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第6集



《弟子规》

第6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第十八页,从第四行开始看起。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昨天我们学习到这句经文,这句课文教导我们的,别人的物品即使是再小,也不能够私自的占为己有、藏为己有。如果私藏的话,我们的品德就会有所缺失,而且会使父母感到伤心和难过。
我们昨天也提到,中国古时候的圣贤政治,非常重视孝跟廉,“举孝廉”。在上古的时候,尧王做天子,他听说大舜是非常孝顺的人,后来尧王就把王位传给了舜。因此在中国自古以来,国家的领导人、各级的政府官员选择继承人、选拔人才,条件就是两个字:一是孝,一是廉。当一个人能够孝顺,他把孝亲之心推而广之,在国家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他能够廉洁,决定不贪污。孝跟廉这两个条件,在几千年来,我们政府用人、举荐贤才就是用这两个字来做标准的。包括地方官,他的政绩最为重要的也是要为国家社会选拔人才。
关于廉字,这句经文“物虽小,勿私藏”,当孩子他小时候能够注重方面的行为规范,他长大,无论是从政、从商,从事任何行业,也都能够廉洁有守,这是一个人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品德。
而关于一个人一生所享的福报,他的富贵穷通,古人对于这个问题也阐释了很多。像孔老夫子在《论语》的“述而”篇当中就曾经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雪公老人在讲解这段经文的时候谈到,执鞭之士这个执鞭有两个意思,譬如王侯将相出门的时候,就会有人在前面执鞭前趋赶人;另一个意思,执鞭之士,士是条狼氏下士八人之士,这是一个官名。
而孔老夫子的一生是志于道,道是天爵,也就是一种天然的爵位;这个官则是人爵。富贵不可求而得,人爵它不是人所能为,归之于天命。我们人应该要先修天爵,天爵就是道,先修道,自自然然人爵(也就是官位)就会随之而来。如果没有得到人爵,“人不知而不愠”,只要我们在在处处都能够行在道上,即使官位很小,他也能够认真的去履行他的职责跟义务。从前孔老夫子也曾经当过小官。
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即使是一箪食这么少,它不是自己辛苦得来的,也不可取。“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如果是取之有道,即使是像大舜,他是接受尧王传给他的王位得到天下,这也不为过。
雪公老人谈到,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个人如果他是无功受禄,必然灾祸就会随之而来。人而无耻,不可以为人。
孔老夫子就说到,富如可求,于道无损,“虽执鞭之士”,像这样的小官,“吾亦为之”。可是如不可求,如果富贵不是我们去营求可以求得的,不是你想尽办法、用尽手段能够得到的话,孔老夫子说“从吾所好”。
在现前社会、时代,因为人们从小普遍就没有接受到非常好的伦理道德的教育,更不要说因果教育跟宗教教育,所以往往在社会上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他自己也不觉得羞耻,常常我们说,做什么事情总是要走后门,才能够去实现他想做的事。
从前在古时候的社会当中,人们所居住的屋子不许留后门。为什么?就是怕譬如你是当了官,做某方面的主管,人家有求于你的时候,有时候偷偷的把红包送过来,这是比喻后大门。在从前的社会当中,读书人他做官,家里是不许留后门的。但是在古时候有一个贤德的君子叫做杨震,杨震的“四知堂”非常的有名,这是一位廉洁有守的好官员,一个好榜样。如果来送礼、走后门的人,遇到像杨震这样廉洁的好官,即使走后门也走不通,而且还是半夜走后门。有的人不走后门,他走什么门?走内门。譬如这个人,他地位非常的高,有求于他,怎么样?跟他没有办法正面的交往,于是走内门,就是走他的太太、姨太太的门路,我们在《论语》看到南子的这段公案就是如此。像泄柳闭门不纳,段干木逾垣而逃,这都是在后来被人尊奉为好的榜样。
所以天下为公,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秉公执法,不要总是想着要去寻找不正当的方式、不正当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跟愿望。
夫子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是跟道相违背的话,我什么都不做了。孔老夫子在这里谈到,我有我的喜好,喜好的是什么?喜好的是道德、喜好的是仁义。真的是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了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廉洁的官员,用他们的行为给后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的德行也是流传千古。譬如在汉朝的时候,我们刚刚提到了,有一个非常廉洁的好官,叫做杨震。杨震“四知堂”是非常著名,为后世做官的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杨震他做东莱太守职位的时候,他做官非常的清廉,而且他也常常想着要为国家举荐人才。他就曾经举荐过一位秀才,叫做王密,推荐他做昌邑令这个官。王密他也非常感恩杨震对他的举荐之恩,有一天,他在夜里就带了十斤的黄金送给杨震。杨震看到王密这个行为,就跟他说,他说:“我非常的了解你、理解你,所以我推荐你做了官,可是为什么你会这么不理解我,还要给我送来这么多的黄金?”王密听了之后还是没有醒悟过来,他以为杨震是怕人家知道,才不好意思接受十斤的黄金,于是他就跟杨震说:“现在是晚上,天黑了,大家都已经睡着了,这个时候没有人会知道我给你送来这么多的黄金。”于是杨震就回答他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会说没有人知道?”王密他听了杨震所说的话,心里就非常的惭愧,很羞愧的跑回家去了。
杨震他做官的时候,一直都是秉公执法,不受人贿赂的。所谓“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一个人做官很清廉的时候,自然家里的经济条件就不会那么好。正是因为他不接受贿赂,他的生活一直都很清贫,他的儿孙甚至平常都是穿着布衣蔬食,吃饭、穿衣、生活用度都是很节俭、很简单的,连出门都要走路,都没有车子。杨震虽然没有留给子孙很多的黄金,他却把廉洁的家风传给了他的儿孙,所以他后代的儿孙都很有作为、很有德行。他的孩子杨秉、孙子杨赐,乃至曾孙子杨彪,四代人都做到了三公的位置,官位都做得很高。为什么他的儿孙也能够继承父亲杨震高官的这种福报?我们来追溯它的根源,这正是杨震廉洁有守,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四知,这种家风德范来传给子孙,子孙看到自己的长辈有这样的身教,自然每个人也都非常廉洁有守。杨震是以清白的家风传给子孙,所以世世代代子孙都能够继承他的德行。这个故事就是“杨震四知”。
在历朝历代,像这样的公案故事都不在少数。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因为有古圣先王非常好的伦理道德的教化、因果的教化,所以世世代代不同的家庭当中,都出现了非常有德行的人才。
我们再来看看晋朝的陶侃,他也是非常廉洁,他的德行成就是和他母亲的身教有关的。晋朝的陶侃,母亲湛氏,湛氏许配给他的父亲的时候,陶家是非常贫穷的。而陶侃的母亲很勤劳,她每天纺纱织布来贴补家用。她希望她的儿子陶侃能够多多的来结交一些有德行、有才华的人,结交这些胜己者。我们交友,亲近贤德之人,都希望结交的人德行跟学问都比我们好,这样一个人进德修业才能够有所成就。只要有这些有德行、有学问的客人来到家里,陶侃的母亲都是想尽办法,非常热心的来招待他。
有一天下了大雪,鄱阳的孝廉范逵来到陶侃家居住。陶侃一家人对范逵非常的敬重,这也是一个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陶侃的母亲一看家里来了客人,可是他们家非常贫穷,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可以来招待客人,他的母亲就把她新的草席截断。客人来的时候,他骑的马,坐的马车,马是要吃草的,可是他们家又没有办法供给,母亲只好把她自己的新草席砍断用来喂马。然后又悄悄的把自己的头发剪掉之后,卖了一点钱来供给孝廉范逵,让他吃饭、住宿各方面都非常的丰盛、都非常的舒适,给他做了丰盛的饭菜来款待他。范逵看到这个情形,他非常的感叹,就说了一句话:“非此母不生此子”。儿女他的德业、学问能否有成就,看看他的母亲就知道了,什么样的母亲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儿子。
陶侃他也不负母亲对他的期望,后来他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当到了浔阳的县吏。他是负责在地方做鱼梁方面的官。鱼梁就是平常在河水当中截水流来捕鱼,这样的设施,他是负责这一块的。譬如河里面有这些鱼虾、水产,他要拿到这些东西是很方便的,因为就是专门负责这个方面的小官。有一天,因为他知道母亲爱吃鱼,他就拿回家一些鱼。这个鱼是已经腌渍过的,用盐、椒这些调料腌过的鱼,因为他知道他母亲喜欢吃,就带回来给母亲。可是他的母亲全部都退回去了,并且写了一封信责备自己的儿子,跟他说:你现在是朝廷的官员,用你做官方便得来的东西送来给我,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担忧。他母亲非常廉洁,连儿子孝顺她的一点咸鱼、鱼干她都不愿意接受。她是用身教来启发自己的儿子,做为国家地方的官员,最重要的是要为百姓来谋福利,而不能够谋求自己的私利。有这样的母亲,我们可以想像到,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有德行、有修养的好官。
这是两则古时候的故事。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在现代的社会当中,有很多心心念念为国家、为社会的好官员,也有很多廉洁有守的君子。记得师父上人非常怀念他读书时候的校长周邦道先生。周邦道先生夫妇他们在抗战时期,学生在战争当中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无依无靠,在那边求学,校长夫妇对于这些学生都是非常的爱护。当时各种各样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资,供给自己的学生先用、先拿,他们自己的儿女都是学生挑剩了,有剩下的才有,没有剩下的就没有。真正是大公无私,都是心心念念的在关怀学生、照顾学生。
周邦道校长是在民国年间第一个考中了状元,是学问非常好的一个老师、校长。后来到了台湾,他在政府任职,是考试院考选部的政务次长,也就是第一副部长,这是在政府当中他也算是高官。而周邦道先生是非常廉洁的,当时政府有配给他汽车还有司机,公家用的这些车,他只有在办公的时候才会坐,如果是去办私事的话,他就自己坐巴士,坐公交汽车。公跟私分得非常清楚,不是自己应该得的利益,是分文不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好官员。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一件衣服穿了十几、二十年。而在家里,譬如政府给他配的电话他也是,如果是办公事的时候,他就用这个电话;如果是私家的事情,他一定就不会用公家的电话来打,非常的廉洁。
这种以身作则的风范,也影响到了他的子女,所以子女在德行上、学问上都非常有成就。他最小的儿子周春塘教授,在英国汉学院成立的时候,他是第一任汉学院的院长。周院长身上就有他父亲跟母亲的风范,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学者。做为这样的一位校长,他在培养学生、照顾年轻人的时候,也都是非常尽心尽力的来提携这些年轻人、培养这些年轻人,师父上人对老校长恩德念念都不忘。
我们从古至今都能够看到许多廉洁有守的这些官员的故事,做为这段经文的一个补充。
接着再来看下面这段课文:
【亲所好。力为具。】
这句课文是谈到,父母亲所喜爱的、喜好的,我们就应该尽心尽力的准备。父母需要什么,无论是在生活当中,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当中,做为子女都要尽心尽力的为父母准备。“具”就是备办的意思。“亲所好”就是我们为人子所好之处,要尽心尽力的去准备,尽心尽力的孝养父母。这个方面我们之前学到,孝养父母包括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跟养父母之志。我们往往可能比较偏重于养父母之身,但对于养父母之心跟养父母之志,这个方面可能会有所忽略,或者有所欠缺。但是当一个长辈、老人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物质生活很重要,同时精神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老人已经没有再继续工作,他是在养老,有的时候,年老体衰,他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会特别的好。我们在照顾老人,如果可以充分的去体会到老人精神生活的需要,让他的晚年能够过得很快乐,这是我们尽孝道需要特别强化的方面。
为什么师父常常提倡要建老人乐园?当老人的晚年非常的幸福、非常的欢喜,我们可以想像,他来生一定是去的好的去处;如果父母他晚年非常忧愁、非常寂寞,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晚年,对老人的身心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养父母之心跟志也是特别的重要。譬如师父所提倡的老人乐园,就特别希望在里面能够准备长辈、老人喜欢看的京剧、电影、电视,包括诗词的吟诵、戏曲、杂耍等等,让老人开心。同时这些节目都是寓教于乐,都是很有正能量的节目,在这里面也都可以让老人、小朋友观看的时候,都会增长智慧、增长见识,这就非常的好,特别是有很多京剧的这些曲目。我们二十年前在推广《弟子规》的时候,师父也特别重视这一点,老师也都特别重视这一点,我们就常常要去搜集一些京剧、节目,送去一些老人院,让老人去观看。
我们时时刻刻要感受到父母、老师、长辈的需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需要,自然就可以常常制造一些欢乐的气氛,制造、准备一些长辈们喜欢的节目,让他到晚上一边泡脚,可以一边看看京剧、看看一些节目,身心都很愉快。老人、中年人、少年人这几代人都一起其乐融融的,去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非常幸福的场面。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常常去体会到长辈的感受,而不只是顾着自己去看、自己去玩。我记得有一次,有同修介绍一部电影,这个电影是讲述因果,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电影。它是现代人拍的,韩国人拍的。但因为现代人拍的电影,说话的语速就特别快,节奏也非常快。一般老人看节目,因为他习惯什么都很慢、什么都非常稳,对于现代的东西有时候他不是太习惯。包括看电影,可能年轻人看得津津有味的,但是老人家就觉得看不懂,它的字幕跳得也很快、说话的语速很快,特别有些情节交错,这跟传统的戏剧结构是不同的。老人会看不懂,看一看就不太喜欢看了,会有这种状况。
我们要常常体会到,要选择长辈喜欢的,有一些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歌曲,那个时代的一些节目,他就会比较喜欢看。或者有些节目可能是现代人的节目,但是我们考虑到可能老人家会看不懂,我们坐在旁边,不要光顾自己看,有时候看着看着,你觉得老人家看不懂的时候,就给老人讲解一下,可能跟他稍微做一下解说,他的思路就能跟得上情节了。总之总是时时刻刻的去善体亲心,了解我们的父母、老师他的感受,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我们生活当中做任何事情,都会做得得心应手,符合长辈们所需要的。
“亲所好,力为具”,来给大家举一些从古到今的小故事,来跟大家做分享。首先是汉朝的“陆绩怀橘”,这个故事可能很多的老师、同学们都有听过。陆绩,他字公纪,是吴郡人。他的父亲陆康,曾经做过庐江的太守,跟袁术关系非常的好。陆绩六岁的时候,曾经在九江去拜见过袁术,当然也是大人带着他,那一年陆绩只有六岁。袁术看到这个小朋友,六岁的小朋友非常的可爱,彬彬有礼的,这是父母亲教得非常的好、非常的乖,于是他就拿出了好吃的橘子来招待小客人。吃着吃着,陆绩就悄悄的在身上藏了三枚橘子,藏在自己的身上。等到要告别回家的时候,照古人的礼,都要行鞠躬作揖的礼,小陆绩也一样来到袁术的面前,于是跟他告别,表示感谢。想不到身体一弯,他藏在衣服里面的三个橘子就一下子滚到地上去了。袁术看到这个场面也觉得很奇怪,就笑着对他说,他说:“陆郎”,就是陆绩,“陆绩你来我们家作客,还把我们给你吃的橘子要带回家呀?”这时候陆绩就跪在地上回答他说,他说:“我的母亲生性就非常喜欢吃橘子,所以我想把这三个橘子带回家来奉养我的母亲,让我母亲尝一尝。”袁术听到这六岁的孩子所讲出的话,他感到非常的惊讶,对待小客人当然不能小看,年纪这么小,吃到美味的东西不是都自己享用,而是念念想着自己的母亲,他觉得非常的感动。
蔡振绅先生则说:“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这六岁的孩子,对于他母亲至情至性的孝心,即使是小小的动作,也体现出他孝敬的至德,更何况是六岁的孩子,吃一枚橘子都不忘记自己的母亲,真的可以说是千古的美谈。一般的父母都是吃到什么东西都想到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有没有吃,而这个六岁的孩子是吃到东西就想到母亲喜欢吃。陆绩这种孝心,确确实实是让在场的大人都感到非常的感动。
“亲所好,力为具”,这是父母亲对我们所期望的,父母亲所喜好的,做为儿女也都要念念想到、念念了解自己父母的需要。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比较动荡的时期。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做蔡顺。正好是兵荒马乱的时代。蔡顺,他字君仲,是汝南人,当时遇到王莽篡汉,国家社会就比较动荡不安,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而蔡顺在这个时候,他拿着篮子出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出去。在采桑椹的过程当中,不幸遇到了盗贼。盗贼看到他这两个篮子,一个是装着比较红颜色的桑椹,另外一个篮子是装着黑颜色的桑椹。盗贼觉得很奇怪,小朋友出去采桑椹,“为什么你要用两个篮子?”蔡顺就跟他讲,他说:“黑一点的桑椹是要奉养我的母亲,因为黑一点的比较甜、比较好吃;比较红的,没有那么熟的桑椹我是留给自己吃的,所以是用两个篮子把它分开。”这些盗贼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小朋友的孝心也感动了这些无恶不作、为非作歹的盗贼。
我们想想看,蔡顺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当中,社会已经这么动荡不安了,没有食物的时候,人和人之间都会出现人吃人的惨况,做一个孝子,他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是他也念念不忘用各种方法来奉养自己的母亲。去采集桑椹的时候,还想到母亲喜欢吃的是比较黑、比较甜的,在采的过程就把篮子分开。一个孩子能够这么孝顺,母亲的心里当然也会非常的安慰。我们看到,一个人他能够以真诚心来奉养自己父母,像这种在山野中采集的桑椹的美味,胜过山珍海味的味道。
子路他是大孝子,《二十四孝》当中“仲由负米”,就是讲子路,孔子学生的故事。子路当他家里很贫穷的时候,他不惜百里之外给父母亲背米回家,奉养自己的父母;可是当他后来做了官,钟鸣鼎食,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很丰盛的食物,这个时候他做为孝子,他吃的这些丰盛的食物却咽不下去。为什么?因为想到父母亲已经没有办法跟他共享富贵了,父母已经离去,离世了,即使他想在百里之外再去背米来孝养母亲、孝养父亲,他也做不到了。这是一个孝子,无论他是身处于贫贱,还是身处于富贵的生活当中,他都念念不忘父母亲,希望有机会能够奉养父母亲。
孔老夫子说:“啜菽饮水,尽其欢。”这个话就如同我们在学习欧阳修先生的《泷冈阡表》的时候所谈到的:“祭之丰,不如养之薄。”生前我们能够给父母奉上一点点微薄的奉养,都胜过父母走了之后用山珍海味来祭拜,提醒我们行孝要及时。这些孝子是用他们一生当中这种身教,至情至性的孝思感动了千年后世的人们。我们人的一生当中,在在处处,就像师父上人常说的,“我们做什么事情,念念都为别人着想”。小时候我们在家庭里,念念为父母亲、为长辈想,长大之后出来做事,也念念为国家社会、人民想,没有自己,自自然然人生就过得非常有价值,过得非常有意义了。
孟子就曾经提到,人的一生当中有三乐,哪三乐?首先第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首先看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父母亲健在,我们还有机会回到家里,还能叫一声妈,这是人生很幸福的一件事,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真实不虚的。做为父母、祖父母这些长辈,还能够让我们来奉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福田了。人生的第一个乐事,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人生的第二乐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们每天俯仰无愧,所作所为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父母、师长对我们的养育、教育之恩,每天都尽忠职守,尽心尽力的来做好自己的本分跟义务,这样我们生活得很踏实,能吃得下、睡得着;反过来,如果常常做亏心事,很怕别人看到,这样的人生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没有真实的快乐。我们之前看到,赵清献公每天晚上都要焚香告帝,把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向天帝禀报,凡是他不敢禀报的事情白天他就不敢做,这都是人生活得俯仰无愧。
王伟勇教授在推广汉学的时候,过程也是非常的辛苦。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开始真正觉醒,在政府的号召之下,希望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恢复起来。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已经经历过这么多年的文化的断层,在很多的领域,汉学的领域方面,真正要把它继承起来,师资的力量是非常缺乏的,包括有一些课程,现在汉学的课程要找到老师来讲解,都非常有困难,这些老师年纪也都很大了。王教授他开过《笠翁对韵》的课程,也曾经主持,请了很多老师来讲解《圣学根之根》的课程。后来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知道还有老师能够讲《笠翁对韵》,对他就格外的尊重。他在国内给一线的老师讲课,来听课的都是好几千人,好几千个老师听他讲解《笠翁对韵》、讲解汉学。虽然是很辛苦,但是王教授他也乐在其中,每天做这个事情真的是俯仰无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每天忙得也是很欢喜。
之前在讲《小儿语》、《续小儿语》的时候跟大家分享过,在过新历年的时候,一直到半夜十二点,十二月三十一号的半夜十二点,王教授还在赶写一篇文章。后来我一月一号早上一醒来,就看到王教授传来的这篇文章。一月一号的上午,他还在给学生改作业。老师年纪都这么大了,头发都花白了,教学生还这么认真,连大过年的也都没有休息。王教授就曾经说,我虽然这么忙,但是我很开心的是每天躺在床上就能睡得着,因为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自自然然心里也都坦坦荡荡、俯仰无愧,能吃得下、睡得着,真是很快乐。
英国汉学院在第一届的硕士生同学毕业的时候,周院长突然过世了,王伟勇教授正在英国汉学院任教,后来同学们这些硕士论文,周故院长在走之前都没有来得及批改,当时王伟勇教授正好在那里任教,他就一边上课,一边还要给学生们批改毕业论文,这样学生才能够顺利的毕业。我们非常感恩这些老人家的示现,看到这些老人家都勤于教学,看到徐醒民老师、王伟勇教授的身教,我们做为年轻人也不敢懈怠、不敢偷懒,每天都要去反省,我今天有没有做对国家社会、对百姓有意义的事情,有没有空过这一天,每天都要反省。
孟子的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做为好老师,他念念的是希望自己的德行跟学问都要后继有人,一旦能够遇到好的学生,老师真的对他是如保赤子,对他是非常的关心跟爱护的。这是孟子人生的三乐。
我们反省一下,我们人的一生,来到世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究竟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于为人类留下了什么?其实这是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要立定志向,就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他一生,非常的有意义,念念都是在为他人着想,都是在为众生服务,他即使活得再长,我们都觉得他是不是可以再延延寿,再多陪伴我们几年,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在十多年前,我们曾经在新加坡遇到一位老人,她已经一百零一岁,许哲女士。她的一生确实是落实孟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活出了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当时我们看到她的时候,刚好她是来到居士林,师父上人亲自跟她在台上进行交流。那一年的许哲女士已经是一百零一岁,被称为一百零一岁的年轻人。她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也来回顾一下许哲女士的一生,她是如何奉献于国家社会跟人民的。
许哲女士出生于一八九八年,她一生都是用着圣哲的大爱来帮助别人,她本身是天主教的修女。在年轻的时候,她也得到一份待遇非常好的工作,每个月的收入很高,生活非常的好。有一天许哲修女她和朋友就到一家很高级的餐馆吃饭,吃完饭之后,她走出餐厅就看到一个穷人、乞丐出现在她面前,这个人的手又黑又瘦,他就来跟她乞讨。看到这个乞丐,看到这个可怜人,许哲修女的内心感到非常的难过。因为当时她还在工作的时候,她的待遇就非常的好。因为她的英文好,她做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也曾经帮助过政府的领导、高级官员去发布一些英文的通讯的消息,在那个年代,她的工资收入是很高的,每天去高级的餐厅吃好的、穿好的,吃喝玩乐当然是习以为常。但是当时她看到这个乞丐的时候,她突然感觉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可怜的人需要人帮助,连饭都吃不饱,而我每天却还能够到高级的餐厅来吃山珍海味。当时看到这个乞丐,许哲自己的内心就生发出一种同情、怜悯跟大爱,并且她暗暗的告诉自己,她说:“从今天开始,我就不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的这些吃喝玩乐、穿衣吃饭方面,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钱在我自己的身上的话,我就是掠夺了穷人的钱财”。富家一席酒,穷人半年粮,如果她可以省吃俭用的话,就能够为这些穷人省下很多的钱财跟福报,惠予更多的人。
正是秉持真诚的爱心,她就从事了护理的工作。后来去一些国家、地区,帮助一些在战争当中受伤的士兵、病人,付出了很多。到了一九四五年的时候,当时许哲已经四十七岁,年纪已经挺大的,按照正常的护理学校的要求,像她这个年龄的人是不能够再被学校录取去学习护理专业的。但是许哲她就凭着她真诚的爱心,她一点都不气馁,又特别写信给护理学校的校长,并跟他说,她学习护理并不是为她自己能够谋求一个工作、职务,而是希望通过提高自己护理病人的能力,来去帮助更多更多的穷人,可以摆脱疾病、贫穷的痛苦。她这种真诚的爱心就感动了护理学校的校长,最后是破例允许她进入学校学习护理的课程。
后来到了一九六一年,因为许哲她长年在外,都是在不同的国家去救助穷人跟病人,还有一些战争当中受伤的士兵等等,她已经默默奉献了几十年,但是她也没有成家,一个人在外面都是做著白衣天使的工作。她的母亲当时就很想念她,那时候母亲已经八十四岁。像这样的家庭,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在佛门里讲就是无畏布施修得特别多,所以都很健康长寿。那时候八十四岁的母亲很想念她,就跟她说:“在世界各地,穷人是很多的,是非常非常多的,可是妈妈只有一个,我现在已经年纪大了,非常想念你,你能不能回到我的身边?”当时本来许哲她还在巴拉圭救度一些穷人、病人,于是她就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后来在她姐姐的帮助之下,她为许多的老人设立了养老病院,完全是免费的收容一些贫苦的老人,好几百位的老人都是她去照顾。她对老人照顾是非常非常细致的,我们在之前,现场有看到她在一百零一岁的时候,在新加坡,她经常会背着米、背着油、背着生活的用品,到处去看望一些贫穷的人家。她对老人、对穷人的照顾是非常细心的,就像圣母玛利亚、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是充满了爱心去对待人。
可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严格,当时我们看到许哲女士,她身上都是穿着从垃圾桶里面捡来的衣服,衣着特别的朴素,而且她对生活的要求都是很低的,真的是安贫乐道的修行人的生活。你看她吃饭也简单,一百零一岁的时候,她就跟大家讲,她一天吃一顿饭,而且饭一般只是一点优格(一点酸奶)、一点蔬菜水果,因为她从小就几乎是吃素,从小对鱼、肉她都是很过敏的,没有办法吃这些荤腥的东西,所以在吃的方面是很节省。同时在衣服方面,她更是从来没有在自己的穿戴、衣着上面浪费钱财。在新加坡的时候,她的衣服很多都是从垃圾堆里面捡来的。新加坡的社会是非常发达的一个城市,有很多有钱人或者一般的居民,他们有些衣服可能是退了流行,都还挺干净的、挺完整的,也没有破损,只是说衣服穿旧了,或者是说款式已经不是很流行了,就可能会把它丢到回收衣服的地方。当时许哲老人她都是去捡这些衣服来穿,她也觉得其实我们穿衣服就是保暖、蔽体、遮体,不要讲求这些款式好不好看。
这些德行,她一生当中就确实在落实她在天主教当中学到的经典的教诲、圣贤的教诲,在她一生当中就在她自己的身上非常切实的落实下来。
在一九九九年,当时我们也刚好到新加坡去参学、去学习,于是就在居士林,师父上人平常都会在居士林讲课。有一天我们听课的时候,就看到来了一位很特别的客人,就是许哲女士。她的身材并不高大,挺矮小的,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很简朴的,当时她的头发都已经白了。她就曾经问过师父上人,“我有没有资格做佛教徒?”因为她很想皈依,她跟佛教的缘分非常好,虽然是个天主教的修女,对佛法的这些经典她都很感兴趣,她就请问师父上人,她说:“我有没有资格来皈依佛门,做一个佛教徒?”当时师父上人非常的欢喜,不但把皈依证颁布给她,连受五戒的证书都颁发给她。师父上人谈到,虽然她一生当中没有接受过佛法太多的熏陶,也没有去接受受戒的仪式,但是她一生当中的行为是完全把佛门所说的五戒十善做到了,要是给她打分,她是可以打一百分。
许哲女士皈依佛门之后就非常的欢喜,就更认真的来学习佛法。后来师父上人也劝她念佛,她非常认真的念佛,无论走到哪里都称念这句佛号。做为新加坡的国宝许哲女士,虽然她现在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可是她一生的精神跟德范却是我们真正要效法学习的对象。我们说富贵,像这样的人生才真正的是富贵而充实的人生。
师父上人也常常教导我们,要学习谦卑、礼让、敬爱,能够关怀和照顾,尊重和协助一切众生。关于这一点我们就看到许哲女士确实是用一生的生命,去真正的关怀和照顾一切的众生。所以这句“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在她的身上就确实的落实了,确实的做到。她所秉持的不但是圣母的爱,圣母这种大爱,后来学佛之后她也把佛菩萨的这种大爱,真正的大慈大悲,真正的领纳于心。这就是我们做人、学佛的一个好的榜样。
我们学到“亲所好,力为具”,当我们能够用德行照亮许许多多人的人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用智慧跟爱心点亮一盏灯,去照亮许许多多人的人生,这是做为我们的父母、祖先他们所喜好、所欢喜的,这是我们应该用一生的时间扎扎实实的去做的。
文天祥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就要思考,人生活在世间,要用我们生命的光来照亮谁的人生?这其中包括我们自己,首先是我们自己,把自己人生生命的历史给点亮。
第二,所谓“百善孝为先”,用我们的真心来力行孝道,把我们的孝心跟孝行写在父母人生的历史当中。
再来,我们可以照亮子女的历史,用真诚的父爱跟母爱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让他扎下德行的根基,并且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每每子女想到正是有这样的父母才成就了他的一生。所以做父母也可以用真心,在自己的孩子的人生历史上写下这种智慧和挚爱。
再来,还有兄弟。我们后面会学到“兄弟睦,孝在中”,兄弟能和睦,父母是最欢喜、最欣慰的。
再来是夫妇,我们时时刻刻能够看到对方的优点,给予他肯定,给予他鼓励,激发对方的潜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照亮我们配偶的人生。
再来,还有我们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要让老师觉得,我就是遇到了这样一个好学生,我感觉到人生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因为这个学生真正的能够把老师传给他的道德、学问继承下来。这是用我们的人生也照亮老师人生的历史。
再来,做为炎黄子孙,我们希望这一生能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往开来,并且不愧于这几千年老祖宗所给予我们的教诲,真正把它承传下来,承先启后。这也是用我们的人生来照亮,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同样也来点亮中国人的历史当中的一道光明,能够发出这样的志向,我们的人生就会充满了真实的意义。
这句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接着看下面这句课文:
【亲所恶。谨为去。】
这句课文是谈到,父母亲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譬如父母亲不希望我们有某些方面的坏习惯,就应该赶紧把它去掉。或者我们交结一些朋友,让父母亲非常担心,也应该有所取舍,因为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特别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孩子的性格他正在转变的关键时期,他成长的中间的阶段,也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我记得那个时候心态就比较叛逆,常常很喜欢跟父母对着干,不听从父母对于我们的教诲,在成长的阶段会有这样的过程。这是我们父母亲所不希望看到的,看到儿女可能在性格、习惯各个方面,慢慢的跟父母亲出现了代沟,有了一些叛逆的行为。在这个过程,做为母亲来讲是非常煎熬的。如果从小都学会《弟子规》,念念会考虑到父母亲的感受,我们就能够把不好的行为小心谨慎的来去除。包括我们结交的朋友、看的书等等各方面,父母亲也都是非常关切的。
“亲所恶”,也就是我们做为儿女所应当要摒除的,也是儿女之所恶,要谨慎的除去。做为一个孝子,要得到父母亲的欢心,不敢违背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不敢违背父母亲的心,所以要“谨为去”,要把这些不好的习惯都要去除。
坏习惯也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方面,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可能都会遇到的一些诱惑。这些坏习惯包括譬如抽烟、喝酒、近女色、赌博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不良的坏习惯。
这个习惯对我们的人生会产生很多影响,因为我们人生要幸福,首先一定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幸福的思想观念、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有了正确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习惯,而有了正确的习惯就会有正确的性格。一个人他有了正确的性格,我们可以想像,这就能够去改造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命运。我们人生有好的命运,则一定会幸福。从这一点来看,一个人一生是不是幸福,这个根源是在哪里?根源是在于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能够从根源来着手,当一个人思想观念是正确的,他的人生就能够扎下正确的根基。刚刚提到的这些坏习惯,包括抽烟、赌博等等在小的时候就一定要把它去除,千万不能够沾染不良的习惯。
在广州,以前在推广《弟子规》圣贤教育,也曾经有些老师把《弟子规》送到监狱里面去,去改造一些少年,特别是少年犯罪的这种情况。年轻人他为什么会做错事?也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如果他从小的教育观念都是正确的,环境都是圣贤教育的这种氛围,孩子可塑性是很强的,他怎么可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会犯下滔天的罪行?一些少年犯,他们接受了《弟子规》的教育之后,就非常的后悔当初的所作所为。他们学坏也都是跟看了不好的一些媒体的片子,以及结交一些不良的朋友是有关系的。他们在看电影、电视的时候就非常向往,现在的媒体不是很注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方面的宣扬。最近的几年,我们在国家的媒体当中看到又有新的正能量的节目,非常多。但是在早年的时候,因为人们价值的取向都是向钱看(金钱的钱),都是以谋求商业的利益为目的。
有一些电视节目、电影等等,对于青少年身心的伤害是很大的,但是没有得到很及时的管制。很多年轻人从小就看这些暴力的、色情的电影,在他心中就种下了很多不善的、不良的种子。到了长大之后,他又正好接触到一些不好的因缘,有的时候是因为家庭不温暖,没有幸福的家庭,所以他到社会上去游荡,接触到一些不好的人,最后也做了很多杀盗淫妄的恶事。乃至于有些少年犯,他最后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友,而且女友她是属于未婚先孕,后来等于是一尸两命,肚子里还有孩子。他亲手就杀了自己的女朋友,最后被关进了监狱里面。后来他遇到了《弟子规》,非常非常的后悔,就把自己一生年纪轻轻所造下的罪行,都对着大众忏悔。他也从此之后改过向善,虽然被判了死刑,但是他忏悔的心却是让人特别感动。
所以我们说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除非是他没有机会遇到圣贤教育。连被关在监狱里的死刑犯,接受了《弟子规》之后,都能够把他内心当中本有的孝心、本有的良心这种光芒启发出来。我们真的要努力的在社会上大力的推广儒释道的圣贤教育,一定能够给社会带来安定和谐的。
我们曾经遇到一位出家人,这个出家人他是释迦族的后代。他曾经在泰国做僧皇的秘书。后来国家派他到国外去留学,泰国这个国家是非常重视佛陀的教育。他去留学,在剑桥大学毕业,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再回到他的国家,僧皇还有泰皇就不太希望他继续做秘书的工作,而是希望他来教学。儒释道的圣贤教育,乃至各个宗教的圣贤教育,都是以教学为先。他就在许多的大学里面去教书,宣扬佛菩萨圣贤的教育。后来泰国的公主就找到他,因为看到在许多监狱里面有很多的犯人,他们之所以会进到监狱,也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到儒释道的圣哲人的教育。泰国的公主当时就很希望他能够把佛陀的教育带到监狱里面,对这些监狱的犯人重新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于是这位释迦法师就用佛菩萨圣哲的大爱,把佛教的经典带到了监狱里面,启发这些犯人,用真诚的爱心去化解、去改正他们以往所有的不良的习气,教他们学习经典、画佛像,学习大圣大贤的大慈大悲,取得的效果就非常的好,后来这些监狱里的犯人也都开始改过向善。所以人是教得好的,没有人他生来就愿意去做恶事,都是不善的缘的牵引,才让他人生会走向不归路。
我们有不良的习气,会导致人生出现问题。我们可能要再来回溯一下,人的习气有哪一些方面要真正来对治?从四个角度上来看,就是古人所说的“骄奢淫逸”,也就是骄傲、奢侈、淫、逸,四个方面,这是我们人的一生要去努力对治的四个方面的习气。
首先来看“骄”,骄就是骄傲的意思,我们在古圣先贤的经典里面看到,“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骄傲,傲慢不能够增长。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都是喜欢结交谦虚的朋友。
关于这一点,我的印象也是特别的深刻,因为从小就非常的好胜、好强,也非常傲慢。可是其实人有习气的时候,自己是觉察不出来的。有一年师父上人交代我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太上感应篇》,让我们要把这个课程讲十遍,才算是圆满。那段时间就很认真努力的在学习《太上感应篇》,每天早上讲一堂大课,晚上就在内部给同学们讲一堂小课,早晚都讲,讲《太上感应篇》。讲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我们就来到香港拜见师父上人,在一起请教谈话的过程当中,一边散步,一边跟师父上人请教问题,当时我们就跟师父请教了一个问题,“师父您觉得我们身上最应该改正的毛病习气是什么?”师父当下就跟我们说,讲了一句《论语》当中的经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如果你的才华、能力跟周公一样的好,可是你这个人很骄傲,很傲慢,又很吝啬,则其余不足观也,其他方面我们就不用看了。换句话说,师父上人是在提醒我们,在我们身上比较明显的习气毛病就是骄傲、傲慢,与人不能够和睦相处。一个人他很谦卑的时候,他人缘一定会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他很傲慢,人们都不喜欢亲近他。这么多年来,知道自己身上有这个习气,也在不断的希望能够把它改正得彻底一点。第一个就是骄。
第二个是“奢”,奢是奢侈。如果说一个孩子从小就花钱大手大脚的,非常奢侈、非常浪费,也是不容易转变过来的。为什么?所谓的“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是比较容易的,苦日子过惯了,你再突然间过上富裕的生活,心理上、生活上他过渡得是比较自然的;可是如果一个人他本来就很奢侈、很浪费,要让他变得很节俭,就不是特别的容易。所以奢侈也是我们要对治的一个习气。而我们身边就常常看到有一些长辈、有一些老师,他们给我们做出这样的一个示范。
有一年在澳洲,在澳大利亚,也是在进行一些课程,当时蔡老师那几年在讲《弟子规》,他也有在澳洲去讲课。记得有一次蔡老师去的时候,因为看到每顿饭吃饭的时候用的盘子、碗筷都是一次性的碗筷,就觉得这样子有点浪费,所以他每次吃完了,他的一次性的碗筷就没有丢掉,都把它洗干净了之后放起来,第二顿再接着用。就这样一直用了一个星期,结果旁边的义工看不下去了。为什么?一次性的碗筷你这样洗了又洗之后,那个是纸做的,很薄,可能用一用这个碗、盘子就漏了。结果义工就悄悄的把他的碗筷扔掉了,因为一次性的碗筷用了一个星期真的已经到了极限,不能再用了。后来旁边的人都开玩笑跟蔡老师说,你的这个碗叫“金刚不坏碗”。当然,这个故事虽然是说笑话,但是实际上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老师的身教,一生都非常的节俭,让我们不要去过奢侈浪费的生活。
说到碗筷,我还记得另外一个长辈,他也是非常的严于律己。之前在我们做秘书工作的时候,这个长辈是我们的领导。我就记得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特别的严谨,包括穿衣吃饭这些小节上。特别让人注意的是他每次吃完饭了之后,他的碗盘一定是非常的干净。有时候我们也没有注意,因为并不是每餐饭都有馒头可以把碗盘这些菜汁打理干净。但是不管桌上的菜是什么,他每次都能用各种方法把他手上的碗跟盘,最后收的时候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点油、一点菜、一点什么都没有。我们就在旁边看他做了很多年,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一直持续的做。但是我们始终都没有学到达到这位长辈这样的程度,把碗盘都弄得很干净。
这个小小的动作,他当然一个是节俭惜福;再来,以前老人都告诉我们饭碗里面不能留饭粒,盘子里面也都要吃得干干净净,这也是“俭以养德”的风范。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动作,我们就看这个长辈一直做了好多年,做给我们看。一直到后来,到英国汉学院任职之后,他离开了,但是离开之后,我们也没有把他这些小动作,生活上的这些小小的示范没有把它学好,说起来也是非常的惭愧。我们从这些生活的细节当中,就可以看到他的节俭、严谨。通过这个小节,他平常生活就是这样子,可能佛菩萨、老祖宗给他安排了一个新的工作,譬如去负责整个英国汉学院,负责教学、管理,他就能够把他的各项工作也做得非常的好。
所以一个人他能不能担大任,不是说你到什么时候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是一方面。当然很重要的一点,你的这些能力也都是在生活的这些小细节当中去锻炼培养出来的。你自己在生活规范上就是非常的严谨,出去带学生、带一个学院,自然也能够用这些风范去影响学生、教导学生。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是“淫”,一般人觉得淫就是代表女色,其实淫也不只是女色,它也包括一个人陷在某种欲望当中不能够自拔。譬如我们在学校里面会看到一些年轻人很喜欢打电动游戏,有的同学天天在电脑室里面打游戏。我们以前读北京大学的时候,在国内进北大是非常难的,都是每个省的状元,都是一些高材生才能够进去。但是我们学校也特别严格,虽然进来难,但是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如果你每个学科的成绩每个学期不能够达到学校的要求,要把你开除是很容易的。我们读书的时候,大家都特别认真的在念书。但是有的年轻人,他可能太聪明了,一下子考进名校,就常常在电脑室里面打电子游戏,打得不能自拔,每天都在玩。后来因为上网、玩电玩把自己的功课耽误了,他很多的科目都不及格,于是学校就把他开除了。一个人他能考上北大、清华,是父母亲特别荣耀的事,但是就是因为自己的坏习惯,最后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耗在跟人生不相关的没有意义的事情当中,而没有在人生当中建立正确的使命感、正确的志向,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这确实是特别的可惜。
第四是“逸”,放逸的逸,逸就是游手好闲。我们在前面学《小儿语》、《续小儿语》就说,“乱说闲耍,终日昏昏,不如牛马”,一个人如果他游手好闲,没有养成勤劳的态度,也是我们人生当中的非常不好的习性。在《朱子治家格言》当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让我们可以在古人治家的经验当中学习到早睡早起,而且非常勤劳的美德。
一个人从小能够习劳、常常做家事,是有很多的好处的。首先是习劳知感恩,当我们学会做这些家事,做些粗重的工作,我们对于父母、对于老师、对于国家社会自然能够生起一种感恩的心,知道一茶一饭、一丝一缕都是来之不易的。第二就是常常做家事,动手能力特别强的人,他的脑筋就特别灵活。我们接触到一些长辈、接触到一些师兄,他们就是平常很会做家事,非常勤劳,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头脑反应得就特别快,这是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体会到。
第三是习劳、劳动能够增强一个人的意志力。一个人特别是他小时候有吃过苦,知道生活的艰难,在这种成长的过程当中,他学会勤劳吃苦、学会感恩,当他长大了,遇到人生很多挑战的时候,小时候正是因为他养成了习劳的习惯,有吃苦耐劳的这种精神,长大的时候他自然就不会因为一点点小的挫折跟困难,就觉得自己过不去、挺不过去了。之前我们也曾经听到很多的小朋友,很小的时候就得了严重的忧郁症。后来到了学习圣贤教育的环境里面,老师跟长辈都让这些小朋友到田里劳作,到放生园里面照顾小动物,每天都干这些粗重的工作,结果没多久这些小朋友的忧郁症都好了。所以一个人他会天天胡思乱想,想东想西,想不开,这也就是平常娇生惯养太过了,他没有在吃苦耐劳的过程当中锻炼他的意志力,提升他感恩的心态,才会陷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面不能自拔。
习劳有很多的好处,再来就是除了锻炼意志力之外,他的人际关系会特别好。有一些长辈、一些师兄人缘特别好,他跟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就观察,他了解别人的需要,而且眼到手到,眼睛看到的时候,他马上就伸出手来帮助别人做事情。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习劳,常常为别人付出,我们可以想像他的人际关系肯定是特别特别的好。
“亲所好”,我们也可以把它延伸起来,不只是我们的父母,包括亲人所希望的,我们也能够尽心尽力的去做。譬如我们的家人希望我们陪伴他们,我们的亲人对我们有一些期望,所以也要能够尽心尽力的去落实。曾经有人讲过,所有的成功都取代不了家庭的失败。现代社会因为大家工作都很忙,对于家庭的人伦的亲情就有所忽略。但是我们学习这段课文,我们也能够重视到“亲所好,力为具”,如果是家人所好、朋友所好、老师所好、长官所好,我们同样也能够以同理心尽心尽力的来满足、来实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