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第33集



《弟子规》
第33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弟子规》第二十七页的倒数第一行开始看起: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到这句经文,今天再做一点补充。“凡取与,贵分晓”,在财物方面,无论是“取”,这是取得,“与”就是给予的意思,“贵分晓”,贵在什么?贵在要分辨清楚、明白。如何分辨得清楚明白?“与宜多”,我们宁可多分给别人一点,“取宜少”,自己少拿一点,这样才不会因为财物的问题跟人计较、跟人发生冲突,同时也才能广结善缘。我们之前学过士选让产,在家里分财产的时候,士选就具有礼让的态度。而当家庭当中有处处相让的风气,人人都不会相争,自然家庭就能和睦相处。国家也是如此,无论是皇帝还是当朝的官员,如果也都有相互礼让的德行,就能带领天下的百姓人人都相让,家家都不会因为财物的问题而产生争端,造成冲突。

“让”,虽然只是小小的动作,可是“让”是能够成就家庭的和睦,而家庭的和睦则会带来社会的安定和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而是要顺天理、顺人心。同样的,身为国家的政府官员,在财物的问题上面也要奉公守法、廉洁有守。

在古时候,周朝时期的陶答子,他在陶这个地方任官,做了三年这么久的时间,可是老百姓对他并不是很称赞。为什么?因为他在这个位置上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跟私利,而不顾及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他做官三年,家里的财产翻了三倍。可想而知,他在这个位置上,是利用自己的权势贪污了许多的钱财、物品。他的妻子是很贤德的女子,她不断的规劝自己的丈夫,但是丈夫都不听从她的劝勉。

过了五年,他的财产就愈来愈多,在历史上记载是“从车百乘”,他侍从之车有上百辆。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官员在任上,他所拥有的豪华的轿车就有一百辆,等于是这个概念。他辞官退休的时候,家族的人觉得我们家里出了这么个大官,又有权又有势,大家都很羡慕他,也很赞叹他,都来向他表示庆贺。结果就在他退休的时候,他的太太看到这种情景,就抱着自己的儿子哭泣。她的婆婆觉得媳妇的这个动作、做法很不吉祥,告老还乡本来算是衣锦还乡了,家族的人都在庆贺,只有他的太太在那里哭泣,所以她的婆婆就很不谅解。这位儿媳妇就跟婆婆说:“我的先生治理陶这个地方是家富国贫,家里聚敛了这么多的钱财,可是国家却很贫穷,人民百姓还在受苦。虽然得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可是民心已经完全失去了。无论是在上位的君王,还是他统辖的百姓,对他都很不满。”

所以一位有德行的妇人,通过丈夫这种不正确的做法,就可以预见到家庭一定会败亡;换句话说,灾祸就会随之而降临,因为他所赚取的都是不义之财。媳妇说,我要带着我的儿子离开这个家。婆婆听了就很生气,就把媳妇赶出了家门。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几年,陶答子因为触犯了国家的法令规章制度,就被降了罪,被国家、政府降罪处分。因为他的母亲年纪很大了,所以就没有给她判刑,也没有给她处死。可是儿子最后真的是家破人亡,做为母亲,年纪大了,最后又没有人奉养,这个处境我们可以想像是多么的艰难,没有依靠。后来被她赶出门的媳妇又把婆婆接过来,把她养老送终。

吕坤先生评论这段历史谈到,所谓“安危利灾”,我们确实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在高位横征暴敛、贪污受贿的时候,觉得自己得到了一点利益,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就是灾难的根源,后面的祸患就会随之而来。像这种情况可以说“此举世丈夫所闇”,有许多在朝为官的大臣都看不明白利害的关系,其实不仅仅是陶答子一个人了,从古至今贪污受贿的官员,数量也是不在少数的。

想不到一个妇人女子,她对于其中的利害关系能够观察得这么仔细、细致入微,观察得这么清楚。在家里还没有出现祸患,还没有遇到败亡的结果,她就已经看到了丈夫贪污,最后的果报肯定是不好的。后来果然不出所料,毕竟你所贪来的钱财并不是自己命中所有,而自己也没有德行享受这个福分,必然祸患就随之而来。

吕坤先生在这里就记录下来,做为做官者、为官者的借鉴。世界上有很多的先生,他之所以在这个位置上会去贪污、受贿,往往都是因为他的家人本身就是非常贪财的人,相互关联的。有很多妇人女子,看到她的丈夫做了小官,能够贪污很多钱财,她心里就很高兴,所以他就把这个故事节录出来给大家做借鉴。这是在历史上记载的陶妻泣富的故事。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句经文也体现出了官员在自己的位置当中要与宜多、取宜少。我奉献给国家社会的要多,可是不要认为,我在这个位置上理所应当就要向国家、人民汲取很多的好处,要把观念改变过来。这样自己一生就能保全,他的名节、德行就能保全。

下面我们再来分享“杏林春暖”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晋朝的董奉,董奉是古时候一位非常有名的良医,所以后世常常用“杏林春暖”来表示一个人医术高超,能帮助很多的患者,给予恩惠。杏林春暖的故事就是出自于董奉。董奉居住在庐山,因为他的医术非常的高明,他常常为人治病。特别是有许多平民百姓,生病的时候找不到医生,有人能把他的病治好,老百姓都非常的感恩。特别是董奉在给人治病的过程当中,并不收取任何的钱财。有一些人病得很重,后来董奉都把他治好了。治好了,家里的人也都很感恩,都想要回报他,董奉就让他们去种五棵杏树,种在地上;如果这个病人的病比较轻,帮他治好,就让他种一棵杏树。结果后来因为他治好的病人很多,过了一些年杏树都长大了,就变成一片杏林。

等到杏子都成熟的时候,董奉就盖了一个小仓库,让想要买杏子的人根据杏子的多少跟他换粮食,用这种方法,用杏子来换粮食。有的人在换的过程当中,他给的粮食很少,可是取的杏子很多。这个时候,旁边的老虎就会追着他,一直要他把粮食放到足够,抵得了杏子的价钱才可以。结果,他用杏子换来的粮食都拿去救济许多的平民百姓。还有一些人在路途上、在旅途上没得吃、没得喝,他也拿这些粮食去供养旅途上的人们。这个医生确实很有仁爱之心,处处为苦难的百姓着想。

他积德行善的功德非常之大,有一天他就接受到玉皇大帝的任命,给他授予“碧虚太乙真人”一个神仙的位置,后来白日飞升,这在道家来讲就是他修行、修道功圆果满,能够白日飞升,这就是道家的修行很有成就。董奉给人治病的时候,并不收取人家的钱财,而是让病好的患者去种杏树,并且拿杏子来换取粮食,粮食也不是他自己要用的,而是用粮食去救济更多苦难的人。

这其中的做法也是教化众生,让很多人在医病、治病的过程当中,也生起了行善积德的心行。董奉他不但是把人的身给治好了,把人心也教化好了。因此做为仁人君子,我们要效法董奉的行持。他心目当中没有丝毫为了自己着想,而都是为了天下的苍生谋利益。

我们现在学习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如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效法董奉“杏林春暖”做为医生的仁厚、仁德、仁慈之心,我们这一生都是为了更多有需要的人奉献自己的身心,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有意义。这句经文我们就补充到这里,请大家接着看下面的这句经文: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这句课文是说,当我们有一些事物要加到别人身上,或者是我们要托别人做事情,首先要反问自己,也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换成是我,我是不是愿意这样做?“己不欲,即速已”,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就要立刻停止了。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经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这个时候我们先要体会到,如果这个事情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愿不愿意这样?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自己并不愿意这样,我们就不可以把这种状况加到别人的身上,这就是孟子所谓的“不忍人之心”。

譬如我们不希望别人批评我们,不希望别人侮辱、伤害我们,同样的道理,我们就不应该伤害、批评甚至指责别人,要用这种心去体谅别人的需要。而在《论语.颜渊》篇当中,记载着夫子的这段教诲,这是“仲弓问仁”,孔老夫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段记载在《论语.颜渊》当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是学习《论语》,就可以看到夫子多次都有提到。

“仲弓问仁”,我们来看看雪公老人的讲解。仲弓也是德行科的大贤,是孔门当中很贤德的学生。在“颜渊”篇当中开头是先列颜子、仲弓问仁,为什么要这样编排?雪公谈到,因为仁是不容易讲清楚的,特别是古人,有的人对于仁字还没有办法讲解得很透彻、很明白。像韩昌黎说:“博爱之谓仁。”雪公老人就特别解释,爱是七情,可是仁不是属于七情,所以仁确实不好解释。

仲弓问仁,孔老夫子回答了六句,两句是一件事情,所以是分成三件事情来讲解。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一件事情。传云:“出门如宾,使民如祭”,孔子也拿古语来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我们先从第一句开始看起。孔老夫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古人所编的经典其实是给大家来学习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谁来学就给谁说,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要学。而这句是对在位者而言的,为什么?我们可以想像到,在孔老夫子的时代确实也是乱世,真的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和上古时候尧舜禹汤的盛世相比,确实那个时代就已经差距很远了。尧舜禹汤,尧舜当时是率天下以仁,百姓是从之为仁;而桀纣是率天下以暴,人民也从之为暴。

“出门如见大宾”,大宾是朝会或者会同;大祭则是祭太庙、祭天。这些事情在古时候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大事,格外的严肃,宾和祭都说大。在上位者如果懂得大宾、大祭,自然而然上行而下效,老百姓就知道出门作客以及在自家里祭祀应该要怎么做。雪公老人在这里也勉励我们,“立足当与古人争”,我们要效法和学习古人,必须讲德行,出门必须如会大宾,必须很规矩。就像我们现在出门去作客,要很讲求礼貌。特别是在国际场合,如果我们接待的是外国的贵宾,我们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形象,礼也就格外重要。

雪公谈到,因为他老人家一生都很节俭,他穿的袜子、里面的衬衫都是打补丁的,在家穿的是旧衣服、打补丁的衣服,可是出外见客或者是上台讲经穿得就非常的庄严,非常干净整洁,这是恭敬心的体现。也就是说,接待客人的时候,我们外在的仪表是对客人的尊重。而我们上台讲课,仪容庄严也是代表着我们对于学问、课程的恭敬跟尊重。所以即使是捉襟见肘,也得有规矩。

下面“使民如承大祭”,“见大宾”、“承大祭”这是国君的事,所以这个地方说如,“如”字。“使民”是说在上者出来做事,一切都要恭恭敬敬,毫不苟且。这是古人恭敬、谨慎、敬畏的态度。像祭祀的时候,有奏乐,乐生,是负责奏乐,而礼生要摆爵,要做引礼的动作等等,彼此互敬,而用人也必须要一切恭敬。雪公老人勉励我们一定要学习、效法这种精神,出了我们家的门,就如同去见客或者作客,必须要恭敬。只要做事,就如同祭祀一样,要尽心尽力的做,不要看别人做得怎么样,首先责问自己做得如何。

下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因为这件事对我们没有好处,不要用同样的事加到别人的身上,这是仁爱之心的体现。譬如我们对人的态度也好、言语也好、动作也好,你不经意的对着人,口里哼着一声,两眼望着青天,这种动作看起来是小事,可是如果别人用这种态度来对我们,我们就觉得挺不高兴的,何况是大事?这是没有恕道,有己无人。雪公说这种情况,不但是学儒没有办法成就,更别说学佛了,学佛也不会成功的,因为佛法心量更宽广,把一切众生看成自己的父母,所以不能失去恭敬的态度。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是仕于诸侯之邦。我们事情做错不要往别人的身上推,也不要怨天尤人。在家是指士大夫家,也是如此,必须要无怨。雪公在这里就举了例子,譬如在商店当文书,也必须要尽力,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雪公谈到他在战争的年代,流亡在四川八年的时间,对四川人的印象就非常好。当时的四川人人心很淳厚,非常纯朴厚道,即使是大家庭里面的佣人,他做事情也是尽心尽力。即使他要辞职,在主人还没有找到新的佣人的期间,他还尽心尽力的给主人帮佣,这就是非常厚道的风俗。

仲弓听了老师所说的话,他回答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然我人不聪明,但是对于老师夫子所说的话,我一定会遵照、奉行的。

在这段孔老夫子讲述什么是仁,其中就特别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这句《弟子规》的经文所谈到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在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当中,有一个千古之谜,我们谈到家庭关系,也是要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来对待,特别是像婆媳关系之类的。乾隆皇帝在一句联语当中曾经提到:“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公公婆婆很爱护自己的女儿,也希望她用爱女之情同样爱自己的儿媳妇,“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希望世间为人子之人,你看儿子娶了媳妇之后,往往就听媳妇的话,不太听父母的话,希望能把这种风气扭转过来,正好倒过来,以七分顺妻之意来顺亲,这样父母亲内心就会感觉到非常的安慰。这副对联也是对于普天之下共同生活的公公婆婆、儿子媳妇提出一个提醒。

家庭当中所存在的矛盾,包括婆媳之争这些问题,也是要用《弟子规》所讲的“将加人,先问己”的方式跟态度来化解。如果做为婆婆,能够把自己的媳妇看成是女儿一样来对待,这种平等的爱心就不会造成冲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于对方要用更多的爱心、更多的关怀,来化解彼此的对立跟矛盾。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一个家庭真正是家和万事兴,如果做为儿子,因为听了太太的话而疏远了父母,必然会造成婆媳之间的不和。我们之前看到有一些大家庭里面,为什么这些家庭能够这么多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世世代代都不分家,其中有一个诀窍就是“不听妇人之言”。“妇人”广义的说不只是女子,也就是说不要听从心胸狭小的人一面之词。有时候一些男生可能心量也很小,喜欢用自己的私情私利处理问题,从而激发了家庭内部的矛盾。而主持家庭事务的人,他一定要理智,不要去听从这些言语。

我们要用理智经营人生,不能用感情经营人生,否则就会产生很多的偏颇。如果一个儿子因为太太的话而疏远自己的父母,人生就会带来一些他意想不到的败相。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每天都在看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对待祖父祖母的。如果夫妻和长辈之间都有这种冲突,都不能和睦相处,他自己的孩子就学不到孝道,到晚年的时候,可能这些教育失败的果报就会现前。因此我们一定要用理智处理问题,而不能用感情。

什么是情?什么是智?有真情一定有真智,有真智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我们现在特别的有福报,现在我们有机会学习《弟子规》,学习《圣学根之根》,把圣贤人所讲述的道理,以及他们做人的种种态度,做为自己的榜样来学习、落实,我们才能用真情、真意和真智来度过人生的时光。所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当我们有理智来体谅别人的感受,就不会强加于人了。

我们再来分享一个故事,古时候的圣贤人,他们的人生都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经过千百年之后我们来学习,依然给我们很深的启发,这就是他们在人生确实是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好戏,值得我们学习。这个故事是“孟信卖牛”。孟信是后魏广川索卢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他是山东人,字修仁。他从小家境是很贫寒的,所以他放弃读书,开始从军,后来他的官位做到赵平太守。而他在为官的任上,为政崇尚宽厚和平。这个地方有许多权势土豪,遇到这样的地方官,都很收敛,不敢为非作歹。

孟信在任的期间非常廉洁,一直到他辞官之后,依然是两袖清风,家里很贫困,过着很贫穷的生活,甚至于三顿饭都成问题。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头牛,而这头牛还生了病,身体不太好。结果他的侄子看到,这做官做得回到家,告老还乡之后,连三顿饭都吃不饱,还有这样的官员。结果他侄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替他做了主,就去卖这头牛,打算把牛卖了之后,可以换一点粮食、换一点柴米回来过日子。结果他把契约合同写好了之后,就打算把牛卖了。正在这个时候,孟信从外面回来,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对买牛的人讲,说:“我这头牛身体有病,它稍微劳作一下,动一动,它身体的病就会发作,所以你买去了之后,对你来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说完之后他就转过身来责备他的侄子,并且训斥他,怎么可以隐瞒牛生病的事情?结果买的人看到这个场景,他觉得很奇怪,站在一边感叹了很久才离去。这三餐都揭不开锅了,好不容易要卖一头牛,最后他还把真相给讲穿了,还把自己的侄子给训斥了一番。

以前我们所在的地方有放生园。中国人从古到今就很爱护牛,像我们奶奶这一辈,农业社会当中都是做农耕的,对牛是特别爱护。牛为人耕种了一辈子,到老特别有感情,所以都是让它自然的送终,绝对不会吃牛肉。这老一辈人很忌讳的,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人跟牛很有感情,非常感恩牛的恩德。以前放生园就有收购了一些牛,人家要送到屠宰场的,就把它买回来放在放生园里面养着,养着这些牛。

结果有一次,负责的一位长辈,他想要恢复传统的农耕。因为古时候的农业社会都是牛在耕地的,所种的粮食也都没有农药、化肥,所以他们很想要恢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种出有机的粮食。刚好他的朋友送来一批牛,要送到放生园里面来。他就让他先试一下这些牛哪一些能种田的,一些小牛还不太会,有一些老牛,你把种田的工具往它身上一放,它会耕田的,它就会耕得很好,很有架势。小牛没受过训练,它就不太懂。等到后来这批牛送来了,一放到田里去,结果牛走了几步,耕着耕着就不动了,就不继续再去耕田了。后来把这个事情跟师父上人报告,师父上人就笑着说:“你这批牛是来养老的,不是来种地的。”当时大家都开怀大笑,后来只好把这些牛都养起来。

后来有机的农田也种得很好。当地的农民都不相信,说:“不打化肥、不打农药,怎么可能粮食能种得起来?”结果后来,果然有机农田就种得很成功,甚至于因为没有化肥农药,稻田里面的水生态特别好,里面还有很多小鱼游来游去,泥鳅或者小鱼很多。而且粮食产量也不低,每年种出来的粮食卖出的价钱,比一般用化肥农药的价钱要高很多倍。后来农民看了之后心服口服,说原来不用化肥农药也能种出很好的粮食,而且产量也高,生产出来之后,价钱也卖得好,后来也都有的人开始来跟我们学习。

其实人跟大自然之间,是可以按照传统的方式和睦的相处,你跟动物之间,跟植物之间,都能处得非常的好。后来这些牛大家也对它很照顾,本来牛都是要到屠宰场被人宰去供人吃的,后来这些牛很有福报,养在放生园里面,天天吃着青草,吃着很好的粮食,一直到老病去世,也都用传统的方法把它埋在地里,真的是非常爱护自然。这是讲到孟信卖牛的故事,我们插一点题外话。

后来周文帝听说了孟信这件事情,就对于官员这种廉洁以及诚信的美德特别的赞叹。中国古时候都是举孝廉,有这样廉洁有守的好官,当然朝廷要重用他,所以就把他举用为太子太傅,并且特别给他加封散骑常侍,一直到年老辞官荣归,当时的儒者学士都引以为荣。他具有廉洁的风范,而且真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句经文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连卖一头牛都不忍心让买牛的人受到伤害,这种仁心难怪朝廷会重用他、表彰他。

这句经文就学到这里,大家接着看下面的这一句: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我们受人恩惠,一定要记得报答人家,这是“恩欲报”。而反过来,“怨欲忘”,当别人有对不起我们的事情,则应该要宽大为怀,能够原谅别人,不要把怨恨记在自己的心上。如果我们的心上总是怀着对别人的怨恨,总是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的心里,我们的心里就像垃圾桶一样,都是装着别人丢过来的垃圾。“报怨短,报恩长”,怨恨不平的事情不要记在心中太久,过去就算了,这是“报怨短”。“报恩长”,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铭记在心,感恩不忘,而且要常常想着如何去报答别人的恩德。

佛经当中也谈到“上报四重恩”,四恩包括父母恩、师长恩,父母跟老师对我们的恩德是很大的,第三是国王恩,国主恩,第四是施主恩。人生活在世间,对于我们有恩的很多,我们常常要想着如何去报答。至于怨仇就不要挂在心上,所以报怨短,报恩长,恩要长长久久的记得,怨过去就算了,不要放在心上。

一个人如果他的内心当中常常都具有知恩报恩的心,对于人们给予我们的恩德都能念念不忘,他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当中。这种人生多幸福,光记恩不记怨。一个人如果不忘记父母、不忘记师长给他的恩德,他也不忘记众人给予他的恩德,可以想像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是非常的充实、非常幸福美满的。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是在哪里?他幸福的根基就是在爱与感恩当中。

之前江本胜博士做水结晶的实验,他就发现爱与感恩的水结晶非常非常的美。似乎爱与感恩就是宇宙的核心,这是宇宙当中最优美的语言。后来华严实验室也是做着水结晶实验,也是让许多国家语言的爱字把它贴在水的上面,让它看。结果经过实验之后,所做出来的水结晶都非常非常的美,无论它看的是哪一个国家的爱字,水结晶都呈现出非常庄严、非常美丽的结晶体。

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在哪里?幸福的根基就是爱与感恩。而当一个人一生当中始终拥有爱与感恩的心,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懂得回报,我们可以想像人生的价值就完全不同。“恩欲报,怨欲忘”,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想到去感别人的恩、报别人的恩,他是活在爱的世界当中。而一个人他处处念恩,他的心境都是处在报恩的心境当中,而人在报恩的时候,他内心会非常的充实。

之前我们跟大家介绍的大卫.霍金斯博士的研究,当一个人有爱与感恩,振动频率就非常的高;换句话说,他的正能量就很高,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确实时时刻刻要念着父母的恩,时时刻刻要念着师长的恩,时时刻刻也要念着几千年来古圣先贤教化的恩德。不仅是言教,多少圣贤人都是用身教来启发后人。我们如果真正追随圣哲之人,我们的人生也能演出一出出的非常精彩的好戏。圣哲人德行的光芒就点亮了我们的心光,让后世子孙都能真正的效法他。

我的母亲从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任何人对她有一点恩惠,她都念念不忘。所以长辈都说,这个孩子很有情,你给她一点点恩德,她到大了都还记得,特别懂得知恩报恩。母亲的心态,也是特别好的身教。

在我小的时候,这是在小学四年级,就遇到了一位书法老师,这位书法老师非常的爱护人才。当时我们转学到这所学校,书法老师就看到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对于书法很感兴趣,他就主动来教我,教我写毛笔字。当时都是一对一的教。虽然书法课在我们小学是特色课程,在课堂上都要学习的,但因为这位姜老师特别爱护人才,他觉得我很有兴趣,对书法很有兴趣,所以他就在自己家里和自己的办公室里单独教我写字。当时跟着老师学习颜真卿的字帖、学习柳公权的字帖,学了不少年。而老师的字则是颜柳兼容的,就是既有颜真卿的风骨,又有柳公权的笔法,他的字是写得非常的好。

后来我们从小学四年级就一直跟着这位书法老师练字,练到了初中三年级。这么多年的时间,老师是分文不取,都是义务的教我们写书法。可是老师的生活非常清贫,贫穷到什么程度?他的家就非常的小,就是一个又窄又小的一间屋子,里面又当房间,又当书房,又当厨房,都是挤在一起,生活特别艰难。他的女儿甚至读书都要到外面的路灯下去读书,常常是这样,就很贫困、很艰难的生活。虽然老师的字写得很好,但是他人很正直,他也不用自己的技能去牟取利益。他总是一辈子都是想着如何把学生的毛笔字教好,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因为那个时代老师的工资很低,在东北的时候,只是勉强可以维持生活,所以他根本都买不起房子的。

后来老师教了我从小学四年级一直教到初中三年级,一分钱的费用都没有跟学生收过,就这样非常无私的默默无闻的来教我们。后来我的母亲就非常感他的恩,因为母亲在我小时候,她最希望我写一手好的毛笔字,这是妈妈的愿望,她希望我读经典,希望我写毛笔字。所以在我小时候送给我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再来就是书法的字帖。只要我练过的字,她看字帖上面有,一定都买来给我练习。所以母亲后来就很感恩书法老师。刚好有一次,书法老师有一个机会可以买房子,因为他以前的屋子实在是太艰难了,那个房子太破旧了。他要买房子的时候,他没有钱,来找我母亲借钱。那时候母亲很欢喜的把钱送给老师,根本就不希望他还。老师虽然写了借条,跟我们说是借的,因为他确实家境太困苦了。但母亲后来跟我讲,她给他钱的时候,根本都不希望老师还,因为她觉得老师给予我们的恩德,这是一辈子也都报答不了的,这一点点钱又算得了什么!

我们从母亲的身上就学到了知恩报恩的态度,就是无论是对于父母、对于老师都要有这种心态。我们也看到包括母亲在给外婆送终的时候,给奶奶养老的时候,也都是尽心尽力的尽到为人子女应该有的孝道。这是母亲用身教教我们怎么样侍奉老人,怎么样报答老师。

所以恩欲报,怨欲忘,人们要是对我们有一点点的恩德,我们都永远不能忘记。而实际上,人与人难免会发生冲突。怨欲忘,我们跟人之间有冲突,就要常常用宽恕的心、仁厚的心对待这个问题。为什么?实际上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也是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也没有学过做人的道理,他才会犯下这些错误,才会和我们发生冲突。所以遇到事情我们先反省自己,如果这件事情自己没有做错,确实是对方的问题,我们也要包容对方,而不能把对方的过失放在自己的心上。

就像刚刚讲的,你天天想着人家的过失,天天想着别人如何如何对不起我们,怨恨都没有办法放下,那就等于每天都把别人最肮脏的垃圾放在自己清净的心灵当中,自己纯净的、清澈的心灵就由此受到了污染。因此,当我们肯原谅别人,其实也是原谅了自己。特别是不要得理不饶人,有时候我自己就有这个毛病,常常会善恶、是非、爱憎太过分明,容不得别人不好,这其实也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儒家教人走中庸,佛家教我们要走中道,任何事情太过了,走向极端,就会过犹不及。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学会原谅别人,所谓“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在原谅别人的过程当中,慢慢的就会改变自己的心性,而且可以拓宽自己的心量。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这个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一定那么简单,但我们从生活当中小小的冲突方面慢慢的练习,不要记别人的仇,不要记别人的过,也不要常常批评别人,像这些都是自己内心不平的表现。什么事情都要换位思考,因为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同,譬如他从小成长的过程当中,家庭就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可能这会伴随他一生。可能是成长过程里面或者家庭的问题,让他的内心无法平息,内心很多苦没有办法化解,所以他来到社会、来到团体,跟人相处才会产生这么多的矛盾冲突。

但是我们无论是面对怎样的境缘,还是要保持自己平等的、慈悲的心,要能原谅别人,看到别人的难处跟苦处,有这种心态,即使我们跟他之间怨结得很深,缘也是很不好,慢慢都能转变成善缘、转变成好缘,做到怨亲平等。怨亲平等,时间日久,日久见人心,大家时间久了,看到我们的心胸这么宽广,从来不计较过去的怨恨,对方从内心里面就会真正的佩服我们,因此心量一定要扩宽。

恩欲报,怨欲忘,自己的这种执著,只要把念头转过来,执著都会变成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要能转化,同时,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当中。之前我们在学习《根之根》前面的课程也有跟大家分享过,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这也是师父上人在弘法教学的过程当中,历经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挫折,但是在历经磨难与挫折,甚至于是别人的伤害、误会、毁谤、攻击,师父上人仍然教导我们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当中。我觉得这个话可以做为我们一生的座右铭。这里面是这样写的:“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这确实是师父上人他老人家面对逆境恶缘,从内心里面真正发出来的感恩之心,教导我们这一生当中都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一个人确实他进步最多的时候,往往是在逆境、在挫折的过程当中。所以我们要感谢斥责我们、绊倒我们、遗弃我们、鞭打我们、欺骗我们、伤害我们的人。如果常常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这些逆境恶缘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成长是无穷无尽的。它不但助长我们的定慧,强化能力,让我们能自立,而且消除我们的业障,增进自己的见识,也磨炼了我们的心志,这些都是我们在人生的历练当中所真正需要的心志的成长。因为这一生当中,当自己具有真实的智慧,也强化了这种能力的时候,我们就有真真实实的能力可以去承担更重要的使命。这是师父上人对于我们的教导、加持。所以当一个人的念头能转变过来,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我们一生当中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所有的烦恼都转变成智慧。

关于这句经文,我们现在学习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也引用历史的故事来加以说明。

我们都很熟悉宋朝的岳飞,是精忠报国的忠臣。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他为了国家忠心耿耿,最后被奸臣给陷害的故事,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他也是孝亲尊师的好榜样。岳飞从小生性就非常的孝顺,母亲生活在河北,于是他就把母亲接回来孝养。当时母亲身体不好,所以常常需要看医生,要吃药,岳飞在照顾母亲的时候,都是亲自给母亲端药端水,亲自奉养。到后来母亲过世,他也是非常的哀伤,三天三夜连水都不喝,可以看出孝子对于母亲的至诚的孝心。

他从小就是很有气节、很有修养的人,平常说话很少。当时因为家庭很贫困,他特别认真努力的在读书,对于《左氏春秋》、《孙子兵法》这些书特别感兴趣。而且他从小武艺高强,还没有成年能拉三百斤的弓,弩可以拉八石。石是古时候的计量单位,三十斤是钧,四钧为石,一百二十斤是石。后来岳飞跟周同学习武功,学习射箭。因为他非常尊师重道,周同教他的本领他都学会了,他的弓法、箭法特别的精湛、特别高超。

后来他的老师周同去世,岳飞非常感念老师的恩德,每个月他都定时的去老师的坟前祭拜,而且在祭拜老师的时候,他一定把老师教给他的本领在老师的坟前重新表演一次。我们看到忠臣必定是出自孝子之门,他在家对父母尽孝,求学对老师真诚恭敬,到了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也才能真正的为国尽忠。

在宋朝时期,最初君王对于岳飞的才能是非常赞赏的,所以当时也就很想帮岳飞的家里安顿得比较好一点。譬如给他的家里建造府第,把房子帮他安顿好。但是当时岳飞就觉得,敌人还没有消灭,怎么能顾得上自己的小家?有人问他说:“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就说:“什么时候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他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德行跟风范,他在率领士兵作战的时候,对于老百姓也是特别的爱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掳”,他从来没有伤害过老百姓。而且他对于士兵都非常的爱护,譬如有的士兵生了病,他就亲自帮他熬药,给他喝药。像这些都是他小时候侍奉母亲、孝养母亲,年轻的时候尽孝所具有的仁爱之心,所培养出来的仁爱之心。

包括他带领士兵的时候,对于将领的家人也都非常的关心爱护。如果家里的人不幸去世了,他都把后人照顾得很好。而朝廷有了赏赐的时候,他也都分给部队的将士们一起享用,从来没有私藏。当时岳家军能够这么勇猛善战,这是和他做为将军体恤下属、关怀下属分不开的。当时敌军的部队这么多,他可以用非常少的士兵,五百个人就打败对方十多万人的部队,这是说明他整个部队是非常精锐的,都是勇猛善战的将士。

后面的故事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后来他是被奸臣给陷害,用莫须有的罪名给他定案,最后被奸臣害死了。这是岳飞的故事。

这句经文我们先学到这里。

师父上人常常劝导我们,做为菩萨,他是“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不染世乐,慈悲一切”。这句话跟我们今天学的这句经文,确实是可以相互印证的,所以一个人要做到“恩欲报,怨欲忘”。一个人一生当中,人家对于我们有怨,都不要怀恨在心,真正像菩萨,他能够“等念怨亲”,怨亲平等。而且“不念旧恶”,人家过去对我有怨,有对不起我们的地方,我们从心里原谅他们。“不憎恶人”,恶人,我们能体会到他也是本性本善,只是后天习气的熏染,让他因为恶的习气蒙蔽了本善的心性。所以我们不要对恶人“嫉恶如仇”,这样也不好,对恶人我们内心里面也要体谅到,他也是从小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因为不好的环境熏染让他走到了今天,我们内心应该生起怜悯之心,而不能对他过分的憎恨。“不染世乐,慈悲一切”,这就是圣贤、佛菩萨的心行,也是我们应该要效法和学习的。

我们接着看下面的这句课文,下面是: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我们在生活当中,古时候有婢女跟仆人,现在因为社会的体制不同,但是同样的许多家庭里面也是有雇用保姆、雇用管家等等,包括司机等等,有的家庭里面也是有这些工作人员。这里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对待公司的下属要有什么样的态度。

“待婢仆,身贵端”,重要是在“端”字,对待家里的婢女、仆人,包括保姆、工作人员等等,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且以身作则,做出好的榜样。“虽贵端,慈而宽”,虽然品行端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可贵的是什么?更可贵的是要仁慈宽大。“婢仆”,“婢”是女之卑者,“仆”是办事的男子,而他们在社会当中,地位比较低的,所做的都是粗重的工作。而君子对待婢仆,一定“身贵端”,要品行端正而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虽然要这样子,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且以身作则,然而对待他们又要注重仁慈宽厚。

婢仆的日常工作往往都是用劳力在付出,我们也应该要同样的尊重他们的付出。同样的,譬如家里有雇保姆、佣人的时候,我们做为家长教育子女,也应该教育孩子,对待保姆也好,工作人员也好,也应当把他当成自己的长辈。不能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不平等的观念,看人觉得一个人是富贵之人,我就很看得起他;或者是她只是普通的保姆,我就可以经常的训斥她等等的。不能让孩子养成这样的观念,而是培养孩子的平等之心。培养平等心、培养恭敬心,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心态。所以做为父母一定要谨慎,包括在称谓、称呼当中,也让孩子从小都能恭敬,恭敬的称呼他们叔叔、伯伯。能够在一个家庭当中共同生活,这个缘分也都是非常难得,要懂得珍惜,并且多多的体谅、多多的照顾。

在汉朝有一位读书人,叫做刘宽。刘宽脾气性格特别的好,当时家人也想测试他到底会不会生气,所以就让仆人给他端进去的热茶故意弄倒。刘宽刚好是穿着朝服去上朝,结果热茶倒到他的身上,他第一个反应就是问仆人:“你的手有没有烫到?”一个人在朝廷当中为官,如果他对于普通的(我们今天说的)工作人员,这种疏忽他都能用仁厚之心原谅他、宽恕他,那么他的风范也会影响到朝廷的官员,以及社会上的百姓。

所以说一个人有地位,“贵”我们怎么去理解它?并不是他真正地位很高,而是他有高贵的心灵。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处在高位当中,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很重。这时候我们就要常常用非常谨慎的、战兢惕厉的心态,时时去体会到下属的需要,体会到老百姓的感受,我们才不辜负国家给予我们的责任、地位。以仁厚之心来存心,这是真正的高贵。所以富贵不是看他是不是很有钱或者很有地位,而是什么?是人格的高贵,是“人敬者贵”。当我们的行为让每个人从内心里面都尊敬、都感恩,这才是真正的高贵。

许多来到我们家庭的佣人也好、保姆也好,他们也都是来自比较贫困的家庭。如果他来到我们家庭当中,我们能够给予他更多的爱护,甚至给他很好的教育,对方确实会感恩一辈子。

我们就曾经看到有一位老师,这位老师他是华严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就是待人非常的宽厚。有一些家里的保姆,以前来帮他照顾母亲的保姆,他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特别的爱护,所以到后来保姆对他都非常的感恩。我们遇到这些人,要能爱护他。对于保姆、佣人,用一种关怀的心来对待他,同时也藉着机会把圣贤教育、传统文化介绍给他。只要我们真正用心,让许许多多人的生命,都有机会接触到圣贤教育智慧的光芒。这种智慧是可以点亮每个人的生命。等到缘分尽了,当他离开这个家庭,他回想这段时光,他也会感觉到内心当中的温暖跟感恩。蔡老师也特别提醒我们,要让每一段因缘结束的时候,都是留下非常美好的、温暖的回忆,而不是里面充满着抱怨、冲突。

后梁有一位贤德之人,叫做崔棁。崔棁考中了进士,做官做到太子宾客。崔棁生性就非常的孝顺,而且对于晚辈后生都是谆谆的教导,非常的爱护人才。平常跟大家在一起,他的言语很少,但是他的仪容是非常的端庄、肃穆的。平常他在对待仆人、对待佣人的时候,也是以礼来对待他们。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非常能体会到仆人、工作人员的辛苦,所以有时候天气很热,或者是天气很寒冷,他都很注意要照顾好他们的身体。

有一次他梦到自己的寿命,一个人的寿命往往是有定数的,崔棁在梦中就有人带他到一个房子里面,就有人跟他说,因为你一生都是在断恶修善,做了很多好事,也积了很多的阴德,所以“加引三十八里”,崔棁他就知道自己的寿命是六十八岁。他六十七岁的时候就退下来,到他六十八岁果然就寿终正寝。

崔棁他的一生,首先他非常的孝顺;再来,他能够爱护众人。他平常说话很少,可是对待仆人、对待佣人,都以礼来对待他、教导他。可以说是正而慈,就是说他立身很端正,本身就是以身作则。可是同时又能以慈爱之心来对待佣人,真正是做到“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蔡振绅先生说:人每以为,人们都以为佣人、仆人对我应该有礼节,而我对于仆人就不需要礼节。但是崔棁即使对佣人,他也是非常守礼的。因为“礼”是五常之一,“常”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也不管我们是处在任何地方,无论我们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礼是时时不能离开的,而且要用之得当。因此,我们看到崔棁对待仆役、对于仆人的做法,就可以体会到《弟子规》这句经文的含义,首先要做到身贵端,同时要慈而宽。

在我们生活的过程当中,有时候遇到长辈对我们有特别的关怀,内心都会感觉到特别温暖,也特别感恩。记得有一次,我当时是不小心感冒了,身体非常的不舒服。刚好有一位长辈来到我们住的地方,他就注意到那个时候我有点感冒,整个人精神就看起来不太好。这位长辈他很会关怀别人,他平常说话说得很少(这是比较年长的一位长辈,平常他话是很少的),可是当时他注意到我们身体不好。因为平常他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很严肃、很有威严的感觉,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就发现他心特别的细。因为我们是晚辈,他看我们一边还在工作、在学习,一边还要顶着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还在坚持工作、学习,他看了就挺不忍心的,然后他就教我们说你喝什么样的茶,或者吃什么样的东西,对于消炎、对于治感冒效果非常好。然后他很仔细的教我们,这个茶要怎么煮,煮了每天要喝多少,就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很仔细的跟我们讲了一遍,而且是提醒了我们很多次。

本来我们生了病也不太注意,但是看到长辈这么关心,后来就有老师问我说:“你需不需要每天喝一罐煮好的茶?”于是我们就照着他的建议每天都喝一大罐,就喝到整个人出汗。因为平常大家都很熟悉红茶、绿茶,但是对白茶可能大家不是特别的熟悉。实际上像福建的白茶,特别是年代比较长的,时间比较长的白茶,它是有一定的消炎的效果。所以后来我们就遵照他的建议,每天就喝一大罐白茶,煮出来的白茶,后来果然感觉它消炎的效果确实很好,没过几天感冒的症状也就消除了。

所以我们看到,当有长辈用慈爱、关怀的心来对待晚辈、对待下属,我们内心真的是感到特别感激,也特别温暖。

孔老夫子在《论语.乡党》篇当中,也有一段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雪公老人为我们讲解了这一段的经文,首先雪公有谈到……雪公老人他老人家一生对于传统文化、儒释道圣贤教育的贡献是非常之大的。首先他是孔德成先生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在战争的年代当中,他老人家护持着孔门当时唯一的命脉,这是孔子正宗嫡传的后人,陪护着他一直走过战火硝烟,然后一直护送他来到台湾。在这个过程当中,雪公老人一生对于儒释道的圣贤教育,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让传统文化的命脉得以保存下来。特别是我们在学习《弟子规》、学习《圣学根之根》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地方引用到了《论语》的经文。《论语》上百种的注解,如果我们从浩瀚的注解当中再去摸索,确实要走一段很辛苦的路,可是雪公老人的讲解,直接就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我们在很多理念、认知上遵循正确的方向,就帮我们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雪公在这里首先也有谈到,我们真正研究学问,要从认字、知音开始。这也就是最近的几年当中,师父上人也有在强调文字、声韵、训诂学,这都是传统汉学的基础,我们确实要从基础开始学起。雪公谈到,一个字,譬如它二十多种的说法,换一个地方解释的意义就完全不同,而且是要根据《说文》、《尔雅》,并且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对于它的句读也要掌握。包括作诗,我们日后会学到《笠翁对韵》,至少我们也能简单的写对联、写诗,这都是学习汉学的基本功。包括作诗一波三折,知道这个就好作。再来要有节目、章法,否则就是乱凑。

雪公在汉学方面钻研得非常深。包括佛经的科判,我们曾经看过《华严》,《华严》的科判整整一本书,章法特别的条理井然。所以整个《华严》从第一句到最末句一气而成,书也是如此。不过《论语》因为是孔子谈话的记录,有同有异,我们必须要有真实的认识。

“厩焚,子退朝”,“厩焚”,厩就是国家的马棚,在里面养马的。例如家里称房屋,庙称大殿。国家的马厩,有注解说孔子在代理相事,有的注解认为是孔子家里的马厩。这有不同的说法,到底是哪一种,当然也很难确定。雪公谈到,虽然有《周礼图考》,也不能尽信。孔子对于殷礼虽然是了解,但是他不跟人讲,为什么?因为没有证据,殷的后人也无法证明。周朝时候的马是拉车的功用,不是用来作战的,所以孔子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退朝之后他首先问说:“伤人乎?”有没有伤到人?他没有先问马,而是先问伤人了吗?这段经文古来也有不同的句读、不同的注解方法。另一个句读法是:“伤人乎?不,问马。”“不”要念“否”,“不,问马”。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也很顺,但是自古以来以前面的说法居多,也就是说:“伤人乎?不问马”,这个说法是居多的。古时候的注解有不同的讲法,雪公老人在这里就为我们做了分析。换句话说,孔老夫子他就是有仁厚之心,所以当“厩”,就是国家的马棚着火的时候,孔老夫子首先关心的是有没有伤到人,而不是先问马怎么样了,这也是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

下一句经文: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如果我们仗着权势威逼别人服从,虽然他是口服,而心不服。因为你有权势,他不敢反驳,可是他内心里面却是“心不然”,不能让他心服口服。而唯有“理服人,方无言”,以理来服人,对方才能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这是教导我们,不能用权势、财力、地位等等去压别人。“理”,有的地方是解作“道”,有的地方解作“义理”,所以“理”可以看成是道义、道德之谓。

孟子曾经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君子他是以德行仁,来感动天下,而不是以他的威势。因此古圣先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以德行来治理天下,而不是以权势跟地位强迫人们服从。因为以势服,人的心是不服气的,只是表面上顺从,那可能是表面上毕恭毕敬,因为你是领导、是长官,可能我们离开之后,他就换成另外一张脸了。如果别人尊重是这么表面,就应该好好的反省反省,这是不得民心、不得人心。因为这是“選势服人”,这种尊重是很虚华、很表面的,而我们其实是要真正追求实实在在的人生。

包括领导者,确实在团体当中也要注意这一点,我们用人,也不能说今天喜欢这个人就重用,明天不喜欢他,即使他有能力,也打压他。这种势服人,终究是没有办法赢得人心的支持和归顺的,而是应该遵循着道,“理服人,方无言”,这样才让人心平和。要用爱敬、关怀,才能让整个团体的气氛愈来愈祥和、愈来愈和善。不仅团体是如此,就是国家也是如此。

因为今天时间到了,下一节课我们还继续学习、分享这句经文,来看看在历史上,这些国家同样也是不能用权势跟武力赢得人心,都是要“理服人,方无言”。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分享、来学习。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