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弟子规》第04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   “传统文化育天下

第四集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


我们了解到根的重要性,也知道做人,儒释道的根本是什么。那我们下面来了解一下《弟子规》,大家看这三个字,实际上把《弟子规》的纲要都包含在其中。我们看『弟』这一个字,从伦常上来讲,弟是相对于哪一个伦常?兄弟。兄弟要能够做好,就要讲『悌道』,这就是『弟』的意思。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实际上还包含了做弟弟之道,或者讲兄弟之道,其中也包含对长辈的态度。『子』相对于五伦的哪一伦关系?父子关系。这个『子』不只是说儿子,它是为人子之道,讲的就是『孝道』。所以,一个『弟』是悌道;一个『子』是孝道。


我们再来看『弟子』,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它是一个名词,相对于哪一个身份来谈弟子?学生跟老师。要做好弟子,并不是说自称是弟子就可以了,而是我们有没有真正是一个好弟子,这就是师道。所以,《弟子规》前面的两个字就包含了孝道和师道。


『规』是规律,也可以说是规矩,那什么是规矩呢?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很多人没有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谈到规矩会是什么反应?约束、压抑、不自由,还有什么?一般人或者我们没学习之前,看到规矩、看到条约、看到规则会是什么反应?束缚。内心会不会有一种反感?甚至还听有人说『制定规矩就是让人来打破的』,这就是邪知邪见。各种观念听起来哈哈一笑,但背后无形当中,好像就不太愿意遵守规矩,而这一点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学习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如果只是学一些爱和感恩,比如跳一下手语舞、分享一下、洗个脚,有没有感觉大家还是蛮愿意接受的?但如果今天我们要求来学习的人,都要站好、牌子要戴好、头发要梳好、衣服要扣好,还有什么?坐要坐好、不准抽烟、不准喝酒、动作声音要轻,吃饭还要注意很多很多,还有等等的规定,请问他还学不学?就算还学,但是会不会带着一肚子气学?(会)。来你这儿学习,虽然管吃管喝,但有没有一种反感和抵触?对于这样学习的人,他们只要接触到,我们不太多要求。只要稍微符合一些规矩,哪怕上课打个瞌睡,但是别打呼噜,要求已经降到别打呼噜了,别的基本上不怎么管,但是这样弘扬传统文化行吗?(不行)。这只能是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个印象,这样弘扬传统文化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没有规矩。


为什么规矩这么重要?我们了解『规』,它是圆规,『矩』就是尺子,甚至包括直尺。在经典上,孟子讲过一段话,『离娄之明』。『离娄』是一个人,他的眼睛视力很好,就不只是1.5的概念了,可能是像飞行员那样的视力,能够看到很远的秋毫,『秋毫』就是麦子、麦穗的毫毛,细细的,隔着很远他都能看到。能明察秋毫,能够看得很清楚,眼力强吧?(强)。离娄他就有这样的一个特点。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公输子是他的学名,他的别名叫鲁班。所以要解释一下,鲁班我们很熟悉,能工巧匠。甚至做出来的一些木偶,只要有机关都能动,非常的巧。这样两个人,一个有这么强的眼力,一个有这么好的手艺,但是不以规矩,不给他任何一种参照物,不给圆规,不给直尺,他连一张桌子都做不出来。


你说那么能工巧匠,怎么连桌子都做不出来呢?他是能做出来,问题是桌子要稳、要平、要正,我们才可以说这是合格的桌子。那以鲁班的能力,可能闭着眼睛也能做出一张桌子嘛。但问题是正不正?四个角平不平?是不是直角?它整个是不是很合适的,恐怕就不一定了。这么好的资质,但如果没有『规』和『矩』,它都不成方圆。所以就了解规矩的重要性,它是一个标准。都想做好,那么我们会问,什么叫做好?都讲扎根,那什么样叫扎根?什么样才算把根扎好了?


如果只是想一想,只是说我心好就好了,没有一个标准,可能你的心已经很有问题了,但是我们还误认为『我的心很好』,有没有这种情况?(有)。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标准。今天有没有学长觉得,以前我们感觉自己还算是个孝顺的女儿、儿子?(是)。好像是你们自己讲的,结果读完经典之后,感觉还是不行,做儿子还不合格,做女儿还不合格。


为什么以前觉得还蛮不错的?因为跟那个打骂父母的比,跟那个天天和爸爸妈妈要钱的比,你是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那个标准行吗?(不行)。那是一般普通人,或者是我们自认为的标准。但今天我们是要以一个圣人做人的基本标准,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对照一下自己,做得好的我们保持,做得不足的要提升和改进。


我们来目测一下,我们找一个道具,用这个镇纸,这是一种文房用具,谁估算一下它多长?一人只能说一次,三十厘米、二十八厘米、二十厘米、二十五厘米,有的眼光可能还不错,那它到底多长呢?虽然我们没有经验,但是很简单,只要拿出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尺子)。我们来量一下,谁刚才说三十?这么准!掌声鼓励。


我只是举一个例子,今天这个是比较简单一点的。如果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更复杂的东西,你会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不知道是合适不合适,有时候自己做完了,也不知道对不对。如果我们的心中有一把尺,现在你看到的这是一把有形的尺,你走到哪里,你带到哪里,你不用去记它多长,但是你用这个一量,按照这个标准做出来,那肯定不会有错的,放心大胆地去做就好,这个是有形的尺子。


诸位学长,在我们的内心要不要有一把无形的尺子、无形的规矩?或者说做人的准则和标准?(要)。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做人就会做得乱七八糟的了,这就是规矩的重要性。所以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再看到规矩,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生起一种抵触、反感,甚至是出现『我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质疑。


诸位学长,为什么要遵守?要做好人,要过幸福的人生。你可以不遵守,人可不可以不遵守?(可以)。现在人都讲自由、讲民主,有各自的想法。这个标准不是一般的标准,如果是做个桌子,最多这个桌子不能用了。但是做人的标准,你不遵守或者打破了,人如果做不好,得到的结果就是你的人生将是支离破碎的。


没有任何人愿意自己的人生过得支离破碎,但为什么会支离破碎呢?很大的一个原因,或者是不懂规矩,或者是懂规矩但不愿意遵守。你有你的自由,你可以不遵守,但是不遵守就会有它的后果。并不是说跟谁在那较劲儿,不是说跟谁在那怄气,但假设最后你没有按照做人的标准去做的话,那日子就很难过了。


所以《弟子规》的1080个字、360句话、113件事情,是不是谁拿这个规矩来约束你、强迫你呢?(不是)。现在人都有一点个性嘛,大家有没有小个性?(有)。但是你要了解,这是你幸福人生的一把尺子,幸福人生的一个准则,你看要不要遵守?你不遵守,那看你不遵守的程度是多少,如果是偏差百分之十,那还好一点。如果偏差百分之四五十,偏差百分之九十,那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有没有我们打开《弟子规》,发现很多人的人生跟《弟子规》的教导是背道而驰的?大家都想得到幸福的人生,但为什么换来的却是家庭、人生,各个方面都不是很好?就是因为没有按照《弟子规》的做人准则去做。所以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懂得规矩的重要了。它不是约束我们,不是强迫我们,不是来压抑我们。如果讲得更实在一点,这是在爱护我们、保护我们,它是给我们的人生保驾护航的。


有两种人,一种是他要搞清楚,他才去遵守。还有一种人,他不用搞清楚,他就去遵守。不管是搞清楚遵守,还是不搞清楚遵守,只要他遵守,请问会不会幸福快乐?(会)。只要你肯遵守,就能得到相应的效果。那诸位学长,咱是那一种搞清楚再遵守,还是不搞清楚就愿意遵守的人呢?(搞清楚)。大多数人是哪一种人?不搞清楚他是不会做的,我们都是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才愿意去做。所以,今天必须得把一些道理,跟大家细细地分享,为什么前面跟大家分享花的时间比较多,就是我们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我们才愿意去遵守。


哪怕一时还做不到,但是你已经有了我想要去遵守的这份心,就算有时候忘了,只要别人一提醒你,你会不会马上就想起,『我又忘了,赶紧做好。』如果你本身就是被动的,就是不情愿的,就是不愿遵守的,有时候你做得不好,别人一提醒你,会不会小性子就来了?那你说下次还提醒吗?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因为遵不遵守并不是靠别人要求,而是你自己的事情。


《弟子规》这部经典,它成书是在康熙年间,作者是山西运城地区的一位读书人。学历普通,秀才,秀才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再往上有举人、有进士,那就更高。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的贡献大不大?(大)。而且是不是仅仅对于他的家乡和那个时代有贡献呢?(不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贡献呢?因为他把这些符合天道、人伦的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用通俗、浅显、易懂,又符合自然规律的言语把它讲出来。大家很容易学、很容易背、很容易记,也很容易理解,也能够去遵照、去落实。


所以我们饮水思源,也要来认识一下这位圣贤人——李毓秀夫子(1647-1729年)。『毓』是后代的意思,『秀』是好的人才,所以大家从他的名字和他所做的事情,应该说丰功伟绩也不为过了。是谁给他的一种期许和厚望?(父母)。大家有没有发现,他没辜负父母给他起的这个名字,所以李夫子他有这份孝道在其中。


当时成书呢,还不叫《弟子规》这个书名,当时的名称叫《训蒙文》。这个『训』就是第一句话:『弟子规,圣人训。』不是一般人讲的话。『蒙』是启蒙、开蒙,蒙以养正,就是蒙卦里面的一种深刻含义。慎于始,从养成好习惯开始,那没有养成好习惯呢?没关系,就按照这个标准,把我们的好习惯重新再建立起来。


从某种角度讲,今天我们学传统文化算不算一种启蒙教育?(算)。如果说是认字、识数、唱儿歌,这个启蒙我们已经过了嘛。但是今天我们接触传统文化,好像一个婴儿(baby)一样,不太了解或者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其实从某种角度讲,也算是一个启蒙的教育。


无论以前我们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和思想观念,把它暂时先放一下。而今天一些正确的、好的思想,我们先接受。重要的是我们的信心,你相不相信这把尺子?对于这把尺子,我们相信一定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弟子规》这一部经典,圣人所讲的这些道理、这些教诲,你相不相信?


有的人很单纯,他就相信,这是一种情况,还有的人就会问为什么会是这样。所以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单纯地说我们相信,而是我们要解决它为什么这样,我怎么才能够把它做好。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信心才能够建立,才能够生起来,才能够去克服以前思想观念上的一些错误和行为观念的一些偏差。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还是很容易在学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自己过去的想法和习惯。这样只能说学比不学强,但还是依照自己以前的习惯在做。今天如果我们真的是在一种启蒙的状态,恭喜大家,那我们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而不是带着包袱、带着很多的一些成见在学。


现在这样跟大家讲课,大家能听进去吗?(能)。如果能够听进去的话,那就通过这样比喻,让我们看清楚,我们实际上在思想观念上,在行为举止上,有好多不符合这些标准和尺度的。如果今天你符合这些标准和尺度,不说太多,只要符合百分之九十,请问今天你已经是什么人了?是贤人了。如果符合百分之六七十,你今天已经是什么人了?是君子了。如果今天你符合百分之四五十,请问你已经是什么人了?是善人了。


那我们今天是什么人?(凡人)。凡夫还有很多烦恼习气,可能只有百分之十符合,还有百分之九十不符合。但是那百分之九十已经习惯了,因为我们已经觉得那个尺度是准则、是标准,很多时候都习以为常,因为已经二、三十年,三、四十年了。所以小孩子他好学,好学在哪里?他没有这个包袱,没有以前形成的一些习惯,你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他就认为什么是对的。现在我们学习很麻烦,先过一遍,符合自己口味的,跟自己以前所学的一样,『good,good』;跟自己以前所学的不一样,『no good』。


今天和大家分享,不是我的想法,不是我的习惯,而是圣贤经典的教诲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如果我们是一个启蒙状态,把我们一些习惯和想法暂时放一下,你按照圣贤的思路,圣贤的说法和做法,去试一下。那如果自己的这种习惯和成见不放下的话,会不会又容易拿自己的这把尺子去量圣贤的尺子?(会)。那最后还是会相信哪一把尺子?自己的那把尺子。


等于学是学了,但是你还是依照自己的标准生活。小孩子学,他有一个好处,他有没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所以,他一开始学习,在这个启蒙的过程中就把最正确地告诉他。当然一开始如果他接受到错误的,他也搞不清楚,这个也是很麻烦。但是好在古圣先贤从一开始,从他会读书、会认字,就把绝对没有错误的教诲给孩子,把这一生做人的根基、德行的根基就建立起来了。


而我们今天可能或多或少已经受到很多的污染和染浊了,在思想上、行为上都受到了。如果是行为上的欲望这个还好克服,现在我们最难克服的不是在欲望和一些情绪上,这些你稍微伏一下,或者你不跟人生气,这个都还不是大问题。尤其我们已经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甚至五十多岁学习,请问三四十岁、五十岁,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没有形成呢?应该都已经形成了,那我们在思考问题、看问题时,容易以什么作为衡量标准?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或对事物的一些看法。那如果都正确都很好,这个倒也是个好事情。不是说大家完全都不正确,但是我们客观地、冷静地思考,我们的思想或者一些见解,或者是一些想法,有没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如果没有错误的地方,跟你讲,你今天不用来到这里学习了,很多的问题你全都解开了。


今天好多问题解不开,大家知道原因在哪儿吗?思想观念。但是容易在学的过程中,自己的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因为没有回到零,或者是没有回到受污染之前,所以虽然我们在启蒙阶段,但是这个启蒙很辛苦。辛苦在哪里呢?哪些人特别好学?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刚学传统文化不久的,和已经学传统文化好几年,但是没有系统、没有从基础根基学起的相比,哪一个更容易学?(刚学的)。


那为什么之前学了很多,或者是已经了解很多的人,反而容易有障碍和困难呢?就是自己的成见、自己的所知障,都已经形成了。但你比较单纯,没有太多想法,你刚刚接触,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你很幸运。但已经有想法和知见了,甚至有时在听的时候内心还比较纠结和混乱,那这个时候我们要想一想,是坚持自己的一种习惯和思想,还是按照古圣先贤的教诲去做。


所以,这个启蒙它是取自于天地万物之间的一种自然现象,山水蒙,蒙卦。我们常常听说启蒙,请问『蒙』是什么意思?萌芽,这个萌芽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无论是见过还是没见过,或者您想象一下,在山清水秀的一座大山脚下,涌出一股清泉,请问这股清泉刚刚涌出来的时候是什么状态?清澈、透明,没有任何的染浊,形容一个孩子没有受污染。而在这个时候,你把正确的、好的告诉他,把这种清澈、透明、单纯,一直保持到终老,这就是启蒙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诸位学长,很遗憾的是我们已经错过了。但是第二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传统文化,或者是眼前的这段时间,大家在开始系统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是第二次的一个启蒙。这时候我们自己的一些习惯和想法,不是说都不对,也不是完全要否定,你暂时先放一下。你把《弟子规》当中讲到的这些重要的教诲,或者思维,或者见解,或者行为方式,你先接受,然后按照这样的教诲去做,并且养成好的习惯。实际上现在我们就在接受启蒙的教育,所以《训蒙文》它就是这样一个含义。


在蒙卦当中,这就是蒙卦的一个卦象。虽然我们错过了成长的第一次启蒙,但是我们开始进入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二次启蒙,这就特别的重要。尽量让我们的泉水从刚刚涌出来的时候开始,能够一直保持着清澈。如果从一开始就把正确的、好的、善的养成好习惯,大家知道它的作用有多大吗?在蒙卦当中就告诉我们,『蒙以养正,圣功也。』它不是一下形成,它是养成习惯,然后内化,那这样的一种教育,就是『圣功也』,所以这个《训蒙文》的意义在此。


后来另一位读书人叫贾存仁,这是我们要感谢的圣贤人。他做了一些整理、编撰,最后把《弟子规》编撰成书,用《弟子规》这样的一个名字。这部书出来之后,在我们中华文化当中,尤其是启蒙教育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小开始学习,最基本的三部经典,哪三部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但是缺少一种生活化的教育。《三字经》是中国文化的概论;《百家姓》教我们认字和找到我们的源头;《千字文》它里面也是包括认字,有很多的典故。但是生活的教育还缺乏,而《弟子规》的出现弥补了在童蒙养正生活教育中的一种教化。它不仅仅是家规、家教、家学之集大成,它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教诲生活化的一个高度浓缩和概括,所以《弟子规》从此就传承下来了。


《弟子规》的第一句就特别重要,第一句怎么告诉我们的?请问《弟子规》是不是李毓秀夫子自己的想法,自己家庭的习惯?或者是不是贾存仁先生他自己的一个规矩呢?(不是)。《弟子规》要取信于社会大众,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根据《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在《论语·学而第一》的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夫子的这一句教诲。


那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夫子的这一句教诲是不是他老人家自己的想法?(不是)。请问夫子的思想,夫子的言语行为,他的教化,所学、所传、所教、所行的是谁的思想和行为?(古圣先贤的)。我们看《论语》上,其中师父老人家讲有一句非常重要,师父老人家讲到,如果让我去选《论语》中哪一句重要,每个人选的可能不一样,而师父说他会选『述而第七』的第一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圣贤教诲不是哪一个人的思想,不是哪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古古相传、一脉相承的道统,这就是『弟子规,圣人训』。秉承着我们经典传承的一个基本,『述而不作』,诸位学长,这一个思想观念重不重要?(重要)。为什么重要呢?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人爱创新、爱创作。这个创新、创作符合规矩和天道吗?其实符合规矩、符合天道,还用您创作吗?您觉得呢?您能再编个日历吗?


夏历也就是我们讲的农历,中国的老祖宗天文地理真是了不起啊,现在我们讲的农历是什么时候的历?夏历,夏朝时候的历。那个时候没有望远镜,更没有宇宙飞船,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可能看了二三年。他创作的时候,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要这样画,要这样子走,他就是把自然规律总结了一下,把这个总结概括一下,一年多少日,然后是四季,四季完了以后,还有二十四节气,到那个时间它就是那个时候。


大家有没有发现,到了春天就开始万物复苏了。有没有发个微信通知你时间到了?不用。为什么不用?『天道』。你还怎么创作,你还怎么发明,但现在麻烦的是全都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创造。对了还好,问题是大多数自己的想法还是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你与其自己费尽心思去创造,还不如依照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果,很简单,你依照这些正确的、好的规矩就好了。


就像我们已经有了这把尺子,有些人会觉得我不要这把尺子,我要重新创造一把尺子,现在这样的人多不多?(多)。于是他就自己弄把尺子,各式各样。本来好好的学术,好好的学问,最后搞得偏差就很多,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没有遵守这一条规矩,哪一条规矩?『述而不作』。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的文笔、文采以及这种组织概括的能力有没有李毓秀夫子强呢?(没有)。好像还有很多人不吭声,看样子您还不错,要不您也写一篇?您把《四库全书》和《四库荟要》用几年时间学习一遍,看能不能编一本《弟子规》?你可以编,但是你会发现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并不是你文采好就行,而是你得真正有德行、有修、有证才行,至少到圣人那个境界,你才能把圣人的境界写出来。即便是这种境界,李毓秀夫子也不会说这是他的创作、他的思想。如果要有,肯定会在清史稿上有记载。他作为教育家,在清史稿上的记载只有短短的几笔而已。


那我们再来看,我们的德行有没有夫子那么高?(没有)。没有夫子那么高,有没有夫子那么有智慧,而且受人敬仰?(没有)。请问夫子有没有说这是『我的』思想?(没有)。这些思想也可以说是他老人家的,但他老人家的思想又是源自于谁的思想呢?『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我们向古圣先贤、老祖先、孔老夫子学习,首先要学习他的态度。他的态度是什么?他有师承,他有道统,他不是自己在那里发明创作,他守规矩。如果用我们师父老人家的话,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老实、他们听话。他们把自己所学的去落实,用现在人能够理解的言语方式把它叙述一下而已。如果这个观念不能够建立起来,我们在学的过程中会融进自己的观念,或者是不知道从哪学的观念,把很纯、很正的圣贤教诲就变形和扭曲掉了。这是我们还没有开始深入学习之前首先要建立的一点认知。


今天我们所学的,不是某个人的观念。就算你学到了,请问有一天你会不会说这是我的想法、我的观点?(不会)。谁的观点,谁的想法?古圣先贤的。你不会傲慢,而且你会感恩。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我们理解得的浅,圣人理解得深,我们只要按照他的教诲去学、去理解,哪怕很浅,但是有一点可以给你作保证,什么保证?决定不会错。


诸位学长,将来有人让你去分享《弟子规》,分享传统文化,你还怕不怕?(不怕)。为什么不怕?你理解得浅,你就分享浅的,你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分享到什么程度,但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你不要在那儿自己加很多,自己怎样怎样,那个就是你的想法了。浅不怕,圣人他可以深,他一句话可以引出很多含义。我们理解几分,和大众分享几分,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你把所学到的给大家做个汇报,慢慢地就会越来越深。


我们学习的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个都是建立在深信不疑的基础上。所以《弟子规》的第一句:『弟子规,圣人训。』它的智慧真是了不起,并不是一开始就讲别的什么,这些教诲、行为举止、规矩都不是谁的想法,而是圣人的教诲。


在这里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请问圣人是什么人?请问圣人是不是仙?(不是)。是不是神?(不是)。是不是我们跟圣人磕头烧香,他就保佑我们?如果烧香他保佑你,你不烧香他不保佑你,用师父的话来讲,他有没有变成贪官污吏?甚至跟他许愿,保佑我儿子考清华,保佑我将来升官发财。这些只能说是不懂,慢慢就会让人误会。或者是一种盲目迷信,这种真是迷信,但是起码他会落个印象,还知道去求个保佑,还有一点尊敬、恭敬在其中。就像我们在南京夫子庙,这是保护很好的一个5A级的景区,有世界上最高的、最大的、用铜塑的夫子像。因为是铜塑的,它容易氧化,所以颜色有点暗有点发黑。但是有个地方特别的亮,就是脚,因为夫子像很高,手都碰不到,就只能摸到脚。如果你们将来有空,你就到夫子庙去看看,你会发现我们孔老夫子的塑像,那个脚变得锃亮锃亮的。因为南京的考生也多,传说中要中考或高考之前去摸摸脚,其实这样子都是错误的,古圣先贤不是这样教我们的。


那请问圣人是什么人?首先一点,他是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有智慧的人,他是觉悟的人。圣人跟一般我们认为有智慧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可以这样说,『对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性相、理事、因果究竟圆满通达了解的人,我们就称之为圣人;你通达了解,但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我们称之为贤人;有一部分了解,还有一部分不了解,我们称之为君子。』把这几个层次跟大家报告一下。


首先,圣人是不是孔老夫子专有的称谓?(不是)。就是只要达到刚刚所讲到的,对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性相、理事、因果究竟圆满通达了解的人,不管是老人、孩子,还是男人、女人,只要达到这种境界都可以称之为圣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他的一个学位。我们假设现在学位最高是博士,博士是不是专门称哪一个人?或者这个博士就是你独有的呢?(不是)。只要能够通过博士答辩,他达到这个水平能不能称为博士?(可以)。换一句话来讲,咱们有没有机会成为圣人?(有)。我们要能够正确、不迷信地了解圣人。


通达了解,但是没有究竟圆满,我们称之为贤人;就像我们的孔老夫子是圣人,孟老夫子是贤人。还有一些方面不清楚的人叫君子,那再往下叫善人,再住下是什么人?凡人。再往下可能是品行差一些的恶人等等。诸位学长,咱们现在在哪个层面上?(凡人)。你们太没志气了,我看怎么样都在善人这个层次上,有没有?因为我们有一份好善好德,而且愿意希圣希贤的这份心。虽然还有好多的坏习惯,好多的不了解,但我们按照已经觉悟明白的人的教诲去做,相信他们的教诲,相信他不会骗你的。别人骗你总有个原因,请问圣人会不会骗人?(不会)。这个我们至少都要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如果他骗人请问他是圣人吗?(不是)。连善人都不是,凡夫有时说话不太靠谱,就是一个凡夫,他怎么可能尊为圣人。今天他是圣人,连一般的善人都会信守自己的诺言,不会去伤害到别人,更别说是圣人了,他不会骗我们,他所讲的话是他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


虽然我们现在在凡人这个层面上,还有点见识不广,甚至还见得很有限,但是我们怎么向上提升呢?如果你自己摸索,诸位学长,累不累?(累)。光累还不管用,你会发现有人穷其一生,他也很努力,但是可能了解的还是很有限。蔡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我听到一个故事很有同感,对我印象也蛮深。有一次蔡老师对社会大众讲完一堂课之后,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士,听课的时候有一种渴望的眼神,听得非常欢喜,下了课就蛮激动地说:『我想跟老师说话』,工作人员就说:『老师需要休息一下』,他有点儿着急,讲到:『我就说一句话,好吗?』老师在一旁听到了,就问:『有什么事情吗?』他说:『我是第一次来听传统文化,我听了这个课程之后,我才发现我人生走入社会一二十年所总结的一些我认为很宝贵的经验,原来只不过是《弟子规》的一两句话。』


诸位学长,有没有感觉一种悲哀?他也摸索,而且也摸索对了,但仅仅是《弟子规》的一两句话。有没有有人很努力,也受了累,摸索了一辈子,结果还是摸索了很多错误的观念?(有)。所以你不是说我很努力就行了,努力有结果,但努力会不会一定有好的结果?(不一定)。


我们虽然没看到,不知道这个世界的事实真相,但是我们很可贵,很可贵在哪儿呢?相信。有的人他只要接触到,他就相信,虽然是非亲非故,但是相信圣贤人所讲的是真理,讲的是事实真相。虽然他看不见,但他有一点很可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有了方向,他有了目标。你光有方向目标,你也不见得能够成为圣人,了解吗?但是你光努力能不能成为圣人?(不能)。把两个结合在一起,有方向、有目标、有步骤,然后你加上努力,请问有没有有一天我们也能够从善人提高到君子,提高到贤人,提高到圣人的境界?(能够)。这就是『弟子规,圣人训』。


从哪里开始做起呢?『首孝弟』。『首』是首先、首要,是最重要的,也是基础。这个做不好,后面都不用谈了。所以从下个星期开始,我们一起来学 『入则孝』,学完『入则孝』之后,我们会跟大家来学习一下《孝经》。『入则孝』可以说是《孝经》的具体落实,《孝经》是『入则孝』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孝?怎么孝?这些道理我们了解了,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学习。从凡夫一步步走向善人、君子、贤人、圣人,按照圣贤的脚步一步步地向上提升。


好,这节课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恩您快乐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