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第19集



《弟子规》

第19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弟子规》,从二十三页的第二行开始看起。

【勿畏难。勿轻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到这句的经文,这句经文是教导我们不要畏苦怕难。我们遇到困难,遇到障碍的时候,往往内心会产生犹豫,我们的行动也会随之退缩,那么这些困难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克服。“勿轻略”是说我们不能特别草率的敷衍了事。

关于“勿畏难”,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一个小孩子,他在美国,这个孩子只有十一岁,他在玩足球的时候,刚好就把别人的玻璃给打碎了。要赔偿这块玻璃需要支付十二块五的美金,当时的十二块五的美金是可以买一百二十五只可以生蛋的母鸡;换句话说,这笔钱的数字是不小的。孩子的父亲就跟他说,因为这片玻璃是被你打足球的时候给打碎的,所以责任需要由你来承担,你要自己去赚钱来偿还这笔债务。在国外确实有些父母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而不是孩子犯了错误都是由父母亲来替他收拾残局。这个十一岁的孩子,因为父亲的严格管教,他也只好乖乖的去承担起赔偿的责任。所以他就开始去打工,一点一点的把钱还给父亲。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之后,他就成了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也就是美国的前总统雷根。当一个父母亲他有敏感度,去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磨炼,学会承担责任,并且要有正确的态度,真正有责任心,并且增长他做事的能力。因此培养小孩、培养孩子,一定让他从小吃苦,勇于去承担责任,要用理智,而不能用感情和溺爱,这是非常重要的。

“勿畏难”,这是说面对很多事情,都有承担的勇气,有知过改过,克服困难,认识错误,积极的去改正的勇气,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像昨天,我们看到孝敬幼稚园的小朋友,他们每天回到家里都要完成他们的作业。作业并不是拿着课本来读书写字的这种作业,而是什么?小孙子、小孙女每天回家,要给奶奶捶背,要给爸爸按脚,要给妈妈做饭,而且有些小男孩、小女孩还要把自己的衣服都洗干净,把袜子都要叠整齐。像这些作业,真正都是有益于孩子身心的成长的。当他从小就懂得去付出、懂得去习劳,习劳知感恩,他诚敬之心、孝敬之心就是在习劳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培养起来。像这些小男孩、小女孩还可以穿针引线去缝补衣服,小小的个头,在厨房里做家事,煮饭烧菜,都还能够端出一桌的好菜来供养他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些小朋友,大家都很赞叹、很欢喜。师父上人也特别谈到,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给外国人看一看,让他知道,孩子从小不是在溺爱当中长大的,而是从小就要学会习劳、学会感恩。

我们学习勿畏难,想起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我们内心就要真正生发起承担责任的心态。所谓责任的承担这是什么?这是成长的开始。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在什么时期我们的意志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我们的德行学问能够得到很快的进步?往往都是我们在挑战当中,在许多逆境恶缘当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并且真正的有所成长。对于这些逆境恶缘,内心当中都要真正的生起一种感恩的心。这是勿畏难。

下面说“勿轻略”。“轻”是轻视的意思,“略”则是忽略。当我们对于某些事情都是非常草率敷衍、应付了事,这是表示我们内心已经失去了恭敬的心,已经失去了谦虚谨慎的态度。往往我们在有一些事情当中,特别容易忽略要谦虚恭敬的态度。譬如当我们要送给别人东西,要布施供养给别人,我们有没有去体会到自己的态度,究竟是非常的恭敬,还是存有傲慢的心态。例如我们曾经看到过一位长辈,这位长辈一生都非常的乐善好施,他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我们就有观察到,譬如每次他拿着东西、拿着钱财要去供养,他的态度都是非常的谦虚,他会给对方鞠躬表示感谢,感谢对方给他机会做这些好事。这是启发我们,即使我们在做布施供养,即使我们在做帮助别人的事情的时候,态度也要非常的谦虚恭敬,而不能够傲慢。

譬如我们在古时候就听过“嗟来之食”的故事。当时有一个人,看到一个非常饥饿的穷人,他拿着食物要给他吃的时候,就随口跟他说:“嗟!来食。”态度就很不恭敬,让他来吃。结果饥饿的人他很有志气,他不肯吃嗟来之食。你虽然是给我饭吃,但是你这种态度根本就没有把我当人。最后这个人他是宁可饿死了,他也不肯吃。

当我们观察到,自己的态度会影响到别人的感受,今天即使我们去布施穷人,去施舍一些物品给需要的人,也不能忘失自己恭敬的心、谨慎的心。因为我们内心要怀着感恩之心,来感谢对方给我们种福田的机会,给我们积功累德的机会。像我们现在是学习《圣学根之根》,是讲解课程的老师,而我们的态度也要保持非常的谦虚、非常的恭敬的态度。即使我们是做财布施也好、法布施也好,都不忘记守好自己的这颗真诚恭敬谦卑的心。否则的话,我们态度特别傲慢,本身做为老师,我们的身教就没有达标。师父之前经常的提醒我们,坐在台上的是学生,在台下的都是老师,来听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要有这样的态度。

“勿轻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的方面,在在处处都能够去落实勿轻略的原则。就譬如我们在接待朋友、接待长辈,也是要注意勿轻略的《弟子规》所阐述的原则。为什么?譬如前一段时间刚好有长辈到我们家里来作客,因为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在课堂上学的就要在生活当中落实,当长辈还没到的时候,有一些接待方面的细节,就要能够想到、做到。譬如我们就跟父母先沟通,长辈是到我们家里来作客,所以事先跟父母亲沟通,首先我们要先把洗手间都要打扫干净。打扫干净之后,因为也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嘉宾,又是长辈,我们就想到提前要放好干净的毛巾、牙刷、牙膏,这些日常的用品都要准备好。再来要穿的拖鞋,还有譬如在洗手间当中,想到长辈很辛苦,一年到头在外面教学,终于有个机会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我们也准备好泡脚桶,可以在晚上泡泡脚,再来休息,再来睡觉,觉就能睡得很安稳。凡是这些我们都要提前设想好,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再来因为长辈的肠胃不是特别好,就特别跟父母亲沟通,早餐还是稍微熬一点小米稀饭,这样他肠胃吸收就会比较好,也比较暖。三餐饭要吃什么,这些方面我们也可以提前都做好规划。

总之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在处处都能够为长辈、为客人来设想,让他回到这个地方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就是中国人对待长辈、对待朋友,都是这样的一种态度。而我们这一点点谨慎的付出,也都会让这些长辈、朋友内心感到非常的温暖。毕竟是长年出国在外,好不容易有机会回到故乡,好好休息一下,我们也希望,哪怕是一天两天的时间,都让他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我们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尽心尽力的付出和关怀,这是勿轻略。

包括像小朋友在做家事,也是要注意细节的地方。譬如有一年,那时候还是十多年前,我们去澳洲,刚好那段时间年轻人都要学习煮饭、收拾房间,这些家事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要认真的去学习。刚好当时有一个庄园,让年轻人来学习打扫。我们认认真真的打扫了一个星期之后,就有长辈再回来验收,看看庄园整理得怎么样。因为长辈他们生活经验特别足,而且他们对于这些房间的干净度要求也特别严格,虽然我们一群年轻人在那打扫了一个星期,最后长辈回来再看看厨房、看看厕所,还是能够找出很多的问题,这个都是“勿轻略”。也就是说在打扫房间的时候,除了表面上的东西要把它清干净,有些棱棱角角的地方很脏,也都要能够顾及到。当一个孩子他能够养成勿轻略的生活习惯,他做事情就会很有章法、分寸,有头有脚。我们有在习劳的过程当中,也是培养自己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有恭敬而谨慎的态度。

勿轻略,它跟我们生活上很多方面,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是会有关联的。譬如我们出国在外,这也是师父上人用身教来教导我们。我们从一个国家飞到另一个国家,当到达的时候,一定要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简讯,来跟对方报平安,说我们现在已经平安的抵达了什么什么地方,一切都非常的顺利,请您放心,同时我们也感恩这段时间您对于我们的关怀和照顾,希望下次有机会还能够再回到这里。总之我们在电话中或者在简讯当中,也都能够用非常温暖的感恩的语言,去表达内心对于接待我们的主人,对他们的感恩。虽然我现在离开了这个国家或者地区,有新的课程或者是工作需要到别的国家去开展,但是我到达的时候,到了机场或者已经到达目的地,一定要想到,对方一定会挂念你们有没有平安到达,你们路上的情况如何,现在有没有好好先休息等等,他一定还是会关心牵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减少对方的担心,去为对方着想。

我们小时候在读书,父母亲在外面做生意,有的时候不是在同一个城市里面,我们晚上回到家,都要给母亲打个电话,跟母亲说,我们已经平安的回来了,已经开始准备要用晚餐了。这通电话就可以让我们的父母、家人非常的放心。所以勿轻略都是表示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

关于勿轻略,也可以体现在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态度上,包括我们的学习,一个人的学问技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有所成就,也是从勿轻略当中去落实的。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千万不要小看细节。从古到今,凡是学习学问、才艺有所成就的人,他们都是特别的重视细节的。如果我们只是重视比较粗略的、大的部分,但是对细节却是非常忽视,往往我们做一件事情也很难做到精益求精。

在《道德丛书》当中就有记载真实的例子,在意大利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雕塑家、建筑家,他叫安日洛。有一天,安日洛的家里就来了一个客人访问他,就看到安日洛正在雕塑一座石像。这个石像已经雕刻完成了,大家冷眼一看,觉得雕像做得很不错,这么辛苦,终于完工了。可是过了几天,客人又来了,就发现安日洛还在那里继续的在雕刻石像。客人就觉得很惊讶,他说:“我前几天来的时候,你不是已经雕好了吗?怎么过了几天,我看到你还是继续在雕刻石像?”结果安日洛就指着石像跟客人说,他说:“我从前所做的只是切琢的功夫(就是比较粗的工),我今天所做的,现在所做的是磋磨之功。”我们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开始把雕像大略的形体雕塑出来之后,它还有很多细部的部分,需要再进一步的去把它完善。他现在开始不断的去磋磨,磋磨到什么程度?当石像雕刻出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整个雕像的肌体是特别柔和的,而且又很有力量,而且整个像,譬如说人像,他的整个神韵全都能够表达出来、雕刻出来,这样才达到让我满意的程度。

如果大家参观过像杜莎夫人蜡像馆,蜡像馆里面的这些蜡像真的是雕得栩栩如生,有的时候就是本人站在旁边,我们可能都认不出哪一个是真人、哪一个是蜡像,它做得太像了,脸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根眉毛、每一条皱纹,都雕得栩栩如生、清清楚楚的。一个事情你要做好,都是在细节当中见功夫,在细节当中见成败。

于是客人看到这位雕塑家这么用心在他的艺术作品当中,客人就觉得您这样说也是有道理,可是您做这些功夫未免太琐碎了吧?安日洛就回答他说:“事情虽然很琐碎,可是功则微妙。”在细部再去继续雕琢的功夫,其实是很微妙的。“功既微妙,事非琐屑。”既然功夫是很微妙的,那么我所做的事情也就不琐碎了。

世俗的艺术家在追求他艺术方面的造诣和成就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要求是精益求精的。同样,像我们在学习《圣学根之根》,学习儒释道的圣贤教育,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譬如认得每个字它的读音、解释,也不能够随随便便的敷衍了事,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同样还有一位法国的画家叫保申。朋友有一天就跟他在聊天,他就询问他,在绘画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诀窍?你真正怎么样把你的画作画得这么好?这个时候保申就说:最重要的是“我惟不轻忽事之小者”。换句话说,他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对于许多的细节、小的方面的雕琢去下的功夫,他一点都不敢忽略。“一生得小事之力,无他能也。”也就是说他在画的过程,不但是重视大的格局,也重视小的细节。

我们通过这两位艺术家他们一生的创作就可以体会到,在艺术的修养上要精益求精,都要这么重视细节,这么重视雕琢、切磋琢磨的功夫,何况我们现在所学的是儒释道的圣贤教育,就更需要有这样的态度了。

在这里PPT上给大家分享的是二0一八年七月,我们到罗浮宫去参观,在罗浮宫当中就欣赏到两幅非常珍贵的油画,其中有一幅是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我们看这幅画,因为它太珍贵了,这都是好几百年前著名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留传到现在,它是属于宗教画。我们看这个画,经过几百年之后,再看到它的真迹,感觉他画出来的圣母还有圣子耶稣,看起来都是栩栩如生,仿佛这画里的人能从这画中走出来一样。所以这个古画,当我们站在宗教画的面前,内心是特别的感动。一个艺术家他能够把他对于宗教的理解,把对于宗教教义的精神,非常准确的、细致入微的表达在他的画作当中,让我们现在一看到这幅画,内心对于宗教神圣的教诲油然生起恭敬心。这就是艺术家他匠心独到之处,他的人格的修养以及艺术的造诣都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他才能够把宗教,画作当中,譬如圣母的那种慈爱,还有圣婴的那种纯净无邪的神圣的感觉,在他的笔触当中非常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我们当时非常幸运,虽然在整个画廊当中宗教的画作很多,但是“岩间圣母”它确实是特别特别珍贵的一幅画作、一幅真迹。这是当时我们用手机拍下来的原图。

另外一幅也是非常有名的,是拉斐尔的油画,“花园中的圣母”。这幅画刚好就摆在要进入“蒙娜丽莎”的大厅的墙上,看完这幅圣母,再走进去就是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以及“蒙娜丽莎”画作。我们看到,为什么几百年前的这些画作,让人一看起圣母的像还有圣婴的像,内心就会生起一种爱与感恩?那就是艺术家已经把他的心境,他对宗教的理解,都融入到了画作当中。像基督教、天主教这些宗教,他们的教徒、艺术家们,都是用艺术,譬如用音乐、用绘画来传播他们宗教爱的精神,在艺术上其实是达到很高的高度。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跟这一句《弟子规》里面所说的“勿畏难,勿轻略”原则也都是分不开的。他对于每一个细节,光线的明暗,它的线条、它的色彩,他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到恰到好处。所以我们看到圣母,就好像看到观世音菩萨一样,她的这种慈悲、大爱就在画作当中流露出来。

这是跟大家分享我们看到了两幅圣母像。这一句课文就学到这里,请大家接着看下面的这一句课文: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凡是有一些不良的场所,就是很容易发生争吵、打斗这些不良的场所,譬如是赌博的、色情的场所,所谓是非之地,要拒绝进入,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这是“斗闹场,绝勿近”。之前有看到,在广东有一些在监狱里面服刑的少年犯。当时有一些大德老师把《弟子规》带到监狱里面,用传统文化当中的孝、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课程来教导监狱当中的少年犯。很多少年犯学习了《弟子规》之后,都非常忏悔,痛哭流涕,把他们以前所做的错事全都讲出来,都忏悔出来。

其中有很多的少年犯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家庭父母就不和,譬如是离婚,有很多家庭的问题,这些年轻的小孩子,他们从小就到社会上去跟很多不好的朋友天天在一起。后来他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跟他们经常都去出入赌博、色情或者是去唱歌等等的,夜总会这些场所有关系。在这些场所里面,他们接触到很多酒色财气不良的习气,一直到最后,把他们带向了不归路。所以说“斗闹场,绝勿近”,做为年轻人来讲,他的朋友、他的环境,对他人格的养成是会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年纪轻轻千万不要到这些场所当中去聚会。

“邪僻事,绝勿问。”有一些邪淫荒诞的事情,我们也是要真正去摒绝,不要听它的,不要看它,也不要好奇的去追问它。为什么?圣贤教育是非常重视要培养一个人心地的清净。因为我们心性都是非常善良的,没有一个孩子他出生之后什么酒色财气全部都沾染上了,不会这样。一个孩子他出生的时候,“人之初,性本善”,在小婴孩的身上你就可以真正的去体会到。但是往往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不良的熏染,才导致他迷失了自己善良的本性。包括一些邪僻之事,譬如我们在现代社会当中就很容易受到污染,手机、电视、电脑,这些媒体所传播的,有很多都是杀盗淫妄、暴力色情的讯息。为什么像雪公老人、师父上人也都提倡,我们在学习圣贤教育的过程当中,这些电视、电脑,还有手机等等,上面的媒体的资讯,让年轻人都不要去接触,这是很有道理的。不要去关心和了解邪僻之事,最多只是看个新闻标题,了解一下国家大事,其他的在网路媒体上杀盗淫妄的负面讯息,都要让年轻人,特别是孩子,都要让他避免。

关于“斗闹场”,斗闹场除了是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之外,也包括比较复杂、比较奢华的场所,孩子都不要进去。其实他会来到这些地方,跟自己的心里空虚、没有人生目标是有关系的。

再来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孩子他通常是比较没有判断力的。譬如他选择什么样的朋友,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情,才是对他人生有正面的帮助,在这些方面,他没有建立正确的观念,所以才会染上这些恶习。

再来,跟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都会有所关联。所以朋友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能我们出门在外,父母、兄弟没有在身边,往往跟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朋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然我们首先是要先完善自己的道德学问,自自然然就会感召同样善良的人,他就会比较容易感召在一起,恶的人他也都是会去吸引恶的朋友。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在培养的过程当中,他就养成非常善良的、非常好的品德,自然他一生所感召的朋友,也都会是跟他同样的朋友。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要先长养孩子他本身的善心、这些善行。譬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观念,做为长辈、做为家长,从小就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用身教、言教各个方面,让他们真正建立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孩子本身他从小学习圣贤教育,他就会有一种判断的能力跟智慧,什么事情他该做,什么事情他不该做,还有什么朋友他应该要接触、接近,什么朋友他应该要远离,他内心都有一把尺子。当一个人他都是纯净纯善的心行,他到这些斗闹的场所,自然跟他的心性不相符、不相应,他就不会喜欢去这些地方。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因为他内心已经接受了儒释道圣贤教育的熏陶,所以他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行为所做的全都是善的,你把他放到不善的环境里面,他对环境的磁场就会很敏感,自然会敬而远之。

一个人从小他培养非常纯净纯善的心境,同时他能够去真正感召一些和他心性相同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他的人生也就会避免走向很多的误区。在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很多圣哲之人他们所处的都是乱世,譬如像孔老夫子,譬如像文天祥。他们在乱世当中,他都能够做到保持自己的节操、品德而屹立不摇,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把做人的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放在心中。这是从小就把德行的根本扎好了,善恶的根基扎稳了,到他年纪大的时候,自自然然他的人生方向就不会有所偏失,他做任何事情,他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他会交到不好的朋友,会遇到不好的环境,其实根源还是在于他没有一个真正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就是说他从小没有在扎德行的根基的时候建立正确的观念,有的时候他人生遇到一些不好的缘,可能就会误入歧途。所以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把德行的根都扎好,这样他就不会去接触不好的朋友,同样的他也不会去接触混乱的环境。

在教育上面,确实做为父母、做为老师就要有这样的敏感度。所谓“禁于未发之谓豫”,当一个孩子他还没有真正养成,还没有染上这些坏习惯,我们做为父母、做为老师就应该懂得要制止。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些不好的习惯,他小时候没有把他导正过来,没有预防,等他长大的时候,你要让他再去导正,就比较难。

而关于孩子的是非观念,有学过《弟子规》、学过圣贤教育的孩子,他特别容易把这个观念建立起来。在之前蔡老师也有提到,当时他们有问孩子一个问题,有孩子在学习经典的时候,老师就问他们一个问题,说:“什么是好心?什么是坏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结果孩子他们回答的就是,小朋友他们学习经典只有一二年的时间,可是他已经有非常好的判断力,知道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是非对错,他们就说:“譬如一个东西自己想要,可是别人想要,我能够让给别人,这个是好心。”这就建立了礼让的态度。还有小朋友说:“能够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对人恭敬,这是好心。”孝跟敬是德行的大根大本。

因此蔡老师也谈到,他用比喻跟学生说,我们在有些电视里面可以看到,在南北极可以看到很多的冰山。可是我们看到冰山,只是它的冰山一角,冰山的百分之九十五,有的是在海底之下,没有开发出来。一个人的潜能就跟这座冰山一样,大部分都埋没在下面,真正显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可是如何把这百分之九十五的部分开发出来?当时蔡老师跟这些学生们讲,两把钥匙就能够开发我们无限的潜能,第一把钥匙就是孝顺,第二把钥匙就是礼貌,而礼貌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恭敬之心。古时候这些古圣先王,像大舜,他就是因为他有孝心,他是个大孝子,他能够开启自己人生的智慧,而且最终有能力可以治国平天下。再来就是礼貌跟恭敬。有了这两把钥匙,我们人生的许许多多的潜能,都能够开发出来。

学生就有提到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像这些都是好心。还有落实《孝经》,这也是好心。还有小朋友说有智慧的心、做好事的心等等,懂道理的心,像这些都是好心。接着问小朋友说,什么是恶?什么是坏心?小朋友就说,譬如不帮助别人,欺骗别人,浪费物品,这都是坏心。又譬如侮辱别人,不为别人着想,或者是忘恩负义,这些都是坏心。又譬如记仇、小气,或者是没有爱心、没有慈悲心,这些都是坏心。孩子可以举出很多。又譬如怕吃苦,或者是言行不一,或者是不孝父母,还有没有做到《弟子规》,这是坏心。另外,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坏心;或者是高声喧哗、打扰别人,这是坏心。学习《弟子规》的孩子他心里,其实已经无形当中,你给他立下了是非善恶的一把尺子。在他人生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多事情他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对于是非对错,他从小就建立了正确的观念。

“邪僻事,绝勿问”,对于偏邪下流的事情不要去过问,这会染污我们清净的心灵。因此像对于孩子,他们所接触的人、所接触的环境,乃至于接触的电视、报章媒体这些资讯,做为父母都要非常的谨慎小心,要慎于始,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希望带领孩子,倡导非常健康的娱乐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真正是把“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个方面,都切切实实在生活当中有效的落实,这样我们能够保护孩子他幼小的清净的心灵,对于他接受圣贤教育这是非常好的基础。

在《养正遗规》当中也有一段文记载,所谓是“一齐众咻”。这是陆清献公,他写了这个文章,刚好他要外出远行,他觉得家里的孩子还非常的小,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父母还有老师,都要好好的教导自己的儿女。做为父亲他当时要远行,离开的时候很匆忙,有一些话他还没有跟老师、跟家人还有孩子交代清楚,所以他就特别写了这段文,来讲他关于教育儿女的智慧跟经验,他写在里面。他在出门的路上,坐在船上,他细细的想“一齐众咻”这个意思。什么叫一齐众咻?也叫一傅众咻。一个人在教诲的时候,譬如父母老师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有很多人在旁边打岔,在那里喧扰。他的学习受到了一些干扰,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或者也可以指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很大。

陆清献公他觉得一齐众咻这个“咻”字,它的状况是非常多方面的,所以他愈想愈觉得问题严重,对于儿女教育的重要的影响。有的时候,譬如孩子他接触到不好的朋友,朋友他不一定有意的要引诱他去做杀盗淫妄的坏事,可是你经常沾染这些习气,不好的习气,经常跟有不良习气的人在一起,慢慢的还是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举个例子来讲,有亲戚朋友来,这些亲戚朋友可能他们习惯很不好,譬如说话很大声,讲话很难听、很粗鲁,说一些恶语恶言,或者是他们举止动作特别的轻率,非常的不符合礼的要求。孩子在旁边,他没有判断力,他听到耳朵里、看到眼里,陆清献公就说,这就是他的终身毒药。也就是说父母、老师在保护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给他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环境是特别重要的。一旦让他接触到不良的人,他不用特别去引诱孩子做什么坏事,有的时候只是他讲一些话、做一些动作,孩子可能就跟着效法了。譬如“勿箕踞,勿摇髀”,可能小孩子看到大人又在抽烟喝酒,腿又张得很开,坐在那里腿还一直抖,看到这个动作,小朋友在旁边,他模仿力特别强,可能他马上就会学到。好的学得慢,不好的习气学得是特别的快。陆清献公在这里谈到“有心之咻犹有限”,他有意的去把你教坏,这种机率还不是很多。可是“无心之咻最无穷”,孩子无意当中所看到的、所学到的,这是防不胜防的。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太难避免了。我记得有一位法国的妈妈,她也跟我们反映,她说因为在欧洲的社会,现在他们都是比较开放的思想,穿的衣服什么的,平常在外面,走在街头上,可能很多广告,模特穿的衣服都是穿得很少、很暴露的广告,都在车上、在报章杂志亭上面到处都能看到。小朋友他学得很快,他一看大人都是这样子,自然他要穿的衣服他都会穿的很暴露的衣服。小的时候可能母亲还能管得住,等到年纪稍微大了,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他穿什么衣服,去吃什么东西,这些生活上的事情父母亲管不着的时候,他受到社会的影响就很大。所以有一个妈妈她就很担心,在这个社会里面,有时候要保护孩子的清净心,做为母亲责任就特别的重,觉得特别的难。历史上孟母三迁,都是要给孩子选择非常好的成长的环境,这是对孩子特别负责任的体现。

“此孟子所以必欲置之庄岳”,“庄岳”这是齐国首都临淄两个街里的名字,它是特别繁华、特别热闹的地方。“然庄岳势不易得,惟恃一齐人之辞严义正,能使众咻辟易,望风而靡,则潇湘云梦,尽成庄岳矣。”陆清献公他连出门在外,都念念不忘想着自己家里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非常负责任的父亲应该有的态度。也是希望所有的父母跟老师都能一起配合,给孩子的成长创造好的成长环境,让可能染污他心性不良的习气这些缘尽量断掉,让他可以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全都是思无邪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正能量的讯息,这样孩子的成长才能够给他的德行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东汉末年卢植他的故事。卢植,他的风范、他的言行都是很好的榜样。卢植他生活在东汉末年,表字是子干。卢植这个人他做人是非常的刚毅,很有气节。他曾经当过马融的学生。马融是一代大儒,他教导过卢植,也教导过郑玄,这些学生在学问跟德行的方面都是特别有成就的。可是马融这个人他官位做得很高,是很有福报的人。他在教书的时候,因为他也比较喜欢享受,他家里就会有很多奏乐的,演奏音乐的女子,他安排她们就在他讲课的地方的旁边,让她们一边奏乐,他就一边来教书,中间就垂一个帘子。可是我们想想看,对一般的学生来说,他怎么能够挡得住诱惑?老师教书的时候,学生偷偷的往里面看上几眼,这都是很常见的。因为有美丽的女子在里面奏乐,可能有的学生都不好好专心听课,没事就往里面看几眼。可是只有卢植跟着马融求学多年,从来没有往里面这些女子身上看上一眼。马融就观察到这个学生他很有气节、很有德行,对于这个学生,他也自然恭敬有加、礼遇有加。

当时权臣董卓他经常把大臣们聚集起来,谋划废掉汉少帝刘辩,他们要立陈留王刘协,董卓当时都在谋划叛乱的事情。当时朝中很多人,因为都畏惧董卓的权势,都是唯唯诺诺的在旁边不敢说话,而只有卢植,他这个人生性非常刚正不阿,所以他就出来表示反对。卢植他的德行,连一代枭雄曹操都对他很佩服。曹操就曾经称赞卢植,说他的声名是彰著于四海之内,他的学问可以做儒家的宗师,他是读书人的模范,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蜀汉的刘备,三国时期的刘备,他早年在贫贱的时候,也曾经拜卢植为师。

古时候的好老师,他不但是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他的身教特别的好。在马融的会下这么多年求学,马融在家里面找女子来奏乐,一边奏乐,他一边讲学,这么多年来,卢植从来没有看美女一眼,一眼都没看过。连马融都很佩服这个学生,确实是德行上面特别有成就。学问上就更不用说了,后来马融也一起在东观校勘很多经典,续写《汉记》。他最后过世的时候,人们看他留下来的著作,他有注解《尚书》的《章句》,《三礼解诂》等等,在北宋被追封为良乡伯。这是马融的学生,是郑玄的同门的同学。过去他曾经当过九江和庐江的太守,也曾经平定过蛮族的叛乱,为国家确实是做了很多贡献。最重要的他是在文化上、在经典上留下了这些非常珍贵的注解。这是卢植的故事。

在《礼记》当中谈到,“礼”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礼的作用确实是非常的广大,像学习《弟子规》,包括学习《常礼举要》,这些经文都是从《论语》、从《礼记》经文以及它的精神当中所编订而成的。所以学习《弟子规》,学习《常礼举要》这些蒙学的经典,里面的内容所反映的,都是四书五经、十三经当中的重要的原理原则。这里谈到礼的作用,是来确定人和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并且断定疑难事情的恰当的做法,分别尊卑地位的同异,明辨是非对错。学习礼,对于一个事情的是非对错,我们就会有正确的判断。所以社会当它有礼的时候,以礼乐来治国,社会就能够有秩序,人人就能够有规矩。

下面我们再来讲一则,也是读书人的好榜样,这是东汉灵帝的时候。在汉朝有一个读书人管宁,他和华歆是非常好的朋友,两个人常常在一起。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他们一起在院子里面去锄地,突然挖到了一块金子。当时管宁挖到黄金就像没看到一样,他还继续耕地。可是华歆一看,哇!这可是金子,非常值钱的,他马上把金子就捡起来,然后再丢在旁边。不久之后有一天,管宁和华歆还是一起在读书,突然有一个官员坐着轿子从他们的门前经过,管宁继续在那里读书,而华歆忍不住就放下他的书本,跑去外面看一看。高官厚禄真的是让人好羡慕!他脸上就有一种很羡慕的表情。管宁看到华歆所作所为,他觉得这个朋友并不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于是他就割断了坐着的席子,然后跟华歆说:“从今天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这段故事是记载在《世说新语》当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他的德行的好坏,也都是从生活细节当中可以体现出来。一个人当他看到财色名利现前,他会不会起心动念,这是勘验一个人德行的功夫。管宁他之所以觉得这个朋友不值得交往,是因为,后面会学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当我们的德行根基还不是很稳固,我们接触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朋友该交往,什么朋友不该交往,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心中就要有一把尺。常常能够跟德行很好的朋友在一起,我们自己的德行自然也能够得到增长。可是如果接触和交往的,是非常羡慕这些财色名利,贪著财色名利的,我们自己德行还不稳固,还是要敬而远之。这是古人用他的身教,来教给我们善恶是非的标准。

刚刚谈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引导他从事健康的娱乐是非常重要的。对身心有帮助的娱乐,对于孩子来说,他从小所谓是寓教于乐,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譬如看的电视电影都是很有正能量的,都是孝悌忠信,教导伦理道德的这些内容,孩子他自然很欢喜,能够接受,这是对他身心特别有帮助的娱乐的节目。譬如有一些活动,像去爬山、去露营,给他生活一些历练等等的,让他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当中,去培养起真诚的爱心,以及他对于意志力方面的锻炼。也都是在这些有益的活动当中,让孩子可以得到很好的成长。这些方面,做为父母,确实都要用心的来培养孩子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古人,特别是在中国人,师父上人也特别强调,所有的一切文艺娱乐,在中国古人来说,它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思无邪”。《弟子规》经文,“邪僻事,绝勿问”,孔老夫子对治邪僻事,所用的方法就是思无邪,包括在这些艺术、载体当中,内容完全都是思无邪的内容。无论是歌舞也好、戏剧也好、美术也好、音乐也好,这是我们现在讲的艺术的表达方式,它都不能够违背思无邪的原则。之前我们常常会去看一些很有正能量的演出,譬如像京剧,之前我们在北京,在北京也是有很多的国粹,在一些京剧院都可以去看到。

像我们以前在读书,那时候学古典文献专业的过程当中,除了专业课之外,学校也希望我们都可以去修艺术类的学分,选修一些非专业课,但是它跟我们的专业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我们那时候选了很多很好的课,譬如中国美术史,我们的老师,白巍教授,白色的白,巍峨的巍,像白巍老师她就会把从古到今的中国美术史当中这些名画,一幅一幅的讲解给我们听。所以我们欣赏这个艺术,在里面都学到了很多人生的经验、做人的道理,还有艺术家的品格等等,是非常好的课程。

后来我还选过一门中国戏曲史,中国有很多很好的艺术种类,各种戏剧、杂技,还有一些说唱艺术,很多在这个时代慢慢的,随着时代的演进,很多传统的艺术真的都面临失传,学习的人愈来愈少。但是这些艺术形式,它从古到今所表达的内容,真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非常好的历史故事或者唱段。欣赏这些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确实都是很有正能量的。我们那个课上得很有意思,老师会请各个不同艺术形式的表演艺术家到我们课堂上,每一节课介绍一种,然后就请表演艺术家来演唱或者演奏。我记得当时包括像北京的单弦、河南的梆子,这些地方的艺术都有请老师们来给我们表演。在北京的时候有很多的外国友人,来到北京都喜欢去看老北京的这些节目。京剧也好,去老舍茶馆听说书、单弦,这些艺术形式,外国人都特别喜欢。这些都是国粹,这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艺术。师父上人也很希望把这些艺术都保存下来,真正去建立老人乐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每一种节目,每天都上演不同的节目,那么就让老人晚年生活得特别幸福、特别快乐。这是师父上人的一个愿望、理想。

古时候这些艺术形式,它内容都是道德的教育,甚至于有一些包括因果的教育都在其中,譬如我们看一些京剧的段子,它的故事本身就是因果轮回道理,有一些道家的、让人们看破功名富贵这些内容,都是很有启发性的。所以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教学的德目,都是在娱乐的艺术里面去显示出因缘果报的理论跟事实,所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所以古时候这些文艺、娱乐,它都是属于社会教育。因为过去的学校不是很发达,很多人是没有机会到学校去接受教育的。能够真正去上学、求取功名,在我们中国幅员广大的地方,人数还算是比较少的。士农工商,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他不一定有机会到学校去读书。而广大的群众他怎么样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怎么会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都是从这些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当中去学来的,这里面可真的是有大学问。

师父上人也常常跟我们谈到,在抗战的年代,因为没有学可以上,天天在逃难,他是怎么学会文言文的?都是读的章回小说,就是看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些章回小说一遍一遍的看。对于文言文,通过学习章回小说也掌握了。同时里面所教导我们人生的道理、历史的经验,也潜移默化的掌握了、学会了,是这么学会文言文的。特别是在乡下,在我们小时候都还有经历过,我们小时候在乡下也是经常会看到在街上演戏。乡下人他们懂得孝悌忠信,不是从学校当中学来的,而是年节节庆这些日子都会演戏,在乡村里面会演戏,都是从戏剧的表演当中学来的。所以当年写这些剧本,演这些戏剧的人,都是真正的非常懂得教育的人,所以他在戏剧里面把善恶因果、把伦理道德都融入其中。

那我们现在社会就不同了,现在社会电视、电影、网路所教的,几乎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就没有思无邪的观念,教人很多邪知、邪见、邪行。当然不善的因会带来不善的果报,到果报现前的时候是后悔莫及。所以我们看看中国这数千年的历史当中,二十四史,中国人留下了非常完整的历史记载,你仔细去看,在历史当中,就能够看到因果报应的记录、伦理道德的精神。从个人到国家、到民族,他的吉凶祸福、兴亡循环的相续,这里面都是给我们人的一生,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所以思无邪,这个原则是从古到今,我们的古人都非常认真的遵循这个原则。

去年冬天,我们在法国巴黎教科文组织曾经参加过一场很特别的晚会,在晚会上,有很多不同国家的大使、嘉宾们来参与。而晚会所演的节目是什么?所演的节目就是中国传统的京剧,还有古琴的表演,再加上法国当地的魔术的表演。演出的节目都是特别有正能量,吸引了很多的大使嘉宾们都来一起观赏。其中我们记得京剧的曲目,就包括《赵氏孤儿》、《三娘教子》,还有《打龙袍》。像这些曲目,它的内容都是教我们孝悌忠信,都是教伦理道德的,非常的好。所以像中国传统的艺术,在海外特别受欢迎,大家都是觉得喜闻乐见,真正是可以体现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精神跟传统的艺术。所以那个晚会大家也是特别有印象、特别难忘。

这句经文“邪僻事,绝勿问”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大家接着看下面这句课文: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这句课文是教导我们,要进入别人的家之前,应该要先问一问有没有人在家。如果我们去敲门,主人没有回应,我们就不能够非常冒失的跑进去。“将上堂,声必扬。”进到别人家的客厅之前,要提高声音来询问,或者要有一点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要来了。不然有时候我们悄悄的进去,主人在里面没有防备,有时候一抬头被我们吓一跳,怎么突然又进来人了?就很失礼了。

我们进人家的房间也是这样,一定要敲门。否则我们进去特别莽撞,人家衣服可能都不一定穿得很整齐,你没有给人家一点准备的时间,对方可能会觉得特别无礼。或者是刚好人家在屋里正在数钱,或者有些东西不适合让外人看见的,那这时候你不声不响的就溜进去了,这就是非常的无礼。所以进人家的房间一定要敲门,人家允许了再进去。礼确确实实这是人与人之间最为优美的距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都非常重视守礼,我们跟人相处起来就特别的舒服,不会让人家觉得很唐突。

所以扬,“声必扬”这是高声的意思。我们能够注重礼,表示在生活当中,我们对人处处都能够生起恭敬的心、为人着想的心,而不会随意的去惊扰到别人。所以恭敬,譬如我们要进到房间之前,一定要问说:“有人在吗?”进到人家的家里,将要进到客厅,我们这个声音,也应该让里面的人能够听得到。在照顾长辈的时候也是这样子,譬如有客人要来了,客人到的时候,他可能先在客厅的外面,或者是先在办公室那边等着,我们就要先过来看看长辈是不是已经穿好衣服、做好准备了。如果这些准备工作都就绪,我们再去客厅的外面或者办公室这里,把客人接过来。这都是礼,不然你突然冒冒失失的闯进来,可能人家在里面衣服还没有穿好,或者是还不太方便见客人。我们在其中要去看到长辈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晚辈就应该先去跟客人好好打个招呼,寒暄问候一下。特别是如果客人也是长辈,我们先跟长辈说说话,问一下他最近的身体好不好。关心问候一下,把时间延缓,让长辈有足够的时间在里面可以做好准备,然后我们再把客人带进来。这都是接待的时候要注意的礼节。

我们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也是古时候的故事,“母师止闾”。这是周朝时候,在鲁国有一位寡母,这个母亲她生了九个儿子,九个儿子也全都娶妻生子了。换句话说,他家里有九个儿子,还有九个儿媳妇。而鲁国的这位母亲,她是一位非常贤德的妇人。在腊月的时候,中国人在腊月时候都有习惯要祭拜祖先,祭拜天地神明、祭拜祖先。所以在腊月,鲁国的这位母亲她在家里祭祀完毕,她要回到自己的娘家去看望一下家人。于是她就跟家里的儿媳妇都约定好了,临走之前她就嘱咐儿媳妇,要把家里的门户都要看守好。特别是腊月,因为可能家里的事情也比较多,这个时候更是要格外谨慎,每天早晚,门窗让媳妇都要注意,早上把它打开,到晚上一定要把它关好。

这个母亲是很负责任的,她即使不交代,我们可以想像,儿媳妇一定也会做得很好。但是母亲她因为对家里的家教特别严,管教得很严,所以临走之前还特别嘱咐媳妇要多加警惕,注意安全。那可能平常心都是母亲在操的,所以她要走之前也特别的嘱咐。并且她跟儿媳妇约好了说:“我晚上就会回来”,到了傍晚就会回来。可是那天天气不太好,是阴天,她回到娘家去看望了一下之后,回来就比较早了一点。因为之前她跟媳妇约好了,是晚上傍晚才会回到家里,那怎么办?她回来得早了,这个母亲她就停在闾门外。古时候二十五家为一闾,像我们现在说算是小村落了。她就停在村子外面,一直等到跟她媳妇约好的时间才回到家里。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她跟家里媳妇们已经约好了,说她晚一点才会回来。那我们知道在腊月的期间,因为大家都祭祀完毕之后,这是过年过节的时间,所以这些孩子,他们在家里面可能吃得酒足饭饱,在一些礼节上可能就没有那么周到。因为她家里的人都是想着,母亲是很晚才会回来。虽然母亲回来早了,可是她如果突然间就跑回家里,可能刚好家里的儿子媳妇吃得酒足饭饱的,这时候就有一点失礼、失态了。所以母亲就想到这一点,不要趁人不备的时候回到家里。所以她就在外面等着,一直等到她跟媳妇约好的时间,到了傍晚、晚上的时候她才回到家。

鲁国的大夫在台上就看到这个母亲一直在村外等着,他就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到他们家里面去看一看。就发现这一家被这位母亲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家里管理得特别的好。鲁国的大夫,于是就去了解她的实际情况,对这位母亲特别的佩服,于是就把她推荐给了穆公。穆公就请她进到宫廷当中,去教导宫廷的妇人。所以我们称她为母师,就是说她在宫里是嫔妃们的老师。

蔡振绅先生评论说,她年纪这么大了,回到娘家去看望家人。回来的时候,比她之前约定的时间稍微早一点,她不想要马上的回到家里。就是趁人不备,这个时候突然回来,那可能媳妇儿子都吃得正高兴,过年过节,难免大家都在那里吃年夜饭,或者是非常放松的状态。这时候你母亲突然回来,可能全家人都很紧张,因为你没有提前说我要早一点到。她不想趁家人不备的时候回到家里,所以她就停到村子外面,到了傍晚才回来。

刘向对于这位鲁国的母亲非常的赞叹,就说这位母亲她的身教做得特别好。她的严谨,以及她的守信,虽然她的年纪很大了,但是她跟年轻人、跟晚辈约定好的时间,她也一点都不会马虎,还是信守她的承诺跟时间,到了时间才回到家里。

古时候这些贤德的母亲是非常多的,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精彩的故事。像孟子的母亲,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贤德的母亲。当时在孟子的家里,也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天天气非常炎热,这是我们现在讲到“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也捎带着举孟子的故事来解释这句课文。有一天天气非常热,孟子他刚好准备要走到自己的房间。结果他进到房间一抬头,突然看到他的太太(妻子)由氏,她上衣的袖子挽起来,因为很热,所以两只手臂就露在外面。古人的衣服袖子都比较长,都是会把手臂全都遮起来。所以当时孟子走进房间,突然看到他的太太两个手臂都露在外面。

因为孔孟学说的这些传人、弟子们,他们都特别重视礼仪,这是夫子所教导的。孟子觉得他的太太这样子,把上衣的袖子挽起来,感觉这样很不庄重,很没有威仪,所以他心里就有点不高兴,他就停住脚步,没有走到房间里面。他的夫人由氏看到孟子没有进入房间,就知道他的想法、知道他的意思。于是她就跑到她婆婆那里去说,妇人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看见丈夫,本来是不应该行宾客的礼节,可是现在我的丈夫却用宾客的礼节来要求我,这是说明我做得不好,才让我的丈夫把我当成宾客来看待,那妇人家作客是不能够留下来过夜的,所以我现在只好跟您告别,回到我的爹娘那里去。

那这是儿媳妇来告状了,做为婆婆,也就是孟子的母亲,是仉氏。母亲听完了儿媳妇的话,她立刻把自己的儿子叫过来。于是孟子就快步的来到母亲的面前,问母亲:“有什么事情要吩咐吗?”。孟子的母亲就教导他说:“在《礼记》当中讲,所谓“将上堂,声必扬”,你要走上厅堂,声音一定要高一点,这样好让里面的人知道有人进来了,他有所准备。如果你将要走进房间(因为古时候的房间都有门槛,门上都有门槛),你迈过门槛、门限的时候,眼睛一定要往下看,以避免看到别人有什么疏漏或者过失,而让人感到很尴尬。”因为里面的人不知道你进来了,那可能他的衣服没穿好,或者是桌上有些东西摆得有点乱,还没收拾好等等。你让人家没有准备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就悄无声息的走进来,这样人家就会很尴尬。所以你进到门的时候,眼睛向下看,先不要整屋子这样子到处乱看,不然就会让人觉得很尴尬。孟子的母亲教导他说:“现在你自己对于礼还没有搞清楚,就去责备人家,你这不就是违背了礼的精神吗?”

听了母亲的教诲,孟子就知道原来自己做错了,对于礼的内涵没有真正的了解。于是他深深的感恩母亲对他的教诲和帮助,及时的指正了他的过失,让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现在知道自己在这个事情上做错了,所以一定要认真的反省改过,让母亲放心。当然他也跟他的夫人、跟他的太太表示说,这个事情确实是我做错了。

大家很熟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是孟母,到了孟子已经娶妻,已经有了家室,在一些生活的问题上,还是用礼来教导自己的儿子。所以母亲就谈到礼,“将上堂,声必扬”,这就是怕惊扰到屋里的人。“将入户,视必下”,一进到屋子里,你眼睛要往下看,就是怕见到人家的过错或者过失。所以母亲也是用礼来教导孟子。

我们在“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经文当中,这是特别提醒我们,我们去了别人家里,如果人家不在的情况之下,一定要喊一下“有人在吗?”绝对不能够在别人不在家的时候,自己就跑到人家屋里面去转上一圈,这都要特别谨慎。上一次我们学习到《常礼举要》里面的这句话,“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生活当中很多的方面,我们都要注意要避嫌。否则的话,你这个时候进到人家屋里,刚好人家家里有什么东西不见了,一走进来,又碰到我们,你真是有理也说不清了,这就很麻烦。所以很多事情要重视礼,要注意避嫌。人的一生如果都能够注重自己的名节和信誉,那么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就能够在我们谨慎小心的态度当中,避免很多的过失。

下一句经文: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如果我们进到里面,屋里的人问我们说:“是谁啊?”这时候我们怎么回答?你如果说:“是我。”那人家搞不清楚你这个我到底是谁。我们要把自己的名字报上来,而不能说“是我”,人家就分不清楚这到底是谁进来了。包括打电话交谈也是这样子,你一打电话:“你好,我是某某某。”先把自己的名字报上来,人家就知道这是谁打的。有人接电话,现在有的人不懂礼,一打电话说:“请问你是谁呀?”他说:“是我啊,你不知道吗?你把我忘了吗?”可能对方还在处理事情,正在专心做事,让他这样一折腾,心里也很紧张,想半天又想不起来这到底是谁,就特别失礼。那如果我们电话打过去说:“你好,我是某某某,请问你现在讲话方便吗?”处处替人着想,就让人觉得很舒服。

“吾与我,不分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都要特别的去提醒、特别的去注意。包括像给人家打电话,去拜访人家,也都要注意对方的时间。特别是我们现在都有时差,有时候你突然一个事情想起来,打过去人家刚好是三更半夜,这就非常不礼貌。所以很多时候,在一些细节上都要替别人着想、替对方着想。能替人着想,真的是人生的第一等的学问。否则我们大家没有时间的观念、没有礼的观念,时时刻刻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那很多事情就很容易会影响到别人、伤害到别人,这样就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好,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这一段的经文。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