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第18集



《弟子规》

第18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弟子规》,第一册,第二十二页,我们从倒数第一行开始看起。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昨天我们学习到这句的课文,今天再稍微做一点补充。“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我们进到房间的时候,无论是掀开帘子,或者是开门,动作都要非常的缓慢,不要动作很粗鲁,发出很大的声响。“宽转弯,勿触棱。”当我们走到拐角之处,要小心慢行,这样就会避免去撞到墙角,或者是撞到桌子、物体这些棱角而受伤。经文大体上来说,就是让我们要养成胆大心细的态度。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动作都要柔和、恭敬。但是当我们面临到困难,或者是遇到一些挑战,则是要不害怕困难。所以胆大心细,是在我们的生活的细微之处开始培养起来的。
“缓揭帘,勿有声。”我们在揭帘子的时候动作要轻,轻轻的拉,不要哗一下拉得很大声,这样就会影响到别人。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生活在一起,一起生活工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举动,都要考虑到会不会影响别人的生活,会不会给别人带来困扰、造成麻烦,要有观照力去观察。
缓揭帘,勿有声,虽然在这里只是举出了揭帘子的动作,但是实际上也是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言语动作,会不会让人觉得心里不安?声音会不会太大?如果我们在时时处处都能够去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处处为他人着想,那么我们的心就会愈来愈柔软,考虑问题也会愈来愈周到。所以这些小动作都是在真正落实仁爱的心。
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包括我们有的时候出门在外,譬如出国的时候,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因为人家不会说你是姓什么叫什么,你是来自哪个家庭,你出国在外,人家第一个问的都是你是从哪个国家来的。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别人留下印象,觉得你们国家的人培养出来的公民是什么样的形象,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是代表着我们的国家跟民族。在这个地方就更应该要注意了,特别是在国外旅游,在一些公共场所的地方,就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自己的形象。
中国古人特别强调,要有慎独的功夫。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它是从家庭生活点滴的行为当中培养出来的,而且往往是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就已经在落实,所以中国人强调慎独的功夫。当我们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身边没有其他人在看,我们的动作还有言语,也都能够把它放轻、放缓,这样养成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这样我们在公共场所,自然这些行为、言语也都能够特别有礼、特别优雅。这个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
缓揭帘,这一条除了声音不要影响到别人之外,也是强调,我们对一些物品一定要爱惜。如果我们在使用这些物品的时候,都能够特别的谨慎小心,那么物品的使用寿命就能够延长。所以从爱惜物品的种种的行为当中,我们一方面是能够节俭惜福,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动作一定要轻,言语动作都不能够太过鲁莽、太过粗鲁。而我们说话也好,各种动作也好,如果都能够非常轻柔,在生活当中,你就不会常常把东西给弄坏了、摔坏了,或者是撞到什么东西,这种情况都不会发生。一个人如果他的心特别的细致,考虑问题特别周到,做事特别谨慎,像这样的人,他平常特别是在照顾孩子、照顾老人,他就能够时时刻刻观察到老人跟孩子他们实际上的需要。我们真正是修正自己,是要从根本当中来下手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的心调伏起来,平常我们的心就非常的细致谨慎,而不是粗心大意,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处去用心。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这个经文也可以延伸到,包括孩子或者是学生,一定要提醒他,平常处处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们的父母最关心的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是否安全。从前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父母亲的心总是挂念着,孩子有没有平平安安的去上学,有没有平平安安的回到家里。无论父母亲多忙,他的心总是会关注着自己的孩子。
记得有一位家长曾经分享过,她从前做生意特别忙,一次都要接很多支的电话,但是有一支电话一定是打给她的儿子的。儿子每天回到家要弹钢琴,一方面知道儿子到家了,另一方面儿子在那里弹钢琴,她也知道儿子没有出去玩耍,很认真的在家里练琴。妈妈即使在做生意,一次接四五支电话,有一支电话一定是给自己的儿子打过去。固定的时间儿子弹琴的情况,妈妈在忙工作,同时都要顾及到。
父母亲是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自己的孩子。当我们做为学生、做为儿女,在生活当中对于这些安全的问题,一定要有敏感度,不要去做危险的行为。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按时放学、按时回家,自己的作息都非常的有序,也让关心我们的父母、关心我们的家人都非常的安心。
这是讲到这句经文,它可以延伸到孩子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有的时候因为年轻气盛,喜欢去做一些危险的动作,玩一些危险的游戏,都会给我们的父母跟家人带来很大的忧虑、很深的担忧。当一个人从小就养成时时处处都有恭敬心,做任何事情都很谨慎,而且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父母、老师、家人对他的牵挂、担忧,我们做为孩子,就在一切时一切处,谨慎恭敬的态度,注意安全的意识,都能够提高起来。
这句课文我们就补充到这里,请大家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执虚器”,这是指空的容器,当我们拿着空的容器的时候,要怎么样?“如执盈”,这是小心谨慎的态度跟做法,就要如同容器里面也装满了东西一样的小心谨慎;换句话说,要避免这些东西被摔碎、被打破。
譬如我们在巴黎教科文组织,陪同一起跟国外的嘉宾们见面,中国人是非常崇尚礼仪的民族,所以到了国外通常也会准备非常珍贵的礼物。而外国人往往是非常喜欢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工艺品。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一些景德镇的瓷器,瓷器薄得就像一张纸一样。当然,说是一张纸是比较夸张,就是瓷器是非常细的细瓷,灯光照起来,瓷器瓷杯里面的这些花,还有图案就能够显现出来。瓷是特别细致的,稍微一不谨慎可能就会碰碎。在拿很精细的物品的时候,即使物品里面没有东西,但是本身瓷器它就是很细致,我们拿着的时候都要特别小心,不能够把它碰碎了、打破了。因为那么远,从中国运到欧洲,都是小心谨慎的把这些礼品要保护好,要把它用很多泡泡纸都包好,运送的过程也都很小心。最后我们在经手这些物品,就要格外的谨慎小心,不要把它摔碎、打破了。
“入虚室,如有人。”譬如说,我们进到没有人的房间里也不可以随便。你进到人家的房间或者是客厅,主人可能到旁边去端茶送水,去准备咖啡茶水之类的,我们在房间里面自己一个人,你就不能够东摸摸西看看,到处去翻一翻人家的文件,这都是特别忌讳的。特别是有的时候人家的物品家具,可能都是很贵重的,我们都要特别谨慎,不可以养成不好的习惯。看到没人就特别的随便,这样是很容易造成误会。所以进到没有人的房间,要如同有人在一样,不能够随便。
“执虚器”,包括我们端盘子,譬如吃完饭之后,我们盘子里面的菜已经吃完了。在端盘子的时候,盘子比较轻,可是我们在端的时候,就要如同盘子上面有东西一样,要端得很小心。这些都是生活当中就要养成恭敬和谨慎的态度。特别是我如果摔了一个盘子,可能不是太值钱,就像刚刚讲的,像精细的瓷器、工艺品,或者有一些高科技的产品,都是特别贵重的,可能你拿在手上,东西本身并不重,可是它的价值、价钱是很贵重的,我们拿着这些物品、使用这些物品的时候都要特别小心。
有一次我们从欧洲回来,在托运物品的时候,因为有一些摄影器材,当时负责的这位长辈,他都在我们过海关的时候,还在一直询问,这些物品有没有顺利的过关?是不是安全?这都是因为这些器材、物品都非常的贵重,所以时时刻刻都要小心谨慎。
“入虚室,如有人”,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也要当作旁边有人的态度。我们刚刚说到慎独的态度。一个人他有这种慎独,处事做人的态度,他绝对不会因为没有人在现场、没有人看到他就有所怠慢、有所疏忽。包括我们做人也是这样的态度,你不能说有人在的时候是一个样子,没人在又是一个样子,这样就不太好。
现在很多小朋友都是没有注意到恭敬谨慎的态度,可能父母亲也忽略了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有的时候一些小朋友到了人家家里去,主人在招待客人,可能在厨房里面要准备午餐、晚餐,小朋友大人没有管好,他就每个房间到处串、到处去参观,这是对于主人不够尊敬的表现。特别是主人的卧室,这些地方都不可以随便进去的。包括我们到国外去,譬如要去参观人家的房子,都是在主人带领之下,才一间一间的去参观,绝对不可以自己没有人带领,特别是小朋友都到处乱跑。当然一方面是我们谨慎恭敬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嫌疑,让人家误会。譬如有一个什么东西要是掉了,丢了或者找不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小朋友刚好是在那个时段进到人家的房间,人家可能就怀疑,你是不是把我的什么东西给偷走了、拿走了,会让人家产生误会。所以入虚室如有人,这是要避嫌的。
关于这一点,在《常礼举要》当中,李师公(雪公老人)所编的《常礼举要》,也都是根据《礼记》,中国古人的古礼摘录重点编辑进来的。而在《常礼举要》当中也有一句话,叫做“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雪公老人谈到,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能避嫌,这个情况在生活当中很多方面都是要注意的。“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譬如我们在树下走,在李子树下走,上面长了好多李子,快要成熟了。我们的帽子刚好歪了,经过李子树,那可不可以在树下把帽子给扶正?这个时候要避嫌。我们想一想,你何必刚刚好就要在李子树下去扶帽子?因为我们在这里手一抬,主人家可能远远看到就说,你这干什么?你是不是要偷我家的李子?其实他是在弄帽子。这种情况之下就是有嫌疑,我们就要避嫌。
“瓜田不纳履”,瓜是长在地上,而走路的时候,鞋子可能掉了,鞋带可能松了。你走在瓜田里面,可不可以提鞋子?当然这个时候也是要避嫌的,在瓜田里,你就不能提鞋子。出了瓜地再去提,这就没问题。可是你在瓜地上,如果不避嫌疑,人家正好在看着瓜,远远的看到,以为这个人要偷瓜。可是实际上是在提鞋子。这种情况之下也是要避嫌、要躲避。
这种例子特别的多,像雪公老人常常提醒学生们,特别是当我们到别人的家里去,如果我们一直敲门、按门铃,里面都没有人出来回应,千万不要大大方方的开着门就进到人家家里去了。这个事情以前都有发生过,当时我记得是去看一栋房子,可能没有跟主人联系好,直接就闯进去了。闯进去之后,刚好这是外国人的房子,人家家里的人还在里边洗澡,衣服都还没穿好,直接没有联系好就冲进去了,就特别尴尬。譬如夏天的时候,有的女子在房间里面,衣服也没有穿整齐,那当时敲门里面没人应,你要直接跑进去了,这在从前人来讲就是犯了规矩,现代人可能有点不在乎,可能走在街上穿的衣服都不太整齐,但古人是很重视这些问题的。
屋里没人的时候,你进到里头一下子就出去了,即使你去找人,发现里面没人就赶紧出来,可是主人回来,发现我有什么东西找不到了,一问邻居,邻居又不认识别人,只看到这个人走进去了,跟主人说,他常到你家来的,穿什么衣服,刚才还来过了,主人就觉得,那我丢的东西是不是就是被他给偷走了?可能之前有小偷去光顾过,人家不认识,只认识这个熟人,你熟悉的朋友曾经来过。那这时候怎么办?
所以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确实我们在生活当中要避嫌。后面《弟子规》里面也会谈到:“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所以生活当中进退的分寸,我们一定要掌握好。
在《乐府诗集》当中,有一首诗叫“君子行”,这里就谈到,“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防范于未然,不能给人带来嫌疑,这样就不好。这都是生活行为态度上面特别谨慎的体现,要避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包括男女之间的防范也是很重要的,所谓“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我们看古时候,男女五岁不同席,小朋友五岁,譬如坐座位,你就要让他分开,不能坐在一起,这都是防微杜渐。“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这是说周公他“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这是《乐府诗集》当中的一首诗。这里面提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这是刚才在《常礼举要》里面所提到的。
古人确实非常重视避嫌,也非常重视慎独的功夫。所谓入虚室如有人。因为在古人的观念当中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人没有看到,但是天地鬼神是看得很清楚的。之前我们分享过杨震,汉朝东莱太守杨震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杨震当时曾经举荐过王密为昌邑令。古人都很重视为地方、为国家举荐人才,所以杨震就曾经举荐过王密。
有一天,王密在半夜里就带了十斤的金子要送给杨震,一方面也是表达对他的感激,一方面可能也有他不同的目的。这个时候杨震就跟他说:“我对你是非常了解的,可是你竟然这样的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结果王密就跟杨震说:“现在天气已经很晚了,都是半夜了,没有人会知道我给你送来这么多黄金。”他以为是杨震怕人家知道,所以不敢接受。杨震就回答他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杨震四知”。王密听了之后他就很惭愧,于是他就离开了。
杨震他一生都是非常廉洁的好官,后来子孙也是延承了他的家风,他们日常居家的生活都是特别的节俭,吃饭都是粗茶淡饭,也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出门也没有仪仗或者是豪华的轿子,常常都要走路步行。而他的子孙,包括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子杨彪,四代人位置都做到三公,都是在朝廷里面做高官。为什么他的家庭能够出这么多的贤才?都是杨震他以身作则,给子孙们树立了好榜样。特别是杨震四知,以天知、地知、子知、我知这四知来自我警惕。他传给子孙的都是清白的家风。他一代一代的子孙能够持守祖先的家风、祖先的德行,最后子孙确确实实都非常的有成就。这是杨震四知的故事。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群书治要》的“文子”当中就谈到,百姓不知道礼义,就不能够依法办事。从小就要给子孙以道德仁义礼德风来教导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等他长大了再去靠法律来约束他,效果就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法律虽然能够教训不孝的人,却不能够让人有孝心;虽然法律能够惩治盗贼,却不能够使人产生廉耻。而要培养一个人的孝心,培养一个人的廉耻,所谓四维八德,都是要靠教育。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身教。杨震就是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儿孙看。所以杨家四代都是做到三公的位置,是朝廷的重臣,这都跟祖先他的德行、家风有关系。所以教育还是最为重要的。
再来看元朝宇文公谅,我们再来看一则“公谅检饬”的故事。元朝的宇文公谅。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他曾经在富贵人家坐馆教书。半夜就有女人来敲门,有妇人来敲门。公谅就非常大声的呵斥她,要她离开。这是有女人来私奔,当时半夜也没有第三个人在场,可是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即使在夜晚,有妇人来私奔,他依然是非常的守礼,厉声的呵斥让她离开。到了第二天,他就找了借口离开了富贵的人家,他也没有说到底是什么原因。
平常他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即使是一个人在暗室当中,他的衣服也都穿得端端正正的,恭恭敬敬的戴着帽子、穿着衣服,全身都特别端庄的,一点都不敢懈怠、不敢苟且。他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他说:“昼有所为,暮则书之”,我白天所做的这一切,我到晚上一定都要一条一条记下来。我所做的善,我所做的恶,我起心动念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言语造作有什么过错,他也都一定要记在本子上。“其不可书,即不敢为”,如果他觉得他不敢写在本子上的这些事情,他就不敢去做。“天地鬼神,实闻斯言”,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天地神明日日夜夜都在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所以他所做的事情一点一滴都不敢违背自己的良心,即使是在暗室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他依然都是非常谨慎、非常恭敬,连穿的衣服都整整齐齐的,不敢有任何的不敬失礼之处。
古时候很多的圣贤之人,都是用同样的方法来对治自己的心行。像我们读过赵清献公,还有了凡先生,他们都是在晚上就开始烧香,礼拜天地神明,把自己一天当中所做的善恶行为,都向天地神明报告。如果他晚上不敢报的,他白天一定不敢做;换句话说,绝对不敢去做对不起天理良心的事情。
宇文公谅去参加考试,古时候都是科举考试。我们可以想像,像他这样的,半夜里有女人来私奔他都不敢违礼,不敢做出有违于仁义道德的事情。平常他这么小心谨慎,没有人在的时候,他衣服也都穿得很端庄。这样的德行肯定会感动天地鬼神,他去考试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他入考场的时候,在卷子上面有写著「宇文同知”四个字,这四个字也不知道是谁写上去的。结果主考官批卷子的时候,他就觉得文章多了这四个字,不符合规矩,就打算让他落选,不准备让他中式。后来他的这份卷子就被主考官给看到了,当时的主考官是龙鳞州,是江西的一位儒生。他经过浙江的时候看到这个卷子,他就大力的推荐,一定要让这个卷子考中,于是就把它放在榜单当中。等到他参加会试的时候,果然就一举中式了,官位做到同知。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在暗室无人的时候,就像《弟子规》当中说的入虚室如有人,他在暗室无人的时候,他都不敢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他在冥冥当中所积下的阴德,确实是天地神明都看得见。他能够有这么好的福禄、这么好的功名,都是天地神明冥冥当中在保佑、在护佑的。
通过这些古圣先贤的故事就能够体会到,“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这个原则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人会做一些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往往都是在人们看不到的时候。而如果我们在人们看不到的时候,在夜晚或者是在屋子里,没有人的处所,都能够保持着自己的仁义道德,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所积的阴德就非常的深厚了。请接着看下面这句课文:
【事勿忙。忙多错。】
“事勿忙,忙多错”,这是教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够忙乱,也不能够慌张。为什么?当我们做事情非常忙乱,这个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出现错误。“事勿忙,忙多错”,这也是身心安定的体现。当一个人身心一直在忙碌的状态、忙乱的状态,这表示他的心是非常急切的、非常迫切的。就像水,本来它是很清净,可是一旦有风,水就开始发生波动,它就不能够把周边的景色映在水里。这就比喻当我们的心特别的散乱、特别忙乱,我们心没有办法定下来、静下来,去好好的把问题考虑清楚,在忙乱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做错事情。
有一位同修他曾经分享过,有一次他带着师父上人、带着长辈开车去参加祭祖活动。本来他做事情也是挺谨慎的,都尽量避免出错。但是当时也是因为有点心浮气躁,所以到了会场的时候,他没有问清楚需要把车子停在什么位置。当车子到的时候,下面都需要有年轻人来扶着老人家下车。而且学生们在祭祖的现场也都要等待长辈、等待师父上人到来,会排成一个队伍来迎接。可是当时开车的师兄他心没有定下来,在联络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结果车子到了祭祖的会场,来迎接的人却没有在这个位置上,他把车子停错地方了,也是因为太忙乱出了这么大的错误。后来他就向师父上人忏悔,老人家也特别的慈悲,原谅他了,并且说了一句话,说:“因缘如此。”就劝他不要放在心上了,说只好如此了。
虽然长辈原谅了我们,但是我们做事情,始终要不断的反省。这个话也是很有深意,因缘就是如此,随缘就好。虽然长辈对我们是很仁厚、很宽恕的,可是我们做这些事情,就要常常忏悔、反省、检点,下一次一定要再改正自己的错误。像这些问题都是“事勿忙,忙多错”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在任何时候不要慌张,也不要忙乱。当一个人他很慌张、很忙乱,他一定会不断的出现错误。这些错误在小的场合里面,可能是造成小错,如果是在重要的活动、重要的场合当中,就会酿成大错。
所以我们的心一定要清净,一定要能够定下来。任何事情,当你的心很清净,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你也有这种敏锐度,知道错误究竟是出在哪里,就能够非常仔细的去把问题找出来,并且把它解决。这都是要我们有非常清净的心,同时也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遇到再忙再急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够慌张。这个在《小儿语》、《续小儿语》里面也都有学过。
像在最近我们看了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它其实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来编成电影的。当时在筹备开国大典,为了让国旗非常准确无误、没有任何差错的升上去,在事先他就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仔细的把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找出来、排查掉。最后他发现国旗要升起到顶端的时候,阻断的装置出了问题,所以他必须重新用金属来进行焊接,让阻断装置足够坚硬,在旗帜升起的时候可以固定住。虽然当时时间非常的紧急,但是因为他做事情非常严谨认真,他通过模拟升旗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最后他找出了问题。找出问题之后,他就在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了,这样保证在典礼当中国旗就可以非常顺利、准确无误的升到顶端。
事勿忙,忙多错,当我们的时间再紧,我们的工作压力再大,心一定保持平静,而且非常谨慎认真的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理清楚,这样子我们做事情就可以达到不会出错的状况。所以心定下来、心静下来是很重要的,不然你遇到事情很慌乱,这个时候可能因为慌乱,本来问题还不会到这么严重的程度。为什么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心不惊?就是说我们处在忙、处在乱的时候,你的心不乱,自然就可以把混乱的景象慢慢的把它化解。我们心始终保持非常定的状态,而不会被外境动摇,我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一定都会非常的妥当,非常的谨慎小心。因为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保持平静、保持冷静,事情也能够随之而化解,问题都能够解决。
忙一定会导致乱,忙跟乱它是合在一起的。对治乱的方法就是缓,缓可以免悔,退可以免祸。我们平常生活就保持有条不紊的状态,就不容易做错事情。再来懂得进退,这是蔡老师特别强调的。譬如我们该退的时候不要强出头,这也是可以免除祸患。
当然,事勿忙,忙多错,是跟“谨而信”这个章节许多的条目要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譬如我们之前学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是动物归原的一种习惯。动物归原,物有定位,我们生活就是这么有条不紊、这么严谨。任何物品都是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什么时候要拿,绝对不会乱,不会错乱。即使拿了之后,也一定把它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譬如我们出国的时候经常会找一些生活用品,像指甲长了,你要去找指甲剪。如果平常指甲剪这些物品,就放在固定的位置,即使你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可能下了飞机收拾行李,突然想到指甲没剪,你一步就可以到位,马上就可以找到你的指甲剪放在哪里。可是如果你平常这些东西用完了就随便丢,丢在哪里自己也搞不清楚,一片混乱,急的时候要找就找不到。丢个指甲剪事情还是小,如果平常放护照、放证件也是乱成一团,一会丢在这、一会丢在那,证件、护照找不到,问题就大了。像这些小的习惯,有时候没有把它注意好,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再来,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慎始慎终。蔡老师也举了例子。譬如做什么事情要特别的谨慎,慎始慎终。像我们离开一个地方,就要检查清楚,才不会造成自己跟别人的困扰。像我们之前在英国,有几天住到庄园,住到卡马森这边的庄园。要去之前大家都要提前去做准备工作,把房间打扫干净,把物品都准备好。而要离开的时候,我们看到庄园的主人,他非常谨慎小心,把每个门窗、每个地方的水电都要检查一遍,看看是不是都有关好,是不是都有整理好。慎始慎终,我们做事情特别严谨,就不会造成不好的后果。譬如我们离开了这个房子,可能当天就从英国又飞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了,如果庄园的水龙头、电都没有看一遍,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甚至带来一些危险。我们包括用过的东西也都要检查,有没有回归到原来的位置,当自己需要的时候,或者别人需要的时候,才不会找不到。
这些谨慎小心的态度都是在生活当中去锻炼成的。谨慎,所谓事勿忙,忙多错,譬如我们所按过的按钮、电灯等等,也都是要归原,才不会浪费,也不会造成危险。我们常常要用的一些工具,也要把它收纳好。譬如我们有一些工作人员,他出门的时候,他的文具,需要用的物品,都会把它收纳在小包包里,走到哪里背在身上,随时需要钉书钉、需要标签,马上从文具袋里面就能够找到。但如果你把这些东西都丢得到处都是,东一个、西一个,可能你到出门的时候要用就什么东西都找不到,会忘东忘西的。
再来,长辈交代的事情,或者是我们答应别人要去完成的事,那可能我们事情很多,所谓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你记性再好,有的时候也很容易忘记。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长辈交代的事情,或者是我们答应了别人要完成的事情,要把它记在本子上。那有时候本子不在身边,我们现在手机也很方便,手机也有记事的功能,可以把它记在手机固定的位置当中。当你一天把事情处理完,看一下本子,看一下手机的记录,就知道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这样即使事情再多也不容易出错。
小朋友你让他从小,他做事情他就养成这种习惯、态度,他很谨慎、很有责任心。当小朋友长大之后,当然有比较重要的工作、重要的事情,你就很放心的交给他来做。这些好习惯也都是在小时候就养成的。事勿忙,忙多错,这是做为父母、做为老师,我们就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做出一个好榜样。孩子看到大人的样子,自自然然他做事情也都不忙乱、不杂乱,这个对他的一生会有非常好的影响。
下面这两句经文是:
【勿畏难。勿轻略。】
这是非常重要的。“勿畏难”,我们不要畏惧困难。当遇到一个事情,如果首先自己从心理上就把自己给打败了,你总是认为这个事情是不可能的、是做不好的,你就非常犹豫、退缩。没有迈开第一步,你怎么知道问题是不是能够克服?所以不要畏惧困难。“勿轻略”,不能够草率敷衍、应付了事。这都是做事情要特别的谨慎。
之前我们也曾经跟很多的老师同学们分享过,一个人他的勇气,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其实是特别重要的,这是我们自己的亲身的经历。在我们从小到大养成了一个习惯,父母、老师、长辈交代给我们的工作,或者是交代给我们的功课,都要很认真努力的去落实,不要打折扣。譬如有时候老师、师父上人、长辈交办我们的工作,我们可能是思前想后,觉得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好像都没有力量可以完成。如果我们顾虑太多,可能就把长辈希望我们做的事情都给耽误了。如果我们有一种态度,就是父母、老师、尊长所交办的事情,我们都要努力的克服困难把它完成,其实有些困难也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二〇一一年那个时候,当时我们初到香港,师父上人非常希望我们可以录制有声书。因为现代人很忙碌,他没有时间读书,很多儒释道的圣贤经典,如果可以做成有声书,就可以帮助很多的现代人学习。而当时我们从来没有录过什么有声书,因为这之前都是遵从师父上人的教导,先把《太上感应篇》学了十遍,带着大家每天学习、每天复讲,从来没有录过有声书,这是第一次。再来,当时师父上人交给我们的有声书是一本非常深奥的书,《地藏经科注》。这个书要是没有深入,没发现它有这么难。因为这部注解是特别珍贵的一部注解,在近代几乎都要失传了。后来是师父上人从香港的佛教图书馆找到这部书之后,把它带出来,大量的翻印,最后这个书保存下来。
这个注解很有深度,为什么?因为它充分运用了许多文字、声韵、训诂的方法来解经,义理又很深奥,很多字都看不懂。当时我们接了这个工作之后,这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为什么?好多字我们查林尹先生所编的《中文大辞典》,十大本的《大辞典》都查不到。那怎么办?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文言文也没有学得那么好,汉字文言文都没有学得那么好,很多能力其实都是在工作当中培养出来的。包括以前有跟很多老师同学们分享过,我学文言文,是到北大去读中文系,就是想把文言文学好,但怎么都学不好,因为总是用简体字、用现代文习惯了。当时我们报的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我们的专业课就是文字、声韵、训诂这些课程。我们答卷子,都是完全要用文言文,老师出的题是文言文,我们答卷子也是要用文言文。那时候觉得文言文真是一座山,特别难跨越。从小没有扎好基础,长大再学真的是比较困难。
但后来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工作,这工作是什么?在新加坡的时候,师父上人让我们要把陈弘谋先生的《五种遗规》整理出来,一方面要标句读,把它的句读标清楚;再来,里面的生字,还有它的注音,还有解释,全部要查清楚。当时他们看我是中文系的,就把工作交给我。后来我回到学校,在北京大学一边读书,我就用了好几个月,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工具书阅览室里面,把所有可以找到的大字典全部搬出来,就一条一条的查,就这么查了三四个月。结果工作完成之后,我发现跟文言文之间的距离跟障碍也完全都消除了,就是这么学会文言文的。都是下的苦功夫,但这种苦功夫其实是很有效的。
当时我接到这个工作《地藏经科注》,实在是太难了,这里面好多字,连林尹先生最权威的《中文大辞典》都查不到。那后来怎么办?突然间老祖宗、古圣先贤有了加持,后来刚好刘克雄教授第一次来到香港。遇到刘克雄教授之后我们就非常欢喜,为什么?因为他是林尹先生的学生,他的师兄弟全部都是在研究文字学、声韵学,都是这些专家学者,包括陈新雄教授都是他的师兄,这是林尹先生的高足弟子。所以就跟刘教授请教,一个字一个字的请教,这个字怎么读。本来就不会做有声书,这一做还做一个最难的,当时真的是觉得不知道怎么办好,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跟刘教授请教。
结果请教到后来,连他的老师林尹先生编的字典都查不到的字,刘教授也没办法了,这个字当时他也解决不了。就这样,后来我们还是把这部书录制完成了。但录制完成之后,很多后制的工作就特别的辛苦,因为这些字很多电脑也查不到、也找不到,只能去拼字,又存在很多校对的问题。可以说这个工作真的太难了,后来整个团队用了五年才把这个有声书做出来,可以想像它的难度。但一开始做的时候并不去想它的困难,只是觉得这是老师交代我们要做的,这是我们的责任,要做成,即使做不成,我们心也尽到了,首先这个态度要摆出来。这个事情就过了很多年,因为后制太难了。过了三四年,我们团队的同学都还是没办法去做后制的工作。
结果突然间,有一年,这个事情就发生了转机。刘克雄教授有一年突然又回来了,然后他开始教我们去学文字学。因为刘教授他觉得老师传授给他文字、声韵、训诂的使命,他是章黄学派,章太炎先生把这个学问传给黄侃,黄侃又传给林尹先生。林尹先生也很怕声韵学会失传,所以后来他到了台湾之后,他就多收了一些学生,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可以承传这门学问,它就不至于失传了。刘克雄教授他是林尹先生的学生,他的师兄就是陈新雄教授。
当我们这个工作做了几年之后,有一天,刘克雄教授又回到香港,又给我们讲文字学的课。然后他非常欢喜的跟我说,“几年前我们两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我现在已经找到方法了”,我们当时高兴得不得了。他说他的师兄陈新雄教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编了一个字典,这个字典现在叫做教育部的《异体字字典》,他把从古到今所有的异体字,全部都编到这个字典里面。换句话说,我们在通常的字典里面查不到的这些字,只要一查陈新雄先生的《异体字字典》,教育部的《异体字字典》,一定就能够查得到。后来刘克雄教授就跟我说,如果你查不到的字,就可以断定它是一个错字。换句话说,他对他师兄的这个工程是特别肯定,《异体字字典》绝对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果然后来我们一使用,因为它是在网上就可以检索的,这个工作做得非常的细致。把我们所有没有办法解决的异体字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了。后来我们《地藏经科注》的有声书,历时五年多的时间,最后终于成功的做出来。我们今天看到这句经文,格外的有感触,“勿畏难,勿轻略”,一个人不要被困难给吓倒。
就这个事情,当我们觉得这是父母老师交给我们的责任,我们有使命把这个工作做完,在这个时代,我常常跟同学们分享,因为我发现在这个时代发心的人太少了,想要承传儒释道圣贤学问的人,这个比例、人数确实是太少了,所以哪怕我们只发了一点点的心,老祖宗跟古圣先贤这种加持、护佑我们的力量都特别特别的强,这是我亲身感受、亲身经历的。
包括我们现在学习《圣学根之根》,以前我们都觉得,好像不可能我们会坐到讲台上来跟大家去分享学习《根之根》的心得。但是就是这种发心和不畏困难的心,还有承传文化的、承传儒释道圣贤教育的使命感,最后我们之前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现在也变成了现实,也真正实现了。所以勿畏难、勿轻略,这是我们确实要在生活当中落实的非常重要的原则。当然这也是体现出我们承担的心,也包括一种平常心。
“轻略”就是轻视、忽略的意思。事情无论是难易大小,我们也都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它,不要认为它很困难,我们就畏惧它;也不要认为这个事情很容易,我们就忽略它。平常能用这种存心,只是去耕耘,不要去想是不是一定有收获、一定有结果。就像当时我们最初在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其实遇到的阻力是特别大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在国内,大家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之后都是向钱看。这个钱不是前面的前,是金钱的钱。所有的家长都觉得,你只要去学一个能够赚钱的行业,这是每个家长最希望的。所以我们学校法律系、经济系这些非常热门的学科,每年都能招收很多学生。而最后像我们后来报考的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在全国的范围当中,当时只能招到十个学生,每年每一届只能招到十个左右的学生。而且经历文革之后,当时在全国所有的大专院校当中,也只有四所学校能够开出文字、声韵、训诂这种课程。因为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确实是国家政府在提倡。在九十年代,大家都还在拼经济,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这些什么文化、什么传统,大家没有这种概念。但那个时候,家人,很多亲人,包括我哥哥他们也都是在加拿大拿硕士、博士学位,都非常了解不同专业的情况。所以他当时问我,说你选这条路,可能将来你会没饭吃、过不下去,亲人都很多的质疑。当时我也比较天真,我说我们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要走这条路。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当时九十年代,我们经常在听师父上人讲早餐开示。讲早餐开示的时候,刚好那段时间我在报考大学。也很巧,师父当时每天都在谈赵朴老,还有很多老人,赵朴老、冰心等等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提出了零一六号的政协的提案。在这个提案当中,老人们就在呼吁要建立幼儿的古典学校,让中国的年轻人都要学习汉字文言文。因为这些老人发现,如果中国的下一代年轻人不能够学习汉字文言文,不能够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快文化就会出现断层。所以当时这些老人忧心忡忡,就极力的提倡,一定要国家政府要重视这个问题。
当时我们听到了这个讯息之后,心里也很单纯,心里就想说,那我就发心来学习汉字文言文,没有人学我们自己来学。只是发了这样的一个心,而没有想到要去问结果。你这样辛苦的去读书,将来是不是到社会上能赚到钱,这都是很多家庭的观念。没有想这些,只是觉得我们年轻人有责任要把文化传下来。没想到这个路愈走愈平顺,到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也都特别重视,也都很积极的要在欧洲再办像弘明实验学校这样的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造福全人类。我们也没想到这个路愈走愈宽广。
但是当时我们在遇到困难,遭遇到很多人质疑,就是对文化的坚定的信念和继承儒释道传统坚定的决心,让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一路走来,觉得很多困难也都迎刃而解。我们看到“勿畏难,勿轻略”,这是教导我们不要去害怕困难。包括在四书《中庸》当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次在马来西亚,我们也跟成德法师,也就是之前的蔡礼旭老师交流过。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在学《弟子规》,当时蔡老师他在发心来学《弟子规》、弘扬《弟子规》,他自己也并不是对于传统文化就深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也是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学一边教。但是我们在学习蔡老师所讲的《弟子规》,我当时有跟老师分享,我说虽然看老师所讲的,可能老师也并不是说文言文真的就那么好,可是正是他有这种责任感,他能够把历史当中的精神真正诠释出来,就好像在我们的心里面去点燃了一道心光。
譬如老师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老师就会讲到,我们是怎样去照亮什么人的这道光,这道光要照亮我们的父母的、照亮我们的孩子的。这种非常有启发性的教学,仿佛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开启了一道智慧的光。我说这是我在学《弟子规》当中感受最深的,而不是典故讲得是不是准确清楚,文言文有没有造诣那么深,这个当然都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能力。
《中庸》当中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当我们能够立定志向要走这条路,很多困难其实是可以克服的。当别人做一次他就会了,我们可能资质比较驽钝,做一百次才把它做会;人家做十次就会了,我们可能要做一千次才会,那么我们也要有这种毅力去做。这就是说,很多人觉得像汉字文言文,真的像一座山、一堵墙一样,很难逾越,但是我们如果有这样的精神跟态度去面对这件事情,真的是“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纵使本来我们基础比较差,但是我们的智慧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开启起来,让你学起来就不困难。“虽柔必强”,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应对事情,从来不被困难打败,也不会被自己心里所谓的忧虑、恐惧、畏惧,不会被它所打败,许多困难其实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当时蔡老师就是读到孟子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为什么?这是为了“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真正在弘扬中国文化,蔡老师也提到他对这句教诲,孟子的这段话有了完全不同的体会,所以他给它批了一个横批叫“甘之如饴”。因为当我们知道弘扬文化、继承文化的重要性,心里就不会害怕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承担这个使命。当考验来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很欢喜的接受,因为在考验的过程当中,也是不断的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勿畏难,在《论语·雍也》篇当中有一段经文,这是冉求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雪公老人在讲这段经文的时候谈到:“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从这段经文就可以知道,孔老夫子是希望他的学生冉求能够继续再往前进。因为冉求在这里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所传授给我的道,而是我觉得我的力量不足。”很多人可能在求学求道的过程当中,也都会有这种体会,就是自己的信心把自己给打败了,觉得自己可能承担不了、做不了。那我们看孔老夫子怎么去启发他的学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老夫子说:“力量不足是走到半路走不动了,你才半途而废。”而“今女画”,画是止的意思。“现在你的状况是什么?是止在某一个界限而不往前走,到了某一个界限就停住,不往前进。”换句话说,这是非不能也,不为也。
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的行为,是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做为目标的,他立志在大道上。所以孔子所说的道并不是指的某件事情,并不是指某些事情。孔子说“求也艺”,周公是多才多艺,冉求是有大才能的人。周公够得上是多艺,而冉求是多艺的大才,所以他不是不肯学。
但这个道,子贡举不出来,包括颜子也没有说。对于子贡,孔老夫子教学确实是因材施教,而且都是特别活泼,对于子贡孔老夫子是鼓励他要往道上走,因为孔老夫子知道子贡对于性与天道是不可得而闻,但是他一定是知道性与天道。孔老夫子他有学生当中弟子三千,里面有七十二贤,孔老夫子他的学生有很多是高材生,孔子都是鼓励他的学生要往前进,往道上学。但是博学多艺的人,对于道他都会减少,这也是人之常情。而雪公谈到,只要道能够精,其余的艺他也是学得会。冉求在政事、在文学当中,他都是学得非常好的。他说不是不往道上走,而是我的力量不足,到这里就可以了。虽然他艺这个方面做得到,但是他仁还是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有了仁才可以谈德,有了德就可以谈道。所以孔子说,你的力量并不是不足,其实你很有能力,而是你所学的艺使你不能够前进。换句话说,夫子还是鼓励他的学生要继续往道上来前进。
通过夫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我们也是体会到了《弟子规》经文当中的“勿畏难,勿轻略”。
下面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个古时候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是非常的熟悉,叫做“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是记载在《列子·汤问》当中,在冀州的南部,在黄河的北岸,当时有两座高山,这两座高山就是太行山和王屋。而这两座山有多大?它是两座大山,它的占地面积是方圆七百里,而它的高度有数万尺,那可以想像这个山确实是很巍峨、很高大的。而在北山这个地方住着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叫做愚公。他名字虽然叫愚公,但是他是很有智慧的,他其实一点都不愚。这位愚公他的年纪已经将近九十岁的高龄,他就住在这两座高山的正对面。
我们不由自主联想到,师父上人也是九十四的高龄,再过几天师父刚好就是九十四岁的生日。记得英国汉学院有一个学生,有一次他曾经跟我们分享过,他说汉学院第一任的院长,就是周邦道先生的小儿子周春塘教授,他是我们英国汉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当周院长在世的时候,他曾经指导过第一届跟第二届的硕士生。这个同学他是第一届的学生。他就跟我们分享过,有一次,周院长就曾经跟学生们说,他说当一个人他还很年轻,十几岁的时候,他跟你说,“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愿望”,老师一定会跟他说,“那好吧,那你就认真的去追逐你的梦想、去实现你的愿望”,会鼓励他去落实。而周院长说,可是当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跟你讲,说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愿望,他说这个梦想、愿望就是非常认真的了。
当师父上人九十多岁的高龄,他还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培养儒释道的圣贤教育的人才。让这些学生可以认真的读书,让他们读懂汉字文言文,看懂《四库全书》,讲解《四库全书》,讲解《群书治要》,这是老人家九十多岁的时候的愿望。这个时候,周院长就说,当一个老人九十几岁还跟你说我有一个愿望、有一个梦想,那么他所说的一定是认真的。所以周院长说,他也是开玩笑的说,“师父上人老人家是一个傻瓜”,他说,“但是我愿意追随着这个傻瓜一起来完成他的梦想和他的愿望”。这是周院长生前曾经讲过的一段话。
所以当一个老人九十几岁,还在忧虑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没有人才来继承,所以要培养人才;还在忧虑这世界还不能和平,所以要恢复世界各宗教的教育,从而给世界带来和平。当一个老人九十多岁,还在这样辛苦的为了传统文化和为了世界和平,在世界各地奔走,这个时候我们年轻人怎么敢说我累了做不动了、我想休息了?我们当然不敢。
我们看到愚公,他虽然名字叫愚公,但是一点都不愚。这比后面的,我们后面会看到有一位河曲智叟,智叟虽然是聪明的,智代表智慧聪明,但是他却反而没有愚公有智慧。
愚公他将近九十岁,他就住在太行和王屋山两座高山的正对面。因为这两座高山阻挡了老百姓通往北方的通道,要进出都要绕很远的路。当时愚公看到这个情况,对这个问题他特别的重视,而且也很担忧山会阻挡了老百姓正常的交通。九十多岁还是在忧国忧民。
有一天,他就召集全家人一起来商量。他说:“我想和大家一起来铲平这两座山,让这条路可以畅通无阻的一直到达豫州的南部和汉水的南岸,你们觉得怎么样?”他和家人商量。家人看到这九十多岁的老人所提出的建议,家人也觉得很赞同。但是愚公的妻子,她觉得这个事情就好像天方夜谭一样,怎么可能完成?她看到这个问题的困难、难度。于是她就对愚公说:“我看您九十多岁的高龄,你自己的力量,连魁父这小小的山你都动不了,你怎么可能能移得了太行和王屋这两座高山?况且你要移这两座山,山上的土石你要堆到哪里去?”于是全家人就针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一下讨论,他们就决定把土石堆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渤海就是在辽东半岛跟山东半岛的中间,算是中国的北方,渤海,渤海湾。
于是愚公立定了志向之后,他就挑了三个子孙。这三个子孙都是比较能干,能够挑得动很重的担子。于是愚公就带着这三个子孙一起去挖石头、去挖泥土,然后把他们挖下来这些土石,用畚箕运到了渤海的边上。这有点像精卫填海,我们大家都觉得他不可能会完成的,不是老的就是小的。把这些石头挑到渤海,要一个寒暑才能够打一个来回,这么艰难的工作怎么可能完成?让我们现在的人来想像也觉得不可能。
而在邻居京城氏的寡妇她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大概七八岁左右,刚好我们现在读小学的年龄,一个小学生,这个小朋友他也蹦蹦跳跳的加入了愚公移山的行列当中。
这时候就有人来旁边讲风凉话,一位叫智叟的,河曲智叟,这也是一个老人。他看到愚公这么辛苦,每天搬着石头、搬着泥沙,把它丢到渤海这边去,一个寒暑才能打一个来回。他就笑他,说:“你太没有自知之明,太自不量力了。你看你这么大把的年纪,力气也不足,牙齿也掉了,头发也白了,本身就没什么力气,我看你连山上的一根草你都拔不动,你怎么能够搬得了这么多的土石?”
愚公听到河曲智叟来嘲笑他,于是他就语重心长的说了一番话,他觉得河曲智叟思想太过固执了。他说:“我看你连寡妇和弱小的孩子都比不上,你想想看,即使我今天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又生了儿子,孙子的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它也本身并不会长高、也不会长大,肯定是愈挖愈少,我有什么好担心的?终有一天就能够把这两座山给它挖平了。”结果河曲智叟看到愚公他志向这么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跟决心这么强烈,于是他听了之后也哑口无言,就不说话了。
愚公就带着子孙、带着小朋友一直挖、一直挖。有一天,他的事情就被这座山的山神听说了。他听说之后,他觉得这愚公要是带领子子孙孙这样一代一代的挖下去,这不得了,那肯定要把山给挖个底朝天,所以他就把这件事情报告了天帝,报告了玉皇大帝。天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他被愚公移山不畏困难的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就让大力神夸娥氏的儿子,他们一个人背一座山,就把这两座山背走了。结果一座山是放到了朔方的东边,也就是现在山西省的东部;另外一座山就把它放到了雍州的南部,这雍州南部就是现在陕西、甘肃这一带。愚公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上苍、感动了山神。从此之后,这冀州的南部和汉水的南岸,就再也没有高山的阻隔了。
在《列子·汤问》当中所记载的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它是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中国人所在之处,无论是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同心协力的共克时艰、共度难关,这种精神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而在二〇一四年,在十一月份,曾经在北京举行过一个会议,这个会议就是我们熟悉的APEC领导人会议,就是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周。当时在十一月,十一月的北京也是非常的美,秋高气爽。而会议在举行的期间,中国国家主席就曾经谈过愚公移山的公案。主席说,在中国就有一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所讲的是在几千年前,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村当中,有一位叫做愚公的老人,他下定决心把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亲戚和邻居都觉得不可能,可是他力排众议,就带着子孙日复一日的挖土移山。因为他相信,这个山不会加大,也不会增高,可是人的子孙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而两座山就在人和神的共同努力之下被移开了,所以愚公的家乡和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
这是在二〇一四年的APEC会议当中,曾经引用这一段寓言。也就是表示,中华民族的祖先还有现在的儿孙,也都是具有不畏惧困难的精神。即使在我们面前有再多的艰难险阻要去克服,而中国人总是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把问题真正的解决。
我们在今年看到,在湖北的武汉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疫情。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抗击疫情,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段时间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就到中国进行了实地的了解之后,他们觉得中国人对于疫情的防疫和管理经验确实是非常可取的,也是觉得全世界都要好好的来学习中国的管理和经验。因为这次通过有效的措施,最后确实把将近一万到几万的人有效的预防他们感染肺炎。同时我们看到现在的数字,就是治愈的人数也得到了提升,而且罹患病症的人,数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很多的国家看到中国在处理重大问题,确实它的力度是特别强的。所以现在开始在欧洲地区爆发瘟疫,大家也都要来学习中国经验跟中国方法。
在今年一月二十八号,当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他接受采访,提起武汉的抗击疫情的问题,他也是流着眼泪说:“当中国人的劲头上来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能够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所以当我们具有《弟子规》当中所讲的勿畏难、勿轻略的这种精神,其实任何的困难,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大家也都能够平安的度过。这是勿畏难。
勿轻略,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陈弘谋先生,他曾经编辑过一本书,《五种遗规》。这是乾隆时代的封疆大吏,他本身又是儒家的学者,是一位教育家,他办过很多学校。虽然他是乾隆皇帝最信任的封疆大吏之一,官位做得很高,可是他有时候还会到私塾里面,去亲自教导这些读书人来读书。他编的《五种遗规》对于我们读书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包括李师公雪庐老人也都是鼓励学生要学好《五种遗规》。
陈弘谋先生就曾经说过,“吾生平得力,只一细字”,细致的细,这就是勿轻略,《弟子规》中说的勿轻略。当时陈弘谋先生他担任封疆大吏,做这个官位,他的政务是很繁忙的,可是在批阅这些案卷,哪怕一个字、一句话,他一定要仔细的审核清楚、了解明白。同僚的人觉得他这也太琐碎了,做得太细了。可是现在再去反观陈弘谋先生他的细字,确实我们现代的人问题都是出在太粗心了,而不能做到细致谨慎。像陈弘谋先生,他就是真正做到《弟子规》说的勿轻略,以一种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他的作风,最后他成为一位影响深远的官员、教育家,这是和他的生活的细行是离不开的。
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节课,“勿轻略”还有一点点补充,下节课继续来学习。好,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