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第31集



《弟子规》
第31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弟子规》第二十七页的第一行开始看起:

【勿厌故。勿喜新。】

这节课我们对于这句经文再多做一点补充说明。“勿厌故,勿喜新”,这是教导我们不能喜新厌旧,要珍惜老朋友之间的情谊,对于旧事物也要特别珍惜,这是“勿厌故”。“勿喜新”,这是说不能贪恋新的事物或者新的朋友。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这是我们应该要防范的、应该要避免的。而实际上在这个时代,确实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古就是古朴,是老实厚道的意思,古人的存心都是非常的厚道。俗话说朋友还是老的好,因为在我们相处的过程当中,都有彼此之间为了对方所做的付出,朋友之间,特别是老朋友之间,是有恩义、情义和道义存在的。

我们在之前跟大家分享过在汉朝时期的宋弘的故事,这就是典型的非常念旧的榜样。汉朝的宋弘在司空这个官位上的时候,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于是光武帝就跟他的姐姐谈论,满朝的文武大臣,究竟是哪一个大臣的德行跟器量最好,他想要了解一下姐姐本人的想法。湖阳公主就对光武帝说,宋公,宋公指的是宋弘,宋弘的威容德器是群臣莫及;换句话说,其他的大臣,无论是德行、无论是气宇,还是心量等,都没有办法跟宋弘相比。

皇帝就了解到他的姐姐最看好的是宋弘了,于是他就亲自去找宋弘谈这件事情。但是一开始他并没有马上契入主题,而是用一个谚语来试探宋弘的心意,他说:“贵易交”,一个人当他贵,他身份地位有所提升,譬如升了官,在朝廷任重要的官职,这个时候,往往他就把以前的旧交情都忘记了,因为还要结交很多当朝的权贵;“富易妻”,许多人当他有钱的时候,就要去换老婆,娶很多房的妻妾。皇帝就问他说:“这是不是人情所致?”换句话说,要试探一下宋弘的想法。

宋弘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回答皇上说:“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在宋弘身上,他的言谈举止之间所体现出来的人心的厚道,“贫贱之交不可忘”,当我们是共患难、同甘苦,共同走过来的朋友,不能因为我们富贵显达就把他遗忘了,就翻脸不认人了;“糟糠之妻”,这是和我们胼手胝足走到今天,也是共同走过艰难时光的妻子。这是贫贱,糟糠是妻子的通称,就是说贫贱的时候同食糟糠。以前在还没有富贵显达之时,家里吃的都是粗粮,穿的都是粗布的衣服,原配夫人是伴随着自己走过艰难的日子。所以糟糠之妻不下堂,怎么能因为自己富贵显达,就把原配夫人给休了,还要再另结新欢?这个话都是体现出了人心一种非常厚道的做法。于是皇帝就知道这件事情,他想要替自己的姐姐说媒还是说不成了。

许止净先生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说道:“人情险薄。”在这个时代,大家都不是那么重情重义,人情是薄如纸。“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妻”,稍微家里富有,赚了一点钱,都想要换老婆、换妻子。我们想想看,皇帝亲自来说媒,一旦这门亲事要谈成了,自己就是皇亲国戚,这对多少在朝为官的人是多大的诱惑,凭着婚姻就可以富贵显达。照一般人来讲,如果是比较薄情寡义的人,这垂手可得的富贵,要不把它紧紧的抓住,这不是太傻了吗?皇帝来说媒,这难道不是三生有幸的事情吗?可是有没有想到,当自己这种重利轻义、薄情寡义的事情做出来之后,原配夫人在床头哭红了眼睛,这种悲伤他是不是能体会得到?所以湖阳公主觉得“宋公德器”,就是宋弘的德行与器量是满朝文武大臣所比不上的,她果然是有识人之明,果然看得非常准,宋弘确实是非常有德行的人,是重情重义之人。

当我们读着这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我们想想,这股浩然正气确实是贯彻古今,让许许多多薄情寡义的人听了之后,内心都会感觉到很惭愧。因此古代的人,确确实实他把一个人应有的信义与道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许多人即使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即使要舍生取义,在生命跟道义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他也会宁死不屈。所以历史上有许多读书人,确实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从容就义,这些风范、这种浩然正气影响到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就像文天祥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被他的浩然正气所感动。

在汉朝,还有一位读书人叫荀巨伯。有一次荀巨伯去看望他生病的朋友,那个时候都要走路,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才到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因为他的朋友已经生病了,他去看望他、照顾他,但是当时刚好有许多盗贼在那里烧杀掳掠,很多人都赶紧逃命。荀巨伯看到他的朋友病得这么重,行动已经非常不方便了,当时他的朋友就劝他说:“你赶紧逃,这么多盗贼要来了,我们生命都有危险,我现在已经没有能力逃走了,不要让我连累到你。”荀巨伯就跟他的朋友说:“假如我走了,我们朋友之间的道义就不存在了,我不能舍下你一个人留在这里。”结果后来盗贼进来,荀巨伯就主动跟他说:“我这个朋友病得很重,你们不要伤害他。”盗贼看到居然有一位这么有道义的人,为了自己的朋友,都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愿意离开生病的朋友。他这种道义把盗贼给感动了,所以盗亦有道。人之初,性本善,他再恶,一个人所做出的感天动地的行为,也会启发盗贼他本有的良知。他们看到了这个情形之后都非常的感动,于是盗贼的头目就说:“像我们都是无情无义的人,怎么可以来有道义的地方抢劫?”于是盗贼全都离开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道义,他的真诚心确实是可以唤醒许多人的道义之心,一个人的道义就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在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也是非常多的。

古人念念都是为了别人着想,不像现代,有时候想问题都是自私自利,首先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其实他没有想到,当一个人他总是为自己,他人生的路会愈走愈狭窄,因为失道者则寡助,而得道者必然多助。因此,当老师跟家长在培养学生、培养孩子的时候,是要启发他本有的仁爱之心、仁慈之心。当他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很有道义、很有情义,对人也是充满了仁慈、仁爱之心,我们可以想像他人生的道路必定是会愈走愈宽广。所以我们要效法古人这种心行,当我们对待自己的朋友、对待妻子,也要想到《弟子规》当中所说到的“勿厌故,勿喜新”。

一个人如何才能勿厌故、勿喜新?因为在现代思想的冲击下,喜新厌旧好像已经成习惯了。而如何从根本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他总是喜新厌旧,这种习性如何才能改正过来?一个人喜新厌旧,往往都是跟他忘本这种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我们有一个报本反始、知恩报恩的观念、行为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不会做出厌故和喜新的做法了。

而一个人如果他所思所想都不符合道义,其实他在人生的历程当中,做出许许多多薄情寡义的事情,这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我们要了解到,当社会上世道人心都是趋向于薄情寡义,什么样的悲剧会产生?就是一个地方的离婚率会上升。当一个地方的离婚率一上升,衍生的问题就非常非常的多。首先它直接冲击到的是儿女的教育问题,当一个孩子在离婚的家庭当中,或者他是跟着爸爸,或者是跟着妈妈,甚至于是跟着爷爷奶奶;换句话说,在五伦关系当中,他肯定是不完整的、破碎的家庭氛围笼罩着他幼小的心灵。缺乏家庭的爱的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他的内心往往是会充满着怨恨跟不平。所以我们看到有许多年轻人,他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都和他的家庭不健全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整个社会结构确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为什么?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像夫妻来讲,做为整个社会重要的细胞,如果夫妻之间的关系不能稳固,造成的后果就是社会必然会动乱。因此我们看到犯罪率的高涨,和离婚率的提升,它们之间是存在著相互关联的关系。

所以要把薄情寡义的社会风气、人心转变过来,要做到不厌故、不喜新,实际上来讲还是要从根本开始做起。所谓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上一代已经失去了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向,我们希望从下一代开始,就要把这个问题改正过来,把这个遗憾弥补过来。所以现在为什么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要从小朋友开始做起,要从小朋友开始学起?就是扎根的教育确实是愈小的孩子愈好教。

勿厌故,勿喜新。当他对人很厚道,他总是很念旧,我们可以想像,他不只是对人能念恩、念情,甚至于对物也都会很有感情。所以念旧确实是一个人存心厚道的体现。就像我们看到师父上人,今年已经是九秩晋四高龄了,一直到现在仍然念念不忘小时候的同学,念念不忘一起求学求道的同参道友们。这从师父上人点点滴滴的行为、做法当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得出来。

譬如师父有一位小学的同学,已经认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了,跟小学同学两个人都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一直到最近的几年,老同学之间还常常见面,见面的时候很亲切的聊聊天,也讲一讲最近都做了一些什么,相互的把最新的近况跟老同学、老朋友讲一讲。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确实是经历了时间跟空间的考验,历久弥新,年纪愈是大愈是淳厚。一直到最近师父上人的小学同学过世了,师父还亲自给他写了挽联,同时也安排交代了学生,要把老人家的后事办好。

后来我们代表师父上人去参加这位九十多岁的老同学余兆敏老教授的告别式,我们才发现这位老人家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为什么?因为当时来参加告别式的都是他教过的学生,还有许多学校的校长等等。这些学生在现场回忆起老师,就是余老教授,对待学生就如同父亲对待儿女一样的关怀照顾。回忆起老师教导学生、照顾学生的点点滴滴,我们听他们讲述这些事情,当场就感动得流泪。所以这些老人家都是非常非常的厚道,非常有德行的。身为一名大学的教授,余老教授一生当中都非常认真的教学,桃李满天下,来追悼他的老师跟学生非常的多。

当一个人很厚道,他一生当中可以跟许多人结一辈子的朋友。朋友能结上几十年,甚至超过半个多世纪,这样的交情,是多么的淳厚。我觉得老人家也是给我们的榜样、表法,就是在五伦关系当中,父子、兄弟、君臣、夫妻、朋友,每一伦这些老人家都在自己生命的历程当中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是我们后生晚辈真正要效法学习的榜样。

这些老人家都是非常念旧的,一直到最近,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家都不能出门,但师父仍然念念想着这些老同学,还托自己的学生给老同学,像徐醒民老师、江逸子老师,都寄一些礼物、寄一些食品,去慰问他们、关怀他们,而且还嘱咐说,希望老同学以后都能住得近一点,这样照顾就会比较方便。包括以前师父上人的老师方东美教授的儿女,现在也是有像孙子辈的、方教授的后人,现在也有在美国生活的,师父也都念念不忘,希望老师的儿女都能回到台湾、回到亚洲,大家都住得近一点,不要生活在美国,不要生活在外国。

人心的厚道,对于有恩于我的人,一生当中都是念念不忘,这种心行是我们效法和学习的榜样。而当一个人很厚道,他不仅是对人很有情义,甚至于对东西也都很有感情。譬如有些东西是父母亲送给我们的,或者是老朋友送给我们的,老师送给我们的,这些礼物我们都能珍藏几十年,把它当成宝贝一样,把它放在身边。当一个人他有知恩报恩的心,同时他也能体谅到别人的关心,对于我们的情义跟恩德,也能体谅别人的辛劳,对于亲人也好、朋友也好,送给我们的东西,他也不会随意糟蹋。

在我们跟休斯校长(就是英国威尔士大学的校长)接触的时候,就发现外国人也是有美好的传统。譬如他身上所带的怀表,身上所佩戴的物品,他也会跟师父上人介绍说:“这是我的老祖母留给我的。”这种情义多么深厚,家里的长辈送给儿孙的物品,多少年之后,他仍然是佩戴在身上,念念不忘。所以当我们具有孝心、具有恭敬心,我们存心厚道,对人、对事、对物同样都会用恭敬心,用感恩的心。因此,我们教导孩子,做为老师、做为父母,也是要用身教,让孩子懂得知恩报恩,懂得珍惜彼此之间的情义,珍惜彼此之间的恩义,那么他的一生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当中,对于有恩有情于我的人,他一生当中都会念念不忘。这就是《弟子规》的这句经文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今天这句经文就补充到这里,接着继续看下面的这一句,昨天有分享一点点,这是: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这句经文提醒我们,当别人正在忙碌,我们就不要去打扰对方,这是“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当一个人他的心情不好,或者他的身体欠安,这时候不要在他身边讲很多的闲言闲语去干扰人家,增加对方的烦恼,增加对方的不安。

昨天我们也有谈到,仁慈之心是在我们生活当中在在处处都体现出来的。所以如果在生活当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着想,多一点关怀、多一点体谅、多一点谅解,用礼来处事待人接物,这就不会在言语行为上和对方产生很多的摩擦、产生很多的对立。所以一个人如果他生活当中处处都能为别人着想,他一定能制造非常好的人际关系。因为礼确确实实是人与人之间非常优美的距离,一个知礼守礼、懂礼的人,必定会让人家对他的印象非常的好,他所在之处一定都是制造和谐的气氛,而不会因为他的言语行为和别人发生冲突。

我们生活当中最常遇到的,有事情要跟人家打电话。但是打电话的时候,因为不是在同一个地点,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对方正在忙什么,我们打电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譬如吃三餐饭的时间,这个时候就不要随便给人打电话,要避开;或者你知道他刚好正在忙,如果事情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急于星火的急事,这个时候你要考虑到对方是不是方便通电话。

现在的时代,我们昨天有谈到,特别是很多的工作,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很多事情,你所要牵涉到的人事物,它往往不是在一个国家、不是在一个地区,而这不同的国家可能时差是很明显的。譬如有一年在英国,刚好因为在筹备在巴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和平大会。我们有一本中英文书的出版工作,当时是牵扯到好多国家的人,有的人是在新加坡,有的人是在香港,有的人是在英国。而在这个时候,工作又特别紧张、特别急,因为所有的时间都是倒计时的在计算,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拖,一拖可能后续就会很难处理。这个时候我们虽然是很紧急,可是也要考虑到,其他不同国家的人时差跟我们差多少,是不是我们跟他一联络的时候,人家正好是半夜三更正在睡觉。特别是做电脑工作的人,常常熬夜熬到很晚,那这时候凌晨又给他打了一通电话,去惊扰他和他的家人,这样就很不好。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现在所处的时间,以及他是不是很忙,都要去替别人考虑。

有时候譬如我们在处理事情,就会想到对方他现在刚好已经是半夜了。即使事情挺着急的,我们也是等到对方的早晨五六点、六七点,才把微信传出去,或者是把讯息转过去。除了三餐吃饭的时间,还有晚上睡觉的时间,还有包括对方可能现在正在开会等等,有这些讯息,或者正在台上讲课之类的,知道对方忙,我们就不能在这个时间去特别打扰人家。包括我们要去跟别人商量事情,也是要观察一下,对方是不是很忙?等到他不忙的时候,我们再来找他进行讨论。

在生活当中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心行,这也是《弟子规》当中特别提醒我们的。任何事情都注意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能将心比心的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我们自然就会具有敏感度,知道什么事情进退应对应该拿捏到什么程度,我们就有敏锐度,就有提升。所以“人不闲,勿事搅”,这是《弟子规》在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用得上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则。

再来,“人不安,勿话扰”。特别是当一个人情绪很不好,当然情绪不好,也会带动他身体的疲劳,他们之间也会相互关联,身体很疲劳,他情绪也是很难高涨起来的。这时候可能他很需要去休息,很需要去安静下来。所以我们要察言观色,如果当对方确实非常的疲劳,而且他情绪也不好,我们暂时不要在他面前说很多话,或者是干扰人家,以免增加对方的烦恼与不安。

但这种情况我们也要见机行事。蔡老师特别提醒我们,如果说看到我们的亲人跟朋友,发现他的情绪非常非常的不好,甚至于现在的年轻人,确实身心都特别的脆弱,有时候他遇到一些事情,没有办法排遣,没有办法化解,情绪跌到了谷底,甚至于都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这个时候我们可就不能不闻不问了。因为很多人会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甚至走上不归之路,往往都是一个念头没有转过来。

这种情况是很多的。我们往年在推广《弟子规》的过程当中,那时候是比较早,大概是二00四年、二00五年,到现在也有十多年,配合蔡老师在推广《弟子规》的过程当中,就遇到很多年轻人确实想不开,因为可能人生遇到很大的打击、遇到很大的瓶颈,他过不去。我记得那时候我们经常会制作宣传片,就是老师在讲《弟子规》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播放,这个空档就会播放宣传片,这些宣传片都是特别有正能量的,它的文字、画面再配上音乐,里面的内容都是讲爱、讲和平、讲孝这些很有正能量的内容。所以我们就遇到有的年轻人他要寻短见,在这个过程当中,他遇到了《弟子规》,也看到了我们的宣传片,结果他就改变了他的想法,开始比较积极乐观的去面对他们生活当中的挫折。

所以我们想,一个人为什么会走上绝路?这往往是因为他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有人在关怀他。当一个人的生命当中已经完全失去爱,在他内心当中肯定就是许许多多的负面的能量,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爱与关怀去帮他化解他内心的痛苦。

而在美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精神科医师,大卫.霍金斯博士,他有一些研究很值得我们做参考。大卫.霍金斯博士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身体的状况,是会随着他的精神跟情绪产生强弱的起伏。所以他是用科学的方法,就把人的意识映射到一到一千的范围当中。任何一个导致人的振动频率低于两百的状态,就会使这个人的身体状况造成损伤。而如果它的振动频率是两百到一千的情况之下,他的身体就会增强,能量就会增强。这种科学研究,他所算出的最高的指数是一千,最低的指数则是一。一到一千之间,它是以十的一次方到十的一千次方来计算的。所以我们别看一跟一千,其实等级是相差很多的。就像我们以前参加考试,要考英联邦的雅思英文,有时候只差零点五,但零点五的分数之间其实就是英语等级的显著的差距。有时候你考很多次,那个零点五还是考不上去,所以等级是相差很多的。

大卫.霍金斯博士治过很多的病人,这些病人来自世界各地,有时候他一天要接触一千多个病人。他就通过实践的研究,做过几百万种数据。而且他这个调查是覆盖了在全球不同人种的范围,所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他的振动频率是低于两百,他不仅是情绪出现状况,整个身体也会出现状况。可是如果这个人他的振动频率是大于两百,他就是非常健康,身上没有病的人。所以他的研究就是意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那我们来看看,他的研究当中两百以上的意念都有哪些?两百以上的意念包括他喜欢去关怀别人,慈悲喜舍,充满了爱心,净定安乐,像这些都是振动频率很高的表现,是四百到五百。安详极乐是六百,开悟正觉是在七百到一千之间。所以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所有生病的人都是用负面的意念;换句话说,他负面的意念和他身体的健康状况是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会生病,身体会产生问题,通常都是他的振动频率低于两百。

那我们想要了解,到底这低于两百的意念都是哪些方面的意念?譬如邪念,邪念就会导致最低的频率。包括像恶念、冷漠,还有痛悔、害怕、焦虑、渴求、发火、怨恨、傲慢,这些心态都是对人有害的。包括嗔恨,指责别人、怨恨别人,频率都特别的低。一个人谴责别人的时候,这个意念只有三十,不断指责别人,这个过程当中就削减自己身体很大很大的能量。

大卫.霍金斯博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当他的振动频率是低于两百,这些人身上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疾病。很低的振动频率就会导致癌症、心脏病等等常见的一些问题。而大卫.霍金斯博士他曾经见到有一位癌症病人,已经病得很重,病入膏肓,他一看就知道为什么这个人会有这么重的病,因为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任何一个爱字,他的内心当中只有痛苦和沮丧包覆着他的全身。了解了意念跟身体的关系之后,大卫.霍金斯博士在帮助病人的过程当中,首先希望他能转变意念。当病人的意念发生转变,特别把他的意念转变到振动频率两百之上,病就好了。

这是医学界的科学证明,让我们看到意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所以一个人为什么他会得重病,为什么他会得忧郁症,像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爱,缺乏正能量所造成的。我们看看PPT当中有一个表格,这个表格两百以上都是什么样的心态。两百就是勇气肯定。二百五是中性信赖,我们不能总是怀疑,要对人有信心、有信义,信是很重要的。三百一十是希望乐观,一个人如果对于任何事情都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他很容易就能把负面的境缘转变过来,所以希望乐观这种心态也是很重要的。

三百五是宽容和原谅,能够原谅别人、宽恕别人。这也是许多宗教的圣哲所教导我们的,要原谅别人的过错,特别不要得理不饶人。像我自己本身有时候就会得理不饶人,觉得对方明明是错了,我就理直气壮,会有这种态度。但是我记得师父上人也常常教导我们,别人做错了也是对的,我即使做对了也是错的。当我们有这种心态对待别人,自然就很容易宽恕别人、原谅别人,不会从别人身上找毛病、找缺点、找原因,时时处处都能反求诸己,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这样我们才有办法跟大众和谐相处。

到四百的等级,就是理性谅解,没有不能原谅的人。你看,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达到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这种心胸该是多么宽广,他不仅能够原谅自己的亲人、原谅自己的朋友,甚至于还能原谅和自己敌对的仇人。所以能放下彼此之间的怨恨,用宽和谅解的心态对待对方,这种心态的能量等级也是非常高的。

到了五百就是爱与崇敬。世界上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一生当中都用爱来关怀社会、服务众生。像德蕾莎修女,像许哲女士等等的,她一生都是生活在爱的世界当中,一生都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当中。而一个人如果常常怀着爱与感恩,他的能量等级就非常的高,在大卫.霍金斯博士的研究当中是达到五百。

五百四是宁静喜悦,六百是安详极乐。我们可以想像,特别是像儒释道三教有一些修行人,他修证的功夫达到很高的等级,用佛门里面的话来讲,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慢慢就可以达到大卫.霍金斯博士所说的宁静喜悦、安详极乐,甚至于是开悟正觉,开悟正觉是七百到一千,这在儒家讲就是圣贤人的境界了。上古的时候,是以道治天下,这个道已经修证到了一定的能量等级。在佛门里面,七百到一千,可以说就是明心见性的圣人了,是佛菩萨。

《弟子规》“人不安,勿话扰”,我们刚刚谈到,一个人如果他的负面情绪已经达到极限了,甚至于想了结自己的生命,遇到这个情况,我们也不能见死不救,还是要特别用爱心去关怀他、帮助他。

这句经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请大家接着看下面的这句课文: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这句经文是教导我们,当别人有缺点,“人有短”,短就是缺点的意思,“切莫揭”,不要去揭穿;“人有私”,这是别人有隐私,“切莫说”,也切忌去张扬。“人有短”,“短”,有过不足之处曰短;“私”,是暗昧无光之事,私事是不能告诉别人,不能让人家知道的事情。人生在世,乾坤是一个缺陷世界,常有不足之处、常有缺陷之处,所以一个人有短处,一个人有私情,这都是在所难免的,有私事,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做为君子,他在一生当中为人处世,他是不蓄人短,也不藏人私,他不会计较或者揭露人家的缺点,他也不会把人家的隐私、私情到处张扬,这是君子在世间立身处世的风范。君子之次者,是护人之短、隐人之私,人家有隐私,要帮人家保守住秘密;人家有短处,也都尽量的要帮他委曲婉转的掩盖、掩护。如果一个人他喜欢揭人家的短处、扬人家的隐私,这是属于残忍刻薄的做法。因此,“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也是我们在言语的行为、言谈举止当中体现出对待他人的仁爱之心。水至清则无鱼,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对别人残忍刻薄。

言语在孔老夫子的教学科目当中是排在第二位,是排在德行的后面,所以言语是非常重要的。做为老师跟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当中,在孩子言语的方面也要注意多加的调教。“人有短,切莫揭”,特别是不要当面揭发人家的短处,这样让人家很难堪,情何以堪,每天可能都要见面的人,或者是我们至亲的亲人,是我们的好友,你把他的缺点到处去张扬,把他的隐私到处跟人家说,那人家还有什么脸面再立足于亲友之间。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想想看,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换位思考,就是我们自己有缺点或者有隐私,我们自己希不希望别人拿出去到处去宣扬、到处去讲?当然我们是不希望别人这样做的。既然不希望别人这样做,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

所以之前我们也学过,“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就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个人,一个是我们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人是教导我们要怎么样去做,他是给我们做出正面的榜样。可是同时恶人他也是提醒我们,让我们见到他一些缺点、过错,我们应当把它用来自我反省。所以当我们见到别人的恶,都是用来警惕自己,不能像他这样行恶,而不是直接去指责他的不是。当他看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扬人善而不见人恶,看到我们这种做法,自然也会慢慢的引发他的惭愧之心,他也会努力的修正自己的心行。因此,当我们把态度转变过来,把做法转变过来,确实是可以真正的做到修身齐家,甚至于治国平天下。

特别是当我们看到社会上存在一些问题,那我们看到在这么多年来,蔡老师带领着许多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们,也是用自己的身教做出榜样。譬如到了一个地方,发现这个地方的人们特别喜欢到处丢垃圾。像之前在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他们就会带头去捡垃圾,去把垃圾清理起来,把它整理,把这些街道整理干净。所以当看到别人所做的事情有所偏颇,学习《弟子规》的老师是以身作则,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唤醒大家的善心,唤醒大家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当我们见到别人的恶事、恶行,千万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更不能把它放在嘴上,而是要怎么样?而是要念念想着如何做出好的榜样来影响这些人。这是不把人家的过失到处宣扬,这也是做人厚道的体现。

师父上人常常教我们,“别人错了也是对的,自己对的也是错的”。很多人听到这个话,都觉得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因为可能大家平常都不是这么考虑问题的。为什么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记得之前,当有的团队老师之间存在一些意见分歧,当时意见分歧得很厉害,所以造成团体内部不能和谐。师父上人当时特别的提醒大家,即使对方是做错了,我们也要包容他,就是用包容的心跟人相处。只要他没有错得太离谱,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我们也要包容对方的过错,为什么?因为团体要以和为贵。如果团体内部造成一个风气,就是大家都互相的指责、互相的攻击,怎么可能共同努力的完成一件事情?还没有做事的时候,光是内耗就已经耗散了大家很大的精力了。

所以我们常常要秉持这个态度,别人即使是错的也是对的,自己即使是对的也是错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已经被否定了这么多年了,在社会上的人们他想错、做错、说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要能够原谅他、谅解他,知道他们也是从小没有学过《弟子规》,没有学过圣贤教育,所以才会做错事、才会说错话,所谓“人不学,不知道”。别人有一些负面的表现,其实是演出了社会的需要给我们看,就是提醒我们,社会上已经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了,我们如何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做出好的榜样。

那为什么我们即使是对的也是错的?我们跟人家在争论的时候,常常都是在争一个理字,你错了我对了。实际上就在争的过程当中,彼此之间就制造了很大的对立。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理直气壮去压倒别人,这是不对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即使是占着理,也应该要心平气和、以和为贵,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当一个人时时处处都用心平气和的心态来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能感染别人。

所以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实际上来讲,我们光是反观内省来寻找自己身上的毛病跟缺点就已经够忙的。为什么?因为可能我们旧的缺点还没改过来,新的缺点又产生了,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去看人家的短处。

再来跟大家分享几个历史上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首先我们看,唐朝郭子仪。在唐朝有一个人叫做卢杞,他跟郭子仪是同一个时代。最初卢杞在朝廷并不得志,他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只是一个小官。但是他的心术不正,虽然这个人很有才气,就是所谓有才无德,所以当时朝廷有人就给他取一个外号叫“蓝面鬼”。为什么?因为卢杞这个人长得非常的丑陋,而且色如蓝,人家都把他当成鬼一样,觉得他长得非常的丑陋。而卢杞在外表上看不出来他是非常奸诈的小人,他平常吃的饭也是吃的粗粮,穿的衣服也是穿着粗布的衣服,所以人们从外表上来看,就觉得这个人好像跟他的祖父一样,是非常有德行的人,他的祖父叫做卢怀慎。总是根据他的外表来判断,而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这个人又很有才气。

郭子仪在唐朝,他是出将入相,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这个人很洒脱,所以在朝廷当中,有一些公卿大臣彼此之间在一起也很随便,不拘小节。可是有一次,卢杞去拜访郭子仪。当时郭子仪得到皇帝非常高的礼遇跟尊崇,德宗皇帝继位尊郭子仪为尚父。

有一次郭子仪生病了,有许多的朝廷当中的文武官员都来看望他。看他的时候,他也都很随意,家人都可以随侍在旁边,他也不太在乎。可是突然听到卢杞要来看他,郭子仪马上让家人全部撤到后面去,他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穿着朝服来接待他,而且很恭敬、很有礼貌。等到卢杞离开之后,家人就觉得很奇怪,说您平常接见满朝的文武,从来没有用这样恭敬的态度,平常都是很随便的,可是今天怎么您接待这么一个小人物,就好像如临大敌,而且对他这样的恭敬?结果郭子仪就跟家人说,卢杞是形陋而心险,他外表上长得非常的丑陋,内心是很险恶的,一般人看不出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小人,小人不能得罪,小人要对他格外恭敬。为什么?如果将来他一旦得志,那就不堪设想了。为什么?因为当时他长得这么丑,如果他来看望郭子仪,郭子仪的家人看到这个人,一定会嘲笑他,就是明里暗里会有一些态度或者言语表现出对他的不恭敬。郭子仪看人非常有眼光,知道他是心胸狭窄,非常险恶的一个人。将来如果他一旦得志,你当初得罪过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对小人要加倍恭敬,不能得罪他。

后来果然郭子仪所说的话就应验了,卢杞官位就一直往上走,最后当上了宰相。他掌了权之后,在朝廷当中这些忠良,包括像颜真卿,以前我们写毛笔字最喜欢模仿的就是颜体,颜真卿写的书法特别好,这是一个忠臣。结果因为以前都曾经得罪过卢杞,后来朝廷的忠臣凡是触犯过他的,他都想尽办法把人家给整尽,个个都报复,一个都不差,一个都不漏。而只有郭子仪,因为当初他非常小心谨慎,没有得罪他,即使他做了宰相,郭氏家族也能保全。这就是一个人的远见。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是唐朝郭子仪的故事。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在明朝还有文征明的故事。这是记载在《道德丛书》当中,也是给我们很深的启发。一个人为什么能寿高福全,最后有这么大的福报、这么高的寿命,其实跟他一生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有连带的关系。文征明是为人存心特别厚道的人,他从来不揭人短,也不说人家的隐私。体现在一件事情上就非常的典型。

文征明还没有富贵显达的时候,有一次他在一个富贵人家这个地方居住。有一天主人还没有出来,文征明突然看到有一个人,一个他认识的朋友,就来到了主人家。因为当时他“卧帐中以待”,在等主人出来。这个过程当中,他突然看见这个朋友走到了富贵人家当中,非常惊慌失措的四处观看,当时他没有注意到房间当中有人。结果这个朋友一下子看到桌子上有一个黄金做的杯子,他就马上把杯子藏在他的袖子里,就把它偷走了。而这个朋友是文征明很熟悉的一个人,他们平常就认识,但这个人在偷杯子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文征明当时在房间里。

等到主人出来,文征明就跟主人非常客气的说:“我今天因为有事情需要急用一个杯子,刚刚我看到您的桌子上有一个黄金做的杯子,就想要借去我家里暂时用一下,但是您很久都没有出来,所以我已经让我的仆人把杯子带回去了。”主人也没有办法,冷不丁听到人家这样讲,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回应,所以就只好很恭敬的答应着。文征明接着又说:“您这个杯子到底是值多少钱,改天我假如没有归还你,我就拿钱来偿还给您。”结果主人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复他,还是恭敬的应诺。等到文征明回到家里之后,他就悄悄的把自己家里的田给卖了,然后把金杯按照原有的价格偿还给了主人。自始至终他都不讲这个杯子是被谁给拿走的。

像他积的阴德,都是不为人知的阴德,所以他一生当中都是用这种心行在存心处世,最后他是享高寿,而且享大名。历史上一听到文征明,都知道这个人是很有才华的人,他的名声远扬。“孙震孟为状元宰相”,不但是他自己本身寿高福全、很有名望,而且连他的儿孙也都功成名就,他的儿孙也都很贤德,享很高的官位、很大的福报。

我们从他的所作所为当中就可以看出,《弟子规》当中“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真是做到了极处。他认识的朋友,之所以会去偷杯子,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他肯定是家里有什么难处,不一定是没有什么缘由去偷的,一定是他家里缺钱,或者是有亲人生病等等的,一定是有一些说不出来的隐情。而在这个时候,他为了把人家所做的过错,替他掩盖起来。他这种存心厚道的做法,确实给自己培养了很多的福德。

因此,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很熟悉的,在唐朝时期,六祖惠能大师也曾经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可以当成我们的座右铭,“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个诗写得多么有深义。换句话说,当六祖惠能大师证悟的功夫达到了一定程度,他对于世间人的一切过恶都不放在心上,已经超越了是非对错、对立的观念了,所以他给我们留下的这首诗、偈子,我们应该要常常的读,常常的引以为鉴。

接着来看下面的这句课文: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我们要赞美他人的优点,赞美他人的善行,我们能够这样做,“即是善”,这就是行善了。“人知之,愈思勉”,当对方听到我们对他的称赞之后,他必定会更加勉力的行善。因此,当别人在做好事,即使我们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他,但是我们赞扬他的善行、称扬他的善行,让别人听闻到之后,就来效法学习,那么我们跟他所做的善是一样的善。这就是在佛法学到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随喜功德”,能够赞扬和随喜别人所做的善行。

人有善行,我们要随喜,并且在别人面前常常表彰、赞叹他的善行。当然我们知道,在这个时代要行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作恶可能有很多助缘来帮助你,而行善却常常会受到很多人的毁谤跟攻击,这种事情是常常会遇到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一点点的善行,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去勉励他。如果我们有能力,有一点微薄的力量可以贡献一点人力、物力或者财力。而当我们力量不足,也可以用言语赞美他的善行,用言语把他的优点及善行讲给更多的人听。当然,不仅是对方,听到这件事情的人,他本身也会更加的勉力,互相的勉励要来行善。因为善的力量,善的榜样能够得到更好的宣扬,让整个社会人心也都相互效法学习,积极的勉励人行善。

就像《三字经》当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他生到世间来,他的本性都是本善的。不善的则是后天环境的熏染,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才会把他不善的习性引发出来。而实际上正是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当人们听到许多的善人的行持以及善人的风范,每个人的心目当中都会生起效法和学习的心。因为这是和我们的性德相应的,我们的性德当中有许多美善的德行,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都是含括在我们本善的性德当中。

我们要形成“道人善,即是善”的良善风气,这就会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同时我们也要把好的风范记在我们的心中,就像我们学习《弟子规》的过程当中,古今中外多少圣贤君子的故事,我们都已经听过了,听到之后,就要在生活当中多去讲给别人听,去告诉别人,让这个社会上的人心目当中,也能建立起效法和学习的榜样,甚至于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他也有可以遵循的标准。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点点滴滴的善行,当我们养成习惯,总是称赞别人优点,其实这种行为也能慢慢的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朝着良性的方向来发展,这就非常的好。

在《了凡四训》当中,了凡先生有写过“积善之方”,积善之方他首先谈到,当舜王在雷泽的时候,他就看到在这之前,在这个地方打鱼的人,这些年轻力壮的人都在深潭厚泽,也就是鱼非常多的地方去打鱼;而比较老弱的人都在急流浅滩,换句话说,他所在的地方鱼就比较少。因此舜来到这个地方之前,这个地方的风气都是年轻人会欺负老弱之人,舜王看了之后,内心就非常的不忍心。但是舜王他是怎么做的?他并没有去指责这些年轻人,没有说出他们的过错,而是什么?而是他到这个地方就做出好的榜样。当舜也来到这个地方打鱼,他看到年轻人都在抢好位置,舜王从来都不讲他们的过失;而一看到有人肯礼让,把好的位置让给老人,舜王就到处的去宣扬、表彰他,希望人们都来效法他、学习他。于是到了后来,由于舜王的带动,年轻人开始都学会要把好的地方让给老人,让给老弱的人。

舜王是一代明君圣主,当他看到彼此相争的现象,难道他不能只是用口说一说就解决问题吗?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舜王是用身教来感化年轻人,来带动相互礼让、敬老爱幼的风气,而不是以言教,他是以身教。这就是古圣先王在化民成俗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

了凡先生也特别提醒我们,“吾辈处末世”,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社会风气跟上古比起来还是差得很远的,所以了凡先生特别也提醒我们,“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要“收敛才智,若无若虚”。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要替他掩盖过失,要能包容他的过失,一方面希望他真正的改过、忏悔,再来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因为我们做错事情,本来自己的良心已经知道错了,如果又有人一直指责、攻击,可能就会恼羞成怒,最后不但他过错不改,他可能会比以前更恶。所以我们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要用感化的功夫,一方面我们不要讲他的不好,让他自己生起惭愧心去改过,再来也会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

反过来,我们见到别人有一点点的好处、一点点的长处是可以效法学习的,我们就认真的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同时把他的善行广为宣扬,让大家都知道。

我们之前有跟大家分享过陶行知先生教孩子的四颗糖果的故事。这个孩子明明是去打人了,可是校长引导他的方式却是用很高的智慧来启发他的良心,最后孩子自己认错,他受到感动,自己认错,并且改正他的过失。因此了凡先生在这里也谈到:“凡日用之间”,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都不要为自己着想,而是什么?“为物立则”,换句话说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所作所为都要给世间人做出好的榜样,这是“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这是《了凡四训》的积善之方,了凡先生也是劝我们,就跟《弟子规》这句经文是相应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在宋朝有一位宰相,这位宰相他在德行上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这位宰相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在宋朝时期,王旦,字子明,从小就非常的好学。知子莫若父,看一个孩子他小时候的情况,身为长辈、身为父亲,他就知道孩子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他就断定说:他的儿子王旦,将来一定能做到三公宰相的位置。到了宋太宗的时候,果然他就考中了进士,最开始他只是在地方当了知县。而那个时候县城里面,县府衙门里面,老百姓也都传说常常会有一些妖魔鬼怪在里面闹事,所以往往都不得安宁。可是王旦要到任的前一天晚上,在衙门看守的官员就听到一些鬼在里面大声的叫,说:“宰相公要来了,我们要赶紧回避、赶紧离开。”结果这些妖魔鬼怪从此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到了宋真宗的时期,王旦在枢密院任职,后来就当了宰相,被封为太保。在这个位置上,朝廷对他是很信任,也很重用的。他在宰相的位置当了时间非常的长,而且他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从来都不会固执己见,别人毁谤他,他也从来不跟人家计较。当时一些国家重要的大事,他在任上都是参与决策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常常为国家举荐了很多贤德的人才,但是他举荐的过程当中别人都不知道,甚至连当事人都不知道。这真是宰相的德行跟度量,做这些善事、为国举才,他都是默默的在做,从来不张扬。

他做宰相的时候,寇准常常在皇上面前说他的不好,可是王旦从来都是赞叹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皇帝就对王旦讲,他说:“你虽然常常说寇准多么多么好,但是寇准却老是说你的不好,说你的短处和缺点。”宰相肚里能撑船,王旦他怎么说?他说:“我在宰相的位置上担任的时间比较长,经常处理国家的大事,要做出决断,当然难免会有很多的过失。而寇准这个人事奉陛下,他说话都非常的正直,没有隐瞒,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是既忠诚又正直的好官,所以我才一再的跟皇上推荐这个人。”宰相的心胸跟度量确实是很大,所以皇帝就对王旦更加的敬重。

他们在朝廷任职的过程当中,和寇准之间也有一些故事,可是他们之间有摩擦的时候,王旦都有很大的度量,从来都不计较,所以后来寇准也慢慢的被他感化了。寇准被免去枢密职位的时候,曾经私下请求王旦再来提拔他,但是王旦当时并没有答应,这是因为国家要提拔重要的官员,怎么可以私自来求我?他当时并没有答应。后来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这个官职,是节度使同平章事这个官职。当时寇准要去拜谢皇上,他觉得是皇帝提拔他的,结果皇上就跟他说,其实是王旦一再的推荐跟提拔。通过了一些事情发生之后,寇准觉得王旦的器量德行确实是非常大,内心里面非常佩服他。后来他也没有辜负王旦对他的信任,成为了宋朝的一代贤相。

当时有一位卢某,曾经在深夜当中送去黄金,请求王旦给他提拔做官,王旦就非常严肃的拒绝了。后来卢某非常的生气,就天天诅咒他。结果有一天他就梦见天神呵斥他,说:“王旦这个宰官,都是尽心尽力的为国家在做事情,你竟然心存恶念,天天在诅咒他,上天就会惩罚你。”果然卢某后来就受到了惩罚。

有一次,有一个人叫薛奎,他要去做江淮运使,要上任之前,他来跟王旦辞行,王旦没有谈其他的事情,只是跟他说:“东南这个地方,民生非常的困苦。”薛奎离开的时候,非常的受感动,为什么?因为他听到宰相所说的这番话,就知道宰相念念想的就是老百姓的苦难,所以真正是宰相所出的言语。

王旦平常在家里,从来没有发过脾气。有几次家人都要考验他的性子,故意要惹怒他,譬如他在吃饭的时候,就故意在他的肉羹里面放入一点尘灰,放入一点脏东西。王旦也不说话,他就只吃饭,就不喝肉羹。家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吃?”他说:“我今天不太想吃肉。”到后来家人就故意把饭也弄脏。结果王旦也不责怪他,只是说:“我今天不想吃饭了,你再帮我弄一点稀饭过来。”

他做为宰相,在朝廷当中担任要职,但是他家里从来没有去购买土地或者是房产之类的,因为他觉得子孙应该要自立自强,不应该给他留太多的财产,否则子孙到时候为了争夺财产,兄弟反目,会做出很多不义之事。等到他临终,就跟子孙说,他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清白传家,不要遗忘往日的槐庭阴德,以后大家应当要持守着勤俭持家的美德,要共同保持我们王家的门楣。”并且交代说:我死了之后,就按照僧道的,就是出家修道人的方式简单的处理后事就好。

宰相王旦他一生的行持,确实用他的身教体现出“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的风范。在朝廷当中别人一直讲他不好,但是他在皇上面前始终都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做为宰官他要举荐人才,从来不以自己的私利跟私情做为考量,而是念念的都希望为国家培养人才、举荐人才。

我们通过他的一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真正是有德行、有学问的宰官,为国家尽忠职守的风范。就如同佛门的祖师印光大师所谈到的:“一秉真诚,不被妄侵”,他真正都是用真诚心来处事待人接物。最终确实在宰官的位置当中,他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后人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真正是道人善,即是善,后来寇准也被他的德行给感化了。本来寇准总在皇帝面前说他不好,最后经过几次的较量,他也被宰相的德行跟器量所感化。

我们无论对待任何人都要用这种态度,希望把他自性当中最善的那一面启发出来,这样他心心念念都向善,他本有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可是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做,他有一点缺点毛病我们就挑剔得没完没了,他有一些好处,我们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从来都不说。如果是用这种方式来处世待人,慢慢的对于对方的潜能没有办法激发出来,反而让他可能一心想说,反正我做得再好,我在你们面前还是经常让你挑不是,那我干脆破罐子破摔,我就不要再学好。这种心态就会影响到一个人,就把他恶的方面的习性激发出来,而不是把他善的潜能激发出来。

因此,《弟子规》里面是有很深的教育哲学在其中,如果我们做为老师、做为家长,心心念念都能依循著《弟子规》仁爱仁厚之心,来培育和教导我们的后代,我们相信后代的人格,一定都能培养出非常健康向上的人格,我们老师和父母都能把孩子善的方面的潜能激发出来,我们的教育就能做得很成功。

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一节课接着来学习“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