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第9集



《弟子规》

第9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第十九页,我们从第四行开始看起,《弟子规》“入则孝”倒数第二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在我们的父母过世之后,按古礼,子女要守孝三年。在这个期间,要常常追思和感怀父母亲生前对于我们的教养,恩德要念念在心。自己种种生活的起居方面,也需要做调整跟改变,不能够贪图享受,而且要戒绝酒肉,种种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各种享受都要减少。子女为父母服三年之丧,这个是古礼。因为当父母亲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奉养父母,承欢膝下;当父母亲离我们而去,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来养父母之身,奉养我们的双亲,所以会悲伤哭泣,乃至于居处变而守庐在墓旁,酒肉绝而改成疏食以充饥,这是做为孝子,他对父母应该有的缅怀跟追思之情。

在《论语》“阳货”篇当中有一句经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这时候孔老夫子就问他,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他回答说:“安。”“女安则为之。”下面是重点了,孔老夫子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段经文出自于《论语.阳货》。

雪公老人在讲解这段经文谈到,宰我是孔门十哲之一,“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从古到周朝丧期到底是多少,说法是不同的,有人说在殷商时代就有三年之丧,但是后来也不一定,一直到孔老夫子才肯定是三年。宰我对于守丧三年他有疑问,觉得时间会不会太久了?为什么要这样呆板的规定一定是三年?这是制定礼的时候所做的讨论。他说,君子如果“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礼跟乐是相辅相成的,行礼的时候是需要奏乐的。如果在遇到国丧的情况之下,这是忌辰,这一天是全国上下都不能够奏乐,在古时候各个戏班子也都必须要停止音乐。这是遇到国丧,包括婚丧嫁娶,有些活动也是要停止的,譬如结婚等等,在国丧的期间也是不能够举办的,不能够举行婚礼的,除非是出殡的哀乐才可以。在古时候,如果戏园、戏班子,在国丧的期间奏乐,连县官都要撤职,这是规定得很严格的。宰我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法就忘记了;如果是三年不奏乐,乐也崩坏了。因为礼,怎么行礼忘记了;乐器,因为太久没用也坏掉了,丝弦断掉,管洞也坏掉,以礼乐治国的方式不就会受到影响吗?究竟要如何来做?

他接着说:“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旧的粮食,旧谷吃完了之后长出新谷,这是一年。古人做饭是用柴火,烧柴火,一年四季当中都有一定的,一年换五次火。火有文火、有武火,以前做饭是很讲究的。譬如我们曾经在潮州一带吃过火锅,当这个火,是用炭火烧出来的,味道就特别不一样。古时候煮饭连火也都是有讲究的,做出饭来,火用错了,人吃了对身体就会有损伤。譬如师旷有一次喝水的时候,他就知道是“劳薪”,“劳薪”就是用旧的车轮做柴火烧火煮出来的。古人确实衣食住行很讲究,包括吃饭的时候,什么菜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生活当中都有高度的智慧跟哲理在其中。所以火在春天的时候是要取榆柳的柴火;在夏天的时候,所取的是枣杏的柴火;季夏是用桑柘做的柴火;秋天是用柞槱;冬天则是用槐檀等等。一年四季当中所用的火是不同的,烧饭、烧水用的柴都有所差别。

“期可已矣”,宰我认为,一年就可以了。礼,丧礼,孝子为父母守丧,他觉得是不是一年就可以了。这是孔老夫子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商量关于制礼。祭礼是在古礼当中非常重要的。老师跟学生一起在商量,时间到底定多长是最为妥当的。孔老夫子就回答他,跟他的学生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稻是稻米,吃稻子,穿着锦绣的衣裳。孔老夫子这个话,是说在丧期的时间,不必要说一定或是不一定,但是最主要是你的心是不是安?心安还是不安?也就是说,在三年的丧期之内,你吃好的、穿好的,心安不安?

像这种三年之丧,很难得在现代社会有一些孝子还会恪守。譬如我们这次到马来西亚过年,马来西亚是非常重视传统的社会,特别是华人,他对自己的传统、对于自己的宗祠,还有同姓、同乡的人,彼此之间情谊都非常深厚,而且对于恢复儒释道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是特别重视。我看到一位长辈,他的母亲是三年前过世的,这个家庭是很重视传统,这位长辈连续三年过年都没有庆祝新年。一直到今年,母亲已经过了三年之丧了,才开始举办新年庆祝的仪式跟活动。这就是说孝子,即使在现在时代,仍然有为母亲守丧三年的心态跟行为。

我们也见到有孝子真的是对母亲非常的孝顺,生前就尽心尽力的在奉养,母亲走了之后,有一次他提到母亲十年的忌辰,母亲走的十年之内,他好多事情都停下来没有做,一直到十年之后,他才开始去做他想要做的事。这是说孝子,真的是从他的内心到实际生活的行为当中,对父母亲尽孝都尽到了极处。

这时候,孔老夫子跟宰我讨论就问说:“你这三年的丧期当中,你说一年比较合适,那你这三年之内,做为一个儿女,你吃好的、穿好的,心是不是安?”结果宰我回答说安,宰我说安。在古时候的礼当中,也有把丧期定为一年的。孔子说:“女安则为之。”他说:“你要是心安,你就照你的想法去做吧!但是不可以因为你的关系来做主。”老师还是坚持他定的古时候传下来的三年之丧,他觉得是比较符合人情的。

我们看到,有的孝子思念父母亲,可能都觉得三年还不够,是吧?但是礼总是要有一定的法度,所以三年于情于理是说得过去的,比较说得通。夫子接着说:“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孔老夫子谈到三年之丧,三年的丧期是在殷商的时代就存在的。定这三年的丧期,在这期间“食旨不甘”,即使是美味的食物吃到了嘴里,心里也不好受,咽不下去。有的长辈、老人,在生病身体不好的时候,我们在旁边感觉饭吃了都没味道,心里不好受。像陆绩,他年纪轻轻的,看到橘子,他去袁术家作客的时候,吃到美味的橘子,那么小的孩子就想到自己的母亲。而颍考叔,郑伯赏赐给他的美味食品,他吃到肉食,马上就想到母亲没有吃过君王的赏赐,所以想留下来带回给母亲吃。

当然今天时代不同了,都是母亲吃到什么好吃的,念念想着儿女,有几个儿女会想着说,我吃的、用的,各个方面有遇到一些好东西,总是念念想着父母、老师?很少。有人开玩笑说孝子,以前孝子孝孙是说儿子跟孙子对于父母、祖父母很孝顺;现在的孝子孝孙是什么?倒过来,父母孝顺儿子,爷爷孝顺孙子,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造成的。

雪公老人说,他在七八岁的时候,那么小的年纪,看到好东西,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这是触景生情。像朱镜宙老先生,他也是一位大孝子。章太炎先生会选他做女婿,一方面是看到他的孝亲之德;另一方面,也觉得这个青年才俊是非常值得造就的人才。朱镜宙老先生也是这样,他每次只要听到弘一大师填词的“梦”那首歌,是在缅怀自己的父母的歌。每次朱镜宙先生听到这首歌,内心都会非常的感动,甚至于感动得流泪。

在父母丧期的三年当中,食旨不甘,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所以不为礼乐,孔夫子才觉得三年之丧,自殷商以来的传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你觉得心安,可以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宰我出”,宰我离席出去之后,孔老夫子对同学说,宰我太不仁道了。我们想想看,为人子女生下来,三年之中所谓三年不离怀抱,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非常深厚的,我们一切的饮食、大小便溺,都是在父母亲亲自怀抱料理、照顾。三年的丧期,从殷商以后就成为普通的丧期,而且实行很久了。孔老夫子等于是责备,宰予对父母也有三年的爱吗?所以丧期是从殷商以后都是三年之丧。

我们不要说人,在这个时代,我们也看过很多小动物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连许多小动物都非常重情重义。有一年,我们在英国的期间,曾经去了一趟苏格兰。在苏格兰,在英国的这个地区,在欧洲人跟动物之间这种感情,往往是特别的深厚。当然也是跟他们的地理环境、风俗历史,还有宗教观念等都是有关系的。在欧洲也算是很重视传统、很重视文化的地区。

在苏格兰,我们就听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关于一只狗、一只义犬的故事。义犬它的名字叫波比,波比是一只灰毛的苏格兰猎犬。它的主人,是在十九世纪中期,一个非常普通的牧羊老人,叫做约翰·格瑞,这是它的主人。在每个星期三的时候,约翰都会带着他的这只猎犬,去爱丁堡的集市做买卖,然后就到一家酒吧吃午餐。因为他每个星期都是这样,酒吧里面的主人还有客人,经常就会看到这只苏格兰猎犬波比陪伴着它的主人前来。每次酒吧的老板,因为他非常喜欢这只狗,他都会送给波比一块甜面包。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一八五八年,老约翰去世了。他去世之后,埋葬在附近一个教堂的墓园。我们在英国也常常看到,他们的墓园和教堂都是连在一起的。到了他举行葬礼之后第三天的中午,酒吧的主人突然看到波比这只小狗出现在他的酒吧里,看到这只狗,它是显出一种特别疲惫、特别忧伤,而且全身都是脏兮兮的样子。酒吧的主人看了之后,就觉得很可怜,虽然它现在没办法陪伴主人一起来了,但这酒吧的老板还是照常送给它一个甜面包吃。这只狗特别的感恩,就朝着他摇摇尾巴,然后就低着头离开了。从那天开始,每天中午波比都会来到酒吧,然后都是低着头,叼着面包默默的离开。可以看出这只小狗对于主人的过世特别的难过。有一天酒吧的主人觉得很好奇,就跟着这只狗,看看它离开之后去了哪里,结果就发现这只狗趴在主人的墓碑旁边,还在旁边吃那块甜面包。原来这只波比每天就趴在那里守护着它的主人,而它唯一的食物的来源就是这块甜面包。

后来在苏格兰,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觉得特别感动。狗这样子守护主人,每天吃的东西又那么少,觉得它挺可怜的,想收养它,或者想要把它带离它主人的墓园。但是这只忠诚的苏格兰猎犬都拒绝离开,它在主人墓园旁边守护,整整守护了十四年的时间。后来在一八七二年,人们发现这只忠诚的老狗就死在它主人的墓园上。在主人离世之后,它十四个年头都还继续陪伴着它的主人。

这个故事让生活在苏格兰一带的人们感到非常感动,结果政府(市议院)破例的为这只小狗颁发了证书,称它为“义犬”,就觉得这只小狗非常忠义、非常有道义,也破例把这只波比就埋在了它的主人的墓边,并且立了雕像。连只小动物都对它的主人是不离不弃,这种真诚善良的朴实的情怀,让苏格兰人感到非常的感动。到了苏格兰这个地方,会看到这只小狗的塑像。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范,真的是跨越种族、跨越宗教、跨越国界的,因为任何民族的祖先、任何宗教的创始人,都是施予人们圣哲的、爱的教育。正是这种爱的教育,在千百年来把人心教化好了,连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小动物,也受到了这种感化跟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以道德来感化世界,以教育来促进和平,是能够落实的。

好,“丧三年,常悲咽”这句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接着看“入则孝”最后一句课文: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是谈到,我们在办理父母亲的丧事的时候要合乎礼节,真正要非常谨慎、非常小心,不能够草率、马虎,也不能够为了面子铺张浪费,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祭拜已经去世的父母的时候,要真心诚意的,就如同父母还活着一样。在《孝经》当中,我们看到有一段教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我们在父母生前用恭敬心、让父母欢喜的这种心来奉养父母,“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办丧事的时候,要感怀父母之恩,而祭祀的祭礼要庄严肃穆,不忘记父母亲对我们的教诲。这是孝子应尽的本分,我们要把父母的恩德常常记在自己的心上。现在最重要的是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我们要非常珍惜这样的时光,好好奉养父母,即使父母走了,我们也于心无愧。古语有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希望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身上发生。

我们如果能够尽心尽力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也把自己的子女教好,让家族的血脉代代相传,都有贤德的子孙,这样就能够告慰父母跟祖先的在天之灵。所以丧礼也是要办得庄严肃穆,可以按照父母的心愿来做。而在丧礼当中,整个家族缅怀父母亲一生他的德行、贡献,并且再讲讲父母亲对于我们家族、对于子孙的期许,也是通过丧礼来表达的。

“丧尽礼,祭尽诚”,“祭”是说我们每年有固定的时间来祭祀父母。在《朱子治家格言》当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论语》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常常对父母、祖先有一种感恩的心,对于整个风俗变得非常厚重、厚道是很有帮助的。

“事死者,如事生”,侍奉父母的态度跟生前是没有两样的,包括父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对于我们的教诲,也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去而有所改变,甚至于要更加努力的把它完成,才能够对得起父母对于我们的养育之恩。《孝经》当中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做为儿女对于父母亲的离世,确实内心有这种哀伤之情。我们也要把哀伤之情,转化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把父母对于我们的期待也真正的完成,这是父母亲更希望看到的。这是“丧尽礼”。

“祭尽诚”,孔老夫子说“祭如在”。《祭统》当中说:“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我们祭祀的时候,要用真诚心来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

“事死者,如事生”,《祭义》当中也有一段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又说:“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耆欲不忘乎心。”这种爱敬,对于父母亲爱敬的心是这么的明显。为人子女,所谓终身之孝,“大孝终身慕父母”,并不会因为父母亲的离去而有所改变。

曾子曾经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句话也是在《论语》当中所谈到的。“慎终追远”这是说孝道,对于我们个人、家庭,乃至于国家、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所谓的大事就是指父母之丧,如果我们没有谨慎、小心的把它做到位,后悔就晚了,纵使后来知道了也无法挽救,所以要非常谨慎,这是大事。

我们祖母过世的时候,父亲在这方面就非常的注重礼节,包括我们守孝、守丧的期间,在父母亲身边,守着棺材,你在白天精神还比较好,可是要值晚班,在晚间就会比较辛苦,当时天气又刚好很冷,但是父亲按照时间在晚上也会守在旁边。后来感得家里的一些年轻的哥哥,他们也主动过来值晚班。在传统的礼俗上也是非常重视的,譬如在告别式的时候,来这里参加的有些长辈年纪比较大,相对于父亲这一辈,他们是跟祖母同辈的老人,看到父亲在穿着孝服,来接待老人的时候,见到这些老人,首先都要先给他们磕头,礼各方面都要尽到。包括在这个期间,说话做事很多方面都要非常小心,这是谨慎。

雪公老人也谈到,从前巡抚出访,平时走在大路中间,人们都必须要肃静、回避,对于老百姓来说,都要有这种恭敬心。可是如果巡抚大人遇到有老百姓出殡的情况之下,即使是巡抚也要回避。为什么?因为这是为人父母的丧事,做为地方的长官,他也要表现出恭敬跟尊重的心,可以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所以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孝治国、以德治国,上从君王,下至地方的各级政府官员,都是以孝这个德范来治理国家百姓的。

子路,我们常常提到,这是一位大孝子,在夫子的学生当中,他也是以孝、以忠勇的德行著称的。子路他早年非常穷困,即使生活非常拮据,但是他仍然尽心尽力的来侍奉父母,甚至不远百里去背米,背回来给父母吃,来奉养自己的父母。等到他后来做官,是钟鸣鼎食,吃的饭都是山珍海味,旁边又有很多人在侍候,高官厚禄,他却吃不下去,因为他觉得现在虽然吃得很丰盛,可是父母亲已经过世了,我即使再想百里之外去背米回来奉养父母,我也做不到了,父母也吃不到了。

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终”是指父母死后在入殓、出殡的时候。慎终并不是用很豪华的棺材,或者是很丰盛的陪葬品,珠宝、玉石等等的,并不是要这么奢侈浪费。因为所谓的“慢藏诲盗”,葬礼这么奢侈浪费的话,从古到今,皇帝的陵墓、还有一些富贵人家的陵墓,很多都被后人想尽办法偷盗。这并不是说祭祀要做得很奢侈,整个礼能够尽到位,而不是需要很多的金银财宝、珠宝、玉器才叫慎终。慎终之后还要追远,中国人就有这样的习俗,在清明、中元还有冬至,要去给父母上坟,要祭拜祖先、父母的坟墓,像这些都是非常厚道的风俗,所谓“事死者,如事生”。如果我们不能用孝道来传家,不能用孝道来治国,家庭、社会当然也不能够真正的长久。

“民德归厚”,一个国家从领导人,国家的领导人到各级官员,都非常重视慎终追远,上行下效,老百姓也会渐渐的去学习。古时候的风俗非常淳厚,也是教出来的,这更是历朝历代圣哲之人,他们真正的把古礼都落实在生活当中,给百姓引导一个良善的社会风气。中国五千年能够长治久安,它所靠的不是经济、不是武力、不是军事,而是什么?而是靠的教育。中国的文化代代相传,所起的教化的作用,对人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而在《礼记》当中也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祭祀不能太频繁,太频繁人们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恭敬心就不能够生出来;而同时祭祀也不能太稀疏,太稀疏人们也会怠慢,这样会渐渐的忘记祖先。我们这一年当中,师父上人在提倡一年当中三次的祭祖。我们在之前参加祭祖大典,一年参加三次,在清明、中元跟冬至都有祭祀的活动,这样就比较刚好,人们就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先。

在最近的几年经历当中,我们也遇到很多老人过世,过世的时候经常要去写挽联,甚至于要写祭文。祭文,之前我们看到徐醒民老师跟师父上人,有一位老朋友过世,徐老师、师父都写了祭文。祭文其实也是缅怀这个人他一生的德行,通过这个礼,我们是要在这其中去禀承他的德行,他的子孙还有他的朋友也想着他到底是生前有做过什么好事,留下什么值得我们效法学习的德行,在这种场合真正去把它读出来、去表彰他,这也是一种教化的作用。

之前我们曾经学过欧阳修先生的“泷冈阡表”,像这个文就写得非常的感人。欧阳修,他四岁父亲就过世了,是母亲非常辛苦把他养育长大,而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于子女的教育,并且把他父亲生前的德行,点点滴滴都讲给他听。欧阳修的父亲做官非常的廉洁,而且又非常热情好客,对于钱财并不看重,但是有客人来了,也都非常热情的款待来访的客人。父亲走的时候,并没有给他留下一分一毫的钱财、物品,没有拿钱留给子孙,而留给子孙的是什么?留给子孙的是他的德行。

欧阳修的母亲,自从嫁到这个家庭来,她的婆婆已经过世了,虽然她没有机会侍奉到婆婆,但是她知道她的先生,也就是欧阳修的父亲,是大孝子。而欧阳修四岁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也不知道他将来是不是能够有所建树,但是通过家庭祖祖辈辈都是修善积德、以德传家,她就知道他的父亲一定会有贤德的子孙来继承家业。她就在欧阳修小的时候,常常给他讲父亲的德行。他父亲在他的母亲过世、每到祭拜母亲的时候,每年都有祭祀的仪式,每次祭拜母亲他一定会流泪,非常感伤的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祭祀即使饭菜供得再丰盛,也不如生前微薄的奉养。

在祖母过世的时候,父亲也跟我们说,闽南话有一句话,翻成国语,意思就是:“生前一粒豆”,生前奉养母亲、父亲一小粒的豆子,“胜过死后拜猪头”。这就是欧阳修的父亲所说的这句话,“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在生前有一点微薄的奉养,是胜过死后祭拜再丰盛的饮食。

他对于母亲的孝思,同时也体现在上酒食的时候,他总是哭泣说,从前母亲在,因为家里比较贫穷,常常东西都不够吃,但是现在我的生活条件好了,开始富足了,母亲却再也没有办法品尝到这些食品了。欧阳修的母亲刚嫁到这个家庭来,她看到她的先生对母亲孝敬的心,她以为是因为母亲过世的时间不长才会这样。可是后来看长年累月他始终都不改对母亲的缅怀之情,始终没有改变。虽然她没有机会奉养婆婆,但是她知道她的先生在她婆婆生前是大孝子。

欧阳修的父亲做官的时候,有一次他在晚上,在批阅这些犯人的卷子,他非常感叹的说,他说犯人是死刑犯,我已经想尽办法希望能不能给他减轻一点刑罚,帮他捡回一条性命,不要给他判死刑,他说我想了很多办法来帮他,但是都没有办法做到。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他在家行孝,对父母是至诚的孝敬,连父母离世之后,一生都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孝德推而广之,用在他做官的时候,即使一个人犯了罪、判了刑,他是罪有应得,但是欧阳修的父亲也能用仁爱、仁厚的心来对待这个问题,来对待死刑犯。所以这就是一个人的德行,欧阳修的母亲常常讲给自己的儿子听。

我们从这篇祭文里面,看到欧阳修在缅怀他母亲的德行,还有他父亲的德行,真的是非常令人感动。这里有一句话说:“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孝养父母并不是你天天给他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不是一定要非常奢侈浪费,而最重要的是什么?而是要有一颗孝敬的心。“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你带给国家社会的利益,虽然没有办法普遍到所有的人,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存有一颗仁爱的心。欧阳修的父亲生前,即使已经是穷凶恶极的死刑犯,他做的恶事已经要判这种刑了,他仍然是于心不忍,总是想办法看能不能把他的刑罚稍微减轻一点。母亲就把父亲生前的德行都讲给欧阳修听。我们每每读到这篇“泷冈阡表”,千百年前先人的孝思跟孝德,就仿佛是一道光,光就照在我们的心上。

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的传统美德。我们对于父母过世的丧葬,都能够谨慎守礼,尽到我们的哀思,当然对于已经故去的父母和祖先,能够依礼依时的追思跟怀念,不忘记根本,能够做到这一点,整个社会的风俗民情也一定会趋向淳厚善良。

所以祭祖,是我们中华民族孝道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师父上人常常谈到,千百年来的祖先,离我们已经这么远了,还能够非常虔诚的祭祀他们,我们想想,对于眼前的父母怎么可能不尽孝?肯定心心念念都会把父母亲挂在我们的心上。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孝道的,不但是祖先跟父母在世的时候要重视,在他们过世之后,是通过祭祀、祭祖的活动来表达孝思。像这种诚敬敦厚的做法,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化导民心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就是丧尽其哀,也就是这里说的“丧尽礼,祭尽诚”,追远是祭尽诚。丧跟祭我们都能够竭尽孝思,不忘记根本,可想而知社会风俗就会非常的淳厚善良。

师父上人从二0一二年、二0一三年开始,每年都提倡要举办祭祖大典。关于建立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建立百姓宗祠的理念,师父上人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提出来,而且在国外非常大力的提倡,希望我们全球的华人都能够重视这种孝道的传统。在香港建立了第一所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也延请了许多专家、学者来考证我们中国的姓氏,最后发现有两万多个姓氏,包括汉族、包括少数民族,姓氏是数量非常多的。日后我们学习《根之根》,还会学到《百家姓》,对于每个姓氏的祖先,每个姓氏的源流,在历史上贤德之人他们的德行,我们常常都能够了然于心,自然就能够生起爱家、爱国、爱民族的真诚的情怀。

万姓先祖纪念堂,包括在台湾,在台南也有建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最初蔡老师在讲《弟子规》,就是在台南讲的“细讲弟子规”四十集,我们感受到这是老祖先的德佑。想不到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同样也是在这里一起学习这部《弟子规》,这也许就是老祖先冥冥当中的安排。

从二0一二年、二0一三年开始,师父上人提倡举办祭祖大典,是沿用中国传统历史上留下来的古礼来举行,这是提倡孝道的体现。这么多年来,把祭祖的风气带到了世界各地。我记得是在二0一五年,英国威尔士大学的休斯校长带着校方的各位老师,一起到了香港,参加万人的祭祖大典。当时休斯校长看到这么庄严的仪式,按照古礼来祭拜中国乃至世界各族的万姓祖先,他看了非常感动,甚至流下眼泪,他也希望可以把祭祖的活动带到英国来举办。后来果然在英国伦敦、兰彼得,都陆续举办了祭祖大典。去年在英国汉学院还举办了祭孔。这都是休斯校长看到这个仪式感动得不得了,希望每年都能够在威尔士举办祭祖跟祭孔的活动。

这种孝道的传统,它是跨越民族跟文化的,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秉持着这种传统,连外国人看到了,也符合他们的文化、他们宗教的教义,也积极的在国外提倡。

这么多年来,在师父上人大力的倡导之下,祭祖的风气也带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了中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英国,还有法国。我们在澳洲,曾经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团,这是二0一七年,去访问澳洲图文巴的期间,也在图文巴举办了世界各民族万姓先祖的祭祖大典。我们确实感觉到,孝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道德伦理的核心。

我们在英国伦敦参加祭祖大典的过程当中,休斯校长也陪同师父上人参加祭典,当时还分英方的主祭官、陪祭官,还有中方代表的主祭官跟陪祭官。在我们华人的历史上,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上,这应该也可以算是佳话,让我们非常怀念的一次祭祖的活动。

当时,就在英国伦敦举办祭祖,有一首因缘生老师写的“大诚祭歌”,第一次在开始祭典之前进行了播放。祭歌的内容,让我们在祭祖的过程当中,也能够深深缅怀祖先的德行,并且提醒我们做为华夏儿女,现在所应该肩负的一种责任、职责。当时休斯校长听到这首歌之后非常非常的感动,希望这个歌也能广为传扬。而它的歌词跟音乐都是非常的壮丽、非常的恢宏。

这个歌词当中,从“环山之水兮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兮必有其根”。浩瀚的河流有它的源泉,高大的树木都有它的根本。源泉跟根本,就是我们现在在《弟子规》当中所学到的孝、敬,孝亲尊师。天地的万事万物是因为阴阳二气的调和产生的,正是由于父母的生育跟养育,我们才有了生命。在人类的各种德行当中,孝是一切的根基、基础。我们用天高地厚来形容,也没有办法比拟父母的恩德跟祖宗的恩德,父母跟祖宗的恩是与天地同高、同样深广。

连动物当中小羊它也知道跪乳,慈乌也会反哺,连动物都知道要用孝亲之心来报答父母的恩德。如果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就不能够传承民族的文化,这是违背了人性、违背了伦常的行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民族,对待我们已经过世的父母和祖先,就如同他们依然健在、依然活着一样的孝敬。

我们在祭礼当中,看到对待父母之丧和祭祀祖先都能够恭敬虔诚,社会的风气就自自然然会归于淳厚。当我们把做人的根本建立起来,宇宙之间的大道它自然就会树立。我们能够守住纯朴而不违失,就可以回复到自性当中的本性,天然的性德,我们的本性。常存仁厚的心,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是反省自己,以涵养自己的德行做为根本,用真实不欺的心去化导百姓。这是“宅心仁厚兮反求诸己,修身为本兮诚以化民”。

接著「大诚祭歌”祭歌的内文话锋一转,谈到了中国文化。为什么?因为师父上人、休斯校长高瞻远瞩,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了英国汉学院,希望把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在这个地方培养些后继的人才,能够看得懂四库全书,讲解四库全书,希望培养这样的汉学人才。所以歌词话锋一转,谈到汉字跟文言文的功用是可以通行在天地之间的,虽然贯穿古今,而不为时间所改变。汉字文言文跨越着历史的时间长河,在几千年前老祖先所写下的文字、所传承下来的文化,我们通过汉字文言文的载体,在现代的时代、现代的社会里面,依然可以落实,可以学习它、可以落实它。而最完美、最具有智慧的中国文化,就如同日月一样的光明无私,就像昆仑山一样的豪迈壮观。中国人一定要建立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是对于千百年老祖先德行的真诚的回报,这才算是孝子贤孙。

我们回首近一百年来的历史,感到非常惋惜,中国人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圣贤文化。放眼当今的世界,整个道德教育也没有普遍的得到重视。我们现在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的危机,人类会感到彷徨、会感到心里不安?这个跟我们真正的对于自己祖宗的智慧、经验、文化,整个把它抛弃是有关系的,所以造成了很多的危机。而幸亏有觉者,先知先觉者奋然而起,为苍生高声疾呼,苦口婆心的来劝导这些迷惑颠倒的苦难众生。众人所向往的就是上天所拥护的,“德不孤,必有邻”,德行高尚的人,他一定不会被孤立的,必然会得到人们对他的拥护。

在祭歌里面也赞叹以休斯校长为代表的英国的有志之士,他们有非常大的心量跟胸怀,把中国的圣贤文化请到欧洲去,在这里能够兴办中国传统模式的教育,按照中国传统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样的方式来办学。我们也非常的赞叹,像休斯校长这样的大德他有这种远见,可以在欧洲的这块土地上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要我们共同关心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文化、人类的未来,不分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还是哪一个国家的人,我们都可以同心同德的共同来为这项事业而奋斗、努力。大家能够一见如故,这是因为志同道合的关系,能够相亲相爱的走到一起来。

实际上,古今中外东西方的圣贤人所传授的圣贤的教化,源头都是相同的,即使形式有所差异,这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的人们的需要,才有形式的差异,但是是可以同时存在而不相冲突的。

在“大诚祭歌”当中也特别强调一点,要“合肝共胆兮斯兴汉学,和谐万邦兮天下归仁”。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的,不分你我、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文化,来恢复属于人类共有的圣贤教育,这样就可以影响全球的风气,从而达到世界和平、人民和谐相处的目标。

我们在这里至诚恭敬的心来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神明,全球各民族的先祖请明察我们后世子孙的这种赤诚的心,恳请天地神明和全球各民族的先祖保佑我们,恭敬的再三致礼,希望全球各民族的万姓先祖,来这里接受我们的祭拜。

我们在英国伦敦的祭祖大典的现场,共同聆听这首“大诚祭歌”,第一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当时休斯校长非常的感动,我们也是内心得到很深的触动。每每当我们在为了复兴文化、复兴汉学做出点点滴滴的努力,当我们觉得累了,感觉到辛苦的时候,听一听这首歌,我们的士气、信心又会重新找回来,确实非常的感人。

后来,我们同样也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参加了祭祖大典。这个祭祖大典很特别的是,主祭官跟陪祭官有很多都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大使,或者是不同宗教的代表。当时第一次举办祭祖,主祭官是德国人,这是教科文组织当时在任的执委会主席。我们在这里是感受到孝敬的德行、祭祀的文化,是可以联系各民族、各国家、各个文化的纽带。

我们在这两个国家参加了祭祖之后,内心当中深受触动。想不到到了去年,竟然在德国也能够举办祭祖大典。可以说是在整个欧洲的社会当中,三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英国、法国跟德国,都开始重视恢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祭祖的风气在欧洲的国家不断的开展。进一步的也希望这种办学的理念,也可以在这些地方来落实。

有直接参与祭典的人们,通常都会在内心当中增强一种使命感,觉得要把祖先传给我们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当中千万不能够让它断了,都非常积极努力的在祭祖大典之后,也都希望可以继续来推广办学的活动,希望中国的文化也能够在不同的国家发扬光大。这些国家的有志之士,现在都非常努力的积极筹办,要办学,把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让他能够认识汉字、文言文,认识中国文化当中深厚的智慧、深厚的传统美德。

在举办祭祖的过程当中,师父上人也非常强调,要把文化在这样的典礼的过程中宣扬出来。像这次我们在德国法兰克福参加祭祖活动,师父上人也有一场致辞(是由学生来代表上去读的),在致辞当中,谈到了中国文化和汉字文言文的重要性。我们这几年在欧洲能够深刻的感受到,现在外国人都非常热衷的想要学习汉字、学习中文。他的考量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譬如有的国家认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各个方面有强大起来,我们必须要掌握这个语言,将来才可以跟中国人做生意,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当然也有从不同的角度,也有从文化的角度,因为欧洲人也是非常崇尚文化,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地区、国家。

像我们接触到一些教科文组织的大使,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儿女送去学中文。现在在西方社会当中,反而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变成了时尚。甚至于在英国还有一些国家,他们的学校要请中文的老师,教中文是非常贵的,一些贵族学校能够请得到老师,而普通的学校都请不到中文的老师。他整个国家的政策,还有人民的趋向,在这么多年来兴起了汉学热,人们都热衷于学习中文。

更进一步的,我们真正着力于要培养的是能够继承道统的。也就是说,不仅是可以读得懂中文,而是能够认识正体字,对于汉字有所深入、有所了解,进而对于文言文也能够掌握。现在的办学是从小朋友开始,就要让他们开始去读诵、去背诵《圣学根之根》,进而落实《圣学根之根》。从小时候开始扎根、从小时候开始培养,这样是根深蒂固,这个人才他的德行、学问有根,人才才能够真正的培养起来。

上次在德国举办祭祖,当时师父上人在祭祖大典的致辞,就特别谈到了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甚至于中国老祖先很多的知音、很多的知己,是生活在欧洲的。以前在法国、英国有一些汉学家,欧洲有很多汉学家,到了德国才发现,原来德国也有一些有志之士,对中国文化有非常深入的见地跟理解。譬如在德国有一个哲学家,叫凯泽林伯爵,他是曾经亲自到访过中国,并且把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书。这个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风靡了整个德国。凯泽林伯爵在他的书当中,也提出了他对于中国的观察,以及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说:“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还更加接近于他大同世界的理想。”他也说过:“当一个人愈是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就会愈对孔子跟孟子的智慧感到惊叹。”

凯泽林伯爵在他的这份报告当中也谈到了,在一百年前的中国乡下,连农民身上都展现出了一种不平凡的风采。他说:“中国长江流域的每一个农民,他们的身上都展现出了孔老夫子优秀的德范。凡是和他们相处过的外国人,都是打从心里面热爱这些农民、尊敬这些农民。孔子跟孟子的教诲,无一例外的都被体现在这些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凯泽林伯爵的报告是非常珍贵的,他最后还说,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高度成就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说,要实现人类至善的理想,最终就是要依赖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成就。

在那个时代,当中国年轻的学者已经开始倡导、批判中国的文化,甚至认为汉字、文言文是落伍的,在这个时候,外国人这些学者、大学者、哲学家就发出了这种声音,这是让我们非常感叹的。

在德国的莱比锡还有一位汉学家,叫做何可斯教授,他也在他的著作当中谈到:中国的汉字、文言文,是人类精神创作最完美的沟通工具,绝对不会落伍。他说一旦抛弃了汉字、文言文,中国就会丧失在历史上所积累的精神财富,中国的教育也会遭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于中华民族将会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根本。

在德国还有一位汉学家,卫礼贤先生,他也在他的著作当中谈到:历史可以证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量,以及它精髓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在历史上,凡是进入中国的所有部落民族,最终都是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卫礼贤先生也谈到,无论中华文化融入哪一个民族,它的力量都足以在这些人民的灵魂深处,造就出思想、行为跟中华精神完全相应的一致性。卫礼贤先生也特别谈到,中国人的心量是非常广大的,他说:中国人的眼光不是盯着个人的小我,而是把它扩大到全体人类的广度。而这位汉学家他把他生命当中一半的时光都是奉献在了中国。

我们在世界各国参加祭典的过程当中,通过祭典仪式,也深深牢记着我们的志向、职责跟使命,那就是张载夫子所谈到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瑞典的汉学家高本汉先生,也曾经在他的著作当中强调:汉字是不可以改的,文言文是不可以废除的,经书必须要读。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能够以身来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在这种存亡继绝,文化面临着危机的时代,我们做为炎黄子孙,要立志把责任扛起来,把老祖先传承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化继承下来。这样我们不仅是对得起自己的父母跟祖先,更对得起中华民族的万姓先祖。

“入则孝”的部分就共同学习到这里,下面我们接着来看:

【出则悌。】

“出”是指家庭之外的,要学习“悌”,“悌”包含着兄友弟恭,也包含着尊敬长辈的礼节与态度。因为我们在家里,如果兄弟之间都能够友爱,孝跟悌常常是并称的。兄弟姐妹能够友爱的相处、以礼相待,当然这是父母亲感到最为安慰的。同时这种友爱之心、友爱之行,当他出到外面去跟人们相处,他也会把这种态度带出去。

在《孝经》有一段教诲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我们要教导人民如何去亲爱他人、如何去关怀他人,教孝的效果是最为显著的。教导人民有节有度,教民礼顺,要懂得尊敬他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教悌,悌是兄弟之间的友爱。孔老夫子也强调,“不学礼无以立”,悌当中也包括了对于礼节的教诲。

蔡振绅先生说:“夫弟,德之序也,如韦束之次弟也。革缕束物谓之韦,辗转环绕,势如螺旋,而次弟之义生焉。”《说文》说它是象形字。这个是《说文》的一段文,总是强调一种先后次第,引申是兄弟之弟。弟有顺逊之义,我们能够善事兄长、兄友弟恭,这个是弟。我们的心中时时不忘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次第。

君子事兄悌,我们在家里,对于兄弟姐妹都能够友爱,这种悌道、友爱之心,可以把它落实在对待一切的长辈。我们友爱自己的兄长,自然跟我们的兄长、父亲同样年龄的长辈,也是用同样的恭敬心来对待他。“上长长而民兴悌”,居住在上位的人都能恭敬长辈,老百姓这种友爱的风气自然就能兴起来。“徐行后长者谓之悌,疾行先长者谓之不悌。”譬如我们五伦都是有次第的,连走路也是,“长者先,幼者后”。在一个家庭、社会当中,它是长幼有序,按照正常的伦常、伦理的关系,在维系着社会的安定,这是孝悌它在实际生活落实当中所起到的效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古圣先王教化后代子孙,他所用的方法也不过是五伦五常,以孝悌来教化老百姓。

而夫子教化弟子,首先重视孝这个德行,之后就是强调悌。在家我们善于照顾我们的兄长、恭敬我们的兄长,出外也恭敬一切的长辈,无论是他年龄比我大,或者是说他的地位比我高等等,这些长辈我们同样都能够用在家里的友爱、兄弟之间的友爱恭敬之心来对待他。当然对于德行、学问比我们高的长辈,也都对他至诚的恭敬。悌道把它推而广之,它的范围也是很深广的。在家里它所指的是兄弟之间,实际上把它推广开来,也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包括校长,包括长官和下属之间,都是在悌的范围。我们在《论语》当中看到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一个人他在家庭里面,孝道跟悌道他能够落实,到社会上去他就自然不会犯上作乱。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兄弟之间友爱的故事。如果兄弟之间不和,这种气氛也会感得山川草木、天地万物有所感应、有所反应。我们看过一个故事“田真叹荆”,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这是发生在隋朝,田真、田庆跟田广,兄弟三人他们就商量着要分家。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一个大家庭当中,做为祖先、做为父母,他们都是希望儿女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起。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比较没有分家的观念,都是大家庭,甚至于上千人生活在一起,大家庭他都能够和睦相处。古时候的社会,它不是像我们现在都是小家庭的社会。做为父母祖先,在他们的眼里,子孙都是一体的,如果儿孙要分家,祖先也会很伤心。

田家的三兄弟他们想要分财产,都谈好了财产怎么分,分得也很公平,也都分得要圆满的时候,他们看到,在自己家的堂前有一棵紫荆树,这棵树长得非常的茂盛,树怎么分?确实也是个难题,但既然要分家,亲兄弟之间财产也要搞清楚。他们就在那里商量,我们怎么把这棵树分成三段,一人分一段。他们这样商量了之后,想不到这棵紫荆树就枯萎了。古人毕竟还是从小有读过圣贤书,有受过圣贤的教育,田真看到这个景象,马上就触动了他的内心。于是他就跟他的兄弟姐妹一起商量,他说:“这个树本是同根生,这是一棵大树,它是同一个根,它一听说我们想要把它分成三段,结果它都枯萎了。我们想一想,人难道还不如这棵树吗?”田真说到这里,他心里非常的难过,哪有分家的道理?后来他们三兄弟也被这棵紫荆树给感动了,最后他们就决定不分家。后来他们非常友爱的在一起相处,日子过得非常的幸福美满,想不到堂前的这棵紫荆树本来是枯萎的,后来又长得非常的繁茂。

李文耕先生评论说:田氏家族这一家,本来他们是非常和睦的在相处,他堂前的这棵紫荆树也长得非常的繁茂。因为“兄弟睦,孝在中”,家和万事兴。家里的人如果能够和睦,连天地万物都能够感知到他一团和气的天伦之乐。到后来,三个兄弟因为有私心私情,想要分家,想要把财产都分清楚,要分居,这棵树一下子感知到,本来家庭这种祥和的气氛就失去了,所以这棵树也感到很伤心。后来兄弟三人看到了紫荆树枯萎之后,哥哥他先提出来,说你看连树都是同体不二的关系,一看到我们要分家了,连树都感到很伤心,跟两个弟弟再重新商量,要不我们就不要分家了。想不到紫荆树,紫荆花又重新开放,紫荆树又长得非常的茂盛,家庭的和气又回来了。回来了之后,兄弟之间是手足之情,是一体不二的、是同气连枝的,这是一点都没错。

有个长辈以前跟我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也可能是个比喻,但是却很发人深思。他说有一个家里面,父母亲年纪大了,兄弟就给父母在按摩,有的人按脚,有的人按手。按着按着突然这两个兄弟吵架,就吵起来了。一吵,他们就很用力的把手往父亲的腿上一捶,两个人在那里生气。弟弟也不甘示弱,他也使劲的把拳头往父亲的手上一捶。结果最痛的是谁?痛的是父母啊!这个小故事可能是个比喻,兄弟之间反目、兄弟之间不和,其实伤的都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凡事要从根源当中想,要尽孝,兄弟要和睦相处,“子孝父心宽”。当我们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彼此之间都非常和谐共处,我们的父母亲内心是最开心的。养父母之身,更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如果你天天给他吃好的、穿好的,但是天天却又让父母亲生烦恼,让他不开心,孝只是达到了最低的限度,就不是真正的孝敬。

在今年过年,有一位长辈传来了一段小小的影片,我们感觉到这是非常有启发的。在中国古时候,古人在组词、在用字的时候都是很有智慧,有一个词叫做雁行,雁是大雁的雁,行就是行走的行。雁行这个词它是什么意思?首先它是指的大雁它飞行的行列,引申起来就是说并行,就是有次序的排列。譬如长幼有序、兄友弟恭,长辈跟晚辈、兄弟之间,他们之间有长幼尊卑的次序。后来雁行这个词就被用来借指兄弟。

这个片子所展示的,大雁每年都要飞很长很长的路,而且大雁它们在飞的时候,都是一个团队在共同飞翔。在飞行的过程当中,这些大雁它们是排成V字形的队形,每只大雁都是展翅高飞,都是在一起的。可是它们排成V字队形,当每只雁子在拍打翅膀的时候,其他的雁子就会马上跟进。藉着它们所排的V字的队形,当它们一起在飞,它们飞的速度就比每只雁子单飞的速度要快。在V字形的队伍当中,整个雁群一起飞,它的飞行距离可以增加七十一个百分比的飞行距离;换句话说,它会比一只雁子单飞飞行的速度、飞行的效果要更好。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够有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比一个人一个人去单做,效果要来得好得多。

当某一只雁子脱队,V字形的雁子飞行的队伍,排在前面的这只头雁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整个队伍能够节省力气、走对方向,是起的很大的作用。在飞行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雁子会脱队,譬如它觉得飞得慢了,或者飞得有点吃力了,它会飞得稍微缓一点。但是很快的它还会回到大雁的队伍当中继续飞行,它会利用前面的一只雁子在飞行过程当中所造成的浮力来进行飞翔。

而当领队的这只雁子飞累了,领队是特别的重要,它也可以帮助其他的雁子节省很多力气。可是在飞行的过程当中,当领队的雁子感到疲倦,它就会飞到旁边一点,让另外一只雁子来接替它的位置,保持在队形的最前端都有一只带头的雁子,这样它们飞行的过程大家才会省力。而且头雁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它的体能各个方面确实是要比其他的雁子要好。

在飞行的过程当中,飞在后面的雁子它就会发出叫声,来鼓励前面的同伴,要保持整体的速度继续前进。也就是飞行的过程当中,彼此都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谁也不能够离开谁。因为飞行很辛苦,在旁边的雁子它们就会鼓励它的同伴,要保持整体的速度继续前进,也会振奋其他雁子的精神。

更可贵的是,雁群在飞翔的过程当中,也是有一种非常友爱的精神。譬如在飞行的时候,有某一只雁子生病了,或者受伤,这时候就会有其他的两只雁子来陪着它、来保护它、照顾它。这只生病的雁子,它可以慢慢的康复,恢复它的体能,但是有的时候它也可能在路途当中会死亡,陪伴它的两个雁子始终都不离开,一直照顾到它康复或者死亡为止。然后等到生病的雁子康复了,这几只雁子又会组成一个新的队伍开始飞行,并且它们也要努力去赶上原来在一起的雁子。

在近代,也有学者根据雁子的特性提出了一些理论,我们在一个团队的协作当中,一定要具有团队精神。雁子之间彼此就具有兄友弟恭、长幼有序,而且它们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像这些动物,它们身上也是有很好的美德。除了它这种友爱、合作、团队的精神之外,因为雁子它一生只有一个配偶,在中国古时候,在结婚婚礼的过程当中,雁子也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通过大自然给我们的许多启示,也是长养我们对于伦理关系当中长幼有序,应该要真正去落实的态度。这是过年一个长辈传来的视频,给我们的启发是非常的大。

“出则悌”,今天时间到了,下节课我们就从“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