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弟子规》第07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   “传统文化育天下”

第七集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孝经》的学习是在《弟子规》的这个大框架之下,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理解『入则孝』,理解『首孝弟』,所以我们一起把《孝经》来学习一遍。我们看到第38页,今天和大家来学习『开宗明义章』,请大家把第一章的经文读诵一下,『开宗』预备起。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开宗明义』,从一开始把《孝经》的义理、宗旨就给我们和盘托出。不仅仅是《孝经》,大家留心观察,几乎所有的经典,一开始把最重要的教义、最重要的宗旨、最重要的作用,在第一句,在第一篇就给我们指了出来。这个背后包含着无尽的慈悲,第一,先让你搞清楚我为什么要学。第二,还有一种对人的帮助。

 

一般我们拿到一本书,你最先看的是最后还是前面几页?(前面)。有没有有人看到前面几页之后,后面就没有再看了?(有)。哪怕你只是翻一翻,只翻前面的几页,只看前面的一句,你终身都能够受益,哪怕后面不再看了,就是怕错过,所以这种慈悲从这里大家能体会。

 

你看《弟子规》第一句话重不重要?(重要)。『首孝弟』是吧?《大学》的第一句呢?《中庸》的第一句呢?《礼记》的第一句呢?包括《礼记·学记》的第一句或者第一章,从这里大家了解我们老祖先的一份慈悲和智慧。所有的这份慈悲,所有的智慧、方便从哪里来的?就来自今天我们学的『开宗明义』的孝道。

 

那这么重要的经典,一般可能是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是吧?那这个场合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场合?一个比较自然,比较日常,比较轻松的一个场合。那『仲尼』是我们的万世师表,我们的至圣先师。『居』就代表一个环境,就是居住、居家,普通的日常生活。那除了夫子在这样的一个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位学生,就是曾子。

 

曾子我们都很熟悉,在夫子的十大弟子当中,曾子以什么著称?(孝)。孝道、德行。那曾子的资质,曾子的条件是不是在所有弟子中最好的呢?(不是)。家庭条件,还有他的资质都比较的普通。在《论语》当中夫子对曾子有一个字的评价,叫『鲁』。你们对经典不太熟悉,解释一下,就是那个鲁钝,鲁国的鲁嘛,知道那个字了吧?(知道)。但不是讲鲁国的那个鲁,鲁它有很多含义,包括鲁钝,包括迟钝,就代表曾子的根性是普通。

 

其实我们看到很欢喜,为什么欢喜呢?如果一来就是颜回那种上根利智的,一闻十悟,是吧?(是)。一闻千悟,咱们就感觉自己做不到。但是曾子呢我们看起来很亲切,为什么?因为中下根性,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下根性,而曾子他出现在《孝经》当中,这个意义是很重大的。虽然鲁钝但是只要有德行,德行的根基,孝道牢,请问能不能传圣贤的心法?(能)。曾子传的就是圣贤的心法。

 

所以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宗,就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虽然家庭条件和他的资质是很普通,但是他能够把夫子的或者圣贤的心法领纳传承。在夫子过世之后,有两位学生可以说可以代师说法,虽然他们跟其他同学都是同学关系,但是他的同学都把他尊为像老师一样。一位就是曾子,另外一位就是有子。『有子曰』,昨天不是跟大家学过了吗?(学过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这个有子在《论语》当中虽然出现不多。

 

但是我们后面看一些记载,后面夫子过世之后,他的弟子当中一位是有子,一位是曾子,被他的同学们都尊称像老师一样。所以从这里可以感受,在《论语》当中的很多教诲,几乎相当于圣人所讲的了。在《论语》的学习过程中,曾子讲了很多很重要的教诲,包括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

 

我们知道夫子是至圣,达到圆满。他的几位学生,还有再传的学生,那我们讲,孟子是亚圣;曾参,曾子,名参。所以在《论语》当中孔老夫子讲到曾子,『参也鲁』,『鲁』就是比较鲁钝;『由也喭』等等。就是一个字的评价,大概这样的一个情况。


曾子传的是孔门的心法,他被称之为宗圣。领略夫子的心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一次夫子就问道,『我的圣贤之道,你们知道吗?』曾子说知道,剩下的同学们云里雾里,也不敢问。等夫子走了之后,『你知道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你看那个言简意赅到两个字,甚至是一个字。但是虽然是一个字,那个意思之深。为什么曾子他根性是比较钝,而且家庭条件也是很普通,我们讲农民的孩子。为什么他能够传心法?对我们后世的学生学习,请问有没有启发的作用?(有)。这个启发的作用他为什么能够学到?没有别的,心心相印。

 

那他什么心跟圣贤的心相印呢?如果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不管我们家庭条件是怎样?如果我们的心也跟曾子的心很接近的话,那今天我们读《孝经》,请问我们是不是当机者?(是)。解释一下当机者,好吧?就是专门对你讲的。有没有有时候我们学习,就好像像陪练一样,我们不做陪练,我们做什么?(当机者)。当机者,不是讲给别人听,不是讲给曾子,就是讲给我听的,我来传承这一种心法。心法你领会了,经典翻开,那很多意思就像泉水一样流淌出来。

 

那我们怎么样,我们不说要跟圣人达到那种境界,我们从贤人、君子先开始学起。这个接近,而且也不是说上根利智很聪明,一闻十悟,我们现在也还没达到那个程度,哪怕一闻一悟,一闻二悟,我们先从这里学。但是在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你的心,心地跟圣贤的心要频率越来越近,那我们的心应该怎么跟圣贤的心越来越近呢?

 

曾子是以孝道著称,还记得《曾参养志》的故事,蔡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提到,是不是那一天他才突然感觉到母亲可能有需要?(不是)。就是上山砍柴,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一着急,听说十指连心,然后又听说母子连心,这个逻辑很简单。所以就咬了一下手指,然后曾子就感觉到了,你还别说这个是一些特殊的因缘。

 

我记得第五期有位学长,大小伙子,不生病的,生龙活虎的。就那一天上午,好像是讲到课程中间的时候,就难过难受就实在撑不住了,出去好像有点想吐,有点头晕,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大家知道谁在给他传信息了吗?(妈妈)。一打电话,妈妈就是那个时间,头也很疼。那次蛮明显的,他自己讲那个时候也没有想妈妈,但是他有想到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这个特殊的因缘好不好?(好)。

 

您别哪里稍微不舒服了就打电话,我们在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它是有特殊的因缘才会有一点的影响。其实我们再来回过头来,我们再往好的方面走,假设你的父母或者你很牵挂的人,你可能受到他的这个波动,我们讲这个波动是瞬间传递的。那你的波动能不能也影响到你的亲人和牵挂你的人?(能 )。那我就要问一个问题,你希望传什么波动?忧虑的、担心的、想妈妈的波动?还是欢喜学习的波动?(欢喜学习)。当我们今天在这里欢喜学习,如果你相信这样的一种频率的影响,我们就会好好学习。为什么儿女对父母,或者父母对儿女影响大呢?因为他心心念念牵挂着,所以那个频率它容易影响。

 

今天我们在这里锻炼身体,今天我们在这里精神饱满,今天我们在这里愉快的学习,请问是不是在尽一份孝道?(是)。这个你也不用去考证好吧?不然的话你今天心情很愉快,就想妈今天心情怎么样?那个叫打闲岔,反而心神不定。就是了解这一点,曾子感受到心里的波动,就急急忙忙回到家,果然家里就有事情,母亲需要他。那是不是那一天才有这样的一种感应呢?(不是)。

 

应该在平常,就『父母呼,应勿缓』。平常『父母呼,应勿缓』都做得不咋地,你觉得突然有一天爸爸妈妈想你了你能有感觉吗?(没有)。好像这种可能性很少,所以一定是平时都做得蛮好,父母甚至没有说出口的需要。所以『父母呼』,这个呼是从说出有波动传递出去。有没有还一种呼唤叫心声?(有)。你们听到父母的心声了吗?明明听到了嘛。请问我们有没有心声?(有)。父母有没有心声?(有)。那你听或者感受过父母的心声吗?(有)。重要的不是光听到,听到之后有没有『应勿缓』。

 

我们从有形的你再深入到无形的,甚至还有一些父母都不一定能感受到,但也是他希望的一种心声。就是我们对父母的这份孝心它能深入,其深无底,其广是无边。就光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它的里面的意思、含意就很深广。曾子是宗圣,那孝道做的好,这就是我们跟圣贤人要能够心心相印的地方,我们现在的这个心跟圣贤的心有没有近一点点?(有)。

 

我们把这个基础打好,这个孝心其实人人都有的。就是你常常想到小时候,我们像三个月大的孩子那样,对父母的那种依恋,那种信任,那种亲爱。小时候我们都有,人人都有。现在没有的原因是忽略了,是失教了,今天我们学习就是把这份真心找回来。只要这份真心找回来,哪怕恢复少部分,你的心就开始跟圣贤人的心怎么样?(相印)。那当你的心跟圣贤人的心心心相印的时候,你文字、语言又没有什么障碍,请问你读《孝经》,在读谁的《孝经》?(自己的)。不是读曾子的,也不是在读夫子的,在读谁的孝经?你自己的《孝经》,读起来会不会精神百倍?(会)。现在有没有精神百倍,你说我们讲『慕贤当慕其心』,从这里下手是最方便。

 

当然从形式上也慢慢影响到我们的心,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启发我们的孝心。所以有理论、有生活的一些事情帮助我们来深入。那顺便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颜子就是颜回,颜渊,他是『复圣』。还有一位就是子思,子思是夫子的孙子,孔伋,他是『述圣』,就是传《中庸》的这位圣贤人,我们了解一下。

 

大家看『仲尼居』,在平常的一个生活,请问曾子在干什么?(侍奉)。侍里面的意思就很广,大家在论语当中曾经看到『有事,弟子服其劳。』,那在这个背后它有师道在其中。一个很平常普通的一个环境呢,夫子就说了一段话,那这段话很重要,有多重要呢?大家从三个方面来感受,叫『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以顺天下』我们可以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世界的和平。『民用和睦』我们可以说现在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上下无怨』从团体到家庭,一个家庭没有怨,请问有的是什么?(和气)。一定是祥和之气嘛,那祥和之气为什么没有了,被什么给冲散了?(怨)。怨,暴戾之气,而这些暴戾、怨恨之气没有的时候,自然都是一片美好的场景。

 

所以这三句话就包含了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和家庭和睦在其中,请问古今中外的人心里向不向往这样美好的生活和社会?(向往)。能不能做到呢?(能)。这个就是信心问题了,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在我们古圣先贤的那个时代,都已经把它做出来了,而且承传是几百、上千年的这样的一个和平时代。

 

那夫子就讲到,古圣先王他们有这种至德要道的关键的治理的智慧和方法。后面这个问题就厉害了,『汝知之乎』?你知道吗?诸位学长,我们除了感谢我们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之外,您一定要感谢曾子,曾子的孝道做得怎么样?(好)。《孝经》是孔老夫子晚年的教诲,当时曾子也跟着老师好多好多年了,请问他知不知道?(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曾子避席曰:知道!诸位学长,我们今天还读得到《孝经》吗?

 

『曾子避席曰』,曾子就在回答以前做了一个动作,虽然就一句话或者几个字,大家一定要了解,中国的经典或者是我们的这些古人的教诲当中。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很深刻,都不是随便写在上面的,所以经典的意味无穷,他不给你讲透,他不给你说白,让你去体悟。而今天我们学习也是要提高我们的悟性是吧?(是)。那我和大家的报告呢应该也是一个启发,通过给大家报告的启发,把您对经典的理解和体悟给启发起来,有一句成语叫作抛砖引玉。

 

就是把这种体悟给启发起来,避席是一个动作,但是这个动作有没有反应出什么?(恭敬)。反应出什么?是不是一讲话就避席呢?(不是)。那这样可能老师也累,他也累。但是他能体会到这句话的份量,这就不是一般的问问『吃饭了吗?』,不是这个一般的问题,就是这句话的份量,应该就是很诚恳的、诚惶诚恐的就站起来了,这个站起来的背后有尊敬,还有一个受教、求教、请教的态度。

 

不是说不懂,你讲一下我听听,那这个可能也讲,但是那个领悟就差很多。其实就在这一个动作,『父母呼』,或者我们这么来讲,『应勿缓』有没有在其中?(有)。『行勿懒』有没有在其中?(有)。这个动作能做出来之后,老师后面再讲什么话,请问他会用什么心态来听?(恭敬)。敬,这一点是学圣贤教诲最重要的基础。

 

 

我自己在刚刚学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一个故事呢对我影响可以说是很深刻的。当时也很渴望了解,而且很想学好,也想快点学好,就是有一种蛮迫切的心。但好像也很努力,在当时几个月的过程中,效果也蛮有限的,自己也有点着急。

后来在听一位老师在给我们讲到他学习的一个心得,当时就有老师就介绍到,那时他虽然也是三十多岁开始学。但是他学的效果,就是领悟,他的体会,他的感受,是在同一批一起学习的学长当中受益是最大的,而且是最明显的。同样是学很多的感悟别人没有,他听了感悟就很自然就起来,我想那个不是能够预备就出来,那个很自然的一种流露。

 

当时我自己也很好奇,因为我也是三十多岁,三十二岁才接触到,所以一看同时学习的也有二十多岁的,我心里也是想好好学。当时这位老师就讲到,他自己很受益的一个故事,当时我就很用心在听,我想这个故事对他应该帮助蛮大的。讲的是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是一群少年去学功夫,这是有一些年青人特别喜爱中国功夫,去学功夫。

 

中国尤其中原地带,去学功夫一般都会到哪个地方去?(少林寺)。没去过可能也向往过,它是一个故事。这些少年们就结伴就到少林寺去求艺,学功夫,信心满满。想着到了之后就会开始学,练就一身好武艺。结果刚到就吃了闭门羹,人家不让进。你能不能随便进?(不能)。不能随便进,不像现在旅游开放,以前不能随便进。『我们来求艺的』,『求艺也在外面等着,现在没有时间』,你说想见就见,你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像也不是这样。把规矩跟他们讲了,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时间没到。接待的知客僧说:『你们在外面等一下』。结果那天到中午的时候太阳又很热,太阳一直晒在那。那门前是没有什么树木,但是不远处有一些树木比较阴凉,反正在那等,又没有说让你等多久,不是说等一会,等着吧。多长时间,说不准,能会有几个时辰。

 

以前一个时辰都是二个小时,一看要等这么久,有一些少年呢就跑到树林里去乘凉或者坐在那里,就在那里等着。不知道过了多久,但是还是有一些人还是在门口,没有让走也没有让进去,就在门口等着。那知客僧来了之后呢,看到这种情况,就跟那个在树林里面等着的少年就说:『我记录一下你们名字,你们可以先回去,需要的时候再通知你们,就让他们都回去了。』。

 

那前面还在那门口等着的呢,还在继续等。过了一阵开始下雨了,一般人下雨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躲雨和避雨,所以有几个也跑去躲雨和避雨去了。剩下四个少年还站在那里没动,这时候知客僧就过来,请这四位少年进去。请他们进来之后呢,师父就见了见他们,了解了一下他们的来意,实际上来意应该也能猜出一大半儿了。这个时候热茶就端了上来。诸位学长,您被晒了好几个钟头,又淋了雨,当有一杯热茶放在那的时候,请问你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喝茶)。而且人家让你喝了嘛,不是说不准喝,让你喝了。

 

那个师父就在堂前看着他们,请他们把身上的水擦一擦,过来喝茶,有三个就喝茶了,有一个还没有喝。师父就问:『你怎么不喝茶呀?』『师父还没喝。』然后师父端起来喝一口,『来,喝茶』,他才喝了茶。喝完茶师父就问了问他们哪里来的,家里什么情况啊,『很好,把你们的情况记录一下,有需要的时候再通知你们,你们都先回一下吧。』就送客了。

 

那在送大家出去的时候,师父叫住了一个人,『哎,你等一下,我有事情要问你。』诸位学长,他把谁叫住了?(没喝茶的)。猜也猜出来了。师父就问:『你为什么刚才没有喝茶?』『等师父先喝。』『谁教你的?你就今天是这样吗?』他说:『不是,我父母告诉我应该要长者先。』可能原话不是这样的话,但意思是『长者先,幼者后』。

 

那又问问他父母的一些情况,从这个孩子的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大家有没有感受第一他有家教?(嗯)。光有家教还不行,有些人的家教也是很好,父母做得很好,儿女他不听话,除了有家教,这个孩子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哪一点?他听妈妈的话。你说这十几岁的孩子,真的懂得『长者先,幼者后』什么道理吗?他不一定懂,但他有一个好处,母亲这么教,他就这么去做。

 

有没有有一些父母蛮优秀的,这么去教,孩子不那么去做?(有)。大有人在,不是说父母没教好,有的家教还真是不错,但是孩子不懂事儿,孩子不愿意去遵守,反正孩子想法、理由可能一大堆。但是这个年轻人呢从这里能多少体会到一点,然后师父就问了一个问题,想不想学功夫?如果是你怎么回答?想!想就留下吧。

 

留下之后呢就学艺,十年之后,很优秀的一个人才就培养出来了。那培养出来之后呢要出去。我们讲出师,出去做贡献,去服务社会大众。当时就要拜别师父,我们讲叫出师了,就可以独立的去发展,去更大的一个空间去成长。一种感恩之情,就在这个短短的一些对话当中能感受到。

 

成就了,学到了本领、学到了功夫、学到了武艺、学到了做人,自己知道自己的成长。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机缘,自己可能是一个什么情况。就是无限的感恩,无限的这种留恋,师父呢很平静地送他走。这位年轻人这时候走几步又回来又拜别,很感谢师父对他的教导。

 

师父讲了一句话,『我什么都没有教你,你自己本来具足』。诸位学长,我当时听到这个话我开始是一楞,十年能教多少东西呀?但是想一想这个话里面的意思好深啊!请问一个很好的老师、一个师父想不想把他的技艺、他的本领传给更多的人?(想)。那为什么没有把那些孩子都留下来呢?为什么呢?有原因的,如果都能像这样子的孩子一样,能不能都学出来?(能)。肯定都学出来。

 

但是呢有差别,这个差别不是在他聪明不聪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请问这个年青人他本来具足什么?(老实、受教的心)。尊师重道的心,恭敬的心。这个是他具有的,后面谁来教?教什么他都有成就。没有这个心谁来教,教什么也只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当时自己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对我的触动是蛮深刻的,那我一直反省我具足吗?我有哪些?

 

而曾子从这一个动作,就能够去感受,我想他不是做给老师看的,请问他如果要做给老师看,他那个心可爱不可爱?(不可爱)。请问他那个心是真的恭敬还是有求的?(有求的)。有求的。我们也能感受就那个年青人是在一个很自然、正常没有任何的就是预演的情况下,他这么去做。那今天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很多人在别的时候遇到这种场景,会不会还像这个年青人一样呢?

 

这个年青人的恭敬出自于哪里?出自于自然,出自于真诚。而这一点是我们学习圣贤教诲,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不是要求恭敬,不是要求你要怎样,但是这个是从《孝经》的传承,大家可以去感受。或者大家在往后十几、二十年的修学过程中,您可以去感受,我们应该要具备什么样的一些条件之后,我们才能够听懂经教的内容,还是读经读得懂经教的一些内涵。这个都是我们要先具备的,有了这个条件,后面的学习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那这个还很欠缺,那就一定得把这个功课要补牢。而我们会去感受曾子这份对夫子的尊重和恭敬是不是因为老师是孔老夫子呢?(不是)。请问他的这份尊重恭敬从何而来?(孝心)。对他爸爸对他妈妈。大家知道曾子对他父亲的那个孝,就将来大家看德育故事,你去看《曾参养志》那个故事。就是父亲在吃饭的时候,他给父亲做饭,做了饭父亲先吃,吃的过程中,会在旁侍奉。

 

有时候父亲说这个菜很好吃,说完这一句的时候,曾子马上他就去厨房,去厨房做什么呢?就是爱吃的可能有时候会多做一点,就端出来。那如果没有了?就赶紧就再做一点出来,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个时候曾子吃饭了没有?(没有)。父亲先吃,然后又吃完之后也会问,有一些好的菜一些好的食物,父亲是留着下顿吃还是怎样?父亲有时候交待他一些事情,甚至留给谁,都有一个安排。

 

就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或者前面有没有曾经跟大家讲到,就是『洒扫应对,奉几侍立』。看似很小,但是它的意思呢蛮深刻的,其实那天是听哪位学长讲到,他父亲去学木匠,张学长是吧?现在大家在看《医道》看到哪里了?你看他刚刚去学艺的时候,是不是一开始教你怎么认方子,怎么去看这个病?(不是)。

 

许浚也很可爱,一听让他去学习了,那天早上起特别早,身上背了一堆零零碎碎的东西,小伙子一蹦一跳地高高兴兴就去学艺去了。这是应该大多数人的一种想法,一种理想中的学习的一个情况。但是到那儿之后,大家有没有感觉,先泼一盆冷水,什么冷水?『你来干嘛来了』?『我来去采药』。『就你采药』。有没有?先把他奚落了一顿,然后就把他又给骂了一顿,然后做什么事情?(挑水)。

 

为什么一开始就包括张学长他的父亲,就是去一些行业求艺学艺的过程中,是不是一开始就传你技艺的?(不是)。为什么不一开始传你技艺?有没有具备接受,不是说不愿意传,不是小气,不是说就是好像有点刁难,不是的。

 

首先你得具备学艺的基本条件,老师才会倾囊相授。有时候儿子都还不一定愿意接受,你那个学生愿意接受,真的看得比儿子还重。大家往后你就看到柳义泰是怎么对许浚的,那真的是当个宝,但是当个宝不是说把他捧起来,怎么把他当宝的?干活儿去,有没有很多刁难。为什么很多刁难?如果这个时候许浚说『不干啦』。背起包包回家了,跟着去种地也行嘛,何必受那个气呢。走了就走了呗!

 

师父在求学的过程中,曾经有一次也就是谈到,当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条件蛮恶劣的。当时说那如果走了呢?有人就问过这个问题,那李师公会怎样呢?师父说走了就走了呗!就如果你受不了,你不能够接受,没有任何可惜的。为什么没有任何可惜?因为不是法器。那什么样的人是法器?不是体格强壮,不是能吃苦,不是能干活儿,不是。法器是什么?就是哪怕在磨炼当中,还是不改对老师的那份尊重和恭敬。

 

不然还没说呢,脸色就有点变了,是吧?还说吗?(不说了)。不说了,没法往下学没法往下教。所以今天我们在学习、求学,不是我拿这些来要求谁要做什么?不是。既然我们一起学习共修,我们不是说在一开始怎么下工夫,知道哪些道理,那个是第二步的事情。第一步最重要就是我们要具备能够受教,能够接受教诲的这个基本条件。

 

这个具备了,往后的学习那个根据你的缘份,那个学习起来是很快的。这个条件不具备,很有可能就是『长浮华,成何人』了。但是我们因为条件时间有限,这些重要的一些关键,只是给大家做个介绍,那要把它做好,都是往后多少年的一些事情了。

 

『洒扫应对,奉几侍立』。这个功课我们自己来补好吗?你放下你的身段,你放下你的一些习惯,你试着想一下,人是在高处快乐?还是在低处比较快乐?(低处)。因为高处不胜寒,一个人在那孤家寡人。低处,在这个过程中,洒扫应对,这可以说是在各行各业学习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你具备了,教好教;不是说不愿意教,你不具备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你什么都学不出来;就在那等于是浪费时间,所以这个是『洒扫应对,奉几侍立』。

 

所以『仲尼居』,曾子怎么样?(侍)。而他不是说他是孔老夫子,是万世师表,他能传给我一些技能方法,将来我能有一些好的发展。请问用这样的心态去侍奉,是不是真正的侍呢?(不是)。他这个侍是从哪儿开始做的?所以你看《德育故事》,『曾参养志』,他在家就是这样对他的父亲的,自然而然那个心就在你求学的过程中,所以孝道跟师道是息息相关的。

 

今天我们讲的《孝经》,《孝经》讲的是谁与谁的关系?(父母)。?孝道讲的是谁与谁的关系?(父子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嘛,但是今天讲这个父子关系是谁来讲?(老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不是曾参的父亲曾皙,也不是说颜回的父亲,其实也是跟夫子一起学习,几代人都是跟着夫子一起学习。

 

那如果讲孝道,是不是应该好像是父亲跟儿子之间的嘛。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孝经》的传承不是父亲跟儿子去讲你怎么去孝顺,是谁讲的?(老师)。老师讲的。这就是孝道跟师道相辅相承。但是你要接受老师的教导,你必须得具备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条件,什么条件?(尊师重道)。对父母的尊重!

 

所以前面《弟子规》的这几句话太重要了。『父母呼』,不是先说老师呼,也不是先说领导呼,也不是先说别人呼,先从你最近的能不能做好。再到能不能敬听,甚至父母说你、骂你,甚至打你,你有没有怨言?(没有)。如果都有怨言的话,请问别人还能说你吗?最亲的人,管你吃、管你喝的人,就是父母嘛,说你几句你都不高兴。请问那个跟你没什么关系的人,是你的领导,是你的老师,说你两句你能接受吗?(不能)。

 

你肯定不能接受,你只能接受什么?只能听好话,只能听轻描淡写的话,只能听无关痛痒的话,只能听奉承的话。『哎呀,真不错,很好。』,只能听这个话。稍微严厉一点,『哎呀,你这里做得不好』,马上就不大愿意接受了。大家知道如果我们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心态,往往都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孝)。你就不愿意听父母的教导了,你说我也愿意听,父母有的时候是迁就你;如果真跟你好好去讲,恐怕你也会翻脸的。

 

父母已经比较了解你的脾气了,所以有时候也就不多说了,所以我们培养一定从这里开始培养起。你说那是不是我要回到家,来接受父母的磨练我才能够出来好好学习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放假一个月,不是这个样,那这样子学就很累了。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今天在你工作的环境,在你求学的环境;今天被人说了,被人要求了,你开始愿意去接受,而且愿意能够去听的话,会不会对你回到家听父母的话有帮助?(会)。肯定有帮助,这么讲能了解了吧。

 

所以今天我们就在这里来落实《弟子规》的这些教导,当然不是说都是刻意地是要跟谁过不去,要去讲什么,这个不会的。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会出现同学之间的提醒,或者老师的一些提醒,大家不要往心里去,好吗?(好)。你不要又好像怎样,不要有这种想法。因为我们来求学,就是来找出问题,就是来解决问题的。

 

所以正是有不足的地方,但是问题是讲到不足和不好的地方,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就是先从『须顺承』,你先从这个去做一做。那为什么今天很多的一些儿女他能够做到『须顺承』呢?因为他体会到父母的心。就像昨天郭学长讲到的《伯俞泣仗》,讲的时候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大家感受一下,那个伯俞不是小孩子了,都已经成人了,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可能父母都六七十岁了,甚至更大年纪了,做错了还都是要打。

 

要我们四十岁还被打两下,我的面子往哪放呀?但是他考虑的不是面子,而且他考虑到打到身上不疼。就是父母年老力衰之后,他马上想到我侍奉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悲从中来。而不是说我好可怜,我怎么又老被打,他不是停留在那里,为什么?他体会到父母的心。

 

有哪个父母愿意打儿女的?有当过爸爸妈妈的没有?有没有你生儿子就是准备打他的,准备揍他的,有没有?(没有)。一个都找不见,但是有揍没有?(有)。为什么揍?如果又可爱又乖,疼还来不及呢,一定是有做不对的地方,甚至有的时候那个巴掌下去的时候,孩子还没哭,父母的眼泪就在眼睛里,就那么难过,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为什么还要打?就是那种爱之深责之切。

 

甚至有时候说话说得过一点,打得狠一点,但是大家要了解,那个都是恨铁不成钢。你体会到这一点,别的不用说,就是这份心,你出去你看看谁管你,你做再不对你看看谁多说你。那难道就一定要用打的方式吗?当然这个可以探讨嘛。

 

如果一个孩子在手举起来的时候,『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再也不敢了』,还打吗?(不打了)。就不用打了嘛,不是为了打而打,是为了教育。但是他老是这样就不行了,不能让他好像懂得你的底线在哪里。

 

曾经我们在汤池做和谐示范镇的时候,你别看一些乡亲们,那真是讲话蛮有哲理的。我们五一劳动节,有办一些表彰活动。有好父亲,好青年,我们会在镇上办一些表彰活动。按他们的事迹颁发奖状给他们,所以要去了解他们的一些事情,然后编一些专刊。其中有一位年青人蛮优秀的,很好的在村里做了一些工作。去访问,除了访问他还要访问他的妈妈。

 

我们就问,您是怎么把孩子教的这么优秀的,这个老太太讲:『我没教我不会教』。那儿子很优秀在那摆着嘛,那怎么教的呢,她就说两个字『打呗』。然后我们就说『您舍得吗?』『怎么不舍得,自己打有轻重,出去让别人打,不知道死活。』这一听,老太太有没有智慧?(有)。你自己打下去有轻重,你不好好教,这些坏习惯养成,到社会上是要摔跟头的,所以大家要了解父母的心,哪怕方法上过了一点。

 

诸位学长,我们是记着父母的那个不好,还是记着父母的爱?(爱)。你只要能记住这个爱,这个顺承容不容易做出来?(容易)。如果你心不服,你心不痛快,心怨恨,你说怎么可能顺承?重要是我们能够体会到。而这些都是在教子弟一些重要的基础,看似不起眼,但是这是做人的根基和基础,我们了解就知道怎么去做好。

 

那曾子呢『避席曰,参不敏』。参就是自称,称自己的名字。『不敏』就是不够聪明,就是反应有点迟钝,这个话的意思很深,我还没有办法知道。那夫子就把答案就讲了出来,『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从哪里开始教起?(孝)。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圆满。这就是教孝,既然那你说这么多内容,难道一个孝字全包括了吗?真的全包括了,在后面的学习你会越来越感受它的延伸出来的这种力量。

 

『复坐』,就是你请坐。『吾语汝』,我跟你慢慢讲。不是说只告诉你答案,如果你还不理解,只能说『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但为什么是『德之本也』?为什么是『教之所由生』?从哪里开始延伸出来的次第,后面就给我们展开,在展开以前还是先把层次、纲领给我们提出来。

 

那这个尽孝从哪里开始学起,从哪里开始做起呢?我们先看『身体发肤』。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你所有的幸福、所有的美好、所有的成绩、所有的功名,最重要有一个前提条件,什么呢?你有这个身,你没有这个身,所有的一切都是枉然。那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今天这个身是从哪来的?(父母)。中国不忘本在哪里?饮水思源。

 

所有的一切从最初,当然跟你背后的努力,跟你的奋斗,跟你的成长分不开。但是没有前面父母生我们,你再努力再优秀,你条件再好,请问你能得到什么?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我们的生命从这里开始,我们这个身体,这个就是我们不忘本,饮水思源。

 

那『发肤』呢?这个发是我们的头发,头发是最高,一般有时候你看人,正常我们先看到人,首先你先看到他的什么?(头)。脸嘛,当然也是先看到头嘛,头当中那发是最高的,它有一个表法的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头发密不密,细不细?它不是说一根头发也不要去损伤,诸位学长,传统文化这样学那累死了。所以很多人误会传统文化,他说这个不科学,这个不现实,他真是外行。

 

为什么我们这么讲,他不懂得中国文字的美——表法。表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意思太多太广,用这个发肤它代表的是,你每一天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的细节。其实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人家也不认识你,也不太了解你,但是别人怎么来熟悉你,或者是你给别人的一个印象是从哪里建立的?

 

诸位学长,是不是我们上来自我介绍十分钟,对你的印象就在所有人的心里就形成了呢?不是,当然是第一步嘛,至少知道从哪里来的,大概以前做什么的,家庭一些情况。然后在说的过程中,能不能多多少少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能)。多少能够感受一点,但那个只是很粗浅的,大多数我们留给人的印象,那这个印象大体分两种,哪两种?好印象和坏印象。

 

那这个印象的形成,是不是人一看到你,固然是一看到你就有一个印象,但是最后在人心中的一个印象,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不是哪一天的哪一句话哪一个行为组成的?(不是)。不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就好像头发一样很细、很密,就像我们的言语一样也多。然后在生活当中,一点一滴,就是我们给人的印象,或者别人对我们的印象,是不是就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是)。

 

当这个印象就好像头发和皮肤。肤,就是你外在的一个形象。形象跟印象有没有区别?(有)。区别在哪儿?你的形象包含哪些?(外在,衣着)。长相,有时候长相能不能分南北?好像现在已经不太容易分了,以前还蛮容易分的,现在整个社会大融合,好像也不太容易分了。还有哪些?(穿着)。衣着,还有没有?其实这个还都在比较其次,其实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形象,有没有包含他的言语,有些人没说话的时候看着还蛮不错,是吧?一说话就露馅儿了。

 

但是『发肤』,『发肤』它是一个比喻,实际他不仅仅是讲头发和你的皮肤。它包含着你在生活的很多的小小的细节,小小的细节包括言语,包括你的举止。每个人每一天不说一个月吧,每一天的言语多不多?(多)。每一天的举止多不多?(多)。形容就是你给人的印象嘛,你代表的,这些细细密密的,就像发肤一样,你给人留下的印象。

 

你希望留下好印象还是不好的印象?(好印象)。那好印象是不是哪一句话讲的好了,就决定你这个印象就一直很好?不是。不是哪一句,但是是不是每一句话你都比较恰当,每一件事做得都比较恰当,慢慢给人一个这个人还不错。有没有?(有)。它代表的就是不敢毁伤,大家能理解了吧?如果你仅仅理解成是一个头发不敢毁伤,那你这样是没什么好学了,就根本不懂得传统文化的表法的意思。

 

往后很多地方的学习,就这二个字,它里面的意思,『身体』和『发肤』,这几个字代表的是你为人处事的形象。但是我们再来深入思考一下,你是不是仅仅代表你个人的形象?(不是)。会不会给人留下这是哪家的孩子啊?。很优秀嘛,这家孩子真不错!

 

但是有没有做不好的时候?(有)。哪家的孩子?!其实这个话一问,人就有点惭愧了。你淘气,你调皮,你做不好不是你个人,你还代表着父母和家庭。这是老张家的,这是老李家的。有没有感觉有点争光?所以我们身体发肤的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是我们个人,而是我们的父母的。有没有有代表父母的荣誉?

 

除了父母的荣誉,有没有也代表我们这个地区的荣誉?(有)。请问哪来的?东北来的。是吧?东北来的就是正直,就是豪爽,会不会给我们东北人也留下好印象?那走出国门,哪来的?中国,『中国怎么都这样』!结果我们就感觉有点惭愧嘛。一看是中国的『好样的』!那我们有没有给我们国家也带来一些荣誉?(有)。

 

那诸位学长,我们的每天的一言一行要不要『不敢毁伤』?(要)。它是一种荣誉,为什么?因为如果你个人懒一下,所以『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不是说它就是有一种责任在,这种责任蛮沉甸甸的,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它都有我们的一种荣誉在其中。『孝之始也』,我们讲身体吧,第一你有一份不忘本,看到这个身体就想到父母,再往上想到祖先,我们不忘本,一个人忘了本,那做人的这个根基就都没有了。

 

这个不忘本的背后要知道知恩,你才能生起感恩心,你才有一种报恩的行为。我们光是讲感恩,但是你不知恩的时候,请问这个感恩心生得起来吗?(生不起来)。生不起来,实际上我们每天在念感恩词的时候,虽然短短的几句话,有没有也有一种让人了解国家、父母、老师、同事、农夫、还有大众,就是太多人的一种付出。哪怕我们这种简单的生活,不仅仅是在这里,在单位在家庭,有没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有)。

 

不是说我们也去做,也去买菜,也去烧饭,不是。各有各的一个职责和本份。但是应不应该要把别人的付出放在心上?(要)。我觉得这个是做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而做人就从这里开始做起。不然人长养的就是自私、自利,觉得所有人的付出都是应该的,甚至有一种薄情寡义的话,那这个做人就很苦很累了。

 

那我们要知恩、要感恩、要能够去报恩,首先我们要不要先了解父母的恩德?(要)。今天跟大家谈呢,不是说让大家要对中心对哪里要生起感恩心,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到任何一个环境,到任何一个地方,对所有爱护帮助我们的人的付出,要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而且有机会你要能够去做好。

 

这个报答,它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那在这里最好的报答是什么?(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别的你什么都不要操心,这就是你最好的报答。你能多理解一个道理,那个饭就吃起来特别香是吧。就是我们了解了之后,换成一种动力,你在工作中在很多方面能够去把他做好,自然而然地这种知恩报恩的心才能生起来。

 

那怎么样来唤醒大家的这份良知,让社会风气越来越民德归厚呢?就是我们生起感恩心,在我们的生活、家庭、工作中把知恩报恩做出来。让很多不知道恩德的,其实他不是不知道,只是被自私给蒙蔽掉了。然后我们要讲出来,让他也能够去了解到。

 

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一下父母的恩德,谢谢大家!

(永久性公益教学)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