一物,你就被影响了。所以《大学》告诉我们,本之本从哪里下功夫?(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他是一分、一分、一分不断地增加。而我们了解《中庸》当中的『真诚』的『诚』是从哪里下功夫呢?也是从『格物』下功夫。所以,了解这一点之后,在具体生活中看我们有没有放下。

 

『当读书则读书』。我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就是你做一件事情,专心做一件事情,这也是练我们的一种功夫,一种真诚。人是不是生活中只有读书呢?他还有好多好多事情。但你在同一个时间你能做多少事情呢?(一件)。但有没有有的时候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心里是思绪万分?(是)。

 

一会儿想着一会儿要做什么,一会儿想着昨天有哪里做错了,今天要再弥补一下。本来我们当下做的事情,是这个时间段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结果这个事情也没做好,然后那个事情,因为你一直牵挂,又做这个,也不能够专注。

 

你想问题你就认真在那想问题,做的事情,虽然我们不想分心,但是因为我们分心太习惯了,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因为我有这个经验,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一会想东想西。一会儿做那个事情的时候又会想这个事情,就是止不住那个念头,怎么办?

 

今天我们练真诚,就是我当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专注把这件事情做好,我对这个事本身就是一种真诚。比如说我们读书的时候,那大家就要练一个功夫,就是天塌下来都不关你的事。当然不会塌来嘛,就是形容,不是到万分紧急的时候,你就专心读书,你就练一个功夫,定功。

 

比如说,你们读书的时候容易被什么影响?(蚊子)。蚊子,不是有驱蚊的那个六神驱蚊液嘛,它对蚊子没有伤害,但它不喜欢闻那个味,所以这个时候对我们的身体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你就喷一点,是吧?那它就不影响你了嘛。

 

不然也会被蚊子影响,它叮了你以后,『我供养你』。除非你不痒,当然你没有别的事,你供养一下就供养一下。但是你有别的事情要做的时候,你吹一下,是吧?它就走了,不要在这些事情上分心。

 

还有哪些事情容易分心?读书的时候,旁边有人说话是吧?被书中的经文影响,又不知道想到什么地方去了,(是)。那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只要你觉察到你念头跑掉了,就是你念头要收摄的时候,所以我们这个功夫要长期地练。

 

『当读书则读书,心无著于见客也』。哪怕下面一个小时要做别的事情,那我们想清楚之后,先安住在当下,『无著于见客也』,或者做事都可以。『当见客则见客』,那这个时候我们要把什么放下呢?(读书)。读书就放下。

 

『心无著于读书也』。就是尽量我们的心神不要胡思乱想,慢慢地我们的心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专注。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诚,就是一种敬。不然你跟人说话,对方在想别的事,随口跟你在那应付,你觉得好吗?(不好)。不诚、不敬。

 

其实听课的时候也是如此嘛,你说听课的时候像不像两个人在交流?(像)。你说六十个人,关我什么事?那除非你不在这个其中,你可以不进这个课堂,对吧?但是你只要进了这个课堂,有没有感觉就是一种交流?(是)。那这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是不是我们锻炼诚敬的地方呢?(是)。

 

有些人诚敬心就是在这三年、五年不断地听经过程中被培养起来的,有些人在这个听经的过程中堕落下去了。听我想听的,不爱听的,爱理不理。会不会有自己不爱听的呢?(有)。有嘛,但是我们的诚在哪里?我们的敬在哪里?如果连诚和敬都没有,那你传统文化怎么学啊!所以学了多少年,叫不得其门而入,大家知道吧?(嗯)。

 

为什么不得其门而入?不诚、不敬!还觉得自己很诚敬,『你看我听师父讲经多恭敬』!那你怎么听别人没有这个恭敬心?那不就还是做给师父看的嘛,有没有?听师父讲经的时候,做出一副很恭敬的样子,我觉得没必要嘛。

 

你平常咋听经你就咋听经嘛,当然在师父面前还是要做个端正的样子嘛。但是你不能一听师父讲经就好像要恭敬得不得了,听别人就是随随便便、漫不经心的样子,我学得像不像?(像)。我以前我也是这个样子,就是发现原来自己不懂得什么叫诚,不懂得什么叫敬。

 

你说人不懂得诚敬吗?那为什么听师父讲经这样子?其实人可以诚敬的,就是心里有一物给障碍住了。哪一物呢?傲慢。如果人觉得自己不如人,听别人的时候,请问会不会很认真听?(会)。

 

为什么很轻慢、随意?觉得你也不如我嘛,就是这份傲把自己的诚和敬就给障住了。那是不是这个人不如你呢?可能还真不如你。但是因为不如你,你的轻慢、傲慢起来之后,离传统文化是远之远矣。

 

那我们看现在学圣贤教诲的有几个比师父强的?不多,是吧?(嗯)。但是大家有没有看到师父在听别人分享和讲经的时候,是什么态度?是不是一副高高在上,『你说吧,我听听』?(不是)。是什么态度?有一次也把我给震住了,我们很敬佩,而这种诚和敬不就是在这些小的日常当中被培养出来的吗?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是这样,那出去工作应不应该?当然会有一点差别,那个心思还是会散一点,但是应该要保持这样的一种恭敬和诚敬。为什么不能保持?他也很想保持,为什么保持不了?后面我们会和大家谈一下,就是被一个『傲』字给障住了。

 

你说他贪色吗?也不贪;贪财吗?也不贪。他贪什么?贪名。这个『名』,其实这个话也不是我讲的,师父讲的。好像他不贪利、不贪财,是吧?其实名后面就是什么?(利)。名和利不分家的。

 

『心无著于读书也,一有著则私也』。当一个人的心是『灵明无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空灵,这种洞彻事物本源的一种能力呢?因为他的心没有杂染。那事情来呢,我们该要怎么去应对我们就怎么去应对,『物来顺应』。

 

大家有没有这一生花了好多时间在无谓的担心上?(有)。有百分之几?(很多)。真是比例不少,全都担心在这个其实无谓的担心,该来的就来嘛,是吧?『物来顺应』,就像古人讲到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未来不迎』。有时候一些未来事情,其实讲到这里呢,有时候想想自己也常常会被影响,一些可能来的事情,或者一些事情,我自己能觉察还是被影响。

 

『当时不杂』。但是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怎么样培养我们的诚敬心。『当时不杂,既过不恋』。其实对于人是最容易堪验我们的心真不真诚、恭不恭敬。对物品,你高兴的时候对它好一点;不高兴,你不理它,它会不会有意见?没意见嘛。人呢?(会)。最明显了。

 

『既过不恋』。师父也常常讲功夫一定是在人事当中要得到一个锻炼。现在人怕跟人打交道,是吧?(是)。你们都有同感,我以前也是,见人我有点怕,现在还是怕。那怎么办呢?就得突破,就想自己怕的是什么?你慢慢一点点地把它突破的时候,你会发现有那么可怕吗?(没有)。没那么可怕。那以后你们还怕不怕了?(还是有点)。

 

『是知谓虚而已矣』。那我们讲这些我们就比较能理解了,那这个『虚』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你说一念不生,一下子我们做不到,但这样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多虚一分就是多清净一分,就多一分诚敬。『是之谓诚而己矣』。

 

讲到这里,想和大家就刚刚所谈到的,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最容易看出一个人他谦不谦虚、他恭不恭敬、他真不真诚。因为别的你可以撑一下嘛,是吧?你对这个客人不是特别喜欢,但是你可以撑一下,别人也不会细细去观察,有时候也就过去了嘛。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能撑多久?其实这个『诚』字很不容易的。是不是一开始我好像很认真、很专注就是很真诚呢?那个时候有时候靠的是一股气、一股劲撑在那里。那会不会在往后时间相处久了,或者学习时间长了,人的那个怠慢、懈怠,或者是傲慢就不知不觉起来了?(是)。那个才是我们真实面目。

 

对,不是刚刚一开始,你学个三五天那个感觉好像状态很好,我很恭敬,实际上那个还是个新鲜劲。你看你干啥没个新鲜劲?一般大家的新鲜劲是多长时间?就看什么样环境了,是吧?(嗯)。

 

比如说你有时候到一个新的旅游区,你一看那个旅游区好嘛!(嗯)。其实有时候我会观察那个在那边生活很久的这些小商贩,这些常常在那个很美的环境工作的人,他们会不会一到那,就开始拍照,到处看,然后很欣喜?他们是什么感觉?(麻木,不新奇了。)

 

有时候你去看看,我们偶尔才来一次,就感觉很新鲜,但真让你在那里住个几年,你基本上也就烦了,还想回到你自己家里那个公园走一走,还觉得蛮亲切的。

 

人刚刚开始都有一种新鲜感,那时候会比较专注,比较能提起一种我想好好学、我希望要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而这个时候是不是我们真的有这份真诚恭敬呢?应该从更长的时间来看。

 

学了一个月,现在几个月了?(三个月)。这个不是要求大家,您自己去看,因为我想将来大家往后的学习是不是仅仅这四个月?(不是)。如果是的话,那很多问题就简单了,往后我们还有太多的机会去学习。

 

那您觉得我们现在学习的诚敬心跟刚刚学的时候,哪一个更好?(刚学,现在)。这个得问自己,每一个人他不一样。如果您现在的诚敬心比刚刚来的时候更提升,这个就学到东西了。如果比刚刚来的时候更散漫,甚至是傲慢,这才三个月,那三年呢?会不会眼睛就长到头上面去了?

 

因为这个不是说哪个人,可能人人都有这种傲慢的习气。你说这个傲慢习气哪来的?与生俱来。只要你起一个『我』的这个念头,这个是在经典上讲的『我爱、我慢、我痴、我见』跟着就起来了,叫四大烦恼常相随。

 

难得的是有的人他真的是学问深时意气平,他懂得尊敬人、恭敬人,他把这个习气给慢慢地化解。有的是强压,那个不管用,因为稍微时间长一点、松散一点,那个习气又会起来,自己也很难受。

 

但在更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受益就会越来越少,为什么呢?『我慢高山,法水难入』。你看那个水只能滋养哪里的环境?(低处)。但是心慢慢地越来越高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太爱自己了,这个太爱自己是一种自恋,一种孤芳自赏,就类似,他不是那种真正自爱。

 

真正的自爱是爱我们的本善,他那种爱是一种自大,一种就是这个世界上他只看得起自己,谁都看不起。这样的一种心态来学习,『我慢高山,法水难入』。

 

所以,在《印光大师文钞》当中有一段给我们很好的一种提醒。『学佛之人』,我们看祖师是怎么来看这件事情的。大家有没有发现,社会上有没有傲慢的人?(有)。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的傲慢?有点财,但他有时候也会收一点,是吧?

 

传统文化或者佛法当中修学有没有傲慢?(有)。哪种傲慢更难对治?(学佛、学传统文化)。其实学佛的傲慢比世间那个傲慢更难对治。我们觉得世间那个傲慢还看得见,佛法的傲慢看不见。其实不是看不见,自己看不见。

 

其实社会上傲慢,你说他傲慢,你也能觉察他有点二百五那个劲。但是你跟他一说,这些人也蛮可爱的,马上『哎呦,我很惭愧』。因为我们有时候讲课常常会遇到嘛,有时候说几句之后,他们很可爱一点,上来分享『嗯,我很傲慢』,他还能够认识到,而且他还好对治。

 

但是佛法的傲慢,那个就深了。有时候别人能觉察,有时候别人是觉察不到,有时候最麻烦的是自己一点都看不到。所以,那这样的一种学习之后,不但不受益,可能还会对别人造成一些影响。那你看初学的人会不会把他那个劲就学过去了?(会)。学好,好像要好几年,那个劲,我看稍微带一下,他马上就学过去了。

 

『古今亦有』。哪一种情况古往今来都有呢?『初』,就刚刚学的时候,他也蛮有善根,有一定的悟性,也很认真地在修行。那很认真修行有没有一定的成绩?(有)。麻烦来了。就是有一点小成绩,得到一点所谓的『轻安』,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境界。

 

如果是的话,你会一直保持,在任何境界你都能保持。但是我们发现,只是暂时的一种身心的愉悦,有没有?(有)。这种状态,所有修行人,只要你开始有点下功夫修学,肯定会有这种状态,没有一点奇怪的。你没有,只能代表你什么?你没有认真学,那就不提了,他也傲慢不起来。

 

麻烦就在这,他有了这种感觉,好,有没有感觉有点自命不凡了?(是)。发现一些还不如他的,就开始有点『你连这个都不懂』,是吧?或者把自己的一些境界就开始描述出来,就类似一种好像感觉很好的境界。实际上你有一点开始贪著那个境界的时候,你的境界是不断地往上升,还是怎么样?(下降)。急速地就开始下来了,这个关是每个修行人都要去面对的。

 

其实有这么一点好的境界奇不奇怪?(不奇怪)。不奇怪嘛。但是因为在这个『轻安』的时候,他的一种『你看,我有,你们没有嘛』。就跟我有钱,你没钱嘛。其实他只是换了一个东西嘛。我有好房子、我有好车子,你没有嘛。

 

但我有好房子、好车子、我有钱,那个傲慢好对治。这个好对治吗?(不好对治)。这个还是真修行,他真有了一点点的成就之后,就开始有点飘飘然了。那这个飘飘然开始之后,就开始有点变质了,因为这个『慢』。

 

你说如果觉察,然后慢慢把它调平,这个是个好事。有没有发现没有人提醒的话,或者提醒他根本不听的话,他就走向另外一条路了,哪一条路?(魔道)。大家知道这个魔跟佛在很多方面是很相近的。

 

第一,魔是很有福报,那个福报之大,大家自己到现在社会上看看就知道了,那个福报有多大,正法反而好像福报都很普通。他也能讲一些,因为他也懂得因果,他也行善,他也断恶,但是在行善断恶的时候,有一个非常严重的习气他不断,『傲慢』。这一傲慢之后,整个就开始变质了。

 

『初则知见甚高,极力自利利他』。后面,有了一点进步,有了一点心得,有了一点这个好的状态,身心比较稍微悦愉一点,甚至出现一点好的境界,跟诸位讲,都是很麻烦的事情。有没有人会说『我看到光了』?有没有人说『我看到佛了』?有没有人说『我看到一些很美好的,或者一些境界』?有没有?(有)。

       

好,如果你见如不见,那这个是好境界。但是你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会放在口上。好像不常常跟人说,但是有机会的时候,也会说一下。其实你那个一说,就已经开始着魔了。什么是真正好境界?心如止水。

 

就跟昨天你们见到什么现象没有?(没有)。没有吗?你们眼睛都闭着的吗?比如说你们去浇,(葡萄)。我不知道你们看到什么没有,就打个比方吧,比如昨天你看到一些情况,哪怕是很奇特的,你会不会放在心上?如果昨天你看到一道光了,『我看见,你看到了吗?』有没有?完了,那个就是着魔了。

 

真正的佛,跟你示现这个境界?让你的心动,那个一定是魔,魔和佛的区别就在这里。只要让你心动,就是魔。有的是我们怕,这个马上就青面獠牙,这马上你就知道;有些是让你生欢喜心,这种境界来了,因为他就把你的一个境界破坏了,什么?清净心。

 

我们恐惧是不是一种魔障?(是)。忧虑是不是一种魔障?(是)。欢喜呢?(也是)。但是,人为什么喜欢这些境界?为什么?好名!你看你没有,我有!我梦到师父了,是吧,你梦到没有?没有嘛。就类似这种情况,有,我们不否认有,但是,见如不见。根本不放在心上,也不会放在口上。那这种是什么境界?这种就是佛境界。

 

因为他就是让你的心不动,才跟你示现这个境界。只要示现这个境界,你心一动,诸位学长,你就知道是啥境界了吧?(魔境)。就是魔境界了。但是我们很容易就掉入这里面,为什么掉到这里面?傲慢。

 

为什么傲慢?因为我有这样的境界,你们都没有,这个代表自己修得很好嘛,有没有?(有)。对,这种傲慢就在这些地方就开始显现了出来。这些话都不是我讲的,大家了解吗?大家往后听师父讲经,师父会告诉你。

 

『极力自利利他,后则知见僻谬』。因为有了这种障碍吧,就开始偏颇了,就开始贪恋了,就开始执著了。有时候我们可能也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说某一天学习效果特别好,有没有感觉第二天也想有这种好的学习效果?(是)第二天有吗?(没有)但是会不会有点着急?(会)。对,这个就开始受影响了。

 

『为可悲可痛』。这个关是大多数修行人都要过的一关,很多人在这关就给当下去了。因为那个时候谁的话也都听不进去,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修得很好,因为自己修得很对,谁的话他都不大听得进去,就一意孤行朝着自己希望的、想象的一个方向在走。实际上傲慢心已经增加得不像样子了,但是自己一点都觉察不出来。

 

那你说这种傲慢,别人看不出来吗?(能)。跟大家讲实话,看得出来!我们谦虚不是表现在外在,好像很谦卑,这个鞠躬,是吧?言语很谦卑。那种固然是一种礼节,但实际上,内心有一种,就是我们讲叫做自以为是吧,或者自认为修行还都不错的时候,他会不会在学习过程中就流露出来了?(会)。他怎么流露出来?其实根本不想听你说什么,有没有?(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你能撑出来。你天天这样,能撑出来吗?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成人那个面子是特别重的。小孩子你说他两下,他有时候还好弄。但是,不说呢,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对。但是就看我们自己怎么来面对这个问题的。今天想不想做一个真正修行人?(想)。想,就要看到问题,去克服问题。

 

如果只是图一时好看,装点门面,将来去跟人吹吹牛。对,现在就是这种情况,跟人茶余饭后就在那吹吹牛。那种你可以不用去真正去下功夫去对治这个很严重的毛病。而这个毛病是我们成年人,尤其是年纪长一点,最难克服的。

 

你说少吃一点我们好不好克服?(好)。好色好不好克服?(好)。还有一些别的都好克服,最难克服的是什么?(傲慢)。其实蔡老师讲课也都讲了,就是『面子』嘛。你如果真要面子的话,你成圣成贤嘛!不是撑一个『我修得不错』、『我境界比人高』。那种都是很空、很虚的东西。

 

『究其病之源,皆因好戴高帽子』。其实就是好名,有没有?(是)。哪些属于高帽子?那我们今天讲从学佛人的角度,哪些是高帽子。外面的高帽子咱们知道,哪些高帽子?你讲讲外面人的,你容易给人戴的那个高帽子是什么?你们都没戴过吗?(你好有知识学问)。还有什么?(你好厉害啊)。还有什么?

 

那我们看学佛当中的高帽子是什么?『您修得真好』、『诶,您境界不错』、『嗯,真有见地』,他有一种,一览(众山小)。那种唯我独尊。你看,人要谦虚很不容易,就稍微捧一下,有的是真心赞叹,有的呢,就是叫奉承、恭维,结果顺着那个恭维,就上去了,这个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谁不想、谁不希望听到一些肯定呢?不是说我们为了得到肯定而去修行。但是你在修行过程中,一定有成绩。有成绩别人会赞叹,但是你听到赞叹会是什么反应?首先对赞叹你那个人有没有好感?(有)。甚至还要回敬他一顶高帽子。哎呦,两个人高兴啊!唉,你们怎么笑呢?为什么?是吧?你给我一顶,我给你一顶,我再给你一顶。

 

我对你很好,你对我应该也很好,但是真正的好朋友,当然,称赞恰到好处。那个一些不足的,一些需要的,那我们归过于私室。那你说需不需要赞叹呢?(需要)。需要,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赞叹』和『高帽子』的区别。『赞叹』我们是真心的一种感谢和肯定,但不能太过,不能太高,也不宜太多。尤其对已经修行很久的人,这个话都可以少讲。

 

对,那我们在听到别人赞叹的时候,如果是有点陶醉,那个比酒最迷人,会陶醉那种感觉。你们有这种经验吧?(有)。不是说『你再赞叹两句吧』,而是,就容易下次遇到的时候别人没赞叹,就感觉有点失落。已经就开始被这个东西影响了。

 

或者要做出一点来,让别人,或者讲出一点让别人觉得你很有修行的东西来,别人才好赞叹你嘛。行了,就已经开始落入逐名、爱戴高帽子那个路了,这个是很麻烦的事情。

 

往后的修行都是为了什么修行?不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了,都是为了戴高帽子了。这个我们不讽刺人,也不批评人,就是我们对照自己。因为人都喜欢听一些好的话,这个我们不否认。但听到的时候,我们应该是一种警觉:我有他讲得那么好吗?我难道一点毛病都没有了吗?我应该做得更好一点,对得起人家对我的一种信任。

 

对,那这个时候就变成一种理智,而不是一种『你看看我修得不错』。的确,你比很多人都有修行、都做得很好。但是只要好戴高帽子这一念一起来,那个就走向了魔道了。

 

『致无知无识之人』。有些人就恭维人习惯了,『各以高帽子为彼戴』。戴上去容易,而且戴得自己也欢喜,还好拿吗?(不好拿)。不好拿了。『戴之已久』。很麻烦就是在这个地方,『正知正见已失』。虽然也是天天在读经,天天在念佛,天天在打坐,天天在拜佛修行;但是呢,正知正见已经失去了。『完全成邪知邪见』。这个话不是我讲的,印光大师讲的,对。

 

问题是他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他知道,这个就好了嘛。他为什么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给障住了?(高帽子)。高帽子给障住了,还觉得真的做得不错。那应该也会有一些冷静的和这种就是善友会去提醒他,但是,有的时候呢,他那个毒中得就很深。

 

『纵欲救援』。就是看到这种情况呢,想拉他一把,想帮他指出来。但是话还没说两句,有没有感觉脸色就变了?(是)。你怎么再讲?不讲呢又感觉,再讲,就会出现『纵欲救援,反成按剑』。

 

我觉得祖师这句话讲得真是有味道,『按剑』是一个动作。大家看过那个《大唐豪侠传》还是什么?就是类似《新龙门客栈》那种?(有)。你看那些侠客往那一站,『反成按剑』就是『你说什么?我傲慢?再说一遍』!『反成按剑』,你看见没有,就是马上就要拔剑了,还讲吗?(不讲了)。就是『纵欲救援,反成按剑』。就感觉好像《新龙门客栈》一样,那种杀机四伏。

 

好,那你还救吗?没法救了。哪些人好救?一下子认识到,很难受,心里肯定很难受,我们这个都经历过来的,那个难受劲,你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是真修行人,他突破这一点,他把那个傲慢给打掉,你真修行的功夫就出来了。这个东西不打掉,到最后就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其实都是好面子,或者我们讲叫『护短』。

 

『只好任他去』。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算了吧。有一首歌叫《随风而逝》是吧?就是你没办法,任他去。所以,祖师就讲到,『凡好心学佛者,皆当令其立志自省,庶不至成,此结果也』。这个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善友的提醒,自己闷着头这样去。而且应该也是很刻苦、很努力、很认真修行,有一定成效的时候,这些魔障就开始出现了。

 

其实有时候认识之后呢,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变。好,所以那个傲慢障得就很重。甚至障到,就是前面跟大家讲到的『一叶障目』嘛。其实你看那个大海,有没有有时候我们就像那个小水泡一样,我们认为我们的世界就像那个小水泡一样,那没有破嘛,然后就是,其实整个大海你就看不见了。那我们怎么样回归大海呢?(豁达)。把泡给突破。

 

所以曾经古人讲过一段话,就是『认沤弃海昔年事』,『认沤』就是那个水泡,『弃海』就是把真正的大海的这种利益都障碍住了,『昔年事』,这是以前曾经也犯过的一个毛病。『认沤弃海昔年事,鼻孔撩天未识羞』。实际上在讲谁呢?(自己)。讲我们自己。

 

后面一句话就是,现在想到了,就汗先流。就是以前这种『鼻孔撩天未识羞』的状态的时候,会不会感觉自己不好?(不会)。还感觉良好嘛。

 

那觉悟了之后,回过头来,就好像看另外一个人。有时候我们在一些人身上有没有看到我们曾经的影子?(有)。有时候会想到自己,想到的时候,就汗先流,就是感觉惭愧,汗先流。

 

就是『我比迷人加一倍』,就当时的这种状态比迷人更迷。迷人之迷好破,什么的迷难破?聪明人的迷难破。一般傲慢的都是那种,一般的还是聪明人?都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也真的是有一些聪明的地方,那个亏就吃大了!

 

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傲慢的七种形式好不好?(好)。不是一个傲慢就解决,七个傲慢。

 

『一者谓慢』,我们认识了才好去对治。那这种慢一层一层地往上加,那这样的一种慢它是『不敬等类,藐视劣类』。这种『慢』是两个人水平差不多,他也知道别人跟他差不多,但是呢,他对别人少一份恭敬、尊重。那对于比他低的呢?他就开始,跟他水平差不多的,这个是不敬,那这个比他低的呢,他就『藐视劣类』,这种就属于慢了。

 

第二种慢呢,叫『过慢』,就是比这个慢更增加了。我们还是用这个作比喻,跟他水平接近的,他认为他比那个人强,这个就比刚刚的『慢』要厉害一点,是吧?(是)。那比他强的呢?他觉得跟他差不多。那更不用说比他低的了嘛。那这种是属于比这个慢要过,叫『过慢』。『于等谓胜』,觉得自己比他强,『于胜谓等』,这个就开始有点自高了,第一种那个还有点分寸。

 

第三个慢叫做『慢过慢』。就过慢嘛,是吧?这个比『过慢』还要慢,叫『慢过慢』。所以这个中国的汉字大家慢慢地去体会,蛮有味道的。是哪一种呢?就是还是用这个来比喻,前面那个比他强的他觉得跟他差不多嘛。这个呢?『我比你强耶』!实际上他的水平比别人低,但是他觉得他的水平比别人高很多。那这个就是『慢过慢』。人的那个慢心有没有会膨胀?(会)。就是这种,『于他胜中,谓己更胜』。这是我们修行非常大的障碍,因为他都是心上,自己在那里,有这种情况。

 

第四是『我慢』。『倚恃己能,欺凌于他』。自己比别人懂一点、多会一点,多懂一点,多会一点,就恃才傲物、恃能傲物,甚至还有点欺负人。『欺凌于他』,那这种是第四种。

 

第五种叫做『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他真不知道,一种是自己在那往脸上贴金。这种我们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是实际上他的水平,比如是个凡人,是吧?他觉得自己水平到哪里了?贤人或者圣了。

 

这种是两种情况,有一种是他不知道,不知道圣人的境界,他觉得自己是,这种是一种无心的过。有些呢?他就标榜自己接近圣贤嘛,这种就是希望人来恭敬嘛,希望人来供养嘛。还有一些就是觉得自己有神通啊有些什么,实际上不是自己的能力,那很多就出现这种情况。

 

那有一次师父老人家就遇到一位老婆婆,她就见到师父说:『师父,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因为她对经教也就是不了解嘛,师父一听就,真正证阿罗汉果的人会不会说他证阿罗汉果?(不会)。

 

觉得自己证阿罗汉果,他还有一个『我』在,『我』在,那个凡夫一个。连那个须陀桓,别说阿罗汉了,就是初果,小乘是四果,须陀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就是初果的斯陀含都已经不认为我已经证得斯陀含了,你就了解那个境界就是已经没有我见了。

 

但是那个老婆婆就是觉得『我证得阿罗汉果了!我证得阿罗汉果了!您要给我印证一下』。然后师父被她搅得也没办法,知道这个老人家不是有意的,是觉得好像自己境界不错,感觉自己比以前很好,就觉得自己证果了。师父想到:『哦,经上讲到如果证阿罗汉果的话,会有六种神通。我们不说六种神通吧,你现在看墙壁外面,能不能看到外面有什么』?『看不见』。『您听一听楼上楼下在讲什么』?『听不见』。『你没有证』!

 

因为证的话,他这种神通,就是能力就恢复了。这才『噢!我没证』。师父讲经的时候举到这个例子。这种是误会,就感觉自己有一点的功夫,但是觉得好像达到一种的境界,这都是经教的境界、道理不明。就是比以前应该是会好一些,但是呢?这个就是误会。那恶意的就麻烦了,恶意的就是后面了,就个就是开始欺骗善良的信众了。

 

『六谓卑劣慢』。做好事做多了有没有傲慢?(有)。你看我做好事比你多,是吧?我捐钱比你多!我工作比你辛苦!容易傲慢是吧?那做坏事会不会傲慢?(会)。会!你看我坏事干得比你多,你行吗?

 

我记得有一个朋友也蛮有意思的,他在学传统文化之后,有些,大家就分享嘛,说『我以前的毛病习气多』。他听了有点不服气,『你有我多吗』?就是那种,蛮有意思的。『卑劣慢,不服多胜,以劣自夸』。你看有没有以前一些小孩子在学校里,以能把老师气哭为能?(有)。那个就是这种,就觉得自己很有本事嘛,那种就是这种『卑劣慢』,这都是不懂事。

 

『七谓邪慢』。这个就很麻烦了,其实都是从慢慢开始走上邪道的。『成就恶行』,大家知道这样的一些邪慢,最后都会堕到哪里去吗?都是到地狱去的。『恃恶高举』,本来都是有一些善根,有一些也是真修行的一些修行人,但是就是这个『名』这一关过不去,就影响了。

 

实际上今天讲这些不是讲别人,是吧?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怎么样才能够不犯这七种慢。怎么样才能够不犯这七种慢呢?所以,《易经》给我们开了一个药方,『谦卦,六爻皆吉』。自始至终,不是说我开始谦虚,我在学习过程中谦虚,当我们有成就了呢?越有成就越要谦虚。

 

『谦卦』就是我们越学,越有德行、越有见地、越有成绩,我们应该越要低。你看这个山本来是很明显,大家都看得见的,今天,我们要在底下。这个就很不容易,这个就是一种『谦德』。那从哪里做呢?从恭敬人、尊重人开始做起。好,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