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学琼林》(卷三卷四)-第22集



《幼学琼林》(卷三卷四) 

第二十二集

陈愫汎老师主讲

本集经文


老师:我们再接下来往下看:“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待,皋鱼增感;与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

我们先看到第一句的地方,这个“树欲静而风不息”,就是树想要静止下来,但是风却不停息的刮着它摇动,以这个做为比喻。“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孩子想要奉养自己的父母亲的时候,双亲却已经去世了,皋鱼为此而悲伤不已。

我们先看到下面第一个皋鱼的地方,齐国人,《韩诗外传》里边记载到,孔子行,见一个叫做皋鱼的人哭于道旁,就在马路旁在那边哭泣,就跟他谈,与之言,就问他说,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然后他就讲到说:“吾失之三矣”,他说我的过失有三:“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他说年少的时候游诸侯,结果让自己的,以后吾亲,没有好好奉养自己的父母亲,“失之一也”,这是一;“高尚吾志,闲吾事君”,高尚吾志就是让自己心志高尚,结果就闲吾事君,却没有去奉献自己的一己之力,觉得自己好像不出来做官是一件很高尚的事,这样的意思,“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就是指跟朋友,这个厚就是指相交甚笃,但是却因为小事情,小绝之,却因为小事情跟朋友断绝,“失之三也”。“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这个往而不可追者,就是已经过往的事情,没有办法再追回的,年也,我们的时间。“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失去了,没有办法再见到的是我们的双亲。“吾请从此辞矣”,他说我要从此就辞世了,这个辞是辞世。“哭泣而死”,结果就哭泣而死。后来就用像“风树”、“风树悲”,还有“风树之感”,这些词汇就代表到父母死亡,不得奉养的这一种悲痛,这样的一个意思。

我们再看到下一个,这个是“与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这是讲到与其椎牛,这个椎牛是指,这个椎字就是杀的意思。“与其”、“不如”,这是一个句型,与其这么做,不如做下面这样的一件事情。就是说与其父母死后杀牛到坟前祭拜,不如鸡豚之逮存,意思就是不如当父母亲还健在的时候,奉养父母亲,以鸡豚来奉养父母亲的意思。“不如鸡豚之逮存”,就是不如让父母亲吃这些鸡、猪。“曾子兴思”,这是曾子读“丧礼”的时候,读到这边的时候很感伤。

这边在《韩诗外传》里边又记载到,“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亲存也”。就是讲到与其你杀牛来祭墓,牛比鸡豚更贵重,这个牛大头的。曾子读“丧礼”的时候发出的一个慨叹。OK,这边逮亲就是双亲还在世的时候得以奉养,叫逮亲,就是逮存,逮亲存这样的一个意思。逮亲和逮存都是指,父母亲健在的时候,你不如给他鸡豚吃。与其你父母亲过世了,你杀牛去祭拜,你不如在他活的时候,就给他吃这些鸡豚就好了。生前没给他吃,死后给他吃,他也吃不到。我们民间也常常讲这么一句话,活着的时候不给他吃,死后拜那么多做什么?这样的一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父母亲健在的时候要孝养父母亲,这两句话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这样。

我们再往下看这个:“故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故为人子者”,就是为人子女的应当要思木本水源。“念尔祖者,须重慎终追远。”我们常常讲慎终追远。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句的地方。第一个,这个“故”是所以,最后一句的一个总结,在这个小单元里边最后一个,讲这么多,“故为人子者”,就是为人子女的应当要想到什么?“木本水源”,木本水源就是木的本,就是树的根本;水源就是水的源头,这样的一个意思。

木本水源这个典故我们来看一下,在《左传.昭公九年》讲到的,“我在伯父”,我在伯父的意思,这个伯父是指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的一个尊称,叫伯父。这个词汇,我在伯父就是指到,这个天子对同姓诸侯的一个尊称。这段话写到就是周天子,因为当时候诸侯之间,周朝甘大夫襄跟晋国的大夫阎嘉在争夺周的土地阎地,这个是周的土地。这时候周天子就派人去跟晋国的大夫,跟他讲这一段话,告诉他要知本原。“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他说我对于诸侯来讲,就像衣服有冠帽,“木水之有本原”,就是树木跟水的一个本原的源头,就是树有根、水有源头一样,“民人之有谋主也”,就是人民有谋主一样,意思就是说,我就是那个本。

“伯父若裂冠毁冕”,伯父就是指他们这些诸侯,你们这些诸侯如果要撕裂这些、毁坏这些冠冕,“拔本塞原”,把本拔除,把那个原给堵塞了,就是堵住了水的源头,把树木的根本把它拔掉了,“专弃谋主”,就是专断而且抛弃了谋主,就是指他,“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就是即使是戎狄,他们心里哪还会有我这个天子存在?这边主要这一段话就讲到,周天子派使者去谴责晋国大夫的情形,因为他们跟周大夫竟然在争夺周地,周的土地。后来我们讲到这边木本水源,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饮水思源,这边讲到是木有根本、水有源头。我们现在常讲到饮水思源,为人子女的应该就要注意的,就是应该要想到木有本、水有源,今天有自己这样的情形,不要忘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这样的一个意思。

“念尔祖者”,念尔祖者就是常常怀念祖先,“须重慎终追远”。我们来看一下注释第二“念尔祖者”。《诗经.大雅》里边就有这么一句话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边的无念,那个无是一个发语词,没有意思。无念是念也,就是念尔祖的意思。“聿修厥德”,聿是述的意思,记述、传述的意思。聿的原来意思是笔,引申为述的意思。厥德,厥是代名词,其的意思。聿修厥德就是要传述他们的德行。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无念尔祖就是恒念先祖,然后述修其德,要能够承继祖先的德行下来。

我们有一个词汇叫不肖子,那个不肖的肖是像的意思。不肖子的字义就是不像自己的父母亲,叫做不肖子,那个肖是像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当孩子的没有办法去承继父亲的那种德业,叫做不肖。那个肖是肖像那个肖,一个小,上边这样,下边一个月那个字。

我们再看一下慎终追远,终是指父母丧,远是指祖先。慎终追远就是指自己父母亲过世的时候,居父母丧的时候要尽礼节;追远这个远是指祖先,就是指祭祀的时候,对祖先就是祭祀了,他们已经过亡了,祭祀的时候要尽虔诚,要很虔诚的祭祀。《论语.学而》篇里边就讲到:“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就是,百姓如果能够做到慎终追远这样的一件事情,民德归厚矣,看到老百姓的那种德业是归于淳厚,就是很淳厚,可以做到这样。

这边有何晏的《集解》,就是何晏所作的《论语集解》,里边引用孔安国讲到:“慎终者”,就是“丧尽其哀”;“追远者”,就是“祭尽其敬”的这样的一个意思。所以这边刚刚前面的注释,我们从何晏的《集解》里边可以看到,慎终就是尽其哀,父母丧,尽其哀;追远者就是祭祖尽其敬,要虔诚、要恭敬。

这边就是故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念尔祖者,须重,重就是要慎重的意思,要重视它,慎重,慎终追远,要能做到慎终追远。

我们这个单元就讲到这边,跟大家一起学习到这。我们接下来看到卷四的地方,“文史”。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名士才储八斗,鸿儒学富五车”。

这边第一个讲到“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时代魏国诗人曹植的比喻,称赞他才高八斗。我们先看一下谢灵运,出身东晋的大士族。魏晋南北朝非常讲究门阀、士族,士族之间才可以通婚的。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为谢康乐。然身为公侯,却无实权,所以心情也不太好。派任永嘉任太守,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然后就四处去游山玩水,所以他写了很多的这种游玩的诗句,山水诗。

后来他辞官移居到会稽,常常跟友人酗酒作乐吟诗。他的山水诗是深受当时候的人所喜爱,每次新作一写出来之后就立被传抄。到宋文帝的时候就把他接回来,宋文帝接帝位之后,就把他召回京城做官,将其诗作和他的书法赞为是两宝。宋文帝就很看重他,说他的诗写得很好,还有书法写得很好,就称他为两宝。谢灵运颇为自傲,曾经跟人家这么说,“天下才有一石”,一石,十斗为一石。这个石字我们以前有读到,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他就讲到曹子建,我们把他讲天下所有人的文才有一石,曹子建他就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代表他也不错。所以可以想见,他对于曹子建的诗是非常的肯定,说他文才占八斗。不过他也不错,剩下两斗他一斗,其他人,天下共分一斗。后来的人便以才高八斗比喻文才高超的人。这句话在晚唐已经成为是一种习语,就是一句成语,李商隐就有诗讲到“费尽陈王八斗才”,这样的一个句子,“费尽陈王八斗才”,才高八斗。

我们再看一下“鸿儒学富五车”。这个“鸿儒”就是大儒的意思,鸿就是大,大鸟。我们中国有ㄏㄨㄥˊ这个音,大概都代表有大的意思。这个鸿,江鸟鸿是大的意思,是大鸟。“学富五车”就形容学问很渊博。

这句话我们来看一下《庄子》的典故,“惠施多方”,他就讲到惠施多方,多方就是指各方面都懂得很多。惠施,我们看一下紫色的地方,惠施,你们那边手上也有。惠施大概是西元前三七0年到西元前三一0年,战国宋国人。曾担任梁相,有辩才,与庄周友善,跟庄周很好。惠施跟公孙龙并称为名家的代表,我们九流十家里边讲到名家。惠施跟公孙龙,主张任何事情都要循名责实,研究万物同异的关系,提出小同、大同,还有小同异、大同异这些概念。我们中国讲哲学、哲理方面的,大概就他们两个代表。讲哲理的部分,我们中国人后来没有把它继续发展下来,我们中国人比较注重心性,后来九流十家里边谈心性的部分流传下来。名家事事讲究逻辑的态度,跟主张超脱逍遥的庄子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庄子常常藉惠施来做反面的一个例子。这边的例子里边,我们再回来看一下惠施多方,就是讲到惠施这个人,《庄子》里边,庄子讲到惠施这个人多方,就是学术成就很广,学的门类非常的多。“其书五车”,就是他的书可以用五辆车来载。但“其道舛驳”,舛驳就是杂乱不纯的意思。舛就是错乱,驳也是杂乱,舛驳两个字就是很杂乱不纯,就讲他学那么多,不精,很杂乱。“其言也不中”,讲的话不恰当、不适合,意思就是说他学太多了。

王羲之有《治学篇》就讲到,“要通古今事,须读五车书”。我们今读就读ㄔㄜ的音,他说要通古今事,须读五车书,要读五辆车装载的书,要读这么多。所以后来我们就讲到鸿儒学富五车,就是这么样,鸿儒学富五车,学的东西满五车,五辆车这么多。我有一位教授他书买太多,就是买很多书、读很多书,到现在还天天读书,然后为自己的书买了两栋房子给书住。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往下看:“三坟五典,乃古圣之真传;七纬九经,是先民之秘要。”就讲到“三坟五典”是古圣之真传,就是指古代圣人所传下来的三坟五典;“七纬九经,是先民之秘要”,很重要的这种书。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坟”。三坟就是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我们叫三坟。“五典”是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跟虞的书。唐是唐尧,虞是虞舜,尧舜两代。这是三坟五典,这是古圣之真传,就是我们古代圣人所留下来的。

“七纬九经”,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七纬,七纬是七种纬书,这个是依托经义专论符箓瑞应的书,就是依托经典里边所讲到,但是它所谈论到的是一些符箓跟瑞应,这样的一个情形。符箓是道家用来役使鬼神的神秘文字。瑞应是相传王者的至德能够感动天地,于是有珍异的东西会出现,为吉祥的这种感应,这个叫做瑞应。所以当时候,这种谶纬之学在汉朝非常的流行,在汉朝很流行,常常就会看到哪个皇帝是属水德、木德、土德,这样的一个瑞应。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七纬指到就是包括《易纬》,还有《书纬》、《诗纬》、《乐纬》、《礼纬》、《春秋纬》及《孝经纬》。在《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传》里边就写到,“又善风角”,然后还有“星算”,还有“河洛、七纬、推步灾异”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些东西在《后汉书》里边出现的。

这边就讲到善风角,这是指占候法,就是占卜,以五音占风而定吉凶,这就是古代的一种占卜的这样的一个数术。再下来是星算,星算是天文算术的意思。那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的算术的算,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算术的算。还有河洛,河洛是相传伏羲氏见到龙马负图出于黄河,据以演画八卦,叫做河图。又相传夏禹的时候有神龟出现在洛水,背上有九组不同样点,这种点所组成的图画,禹因排列其次第,而成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这个就叫做洛书。后世就将河图跟洛书视为圣王治世的祥瑞征兆。河图、洛书,河图跟洛书。

七纬就是我们刚刚所介绍到的有那七个,就是把经典又专论符箓瑞应的这样的书,有《易纬》、《书纬》、《诗纬》,还有《乐纬》,还有《礼纬》、《春秋纬》,还有《孝经纬》。那段话里边讲到这些“推步灾异”,透过这些东西推步灾异,用仪器或算术来考察这种天象,然后定吉凶灾异,透过这些东西来定。所以我们中国就有很多这种算命的东西,紫微、八卦这些。刚开始其实八卦在儒家来传,它是传义理,没有传数术这种算命的东西,是讲义理方面的。

再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九经。刚介绍到的是七纬,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九经,九经是指九种儒家的经典。九经之称,始见于《唐书.儒学传.谷那律传》。当时候唐太宗的时候,孔颖达奉诏研修五经正义,还有合三礼跟三传而为九经正义。这边讲到的是九经的一个定义。但是在唐陆德明这边,唐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它是以易、书、诗、三礼、春秋、论语、孝经为九经。这边跟大家讲到就是说,九经之名有不一样的一个称呼。

唐取士,用九经,唐玄宗开元八年,由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司业是指国家设立最高学府的副校长,叫做国子监司业。这边有特别跟大家列在下面的国子监祭酒,顺便介绍到国子监祭酒,祭酒这是国家设立最高学府的校长,古代称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司业是副校长,国子监博士就是教授。这边讲到唐朝取士用九经做为考试的一个范本,是由国子监司业李元璀奏定的,它里边就是三礼、三传,然后《毛诗》、《尚书》跟《周易》,这边讲到的就是我们儒家的经典。这就是说他们称呼哪几部有不同样的称谓,就是所取的不太一样。

这边特别,这里跟大家顺便介绍一下就是我们中国,其实刚开始也没有称呼这么多,后来愈称愈多。到了清朝就有学者说,当时候就五经,五经就五经,为什么一直往后弄那么多?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经,本为方、册的意思。“周时之书,有以木为之者,方版之类是也;有以竹为之者,简册之类是也。”就是用木头做的,这就是叫做方版,用竹子做的这叫做简册。所以经本为方跟册,这样的一个,我们说经书。《说文解字》里边就讲到这个经就是“织从丝也”,织就是织布的那个意思。段玉裁说:“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这个就渐渐由那种原来是织布的,织布里边的这种横线跟直线,这样子的一个区别。后来就是在织布的时候,必先有经,然后才会有纬,“是故”,所以三纲五常六艺叫做天地之常经。后来我们儒家的这些经典,我们后来为什么叫做经典,就这样子来,后来我们讲到所谓经者不变也。

孔子述周公旧典,传之弟子,师儒习业,后人尊之为经。庄子的《天运篇》里边就讲到:“孔子治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荀子的《劝学篇》里边讲到:“学恶乎始”,恶(这个字念作ㄨ),就是从何开始的意思,学习从何开始?“恶乎终”,终结在什么地方?“始乎诵经”,开始于诵经。终于什么?“读礼。”这边讲到《劝学篇》里边告诉我们,学始于何、终于何。皆此之谓也,就是指这个就是我们讲到的,孔子所述周公旧典所传下来的经。

刘熙的《释名.典艺篇》里边讲到说:“经,径也”,这个径就是常典的意思,直接,这个径有直接的意思,就是“常典也”。《文心雕龙.宗经篇》里边讲到:“经也者”,所谓的经是什么?“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恒久之至道,就是指恒久不变的这种至道,不可改的这种道;不刊之鸿教也,鸿教就是大教,就是指很重要的这种教导。不刊这个词汇,不刊是不可刊削的意思,就是不可更改或磨灭的意思。我们常有一个词叫不刊之论,就是不可更改之论。为什么叫做刊?记得以前好像有跟大家介绍到,我们中国把文字雕刻在木板上、竹片上,那写错了怎么办?就是再用刀把它刮掉重新再刻。我们现在是有立可带,古代雕刻在竹片上、方版上边,写错就是用,所以随身要带个小刀片,然后写错了就把它刮掉,不刊就是无法去更动它的。

所以经者,常也。此常,有二:一曰行之常,即中庸所谓的,“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什么?“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来即是指招来的意思,“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边讲到就是所谓的行,就是要做到这样子的情形。一曰典之常,典之常就是指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庄子.天运篇》里边讲到;四经就是《诗》、《书》、《礼》、《乐》。我们再往下看到,接下来我们再看到这个,这边特别用红色的,从四经开始,《诗》、《书》、《礼》、《乐》,所谓的四经是指这四经。在《管子.戒》篇四经、《礼记.经解》四术里边讲到的四经是指《诗》、《书》、《礼》、《乐》。

我们再往下看五经。我们上边是先跟大家介绍所谓的经是什么样的意思,它是什么样的一个演变。接下来这个五经,五经是《易》,指到的是《易》、《诗》、《书》、《礼》跟《春秋》。后边括号的地方就是指到,这是扬雄《法言》问神篇、寡见篇,还有《汉书》的武帝纪,《困学纪闻》,这边所讲到的就是所谓的五经,就是谈到的五经是指这五经。然后再下来还有《乐》、《书》、《礼》、《易》、《诗》,这边也五经,这是《白虎通.五经》篇,是另外这一篇里边讲到的,这个五经是《乐》、《书》,然后《礼》、《易》、《诗》。这是五经的部分。

再接下来我们再看到七经,《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就又增加了一些,《论语》、《孝经》增加进来。这是《后汉书.赵典传》里边讲到:“典学孔子七经”,这边七经指的是这样。

再下来我们就看到,我们刚刚所介绍到的九经,我们在这边就不再赘述了,就我们刚刚前面前页所讲到的九经,第四个注释里边讲到这个九经。

我们再看一下十一经,十一经是指到,这个是元朝何异孙的十一经问答里边提到的,有四书、《孝经》、《诗经》、《书经》、三礼,还有《春秋》、三传,这叫十一经。

接下来的是十二经,十二经是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立石,国子学里边,在国子学里边所立的,立石,然后刊刻的是什么?这个十二经是《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谷梁》、《论语》、《孝经》、《尔雅》,这是十二经。

再接下来是十三经,是唐九经加上《孝经》、《论语》、《尔雅》。《孝经》、《论语》、《尔雅》,这边都是邢昺所注疏的。当时候还有规定,就是国家考试用哪一个版本。还有再加上《孟子》,这边总共十三经。

再下来还有个十四经,这是十三经加上《大戴礼记》。我们知道礼记有分《大戴礼记》跟《小戴礼记》,这边我们通常现在所比较盛行的是《小戴礼记》,我们所读的就是《小戴礼记》。在这边的十四经里边又加上了《大戴礼记》,就是这样子。

这是整个我们中国的经这样的一个流传,各朝代的一个更动的情形,大概是这样的情形。因为讲到儒家的经典,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从这些来的,就是读这些,这个就是我们所读到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这边特别就把它列出来让大家做参考,对它有所了解一下。

我们接下来就介绍到我们基本的五经。来看一下第一个《尚书》:“《尚书》皆虞、夏、商、周之政事;《易经》乃羲、文、姬、孔之精微。”

讲到《尚书》记载的是“虞”,还有“夏”,还有“商”,还有“周之政事”。政事,国家的这些事情。我们来了解认识一下《尚书》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个,《尚书》又称为《书》,也叫《书经》,所以平常你们如果看到就写个《书》字,大概就知道指到的就是《尚书》,有加上一个书名号的《尚书》、《书经》。这是一部多体裁的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还有《夏书》、《商书》跟《周书》。战国时期就总称为《书》,汉代改称为《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我们比较相信,像三坟五典,我们都还觉得其实它是一个比较,在学界里边觉得它不是一个完全的信史,但是在《尚书》,一般学者就认为这是我们中国可信之史,信史。

我们再往下看,因是儒家五经之一,所以又称为《书经》,就是称为《书经》。相传由孔子所授,记三代以上的典谟训诰。典谟训诰就是里边有〈尧典〉、〈大禹谟〉,还有〈伊训〉、〈汤诰〉这些。再如果翻开《尚书》目次页,大概就可以看到这些名字,什么典、什么谟、什么训、什么诰,这个都是一些告诫性的文字。原本百篇,亡于秦火,其后有今文跟古文两种。今文《尚书》是汉初伏生口授,口授就是口传,用嘴巴讲,然后给鼌错,凡二十九篇。《古文尚书》就是鲁恭王,汉朝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就是他那时候封地到那边去,然后要把孔子的旧宅打掉,重新扩大他自己的宫殿,结果在壁中所得竹简《尚书》,蝌蚪文,蝌蚪文就是那个字看起来很像蝌蚪,蝌蚪文,共四十六篇。汉朝孔安国曾献《古文尚书》于汉武帝,但是未得立于学官,后遂亡失了。孔安国曾经献《古文尚书》给武帝,但是当时候曾经因为巫蛊之乱,因为国家那时候的一个事件,结果整个就停顿,这个就不被重视,没有立到学官里边去,遂之后就亡失了。

至东晋的时候梅赜(这字念ㄗㄜˊ),梅赜,东晋的时候梅赜所献之《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来就认为它是伪作的,这是伪作的。然自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即用梅本。就是说孔颖达所作的《五经正义》,使用的就是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至今仍为一般人所诵习,所以我们大概现在所读到的就是梅赜所献的这种《古文尚书》。这是关于《尚书》的一个名称,然后还有它的传承的一个大略情形。

接下来是《易经》,讲到的是“《易经》乃羲、文”,然后还有“姬、孔之精微”,讲到《易经》是透过他们这几个人所作。我们先看一下注释第二这个地方,由伏羲制卦,周文王系辞。我们刚前面不是讲到河图洛书吗?河图。伏羲制卦,周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这就是我们《易经》,目前所看到的《易经》的内容。总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内容最早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后来百姓就用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之书,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典籍。所以《易经》传下来就有走义理的方面、哲理方面,有走的是卜卦相术这样的一个方面。

我一直觉得《尚书》跟《易经》是我们五经里边满难读的两本书。尤其《易经》卦象里边所谈的这些内容,它都透过讲一些现象,但是你卜到卦,你还必须要能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道理。它就讲一个东西,就像我们抽签一样,签,庙里边那个签一样,里边有一些诗句,你必须要去了解那个诗句的义涵,透过你所要问的东西,自己去体会了解一下。所以每个人在读《易经》,我觉得他的理解也不太一样。你看就是因为理解不同,所以这些注解都非常的多。

我们再往下看,这个是“二戴俱删《礼记》,故曰《戴礼》”,就我们刚刚讲到的《大戴礼》、《小戴礼》。

“二戴俱删《礼记》”,“二戴”,我们先看一下注释第一的地方。二戴,指汉代戴德跟戴圣。戴德,字延君,生卒年不详,是汉梁人,西汉的一个经学家。其侄戴圣,他的侄子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也不详。二人同受礼于后苍,就是他们是跟后苍学礼的。戴德称为大戴,因为他是叔叔,戴圣是称为小戴。戴德删辑八十五篇,名曰《大戴礼》,我们刚刚讲到《大戴礼》,就是这儿来的。戴圣又删为四十九篇,叫做《小戴礼》,就是今天我们所流传的《礼记》,他这本就流传得比较广。这是介绍到《礼记》的部分。

接着:“二毛皆注《诗经》,故曰毛诗。”

后来《诗经》叫《毛诗》,“二毛”是指哪二毛?我们来看一下注释第二的地方,二毛就是指西汉毛亨跟毛苌叔侄,一样也是叔侄。毛亨跟毛苌曾经注解《诗经》。我们认识一下毛亨,西汉鲁国人,一说是河间人,生卒年也不太清楚。相传为毛诗学的开创者,其诗学传自于子夏。子夏我们刚刚有介绍过,后来孔子殁后、卒后,他讲学于西河。传自子夏,以授毛苌,毛亨的诗学是学自子夏那边这个系统,之后他就传授给毛苌。曾作《毛诗故训传》,世称为大毛公。

再下来是毛苌,生卒年不详,从毛亨受诗,就是从毛亨学诗的意思,时人称为小毛公,曾经,尝为河间献王博士。河间献王这是汉景帝的小孩,名德,封河间王。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得了很多那种先秦的旧书,山东很多的儒士都从之游学,就常常到那边一起学习。毛苌曾经担任河间献王的博士,博士就是指类似学术顾问这种性质的一个官职,他们通常就是对于典故那一方面,掌通古今,以备咨询,很有学问,为学术顾问这样的性质,后来也担任过北海太守。这是我们注解《诗经》的毛亨跟毛苌两人。这一部分是讲到《礼记》跟《诗经》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春秋》的部分,《春秋经》:“孔圣修《春秋》,因获麒麟而绝笔;太公论韬略,悉假虎豹以名篇”。

我们先讲到前面的这部分,这个地方我觉得应该在这里做句号就可以,因为它这个关系,前面都是讲我们的经部分,《尚书》、《易经》、《礼经》,然后《诗经》、《春秋》。我们现在没有看到乐,音乐那个乐。我们一位教授他觉得,我们古代的乐,乐曲的这个部分是跟礼制,就是说乐的产生它的作用是在礼。譬如说接待宾客,或者什么国家的祭典,或者是宗庙的祭典,才会有这个礼,然后有那个音乐,配上音乐,所以他觉得这个乐是存在礼里边的。乐,音乐那个乐。

我们先看一下“孔圣修《春秋》”,“孔圣”就是指孔老夫子,孔子,你看他这边特别称呼孔圣,修《春秋》,然后“因获麒麟而绝笔”。我们看一下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就写到获麒麟的时候而绝笔?所以古代你看里边有记载到麒麟,这是一个吉祥之兽。我们来看一下注释第一个,获麟绝笔:鲁哀公十四年春天,西狩获麟,就往西打猎,结果狩猎的时候曾经获得了麒麟,孔子以为不祥,《春秋》绝笔于此。所以《春秋》有一个别名叫做《麟经》,就是这样子,因为西狩获麟,获麟而绝笔。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继续再往下看,《春秋.哀公十四年》里边记载到:“鲁哀公十有四年春”,我们古代十四年就中间会加个有字,十有四年就是十四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他说吾道,我要行的道已经就穷了、就尽了。

为什么这样?我们再往下看,《左傅.哀公十四年》里边,它说春,另外一段记载到,“春,西狩于大野”,往西边去打猎,在大野,就是大草野上。“叔孙氏之车子锄商获麟”,叔孙氏的车子,车子就是车夫的意思,车夫锄商捕获了麒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就是把它送到虞人虞国那边去。“仲尼观之曰”,孔老夫子就跑去看,他去一看,“麟也”,他就讲说麟,就是麒麟,这个是麒麟。大家可能会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一看这个是麒麟。

在《公羊传》里边就记载到:“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这边孔子就讲,为什么会来?为什么会来?意思就是说不应该出现的。为什么不应该出现?因为会有吉祥的神兽出来,就是指这个国家必须要是非常的,就是很太平的时间才会有圣兽出现,会有瑞相出现;如果这不是一个有道的时间,不是一个太平盛世的时间,而出现了这些祥瑞之物,其实是不好的。所以他反袂拭面,然后涕沾袍,就是很难过。后来鲁哀公十六年的时候孔子逝世了。《春秋经》就是在获麟的时候,鲁哀公十四年的时候,这个时间获麟,《春秋经》就也写到这个时候,这样的意思。

我们再往下看到“太公论韬略,悉假虎豹以名篇”,这边我们看到“太公”就是姜太公。“论韬略”,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二韬略这个词,韬略原来是指《六韬》跟《三略》这两本书,有《六韬》跟《三略》,分别是指姜子牙所作的《六韬》,还有黄石公所作的《三略》这样的兵书。后来我们就以六韬三略,或者韬略这个词,指兵书或者是用兵的一个计谋,用兵的一个计谋我们就叫做韬略。太公论韬略就是指写用兵的这种计谋。《六韬》这本书“悉假虎豹以名篇”,就是指它里边全部都是用虎豹做为篇名的意思。

我们来看一下第三,第三注释这个地方,悉假虎豹以名篇,那个名当动词,就称呼篇的名字。名篇,这个名当动词。这边讲到《六韬》就是以虎豹这些动物为篇名。我们来看一下,旧题周朝的姜太公所著,旧题就是指以前所记载到,就是说是周朝姜太公所写,后来学者有不同样的看法。全书是以问答形式呈现的,以周武王设问,然后姜太公回答。我们之前有讲到姜太公是周文王所请,周文王死后就有周武王,继续辅佐周武王。就透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探讨各种古代军政的议题。总共有六篇,第一篇叫文韬,文韬这个是总名,这个讲到是文的部分,其实这个讲到是治国用人的这种韬略。这边就没有讲到,不是用动物了,不过这边是文武,一文一武。武韬是讲用兵的韬略。文韬是讲用人,武韬是讲用兵的韬略。再下来我们就看到这个动物的名称:第一个龙韬,就是论军事组织;虎韬是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跟布阵,这是虎韬所论;豹韬是论战术;犬韬是论军队的指挥训练,里边就有这样的一个分别。所以这边讲到,太公论韬略,悉假虎豹以名篇,就是指这样。

这边顺便跟大家介绍一下,既然讲到这个兵书。我们来看一下,南宋的时候孝宗、光宗年间刻的《武经七书》。前面讲到是儒家经典,这边是武的部分,就有这么七本书,南宋孝宗跟光宗年间的刻本。第一个是《六韬》,《六韬》就是我们刚刚所讲的。接下来是《孙子兵法》。就有这七本:《六韬》、《孙子兵法》、《司马法》、《吴子兵法》,还有《尉缭子》,还有《三略》,还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卫公我们之前讲到凌烟阁这里边有讲到。

我们来看一下《孙子兵法》,《六韬》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我们来看一下《孙子兵法》,这个第二本《孙子兵法》,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全书有十三篇: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间是反间计)第十三。这是《孙子兵法》。

我们再看一下《司马法》,春秋时代后期齐国的将军田穰苴,这个苴我们认识了,田穰苴所作,共一百五十五篇。此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里边,《艺文志》里边就有称它为《军礼司马法》。所以这本书在汉朝就有了,就有看到了。汉朝以后,该书多有散佚,至唐朝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三卷五篇,列入子部兵家类,子部里边的兵家类,称为《司马法》,即今本的《司马法》三卷五篇的原型,其中涉及了春秋时代的制度,亦涉及了战国时的制度。

再接下来看《吴子兵法》。《吴子兵法》是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所作,分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共六篇,与《孙子》一起并称为“孙吴兵法”。《吴子兵法》一书五千字左右,但是内容非常的丰富。这个《吴子兵法》,五千个字左右而已,但是谈论的东西是很经典的。

然后再下来看《尉缭子》,战国时代魏国人尉缭所作。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二十九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三十一篇。《尉缭子》的军事思想具有战国时代的特色,宋元丰年间被定为是《武经七书》之一,这是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我们有文举人跟武举人,武举人必读这本书的。

《三略》,这是秦朝末年,旧题为黄石公,刚刚有讲到黄石公,旧题书是他所写。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述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这样的一个兵书,《三略》。黄石公应该就是我们讲到张良在圯上,有个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叫他去捡。他本来很生气的,想说老人家,不要跟他计较,然后就下去帮他捡上来。捡上来,他还伸了一只脚,叫他把它穿上去。然后张良就跪着把它穿上,他就离开了。离开了之后,走了一段路又回头,想想这个小子还不错,回头跟他讲你明天到这个地方来,反正你就明天到这个地方来。结果张良一去,黄石公早已经在那个地方,早就在那个地方。后来他就跟他讲,你回去吧,你明天再早一点过来。结果明天,他在鸡鸣的时候就赶快又过去了,结果他又在那边了。后来他说你回去吧,他已经又比他早了。就这样张良终于比他早到了,第三次赶快早一点到那边去,后来就授给他兵法,这是圯上老人。

我们再往下看“缣缃、黄卷,总谓经书;雁帛、鱼书,通称简札”。

“缣缃、黄卷,总谓经书”,这些叫做经书;“雁帛”,还有“鱼书”,这个通称叫做“简札”,书信的意思。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缣缃”,缣缃是供书写用的这种细绢,多借指书册。缣就是细致的这种丝绢。《淮南子.齐俗》里边有记载到:“缣之性黄”,就是缣这个东西比较黄,“染之以丹则赤”,就是把它染成红色的就变成红的。这个缃字是浅黄色的丝织品。后来我们就把这个指到供书写用的这种细绢,这个是比较上等的材料,后来都是指到书册跟黄卷。

我们来看一下“黄卷”,黄卷之前我们有提到吗?古时候为了防书蠹,就是防止书被虫子蠹,多用黄檗染纸,用黄檗来染纸,所以它的纸颜色就是黄色的,所以就称为黄卷。因为黄檗蠹虫很害怕的,我们之前是读到芸香,芸香那个味道蠹虫也不太喜欢。这个就叫做黄卷,后来也就借指到,就是用黄卷这个词指书籍,这样的一个由来。

接下来“雁帛”跟“鱼书”,我们先看到雁帛,雁帛就是指系帛于雁足以传书,叫雁帛。帛就是布帛,雁就是大雁。这个典故来自于哪里?为什么雁帛后来变成是一种书信的代称?简札,“通称简札”,简札就是书信。《汉书.苏武传》里边记载到,汉朝苏武出使匈奴,后来就被匈奴所羁留,我们大家满熟悉的苏武牧羊北海边。其后汉使到了匈奴之后,跟他一起的常惠夜见那个使者,就教他跟单于说,匈奴的首领,就跟单于讲天子射上林中。因为他们当时候讲苏武死了。然后他就讲,这个人就跟他讲,天子射上林的时候,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结果就射中了,见帛系雁足,就看到射到的雁脚上有绑上布帛,然后里边讲到苏武等在某泽中,就跟他讲这样,因为这样苏武遂得救回国来了。后来雁帛就是这么样子,讲的就是飞鸽传书这样的一个情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鱼书这个词。鱼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者就是朝廷颁发的符信,是用来任命军事长官,或者赋予军事命令、秘密行动,或者是政治上撤换官员,乃至于标示身份地位的一种信物。因为它是用铜或木材雕铸而成像鱼的样子,所以叫做鱼书,也有称为叫做鱼符或鱼契,这样的一个名称,意思就是说一种信符。譬如说你拿这个东西,有一些军事命令能带着它,然后到哪边传递什么样的一个命令,有那个做为信符。

二者,另外一说就是指到一般书信的代称,它的名称也非常多。我们现在讲到的是指“雁帛、鱼书,通称简札”,这边讲到是指第二说的这个部分,顺便也跟大家介绍到鱼书另外一个意义。书信的一个代称除了鱼书,你看下边就有很多,除了我们这边书本里边讲到的雁帛跟鱼书之外,它还有很多的名称,像鱼帛、鱼素、鱼信、鱼笺、鱼茧、鱼雁、雁书、雁足、雁帛、鸿雁、双鱼、双鲤、鳞鸿、八行,这个都是。八行是古人信笺所用就是用八行,大概有用八行做为信的一个代称。我们中国正式的一个文书里边是用八行,就是信笺用八行,像现在其实有一些正式公文大概也用,不过现在满多是大概都用电子档了。

我们再看一下,下面这边《史记.陈涉世家》里边记载到,这个鱼书是怎么样来?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竿起义的时候,当时有着鸿鹄之志的陈胜及吴广,经由相士的指点,假藉着鬼魅神术之道来怂恿兵变,而“烹鱼得书”便是其中的一个把戏。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就是指先暗中用朱砂笔在布帛上写着陈胜王三个字,然后就把布帛偷偷的塞进在鱼网中的鱼肚子里边。当部队里边的人去买鱼来煮的时候,一剖开的时候,发现肚子里边的字条写着陈胜王这三个字。那代表就是指什么?这个人应该是怎么样?陈胜应该是天命要当王的。所以这边就是用这种烹鱼得书这样的一个伎俩,然后怂恿兵变,让那些士兵跟着他去揭竿而起,这样的一个情形,当时候的烹鱼得书。

我们再往下看,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民歌里边写到,《饮马长城窟行》。饮,用水给马喝,我们念作ㄧㄣˋ,第四声。里边就讲到:“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这边用红色的特别标识一下,我们就看到了这些代表书信的这样的一个词汇,双鲤鱼,然后烹鲤鱼,里边有尺素书,后来素书我们也指到就是书信。这边看一下,这首诗整个读来很凄切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一看就是思念在远方的那个人,在晚上梦见就在旁边,结果忽觉又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就是距离这边很远,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就是风吹的枯桑,就知道,被风吹得摇摇响,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就是指进来的这些人,我们假设说她的先生,呼儿烹鲤鱼,我们可以看到,应该是她所思念的先生在远方。入门各自媚,家里边的那些其他的人或者妯娌,他们各自成双成对,各自媚,谁肯来跟我讲些什么话?有个客人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给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然后里边有尺素书,有信。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书中里边讲的谈到了,这个信里边,这个书就是指信,信里边谈到了是什么?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就告诉你,我们碰到人常常会讲,吃饱没?吃饱了没有?所以这边的加餐食就指到一种问候语,要吃好、吃胖一点。下有长相忆就是很思念的意思。所以这边讲到烹鱼得书,后来就鱼书、双鲤,就来借代指书信这样的一个意思。

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就跟大家一起学习到这,剩下的我们就下一次。谢谢各位。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