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第24集


《弟子规》
第24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弟子规》,从二十四页倒数第二行开始看起。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我们今天从这一句经文继续学习。“事非宜,勿轻诺”,对于不合于义理的事情,我们不能轻易的答应。如果我们轻易的允诺,“苟轻诺”,到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落实,则“进退错”,就会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包括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这个原则。譬如对于小朋友的要求,我们什么情况之下才能答应?要在合理的情况下才能答应。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做为父母,则一定要坚持原则。譬如我们小时候跟父母亲要零食,父母亲也不是那么轻易的答应我们,特别要要求我们,要观察一个星期是不是表现得很好,然后再来决定是不是可以给你买零食吃。否则像小朋友,如果他从小,他要什么家长就完全满足他的需求,做为孩子,他的贪心就会不断的增长。等到长大之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他这种贪心已经养成,他就会渐渐形成奢侈奢靡的习气,这样对于他的成长而言,危害性其实是很大的。所以对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轻诺,有些不合理的事情不能轻易的答应他,这是很重要的。

在答应别人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到,我们做出承诺,首先第一点要考虑到这是不是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也就是我们的能力到底能不能做得到;再来,我们所答应的事情,是不是也符合团体的规定和政府的法令规章制度。像这些在孩子小时候就要给他灌输正确的概念,建立正确的态度。做为小朋友,他从小学会了,很多事情他就要理智的判断,他就不会任何事情都轻易的承诺、答应。做为成年人也是如此,我们也不能轻易的许诺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包括当我们遇到紧急的事件,譬如这个事情特别急,有些人在特别急的时候,情绪就很容易做主。所以当他们有求于我们,也要把心静下来,把事情了解清楚,听清楚之后再来下决定。我们遇到急切的事情,所谓“急事要缓办”,要充分的考虑清楚才行。我们要考量包括对方的能力够不够,包括自己的能力够不够,以及这件事情它各个方面的缘分是不是成熟,所以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条件都不能缺乏。

关于“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我们再来跟大家分享在周朝时期的故事。在周朝鲁国有一位贤者叫做展禽。名是获,表字叫做季,他是住在柳下这个地方,人们就称之为柳下季。之前我们有学习过,对于一个人的称呼,当他已经成年起了字。古人在他成年之后就叫他的字,而不称他的名,这是对他的尊重。而更为尊敬的就是用地名来称呼他,这个地方有出现这样贤德的人。所以直接用地名是对他表示恭敬,这是我们这个地方的荣耀。柳下季是鲁国一位非常贤德的君子。有一年齐国人来攻打鲁国,当时齐国人就要求鲁国,要鲁国把一个宝器叫做岑鼎,要把鼎送给齐国。可是鲁国的国君他并不同意这个要求,所以就把另外一个鼎送了过去。当然齐侯一看到,他心里就产生怀疑,知道这个鼎可能是假的,并不是他们所想要的宝器。于是他就跟鲁国转达一个讯息,必须让鲁国的柳下季来跟我说这是真的岑鼎,我们才会相信。我们可以知道柳下季他的为人、他的德行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里面都是享有盛名,人们对他很尊重,知道他是很守信用的一位贤德的君子。

于是鲁国的国君就跟柳下季请求,希望他不要把真相说出来。柳下季就回答鲁国的国君说:“我们的君上之所以要把假的鼎冒充作真的鼎,目的是要避免国家的灾祸。”因为齐国要来攻打,他要求你把宝器(鼎)送给齐国。当然送了之后,可能战争跟冲突就能得到避免。可是鲁国当时给出来的鼎是个假鼎,齐国方面他就不相信。他既然要避免敌国来攻打的灾祸,同时又不想失去他的真鼎。这个事情对柳下季来说,两个国家双方都要看他的态度,他会做出什么决定。于是柳下季就说:“如果您要我去帮您说假话,这就丢掉了我的信用、诚信。丢掉了我的诚信,以此来避免我们国家的灾祸,确实让我很为难。”鲁公听了之后就知道柳下季不肯去做假的证明,所以他只好乖乖的把岑鼎送到齐国去了。

这位圣贤君子以他的诚信,我们说一言九鼎,他一句话可以保存国家的重器,也可以免于国家的危亡,但是他不愿意失信于诸侯。在《论语》当中孔老夫子就曾经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柳下季被人们称之为“和圣”,先圣、后圣,无论是孔老夫子还是和圣柳下季,他们对待问题的标准,他们为人的原则和标准都是相同的,都是要信守他们的承诺,不肯失信于人。

这是“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个经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请接着看下面的这句经文: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我们讲话要注意口齿要清晰,表达要准确。在咬字的时候一定要很清楚,稍微讲得慢一点,不要特别急、特别快,更不要语意表达不清楚。这是强调说话声调的问题。关于我们的语言,在《弟子规》当中也有很多地方都有谈到,我们讲话要有什么态度、什么方法。像“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我们讲话的声调一定要适中,不能太大声或者是太小声。“问起对,视勿移”,包括我们在跟别人讲话,眼神也要很注意,不能左顾右看,眼睛要看着对方,这是尊重的表现。

这里谈到“凡道字,重且舒”,“重”就是要稳重的意思,“舒”是舒缓。不能讲得太快,要稍微稳重慢一点,咬字要清晰。我们在跟人交谈的过程当中,就要常常去观照,自己讲话有没有太急、有没有太快。但是这也都是跟我们的心态有关系,当我们的心很定,就不会特别急切的要表达,而是能缓慢稳重的说话。因为譬如我们讲得很快,别人听起来就会很吃力。甚至于有的时候他可能听错了,往往是因为我们咬字不清、说话太快,都有关系。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习惯或者是喜好来说话做事,而是要考虑到别人是不是能够接受、吸收,要以这为标准。我们讲话的目的是要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而不只是自己在这里说而已,所以说话的语速我们一定要注意。

包括做为老师,我们上台要传达、要表达圣贤教育的义理,在这方面标准跟要求也就更高了。我记得以前在新加坡弘法人才培训班,这个班上的学生,有很多都是来自祖国的各地。那个时候能到新加坡求学非常的不简单,有的时候都是赵朴初老先生特批,也就是国家政府特批,才能把留学生派到新加坡接受培训,讲解佛经。师父上人也特别强调,每一位上台的老师的普通话要标准,咬字要清晰,表达要准确,说话的语速不疾不徐。所以那个时候的学生都有受到非常严格的要求跟训练。我们要把圣贤经典的义理表达准确,做为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后来我们有机会录制儒释道圣贤教育的有声书的过程当中,师父上人也有特别交代说,你录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快,稍微慢一点。现代人都非常的心浮气躁,你讲话讲得慢,一般人往往没有耐性耐着性子去听。这是因为现代人都求快,他的心比较定不下来。可是真正学习、真正传承儒释道的圣贤智慧、圣贤学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心能够定、心能够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录制有声书的时候,语速相对就比较慢一点,这是符合佛家所说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样的原则。包括我们录制《圣学根之根》的有声书,还有《治平宝鉴》有声书,相对来说我们的语速都有稍微慢一点,让人的心能够定得下来。所以这句经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个原则是很重要的。

包括我们在团体里面也是如此。如果做为领导人,在表达一个事情,不能说话清晰,不能语速缓慢,可能我们的下属听起来很吃力,就会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听错了。当然做为下属,在这个时候就要用《弟子规》的方法了,要及时的去确认,及时的去请示。可能我们在跟上司、领导再沟通,我们把领导所讲的话再重复一遍,然后确认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位秘书,她从事秘书工作很多年,非常有经验,做事特别认真负责。所以每一次,因为我们现代人沟通喜欢用微信这些手机的软体,经常就是语音留言,她做为秘书,每次都会准确的确认,你讲的话她会用文字再重新打一遍,跟你确认刚刚是不是这个意思,是的时候她才会把话再传达出去。她做秘书工作非常谨慎、非常小心,做事很细心。譬如听到领导给我们的指示,我们没听清楚,就需要再跟上司或者领导再度确认,您刚刚是不是这么说的,重复把它讲一遍。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确实有什么内容听错,领导跟上司也可以及时的帮我们纠正过来。因此我们如果有谨慎的态度,无论是领导或者是长辈来交代我们办的事情,我们每次都会再确认,或者是把长辈交办的事情再重复讲一遍,这样就比较能做到万无一失。否则有的时候,在沟通上因为理解错误,一句之差可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就不要因为语言方面的疏忽,使大家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耽误或者是麻烦,这就不好了。

下面我们来分享在周朝的时候齐桓公的夫人卫姬的故事。在周朝,齐桓公的夫人卫姬是很有德行的、才能的一位女子。当时齐桓公和管仲商议要去攻打卫国,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是不应该做的,是不义之举,但是毕竟国君做出了决定,一般人也不敢提出反对的声音。结果齐桓公上朝回来之后,他的夫人卫姬就看到今天君王的神色不太对劲,所以她就摘下发簪跟耳环,解下环佩,走下堂去跪拜,询问齐桓公:“您为什么要讨伐卫国?”桓公就回答说:“没有什么原因。”但他回答完了之后觉得很奇怪,这是朝廷上在议论的事,我的夫人怎么会知道?“你怎么知道我要去讨伐卫国?”夫人卫姬就说:“身为国君,您回来的时候是满脸的怒气,手跟脚也是蠢蠢欲动的样子,这些表现都是表示您有想要攻打别的国家的想法。而刚刚国君进来,本来您脚抬得很高,脸色也很严厉,声音又是高扬着,可是一见到我却止住了,我就猜出了国君的意思,您可能是要去攻打我的娘家卫国。”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齐桓公的夫人卫姬她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了解君王的心意的一位皇后。齐桓公听她这么一说,就打消了攻打卫国的想法。

等到第二天他再去上朝,大臣管仲走到了君王的面前说:“我看到国君今天上朝,您的口气非常的温良和善,说话也说得很舒缓,慢慢的说,所以我猜想您一定是取消了攻打卫国的想法。”齐桓公一听,他就非常高兴的说:“真的是太好了!在宫廷当中,有夫人在帮我主持内政,并且也匡正我的过失;而在外面,又有管仲在辅助我、协助我治理国家,我齐桓公从此在世界上就可以无忧立足了。”于是人们都非常赞叹卫姬她的守信有德,以及她的智慧。

平常身为国君,齐桓公非常喜欢听音乐,总是沉湎于声色当中。可是夫人卫姬却是以身作则,从来都不肯去听郑、卫之音,她是用自己的身教来感动齐桓公。

所以刘向对于卫姬的忠心和诚信是非常赞叹的,而吕坤先生认为她是一位很明智、明哲之人。世界上有很多的领导人他之所以后来会身败名裂,其实是跟他的妻子、跟他的家人有关系的。如果他的妻子是一位很有智慧,而且作风又很俭朴,不贪求,是这样有德的妇人,她就能够助夫成德,来成就他先生的德行。可是往往有很多的领导人身边的女子缺乏智慧,而且又很贪婪,往往连累了他的先生,最后因为贪腐、腐败而受到政府的惩罚处置。这种例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是常常发生的。所以卫姬她的言行,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学习到这一句课文“凡道字,重且舒”,我们如何说话、如何发音、如何表达?在我们求学的过程当中,也常常会去听一些人的演讲。特别是学习英文的时候是很明显了,经常会去聆听在世界上有很多的领导人、著名的领袖,他们英文的演讲,学习他们怎么表达、怎么发音。以前我们在学习英文,常常会听一些录音带,譬如在美国著名的领袖,从前他们是倡导人人平等的运动。美国社会以前黑人跟白人之间有很多的冲突,有一些领导人他们有一些演讲,著名的演讲,倡导人类平等的这样的观念。我们听一听这些好的演讲,也都是非常有正能量。我们也学习一个人他如何做到“凡道字,重且舒”,常常听一些领导人讲话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二0一四年的三月,中国国家主席就曾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演讲,这个演讲的内容以及演讲的视频很值得我们学习。包括在每年国庆,或者是新年,也会听到中国还有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都会发表新年的致辞。聆听这些致辞,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同时我们也能够学习,领导人他要怎么样去讲话、怎么样去表达、怎么样去安抚人心、怎么样去表彰一些人的先进事迹。总之,这里面有很多都是很有正能量的内容。

中国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这场非常精彩的演讲,比较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在这篇演讲当中,主席有谈到,文明因为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为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跟原则。

首先,文明是多彩的。“人类的文明因为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而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的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这是关于文明交流互鉴所说到的第一条。

在最近的几年当中,因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常看到师父上人跟欧洲的大使,还有来自美洲,来自非洲、亚洲的很多大使嘉宾们在交流。在这种跨越文明、跨越国界、跨越种族和宗教的交流对谈当中,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的智慧、很多的经验。譬如在以往,我们可能对于非洲的文明、文化会比较陌生,因为在大家的印象当中,非洲这些国家跟地区都是饱经磨难,在近代都是很多大国的殖民地,有很多国家都是在非洲去大量的夺取他们的农产品、物质,所以大家对于非洲可能是比较陌生的概念。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氛围当中,是特别尊重妇女和非洲,对于这些文明也是有特别的尊重。包括从前有一些国宝,有一些西方国家从非洲地区掠夺很多的国宝,现在他们也开始推动如何把国宝又再还给这些国家。

我记得有一次,跟一个非洲国家的大使在进行交流。这位大使他刚好在去年,有到澳洲图文巴去亲自考察和了解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建设的历程,所以他就非常的感动。结果回到巴黎之后,当他和师父上人见面,他一来就带了三个见面礼。谈完话的时候,他把见面礼打开,大家都很感动。因为我们觉得中国人很重视礼尚往来,想不到连非洲国家这些地方的大使们,他们也具有这样的优良传统。他就带了非洲的三个工艺品来表示感恩,并且讲述了他在图文巴考察的心得。这三个工艺品,其中有一个工艺品叫做“分享”,它的名字叫做“分享”,有三个非洲的黑人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它是木雕的,在他们中间就有一个平台,可以放喝水的茶杯。他把这个工艺品叫做“分享”,他们有一种美德,就是有任何美好的事物都要跟他人来分享。每个工艺品都是很有寓意的。后来师父上人就亲自把上面写著「爱”字的水杯,放在这个工艺品的上面。现在这个叫做“分享”的工艺品也都还供奉和存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净空之友社的办公室当中。我们看到这是文明在交流和互鉴的过程当中,所撞击出的灿烂的火花,确实让人非常的感动。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是“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为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的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这是中国国家主席在阐释这个问题所谈到的第二点。文明确实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文明,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们也尊重和了解我们的文明。世界的文明只有在交流当中,才能够得到平等互助这样美好的合作,这种契机。

刚刚谈到非洲的问题。有一年慧礼法师曾经带着许多非洲的小黑人来到香港,这些非洲的小黑人他们是从小就学习《弟子规》,学习中国的中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长大的。他们团队当中,每个小朋友之间都非常真诚,非常的互助互爱。来到香港,他们还给师父爷爷表演了非常好听的歌曲,而且用字正腔圆的中文来大声的背诵《弟子规》,这个场面确实是特别感动人心。后来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师父上人也特别赞叹慧礼法师这么多年在非洲辛苦的经营,让这些非洲的孤儿,还有孩子们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学习到汉字,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在语言上、在德行教育上给他们奠定的基础,对于这些非洲孩子来说,可以给他们带来非常美好的未来。

因为在这个时代当中,文明的交流互鉴是非常频繁的。特别是现在非常多的西方国家的人,都热衷于学习汉字文言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往往找不到好的老师。在很多欧洲国家要学习中文,成本是很高的,学费也是很高的,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师资。但我们遇到很多教科文组织的大使,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去学中文,甚至于有的大使本身就非常深入学习中国文化。所以在聊天的时候,这些大使还会跟我们说,跟师父上人说《左传》有一句经文是怎么怎么说的,讲得头头是道。我们中国人假如四书五经都不好好学,你还去问外国人《左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真的就把中国人的脸都给丢尽了。所以身为中国人,真的要奋发图强,一定要把自己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遗产继承下来。像汉字文言文,像这些经典,都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面的,中国人学起来就特别容易、特别快。相反外国人学得可能是很吃力,他们还这么认真的在学。而我们中国人,生来就有资质可以把它学好,为什么我们不好好认真的去学?我们看到孝敬幼儿园的小朋友,从小学习《圣学根之根》,他们背得字正腔圆,读得朗朗上口。小时候就这么开始学习,他是很快就能够掌握正体字、汉字,很快就能够掌握文言文的。

有一年师父上人曾经亲自制作了中国字卡,师父上人亲自从字典当中去挑选中国的汉字,每一个注音下面的代表字师父都是亲自挑选,制作了一套中国字卡。当时就把字卡也带到很多国家,甚至拿给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来看。这些领导人看了之后说:“原来汉字这么容易学!”通过中国字卡,可能很短的时间就能把汉字的基本发音、写法掌握了。在几年前我们曾经辅导过两位同学,这两位同学因为她们从小是在澳洲长大的,特别擅长于讲英文。刚刚来的时候她们连中文都讲不清楚,后来师父上人就让我们教她们汉字,我们就从ㄅㄆㄇㄈ注音符号开始教她,然后用中国字卡,每一个汉字怎么组词,还有一些诗词,汉字怎么在诗词里面表达,我们就简单的把注音符号表让她们学一遍。后来这两个姐妹就到了英国汉学院去求学,到现在她们居然已经能读懂《说文解字》,能讲解《说文解字》,还能讲解像《三字经》、《幼学琼林》这些蒙学的典籍。从这里来看,其实汉字文言文一点都不难,因为这是中国人血液里面的文化,我们只要肯认真的去学,一定是能掌握的。这是主席谈到的第二点。

第三点,“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为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而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的和谐。”中国人心量确实是大,从古到今,古圣先贤谈到天下这个概念,都是用天下这个词,而不是讲某一个国家。从古到今,这些英明的领导人,真的心量都是非常宽广的。做为中国人,儒释道的圣贤教育,包容各种不同文明的能力也都是特别强的。像当年郑和传道下西洋,因为郑和本身他是回教徒,当时他就把回教也传到马来西亚、印尼这一带。郑和传过去的回教的派别就特别温和,特别包容。所以中国文化里面,就有一种包容万物、和谐万邦的基因、特质。

我们在学习国家主席的演讲的时候,确实在里面学习到了很多的智慧、经验。同时我们注意观察,演讲的过程当中那种表达、吐字,还有语速,也都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的榜样。“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平常我们在讲话的时候,说话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不要太急切,也不要吐字不清。

这段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请大家接着看下面的这段课文: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当我们遇到有人在说三道四,特别是当有人在说谣言,这个时代谣言确实是特别多,许多无中生有的一些事情、是非常常会发生。当我们听到这些事情,自己听一听就算了,要用智慧来做出判断,而不能够轻易的受到别人的影响。特别是有人在说三道四,张家长李家短,在说一些谣言的时候,我们不要去盲从,不要人云亦云,别人在说是非,我们也跟着说是非,这样就非常不好。《弟子规》当中说“不关己,莫闲管”,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不要去干涉,否则就很容易介入别人不必要的是非当中。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如果我们掺和进去,可能就会卷入是非跟风波当中。这是平常我们为人处世就要有谨慎小心的态度。

之前我们学习《常礼举要》当中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任何事情都要避嫌。特别当这个事情跟一些口舌是非有关,千万要注意,不要轻易的干涉,陷入是非当中。特别是人在说人是非、说人长短,我们去听这些话,本身对于自己德行就是有所损伤的,所以尽可能不要去听。如果我们听了之后还随着附和,说你说得好,甚至于传播这些是非,造成的后果就非常的不好。所以这些话到此为止,你不要听,也不要讲,也不要传。“莫闲管”就是不要听、不要说,是这个意思。

但是当人们说长说短、说是非的情况是针对我们的,就要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德行修养还不够,有些事情做的时候也确实做错了,考虑没周全,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漏洞,所以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说长道短?这个目的究竟是在什么地方?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如果一个人他天天是非都很多,经常喜欢说长道短,我们就要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敬是恭敬他,远就是不要跟他学习。也不是说离得远远的,心要刚方正直,可是外表一定要圆融。“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圆,祸之门。”我们内心要刚方正直,可是外在还是要圆融的。所以遇到这些问题,都是在充分考验我们的智慧。人生在世做人真的是不容易,就像“赵氏孤儿”,我们看这个京剧,他说:“死了容易活着难。”确实是如此,活在世界上为人,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是非。那你怎么在是非当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不跟这些人同流合污,很多时候都是在考验我们的智慧跟能力。特别是人群当中,总是喜欢拉帮结派,你跟我是不是一伙的、是不是一派的,会有这些问题存在。但我们遇到这些是非、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二边都不要靠,无论是哪个帮哪个派都不要靠。所谓“不关己,莫闲管”,君子要远离这些是非。特别是来说是非者,往往他会有他的目的存在,一方面要来拉拢你,再来可能是要去诋毁别人、毁谤别人。

而在团体当中,家庭、团体都是一样的道理,所谓“家和万事兴”,团体也是如此。如果团体当中有很多是非存在,对整个团队的和睦、和谐就会造成伤害,这是我们非常不希望见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带动,不要去跟人家参与这些是是非非,而应该走出正确的方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我们心心念念都在道上,所思所想的都是符合儒释道圣贤教育所教导我们的原理原则,不要去跟这些是非、帮派搅在一起。在团队当中要以和为贵,多加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团体当中能够有这样的一个人,特别是遇到一些事情,就扮演和事佬的角色,这是特别重要的。他能够调解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而这些冲突和对立也因为他的调解而慢慢的平息下来,这对于一个团队的团结和睦是至关重要。所以和事佬,他就能够不偏不倚、不偏不邪,使二边的冲突能够达到平衡,达到化解、和谐。所以说,在团队当中有是非、有冲突的时候,有人能够站在中间去调解这些争端,这是很重要的角色,所谓的和事佬。

在历史上其实有很多很好的文章,在文章里面都是教我们怎么样去处事待人接物,里面有非常多有益的教诲。譬如像马援,马援有一篇文章叫“诫兄子严敦书”,他就有谈到,马援他的兄子严、敦,这是哥哥的孩子,就是他的晚辈。这些晚辈他们身上有什么缺点?他喜欢议论别人、批评别人。当马援他还在交趾这个地方(交趾是汉朝的一个郡,它位置在现在的越南的北部),马援他就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他们家族的子弟。他的文章当中说,“吾欲汝曹闻人过失”,我希望你们这些晚辈的儿孙,听到别人的过失,要怎么样?“如闻父母之名”,就像听闻到父母的名字,“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你耳朵可以听,但你嘴巴不能去传播是非,不能去讲别人的过失。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谈论他人的是非,这都是“吾所大恶也”,这是我们非常厌恶,要极力避免的,我宁死也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宁死都不希望我的儿孙喜欢谈论别人的是非,去评论、谈论别人的过失。他即使出门在外,他还是不忘写文章来告诫家族的子弟,千万不要去做出违背祖先教诫的行为。喜欢去谈论别人的是非,去说别人的过失,这些习惯都是非常不好的。

我们在这里看到他特别强调,“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古时候对父母、对长辈都是特别恭敬、特别尊重的,对于父母的名,做为晚辈是绝对不可以称父母的名的,这是大不敬、大不孝。甚至于连君王长上这个名,古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人的名字有避讳的做法,如果他的名、他的字,其中有一个字是跟当朝的皇帝名字是一样的,就需要避讳。譬如像我们谈到《五种遗规》的作者陈弘谋先生,我们去查陈弘谋先生资料的时候,发现他这个弘字有不同的写法。后来我们才发现,他这是避讳的原因,因为当时的皇帝是乾隆皇帝,所以弘字他要避皇上的讳,所以陈弘谋先生的弘有的时候就会写成宏大的宏,而不是弓字旁的弘。

所以古人对称谓是非常重视的,之前我们有跟大家分享过,一个人他的名、字,字之外还有号。在古时候,当一个人成年之后,就不用名了,没有人会再称他的名,这是对他的尊敬。所以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行冠礼之前你还可以叫他的名、叫他的小名,如果他行冠礼成人了之后,就不能称他的名了,这就对他不恭敬了,应该称他的字。所以当他行冠礼的时候,他的同辈,兄弟、同学、朋友会送他一个字,以后都是称字,而不称名。即使将来做官,在朝廷上皇帝也是这样称他,就称他字,不称名。而名,一生当中只有两种人可以称,一个是父母,父母可以称孩子名,一个是老师。当然对一个人更恭敬的称呼就是称地名,连字、号都不称,称他的地名,说他是某个地方生的,或者是他在某个地方教学,是以这个地方的地名来称呼他,这个是最恭敬的称法。

所以在中国古时候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马援他在教育家族的子弟,这还不是他自己的孩子,他出门在外,他还想着家里的子弟喜欢说人家的过失,对于他德行是很大的损伤,特别写文章来讲这件事情。所以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当中都是父母和尊长做出好榜样给孩子看,真正把仁义道德在自己的身上表演出来,在生活当中落实出来,让孩子们从小就看在眼里,他就能够模仿,他就能够学习。真正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有了好的家庭教育之后,再到学校里面学习,学校的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有很多人他没有机会学习学校的功课,在古时候很多人没机会上学,但是还有社会教育,可以对老百姓造成比较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古时候,确实从家庭开始就对于一个人的教育是非常的重视。譬如在宋朝的故事,我们看这个故事,“吴谢笞贺”,我们看到一位非常贤德的母亲,她对自己的孩子有严格的要求,就是这句经文所讲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我们看这位宋朝进士的母亲,她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这位宋朝的进士叫吴贺,他的母亲是谢氏。谢氏她教子有义方,她很会教自己的孩子。就是说,一个母亲她对于教育的敏感度特别的高,即使孩子都长大了、成人了,母亲还是很严格的在管教。吴贺他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跟客人在谈话,古时候的女子很多时候都不会到厅堂当中来的,她都是在后面。所以以前人就谈到,当你到一个家庭作客,坐在客厅上,当主人把茶水端上来,你一看这个茶水,看他们招待客人的礼,就知道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是不是很贤德。所以在古时候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当吴贺在接待客人,他母亲一定会在旁边听她儿子怎么跟客人在对谈。

有一天,吴贺偶然在言谈的当中就讲别人的缺点,说别人的短处。他的母亲听到了就非常的生气,等到客人离开之后,她就用家法打了吴贺一百板。家里人都劝她,他说,一般年轻人跟人家谈一点是非,谈一点人家的过失,这都是很正常的,您为什么要对他这么严厉的、严格的要求?把他打成这样,都是成年人了,还打他一百板。他的母亲谢氏就感叹的说,“我听说,爱其女者,必取三复白圭之士”。这个我们等一下会谈到,孔子弟子南容。“必取三复白圭之士妻之。”爱护自己女儿的人,他一定会帮她找很有德行的人家,把她嫁到这个人家当中去。“三复白圭之士”等一下再来解释,这是《论语》当中的经文。“今独产一子”,谢氏她只有吴贺这唯一的儿子,那母亲对于孩子的希望是什么?就是希望他可以学习圣贤的教育,去落实圣贤的教育,把圣贤的义理之学都真正的做到。可是他今天居然是“出语忘亲”,一讲话就忘记了父母亲对于他的期望跟教导,居然去讲人家的过失。“岂可久之道哉”,这样我们的家风、家道怎么可以长久传承下去?母亲说到这里就流着眼泪,连饭都不吃了。我们说打在儿身,疼在娘心。母亲这是望子成龙,心非常的切,才会这样严格的处罚她的孩子。到后来她就绝食,不吃饭了。弘一大师也是如此,有时候他的学生犯了过错,他就不吃饭,学生一看老师不吃饭了,赶紧去跟老师忏悔、去改过。结果吴贺听到母亲的教诫,看到母亲的行为,于是他对于这个问题就愈加的提高警觉,再也不敢去说别人的是非、讲别人的短处。“卒为名人”,后来也成就了他的德行、学问跟名声。

吕新吾先生谈到,“亡身之祸,言居其九”。一个人他会败家亡身,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追究它的原因,其实跟一个人的言语是很有关系的,百分之九十都是跟言语有关。“正使义所当言,杀身何恤。”假如这个话是你应当要讲的,即使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在所不辞。文天祥他当时面对元朝的将领、元朝的君主,他是誓死都不投降,后来当然他也是壮烈牺牲,最后从他的衣带里面就看到他最后留下了一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就是舍身取义。而“平居谈短论长,直讦丑诋,自求切齿腐心之恨,祸将焉逃”。有些人平常就很喜欢去揭露别人的隐私,去毁谤别人的过失,说到这些事情往往是咬牙切齿。“祸将焉逃”,像这种人,可能他的祸患随之而不远了,因为他不能谨慎自己的言行,而喜欢去说长道短,去讲别人的过失。“吴母教子”,吴贺的母亲谢氏,她教导自己的孩子,这种用心良苦确实是让人非常的感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就可以体会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是古时候在家庭里面教育子女,对于言语方面就是严格的要求的。

我们刚刚谈到吴贺的母亲,谈到“吾闻爱其女者,必取三复白圭之士妻之”,“三复白圭”,这个字念萨,三(ㄙㄚˋ)复白圭,这是出自《论语》,《论语》当中说,“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雪公老人就谈到,“白圭”是《诗经》的一首诗。《诗经》里面说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而“乡党篇”当中说,“执圭,鞠躬如也”。圭璋在堂,这是白玉所做成的。玷是说白玉当中有瑕疵、有缺欠。宝贵的东西上面还有缺欠、有瑕疵,有瑕疵虽然不好,但是还可以把它磨一磨、修一修。可是一个人如果一句话讲出去,我们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这话说出去了、说错了,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去追回了。所以当时南容读《诗经》读到这句话,他三复,他念了三次,就多次的读,不断的研究,对于这句诗翻来覆去的研究。“三复”就是翻来覆去的去念、去想。那我们想,他学习《诗经》,对于这句《诗经》的经文他都这么认真、反复的去学习,那么想必他平常的言行一定是和经典相应的,这是说他谨慎学习到极处的态度。

孔老夫子看到南容有这么勤勉、努力、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是知行合一,把经典也都做到了,觉得这是很有德行的人。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是排老二,他有哥哥。所以在结婚的大事上,古人确实是非常谨慎,一定要把女儿嫁给有德行的家庭。所以古人选妻是重视德行,古人嫁女儿,选择丈夫也是重视德行的。因为修身齐家,齐家是要选择正确的对象、好的对象。《诗经》当中说:“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然后可以教国人。选择一个好的人家,不在于钱财有多少,不在于对方是不是富贵的家庭,而是在于这个家庭里面的子弟有没有德行、有没有人才。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有很多帝王将相,他们选择妻子都不是选择长得很漂亮的,有很多都是长得很丑,但是很有德行的女子。以前老百姓也有一句俗话叫“丑媳妇、近地家中宝”,不是太太长得很漂亮就是件好事情。现代人都是重色不重德,古人都是重德不重色。像诸葛亮娶妻,他是娶黄承彦的女儿为妻,她长得并不漂亮,长得很丑,但是很有德行。所以古谚语说:“孔明择妇,仅得阿承丑女”,他太太长得很丑。但我们想想看,孔明,诸葛孔明,他能够为国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这背后支持他的力量就是他的妻子、家人,所以他的夫人也是很贤德的女子。

而《大戴礼记》说:“独居思仁,公言言义。”《中庸》讲究“慎独”,谨谨慎慎的,就是独自一个人也要非常谨慎,要能“不愧衾影”。《大学》当中也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我们一个人私居独处,也要想到所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以为没人看见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要知道天地神明都在鉴察。我们日后学习《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对这个义理就能够深入的了解。佛经里面也有记载的,我们人一出生,肩膀上就有同生、同名善恶童子,都在记录我们善恶的行为,每天都是有记录的。所以要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特别谨慎。而独居的时候,身不动、口不言,但是意念呢?意念要思仁,就是我们所思所想也要不离开仁。仁是儒家所说的,佛家所讲的就是慈悲。所以一定要慎独,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私下独居的时候要思仁,独居思仁,这是“默而识之”。

“公言言义”,在公众场合说话,要说合乎道理的话。所以我们在这句经文里面,看到这是对于言语的要求。《弟子规》谈到言语,有好多个条目。“彼说长,此说短”,像这种言语就是不合乎礼的。说人长短是非的话,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更不应该去谈。因为我们一句话讲出来,这句话不合道理,是不该说的,特别是别有用心的人听到之后,他会去效法学习,所以我们言语一定要谨慎。雪公老人也谈到,他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当中去指出学生们的毛病。

如果一个人他懂道理、有定见的话,这还不要紧,否则听了人家讲的话,就很容易受到人家的熏染跟影响。因为其实人都是虚妄分别的,你跟着好人就学好,近朱者赤;你跟坏人就学坏,近墨者黑。所以儒家教人“独居思仁,公言言义”,这就是希圣希贤的君子的标准。我们最低要学到君子,你说我当不了圣人、贤人,但是至少要是个君子,不要去成为小人。

这就是谈到南容三复白圭,后来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这是《论语》的这段经文。

而说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所谓“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当别人他确实有过失,也不能太过苛刻、太过严苛,你要看他是不是承受得了。因为这个情况每个人都不同,有的人他是需要在鼓励、在爱当中成长的,而有的人他是适合用比较严厉的手段去严格管教,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而特别是很多事情,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说不定换成我们,我们如果在他这个位置上,可能也会犯同样的过失,所以我们要用宽容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

在团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当中,只要我们不要去拨弄是非,不要去搞是非,也不要去传播是非,每个人都尽心尽力的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尽好自己的本分。那么人与人之间,不要因为情绪、因为意气用事,造成争端、不和,那往往我们的一言一行,在一个团队当中,就能够起到端正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我们自己的力量。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莫闲管”这是谈到,当我们已经发现有是是非非的情况存在,但是如果他这个情况是会关系到整个团队的重要的方向等等,我们也要积极的去参与。譬如当年英国汉学院在成立的时候,这个过程当中就有很多的波折。但是遇到这么多波折,要想到这个事情它是关系到儒释道圣贤教育传承的千秋大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尽心尽力的去尽我们的本分?你就不能说都是一些是非,那我就远离就好,这个时候也不行,遇到一些事情,也要尽心尽力的去处理完成。

在处理这些问题,在参与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能够把好事促成。当时师父就谈到,你能够传承汉学,培养儒释道的圣贤人才,这是五千年来最大的功德,多少老祖宗都在看着、都在保佑着。当然要修这个功能也不是那么容易,也是经过很多风雨跟波折,逐步的才让它稳定下来。我们目的是希望共同的把这个志业完成,这个时候我们处在其中,我们该说话的还是要说,该去伸张正义、该去调节好人事关系,我们还是要去做,不能当作不知道。特别是有些事情,你在那袖手旁观,本来可能你是可以起到一些作用,挽回一些败局的,但最后你当场不去处理,到事后这个事情没做成,你才在后面说,当初要怎么怎么样就好了,这就很不恰当。

特别是当团队在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冷静客观的去分析、评判,分析好这个问题,了解好事实真相,有一些话我们该说的,还是要把它说出来。这个说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整个团队,是希望整个事业都能够排除任何障碍,有序的去进行。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这种真诚心是非常重要的。你能够化解问题、解决问题,其实还在于我们的真诚心有多少。

在佛法里面也强调,师父上人常常强调用四摄法。在团结宗教的过程当中,宗教之间的冲突、对立、纷争其实也是存在的,但为什么师父上人就能够在新加坡、在澳洲成功的团结不同的宗教?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去落实六度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在我们真正去做到这四摄六度,真正去落实六和敬,就能够把人事关系都处理好。

四摄、六和敬确实是非常实用的原则,如果我们在家里能够用这个方法,家庭就能够和睦,家和万事兴。一个人他的人生、他的事业能够成功,家庭和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前提。否则人家看到你这家都经营成这个样子,那你在社会上信用度,人们对你的信任度就会打折扣。在团体当中也是如此,我们真正能把四摄、六度、六和用在团体当中,那么我们变成团体当中的和事佬,任何时候出现问题,可能把这个人请过来,问题就化解了,人人都欢喜、人人都尊重他。这就是四摄跟六和,佛门当中说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及六和敬,在团体当中能够运用上,是很重要。所以六和敬里面也有谈到“口和无诤”,这也是谈到言语。

我们始终能用至诚的心来处事待人接物,这就能够感动别人,化解问题。否则我们用虚伪的心、虚妄的心来对人,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也都把你看清楚、看明白了。所以在家庭、在团体当中,用真诚心去落实四摄跟六和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下面我们接着来看: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上有一些美德、有一些善行,要能够立刻想到去跟他学习,要向他看齐。包括我们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当中,有分享到很多的德育故事,这些德育故事都是古时候的圣贤人他们的身教、他们的表演、他们的榜样,这种榜样就是我们效法和学习的对象。

“纵去远,以渐跻”,纵使在目前我们觉得我们和圣贤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相差很多,可是我们也不能气馁,而是要怎么样?要能下定决心逐渐的赶上,要见贤思齐。因此,我们见人之善,要主动的学习,甚至主动的帮忙。有人问,到底什么是善?这也需要我们有智慧来判断。什么才算是善?有人说利益他人是善,这个答案就说得非常之好。当然,我们对于善也要有正确的标准。现在我们学习这部《弟子规》,其实这部《弟子规》就是善的标准。所以师父上人在墨宝当中有写到:“孔孟的仁爱就是落实在《弟子规》当中”。我们在生活当中,其实都可以体会到,都是离不开《弟子规》的教诲。

“见人善,即思齐”,我们见人有善行、有美德,要向他看齐。我们看人要成就一桩善事,不能够嫉妒之心,而是要“即思齐”,就是希望能够效法、学习他的榜样,希望我慢慢的也能够成就和他一样的学问、德行。我们后面还会学到“见人恶,即内省”,自我反省。

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就谈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能有这样的态度,无论天下人是善是恶,我们都能够跟他身上学习。学习到什么?譬如说他的善,我们就要效法、学习他的榜样;而他的恶,就是警醒我们、警惕我们,不能像他这样子做。因此在《论语.述而》篇当中,孔老夫子就谈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雪公老人就谈到“三人行”,这三人包括我们自己本人在内,而除了我们自己本人,还有其他两个人。而其他这两个人,当然如果这三个人的行为都相同,譬如都很善,那当然是很好,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是假如说,其他的两个人当中,有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我们要是端正好自己的态度,无论是善恶,都能够从他身上学习到经验跟教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样也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普通一点的说法,无论是善人还是不善的人,这两者都是我的老师,一个是教我什么应该做,一个是教我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我们要是读陈弘谋先生的《五种遗规》,就能够看到,这里面有《在官法戒录》,什么是可法的,什么是可以警戒的,他也是从正面的、反面的,从善恶两个方面来谈。所以无论这两个人是善人还是恶人,只要有恭敬学习的态度,其实他都是我的老师,学习其中善者的行为,或者去改正其中不善者的过失。这是从改正我们自己的身行来解释的。

第二个说法是,两个人当中一个是善、一个是恶。那么善的人,我们是随着他来学习;而不善的人,我们要学习怎么样去改正他。当然,去改正别人的过失也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当一个人年纪大了,面子很重要,有时候他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怎么样?拉不下自己的面子,死不认帐,死不认错。这种情况,那我们在帮助别人,就要很有善巧方便,你既要指正出他什么地方没做好、什么地方有过错,同时也要有一种包容的心,知道这个时代,大家都没受到过好的教育。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大家都从小没学,没学,那他犯了错误,你去指责他,“不教而诛”。所以说,我们在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也要有包容心。除了有原则性之外,也要有包容心。

当然,雪公老人认为这第二种讲法不能够采取,他不太认同。因为“交浅不可言深”,你要去改正别人的过失,那这个时候是两个人的关系,真的是也要处到一定的程度,彼此产生信任才能做到。所以第二种说法雪公不采取。

而第三种说法,只就一个人的善和不善来说。就是一个人,他有善好的行为,我们就选择顺从学习他,至于他的不善的言行,就不要学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家如果日后有机缘,可以学到《华严经》当中有一段,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的一段话,这其实也是文殊菩萨传法给善财童子。其中就谈到“不见师过”,特别是对于老师的过失,学生不能够去看老师的过失。为什么?确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跟他学的是他的德行,至于他也有一些过失,我们就不要放在心上他不善的言行不要跟他学。一个人他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本来乾坤就是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

曾经有一位长辈也跟我讲过,他说他是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情都很追求完美。后来遇到很多事之后,他也感觉到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缺陷的,所以有的时候他也就多一点包容,很多事情不可能都那么尽如人意。当然我们还是要尽心尽力的把事情做好,可是也要了解到现实的客观的情况。

一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就是圣贤人了,世界上毕竟是“流俗众,仁者稀”。当然一个人也不会说完全都不好,你说要找一个恶人,恶到穷凶极恶,他一丝毫的优点都找不出来,这也不现实。

雪公对于第三种说法是比较认可的,觉得这个说法是最好的。因为他毕竟不是圣贤人,有谁会没有过失?当他有善行的时候,我们就学他的善,而他不善的地方,我们就不要跟他学就好。

而雪公又有特别谈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问题。其实归根结柢,雪公老人也谈到,原因都是出在教育当中,真的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在任何一个问题,要通过教育,才能根本上的解决。雪公谈到,如果佛教徒都能遵守戒律,佛法就能兴旺;而在一个国家,如果国民都遵守政治,国家就能齐整。为什么他不能遵守?原因就是没有给他很好的教育。

在从前孔老夫子被人称之为万世师表,他是一位圣人。可是他老人家的态度却非常的谦虚,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非常的谦虚。中国的文化是从尧舜开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样一脉相承。孔老夫子是一位集大成的圣人,他把古圣先贤所传下来的这些智慧、教育传承下来,而且把圣人的学问全都融会贯通,所谓“一以贯之”,它就有一个条理。所以我们现在跟着孔老夫子学,《弟子规》也是根据《论语》的经文来编辑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引述了很多《论语》方面的讲解,雪公的讲解。所以我们学习孔老夫子的学问,就是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圣人的学问,也就是人的学问。

究竟什么是人的学问?雪公就谈到,中国人讲天、地、人三才,天有它的道理,“天道敏时”,天一年四季,这四季不能乱;而地有它的道理,“地道敏树”,它是生长植物,长养万物;而人也有他的道理,“人道敏政”,重要是在政治上。“政者,正也”,公正的替大家办事,使大家得到公安,这是“人道敏政”。所以天地之德是好生,它是注重生养的,而人是天地的中间,天、地、人,人要办政治,让大家得到安稳。所以现在,师父上人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汉学的教育,国家政府也在大力的提倡、弘扬、恢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学说,这些圣贤教育是教人政治的学问。我们真正通过学习《圣学根之根》,学习圣人的经典,把圣贤学问真正的学习、真正的落实,那么一个人,就能成就他的德行;在一个家庭,就能真正促成家庭的幸福美满;而在一个国家,就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好,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一节课,还就这一句经文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