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弟子规》第25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传统文化育天下 2021-10-17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   “传统文化育天下”

第二十五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看到第十二面的第二十五小段,请大家来把经文读诵一下,预备起。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段话是一个很重要的纲领,它讲到的既是事实真相,又是我们应该要去做好的。为什么要爱人?因为我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的身体由千千万万甚至是上亿个细胞组成。如果在每一个细胞的角度看,这个细胞,比如说眼睛上的细胞和嘴巴、鼻子上的细胞一不一样?(不一样)。如果各自为政,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大家会发现这个身体可能会怎样?生严重的疾病。

 

其实在我们的身体内也有这样的细胞,叫癌细胞。它不顾别的细胞的死活,就一味地生长。把所有的能量营养全都吸收过来,虽然它好像是得到了受益,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会受损。所以今天我们在天地之下,看似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环境、各自的工作,甚至有各自的想法,但是只要呼吸着天地的空气,只要脚踩大地,我们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只要是人,他就有一种责任,就是要互相地爱护。

 

因为都是非常地爱护,这个心是不改变的,但爱护的方法却是不同。比如说爱护眼睛、爱护嘴巴和爱护鼻子一不一样?(不一样)。如果都是一样的话,你会不会发现就出问题了?(是)。那你说天地对万物爱护,有没有发现有的植物需要大量的水?(有)。像水稻,是吧?(是)。但有的植物你把它泡在水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死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根性,用的不同的方法,达到的效果也不同,人也是如此。所以要能够善巧方便懂得怎么去爱护人。当然方式、方法有千千万万,但是我们还是要能够找到共同点,和最重要的纲领,所以后面这一段就很重要。

 

爱人从哪里爱起,怎么爱人?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十六小段。请大家来把经文读一下:【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行』是德行,这一句教诲给我们指出,我们爱人从哪里爱?德行。如果我们自己德行不足,或者欠缺的话,请问能不能去爱人?(不能)。你虽然有一份想爱人、想帮助人的心,但是有一句老话叫『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欲爱人者先自爱,这句话的意思很深。不止是说爱护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方方面面,其实最应该爱护的就是自己的本善,自己的德行。就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那样地爱护我们的这种本善,我们的德行。

 

那自己有了德行,我们才能够用德行去爱人,不然我们都是用烦恼,都是用欲望,甚至给人带来痛苦和压力。用德行去爱人,可能有时候他会不接受,或者还不能理解,但是有一天他会感谢你,它没有后遗症。所以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努力的地方。

 

那德行不断地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不知不觉,别人就会看到或者了解到。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就有一个『名』起来了。这个名既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很多负面的。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德行、名声、才华、才能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好)。当我们默默无闻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各方面也都还很平淡,但是什么时候心情就开始有波动、有起伏了呢?从开始有了一点名,甚至开始注意到一些名的时候,人患得患失的心就很容易起来了。而这个一旦起来之后,对我们德行的修养,其障碍、影响可以说是非常之大的。

 

而且让我想到有一个学传统文化的小朋友,蛮可爱的。有一次举办一个联欢会,小朋友的节目要让谁来主持?(小朋友)。小朋友来主持。上去可能是紧张还是不会说话,站着又有点小孩子气,会不会惹得大家很开心,想逗他玩?(会)。一说话大家就笑,就鼓掌。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会不会生起一点名利心?你问他什么是名?他知不知。那时候大概,我看在五、六岁左右,两个小朋友,有点天真又有点扭捏。说话说得是流利还是不流利,反正大家都蛮欢喜的,然后大家就笑,就给他鼓掌、鼓励。

 

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感染,他能感受到大家对他的一种善意。在这个感染的过程中,会不会不知不觉长养一点什么?(会)。这个很微细,微细到第二天的时候,他们的这个老师就说,『这个同学』,跟她打了一个招呼。叫她的小名,跟她打个招呼。你知道这个小女孩说一句什么?『叫我主持人』。当时可能我们听到是一笑,但是在这个一笑的背后,不知不觉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会沾染一点名。如果你笑过就笑过了,你可能也觉得小孩子不懂事儿。但是从这里其实我们能够感受,人沾染名是很容易的,而且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在传统文化德行修养的过程中,这个名会一直伴随在你的左右。

 

在以前,我们讲在一般的社会环境中要有点小名声,这个都不容易。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过程中,有点小名声容不容易?(容易)。其实你们慢慢了解,我们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像一个大学生左右的年轻人,穿上红马甲,一般象征的都是一个义工的身份。当他在那里洗碗、扫地、在服务人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学员会给他鞠一个躬?(会)。会称呼他什么呢?(老师)。有的是称呼义工或同学,但可能因为受益了很感动,甚至年纪比他长,会不会也都叫他老师?(会)。

 

那一般在酒店,在很多地方,可能都有这样的一些服务的工作。你会不会接受到别人的服务,就鞠一个躬说『你辛苦了,老师你好』?(不会)。但是有没有在传统文化的环境,因为大家都是一种感动和感恩,对你也格外恭敬。

 

而在这种恭敬的背后,刚刚开始的时候,会不会心里还有点惶恐?(会)。哎呦,怎么叫我老师呢?可能也有一种鼓励,我应该做得更好一点。但是一个月、两个月、两年、三年之后,会不知不觉觉得自己真是了,我们不说一定是这样。我们都是来反省自我好吗?(好)。会不会不知不觉沾上一点什么?(会)。

 

平时你可能还不一定觉得,甚至你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也不一定觉得。今天我们想去爱人、爱自己,我们会提高德行。但在提高德行的道路上,第一,是不是一帆风顺?(不是)。如果提高德行很容易、很顺利,我想很多事情不会那么辛苦。那有很多是外在的,还是一些别的什么原因,其实那个都还好克服。

 

大家知道在德行提高的过程中,尤其是我们看《弟子规》,它为什么把这一句放在『凡是人,皆须爱』的后面?而且有一个提醒,提醒什么呢?一个人德行的提升,跟名或者声誉有很紧密的关系。你如果在提升德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像那个小女孩一样,她是不是故意说『我要出名,我要有名』?(不是)。其实我们有的时候会像那个小女孩一样,不知不觉就沾染了名闻利养,而只要一开始沾染,一开始执着的话,那个德行会障碍很大。

 

本来我们德行的提升是为了什么?为了爱人,为了利益人。我们自己也会受益,我们也是众生的一份子,我们也会得到一种利益。

 

但是在提升的过程中,容易跑到争名逐利去了,非常容易。在外面争名逐利,你反而一眼就看出来了,而且也很容易克服。但是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这个名利的障碍之大,它的染浊之深,有时候自己一点都不一定觉察得到。所以在提升道德学问之前,一定要能够看清自己。不是说从刚刚开始学得时候看清楚,而是在学得过程中,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开始陶醉在一些名誉当中。

 

这个名,我们可以理解成名声,人之常情人都希望有个好名声,希望有好名誉,希望有好的知名度。但是这些跟德行的修养,有没有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有)。如果达到相当的高度,你淡泊名利,这个不会影响。

 

但只要你还有一点点贪图这个名的话,不知不觉你所有德行的修养,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如果往这个方向开始走的话,你的德行会不会踏踏实实的,就是我们讲叫『很实在的』一种德行呢?(不会)。就不会了。就会为了得到称赞,为了得到好名声、为了得到名誉,甚至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现在人讲的知名度,可能就会做出让大家欢喜的事情。如果你内在就是这样的一个品德,你能做出来,那叫实至名归,这个没有任何的影响。如果没有这种实德的话,可能这个名声反而会成为我们德行修养巨大的障碍。

 

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古圣先贤,他们都很有德行,有好的名誉,好的声誉。那他们是怎么来面对这些名利的?或者我们可以说诱惑?其实,这个是每个人在修养德行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一个考验。你在普通的一些生活当中,可能别人对你也就一般、普通一点,但是有的时候别人对我们的一种尊重和恭敬,是不是实在是我们的德行很高呢?(不是)。

 

我记得我们在刚刚学习的时候,我忘了哪位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西天取经』听过吧?(听过)。除了孙悟空之外,这些徒弟们,还有一个功臣,哪一个功臣?(白龙马)。白龙马。中国的第一所寺院就是以白马命名,为什么以白马命名呢?因为中国人厚道,不远万里把经被请来的过程中,马都立下汗马功劳,连马都不忘感恩。以前的一本书不像现在这么薄,都是论公斤的,慢慢地把它背过来。

 

对牲畜都是这样的一种感恩,对驮来的经书,对来的这些法师,那更是礼敬有加,这代表一种敬重和感恩在其中,那当这个白马驮着经在长安街上走的时候,会不会有很多人对它礼敬?(会)。那有的时候白马会不会洋洋自得?(不会)。容不容易?(容易)。大家要知道,有一种醉那是很醉人的!哪一种醉呢?(自我陶醉)。是不是醉?是不是?(是)。因为在这种荣誉当中,在大家的一种礼敬和恭敬当中,是一种肯定,肯定我们做出的努力。但人在这个当中也容易犯糊涂。

 

而且好像有一种醉特别容易上瘾,大家知道哪一种醉吗?(陶醉)。其实应该也是一种鼓励。我想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对你的一种肯定,对你的一种称赞,可能刚刚开始觉得『诶,我还有点不行』。但是时间久了,而且你做得还真不错,还是有一些德行的时候,会有一些小的名声。这些小的名声来的时候,诸位学长,是最危险的时候。这个危险在哪里呢?会不会我们就忘记我们为何而提升德行了?(是)。虽然你再跟他讲我们是为了什么,你自己心里到底是往哪个方向走,只有谁知道?(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而这种醉,它比一般的,你花钱、你去做别的什么事情,这个可能人更容易受影响,或者诱惑。打一个比方,鲜花和掌声会不会让人迷失掉?(会)。而这个就是,背后的这个名,开始有点起来了。如果你不放在心上,那这个是不会影响你,但是诸位学长,我们冷静地来思考一下,人容不容易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不容易)。

 

我们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有)。如果有,我们很客观来看,是不是到我们有一天,德行已经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咱们再来克服这些名利的诱惑呢?(不是)。诸位学长,可以这么来跟您讲一声,您一定是身不由己了。它像一个磁铁一样,理智告诉你不可以这样,但是你因为陶醉那个,你们将来以后去体会一下,那种鲜花和掌声。开始可能会有点,哎呦,怕,或者眼睛都不敢看,但时间久了,他就会不知不觉地就开始受影响。

 

你能觉察到受影响,这个还是很不错的,很多人觉都觉察不到,甚至谈起来说:我不是为了名利,但实际上骨子里是为了什么?(名利)。那你说为了名利不好吗?现在好像社会上有一种观念『人就要积极一点,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人了解才能够让更多人受益,那更多人受益才能够怎样?』。讲起来是没有错,但是如果自己已经开始堕到名利当中,请问自己受益了没有?(没有)。我们客观来讲好不好?(好)。自己受益了没有?(没有)。你都不受益,甚至你都开始堕落了,请问你让那么多人知道,那么多人能受益吗?(不能)。

 

我们再问一个问题,请问那么多人,他们会学到什么?(名利)。这个你们自己去想。尽量让人多,尽量让大家都知道,好像没有错,但是有一种名它叫实至名归。我们的孔老夫子、我们的释迦摩尼佛、我们的师父老人家,从某种角度他们能达到这么高的声望和名望,有没有像《弟子规》所讲到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样。而他们是怎么走过这些的,就是我们讲得很多一些可能的障碍和诱惑,这都是给我们很好的一种教育。

 

所以今天也是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好吗?(好)。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诸葛孔明先生,请问有没有名?(有)。天下闻名,这已经一千多年了,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诸葛孔明。智慧的化身,而且是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种精忠报国。还有在《德育故事》当中,你会发现,他并没有排在『忠』这个德目当中,他排在『廉』这个德目中。排在『廉』这个德目,因为他的『忠』,已经不用再说了,是吧?其实你会发现他那个德行是相当之高的,而且身份之高,至少在蜀国(四川)贵为丞相,那个权位、地位之高。但是他就是一位老人、一位父亲,如果他有最宝贵的财富的话,他会把自己最宝贵的财富留给谁?(孩子)。后代、子孙,一般我们讲近一点的都是儿女,这个是很自然的。

 

那大家想不想了解我们诸葛孔明先生,他留给他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想)。很想了解吗?(想)。名声那么高,财富和地位都是非常之高的,想象中应该是最好、最宝贵的。他留给他孩子的几句话当中,有两句是每个中国人都听过的。而且你有时写毛笔字的时候,或者在写作文的时候,写一些心得分享的时候,好像这两句话,都会带出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好像很多人都听说过,吴学长你不要告诉我你才知道,听过没有?(听过)。听过吧?这个就是诸葛孔明先生,给他的孩子写的一百多个字的《诫子书》。就像《弟子规》、《了凡四训》、《颜氏家训》,有长有短,但是都是最宝贵的精华。他一生宝贵的智慧,给他的孩子,应该是经验。而中国人读了很欢喜,应该所有读书人看到这几句,有一种莫名的叫感动也好,还是一种莫名的觉得应该要这样子。

 

所以,我们在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中,不是说一开始都没有这些杂染,但是这些杂染如果不能够把它认识,不能够把它克服的话,会不会有一天,当你的德行,或者是才能、才华很高的时候,它就容易跑到另外一个方向。本来是希望用德行和才华,做什么的?(爱人)。那爱人你是看在哪个工作岗位,看在哪个环境中,我们讲为大众,好吧?为人民服务,好,我们还是为人民服务。

 

在历史上,有一些读书人也蛮有德行,蛮有才华的,也为人民做了一些贡献,不然他也不会达到那么高的地位,但是最后却身败名裂,有没有?(有)。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一个东西没放下,你说他贪利吗?他利已经很高了,名比利还难放下。

 

有时候布施百万、千万,一般来讲蛮难的,但是有一个比布施百万、千万、亿万还难放下的东西,尤其是对读书人来讲。是哪一个东西呢?(名)。就是这个名。但只要这个名还沾染着,你这个德行肯定变质。我们不是说『好吧,等我到这个程度再来说吧!』诸位学长,就像刚刚讲到的,会怎么样?已经是身不由己了。会不知不觉往哪个方向走呢?现在人讲叫打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其实你说他不贪利,实际上名的背后就是利。

 

名跟利它们是孪生子。有些人不要利的背后,他要名,但是要名的背后,是要什么?(利)。或者跟大家讲,更大的利。如果是舍小利,为了更大的利,您觉得有德行吗?(没有)。一点德行都没有。诸位学长,您希不希望,我们不断地努力、辛苦、克己复礼,最后不小心走到这个地方来?(不想)。想还是不想?(不想)。但是会不会走到?这个我们客观来讲,今天我们不是说『哎呀,我不会受诱惑』,诸位学长,我跟您举一个例子好吗?(好)。《罗伦还钏》。

 

他在赶考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寒,所以要进京赶考,他都要带足够的盘缠。不是到了就考,考完就回,有的时候要几个月,等到要考试,或者是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有专门公布的时间,但是整个公布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很复杂的程序,所以他还要相当的时间在京城等着,所以盘缠就很重要。本身就比较紧,而且要赶考的日期快到了,按正常的走路也还是能够走到。

 

结果那天正好算算,这个钱越来越少的时就有点愁。身边书童就跳出来说:『公子,不用愁,您看!』拿出一个金钏,那个去当银子还是能当点银子的。如果是你,高不高兴?(高兴)。但是高兴之后会不会:『哪来的?』

 

『我没拿人家的,只不过在几天前,我们在那个镇上住,我在旅馆的外面捡到的。也不是偷的,不知道是谁的,就捡来了。』

 

请问有没有主人?(有)。有没有人知道是他捡到?(没有)。你又缺钱,然后赶考的时间又到了。诸位学长,我们是『哎呀,先用吧!用完之后,我们到时候再看吧!』因为赶考重要,这么多年,十年寒窗就等这一次。不然你回去找,怎么去找?又能找到谁?

 

诸位学长,如果是我们会不会有很多想法?(会)。那罗伦呢?他就是:『我们现在就往回走。』

 

然后书童说:『不行啊!这个时间来不及了。』

 

这一来一往就得耽误好几天?已经走了三天,回去再三天,然后再走到这,几天时间?(六天)。六天时间,这回去还得花时间,等于是回到那儿,已经是六天之后了,还能否找到失主,一系列的问题。他想这个很贵重,万一是不小心丢掉的,或者可能会怪罪到其他人,可能都会有很大的麻烦。

 

然后就回去,回去之后,因为很贵重,这一打听,当时住在这个旅店的是一户大户人家。这个大户人家,他夫人早上洗漱的时候,那个水脏可能一点,她的镯子掉到里面看不出来嘛,然后就把脏水倒了,那个丫鬟也粗心,没注意等于是倒到外面去了,所以被书童给捡到了。但是找不到之后,她又不知道是怎么丢的,会不会怀疑是这个丫鬟偷的?(会)。当时正在打着呢,正在拷问着呢。

 

这一来,把这个情况一讲明,事情的原由说了一遍,原来是这样的一个情况。都很感谢,甚至想要拿点酬金给他,但是罗伦收了没有?(没有)。罗伦会不会说『我都耽误考试啦!』这时候会不会讲这个话?(不会)。连夜兼程就往京城赶,他比许浚运气好一些,许浚是:砰!门关住了。他进去了。但是在这一个行为背后有没有一点风险在?(有)。他为何冒一生功名的风险?(德行)。这个就是一种德。就是他对这些利,一个也没有放在心上,或者对这个功名也淡一点,不然他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

 

大家看到许浚跟道知,有没有在利益面前,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是)。好像也没有人说道知怎样,但是他德行的高下,在这里就展现出来了。虽然许浚没有参加考试,但是最后有机会考的时候,他是怎么样考上的?(状元)。不单只是状元,而且当有人说『你的老师是谁』?有没有?(有)。这个时候诸位学长,什么为重?师道为重。官不做了,我不要了。你就知道,在德行提升过程中,诸位学长,每个人都会面临像许浚、像罗伦这样的考试,这个是我们知道的。很多人他是在这个过程中妥协、让步,甚至是给自己找借口,但这个时候,他还是选择道义。亏了吗?(没有)。你如果真了解,为什么古圣先贤、读书人,他能很有底气地做出这些符合德行和道义的事情?因为不做出符合德行和道义的事情,就算得到了名,诸位学长,会不会名不副实?(会)。『必有其祸』。那反而没有得到,你是命中没有也好,还是你的福分未到也好,还是时机未到也好,你留着,是不是真的就丢掉了呢?(不是)。

 

还记得《泰伯采药》吗?(嗯)。兄弟让国,国都能让,让了就没国了吗?(有)。到哪里来了?(江苏)。吴国最初的首领大家知道是谁吗?就是泰伯。因为德行之高,从陕西不远千里来到江苏、浙江,苏州这一带就是吴国。因为德行很好,慢慢大家也会聚过来,愿意听他的一些教导,甚至是奉他为首领。所以虽然在母国让了,但是因为他有当国君的命,了解吗?(恩)。哪怕是到了吴地,他主要也是很努力的去爱护人,大家也尊敬他、拥护他,所以他的子孙一直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许浚有没有丢掉他的名?他其实是不看这些名利,但他那个名利少一分没有?(没有)。一分都没有,反而看重名利会丢掉德行、丢掉道义,请问他最后是什么结果?(身败名裂)。到最后是身败名裂。这些道理明白,很多事情不会说很痛苦、很难抉择,就是不明理,他有时候很难取舍,或者迷惑在其中。

 

罗伦的德行怎么样?诶,对,我还忘了告诉大家,他不考则已,一考则中。大家知道当时的状元是谁?(罗伦)。他是不是命中是状元呢,我们也不得而知,说不定是个探花,是吧?结果这一个让,让出了状元,而且那个学问还真是好。后来他自己讲,因为读书人对自己内心的观照非常地缜密,有什么放下的,有什么没放下。别人有时候尊敬他,『诶,你真不错!』但自己不能不知道,他说『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我才放下了状元这两个字』。因为人做到状元会不会有一种名?(会)。在这过程中也会被这个名影响。他说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把状元这两个字放下了。

 

诸位学长,我们拿钱财来讲和名誉来讲,或者我们以名来讲,哪个难放?(名)。名是很不容易放的。不放下名将来有可能就变成追逐名闻利养的人了。如果变成追逐名闻利养的人,请问他是在帮人,还是在毁坏传统文化?(毁坏)。你说社会大众他争名逐利,你不用去责怪他,因为本身他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如果大众看到在传统文化,或圣贤门中的人也放不下名,也沽名钓誉的话,诸位学长,对社会大众内心的伤害大不大?(大)。有多大?『我不想学了,我不相信了。』我们要不要做这样的人?(不要)。那就可耻了。

 

但是我们会看到,有一些读书人很有名,有没有?(有)。一个是不要名;一个是很有名,大家知道,中间有没有什么区别的地方?这个问题蛮重要的。

 

如果今天我们讲孔老夫子没有名的话,今天我们还能学习到《论语》、《四书五经》吗?(不能)。如果释迦摩尼佛没有名的话,我们还知不知道有《无量寿经》?(不知道)。如果我们的师父老人家也没有名的话,您会不会接触到圣贤教诲?(不会)。如果蔡老师也没有名的话,您会接触到《幸福人生四十集》吗?(不会)。其实名它不是障碍,什么才是障碍?追求名利的心。大家了解了吗?不然你又走到另外一个面去了,或者看到别人有名,你说『他又贪图名利,又追逐名闻利养了!』我们不要问别人,我们自己究竟是为何而学、而做,必须得看清楚。

 

所以诸葛孔明先生他有名,是不是他很想有名?(不是)。他为了什么而做?其实他有没有条件去辅佐曹操?(有)。那得到的可能是另外的,但他为什么去辅佐在三家当中最弱的刘备?请问他看中刘备的什么?(德行)。在《隆中对》中谈论到的看中刘备为天下苍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生走过来,给他的孩子,或者是我们读书人,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虽然在名利当中,但是他有没有沾染名利?(没有)。这个是我们应该要好好学习的,不然就会迷惑掉。

 

『夫君子之行』,这还没有到圣人和贤人的程度,我们从君子角度,这个都必须要把它能够放下。『静以修身』,有时候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很多人为了有一个追求,他努力地提升,如果有一天不让你有这个追求,或者是你不能有这个追求,或者你也没有办法追求到的时候,请问你还会为了德行而努力吗?(会)。会吗?不一定了。那个讲会的(说假话)。不是说假话,看得太容易了。像杨学长这样讲很中肯『不一定』。

 

好像我是不是有点在说大家,你们都是争名逐利的呢?你们要体会我,有时候我会进入一种状态,有时候会讲得严肃一点,语调会重一点,其实我在讲我自己,大家了解吗?(恩)。有时候自己不看清楚的话,不知不觉就被这些影响了,我们走过来看过太多的一些情况,现在再反复读《弟子规》、学《弟子规》的过程中才感受到老祖先对我们的爱护。

 

老祖先有没有把我们在提升德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障碍给我们指出来?(有)。『行高者,名自高』,意思就是不要为了名而去提升德行,只要为了名提升德行,很容易就变成沽名钓誉。这个时候有没有很多的染浊?(有)。他不被那些歌舞染浊,不被那些吃喝染浊,他不被游戏染浊,但他被名利染浊,这个就很可惜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那后面这句话我们就非常熟悉了。怎么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志向明确呢?有时候人有一个志,但这个志有一点懵懵懂懂的,好像是为了泛爱众,但是有没有可能在『泛爱众』当中夹杂了一些东西?(有)。那我们怎么才能看清楚『我夹杂了没有』?有一个方法可以看出来,什么方法呢?你是不是淡泊名利。

 

那怎么样看出我们淡泊名利呢?你很努力在提升,很努力在做好,但是没有人知道你的时候,你也不会急于让谁知道。甚至别人还有误会你的时候,你也不想着要去解释什么。有时候可以解释,有时候不一定解释。甚至还有一个事情,比如说这件事情是你做的,而且是一件好事情,当别人误以为是别人做的时候。这件事情本来是张学长做的,是吧?他默默地做,做完也就放下了。但是旁边人说『哎呀,这个事情做得真好,是不是甄学长做的呢?甄学长你真是做得不错!』当我们听到别人称赞甄学长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有一种感觉,不管你说不说出来,但你已经有一种感觉呼吸有点急促了,其实这个时候有没有受影响?(有)。受什么影响?(名)。已经开始沾染名了。

 

或者是你觉得你做得不错,别人说『哎呀,你这件事情做错了!』我们会不会有一种『你怎么可以冤枉好人呢?』诸位学长,有没有沾染名了?(有)。如果我们这些都比较淡的话,哪怕是你做的,但是『怎么功劳都是他』的时候,当你不在意这些名的时候,那你心里也会比较平静,当然多多少少也会有一点影响,但这个影响很淡,不会让你晚上睡不着觉,它会稍微有一点点。

 

以后这个难过会越来越少,甚至有一天做了好像跟没做一样。别人知道,也跟不知道一样,不知道或者无所谓的时候,我们的名开始淡了?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一如既往地和坚持不懈地提升我们的德行。诸位学长,那今天我们走在什么道路上?『君子之行』。不然所有的修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什么目的?(沽名钓誉)。那样就很可惜了。

 

其实跟大家谈这些,并不是说批评、指责大家,我们这一路走来,老师对我们真是爱护有加,对我们都是当头棒喝。尤其是当我们那个小尾巴翘起来的时候,才看清楚自己。『非淡泊无以明志』,其实这个话,我们在初中的时候也听过,好像有时候看人家写字,经常写宁静致远,或者『淡泊明志』,这个我们都看过,但是懂意思吗?真不懂,现在开始懂一点,然后那种感动!你看诸葛孔明先生的德行、才华、能力,他是怎么达到的?在名利场上他不沾染。

 

范仲淹先生很有名,他沾染名利没有?大家知道范仲淹先生为什么没有沾染名利吗?我们一起来看《古文观止》的两篇文章当中的其中一篇。《岳阳楼记》我们是耳熟能详,其中还有一篇在《岳阳楼记》之前,也被选入《古文观止》中,很短,写的是什么呢?纪念严子陵先生。

 

严子陵是何许人呢?这是东汉初年的一位读书人,什么样的读书人?也不是官,也不是王侯,也不是将相,也不是富豪,就是一个普通没有名的读书人。虽然没有名,但又很有名,他名在哪里呢?名在『他没有名』,或者名在『他不要名』。他是有机会得到全国相当高的荣誉,甚至是所有人一生梦寐以求的。

 

他跟皇帝是同学。光是同学还不行,是同桌;不但同桌,还同寝室;不但同寝室,而且还志同道合。这个皇帝是谁呢?汉光武帝刘秀。当时是光复汉室,把王莽篡权给铲平之后恢复汉室。当时刘秀是个没落的皇家子弟,也是贫苦环境中长大的。而严子陵先生是他的好同学,在他开始光复汉室,帮他拿天下、拿政权、拿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功臣。

 

当局势已经定了的时候,严子陵不见了,悄然而逝。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悄然而逝』的一种美?见过那个武侠小说没有?(见过)。汉光武帝刘秀其实也懂得他的老朋友不是失踪了,而是天下已经定了,他也就归隐江湖了。历史上能够复国的只有两个人,越王勾践和刘秀。复国和创一个新朝代,哪个更难?他有过人之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念恩。『云台二十八将』就曾经帮他创建、恢复整个汉室,所有的功臣他都记在心上,都把他们的话,在筑的亭子上记载下来。

 

这个同学归隐江湖之后,刘秀很想念他,就想要去找到他,就画了他的相,满世界找。别人找,不容易,谁找容易呢?皇帝找。有人说在浙江余姚,在富春山那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一个钓鱼的人,很像画上的。结果一问,果然是,可把他高兴的。县太爷就八抬大轿,把皇帝的贵宾,礼送到了京城。其实说礼送,实际上有点半强迫,可能说『你不去我们这没法交代』,就去到了京城。

 

虽然是君臣,但是老友相见,刘秀以朋友之礼来对待他,那种情很厚。严子陵先生也知道刘秀的想法,所以住了一、两个月之后,刘秀就提出他的想法了,『帮我治国』。那大家了解,会不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到了?(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机会?你们就可以去想象了。封王封侯、封将封相的机会到了,大家知道严子陵是怎么回答的?『已经归隐了,你就不要勉强了。』然后就跑回去了。

 

跑回去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刘秀又想他,又把他请过来,请过来之后还是求贤若渴。不是说不帮,如果是需要帮的时候,相信他一定会挺身而出。但那个时候朝局都很稳定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都是非常好的一个情况,他还是不去。两个人聊得都很投机,后来说着说着,到就寝时间的时候,因为是老朋友,而且还是同寝室,晚上两个人一起休息,一起睡在炕上。

 

第二天早上的时候,皇宫中有专门观察星象的官员,因为每天要夜观星象,他发现不得了了,客星触犯主星,皇帝有危险。看到客星,冲动了主星,主星就是皇帝,就是宫中有事情,有人冲犯到主星,就是冲犯到皇帝,赶紧过来报。皇帝说:『没事没事,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严子陵把腿搭到我身上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蛮准的?从中有没有看出两个方面?刘秀的大度和包容,这个背后有没有严子陵先生的一种坦荡?伴君如伴虎,虽然以前一起学习,但是身份都是普通的人,那是一个情况。现在皇帝在身边,他有没有受名利富贵的影响?(没有)。如果受影响,晚上能睡那么香吗?他真是没有把名利放在心上,他重情义,归隐江湖。

 

回去之后,在富春山下过很平淡又很传奇的生活。自古以来到这个地方的文人将相很多,从范仲淹先生到王安石,从宋朝到元朝再到清朝,很多人走过那儿都留下了很多诗句,这些诗句很多都是一种自己的感叹,或者是应该有感悟学习的地方。所有的诗句都写得非常好,这些诗句都是传了几百年,传的都是很好的诗句,讲得都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声。请问敬佩严子陵先生的什么德行?淡泊名利。所以,范仲淹先生也写了一篇文章纪念他,叫《严先生祠堂记》。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宁静』,没事的时候你的心不动,当你受到一些诱惑,尤其是名利诱惑的时候,诸位学长,我们还容不容易保持我们的心不动?不容易。

 

打一个比方,同样都有一些机会,别人有机会,你没有机会的时候,你的心动不动?动。除非你不在意这个事,你不认真工作。别人都没有这个机会,结果你有这个机会,请问你的心动了没有?动了。其实这还不是很大的名利,只是小小的名,我们宁静的心就怎么样?就开始起涟漪了,再给你大的名利,那就每天睡不着觉了。


如果是一般普通的大众,他愿意学,哪怕是为了名而学,为了名而去弘扬,还是应该肯定和鼓励的。如果我们再从更深层次,或者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讲,一旦这些东西开始沾染了,后面就很麻烦。像以范仲淹先生为代表的读书人,他们不是到了出将入相名满天下才来放下名,而是在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就已经把名放下了。诸位学长,我们要期许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什么样的人?你没有名,但是你对名很淡,甚至已经放下了,放下之后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名。了不起,这才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有的一种精神。范仲淹先生也是众缘合和,因缘聚会,所以他成名了,他把自己的德行、才华贡献给社会大众。


有没有千千万万像范仲淹先生这样淡泊名利,一生默默无闻的?(有)。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天读到的《弟子规》。《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夫子,他是秀才,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学位。能拿到本科学位的人很多,有的也没做官,一生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李毓秀夫子虽然默默无闻,但他有没有努力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有)。《弟子规》是他晚年编的,尽自己所能在教书育人,他用一生来实践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家乡一直做教育,默默无闻一生只做这件事。

 

所以,今天我们不管接触什么因缘,虽然以前会受到名利的影响,但是今天学习和在落实《弟子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哪怕这一生没有机会给你发挥,哪怕这一生没有人知道你是何许人。诸位学长,我们也要勤奋的学习,勤奋的提升道德学问。

感恩您快乐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