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第32集



《弟子规》
第32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弟子规》第二十七页,我们从第五行开始看起。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这句经文是教导我们,我们在张扬别人的过失、别人的缺点,这就是行恶。因此古圣先贤都是教导我们,一定要隐恶扬善。当社会上,人人都形成隐恶扬善的风气,社会的风俗就会逐渐的转变,更不用说整个家庭的氛围、团体当中的气氛就会随之而和谐。
“疾之甚,祸且作”,当我们不但是在张扬别人的过失和缺点,而且对于别人的指责、批评又做得太过分了,最后结果是什么?“祸且作”,“祸”是灾祸的意思。换句话说,对方可能恼羞成怒,结果还会给我们自己招来灾祸。
所以当人有恶的时候,有恶心、恶行、恶言,我们内心当中不能跟他产生对立、厌恶,甚至憎恨的心态,而是要能够包容,用怜悯心来对待他。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许多人从小就没有机会接受到圣贤的教育。他做错事,他心念恶、言语恶、行为恶,我们要看成是很正常的事情,千万不能嫉恶如仇。特别是你对他的指责批评非常过头,反过来可能对方就要想办法报复。因此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是要用包容的心来对待他。特别是别人做错事情,我们也要有口德,帮他隐藏,而不能去宣扬。
当我们喜欢去宣扬别人所做的恶事、宣扬别人的过失,如果这个话传到了对方的耳朵里,一方面,他心里可能会非常的难受;再来,他把怨恨、怨仇记在心上,日后彼此之间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结果就非常的严重。所以不要背后去指责、批评别人。当然,当面指责和批评别人,也是让人很难受、很难堪的事情。有的时候,人家表面上不跟你对抗,可能背地里,他记恨在心,不一定什么时候,他想着办法就要来报复。因此无论是当面的指责还是背后的议论,在这些方面我们都要尽量的避免,不要去扬人之恶。
背后之议,有些议论你在背后讲人家的是非,尺度没有拿捏好,我们常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些事情可能峰回路转,没有几天的功夫,又转回到对方的耳朵里去了。无端的谣言,有人在其中添油加醋,这种情况也是很多见的,可能你只是轻轻的议论一下,传到他耳朵里,话可能就变得非常的难听。
这种情况,“受憾者常若刻骨”。你批评人家这些不好的言语,甚至于并不了解客观的事实,随便的发表议论,这种情况,言语就像一把刀插在人的心上一样,常若刻骨。他听到了之后,特别是如果他的修养不是那么好,特别会记仇,那对于我们讲的批评的言语,在他心里是刻骨铭心,找到机会就要报复。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冤仇,往往都是在言语不慎的过程当中所造成的。
所以我们遇到一件事情,一定要冷静客观,用理智来处理和对待,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千万也不能为所欲为。有人说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民主自由开放的时代,言论太自由,我们经常看到谣言满天飞,最后搞得人们都分不清什么是邪正、什么是是非了。这些都是言语所造成的过错,所以圣贤之人,还有我们许多的长辈、长,常常都会提醒我们,言语一定要谨慎。
有的时候我们言语不够谨慎,就像之前说的,有心非跟无心非。有的是无心非,我们只是犯了一点过错,可是有心非,这就造成了恶业。因此意气用事的行为实在是不可取,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冷静下来,不要有些话没经过脑子冲口而出,祸从口出,有的时候就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去扬人之恶。一个人很喜欢扬人之恶,到处说人家的是非、说人家的过错,可能最后给自己处处都树敌,自己还体会不到。所以我们存心一定要仁厚,不要跟人起冲突。而假如别人有很多的善行善事,我们都视而不见,从来都不去称扬他;别人有一点点小恶,我们马上就到处去宣传,这么做会折损我们自己的福报。更大的罪过就要看他本身的影响力,如果他的影响力是影响了一些团体,乃至于社会的风气,罪过就更重了。
要是每个人都只宣扬别人的恶,从来不说人的善,社会问题马上就会看到,人和人之间的纷争就没完没了。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讲一句话、做一件事情,只是我个人的行为,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千万不要这样认为,为什么?我们要能体会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它对整个社会风气都会无形当中造成影响。特别是当我们在一定的地位,或者有一定的影响力,一言一行都是社会大众效法和学习的对象。当我们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罪过不是结罪结在个人的身上,可能会跟整个社会的人民大众都会结罪。所以言语一定要谨慎。特别是当一个人他有一定的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会看到,有的人自己的言语行为不够谨慎,他在媒体当中,或者在政府当中,有许多的年轻人也都会效法和学习,负面的影响就太大了。
在《论语·泰伯》篇当中,我们也跟大家分享过一句经文,是“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雪公老人谈到,疾贫是无仁。就是俗话说的,你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也不能得罪一个小人。就像前面的课跟大家提到的,郭子仪就是一位很有远见、很有智慧的人,他在卢杞还没有当上大官掌大权的时候,他就发现这个人的心胸非常的狭窄、非常的险恶,千万不能得罪他,否则将来他要是掌了权去报复,可能整个家族的人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他很会看人,分得清君子跟小人之间的差别。因为小人心量很小,你对他有一点得罪冒犯的地方,他放在心里始终都念念不忘。而君子则不然,君子是“犯而不校”。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人人看到他,心里也都很讨厌,而他的心里也是很讨厌别人。
雪公特别教导我们,对于无仁的人,也就是他没有仁爱之心,甚至于心里非常残忍、刻薄,这样的人,我们对他表面上就不能太过分,一定要圆融、要恭敬,千万不要嫉恶如仇,否则,这种言语跟行为会造成天下大乱。
师父上人在处理一些实际的事务的时候,也特别警醒我们,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而且小人一定要给他留一条活路,不能斩尽杀绝,如果你一条活路都不给他留,最后把他惹急了,招来的报复将是不堪设想的。我们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师父常常用古圣先贤的教诲来教导我们人生的智慧。包括之前我们遇到人事上的风波,我非常清楚的记得师父上人特别教导我们,君子绝交,不留恶言。像这些都是古人教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智慧,我们要真正的记在心上。
佛家所说的忍辱,忍是对坏人。而对坏人、对好人,雪公在这里特别强调,都要一律平等的对待、平等的度化,这就是佛心了。因为在佛法当中,心量是非常宽广的,佛菩萨的心胸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间人把好人跟恶人都分得很清楚,但是有佛菩萨慈悲之心的人,无论是好人还是恶人,都是平等的教化,平等的帮助他。
雪公老人也谈到,就是在讲解这句经文:“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也谈到了几个例子,给我们很深的警醒,这些都是历史的教训。一个是从前在东观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因为看不起一个穷念书的人,一个读书人他很贫穷,人们对他就很厌恶、很轻视。可是想不到读书人后来考中了科举,就做了县官。但他是个有才无德的人,是一个小人,所以以前有冒犯过他、得罪过他的地方,他就想着要报复。因为觉得自己贫穷、不发达的时候,都是被乡里的人看不起,他当时虽然没有能力报复,但是他怀恨在心,所以等他当了地方的县官,他就开始想办法来报复。后来人们称这个知县称他为“灭门的知县”,这真的是报复得非常过分。
雪公提醒我们,办政治,在高位上的人,特别对于恶人、对于坏人就要多加的包容。譬如在从前张献忠,张献忠在贫穷的时候也是到处乞食,当时有一个女人用脚去蹴他,这是一种羞辱的动作,羞辱他的动作。张献忠跟韩信是不同的,韩信受了人胯下之辱,最后他对于以前无论是侮辱过他的人,还是有恩于他的人,他都用恩情来报答人家,有知恩、报恩、感恩的心。人家侮辱他,他觉得日后还有远大的志向,他不放在心上,也正是这种侮辱成了他奋发向上的逆增上缘。所以每个人的器量、格局、心胸,差异其实是很大的,这也是君子跟小人之间的差别。
张献忠就完全不同,这是一个奸险的小人,所以等到他后来造反,他就常常想到以前被一个女人羞辱过,于是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先剁这个地方女人的脚,这么残忍、刻薄。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情况?也是因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些历史的教训都是提醒我们,就像《弟子规》在这里说的:“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祸有的时候还不是一般的灾祸。所以我们言语要谨慎,不能到处去张扬别人的过失,特别是对待一些心胸狭窄的小人要格外的恭敬。这些都是人生的经验之谈。
请接着看下面的这句经文: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这是教导我们,朋友之间应该要互相的规过劝善。做为朋友,就有互相劝谏和提醒的义务。能做到“善相劝”,“德皆建”,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反过来,“过不规”,如果明明知道对方有过错,朋友之间又不能互相的规劝,结果是“道两亏”,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产生缺陷。因为朋友,特别是我们在学道、求道的路上,朋友的定义是同门跟同志,同门是朋,同志是友。像这样的朋友或者是同学,等于说我们都是在儒释道圣贤的教育当中在砥砺前行,不断的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与修养。在这种情况之下,做为朋友,当你看到对方有一些事情做得有欠缺,或者是对方有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发生,我们就要善巧方便的劝勉他,帮助他改过。
我们能劝人以善,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以善行相砥砺,以美善的德行相互勉励,虽未躬行其善,即使你们还没有真正的把善行落实,但是在相互劝勉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德行是在不断提升的。而我们身上的过失,如果在朋友之间不能相互规劝,即使这些过失还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或者还没有去做,而我们的德行、我们的道业就已经有所亏失了。
这句“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在之前学习《了凡四训》经文的时候也了解到,包括善,首先我们要分辨清楚,善也有真善、假善,有是善、非善,这些在《了凡四训》的训诲当中都有非常清楚的说明。所以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善恶、是非、对错,首先要能搞清楚、搞明白,判断正确的情况之下,才能劝勉。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有办法分得清楚,那就不见得能利益到别人了。
而我们看到古人,特别是孔老夫子时代,他有很多的学生都是我们效法和学习的榜样。像孔老夫子赞叹颜渊,颜渊是不贰过。为什么夫子这么欣赏他、疼爱他?就是他的德行非常值得我们效法。首先他自律很严,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自律非常严格,生活很俭朴。再来,孔子赞叹颜渊是“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渊只要听到任何一个人有善行,他马上就把善行善德放在自己的心中,而且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定要去落实。所以只要谈到贤德之士,孔老夫子都会谈到“有颜回者好学”。夫子确实是非常疼爱颜渊这个学生,对他很认可、很赞赏,因为夫子的德行学问,在这个学生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而他的学习是非常认真、踏实的,只要老师孔老夫子曾经对他有过的教诲,所说过的善德善行,他都时时刻刻认真努力的实践。善相劝,当我们有像颜渊这样好善好德的态度,自然就德皆建。
在古时候,有许多在朝为官的官员,为什么自古以来都称官员叫做父母官?因为好的官员他一定是爱民如子的,把教化老百姓、照顾老百姓当成他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像是父母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当领导人用仁爱之心很好的教化百姓、帮助百姓,做到“善相劝,德皆建”,那我们可以想像,整个社会的风气也随之而改观。特别是当今时代,如果像为官者有机缘看到《圣学根之根》,学习到《群书治要》,自然而然古圣先贤的精神与风范,都能唤醒他做父母官的责任感。
我们在《旧五代史》当中,看到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叫做冯道。关于冯道之前有谈过,这是我们在学《小儿语》、《续小儿语》有分享过。冯道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有许多偏颇之处,因此我们在学习他的生平传记要参考《旧五代史》,不要参考《新五代史》。
在古时候,圣贤之人有时候连一般的史官都不一定能分得清楚他的邪正、功过、是非。像冯道,欧阳修就没有把他看得很清楚。而实际上真正的圣贤人,为国为民,爱民如子,他也是不落行迹。人们对他产生误会,或者产生批评。但是实际上在历史的真实情况,我们如果细心的体会,会发现他们当时处在这个位置上,就像冯道,在那个时代,那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没有几位明君出现。在五代的时期,而当时他身在宰官位置,是时时刻刻都为了百姓着想。
有一次,唐明宗(也就是李嗣源),他跟冯道两个人在聊天就谈到,现在算是天下比较太平的一段日子,老百姓的收成也很丰厚,在国家边境四方也都没有什么动乱的情况发生。冯道他就藉着机会劝导君王,他说往日我在先皇幕府的时候,也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幕府,有一次我奉使中山,到中山这个地方去出使。而在路上,我走过一段非常险峻的路。走在路上,因为我非常担忧马会走不稳,会跌倒,所以我就拉着缰绳,非常小心谨慎的,一点都不敢放松,结果就平平安安的经过了这一段危险的道路。可是想不到后来当我走到了很平坦的道路,我觉得没有什么危险了,所以马的缰绳我也没有拉得很紧,想不到就在平地上摔倒了。冯道用这件事情劝勉君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因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们就有所放松,就开始懈怠放逸了,这样是不行的。
结果皇上听了之后,觉得他所讲的话确实很有道理。于是皇上又问,唐明宗又问冯道说:“今年因为是五谷丰登,农业的生产很有收成,百姓是不是能得到温饱?”即使是收成很好,但是不晓得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因此保持他的温饱?冯道就回答说:“从事农事的生产,遇到凶岁的时候,凶岁就是有许多自然的灾害,让农业的生产减产,有许多老百姓就要面临饥饿的困苦了。而等到五谷丰登的时候,老百姓也是有忧患的,忧患什么?因为五谷丰登,全天下的粮食都很丰足,对于他们来讲,必然会导致粮食的物价降下来,也就是说同样一斤米、一斤粮食,他们卖出的价钱就会降低很多。所以无论是收成好还是收成不好,老百姓都是过得很困苦的。”这是提醒君王,一定要体恤到老百姓的辛劳。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在古时候都是要靠天吃饭,如果上天降下灾殃,有许多的风灾、水灾或者是各种的灾难,直接会伤害到的就是农民,就是农业方面的收成。
我们从这些对谈当中,可以看出为人臣子的忠诚,他的仁厚、仁爱之心,无论百姓是否五谷丰登,他都会体恤到,在任何时候,我们念念都要想到百姓的疾苦。所以他就引用了进士聂夷中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非常有名,他是这样写的:“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是讲述老百姓的农业生产,他的生活。“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不照绮罗筵,惟照逃亡屋。”诗虽然说得很通俗,但是它真真切切的道出了老百姓民生的疾苦,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所以他希望君王不要每天只是交结达官显贵之人,去听从阿谀奉承的人的话,而是常常要去关心老百姓、体恤老百姓的疾苦,这才是君王应该存有的仁爱之心。
因此在士农工商,古时候四民当中,其实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最辛苦的,因此也是自古至今朝廷上下最为关心、最为重视的行业之一。于是冯道就劝勉君王,您不能不体会到这一点。皇上听了之后,他很受感动,就把冯道所讲的这首诗,还有他所说的话记下来,常常来提醒自己。
我们从这个话就可以体会到贤德的宰相的仁厚之心,更不用说他对于儒家经典文化的贡献,因为当时正是因为他主持的许多经典刊刻、印刷、流通,把它保存下来,否则经过战火之后,可能后世之人要读到圣贤的经典都会有困难的,因此他确实是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之前和因缘生老师谈到这段历史,因缘生老师也特别提醒我们说,看这样的人物,我们要参考的是《旧五代史》,以冯道为例,就不参考《新五代史》对他的评价。
我记得因缘生老师当时还提到,就像赵氏孤儿一样,一个人他在高位当中,他时时刻刻心都悬在刀尖上,这是人们没有办法体会到的辛劳。做为宰相,他辅佐这么多君王。有的君王都是昏君,你遇到昏君,你又要把老百姓照顾好,这个宰相他日子多难过。所以我们看赵氏孤儿,当时他为了保住赵氏家族的一线命脉,他必须忍辱偷生活在世界上,所以他讲了一句话,人死了容易活着难。
我们读历史,其实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什么?我们很多在团体里面的人,公司的员工也好,工作人员也好,常常会不服领导,遇到有事情要找领导的麻烦,要造反、要去抗议。我们要是读了历史,做为一个臣,能够体会到君王、领导他在上面的艰难,他用心的良苦,劳心的辛劳,这时候我们对于领导就会生起敬畏感恩的心,绝对不会因为自己一点点的私利、私心,就轻易的谩骂领导、顶撞领导。
雪公老人在讲解这段历史也有特别谈到,五代的冯道,他经历了很多个朝代,有许多人都在骂他。但是雪公老人对他有很正面的评价,不可以小看冯道,也不能随便骂他。因为在五代,相互争夺的时代,没有一个是明君,只有后唐明宗李嗣源还可以。所以冯道出来是为人民讲话,而并不是为了国君。他用悯农诗来劝国君,这是念念为了百姓着想,宁可自己落一个骂名。因此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自己也要有正确的判断,理智的看法。
所以做为人民的父母官,他确实是用仁厚之心来对待老百姓。而在隋朝还有一位读书人叫辛公义。辛公义有一次到了岷州一带,就是现在的甘肃,他在这里当刺史。刚好在当地有一个风俗,是什么样的风俗?只要家里有人染上疫病,疫病就是现在说的病毒,遇到疫情的时候感染了病毒,这一带的风气就不够厚道,他们就把病人抛弃,让他自生自灭。结果他去了之后,觉得这个事情太严重了。为什么?一个地方老百姓的孝跟义完全都泯灭了。而做为地方官,他有责任、有义务要帮助老百姓,把这种不良的风俗、不善的风俗改正过来。所以辛公义到了这个地方为官,他就主动把被丢在路旁的病人接回来,接到他自己的衙门来细心的照顾,同时也找了医生来给病人治病,一直等到病人恢复健康,才让他的家人把他接回去。
做为地方长官,他的做法感动了当地的老百姓。因为我们想想看,做为子女,如果连自己的父母生病你都把他弃之不顾,这本身就是完全没有尽到为人的本分,就不具足孝跟义。所以辛公义他就用他的德行来感化老百姓,来唤醒老百姓的惭愧之心,于是他们就赶紧都把自己的家人接回到家里奉养。把当地没有孝和义的风气完全扭转过来。后来当地的人都把他看成是慈母,当成是母亲一样来对待。
这个事情正好也影射到我们现在世界所面临的状况,我们听说在西方有一些国家跟地区,因为这次疫情的流行,感染了瘟疫的人数非常非常之多,已经完全超过了政府所能负荷的数量。因为即使医疗体系再发达,但是当染上这个病的人数达到成千上万的数量,可能连政府都没有办法招架得了。但是我们就听到有些国家地区,就是像辛公义刚到岷州当刺史,做法是相同的,他最后采取的措施就是当医疗体系不足以把所有的病患都治疗的时候,他们最后是放弃了年老、年长的人,而是拯救年轻人的生命。
我们再来反观辛公义当时所做的工作,就可以体会到中国的古人确实是存心非常仁厚,他不忍心抛弃年老的人,把这些被家人抛弃在路边的老人,都接回来照顾,请医生来对他进行治疗。中国人确实从古至今,在面对灾难的时候,都是用仁厚之心在存心的。
就像最近的几天,我们看到欧洲的疫情愈来愈严重,而中国向欧洲也提供了很多的医疗物资。因为经过了疫情的发展,中国人也总结了许多治疗疾病的经验。特别是到了最近,中国的疫情慢慢的控制住了,反而在西方的国家,疫情非常的严重,所以中国人开始也向西方国家提供很多的援助。其中有一笔是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物资,在这些物资的包装上,看到一枚红色的印章,在印章里面有一只美丽的凤凰和象征和平的鸽子飞翔在天空当中,下面就是中国跟法国两国的国旗,以及中国文化的象征天坛,北京天坛是古时候皇帝祭天的地方,以及法国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相互辉映在一起。在印章的中间就刻着两句话,其中一句是“千里同好,坚于金石”。虽然两个国家相隔千万里之遥,可是当你遇到灾难,我有能力的时候,我也是毫不犹豫的伸出了援手来帮助你,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像金石一样的坚定、坚固。这句话是出自于三国蜀汉学者的一段话。当我们交对了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谊是比金石还要坚实的。另一句话是法国著名的一位文学家雨果的名言,意思是说“团结定能胜利”。因此当我们看到别的国家的人有难,我们也把他当成自己有难一样,来伸出爱心的双手。这是我们最近刚刚看到的一则讯息。
在面对疫情发生的时候,在隋朝,辛公义就能用慈母的心,这真的是父母官,来挽救老百姓的健康,特别是之前被人家遗弃的老人、病人,他非常努力的去找医生给他们治病。可是最重要的是他的行为是挽救了每一个人的良心。因为失去生命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可是当一个人他泯灭了自己的良心,即使他还活着,也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因此,在中国古时候这些古圣先贤,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宁可饿死、冻死,他都不愿意违背道义。
之前我们曾经分享过“庾衮侍疫”,小朋友那么小,当时在瘟疫横行的时候,大人都要选择离开,而这个孩子他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哥哥生了病,染上了瘟疫,所以他就自己留下来。他跟爸爸妈妈说:“我天生就不怕瘟疫。”他留下来照顾哥哥。结果后来大人没有办法,拧不过他,只好先离开了。他留下来照顾自己的哥哥,最后哥哥痊愈了,而他自己本身也安然无恙。这真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孝子,一个友爱哥哥的孩子,他的至诚心所感,连凶恶的瘟疫都为之动容。
“善相劝,德皆建”,我们再去体会历史上的这些感人的小故事,对当今的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借鉴。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过不规,道两亏”。过不规,道两亏,当我们应当要规劝的时候,如果不去规劝,而是用一种冷漠、置之不理的方法应对他,做为朋友或者做为亲人,我们就没有尽到自己应该要尽的本分。而规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什么时候要规劝,它的方法、善巧方便,这都是我们要认真体会的,同时要抓住时机,也要有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规劝对方。实际上当我们都可以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样的态度处理问题,往往就能营造一种祥和的风气,又能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因此和为贵,处处要以和为贵。特别是一个团体,如果在团体中的成员,每个人在相处的过程当中,都能非常和睦、和谐,这个团体一定会非常的兴旺。因此,处众当中所谓以和为贵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该进行规劝的时候,就一定要抓住机会,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也要顾及他人的面子。
下面我们再举两个在古时候劝谏君王的故事。“伴君如伴虎”,一个大臣他要劝谏君王,他要有多么深广的智慧,才能够扭正国君不正确的行为。我们读到两个故事,都是特别的感人。一个是史鳅正君,就是周卫的史鳅。我们可能比较熟悉子鱼,其实是同一个人,子鱼是他的字。史鳅他在卫灵公的朝廷当中,他是当大夫这个职位。当时卫灵公也是昏庸无道的国君。当时他在任用大臣就没有任用正人君子,不肯任用蘧伯玉。蘧伯玉是很有德行的人。在《论语》当中,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的对话都跟蘧伯玉是有关系的,孔老夫子对他很敬重。
卫灵公当时就不肯重用蘧伯玉,而是任用了一个奸臣,这个奸臣叫做弥子瑕,他非常善于阿谀奉承。我们知道正人君子往往不被人接受、不被人包容,因为正人君子他说话什么都很正直,他不会去谄媚巴结别人。可是小人就不同,小人他可能到处鱼肉人民,对待人民很残暴,可是对国君阿谀奉承很有一套。所以卫灵公就很喜欢这个奸臣,不喜欢蘧伯玉。
史鳅当时看到这个情形,他就不断的劝谏卫灵公,但是卫灵公就是不肯听他的谏言。到最后,史鳅生病之后,快要死了,史鳅就跟他的儿子说:“我活着的时候不能匡正国君的过失,死了之后就不要按照正规的礼仪办丧事。”于是他死了之后,他交代家人把他的尸体放在窗户下。有个说法是放在北堂。这个做法明眼人一看就是不合常规、不合礼的做法。结果卫灵公去吊唁史鳅,他看到他的尸体放在窗户下面(也有说放在北堂,都不是放在正厅),他就觉得很奇怪,说:“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他的儿子就把父亲临终所说的话告诉了君王,因为他临终说:“我活着的时候不能匡正君主的过失,我死了也不要按照正规的礼节安葬。”结果卫灵公一听,他就非常的惊讶,才体会到他做错了。忠臣是死了都要进谏。还好这个动作最后感动了国君,于是他就任用蘧伯玉而远离弥子瑕,任用忠臣而不任用奸臣。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个事情,就很赞叹史鳅,也就是子鱼的忠君爱国的心。人都死了,尸体怎么安放,都还拿这种方法劝谏国君,你就想他忠心耿耿,为国家、为百姓这个心是到了什么程度。史鳅是以直道来事奉君主,孔老夫子曾经称赞他:“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蘧伯玉也是正人君子,他洁身退藏。孔老夫子也赞叹他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古时候圣贤君子都不跟人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有小人才为了名分、地位,为了自己的富贵跟人家争,君子绝对不会跟人争的。所以他是各有所长,无论是史鳅也好,还是蘧伯玉也好,都有他特别突出的优点。史鳅活着劝不了,死了还继续劝谏,就可以看出他的一片忠诚,真的是没世不忘,死了都不忘记要做忠君爱国的行为。古人的风范跟行持让人特别的感动。
下面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唐朝,这个大臣的忠诚也是同样令人感动,这是“金藏剖心”。唐朝的时候,安金藏是在太常工籍。太常工籍就是古时候在朝廷当中,太常是掌管宗庙礼乐的官员,太常工籍就是在太常寺乐工籍当中的人。当时睿宗还是皇太子,在朝廷里面,为了皇太子的废跟立,常常会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很多明争暗斗的行为。当睿宗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有人在诬告他要谋反。于是皇帝让来俊臣(这是奸臣)调查这件事情。安金藏大声的呼喊,他说:“我要剖心,把我的心挖出来,来向你表白皇太子是无辜的,他没有谋反。”结果问状的人还没反应过来,他马上拿着刀,安金藏马上拿着刀就往自己的身上插进去了,整个肠子都流出来,他就昏倒在地上。
结果武则天听到了这件事情,赶紧就把他接到宫里来治疗,让宫廷的太医赶紧对他进行治疗,后来经过了几天几夜才醒过来。于是武则天,她也是疑心很重的人,有的时候往往在这个位置之上,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连骨肉之间都可以相残。正是有忠诚的大臣出来伸张正义,所以才又避免了宫廷当中的内乱,这对于国家的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武后得知了这件事情她就非常感动,她说:“你看我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办法为自己说清楚,人家诬告他,他都没有办法自己说清楚这件事情,还不如像你这样的大臣。”因此一个忠臣的举措,就把可能发生的宫廷变乱,甚至会影响到天下安危的事情及时的制止了。
他为什么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为国尽忠的行为?他本身就是孝子。许止净先生在这里谈到,在他的本传当中记载:安金藏母亲过世的时候,他就一直守在母亲的墓旁守孝,亲自造石坟石塔,昼夜不息。一个孝子他对母亲的孝敬之心非常非常的深厚,他的做法也感动了天地,本来这个地方是没有水源的,要给母亲守孝,又要把母亲的后事都料理好,孝子也是特别的辛苦。结果他的真诚心就感动了天地,本来这里是没有水源的,结果想不到后来就有一股清泉从地里涌出来了。然后有李子在盛冬开花,而且还有一些鹿、野生动物都在上面游玩。这些非常奇异的自然景观,都是因为孝子的一片真诚心所感动。
后来卢怀慎听说了这件事情,卢怀慎就是卢杞的先人。卢怀慎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表彰了这位孝子的孝心。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真正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他在家能真正尽孝,他到了国家服务百姓、服务于朝廷,他必然也能以至诚的忠心做好他为人臣子应该有的本分。因此古人举荐官员,都是举孝廉。他能够孝顺,他能够廉洁,必然在出任官职的时候,他一定是为国为民的好官。因此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有听到一位长辈跟我们分享,这个故事以前有讲过,昨天再次听到这位长辈分享,心里还是很感动。为什么?一个母亲能够孝顺公公婆婆,自然她的德范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儿子,儿子不用教自然也孝顺。因为母亲平常对她的公公就非常尽孝,公公活到九十多岁,将近一百岁,都是儿媳妇跟儿子在照顾的。而公公那时候年龄大了,有时候要喝水,媳妇就拿一个小奶瓶放在公公的枕头旁边,他要喝水的时候就拿奶瓶喝几口。而且就在公公的床边都安上电铃,所以即使媳妇在厨房煮饭,只要公公一有什么事情,她马上就能来到公公的面前及时处理。
正是母亲对于长辈非常恭敬的孝心,感动了自己的儿子。后来她的公公也走得特别好,笑着走的。老人考寿终是五福之一,很大的福报,这都是儿女尽孝,对老人照顾得很好,所以老人的晚年非常的幸福、非常的快乐。儿媳妇还经常会找一些中药,炖补的当归、黄芪,还有枸杞等等的,就经常熬水给老人喝,老人一直活到将近一百岁,身体都还非常健康,就是儿女照顾得好。
结果孙子,也就是这位妈妈的孩子,看到妈妈对于爷爷这么孝顺,孙子不用教,他从小也学会了。譬如在台湾,有一种奶茶叫珍珠奶茶,后来还有一种叫波霸奶茶,波霸就是里面的颗粒比珍珠大一点。孙子出去买奶茶,第一个就是想到要带回来给奶奶喝。结果奶奶说:“奶茶太冰了,里面都是冰块,奶奶喝不了。”于是孙子就帮奶奶把冰块全部拿出来,再端给奶奶。奶奶说:“虽然没有冰块了,但是还是很冰。”于是孙子又跑去把波霸奶茶放在太阳底下,晒得温温的,然后再端去给奶奶。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说:“这个乖孙子,这么孝顺,对奶奶的照顾这么尽心尽力。”奶奶就感觉到特别的幸福。
这是母亲的身教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儿子,对于爷爷奶奶都特别的孝顺。有时候,因为爷爷奶奶生很多个孩子,这些孩子住得都不是太远。孙子每天都会观察爷爷到底到哪里去了,有的时候,他的叔叔伯伯也会把爷爷接到他们家去住。孙子一看到爷爷去了叔叔伯伯的家,他就赶紧从家里拿一点小铅笔、小礼物,就跑到堂兄、堂姐这些亲戚的旁边,然后就拿一点小礼物给他的哥哥姐姐们,然后说:“我给你这点小礼物,但是晚上我得把爷爷接回我们家住。”都抢着要照顾老人,孩子主动去做公关。当家里上上下下都能行孝,这个家庭确实是其乐融融的。
像这几天,我们也特别感恩师父上人给我们机会,可以学习怎么样给老人泡脚跟洗脚。虽然我们是笨手笨脚的,在旁边只能搭一个小下手,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学习到的是恭敬跟感恩,是尽孝所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幸福。每天晚上当我们陪着师父看完片子之后,常常是要给师父上人泡脚。当然之前也有跟大家分享过,最近的这两天看得更仔细了。觉得这个过程,真的是师父老人家非常的慈悲,给我们机会学习。首先用一个泡脚桶,把水先烧好之后放进去,平常会放一点跟泡脚有关的,像我们有时候在家里,给母亲会放一点姜,或者是放一点艾草,给长辈会放一点艾草。当然师父这里有中医师调的特别的方子,就会放在里面。
但是泡脚之前,探测温度是很重要的,以前我们看到有的人是用温度计去量,但是有时候因为人的手跟脚那种感觉,高了、低了,你直接用手跟脚去测试会是比较准确的。所以我们看到侍者先把自己的手放到水里面去试一下,会不会太烫,如果太烫,就再兑一点凉水。但真正要泡之前,还是要让师父自己的手去试,因为每个人的体感会有差异。让师父试完了之后,如果这个温度可以,才把脚慢慢的放进去。这个过程我们也学会怎么帮老人脱鞋子、脱袜子,然后再轻轻的把脚扶到泡脚桶里面去。因为刚好是冬天和春天交际,有时候早晚会比较凉,脚放进去之后,还要在腿上放一块毛巾把腿包起来。慢慢的让师父脚在里面泡一阵子,我感觉大概有五分钟、十分钟,侍者就开始把手伸到泡脚桶里面,然后用手去搓脚的穴位。
其实老人年纪大的时候,往往他的气就比较不容易达到四肢,譬如达到脚或者手。所以有时候你会摸到老人的手,在冬天或者是早晚都会比较凉,他本身的阳气不是很足,没有办法很快的达到手或者脚的部分。所以我们在泡脚的时候,同时去搓穴位,这样也是很好的效果,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等所有的泡脚、搓脚这些程序全都完成之后,慢慢的就可以把脚再轻轻的抬起来。抬起来之后,放到泡脚桶上,擦脚的功夫也是很重要的。
之前有分享过,一位高明的中医师,来自安徽的中医,他教我们在帮老人擦脚的时候,有一些细节一定要注意。为什么?因为有时候我们太粗心了,擦完了脚有一些收尾工作没做好,最后反而容易让人受寒,所以收尾这个环节也是特别重要。当脚从泡脚桶里面扶出来,就要拿毛巾把脚上的水擦干。擦干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脚趾甲之间的缝隙的水也要擦掉。所以要拿毛巾,一个个伸进脚趾之间的缝隙里面,把缝隙当中的水要擦掉,这点特别重要。因为特别是老人,如果你不这样处理,湿气会含在里面。再来,天冷的时候,因为脚趾缝之间的水没有擦干净,也容易让老人受寒。这是一个诀窍,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等小腿跟脚还有脚趾缝中间的水全部擦干净之后,就要用润肤的油开始把脚擦一遍。之前我们看到的是用精油,但是这次我们看到用的是润肤油,譬如像澳洲能够买到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的油。因为泡过的脚,上面再擦上一层油,有时候,泡过热水之后,皮肤很容易变得很干裂。当擦上无色无味的这种很健康的油,脚就不会产生皲裂、干裂的现象。
等擦完油之后再开始穿袜子,穿袜子我们也看到一点小诀窍,跟大家分享。因为老人的四肢通常是比较容易受寒的,他的阳气没有办法很好的传达到腿、手。所以我们是建议,在家里面譬如有老人在的时候,有需要照顾老人,可以去找五趾袜。我们通常的袜子是把脚整个包在里面,但五趾袜是把每个脚趾头都包在里面,每个脚趾头,就像手套一样,都能套进去。老人家最好袜子不要只穿一层,里面穿一双五趾袜,然后外面再穿一双袜子,至少是这样,他的脚才能保暖。当一个人的手脚都很温暖的时候,血气就比较畅达,人就会很健康。所以一个健康的人,你常常摸他的手和脚,绝对不是冰凉的,一定都是温温的,很温暖的。就把五趾袜先穿上,我们看到侍者功夫非常好,帮忙穿袜子的时候很仔细,一个脚趾头一个脚趾头套上去。穿好之后,把裤子再拉好,然后把鞋子穿好,整个泡脚的工程就完成了。
我们连续看了两天,也在旁边帮忙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动作。看久了,我们再有更多的实践,慢慢的这门功课就能学得很好。所以把看到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如果大家在家里每天有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泡脚,就可以参考我们刚刚所说的方法。
这段经文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请大家接着看下面的这句经文: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这谈到了财物。以前我们有学到“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都跟钱财物品有关,跟言语造作有关。这里谈到“凡取与,贵分晓”,财物的取得或者是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分辨明白。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与宜多,取宜少”,我们宁可多一些给别人,而自己则是要少拿一些,这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同时也才能广结善缘。
了凡先生在论舍财作福的时候曾经说到,包括佛家很多的修行是以布施为先,所以佛门有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摆在第一位的。菩萨六度也是,布施也是排在前面,布施其实就是舍。而修道之人,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舍的范围就非常的广泛,是内舍六根、外舍六尘,就是他的一切,所有的没有不能舍的。舍的范围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很宽广的范围。
但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一下子提高到这么高的心灵的层次与境界,怎么办?是不是还有适合我们的下手之处?答案是肯定的。苟非能然,我们可以从财上布施。先从财,财就是钱财,这是属于外财;还有内财,可以用我们的劳力来做布施。为什么要从财上先做起?因为世间人把钱财看得非常的重要,毕竟生活在世间,衣食住行处处都是需要用到钱财。可是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钱财布施和施舍出来,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可以破除我们的悭贪,一个人很吝啬,这也是很重的烦恼。为什么《论语》当中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才华跟周公一样,“使骄且吝”,如果这个人又骄傲又吝啬,“其余不足观也”,其他的就不用说了、不用看了。这句话也是从前师父上人常常提醒我们的一段话,一定要把自己骄且吝,骄傲又吝啬的习气破除。
所以舍财首先是可以内以破吾之悭,内在可以破除我们悭贪、吝啬的烦恼;而外则是可以济人之急,对于苦难众生的需要,对于人民百姓的需求,他们最急需的,我们都可以去救济他,可以去帮助他。一开始可能我们做得还很勉强,甚至于东西舍出去了还后悔很久,都说当时一转念怎么就把这么多东西都给舍出去,可能还是很难放下自己的悭吝、吝啬的心。“终则泰然”,做久了就成自然了,习惯成自然了。了凡先生也特别强调,这样做最可以荡涤私情,因为一般人自私自利的心行已经养成了习惯。任何事情,当一个事情发生的时候,究竟我们是先想到自己,还是先想到别人?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总是会做主。什么时候可以转变成大公无私?这就是我们在突破自己的烦恼习气的时候一个重大的突破了,可以把我们的吝啬、执著的心都化解掉,可以去除掉。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就是强调,我们在财物方面一定要与宜多,取宜少,在面对财物问题的时候,我们宁可多给别人一些,自己少拿一些,这样于人于己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包括凡取与,贵分晓,取、与,也包括我们家族,譬如在分东西,甚至于家庭在分财产,我们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决定。当对方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要多给多付出,自己要少拿。而当每个家庭当中人人都做出礼让的态度、谦让的态度,整个家庭的风气就会弥漫著相互体谅、相互关怀的氛围,亲人之间都能处处相让,而不会处处相争。一个家庭能做到如此,它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因为家庭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细胞。所以当家庭有和气呈祥的氛围,这个家族一定是会兴旺的。而一个国家有很多这样的大家庭产生,和谐和睦的家庭产生,社会风气自然就会随之而改变。
有许多古圣先贤确实是表演出礼让、谦让的风范。譬如我们之前学到的,周朝因为泰伯和仲雍连天下都能让出来,才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这一让,他让出了一位明君圣主,他把天下让给弟弟,也让给自己的侄子,而侄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把整个国家治理得非常安定。因此,周朝八百年的国祚,不仅仅要归功于周文王,也要归功于当初肯把天下让出来的泰伯跟仲雍。因为这一家相让、行孝的风范,带动了当时全国人民都起而效仿孝悌的精神。因此,一个人不能只看眼前,当我们肯让,就成全了德行,也成全了家庭的和睦,当然让也是积累了自己的福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道理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人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来应对事情,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而是要随顺什么?要随顺天理、随顺人心来做。因此,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是让我们真正去落实彼此相让的氛围。
有一年在欧洲,当时是在英国汉学院,师父上人就看到了家乡的黄梅戏,叫做“六尺巷”,常常就拿“六尺巷”来鼓励大家共同学习。这个节目确实是演得特别好,这是在安徽安庆的黄梅戏剧团演的一出“六尺巷”。后来我们在巴黎举办和平大会,有把它翻成英文,就在大会的期间进行播放,播放黄梅戏“六尺巷”。
这个故事特别的感人,师父上人在英国汉学院,就带着全体的师生一起看这出黄梅戏。这是发生在中国清朝时期,是康雍干盛世。当时张氏家族二三代的人都是在朝为官,从张英一直到张廷玉,这是汉族的大臣当中做到宰相的位置,在清朝是很罕见的。当时张家的老家是在安徽桐城,张家和邻居家在建房子的时候,就为了两家之间的界线问题发生了争执,彼此都不肯相让。于是张家的人就写信到了朝廷当中,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张英。
这在朝为官,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为宰相,要出面替家里人撑腰,两家的边界问题不就很容易解决吗?结果想不到,张英并没有帮助自己的家人去跟邻居争地,而是在回信当中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千里修书,从安徽桐城写信到了京城,这在古时候路途算是相当遥远。写了这样一封信来,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一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为什么不想着要相让?为什么一定要相争?“长城万里今犹在”,秦始皇当时修的长城,到了清朝长城还巍然的挺立,可是“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再大的功业也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人生在世短短的几十年,又为什么要为了这些身外之物相争?
其实张英的做法,他的动作有很深的意涵在里面。师父上人又特别点到,这是宰相让给平民,这可不是一般的让。所以他做出了这个动作、做出了这个行为之后,讲出了这样的言语,确实是感人至深。后来,家里毕竟也都是读书明理的人,收到了张英的这封回信,于是张家就主动往后让了三尺。邻居家见到这个情况,也受到了感动,他们也主动的往后让了三尺,结果两家之间就让出了一条长长的六尺巷。这就是六尺巷的故事。确实,宰相带头相让的德行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六尺巷的故事还是流传至今,以各种戏剧的形式,真的是脍炙人口,流传到后世,一直到现在,我们跟着师父上人在国外弘法,做和平工作,还以张氏家族主动相让的六尺巷做样板、做榜样。这是“六尺巷”的故事。
我们在这里再来补充隋朝的,房玄龄父亲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人,他在一个时代能成为一位辅佐君王的贤相、贤臣,其实都有非常深厚的德行支撑他。确实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才有这个福报、德行来为国家跟人民做事情。
隋朝的房彦谦,字孝冲。他特别的正直,谨守着古圣先贤的教诲,一生当中都是以身作则,特别的有操守、有德行。房彦谦做官的时候,他在政治上做出了很多对于百姓很有恩惠的事情,老百姓把他称为慈父。我们刚刚看到辛公义,老百姓把他当成慈母;房彦谦,老百姓把他称作慈父。以前的官员都是父母官,老百姓对于他们的恩德都非常的感佩,后来就立了碑歌颂他的德行。
房彦谦在做官的时候,他所得到的俸禄都是拿去帮助亲朋好友,所以家里就没有留下什么钱财物品,有的时候钱财舍到自己家都不够用了,但是他也是怡然自得,不放在心上。这是一个清官,他自己的生活所需、生活的费用,几乎比一般的老百姓降得还要低。
他就曾经对儿子房玄龄说道:“人皆以禄富”,很多人他做了高官之后,都是靠着权势积累钱财,所以做了官就贪污很多钱,这是常见的事情,而“我独以官贫”,他说我做官,官做到这么穷,家里的钱全都捐出去了,自己常常都不够用。“但是我留给子孙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清白。”后人所讲的“要留清白在人间”,那我们想想看,一位父亲用这样的身教来教化自己的儿子,后来房玄龄的官位也做到很高,他的儿子还敢贪污吗?当然是不敢的,一定是守着父亲留给他清白的家风。
蔡振绅先生评价说:把官员称为慈母或视为严父,自古至今我们常常看到,这是为官之人的恩德惠及百姓,这时老百姓就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来看待。但一般都是称作慈母跟严父,没有听说称地方官叫慈父的,比较少听,可见老百姓对他是多么的爱戴。《诗经》当中说:“岂弟君子,民之父母。”从慈父这个称号当中,就可以概括出房彦谦做官的德行,如果不是他有至德至行,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风范?因此,父母官父母官,做老百姓的父母官一定要名符其实,你得像个父母,用父母的心,用父母对待儿女的慈爱之心,来爱护自己的老百姓。
我们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当中,也学习了很多清正廉洁的好官风范,这是在我们当今时代都是非常值得效法学习的好榜样。而佛门的祖师印光大师在《德育启蒙》当中谈到清廉,也特别强调说:人生的福泽是前世所修,如果是非义而取,是食毒物。“清而不污,廉而不贪,世所崇敬,荣无加焉。”一个人能做到清廉的风范,这种德风会泽及他的子孙,也会泽及百姓。
所以一个人的德行,并不是他拥有多少的财富,或者他拥有多高的地位,才会得到人们对他的尊重。古往今来,像这些圣哲人,都是因为谨守着古圣先王所留下来的美好的品德。像尧舜禹汤的时代,君王爱民如子,他也是自己本身的生活特别俭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且在管理国家的过程当中,古圣先王都是“菲饮食,卑宫室”,自己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非常的俭朴,他把自己所有的福报、财富都用来与天下的百姓共享。用这样的德范也创造了中国古时候的大同之治的和谐景象。
我们展读中国的历史,确实是看到了非常优美的画卷。在这个画卷当中,一个时代的兴衰成败,这里面形形色色的人都是我们引以为鉴的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雪公老人希望我们要多读点历史,当我们了解历史,对当今的人生是很好的借鉴。同时我们学习《圣学根之根》每句经文,如何深入的体会它内在的精神?也是从古往今来的圣哲人的德范当中能真正的体会到。
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