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弟子规》第12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   “传统文化育天下”

第十二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因为我们的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后面我把经文大概的,字面的意思,跟大家把文字过一下。经文里面的义理,它有很深刻的含义,在往后的学习,我们都会慢慢地领会和学习到。大家有没有发现讲经得慢慢讲?(是)。讲快了我觉得也不痛快,像囫囵吞枣一样,有时候几句话,那个味道越讲越讲得深刻。

 

上节课跟大家讲到的『大孝终身慕父母』,以前讲我还没有现在的体会,这次讲我有一个体会,就是为什么大舜可以做到顺父母?一般人到五十岁,很多习惯已经定型了,而他从小到大,对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外在的因素而改变,其实就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这个『慕』字一直都没有改变。

 

我们也很想爱我们的父母,很想把一些事情做好,从哪里做?就是『孝莫大于严父』,就是发自内心地尊重、景仰、敬慕我们的父母,从这里慢慢地下功夫。我们应该都爱父母,也尊敬父母,但是这个程度它会不断地在加深,其实越加深之后,哪怕父母对你不好,或者父母对你有误会,或者你对父母有意见,无形中就把它都化掉了。

 

他不会跟你在哪件事情谁对谁不对纠缠,那个官司打不完的,清官难断家务事。就算最后判你赢了,父母输了,很高兴吗?(不高兴)。『如穷人之无所归』,不是跟父母来打官司,没意思。那你又受委屈,你又觉得想不通、觉得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从哪里来化解呢?『大孝终身慕父母』。小的时候父母做得对,做得不对,我们有意见吗?(没有)。现在呢?(有)。这个心态你看怎么调,但又不是我们蒙上眼睛不知道父母对和错,不是那样的,那个叫学糊涂了。

 

《孝经》谏诤章就跟我们做总结,『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周公做到了这一点,『严父莫大于配天』,这个就是让父母的尊贵、尊严达到像祭天地一样,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为儿子太优秀了。《孝经》就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周公,并不是说只有周公做到了,请问孔老夫子做到了没有?(做到了)。我们会不会也感谢夫子的父母?(会)。他的母亲颜徵在,还有他的父亲叔梁纥。提到老人家的双亲都有一种敬意,为什么敬呢?因为夫子。我们提到孟母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么敬仰孟母呢?因为有孟子的成就在其中,这就是『严父莫大于配天』。

 

举的例子是周公,周公做到了这一点,『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如果不是周公和他的兄弟武王做得很优秀,可能很多人也不会感恩和纪念后稷。因为后稷是周朝的始祖,也是农业的始祖,传了十五代传到周武王。那十五代以前,一代我们讲三十年,多少年了?四百五十年。你看三四百年这样的一个时间,可能在当时也没有人想到他会被后人这么地纪念,但是隔了几百年之后,大家这样的尊重和祭祀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武王和周公做得太好了。

 

『宗祀文王』,文王是周公的父亲。『于明堂以配上帝』,无上的尊荣,而且更难得的,不仅仅是周公他们的子孙去祭祀,周家的子孙去祭自己的祖先这个很自然、很正常。而今天谁自发地来祭祀周朝的祖先?(四海之内)。为什么他们要来祭祀?儿女太优秀了,给大家带来这么好的福祉,知道有这么好的父母,就自发地来祭祀了。

 

他们不是经常来,而是一年有几次,他们自发地根据自己的职务,公、侯、伯、子、男等等,按照自己的职务来祭祀。祭祀谁呢?祭祀文王和后稷。其实这也是一种教化,他们也会深受感动。如果我们也做好了,那不是给我的父母,也带来无上的尊荣吗?这个风气一带动起来,大家都会努力得去做好不敢给父母丢人,这一个力量比任何刑罚的力量都大得多。

 

『夫圣人之德』,这里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有理有事,事不用举很多,举一个就包含了深刻的理。所以将来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大家也不要讲特别多的故事,把一个故事讲透,讲透之后,哪怕你反复就讲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所包含的理,它是相通的,你要记很多故事,有时候还真记不住。

 

我以前讲的很多故事,真的也都忘了,以前我蛮能讲故事的。我应该存了几百个,大概四五百个故事,但是时间久了常常不讲也都忘了。这个理你了解,你举出几个故事,因为理和事它是相结合的,有时候同样的故事,每一次讲,它都有新的味道出来。大家在听师父讲经的时候,你会发现师父的故事多不多?(不多)。其实是不多的,但是那几个故事都是很重要很关键的。师父是百讲不厌,别说百讲了,我看叫千讲都不厌,诸位学长咱们能不能做到千听不倦?(能)。才听了三遍,这还没听出味道来,有可能就不想听了。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有时候观察一下小孩子依偎在父母身边,他那种天真、那种烂漫、那种亲爱。小时候我们也曾承欢在父母膝下,有时候父母坐在那儿,我们才多高,跟父母的膝盖差不多,就围在父母身边绕着跑,那时候开心不开心?(开心)。其实那时是最无忧无虑和最开心的时候。

 

『以养父母日严』,这个『严』它不是名词,是一个动词,就是一天比一天知道尊敬父母。小时候还真叫不懂事,越大越懂事,体现在哪儿?不是你知道很多知识,而是你越来越懂得尊敬父母,越来越感恩父母。你说三五岁他懂什么?你跟他讲也不一定懂,但是十四五岁、二十五六岁、三十五六岁,你那个五六岁的孩子比,懂得父母恩德的那个深度广度就不一样了。越懂得就要越尊重,不能越大越不把父母放在心上,这个就不好了。

 

『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因』就是凭借,就是因势利导,就是很顺势。『因严以教敬』,这个『严』也有在祭祀的时候的那种庄严,一个人的恭敬体现在站姿、说话、举止上,要从这里教敬。『圣人之教』能够达到『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跟前面的『三才章第七』同样又重复了,凡是重复的地方都是很重要很关键的。

 

那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他顺应天地之性、顺应自然之道,这个是我们要去学习的。我们教孩子要尊重父母,诸位学长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对父母的尊重和恭敬有没有与日俱增?应不应该与日俱增?(应该)。你能感觉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十年,你感觉到对父母的恭敬心与日俱增的时候,你教孩子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你懂了,自然就带动起来了。

 

不是说我们对父母不恭敬,但是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心,只停留在一个程度再上不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教学,或者是在引导大众的过程中,或者教孩子的过程中,你会很吃力,你带不动,为什么带不动呢?因为我们的恭敬心没有生起来,你怎么样让别人生起恭敬心呢?我们的恭敬心不要以个人的标准,或者以一般的形式为标准,我们的恭敬心要以什么为标准?(圣贤)。『圣人之教』,要往这个方向走,它是与日俱增的。

 

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在思考,刚刚学的时候对父母很感恩、很思念、很尊重,那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增加呢?你说没有增加,还保持不变,实际上那个都已经在退的状态了。了解了之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圣人教化这么的轻松了。『其所因者本也』,我们讲根本也行,本性也行。『父子之道,天性也』,那种天性的爱,诸位学长我们人人都有。

 

其实圣人教化,他顺着什么教?他就是把你那个爱找回来,Understand?了解清楚之后,感觉很亲切,又不是逼着我们做什么别的事情,没人逼我们做什么事情,而是爱自己的父母,就这么简单。那再延伸『君臣之义也』,虽然君臣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它在天地之道当中有一种『义』在。它是用一种道义凝聚人与人的工作,而这种道义也是从父子有亲的爱延伸出来的,又对比了父母跟君亲的这个恩德之大。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这个『续』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续香火,有人祭祀。为什么有人祭祀呢?因为生命是不止息的。人不是离开这个世间就烟消云散了,他的那个灵性都还在。建议大家看一本书,《前世今生》。好像它是四套丛书,大家可以翻一下。这个师父有推荐过,大概了解有这么一个事情就可以了,你要看很多可能还要花时间。因为这里就讲一个事实真相:生命是不止息的,人有前生。那我们会再问一个问题,如果人有前生的话,请问人有没有来世?(有)。所以这个续香火很重要。还有一个续家道、续家风,祖先的德行不能断了,这个比续香火更重要。

 

『君亲临之』,这个『临』,就是对我们的一种关怀照顾和帮助。你再有能力,没有一个团体给你做庇护,给你一个空间,让你去发展,那你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情呢?而你能够在这个团体做好,跟这个领导的心胸,他的包容和接纳是有关系的。『君亲临之』,其实你再延伸,你到任何一个单位工作,它都有这样的一层关系在其中,所以都是生起对这个团体的一种感恩之情。

 

大家听过周泳杉老师的《新世纪健康饮食》吧?(听过)。没有人教他这门课,那这门课从哪里出来的呢?当时我们都在一起学习,他就是感觉现在人吃肉之后,对身体不健康,得各种各样的疾病。你说得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花钱不说,受的那个罪和痛苦。还有这些动物的痛苦,他不是说你们别吃了,吃了会怎么样,那样别人也不见得就会听得进去,而他的这份爱心化成了一门课程,哪一门课程呢?《新世纪健康饮食》。

 

每一个PPT都是他精心制作的,先不说听这个课程,光把PPT过一遍,对素食的好处、肉食的危害,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都不用人来提醒。为什么能做得这么清楚、这么有条理、说服力这么的强?没人教他,这个课程在以前是没有的,我们看着周老师把这个课程做起来。然后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都在听,那时候大概只有一个小时的课程,慢慢地就能讲到十四个小时,这都是周老师的一份爱心。

 

『厚莫重焉』,很厚重,你越能理解到,你越会生起敬重和感恩之情,你理解的很浅,或者认为哪儿都有无所谓,有这样的心态对未来的人生是很不好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这个『不爱』和『爱』,我们也可以从程度上看,不是说他完全不爱自己的父母,但是他爱别人超过了爱自己的父母。请问他这个德叫什么德?『悖德』,越做得好他越缺德,因为相违悖了。他也去爱别人,好像做得也很恭敬,做得也很好,他为什么越这么去做越缺德呢?有目的嘛!很强的目的性在其中,那个居心都是很不善的。

 

我们再来想一想,一旦他达到了这个目的,还会继续爱你吗?(不会)。他就要达到他的目的,他只要达到了就翻脸不认人了,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去爱人,他把爱人当做一种手段,达到他个人的私心和目的,这个混淆起来是很麻烦的一个事情。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对老师、对领导毕恭毕敬,但是对父母却不恭敬,请问他的恭敬是真的假的?铁定是假的。那他为什么对领导、对老师恭敬呢?(有目的)。有利可图,这个要看清楚内心,一个人对父母恭敬、爱护,同时也爱护老师,也爱护领导好不好?(好)。这个就是自然而然的。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就是你这样子反常颠倒,一般的人他不懂得这些道理的话,还以为他做得很好,而且还很有德行:『你看他多有爱心!你看他多有礼貌!』这个对社会的风气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民无则焉』,就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甚至还出现公德和私德之分。其实德行有没有公私之分?其实是没有的,德行它都是同样的一颗心。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好像是有『德』,实际上这个『德』是什么德呢?(凶德)。凶德会感召到不测之祸,就像『腹诽』,表面做得很好,颠倒反常,像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叫凶德。古人告诉我们,『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但是凶德会感召到什么?其实无论是《弟子规》也好,还是《孝经》也好,有没有因果教育在其中?(有)。其实是有的,只是没有跟你说透。我们在把它往后延伸会有不测之祸,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心很不可爱,越做得好,他的德越是凶德,将来他的祸来得更厉害。但是一般人看不清楚,还以为他很有德,实际上已经错得很离谱了。

 

怀着侥幸的心,『虽得之』,就算得到了一些好处和利益,君子看都不看在眼里,为什么?不真实,因为是通过违背天道而得到的,所以都不会长久。这个对我们也是很好的教育,顺应天道、自然之道去做,那我们是爱其亲也爱他人,敬其亲也敬他人,这样就很好了。『君子则不然』,君子他做得好,『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当他能够做得很好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一种好的效果。

 

这种好的效果分六个方面给我们指了出来:『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这样一种好的德行展现出来。『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如果只是『畏』那也不行,这个『畏』是一种敬畏,同时还爱他。那为什么会敬畏呢?德行的力量,自然而然生起来的敬畏。『则而象之』,带动好的风气。『象』就是取法向他学习,所以要爱其亲、爱他人。所以『知所先后,则近道已』,不能颠倒,这一颠倒就背道而驰了。『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这种教化就能达到『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的效果。

 

『《诗》云:淑人君子。』『淑』是美好、善良的意思。所以,大家从这里就知道淑女的意思了吧,淑女是不是仪态大方的意思?(不是)。仪态大方,但是心不可爱是不是淑女?不是淑女。淑女哪怕长得丑一点,但是她很善良,她很懂得爱自己的父母,也爱公公、婆婆,也爱自己的家人,也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个人就叫淑女。『淑人君子,其仪不忒。』他的这种威仪行止,错误会少,或者没有错误,没有错误那就都是对的了。『其仪不忒』,『忒』是差错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纪孝行章第十』,我们来把第十章来读一下,预备起:【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五个方面,怎么去把它做好呢?大家可以结合《弟子规》来理解。《弟子规》上面都有讲到,像『冬则温,夏则凊』,『亲所好,力为具』,『亲有疾,药先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些都有包含这五个方面。那这五个方面做好了是不是就很孝顺呢?(不是)。这五个方面虽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后面还有更重要的补充,如果后面这三个方面没做好,哪怕你前面做得还真不错,但还是不孝。

 

哪三个方面呢?『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你傲慢、骄慢,当你在下位的时候可能跟人争、跟人斗、跟人在那里过不去,甚至跟人在那儿发生矛盾。到了上位的时候,你有了一定的权位,别人又不敢跟你争,但是你用骄横、骄慢欺负人。这种态度开始出来,哪怕你天天给父母磕头、洗脚,拿最好的供养父母,天天给父母熬药,甚至是纪念父母,即便这样,你还是一个不孝的孩子,所以《孝经》当中把很多问题给我们讲得很透彻。

 

为什么这三个方面做不好也是不孝呢?《孝经》明确地给我们指出,『居上而骄则亡』,居上而骄一定会衰亡。『为下而乱则刑』,这个『刑』不是典型的型,而是刑罚的刑。严重作乱,国家法令来收拾你;作乱稍微轻一点,团体它有相应的规定,严重的就要驱逐你了。『在丑而争则兵』,这个『兵』就是打官司,如打口水官司,甚至是在发生一些矛盾,这些都是要努力去改正和克服的。

 

很多人可能在前面五个方面,觉得我应该爱我的父母,我应该好好爱他们。没有错应该这么去做,但是烦恼习气不去除,这种暴戾之气、嗔恚心还很重的话,这个是不可以的。哪怕你『日用三牲之养』,如果你能天天用国宴的水平奉养父母,但是你不听话、不乖,天天跟人斗,天天看人不顺眼,请问孝不孝顺?(不孝)。不孝顺,『犹为不孝也』。

 

后面再跟我们强调一下『五刑章』。我们来读一下,预备起:【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这一章主要讲因果的教育,一个人不孝,是不是父母惩罚他呢?(不是)。谁在惩罚他?天道。你说是国家法令也行,但实际上这都是违背天道的。所以犯了一些错误受到惩罚的地方很多,但是没有比不孝更严重的了。

 

不孝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第一,『要君者』,这个『要』(yāo)不是要(yào),要是要挟。有了点本事,不是『君亲临之,厚莫重焉』,而是谈条件。你给什么待遇,你给什么条件,如果不给,我不给你好好工作,甚至在后面捣乱的有没有?(有)。我只要请假,你一下就停摆了,这种是可恶至极。『要君者无上』,把你培养起来就是忘恩负义的?这样带动的风气很不好。

 

『非圣人者无法』,听到圣人的一些教诲,他诽谤,他无理取闹,他找一些偏激的事情、偏激的例子来证明圣贤教诲是不对的,大家知道原因在哪里吗?原因来自于他内心的恐惧,来自于他的不孝。他不承认,他就觉得自己所做的是对的。『非孝者无亲』,说这个孝不好,这个孝怎么样,除非他是无知,否则一定是个大不孝之人,从这里去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德行。他在那儿给你找很多理由和说辞,你不用去跟他争,这种都是属于『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预备起:【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这是『广要道章』,后面是『广至德章』和『广扬名章』。

 

我们一起来把十三和十四章来读一下,预备起:【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我就不逐字逐句跟大家解释,我们前后文结合。大家还记得夫子老人家问曾子的那句话吧?『先王有至德要道』,那『至德要道』在哪里呢?就在这三章,『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和『广扬名章』。把具体怎么去做的原则、先后、效果都给我们指了出来,这个经文它是呼应的。为什么能讲得出来?因为古圣先贤做出来的都是事实真相,不是在那儿杜撰,不是理想国,也不是在那儿推测的。这都是已经做出来的真实效果,都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去落实。

 

不跟大家讲每一字每一句,在学经典过程中给大家一点建议,您做参考。不要急着去看白话解释,看了白话解释之后会很麻烦。就像我们刚刚讲到的一些经典,其中讲到的一两句话,是不是用白话解释的几句话就能把它说透了呢?(不是)。因为文言文它的意思太浓太深了,但是看完白话解释之后,你会落印象,的确它是有其中的意思,但只是其中很浅的一部分,或者表面的一些意思。你下次再学习,以前看的那个白话解释,或者一些注释的那个印象,你会认为就是这个意思,反而会把你的悟门、悟处给堵死掉了。所以,经典的学习大家多读,你理解几分就算几分。这句『非家至而日见之也』,你说不太理解,要去找一找白话解释。不用急着去找,至少后面这句话总认识吧?『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这是给大家一个参考,但有的人他觉得我了解一下,我才好记才好背。所以大家要在往后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您可以参考一下,不要急着到处找注解,到处去看那个白话,会把你的悟门给堵住了,到一定程度自然就通了。因为时间关系,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讲的是先王有至德要道。

 

下面我们把谏诤章读一下,『谏诤章』预备起:【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要不要劝谏父母?(要)。那劝谏父母的过程中需不需要注意态度?什么态度?『怡吾色,柔吾声。』不能像训人那样说话,这是不恰当的。所以,这一章大家跟《弟子规》的『亲有过,谏使更』一起来学习。重要的是他能够接受和改变,不是为了证明父母错了,即使证明父母错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甚至我有时候看到,有些孩子跟父母在那较劲儿,你不去好好提升德行,好好积累道德学问,反而为了一点小事的对错跟父母在那儿较劲儿,整天看父母这个不对,那个不好。是父母不对,但是『谏使更』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态度,什么态度?『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呢?『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朋友劝谏几次不听可以算了,领导劝谏几次不听,你也可以算了,但对父母你能说我不管他了吗?不可以的,这个是我们要努力做好的。劝谏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给父母提意见就是最好的劝谏呢?不是的,而是你把父母还没做好的地方先做好。『则身不离于令名』的『令』是美好的名声。

 

其实在我们身边都不缺给我们提意见的朋友和学长,但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接受。就是我们讲『士有争友』,其实争友都有,问题是你有没有?别人敢不敢给你提建议?别人想不想给你提建议?有些人是人家不想给你提,不愿意给你提。为什么不愿意给你提、不想给你提?你不接受。这些人身边是没有争友的,所以都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的地方。诸位学长我们身边有没有争友?(有)。如果有的话,恭喜你!『不离于令名,不陷于不义。』

 

我们再来看『感应章』,预备起:【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这个『感应』是跟天地万物的一种感应。感是因,应是果,其实就是讲因果。用什么去感呢?用我们这份诚心。光有诚心还不行,你得去努力,去做到。所以『昔者明王事父孝』,这个『事』就是奉侍。『爱敬近于侍亲』,『善侍父母者为孝』,不是说我光有一份诚心就行,而是这份诚心一定会化为行为。

 

因为孝跟天地是相通的,所以『故事天明』。也可以说孝顺父母的人,他有福份,会开智慧;一个不孝父母的人,他整个脑子是混沌的,糊里糊涂的。『事母孝,故事地察』,这都是智慧开的一个表现。大家想不想开智慧?(想)。就这两条,好好去孝养侍奉父母。能够『事父孝,事母孝』,必然能做到『长幼顺』。长幼不顺,前面还有做的不圆满的地方。『故上下治』,你到哪里都治理得井井有条。相亲相爱虽如一家人,但是家有没有家规?(有)。这个大家一定要了解。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这就是你智慧现前了,我们讲开悟了。我们以《孝经》作为我们的一个标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以《孝经》来看,怎么样才算开悟了呢?他真懂孝顺父母了,这个人开悟了。不是很复杂,不是说我们讲得天花乱坠,那个还没开智慧,而真正开智慧的人,是真懂得孝养父母了。

 

『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哪怕他做到像天子一样,『明王』的地位很高,虽然很高,但他还是有要去尊重的人,所有人都尊重他,但他还有要尊重的人。现在人不太懂得尊重他人,关于这点将来再跟大家谈一谈。那谁是他尊重的人呢?『言有父也』,『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必有先也』,他也有要去效法和学习的。『言有兄也』,这个『兄』不光是兄长,还包括他的前辈,他的古圣前贤,也都有『兄』这个含义。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不忘祭祀,这个应该是『祭尽诚』。那光是祭祀,摆上最好的祭品,用最好的礼节、最华贵的祭物来祭祀是不是就是诚敬呢?(不是)。一定要有后面这句话,『修身慎行』。你要有好的成绩给父母、祖先报告,不能人往那儿一站,什么成绩也没有,父母和祖先看着会觉得没什么长进,是吧?(嗯)。一年又一年,要有长进嘛!如果没有长进,我们就是不如先人。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他们也欢喜,他们也高兴,而孝悌达到了一种极致,跟天地万物都相通了,就能够『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了。这是事实真相,这一句的背后有很深的理论和事实在其中,讲到《中庸》的时候再把这个理论和事实跟大家报告一下。『《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这个『服』是悦服、佩服,他敬佩,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有孝心。当人做出有德行,符合孝道的事情时,谁不欢喜呀?我们在论坛上、在课程当中,这种情况了看得太多了。

 

我们再来看第十七章,预备起:【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我们再结合《孝经》的开宗明义讲到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事君章第十七』就是这一句话的具体落实。

 

大家从内容上有没有看出不成比例?(是)。为什么事君章几乎放到最后,而且是这么少的内容?大家知道原因吗?只要你前面做好了,后面自然就做到了。不然你再怎么学事君,现在有没有很多人学工作能力和职场的能力?(有)。花了大量的金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功夫,就好像忽略了前面十六章,都把功夫花在第十七章了。有没有效果?(没有)。

 

你前面十六章功夫做好了,第十七章稍微点一下自然就会做得很好。所以『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讲事君要尽忠,这个尽忠表现在哪里?并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就会失去原则。当然你要劝谏也得有一个恰当的方式,『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领导有没有过错的地方?我们有没有过错的地方?(有)。领导的过错多还是我们的过错多?(我们的过错多)。可能他也多,但是我们也不少。与其你让他改过,不如先尽忠。先改谁的过?(自己)。『退思补过』,这个『补过』是补你的过,你都一身错误过失,你再去劝领导,你怎么去劝呢?劝了别人不听很正常,所以我们真正尽忠是要『退思补过』。那领导有没有好的、正确的、优秀的地方?(有)。『将顺其美』,你别老在那儿挑刺,老在那儿找不对的、缺陷的地方。

 

后面在这个基础上才『匡救其恶』,大家看『救』这个字很有味道,『故上下能相亲也』。你能做到这四点请问领导赏不赏识你?肯定赏识你。后面《诗经》的一句话,『心乎爱矣,遐不谓矣。』『心乎爱矣』的意思是爱你的工作,爱你的职务,爱你的团体,甚至可以说爱你的领导。中国人有时候有没有蛮含蓄的?该含蓄的时候含蓄,但是该表达的时候呢?(要表达)。我们讲要表态,该表态的时候你一定要表态,『心乎爱矣,遐不谓矣。』『遐不谓矣』是怎么不讲出来呢?『谓』是告诉。何不把你的这种敬爱、热爱讲出来呢?『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章,预备起:【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虽然是『孝子之事亲终矣』,但是我们看到『庶人章』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它是不断的一个延续和循环。在《弟子规》中告诉我们『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就是『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它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所以『擗踊哭泣』,这是一种追思,但是也不会让你伤到身,它有个度要把握好。尤其是我们要更加地做好,在祭祀的时候让父母感觉到欣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在对父母尽孝道的过程中,圣贤教诲它有更深的含义和一种圆满在其中,后面有机会再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今天和大家报告的《孝经》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永久性公益教学)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