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第13集



《弟子规》

第13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弟子规》第二十页,我们从第五行开始看起。
【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到这里,我们在路上如果遇到长辈,应该要向前来跟长辈问候,如果长辈没有什么事情要嘱咐、交代,我们就恭恭敬敬的退在后面站立在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按照古礼,无论是骑马还是乘车,在路上遇到长辈,都要下马或下车问候,并且等到长辈离开了大概百步之遥,才可以离开。
这节课再稍微补充一点,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言谈举止、行住坐卧都要有礼貌,不能随便,特别要真正的落实“四勿”。“四勿”是在《论语》当中记载的一段经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经文是记载在《论语·颜渊》。这四句话是从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个方面都要注重我们的礼仪,也要保持内心的清净。
在之前,师父上人曾经亲自拍摄四只小猴子的照片,这四只猴子,第一只是用两只手把嘴捂起来,代表“非礼勿言”,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该说的话才说,不该说的话不要冲口而出。对于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言语要非常谨慎。第二只小猴子是用两只手把耳朵捂起来,这是代表“非礼勿听”,我们耳朵所听的都是良善的讯息,对于一些不良的讯息,我们要注意防范,不要听到耳朵里面去,尽量避开。第三只猴子是用两只手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这是代表“非礼勿视”,凡是不应该看的讯息,譬如我们现在广泛的接触传播媒体,对于手机、电脑上面的媒体讯息,如果是牵涉到杀盗淫妄的不良的讯息,它对我们的身心会产生伤害,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去看。最后一只猴子它是两只手放在前面,这是代表“非礼勿动”,我们在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行住坐卧都要合乎礼,一举一动也都不能够随便。这是四只可爱的小猴子的表法。
关于《论语·颜渊》的这一段经文,雪公老人在讲解的时候谈到,颜子,也就是颜渊,他“请问其目”,在这之前有谈到克己复礼是总纲,这里的目是细目,请老师举出条目是什么。孔老夫子就说了这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句,“非礼勿视”必须在前面,听则是其次,所以次序不能颠倒,视觉是在前面,听是在后面。《三字经》中说“首孝弟,次见闻”,也是先见而后才是闻。
这四句话是提醒我们,不合乎礼的首先我们就不能够去看。包括现在的电视、报章杂志、广播等等,尽量也比较少接触。雪公老人谈到看电视,他基本上只看京剧,看京剧也是为了教育的缘故、缘由,因为在今日的社会当中,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关于礼的这一方面的教育,是非常缺失的,而在京剧当中还保存有礼,我们可以在里面学到许多古礼,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当中,它都是符合古时候的礼。譬如喝茶,必须要坐而正冠。雪公他看媒体的节目,基本上只看京剧,现代的电视节目他基本上是不看的,因为和他所传承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很多方面是背道而驰的,像这种节目就不适合观看。包括看报纸也是只看大标题,因为我们总是要了解国家大事,或者是国际的形势。但是如果详细的看内容,又会耗费我们很多的时间跟精力,大致了解标题,知道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关于杀盗淫妄的讯息,包括新闻、片子、电影、电视、纪录片等等的,一概都不要看,只要是跟杀盗淫妄有关的,我们也都要防微杜渐。
“非礼勿听”,所谓耳不听,心不烦。因为像这些不合乎礼的,它对于我们清净心会造成伤害,这些不看、不听,能够保护住我们的六根,心才能够清净。“非礼勿言”,会让人起烦恼的话一概都不说。“非礼勿动”,动是心念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包括在其中。
这里是把我们身口意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在里面了,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眼所见的,不符合礼就不要看;包括耳所听的,不合于礼也不要听;而口所说出的言语,不合于礼就不能说;一举一动,动,雪公谈到是关于起心动念,从起心动念到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于礼。
我们学到“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也是我们在路上落实礼的方面,也是符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原则。我们一举一动总是要合乎礼,合乎礼的才做,不合乎礼的就不做。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经文: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一句是谈到古时候古人用的交通工具,坐在马上、车上,当我们遇到长辈的时候就要赶快下马,或者是坐在车上,也应该先下车行礼,这才是恭敬的礼仪。按照古礼,无论是骑马还是乘车,我们遇到长辈都应该下马或者下车来问候,并且一直等到长辈离开大概百步之遥,我们才可以离开。而按照现在社会的情况,无论我们是骑车、乘车,在路上遇到长辈,如果方便停下来,就应该下车来问候,并且询问长辈是不是有需要一起搭便车去什么地方。如果不需要,长辈要离开,我们目视长辈离开大概百步之遥,才可以离开,这是敬老尊贤的表现。“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辈离去犹待百步之遥而目送,这都是恭敬心的表现。
从前我们有机会向徐醒民老师请教关于《论语》的问题,当时徐老师亲自给我们做了这样的示范,当我们请教完了要回家,徐老师就站在他的家门口,一直看着我们的车子离开他的视线,才返身回去。这种礼应该是我们晚辈跟长辈要这样做,徐老师他非常的慈悲,他是表演给我们看,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所以我们一辈子都记得,我们在送人、送客,也要遵守这样的礼节,也就是说,一直目送着客人远去百步之遥之后再离开。
这个原则可以衍生成送客的礼仪,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到。譬如在香港大埔的时候,因为房子前面的路是山路,是要转一大圈,最后车子才会消失在视线当中。我们每次送客,或者是目送尊长的时候,也都是等着车子绕场一周,转了一圈,我们也跟着在门口站着,跟着转一圈,一直挥手目送长辈的车子离开。
而包括在机场送别,礼也是体现得非常明显,因为我们在现代常常坐飞机。有一年,我们在台湾送一位长者,一位黄老夫人,当时她过世之后,我们参与了她的告别式的活动之后,师父上人就要离开台湾。我们记得那个晚上,因为航班是比较晚的,在送行的时候,在晚上有几十辆的车子就跟在后面。因为当时师父上人回来的次数比较少,那几年都是在海内外弘法。回来了一趟要走了,看到老师要走了,学生们也都非常热情的去送,我们在送行的车队就有几十辆,在夜晚当中慢慢的前进,我们感觉那个场面到现在都非常难忘,非常庄严肃穆。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对于老师的恭敬心念念在怀,通过送行的举动体现出来。
比较特别的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送长辈,一般是目送他大概离开了百步左右,按照这句经文,“过犹待,百步余”,总是要在长辈离开百步的情况之下,目送长辈离开。
我们曾经在巴黎有一次比较特别的经历。那次师父到机场去,是走非常特别的外交通道。在通道当中等候的时候,在贵宾室里面大家都围绕在左右,因为依依不舍,看到长辈要离开,大家都前来聆听长辈的教诲,针对我们现在的工作、学习,看看老师长辈还有什么特别的嘱咐跟交代,学生们也都跟在旁边。这个通道比较特别的是,当时是单独坐一辆车从贵宾室到了飞机的旁边,飞机是单独开一扇门,没有跟其他的旅客一起进入机舱。车子开到飞机的旁边之后,它一直升到飞机同样高度的地方,然后再把门打开,直接就可以走到机舱里面去,等于是外交的通道。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把师父送到了特别的通道之后,就要坐到车子里面去,车子里面大概只能坐几个人而已,它都是特别的外交礼遇的通道,所以它的交通工具里面空间也是比较小,每次都是送一位、二位贵宾出行的。然后目送离开,大家都在旁边一直挥手致意,一直看着师父上人坐着这个特别的车,直接从贵宾室开到了停机坪的飞机的旁边。在这个过程当中,里面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的有礼貌,因为看是九十多岁的一位长者,所以也特别的问候他、祝福他。在一个送行、送机的旅程里面,得到这样的温暖的照顾,还有问候,以及晚辈们的送别、送行的这样的礼,内心里面是感到很感动的,觉得这样的国家还是一个重视礼、重视文化的国度。也希望有机会,也还能够再来到这里,跟这里的国家跟人民再交流传统文化。这是比较特别的经历了。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样的礼,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古人之间的情义。古人是非常重视情义的,这种重视是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包括送别也是可以感受到这种情义,在唐朝,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描写的是李白跟他的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告别的情形。他是通过抒写长江苍茫的景象,以及朋友之间送别的场景,来抒发依依不舍的,对于朋友非常重情、重义的这样的心情。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中,诗是这样写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从这首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送别朋友,是等到朋友坐的船完全在长江的天际当中看不到了,他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这种对于朋友的情义,依依惜别的心情,在送别的过程当中,非常真诚的流露出来。我们也在古人的礼仪当中,看出他们之间的情义,以及他内心的恭敬之心。
我们送宾客、送客人,过犹待百步余,这都是说我们送长者、送客人、送朋友,都要等到他们离开之后我们再离开。所以古人在送长辈、送师长的时候,确实都有落实“过犹待,百步余”。特别当我们在送老师、送长辈的过程当中,在行礼的过程里面,我们也会显发出对于长辈、对于老师的感恩之心。我们想想看,当人生没有遇到这些长辈、老师,甚至贵人的时候,没有他们来启发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习气,正是老师、正是长辈对于我们点点滴滴的教诲,这种恩德,我们的人生才得到真正的成长。我们在行使这种礼的过程,都是用感恩的心来对待长辈。
这首诗,是在黄鹤楼,这个地方是在湖北。在最近,湖北乃至有许多广大的地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疫情。这两天我们看到一位非常有爱心的歌唱家,这位老师她唱了一首歌。这首歌,歌词是她的儿子所写的,儿子写的歌词,母亲来唱。这首歌写得非常的感人,它是以爱做为主题,呼唤人们用爱心,用至诚的大爱来化解人们内心当中的恐惧,来真正建立信心,真正化解灾难。歌词是这样写:“爱洒天下,最美华夏,为百姓苦,奔走天涯。爱洒天下,锦绣华夏,舍己救人,功德无涯。”在面对这种严重的灾难的过程当中,确实有许许多多人,在这里奉献出了他的真诚的爱心。
包括在灾难面前我们也体会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很多邻近的友邦,有很多来自各个国家的领导跟人民,他们也奉献出真诚的爱心,对于这次所遭受的灾难表示真切的关怀。我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爱确确实实是我们人类共通的语言。当一方有难,看到八方支援,这种如同兄弟姐妹之间的真诚的爱心,给我们无限的感动。
“爱洒天下,最美华夏,自强不息,伟大中华”。我们在这种困难的面前,在灾难的面前,自强不息的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家能够团结一心,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化解。
病毒其实并不可怕,当我们因为这样的逆境恶缘,从而能够真正的忏悔跟反省过去所做的错事,真正的重新,从今天开始能够改过向善,把自己过去所造的杀盗淫妄的恶业,真正的改正过来,从今天开始,我非常认真努力的断恶修善、积德累功,我们相信像这样深重的灾难一定是能够化解的。
“爱洒天下,圆梦华夏,国泰民安,天佑中华”。这不仅是我们中国人,也是世界各地的、充满爱心的人士的真诚的愿望。因为在现前的社会环境里面,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已经变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我们不可能独自存在,人类在地球村当中,是要共同去面对我们的困难的,因为一个地方出现状况,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会影响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能够发出的手足之爱、真诚的友爱就尤为重要。
这是一个年轻人写的歌词,他母亲唱起来,旋律是非常的优美、非常的感人,也感动了很多很多有爱心的人士,纷纷广为宣扬跟流通她这首歌曲。当人们在恐慌的时候,用这种音乐,用爱的声音去抚平人们内心的创伤,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遭遇到病苦,很多的病是被吓死的,或者是被治死的,真正因为病而正常死亡的只是占了一部分。在我们面对病苦的过程当中,内心的意志力、自信心,内心的爱心、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有一个很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它就有自我治疗、疗愈的免疫功能。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物资上的救济之外,我们精神上的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爱就是我们全人类共通的语言。
这句经文,其实从礼的本质上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这个礼当中,是强调一个人对于长辈至诚的恭敬,这种诚敬心体现在外面,就是我们每日所落实的礼。师父的家乡是安徽庐江,在安徽这个地方,从古到今文化的气息是非常的浓厚,文风很盛。所以在安徽故乡的习俗,风俗习惯,从小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孩子,他书读得好不好、读不读书,不是摆在第一位的,而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懂得做人。处事待人接物、应对进退,这是一个大学问。因此从小,做为父母给孩子做出榜样、做出模范,孩子从小看着父母如何处事待人接物,他天天看,自自然然就学会了。
昨天我们听到一位老师也谈到,他说他有一个小侄子,本来他们家因为兄弟姐妹多,下一辈的侄子有十一个人之多,侄子、侄女。但是这些孩子当中,唯独有一个孩子特别有孝心、特别有爱心,从小就很懂得照顾长辈、孝敬老人。出门在外,回来都不忘记给长辈、给老人带一点小礼物回来。当长辈跟老人身体不好的时候,他一个小朋友、一个小男子汉会来回去照顾长辈们,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有孝敬之心。师父上人也谈到,有的时候孩子他都是看长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小眼睛在看,他自己就学会了,也并不是说怎么教出来的,都是看长辈的榜样。
这当中最根本的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诚敬之心。我们内里面真诚,外面体现出来的是恭敬。《礼记·曲礼》,这是《礼记》第一篇,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是一切恭敬的意思。当一个人他从小就学会恭敬之心,处事待人接物都保持恭敬之心,他这一生、这一辈子就生活在诚敬的世界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是非常幸福而美满的人生。“诚于中,形于外”,里面是真诚,外面是恭敬,他能够学会,这是根本。
我们做为弟子、做为学人,就要发这样的心,把至诚恭敬在我们的生命历程当中体现出来,以至诚恭敬来对待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的师长,这必然是能够以至诚来感通的。
下面我们来分享古时候圣贤人的故事。蘧伯玉,是一位非常贤德之人,在历史上记载,他年五十,五十岁的时候,他还知道四十九年之非,这四十九年所犯的过失,他都还能够非常清楚,真正了知。所以可以看出,古时候的圣贤君子,他们就具有反省、改过,知过改过的一种德行。
有一次,灵公和他的夫人南子在晚上还没有休息,他们坐在一起,突然间听到外面有车子的声音,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声音听得很清楚。结果这辆车到了宫门突然停住了,南子就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灵公觉得很奇怪,她没有看到这辆车,怎么知道这是蘧伯玉的车?于是南子就说,按照礼,“下公门,式路马”,也就是说当车子来到公门,一定要停下来,要来行礼致敬。式路马,式是指的车前的横木。要敬礼的时候,在车前的横木当中俯下身子来表示礼敬。式路马,路马就是君驾的路车之马。通过这种礼,即使是坐在车上,你走到公门,也要停下来行礼,这是表示一种恭敬、礼敬之心。“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做为一个君子,他即使在黑夜当中、暗夜当中,没有人看得到、没有人知道,他也会按照礼来落实。并不在于有没有人看到,在没人看到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也都是完全符合礼的。蘧伯玉他是一位贤大夫,他对于长上是非常有恭敬之心的,像这样的人,他一定不会因为现在是夜晚,他就废弃了应该具有的礼,做为臣子应该有的礼。结果灵公就派人去打听,这辆车到底是谁的车,后来才知道果然就是蘧伯玉的车。
做为君子,他不以昭昭伸节,也就是说,在大庭广众当中,无论是在很多人的面前,还是在冥冥当中,冥冥就是没有人在身边、没有人看得见、没有人听得见,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之下,他都要行使他应该做的道德仁义礼。而做为礼,因为已经根植在他的心中,表现在他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上面。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出自于他的至性至情,都是他真心本性所流露的,不是矫揉造作的,他的这些表现不是要给人看的,而是他的行为都是完全符合性德,他自性本具的德能。
现代人有的时候遇到长辈还装作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非常傲慢,而不会行礼,要真正的反省改过。像我们在从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有欠缺,特别是以前在读书的时候,每天都钻在书本里面,对于这些德行、礼没有真正去落实。以前我们在读书的期间,有时候看到长辈就好像没看到似的,没有那种前去问候、去问好的习惯。所以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我们很傲慢。而自己又觉得,我平常也没有表现出来傲慢的行为,为什么长辈都觉得我们很傲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时候看到长辈,都懒得去问候,疏忽了礼。对于读书人来讲,至少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曾经有过这样比较明显的过失。
我的母亲虽然书读得不多,但是她非常听从长辈的教诲。特别是当时她要嫁到徐家,父亲就对她有很多的交代,首先要求她对于长辈一定要孝敬;再来,做为女人,你嫁到夫家之后,要把厨房的事情料理好,灶台都要擦得干干净净的,这都是女人的脸。所以母亲嫁到徐家,嫁到父亲的大家庭里之后,她就记住了父亲对于她的教诲,凡是见到长辈,她嘴巴特别甜,一定就向前去跟长辈问候,这是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因此长辈都很疼爱她,觉得这个媳妇特别乖巧、特别讨人喜欢。另外她厨房都整理得干干净净,一辈子都是如此。以前的厨房还有在烧柴火、烧灶,这边也有用瓦斯、用炉子,现代的炉子做成现代的灶台,不管是什么样,厨房的哪一个位置,母亲她总是每天都擦得干干净净的。后来隔壁家的长辈,都还特别让他们的媳妇到我们家来看看我们家的厨房。
所以礼,这是从内而外所体现出来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如果像现代人看到长辈傲慢而不行礼,一定要自己反观内省。蘧伯玉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人家是以恭敬心,甚至在夜晚也不失他的诚敬之心,而我们则是以傲慢心来处事待人接物,距离相差得很远。而他能够以礼让深宫当中的君王跟夫人都对他产生信任,我们却以傲慢去跟很多人结下了恶缘。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就要深深的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离圣贤君子确实是太远了,一定要再改进。
在《论语·颜渊》篇当中,颜渊曾经请教过他的老师什么是仁。我们知道仁爱的仁,这也是夫子教化的核心。仁它是从孝敬的孝字所引申出来,从孝把它推而广之,“凡是人,皆须爱”,这种仁爱,这是夫子教学的核心内容。“颜渊问仁”,请教他的老师孔老夫子。而孔老夫子则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仁,这是他的老师孔老夫子所提倡的,想必夫子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常常会提到仁爱的仁,为什么他最得意的门生颜渊(颜子)还要问这个问题?这是温故知新的过程,温故而求新。我们说仁,它要引申开来,义理也是无量无边的,而孔老夫子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他所教学的侧重点、深度也都会有所不同。
颜渊问仁,夫子的回答则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从上到下来说,当一个君王、当一个领袖,他能够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也就是说领袖、君王、领导人,他本身要先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这样对于天下的百姓也都会产生影响。克是制服自己跟控制自己,譬如“我战则克”,跟“克”意思是相同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上行下效,在上位者他所做的榜样,所施与老百姓的教化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有人扰乱社会,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行为,首先不能怪他们,为什么?“不教而杀谓之虐”。现在年轻人没有受到很好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没有受到过圣贤的教育,他做出这种反常的行为,是必然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圣先王,像禹王,当他在路上见到罪人,他下车非常同情的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尧舜在当天下王的时候,普天之下都没有罪人,为什么到我来领导就出现罪人?古圣先王他都知道反省自己,了解这个道理,必须要有克己的功夫,反求诸己,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自己一定要改正。如果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省改过,他还是对我们不好,他是妄人而已。雪公在这里谈到,他堕他的地狱,我让他,我升我的天堂。否则怨对方,会造罪业,吃亏仍在自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不要跟人家结怨。
大家要学克己,克己有什么办法?“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要从礼上来学。雪公老人九十多岁的时候还在讲《常礼举要》,从这里可以看出礼的重要性。如果现在再不学、再不去落实,几乎像这样的道德、学问的传承都出现危机了。雪公非常重视这一点,要在礼上渐渐学成功。道德、仁义,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讲,要一下子达到那么高的境界是不容易的,但是礼它是最低的限度,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也是最容易入手的,要在礼上来下功夫,慢慢的学成功。第一步先克己,先三省吾身,改自己,这一改就合乎礼。
圣贤人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圣贤人,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并不复杂的,勤于讲学,勇于改过。我们有活到老学到老、好学不倦的精神,以前这些道理我们不懂,那我现在开始认真努力的下功夫来学习,为时不晚;能够勤于讲学、勤于来演说儒释道的圣贤学问,勇于改过,通过学习道德学问,把自己身上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我们德行就能够日日增长。
蘧伯玉,像这样的贤德之人,他是行年五十而犹然知道自己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他天天反省改过的功夫做得多么好。只要能够克己复礼,这就是仁。任何事情,我们凡事不要去责怪人、指责人,不要从别人的身上去找原因,而要从自己身上来改,这样问题才能解决。各自责天清地宁,如果是各相责,怎么样?必然是天翻地覆。我们能够凡事自己反省、检点,改过,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这是仁。对别人不能缺少礼,要对得起人,这就是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有一天克己复礼的功夫,这也不得了,普通人可能一天都做不到。曾子他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孔门的圣哲人之一?跟他的德行是相关的。首先他是大孝子,我们听到很多关于曾子孝顺的故事。做为孔门的弟子,他非常重视“吾日三省吾身”,他天天都在省察。他有这样修身的功夫,在孔门弟子当中,孔子之道除了颜渊能够体悟之外,就是曾子能得。
有一年在北京,我们跟着大学同学一起到国家博物馆去参观,到里面去看特展。当时这个展览有一些展览品送到法国交流,交流之后这些展品再送回国内,在国家的博物馆当中也进行展览。当时在展览的作品当中看到一幅图,这幅图的中间是画着孔子,左右二边是画的颜渊、曾子。在这幅图上非常特别的是,在孔老夫子和他弟子的衣服上面,是写著《论语》的经文。这幅画意味是非常深长的,古人把《论语》当中的话,重要的经文都写在他们的衣服上面,这幅画正是画的孔老夫子和他最得意的门生颜渊,还有孔氏学说、儒家学说的传人曾子。
颜渊问仁,夫子回答是克己复礼,国家的领袖,他在一日之中只要能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焉,天下都学仁。譬如像周文王,周文王是一位非常仁德的君主、国君,他用仁风度化了芮跟虞这两个国家。本来芮跟虞这两个国家,很喜欢相互争夺,他们之间相争,于是来求周文王裁断。到了周文王所统治的国境,看到举国上下,从君王到人民百姓彼此之间都相让,相互礼让,这两国的国君看了之后非常的惭愧,就离开了。这就是克己复礼的力量,让天下归仁。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想要行仁的德性,不在别人身上,仁不仁全在于自己身上。这是雪公对于我们引述孔子的话,特别做的解释。有人说,想行仁,没有对象,没有其他人,如何来行仁?古书当中说:“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我们生活在世间,如同《大学》里面所讲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一举一动不仅是人看得到,天地、神明、祖先都是看得到的,并不一定有人在身边我们才要去落实仁,行仁要在我们自己身上落实。
在前两天我们看了一个纪录片,拍得非常的感人,都是记载中国历朝历代的古圣先王是如何用道德仁义礼来治理国家的,而他们以德治国的做法,确确实实对于我们后人是深刻的警示跟启发。这个纪录片叫“正气贯古今”,我们看到成汤,汤王他一生的事迹。成汤他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是舜臣契的第十四代后裔。最开始他住在亳地这个地方,亳地就是在河南省的商丘,他是夏代的诸侯,而他是非常仁厚的国君。
有一天,成汤到野外去出游,就看到猎人是四面张开猎网,而且猎人向上天祷告说:“从天空飞下来的,从地下出现的,或者是四方来的禽兽,全都投入到我的网中。”当时成汤看到这个情形,觉得很不忍心,猎人这样子来捕捉动物,不只是手段很残酷,而且鸟兽这样子来抓捕会有灭绝的危机,而且违背了上天的好生之德。
我们用历史来反省现在,历史是一面镜子,在现在出现的许多天灾人祸,其实跟杀生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这样讲?人类流行的许多传染病也好,或者是瘟疫也好,追溯它的根源,都是跟杀生有关。譬如有人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物,造成这些动物身上的病毒对人体产生了影响。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杀生、吃肉所造成的。又譬如,人类就是为了吃这些牛肉、吃肉食,所以在畜牧的过程当中,也对于整个生态造成很大的影响跟伤害。有的从事畜牧业的人,就是为了要饲养这些动物,直接或者间接的对于原始森林也造成伤害。
人类的许多行为在严重的影响着整个生态的平衡。在最近我们也看到,像南美洲所出现的大火,还有澳洲所出现的大火,其实这些火、灾情跟人类的活动是有明显的关系,是因为整个地球的暖化所造成的。而地球的暖化,很大程度也是人类的现代的生活方式导致碳的排放量太大,它就直接影响到生态的平衡,造成了我们地球的温室效应,或者是全球变暖的现象。而在澳洲的森林大火当中,这种严重的灾情跟全球变暖是相关的,造成了许许多多的动物,当时听到一个数字,五亿个动物在这次大火当中都失去了生命。
人类如果再不反省回头,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这些朋友(动物的朋友),可能会因为我们过度的贪欲,对于物质享受过度的需求,造成对它们的伤害,后果是很难再挽回的。在生态系统当中,一旦有一些物种绝灭,它对于整个生物链的伤害是非常非常大的。
在古时候我们看到汤王,他有这种仁爱之心,上古的人们他就有这样的观念,人跟大自然是一体的。而做为君王,他的仁爱之心连禽兽他都能够顾及到,这种仁德是非常了不起的。汤王当时就下令要除掉三面的猎网,只留一面,也就是说不要对于这些动物赶尽杀绝,要能够网开三面。并且把祝祷的话改成:愿向左的就快向左逃,愿向右的就赶快向右逃,愿往上飞的就往上飞,愿往下逃的就往下逃,只有命该绝的才进到我的网中。四面的猎网他除掉了三面,只留下了一面,不至于对它们的生命赶尽杀绝,还给它们留几条活路。
汤王仁德的行持就传扬了天下,四方的诸侯听到这个事情都对他非常赞叹,觉得成汤的仁德确实是太大了,连禽兽他都能够爱护到,真是仁民爱物、伟大至极的圣贤,所以四方的诸侯都归服于他,达到了四十六个国家。而相反,在那个时代,夏桀非常的暴虐,导致生民涂炭,老百姓都生活得很辛苦。上天有仁爱之心,连上天老祖先都不希望看到百姓受苦。汤王当时顺应了天意,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最终他放逐夏桀,把他放到了南巢,而汤王就在亳这个地方即位,国号改为商。亳在今天中国的河南商丘,他在这个地方即位了。
即位之后,当时有七年的旱灾,五谷不收,民不聊生。汤王对于这种景象,他感到非常的难过,因为老百姓的生活都过不好。所以他在桑林之野就非常真诚的祈祷,求雨。就跟我们现在澳洲经过几个月的大火之后,因为一直都没有下雨,所以火势也都没有办法得到控制。有许多宗教的长老,就出来带头求雨,希望把旱情跟火灾的灾情可以降下来。汤王他也是这样子,看到旱灾,老百姓都没有收成,没有收成他没有粮食吃,如何能够安居乐业?所以汤王他就自己到桑林之野去祈祷,并且他引了六事,六个方面来做反省。
古时候的君王,看到国家遇到灾难,他都是带头来反省改过,一定是自己在政策上、政治上,措施上面有做错了什么事,才会感得灾难。他引了六事,首先第一,我的政治杂乱无节度吗?政治上面,是不是因为没有走上正常的轨道,杂乱无章?他反省第一条。第二条是臣民有失职责吗?做为大臣、做为老百姓,是不是有失职的地方?第三是宫室崇尚奢华吗?古时候的帝王都是非常节俭,过的生活都是“菲饮食,卑宫室”,自己生活很节俭,把留存下来的钱财都能够用来帮助百姓。所以他反省,他所建的宫室、宫殿是不是太奢华了?第四条,是不是听用妇言弄权乱政?有没有听信女人的谗言,让她们去弄权乱政?这是反省第四条。第五条,天下贿赂的风气盛行吗?是不是因为有一些贪官污吏出现,不廉洁,才会有感得灾难?第六条,毁善害能的人昌盛吗?在历朝历代,凡是有贤德的人出现,往往也会有一些小人,暗中去陷害他。就像《弟子规》里面所说的,“流俗众,仁者希”,后面我们也会学到这一条。君子在世间也不容易自立。
汤王他就反省:如果我们国家出现这些问题,那这都是我成汤做为君王,才德有所欠缺,领导无方的关系,所以希望上天把罪降到我的身上,不要因为我的罪过而连累了无辜的老百姓。做为君王,他至诚的忏悔,他这个话还没说完,感应天心,丰沛的大雨就降了下来,连续下了几千里,上天就降下了大雨,对于国家的整个旱情,就得到很好的解决了。
所以灾祸,我们不要以为天灾人祸跟我们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没有关系,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灾祸和我们一切的心行都是相感应的。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如果我们心行都不善,灾难它自然就会产生。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做为君子,一定要去反省改过,认真的改过自新,有所警戒。希望所有的人都认真努力的断恶修善,这样就能够化解天灾跟人祸。
所以任何事情,一定要从我们的心行当中寻找原因,这样子来做,才能够真正的去改变我们的环境。从古到今,有很多的君王圣贤之人,他们观测到这些异常的天象,或者是遇到这些灾难,都是认真努力的自我反省,改过自新,也带领着全国的老百姓一起来改过,来断恶修善、积德累功,最终能够感应天心,化解灾难。这是汤王的故事,我们看了这个片子,收获非常的大。
江逸子老师曾经画过汤王的像,收在江逸子老师所画的《华夏道统源流图》当中。在这部书当中,记载了古圣先贤的事迹,并且把它画成画,一幅幅画作,让我们都能够了解历代的祖先,了解古圣先贤的德行。这也是江逸子老师他的用心良苦之处。而在他一生的绘画生涯当中,也是一直秉持着老师对于他的教诲,所以他一生都是以艺来载道。
上一次江逸子老师来的时候,曾经跟我们讲过一个小小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本身,可以体会到老一辈的大德、老师们,他们为传承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师父上人也曾经说,雪庐老人在台湾弘扬儒释道传统文化的这几十年过程当中,确实是把传统文化的这一线命脉保存下来。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我们读雪公老人的书,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包括之前我们一起学习过他老人家所留下来的《常礼举要》。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圣学根之根》,也认真的在学习《论语》当中相应的经文,老一辈的大德、老人家,把浩瀚无比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文化的命脉传承、传扬下来。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现在确实是有继承的使命,不然就对不起老人家一生这么辛苦的教学。
江逸子老师上次来的时候,在边走路边聊天,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们内心也特别的震动。因为江老师他后来一直是在孔府,也在孔德成先生的身边,他是在孔府任职。有一年,《四库荟要》在保存的过程当中,因为自然灾害的关系,其中有一部分的《四库荟要》的原书就泡到了水,对于原书产生了损害。这在文化上是非常大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四库荟要》是孤本,当时全世界只保存下来这一套是完整的。所以《四库荟要》的保存,不只是我们中国人的责任,可以说全世界也都很关注。
《荟要》有的书受到损伤,这个事情很严重,当时孔德成先生因为这件事情还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后来他就跟身边的人商量,说这个事情怎么办。江逸子老师那时候很年轻,他当时就给孔先生出了主意,他说:“您现在还能不能在故宫里面找到清朝时期的宣纸?”后来发现这个宣纸还是能够找得到的;换句话说,那种纸就和在编《四库》时候的纸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江老师就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您就把清朝时候留下来的宣纸,再找写小楷的高手,这些老师毛笔字写得都很好,再模仿《四库荟要》的字,再重新把这些受损的《荟要》的书抄一遍。后来,孔德成先生也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就用了清朝的宣纸,请了几位当时书法写得特别好的老师,一起来把《荟要》受损的书,再按照原书的字形字体抄下来,从而让这套传世的孤本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小故事虽然小,但是我们听了内心受到很深的震撼。它是一种表法,什么样的表法?表示从雪公老人到他的学生、弟子们,他们靠一生的努力,把中国文化非常脆弱的命脉,小心的呵护保存,让它可以传承下来。所以今天,我们在缅怀这些大德老师、长辈们,他们一生辛勤的付出,我们内心要生起一种使命感。现在传承文化的责任已经扛在我们的肩上了,那我们是不是要认真努力的把责任、把接力棒接在手上,把文化从我们的身上再传下去,让它代代相传,而不至于中断。因为师父上人常常说到,只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世界一定就能够有安定和平。如果人类失去了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灾难,而是全人类的灾难。所以我们的使命跟职责是非常的重,一定要能够肩负起这个责任。
关于这句经文,再补充一段历史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汉朝,对我们很有启发性。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贤者叫万石君。为什么称他为万石君,也是有个小故事,我们后面跟大家分享。在汉文帝的时代,汉文帝、汉景帝是汉朝一个盛世,所谓文景之治。就在汉文帝的时期,东阳侯张相如他是太子太傅,罢免之后,就在选可以任太子太傅的职责,结果大家都推选石奋任这个职。汉景帝即位的时候,以之为九卿,后来又徙为诸侯相。他在汉朝的初年,万石君石奋在朝廷里面任的官位是很高的。
万石君他非常重视教子,很会教导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几个儿子都很有成就,无论在德行上还是在政治上也都很有成就。他长子建,第二个儿子叫甲,再来是乙,最后一个孩子是庆,这几个儿子都非常的孝顺、谨慎,而且他们德行各个方面都特别的好。任人要任有德行的人,所谓举孝廉,朝廷用官选择的官员,品德一定要很好,又有才干,这样的官员朝廷就非常喜欢任用。所以他的四个儿子官位也做到很大,而且俸禄、收入是两千石。当时汉景帝就跟人们说,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两千石的收入,官位比较高,朝廷给他的俸禄也是比较多的。四个儿子都是两千石,再加上他的父亲石奋,做为大臣,这种荣耀都聚在同一个家庭里面。石奋这个万石君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五个人加起来就是一万石,这一家人的收入都这么高。
身为朝廷的高官,万石君对于儿子的教诫是特别的严格。他最小的儿子叫做石庆,他当内史这个官的时候,平常难免要应酬或是喝点酒,都是难免的。有一次他喝醉了,他的小儿子,叫做石庆,他喝醉了,喝醉了之后入外门,也就是巷门,不下车。前面看到蘧伯玉,他夜晚经过宫门,他的车子还要停下来,要行礼,没有人看到,他都这么谨慎、都这么守礼,所以古人对礼是非常重视的。现在我们学的这句课文,就是关于礼的方面,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个礼也都是平常有在坐车、出门要注重的礼节。
他的小儿子因为喝醉了,所以他回来的时候经过外门,就是巷门,他就没有下车。换句话说,因为酒醉失礼,也是很难免的。可是万石君听到这件事情,他儿子犯了错误,父亲怎么样?不吃饭。这对于古人来讲是最严重、最大的教训。像弘一大师,如果学生犯错了,他怎么样?老师就不吃饭了。本来一天只吃这一顿,再要不吃那饿一天,做学生得赶紧到老师面前来忏悔。不过现在学生不像学生,老师要是饿昏过去,可能他也不知道自己犯错了,这是时代不同了。古人因为孩子都很孝顺,很孝敬父母、很恭敬老师,父母要是不吃饭,这个事情不得了,得赶紧去跟父母忏悔。
我们以前看到有一个很有名的藏书阁,叫天一阁,有一个很有名的藏书家,因为他藏了很多珍贵的古书在他的书房里面。当时他制定的家规其中就有一条,要是儿女犯了错,譬如对于他们留下来的图书有所损伤,最大的惩罚是什么?不允许他参加祭祀。这对古人来讲,绝对是最羞辱的事情,连祭祀都不能参加,那换句话说祖宗都不原谅你了,你要赶紧忏悔改过,赶紧修正自己的过失。
万石君看到自己儿子做为朝廷的大官,连礼都没有守好,他就不吃饭了。这个时候他小儿子就着急了,实在是自己做错了。所以他就像廉颇一样肉袒请罪,廉颇是负荆请罪,石庆他是肉袒请罪,这种方式是古人要忏悔、要请罪的方式。万石君还是不原谅他。于是举宗,就是全家,还有包括他的哥哥也都一起肉袒请罪,一起来帮他求情,来跟父亲道歉。这时候万石君就责备他的儿子,他说内史,官位做到内史,这是非常尊贵的官位、职责,那换句话说,你的身份地位是很高贵的。你进到闾里,里中的长老皆走匿,就是你来到大街小巷,左邻右舍的老百姓都要回避。而你坐在车中经过外门,你不下车,换句话说你没有守礼,你还觉得无所谓。“固当”,本来就应当如此。当然这是反着说话,说反话来责备他的意思。于是,石庆跟他的哥哥、跟他的家人,赶紧跟父亲谢罪,请求父亲饶恕,请求父亲原谅。石庆跟他家里的晚辈们,进里门的时候趋至家,他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表示他确实知道自己做错了,请求父亲原谅他。
古人教子这么严格,连儿子官都做到这么大了,犯了一点点错,可能这个错误对于他这个身份地位的人来讲也不是个小错了。为什么?因为你愈是在高位,你的一举一动是给老百姓做榜样的,如果榜样做不好,影响会是非常的深远。所以万石君家教特别的严格,而他的几个孩子,也都能遵从父亲的教诲。所以这一家人,都能够享受高官厚禄,是有原因的,这也是他们有德行,能够承载富贵。同时,古人他在这个位置上,心心念念都是在为普天之下的老百姓着想,而不是自己去享受。因此他修身的功夫、教子的严格,才会达到这样的程度。
我们读历史,确实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古人他是如何修身的,如何齐家的,才知道他是如何治国平天下。能够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本领,都是从小在修身齐家当中下了很深的功夫。
这个故事里面有谈到东阳侯张相如是太子太傅,后来这个官位人们都推崇要让万石君石奋来担任。在古时候,太保、太傅跟太师是非常重要的职责。这也是体现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原则,上至君王,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都把教育排在首位。中国人文化可以流传千古,社会可以长治久安,甚至于包括之前有提到的欧洲学者,研究为什么四大古文明最后只剩下中国的文明,这个国家可以流传至今?最后他们找到的结论是跟教育有关,他们觉得是因为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够使文明代代相传而不失。
从太保、太傅、太师官位的设置当中,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重视教育。古时候皇帝登基,就职典礼举办的时候,做为帝王,头等大事是什么?头等大事就是立太子,要选择底下的接班人,能够全心全力的来培养接班人。做为太子,他有三个老师,太保、太傅跟太师。之前我们学过周朝享国八百年点点滴滴的故事,周朝特别是开国的君王,都是明君圣主,这也是跟他们重视教育有关。
周武王过世的时候,儿子成王只有十岁,所以周公摄政来代理,等他长大了之后才把政权还给他。像这样的孩子,在培养的时候,选了跟他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一起来伴读,这都是底下朝廷的人选。他有三个老师,一是太保,太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主要是卫生保健、饮食起居,这是生活教育。第二是太傅,太傅是教导他伦理道德的课程。成王的太保是召公,这是武王的弟弟;而太傅教导伦理道德,这是周公,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他是大叔叔。这两个圣人,周公是孔子心目当中最崇拜的一个人,这样的德行来辅佐下一任的君王。另外是太师,教导他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如何治国平天下,太师就是姜太公。这三个老师都是圣人,来教导接班人。果然他们接班之后,没有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周朝的政治最好的时代就是在这个时期,成王、康王,周朝有成康之治,虽然它不是大同,因为没有在全国选贤与能,但称它为小康盛世。
中国历朝历代也有很多的盛世,譬如观之治、开元之治,清朝的康雍乾盛世,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好的时代,是太平盛世。这些时代能够造就政治上的成就,都是和他们的先王非常重视皇子教育有关。所以人是教出来的,人是能教得好的,这个道理确实是一点都不假。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