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学琼林》(卷三卷四)-第20集



《幼学琼林》(卷三卷四) 

第二十集

陈愫汎老师主讲

本集经文


我们再继续往下看“采薪之忧”这个部分。我们刚刚看到《孟子》的这段文字,他有讲到这个采薪之忧,在《礼记》里边讲到的是,臣对君告病的这样的一个谦辞,在《孟子》的这一段,就是指身体不太舒服了。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孟子将朝王”,就是孟子将要去朝见君王,“王使人来曰”,就是君王就请人来跟他讲:“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他说寡人本来要来看您的,但是有寒疾,寒疾就是风寒这样的一个疾病,“不可以风”,不可以风就是不能碰到风,就是吹到风那就更严重。“朝将视朝”,朝就是指明日的意思,明日在朝中跟您碰面,就是请您过来的意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不识是指不知,不知道可以让寡人在朝中跟您见面吗?就是使者来跟孟子传这样的话。“对曰”,对曰就是孟子就回答他,他说:“不幸而有疾”,但是不幸我这个身体也不舒服,“不能造朝”,造朝就是进谒或朝觐,就是不能到朝中见您。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这个孟子也很好玩,隔天他就出吊于东郭氏,就到东郭氏那边去吊唁。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是才刚回绝了使者来讲的话吗?结果隔天你就跑去吊唁东郭氏。公孙丑曰,公孙丑就跟他讲:“昔者”,昔者就是指昨天,昨天“辞以病”,你以病谢辞君王叫你去朝中见他,“今日吊”,结果你今天就跑到东郭氏这边来吊丧,“或者不可乎!”这个或者就是指说这样恐怕不太好吧!“曰”,孟子就说:“昔者疾”,他说昨天生病,“今日愈”,今天已经好了,这个愈跟我们后来写到一个疒字边那个愈意思是一样,就是病好了,我今天病已经好了,“如之何不吊?”这有什么不可以前往去吊唁的?孟子就跟他这样回答,结果他就跑去了。

“王使人问疾”,君王就派人来问疾,就是来探问孟子的病怎么样,还有“医来”,就是也派医生过来。“孟仲子对曰”,孟仲子这是孟子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堂兄弟,堂弟,从昆弟,孟子的从昆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叫做堂弟。孟仲子就回答说:“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昔者就是昨天,昨天君王有王命,这个命就是指到前面那个王使人来曰这段话,就是要他能够隔天去朝中见他,“有采薪之忧”,有采薪之忧就是指身体,所以这边我们就看到有采薪之忧,现在指到就是身体有点不太舒服,就患病了,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没有办法前往;“今病小愈”,今天这个病稍微好了,“趋造于朝”,结果就赶快,孟仲子就赶快回答,跟那个使者这样讲,现在他已经赶快就前往,今天病稍微好了,就赶快前往去朝中拜见君王了,“我不识能至否乎?”我不识就是我不知道,这个不识就是不知道,我不知道他现在到了没有的意思,我不知道他现在能至否乎?就是指不知道他到了没有。他讲完之后就赶快,就用这样的话先跟那个使者讲,先搪塞一下,先堵一下,然后就“使数人要于路”,要就是拦截的意思,就派遣几个人在路上赶快拦截孟子,赶快跟他讲,君王已经有派人过来要来看你,然后你现在人又不在,他就叫他要不然就赶快去拜见君王。“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就找人在半路去拦截孟子,就跟他讲,叫他不要再回来,不要回到家里边,请必无归就是叫他不要回到家里边来,而造于朝就是赶快去朝中,造于朝就是去朝中觐见君王。结果孟子“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很好玩,孟子不得已,结果往,而之,这个之是往的意思,后边括号就是我再特别加注进去一些比较深难的字词,上面特别加注上去。而之景丑氏宿焉,就跑到哪里去?就跑到景丑氏这个地方,在那边过宿,寄宿一晚。很好玩。是什么意思?不能回家去了,但是他又不想去朝见君王,所以就跑到景丑氏那边去过了一夜,这样的一个意思。

这一段里边讲到采薪之忧,他指到自己身上有患病。朱熹在注《孟子》里边就讲道:“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因为生病了,所以不能够采薪。这个采是取择的意思,通我们现在又加上一个提手旁的那个采字。其实那个采字上面那个爪就是手去采木,这样的一个动作。这个薪就是柴。后来就以“采薪之忧”指到患病的意思。所以这边朱熹有注解到采薪之忧,言病,就是自己称说有病,不能采薪,所以叫采薪之忧。

我们再看下一个,“河鱼之患,系是腹疾”。“河鱼之患”为什么讲就是指腹疾、腹泻?因为河鱼腐烂是从肚子腹内而外,自腹内而外,就从肚子开始烂起的意思。所以后来我们就讲,河鱼之患就是指肚子痛的意思,肚子痛、泻肚子这样的意思。

下一个:“可以勿药,喜其病安;厥疾弗瘳,言其病笃。”

“可以勿药”就是可以不用吃药,那就是指病痊愈了,就好了,不用吃药,病就好了,就喜其病安,病安就是好了,没病了,病好了的意思。“厥疾”,这个厥是指其的意思,代名词,“厥疾勿瘳,言其病笃”。

注释第一个“厥疾弗瘳”,这个就是指病不愈的意思。厥是代名词,当其的意思,就是说他的病;弗瘳,瘳是病愈,就是病好了,病好了叫瘳;弗是否定词勿,弗是没有的意思,就是其疾没有好,就是指他的病没有好,就是此病不愈的意思。所以叫做“言其病笃”,就是说他病得很厉害。“笃”这个字就是指很厚实的意思,病很厚实就是病很重的意思,我们常常讲这个人很笃厚,厚实,病很笃那就是指病很重的意思。

然后再下一个:“疟不病君子,病君子正为疟耳。”就是说疟疾不敢侵犯君子,“不病君子”,病君子,后来君子又得疟疾,“正为疟耳”,那个疟就是作疟的意思。

这边也用到了一个,有个《世说新语》里边的一则典故。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疟不病君子,病君子正为疟耳”,我们看到注释第一的这个地方。《世说新语》里边就记载道:“中朝有小儿”,中朝就是朝中,晋朝里边有个小儿,他“父病”,父亲生病了,“行乞药”,行乞药就是去买药。“主人问病”,去跟他乞药的人,主人就问病,问他说,您父亲患的是什么病?“曰”,这个小儿就说了:“患疟也”,他说患的是疟疾。“主人曰”,他说:“尊侯明德君子”,尊侯就是指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尊侯,他说您父亲不是一个明德君子吗?就是修行很好的君子,您父亲是有德的君子,修行很好的君子,“何以病疟?”怎么会得疟疾?这个我们古代有旧俗就传说,传播疟疾的鬼叫做小鬼,这个小鬼是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的,所以他这么讲说尊侯明德君子,是一个明德君子,何以病疟?怎么会得疟疾?结果这个小儿就回答,“答曰:‘来病君子’”,就是指疟疾来病,这边的病当动词用了,来让君子就是有德者患病,“所以为疟耳”,所以就叫做疟。疟,这边的疟我们就知道,前边的疟是指疟疾,后边的疟是作疟。疟就是残暴狠毒的意思,所以才叫做疟。这边的来病君子,这个病当动词,就是指让君子患病,所以才叫做疟。这个疟就是残暴狠毒的意思。很有趣。

《世说新语》很值得一看,里边很多那种对答的言辞,很机灵、很有趣。这种其实都也需要平常的修为,一个人在面临这种危急的状况之下,能够对答非常的坦然,然后这么机智,这个大概都是需要平常练就的。不可能说平常都没有这样的修为,突然碰到事情就能够做这样的反应,是不太可能的。我们那时候在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说,有空多看一下《世说新语》。

我们来看一下,继续往下看,下一个这个是“卜所以决疑,既不疑复何卜哉”。

“卜”,占卜的卜,“卜所以决疑”,占卜就是要决疑,决定疑惑,解决疑惑的事情。“既不疑”,既然没有疑惑,“复何卜哉”?既然都没有疑惑了,干嘛还要再做占卜的这个动作?这样的意思。

这个典故来自于我们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典故。当时候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跟齐王李元吉,已经预谋先要杀害李世民了。后来跟随在李世民身边的大臣们,就告诉他要赶快先下手为强,要不然到时候自己就会遭殃了。但是李世民还是有点犹豫,所以你看他还要占卜。我们来看一下后边第二个注释,来看一下。唐朝长孙无忌以及尉迟敬德,尉迟是复姓,长孙也是复姓,两个字的,复姓。那个字念ㄩˋ,尉迟敬德。这些大臣就劝李世民,要诛太子李建成还有齐王李元吉,然后就说,就跟他讲:“大王若不速正之”,当时候是秦王,封秦王李世民,李元吉是小儿子,李元吉是齐王,太子是李建成。大王若不速正之,若不快点赶快做处理的话,“则恐被其所害”,大概会被他们两个所害,“社稷危矣”,国家就很危险了。李世民就命卜之,就命他们占卜看看。结果幕僚张公谨见之,张公瑾就“取龟投地”,就拿起这个龟,然后就投地上,就说:“卜以决疑”,他就讲卜卦是要决疑,解决疑惑的,“事在不疑”,事已经很清楚了,“尚何卜哉!”事在不疑,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之处了,还做卜卦做什么?就是这一句,“卜所以决疑,既不疑复何卜哉”,就是这样来。

下边这一段顺便给大家看一下,当时候李世民,我们现在一直在做,要大家做的《群书治要》,当时候他的玄武门之变的这些功臣,我们来看一下。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廿八日,这个是农历,唐太宗,“为人君者”,他就讲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驱驾英材就是任用这些英材,然后推心,推心置腹,把心都推出来了,礼待贤士,他就命阎立本,阎立本这个画家,在凌烟阁,凌烟阁就是长安城太极宫西南三清殿旁边的一个小楼,里边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就是所谓的《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比例都跟真人的大小是一样,画像均面北而立,面北,面向北方而立,这个是臣子的位置,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太宗常常就前往去怀旧。

凌烟阁分为有三层:最内的一层所画的功勋是最高的宰辅之臣,最高的;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就次一个;最外一层所画的为其他的功臣。这二十四位的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还有魏征,然后还有尉迟敬德,就是我们刚刚有讲到长孙无忌跟尉迟敬德,然后还有李孝恭。尉迟敬德是在武将里边算是排第一,他的功劳很大,原因就是后来李世民能够掌兵权。当时候李渊这个皇帝是居住在小岛,他特别到那边,穿着将领的衣服,拿着那个兵器。这个李渊还以为要去杀他。就赶快跟他讲这个朝中的事情,发生的事情,跟他讲了一番,李渊才卸下心防。以为他要去杀他,吓一大跳,以为那个敬德要去杀他。后来他就请李渊赶快把兵权交给李世民,所以他的功劳算是很大。其实当时候李元吉跟李世民,他们所拥有,都各有一彪他们自己的军队,他们的拥护的人。所以因为这样子的情形,他们就只好放下武器,就这样子的一个情形了,得以李世民能够掌兵权。再下来,还有李孝恭、高士廉,还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就刚刚我们张公谨,卜卦的那个人,张公谨,还有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绩,这个字念作ㄐㄧ,李世绩,这个我们成绩的绩,后来我们写成成绩的绩,糸字边这个字,两个意思一样,还有秦叔宝,二十四个人。后来其实不止了,历代的皇帝,这个唐朝就也把他们自己那一代的,一些他们认为的大臣也都画上去,据统计现在有一百多人在里边,一百多人。

我们再往下看:“谢安梦鸡”,谢安梦到鸡,“悟”,领悟了“太岁之在酉”,太岁在酉。字面解释。我们再看到,这边讲到“太岁在酉”是指就是说,他会在鸡年的时候将重病不起。这个太岁我们在中国的民俗里边,我们说太岁当头那一年就不太好过。“楚王吞蛭,羡厚德之及人。”“楚王吞蛭”,楚惠王待人有厚德,吞了这个蛭,这个水蛭很可怕,会随着那个身体,然后会吸血的,很可怕。但是他吞了蛭而生病,但不久又好了,又痊愈了,“羡厚德之及人”,因为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有一颗很良善的心。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典故,第一个典故,“谢安梦鸡”。谢安梦鸡是怎么样?晋代谢安梦见乘坐桓温的车子走了十六里,梦见自己就乘坐桓温的这个车子走了十六里,看见有一只白鸡就停了下来,不知道何意,就停下来,看到一只白鸡就停下来,不晓得,奇怪,为什么会梦到这样的梦?这叫做谢安梦鸡,就是这样子。后来在谢安接替桓温担任宰相之后,魏晋南北朝的这个时代,这个晋朝,他接替桓温担任宰相,过了十六年忽然得病,过了十六年忽然得病了,这时候谢安才悟到为什么他会梦到坐着桓温的车子走了十六里,原来这十六里意味的就是指十六年,见到白鸡而停,意味的就是什么?在酉年。我们知道,这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的就是我们的十二生肖,酉年就是属于鸡年,碰到酉。子年就是什么?最容易的,碰到子是属什么?子,老鼠,对,老鼠,第一个很好算。这个酉就是鸡年。他才领略到,原来他在酉年将一病不起,不久果然就病死了。所以这边讲到“谢安梦鸡,悟太岁之在酉”,是隔了十六年之后才领悟。可见他十六年这个梦都没有忘记过,都一直记在心中,奇怪,为什么会梦到这样子?梦到坐桓温的车子行了十六里,梦到碰到一只白鸡就停下来了,这样的意思。

第二个注释我们来看一下“太岁”,太岁这个词。太岁是道教的星辰的尊称,又称为岁神、岁君、岁星,还有大将军等,那是诸神之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统摄众神,有“年中天子”之称。太岁共计有六十位,所以每一位太岁都有他的姓名,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就是六十个。从甲子年的金赤大将军,到癸亥年的虞程大将军,依六十甲子轮流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所以又叫做“值年使者”,或叫做“值年太岁”。我们知道我们六十年就一花甲年,轮完一圈就再从头再开始,所以有六十位,太岁有六十位,有六十个名称。

我们知道民间流传到太岁那一年,就是属于,譬如说这个酉年,鸡年,自己是属这个生肖的,这一年太岁当头,运势比较不顺的,所以民间有所谓什么安太岁,这样子的一个习俗,这样子来的。我们再看一下第二个,第二个典故,“楚王吞蛭,羡厚德之及人”。这个典故来自于楚惠王的一个典故。在西汉贾谊,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三,注释是第三,“楚王吞蛭”。西汉贾谊《新书.春秋》里边记载到,它说:“楚惠王食寒菹”,寒菹这个菹就是指咸菜、腌菜,为什么加个寒?因为腌菜当然是冷的,是冷食。他在吃那个寒菹的时候,腌菜的时候,“而得蛭”,结果发现吃到嘴边怎么有一只水蛭?“因遂吞之”,于是他就把它吞下去了,就把它吞下去,“腹有疾而不能食”,结果肚子就马上痛了,不能够吃东西了。“令尹问”,令尹这个是我们春秋时代的一个官名,是楚国里边的执政官,相当于宰相,令尹,楚国的执政官。这个是楚惠王,楚国。这个令尹就问他说:“王安得此疾?”他说君王你为什么得到这个,此疾就是腹疾,腹痛这样子?安得就是怎么得到,安是如何。“王曰”,楚惠王就跟他讲:“我食寒菹而得蛭”,我因为在吃寒菹的时候,结果有一只水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乎,是废法而威不立也”,就是说,想到,“念”就是想到,想到说谴之,“谴”是责备的意思,责备他而不行其罪,就是说责备他而不去处罚他,只有责备而不加罪于他。这个大概要死刑的,这个罪很重的,里边竟然有水蛭,让君王吃下去,那不死罪才怪。念谴之而不行其罪乎,“是废法而威不立也”,这是我自己废弃自己所立的法,威不立也,就是自己的威望就没有办法建立。所以他就想到说,如果我只有骂他而不怪罪于他,对他做处分的话,那是我自己废了法,然后自己的威就没有办法建立,“非所以使国人闻之也”,又想说,也不想让这样的一件事情让国人知道。然后他说:“谴而行诛乎?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他说如果只有谴责他们,或者是行诛他们,谴责而已那不行,必须要怎么样?行诛就是指要诛杀他们,那他们就怎么样?庖厨,这些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就是依法来讲他们都要被处死,“心又不忍也”,那内心又有所不忍。“吾恐左右见之也”,我又害怕左右见之,就是旁边的人看到它,看到这只水蛭,“因遂吞之”,就赶快把它吞下去了。就这样子。怕左右看到,他们就那么多人知道,就会怪罪下去,所以他就赶快把它吞下去。真的是,这就是仁君。“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这时候令尹就避席,避席就是离开席位,叫避席,就站起来,然后再拜,就跟君王再拜而贺,跟君王道贺,说什么?“臣闻天道无亲”,他说臣子听说天道无亲,无亲的意思就是说不会特别偏袒谁,但是“唯德是辅”,只有有德行的人才会去辅助他,这样的意思。“王有仁德”,他说君王您有仁德,“天之所奉也”,就是上天所要帮助的人,这个奉就是帮助的意思,这是上天所要帮助的,“病不为伤”,他说您这个病一定不会伤到你。结果,“是夕也”,是夕也就是当天晚上,“惠王之后而蛭出”,之后惠王,之后就是指去排便,结果这个水蛭就跑出来了,就排出来了,“及久患心腹之积皆愈”,结果连他久患心腹之积,就是指自己原先之前的腹积的病也都好了,也都因为这样子而都好了。所以后来这个贾谊做了这样子的一个结论:“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他说上天亲德,亲德就是亲近仁德,意思就是说对这些有仁德之人,能够帮助他们,可谓不察乎?能不去仔细的去察,察就是去了解、去审察、去知察这样的一件事情。这句当然就是告诉我们,就是要行仁德的意思。

在东汉王充《论衡.福虚》也有加以引述这篇文章,所以这个故事在汉朝一直有被引用到。

这就是“楚王吞蛭,羡厚德之及人”,就是这样子,楚王吞了这个蛭,然后最后自己的病也都好了。这就是一念之善,君王这样一念之善。我们从这样的一件事情也看到,楚王的一个对老百姓的那种好。所以我觉得这个令尹也很,你看他马上听到君王这么一讲,避席再拜,避席再拜而贺曰,而恭贺他的君王:“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读到这一句话,觉得也很感动。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将属纩、将易箦,言人将死;做古人、登鬼录,谓人已亡”。

这边讲到就是说,将属纩还有将易箦这样的一个词汇,属纩或易箦就是指到说人将过亡往生。做古人或者是登鬼录叫做人已亡,就是已经死了。前面是指还没死,后边是已经过世了。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词汇,第一个“属纩”,属纩就是指将新棉,那个纩是什么?是棉,将新棉放在临死人的鼻下。为什么要属纩?就是检查临死之人是否已经断气了。因为棉花我们知道,有一点点呼气它就会振动,放在鼻子前面,还有呼气它就会振动,就代表他还没有断气。所以属纩的这种情形,就是将新棉放在临死人的鼻下,检查是否断气,这样的一个情形。

“易箦”,易就是换下,易就是交换的意思,换下竹席,这个箦是竹席的意思。换下竹席为什么是叫做人将死?这个有典故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礼记.檀弓》篇里边有记载到这么一件事情。就是曾子临终的时候,一直就人已经感觉就快临终了,但是一直都没有断气。他的学生就一直想说,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子?其实不是说希望他这个先生、他的老师赶快断气,而是觉得说老师很像还有事情挂念在心那一种感觉。然后他的学生就问他说:夫子,您是指这个席有问题吗?他说是,曾子就跟他讲是。为什么?因为那个席子是季孙所赐,因为那个席褥,那个席子是季孙所赐给予的。自己,因为他没有当过大夫,而使用大夫所使用的席褥,这是不合礼制的,所以就命人换席。所以他的弟子就帮他扶起来,举扶更换后,再把他扶起来之后,把那个席子抽掉,换另外一张席子。反席未安而死,结果才刚把他抬起来,要抽起来,原来的席子都还没放下去的,他就已经断气,就死了。所以你从这边就看到曾子,对于这样子的礼制,他是对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一个人。我们刚刚前面有讲到,之前讲到他身上穿的那个衣服捉襟见肘,然后吃的三日不举火,这样的一个情形,但是唱起《商颂》的时候,声音声震天下,如金石一般这样的一个情形,所以你看到这些都是有为的修行人。你看即便要死了,季孙送给他这个席子,他都觉得这个是不合礼法的,不可以。所以后人就比喻人之将死叫做易箦,叫易箦,这个词汇就比喻说人之将死。

这个“做古人”,古人就是亡故之人,做亡故之人就是指已经死了。

我们再看到第四个登鬼录。这个鬼录也叫做“鬼箓”,加上竹子边的这个箓,这个鬼录的意思就是鬼的名册。这个录就是簿籍、簿子,加上一个竹子边,因为古代的那个是竹子,文字雕刻在这个竹子上面,所以加上一个竹字边。我们在《魏文帝与吴质书》里边,他就讲到:“昔年遭疾疫”,以前,昔年遭受疾疫,就有一些病,“亲故皆罹灾”,亲故就是指亲戚还有这些老朋友,亲故皆罹灾,都遭遇了疾疫之灾,“观其姓名”,看他们的姓名,“已登鬼箓”,已登鬼箓的意思就是指他们都已经过世了的意思,都已经过世。所以登鬼箓就是鬼的名册,名字登录在上面就代表已经死了。

再接下来:“亲死曰丁忧,又曰丁艰;居丧曰守制,又曰读《礼》”。

就父母亲死,去世了,叫做“丁忧”,也叫做“丁艰”;“居丧”叫做“守制”,又称为“读《礼》”。为什么叫读《礼》?因为在居丧的时候要读礼书。

我们来先看一下第一个好了。第一个“丁忧”,丁就是遭逢的意思,这个丁就是遭遇的意思,遭遇忧伤就是指居丧,这个是指父母亲。丁是遭逢、遭遇,遭遇忧伤,就是指父母亲过世,这是最大的一个忧伤。丁忧是祖制,祖制就是指帝王祖宗规定的这种制度,祖制,就是指到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果逝世,无论此人任何官职,在从得知丧事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就叫做丁忧,二十七个月。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我们待会后边会讲到小祥跟大祥,我们仔细再介绍一下。就是守制,丁忧。所以这些当官的人就是这样,遇到父母亲过世的话,就是要回家乡去守丧二十七个月,出来之后,期满了之后再看还有哪边有缺,然后再派任,这样的一个情形,这个就叫做丁忧,这个词汇叫丁忧。

它另外也叫做“丁艰”,丁艰这个词,一样就是指遭遇父母的丧事。如果是父亲过世叫做丁外艰,遭遇父亲去世叫做丁外艰,遭遇母亲过世叫做丁内艰。丁忧、丁艰都是指父母亲过世。

第三个我们看一下,“居丧曰守制”,居丧叫做守制。那就是旧例居父母或承重祖父母之丧,须谢绝应酬,不得任官,还有应考,还有嫁娶,这些事情都不能做,以二十七月满为期,满了才可以做,这个叫做“守制”。居父母跟承重祖父母,就是父母亲,祖父母亲过世的时候,承重的意思是我们后边也会介绍到,指到就是说可能自己的父亲已经过世,然后就由嫡长子来继承,这时候也不可以,就是说谢绝任何的应酬,不得任官,也不能应考,也不能嫁娶,这样的一个情形。

第四个“读礼”。为什么这个守制期间又叫做读礼?古人在守丧在家的时候,读有关丧祭的礼书,因称居丧为“读礼”。现代人大概也都没有了,有很多的习俗大概在现代社会里边,工商社会里边,大概都没有奉行这样的一个情形了。在《礼记》里边就有这么样的一段记载,它说:“居丧未葬”,居丧未葬,还没有下葬的时候要“读丧礼”;“既葬”就要“读祭礼”,就是下葬之后是要祭拜,所以要读祭礼。所以在这段时间里边,就是要读《礼经》、《礼记》的意思,里边就记载了很多我们的这些规矩。

当然其实它的本意,我觉得我们常常在读这些东西的时候,没有把它的实质的内涵给了解,而守其表面的那种动作,这个是比较不妥的。因为我们古代人,每一个这样制定的礼,其实都有它的义涵在里边。当你知道它的义涵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说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你会觉得说,现在都什么社会了还这样子?就比较不容易会起这样的一个疑心。

再下来我们看一下“在床谓之尸,在棺谓之柩;报丧书曰讣,慰孝子曰唁”。

这边讲到就是“在床谓之尸”,就是人死后停在灵床上边叫做尸,就躺着,这个叫做尸;“在棺谓之柩”,就是已殓入棺材,把他放进棺材里面了,叫做柩。柩就是装尸体的那个棺材,柩。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往下,报丧书叫做讣。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二个“报丧”。这个人死后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好了,亲属和子孙就会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报丧仪式早在周朝就已经有了。以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跟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我印象很深刻是我母亲往生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就是要回去舅舅家,然后要跪拜,就是到舅舅家然后跪拜进去跟舅舅讲,这样子,报丧。

我们再往下看第三“讣”,讣就是讣告的意思,也叫讣文,也叫讣闻,文章的文跟听闻的闻,就是人死后报丧的一个凶讯。“讣”原指报丧的意思,“告”就是让人家知晓。所以我们说报丧讣,报丧书叫做讣,叫讣。

第四个,“慰孝子”,去亲友家去安慰孝子,这叫做“唁”,这个唁就是慰问死者的家属叫做唁,慰问死者的家属叫唁。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常常讲说吊唁,吊唁就是这样,吊唁就是慰问死者的家属,安慰他人死不可复生,节哀顺变。

我们再往下看:“往吊曰匍匐”,“往吊”,去丧家吊唁就叫做“匍匐”。“庐墓曰倚庐”,就是指建在墓旁守墓的屋子叫做“倚庐”。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匍匐”。匍匐原来的意思它是手足并行,手脚并行的,手脚并行,指前往吊唁,就是指非常急的那样的意思。在《诗经》里面就有讲道:“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这边“凡民有丧”就是朋友有丧事,有灾难、有丧事,“匍匐救之”,就赶快前往去帮忙的意思,匍匐救之。《礼记》里边就有记载到,“孔子闲居”这一段里边,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这边是《诗经》所讲的这句话,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无服之丧就是指,我们古代每一个阶层称谓不一样,服的丧服饰也不同。譬如说父母亲往生的时候,小孩所穿的那个衣服,还有祖父母往生的时候,小孩子要穿的衣服,或者是伯叔,这些穿的衣服都不一样。这边无服之丧就是指,因为他不是跟你有任何的亲戚关系,所以是无服之丧,这是叫做无服之丧。其他的,只要是我们自己的家族的,那是有服之丧,那是有服的。服装都不太一样的,都不一样,这在《礼记》里边都记载非常清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在古代里边是很严格的要求。现在大概都很少了,我自己因为在乡下长大,也历经了我自己的曾祖父,是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过世的,九十几岁过亡,所以大概也有看到家人穿着的那个服装,那时候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祖母、外祖母、外祖父,最早大概就是我的曾祖母。

再下来看一下“倚庐”,倚庐这是古代在父母的墓边搭小屋居住的一个守墓,就是在那边居住,然后来守墓,称为倚庐。这个是一种至孝。《礼记.问丧》里边就讲道:“成圹而归,不敢入处室。”成圹而归,这个圹就是墓穴。成圹而归就是指父母亲已经埋葬好了,不敢入处室,没有回到家里边住在自己的屋子里边,“居于倚庐”,就是居住在倚庐,为什么?“哀亲之在外也”。所以他是一种孝心。我记得有一次听师父上人在讲经的时候有讲到说,他的师父,很像是章嘉大师的样子,他也有在旁边守灵,就是这样子。这都是一个至亲,父母亲是自己的至亲,还有有恩的师长,不忍,哀亲之在外,然后就守在旁边。这是倚庐,现代人大概没有这样子了。

我们再看一下:“寝苫枕块”,这个字念作ㄓㄣˋ,当动词用,ㄓㄣˋ,“哀父母之倾逝;节哀顺变,劝孝子之惜身”。

这个“寝苫”,然后“枕块”,就是说孝子在灵堂睡在,这个寝苫,苫是草席,枕就是以土块当枕头睡着,然后这是哀悼,“哀父母之倾逝”,就是哀悼父母亲这种过世,倾就是倾颓过世。

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个这个“寝苫枕块”。古代礼教里边,子从父母之丧起至入葬期间,不能住寝室,不能住在寝室里边,要睡在草席上,以土块为枕,要以土块为枕,要睡在草席上边。当时候我的父亲,因为是在家里边,所以我们也都是,我们就睡在客厅,全家人就睡在客厅守丧;然后吃饭也是都不可以上桌吃,都要蹲在地板上吃,饭菜是不摆在桌上的,全部摆在地板上,饭菜摆在地板上吃,我们当时候是这样子。在古礼里边就是寝苫枕块,就是睡在草席上。我们也是草席,就是草席,用草所编的那个席子,倒是没有枕土块,因为没有土块这个东西。就是睡在,我们的灵堂就是放在客厅里面,所以大家就是睡在客厅那边。这边《礼记.问丧》里边就讲到“寝苫枕块,哀亲之在土也”,他的用意就是这样子。

第二个“节哀顺变,劝孝子之惜身”。“节哀顺变”,节哀,节就是节制的意思,节制自己的哀伤,然后顺变就是顺应变故。能够节制自己的哀伤,然后顺应变故,这个是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一个话。我们常常讲节哀顺变这个词汇,就希望他能够劝孝子之惜身,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要不然伤心过度的话对身体都是有伤的。古代真的也有看到孝子,因为父母亲的过世而难过到自己,结果没多久自己也过世了,就这样子,哀伤过度,古代我们就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所以从这些古书里边让我们看到民风不古,现在大概也很难听到这样的情形,连父母亲,还常常在新闻里边看到这样子的,为了金钱杀父杀母的,比起这些孝子,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再继续往下看,“男子死曰寿终正寝,女人亡曰寿终内寝”。一个叫正寝,一个内寝,我们来看一下。

男子,古时男子死叫做“寿终正寝”。为什么叫做寿终正寝?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注释“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是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叫正寝,正常,就是安享天年,然后在家中安享天年。古时男子将终,卧于正厅,就卧在正厅,东首,以俟气绝。那个俟就是等待的意思,俟是等待的意思,以俟气绝。寿终,年纪很大才死叫寿终,正寝就是正屋。

这边特别跟大家再介绍一下“东首”,为什么叫东首?卧于正厅,东首,以俟气绝。因为东首,《礼记.玉藻》篇里边讲道:“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君子之居,恒当户,当着窗户、门。寝恒东首,东首的意思就是,为什么要向东?这个是说接东方之阳气,所以叫东首,接东方之阳气。古代男子,其实现代也是,不过现代大概都很少在家里边,大概都送到所谓的殡仪馆那些,以前是大概人都会希望在家里边安享天年,然后在家中往生。古代里边在男子将终的时候,成年男子,或特别是指那些老年人,寿终正寝,我们说寿终正寝,就在家里边,然后卧于正厅,在正厅,所以叫做寿终正寝。

另外女子叫做“寿终内寝”。为什么叫寿终内寝?“女子亡曰寿终内寝”,将死的时候,是安置在内室里边,她不移出来的。这边女子享尽天年的时候,在家中自然死亡。古时女子将终,她是仍居内寝里边,她居内寝,不必迁动,就直接就在她那个地方。内寝在什么地方?叫北堂,这是妇女盥洗居住的地方,盥洗居住的地方叫北堂,叫内寝。所以女子在家中死亡的时候,是不迁移出来的,就直接就在她的内寝里边,所以叫做寿终内寝。这样的一个区别。在《仪礼.士昏礼》,那个昏,那个字念ㄏㄨㄣ,也就是我们现在写成女子边的这个婚字。“士昏礼”里边讲到就是“妇洗在北堂”,这个妇女盥洗在北堂这个地方,居北堂。这个北堂,所以看到北堂就知道就是指母亲。北堂萱茂有没有?所以椿萱,那个萱草的萱代表的是母亲,北堂代表的是母亲,所以看到这个词汇的时候,就知道是在指称母亲。我小时候看到倒是没有,女子没这么区别,因为我那时候的曾祖母,也一样是放到客厅里面的,就是移到客厅那边,男女都一样移在客厅。在古代里边,这个是男子才有移到正寝,正厅里边,女子还是在内寝里面。

我们再继续往下看,“曰崩、曰薨、曰卒,尊卑各异其称”,就是指,叫做崩、叫做薨,然后叫做卒,这是因为有尊卑不同,而有不同样的称呼。“曰死、曰夭、曰殇,修短各因其分”,是因为这寿命的长短不同,而有这样的一个不同样的称呼,这样的意思。

我们来先看一下,这个“崩”是怎么样子?用在谁身上?天子的身上叫做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注释“崩”,崩是什么意思?自上坠下曰崩,从上边往下坠叫做崩,又曰升遐。这个初崩曰晏驾,刚死的时候叫做晏驾,所以我们君王死了也叫做晏驾。《礼记》里边记载道:“天子死曰崩”,很清楚,天子死叫做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童子死曰殇”,这样的一个区分。就是天子死就叫做崩,诸侯死叫做薨,大夫死叫做卒,士人死,士,叫做不禄,庶人,就是平民老百姓,叫做死,童子死叫做殇。

刚讲到这个崩是自上坠下叫做崩。为什么叫做“薨”?薨的意思,我们看到注释第二。这个薨言奄也,奄就是奄然亡也,就是奄也。我们常常讲奄奄一息有没有?就是这样,奄,就是奄然亡也,用在诸侯身上。

这个“卒”是终的意思,终人生之事。又寿考亦曰卒。这个是用在大夫身上。

这边还有讲到“士曰不禄”,不禄是指生方有禄,死则无禄也。生的时候才有禄,死后就无禄了,所以死了就叫做不禄,这样的意思。

“庶人曰死”,这个死是什么?渐也,消尽无余叫做死,渐也,消尽无余谓之死。

我们再往下看,“曰死、曰夭、曰殇”,看到注释第四那个夭字,是怎么样子的情形?三十岁以下而亡叫做夭。

“殇”,殇是未成年而死,未成年而死叫做殇。所以未成年就叫做童子。成年是几岁?二十岁,对,二十岁,所以二十岁以下而亡的就叫做殇,都是小孩子、童子,所以二十岁以下叫做殇。

这个在《仪礼.丧服》里边就有写到,还有区分这个二十岁以下:年十九到十六,“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到十二,十五岁到十二岁这之间的叫做中殇,十一至八岁的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的,不满八岁,八岁以下的,“皆为无服之殇”,就是没有什么那种丧服,没有穿什么丧服了,这我们前面有讲到无服之丧。未满八岁而夭折的就是未成年,无丧服之礼,叫无服之殇。

再接下来,这是“孤子、哀子,居丧自痛之词”,就是孤子跟哀子,这个是居丧,就是父母亲去世,自痛之词。还有“失怙、失恃,父母俱亡之谓”。

这边孤子,我们先看一下这个注释第一个“孤子”,指父亡称孤子。孤就是独也,孤是独的意思。父亲过世了就叫做孤子,就是无人可依靠,无人可瞻仰叫独,孤独。

第二个“哀子”。哀子是母亡曰哀子,就是母亲过世就叫做哀子,自称自己是哀子。“哀”的意思就是怜悯的意思。

再下来,这个“失怙”跟“失恃”,如果连同讲失怙失恃这样的一个词语,就是指父母亲俱亡,当然如果只有称呼一个那就不一样。无父何怙,如果失怙就是指父亲过世;如果是母亲过世呢?叫做失恃,如果讲失恃就是指母亲过世。

我们看一下,这个词汇从《诗经》里边,《诗经.小雅.蓼莪》篇,蓼莪是一种水草,菜名,蓼莪,里边就讲道:“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没有了父亲,那个怙字就是瞻仰的意思,没有了父亲,我要瞻仰谁?所以我们常常讲父亲是一个学习的对象,母亲是一个慰藉我们的,常常怜悯,就是把我们疼惜在身边,抱在怀中爱惜的人,父亲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对象的角色,所以怙是瞻仰的意思,恃是依赖,依靠在旁边。这边蓼莪篇里边就讲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所以后来就以失怙失恃言父母俱亡,就是两个连用的时候,失怙失恃言父母就都过世不在了。

再下来是“父死曰考,考者成也”;“母死曰妣”,这个字念ㄅㄧˇ,“母死曰妣,妣者媲也”。

这边就讲到“父死”,就是称呼已去世的父亲就叫做“考”。那为什么称作考?考其实就是成就的意思,那就是取父亲创业有成之义,就是取父亲创业有成。

我们看到注释第一个,这个考字,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叫做考。在《礼记》里边就记载,“曲礼”下边很清楚讲道:“生曰父”,就是父亲活着的时候叫做“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这对应的,父活着的时候称父,死的时候称考;母亲活着时候称母,死后,已经死去了就称为妣;妻子活着时候叫妻,死后,已经死了叫做嫔。《礼记》有这么样的一个区分。

我们再看一下,所以这个“父死曰考”,称呼已逝去的父亲就叫做考。为什么称为考?就是因为取其考就是成的意思,成就的意思,取父亲创业有成之义。

“母死曰妣”,这个妣,妣者媲也。为什么称呼已去世的母亲称为作妣?因为这个妣字就通媲美这个媲,这个妣是通媲美的媲的意思,这个妣就是并比,这个媲美,可以两个相比拟的那个意思。这样就是指母亲能够媲美父亲的德行事业,就是指自己的母亲跟父亲一样,这个母亲能够媲美父亲的德行事业,所以称为妣。它的意思是这样子。所以“父死曰考,考者成也;母死曰妣,妣者媲也”,就是媲美的意思,那个媲就是媲美的意思,可以媲美父亲这样的意思。

我们再看一下下一个:“泣血、稽颡之外,又有大祥、小祥之殊。”就是谈到泣血跟稽颡之外,就是父母,这个泣血跟稽颡之外,还又有大祥跟小祥之殊,“殊”就是分别,之别。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先看一下这个“泣血”跟“稽颡”,这个是父母去世之后,百日之内的这种哭泣,叫做泣血;百日之外的居丧者,答谢宾客的这种跪拜礼节叫做稽颡。

“泣血”,这个泣血就是极其悲痛而无声的这种哭泣,极其悲痛而无声的这样的哭泣。人在至悲的时候,遇到事情是真的是会哭不出声音的,这是泣血。

然后第二个这个“稽颡”,稽颡就是叩头的意思,额头碰地,稽颡。是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来致哀的宾客哭拜并致以谢忱,这就是稽颡这个礼节的意思,这个礼的意思。

之外这个又有大祥跟小祥之殊,“大祥”,我们先看到注释第三。这个大祥跟小祥,大祥是指父母亲死后两周年的祭礼叫做大祥,小祥是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叫做小祥,周年的祭礼叫小祥。这个祥字就是去凶从吉的意思。去凶,去除凶恶的,就是吉凶那个凶,去凶从吉的意思,这个祥的意思是指这样子。它是怎么算?从丧开始到初期,就是一年,就自己父母亲过世那一天开始,然后到一年的这个时间,忌日不计闰,就是不计闰,有碰到闰年也不算,那就是十三个月,就算十三个月,就叫做小祥,十三个月。碰到闰年是不算,就是不计闰,那就是十三个月,这是小祥,这是周年。所以这个小祥是十三个月。

那大祥,是父母亲死后两周年的祭礼叫做大祥。那就是指到两年,从丧期,父母亲往生的那个时候开始算起,往后就是总共有二十五个月,就是二十五个月,二十五个月叫做大祥,二十五个月。这个大祥的时间服可除,这个服可除就是指那个丧服,就可以把它脱下了。但是又必服两个月者,又服两个月,为什么又再两个月的原因,是因为孝子余哀未尽,就是孝子余哀未尽,所以再服两个月,所以总共就是二十七个月而止。所以我们前面有讲到二十七个月,二十七个月是这样子来。

我们刚前面讲到丁忧,丁忧有没有?讲到二十七个月就是这样子。这个大祥就是父母死后两周年的这样的一个祭礼。原本就是二十五个月为大祥,因为又多了再服两个月,就是孝子余哀未尽,就是表示自己还很难过,再服丧两个月,总共有二十七个月。所以古代里边做官的人,就是父母亲过世的时候,要服丧二十七个月,然后才可再出来,要做些什么事情,考试才可以考。要考试的人碰到科举制度的时候,你刚好碰到父母亲丧亡,这个也是不能去考试的,婚嫁这些都不能的。

接下来讲到的是那个服装,就是孝服的服装。“自斩衰”,那两个字念ㄓㄢˇㄘㄨㄟ,然后还有“齐衰之下,又有大功、小功之别”,就是斩衰、齐衰,还有大功、小功,这样的一个差别。

这个孝服不缝边的就叫做“斩衰”,缝边的叫做“齐衰”,这是表示丧礼有轻重的等级。“大功”穿九个月的丧服,“小功”是穿五个月的丧服,亲疏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差别?也是因为亲疏不同,而这个丧服跟丧期也有不一样,丧期也有不一样,当然最大的就是指父母亲,父母亲,然后祖父母。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斩衰”。斩衰这是用最粗的麻布制成,不缝边缘,就是那个麻布,然后不缝边的,像我们的衣服不是有缝边车布边吗?那是不缝边的,服制三年。是儿女为父母亲、还有媳妇为公婆、嫡长孙为祖父母及妻为夫,皆穿此服,这些对象的就是穿斩衰。《礼记·丧服小记》就有“斩衰,括发以麻”,就括发以麻,就是披麻;然后“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

我们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到这边,其他的我们下一次。好,谢谢各位,谢谢。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