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

第4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好,刚刚我们谈到周姓的堂号。接下来我们看到周姓的历史人物。按照时间的先后,我们看到第一位周瑜。周瑜跟我们昨天也谈到的三国时代的几位将军名人,也有很深的关联,昨天我们谈到孙权,孙权的手下,最为人所熟知的当然就是周瑜了。周瑜的字叫做公瑾,昨天我们也谈到名跟字的关联,这个瑜跟瑾其实都是美玉,很漂亮的玉,所以经常名跟字会有互换的情况。我举一个例子,刚好也在同一个时期,也在东吴阵营,有另外一个人,他的名跟字刚好跟周瑜周公瑾颠倒,这个人大家也很熟悉,他的亲戚是很有名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他有位堂兄就在东吴阵营,叫做诸葛瑾,就是周公瑾的那个瑾,诸葛瑾字子瑜,所以他的名跟字刚好可以颠倒。我们有一句成语叫做握瑾怀瑜,也就是形容这个人他的品德很高洁,就好像瑾,好像瑜一样,如此的洁白,如此的美好,这个也是称赞我们品德高尚的人常用的一句成语。
好,所以周瑜字公瑾,他是三国吴国的名将,曾经联合刘备共同抵御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而大败曹军。这个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赤壁之战。当然我们读《三国演义》小说的情节,它铺陈得非常的活灵活现,有一个桥段我印象很深刻,就是诸葛亮跟周瑜他们各自去思考怎么样来破曹操的连环船,两个人就提起了毛笔,各自在手上写下那个计谋,然后两个人同时打开手掌,然后相视而笑,因为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在手上都写了哪个字?火,就是要火烧连环船。当然这是小说的情节,历史的原貌不一定如此,但是也因为《三国演义》的铺陈,让后来很多的世人都喜欢三国时代,都喜欢三国的人物。周瑜对于诸葛亮其实是又爱又恨,因为他自负甚高,但是诸葛亮往往又略胜一筹,所以他自己很感慨,说过一句话,说老天不公平,“既生瑜何生亮”。由这一句话,后来我们也创造了一句成语,叫做瑜亮情结,也有这样的一个说辞。民间有一个说法,当然是比较夸饰一点,因为诸葛亮三番两次都能够猜透周瑜的心思,结果周瑜内心的愤懑抑郁,最后导致他吐血而亡。这个是民间的说法。所以有一部歌仔戏,就叫做孔明三气周瑜,也是从这个桥段延伸出来的。
我们看到第二位,第二位名字叫做周昉,念作三声,是唐朝很有名的画家,而且以画肖像画佛像著名。当时有四位并称为人物画的大家,周昉是其中一位,我们看到另外的三位是,顾恺之,陆探微,还有吴道子。四位里面,应该以吴道子的名声最为响亮。所以现在如果在古董字画的市场里面,如果能够有吴道子的画作,那价格就非常的高昂。所以吴道子的作品能够保留到现在的其实也不多了,但是仿作的很多。所以昨天我们也聊到,如果要去收集古董字画,或者是要做投资理财,其实古董字画风险是蛮高的。
好,第三位周敦颐刚刚我们也讲过了,所以我们就跳过去。
第四位是北宋著名的词人,叫做周邦彦。周邦彦他因为精通音律,所以他对于音律非常的娴熟,所以他自己能够自创曲调,而且他的文字也非常的温柔婉约,所以在当时被称之为格律派的健将,所以他的填词都能够配合音律的高低,节奏的急缓,所以唱出来特别的优美动听。
讲到这个,我就要请教大家,我们在写诗的时候,我们都说写诗写诗,对不对?那词呢?我们比较少听人说写词,叫做填词,对不对?那为什么要叫做填词?因为在五代、两宋的词,它的旋律基本上是大家可以通用的,所以我们看到那个词牌,什么《菩萨蛮》、《声声慢》,它代表的就是一个旋律,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去拿这个大家通用的旋律,你自己去填那个词,所以它叫填词,而不叫做写词的原因是这样。填词基本上就是要配合旋律的高低,这样子你唱出来的字,才不会因为音阶的高低而声调变易。
我举个例子,在台湾民谣,有一首台湾民谣叫做天黑黑。不是孙燕姿唱的那首。天黑黑大家会唱吧?来,各位,不会没关系,或许你听过,对对。我们如果用念的,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着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你用念的是这样子对不对?那请问它怎么唱?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着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用念的跟唱的基本上是一样的,那个旋律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字它的声调要配合那个音阶的高低,因为它才不会被音阶给影响它发声的准确度。所以基本上如果是比较高的音阶,梭拉西,梭拉西,当然我们要填一声的、二声的字,它才会往上扬;哆来咪是比较低,对不对?所以我们大概要填三声、四声的,才能够符合它那个声音的特质。它要精准的去配合旋律,所以难度就在这边,不是你随心所欲想要怎么填就怎么填。当然也可以,可是你唱出来的时候就会走音,那个字的发音就会被影响了,是这样子。
所以我想各位在这边,年轻的朋友也很多,我想要请教大家,在现在的流行歌坛,一般,一般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也就是先谱好曲了再来填词,还是我先创作了歌词再来谱曲?其实两种都有,但是哪一个比例比较高?先有曲再来填词。所以就跟古代我们在填词的情况,大致上是相同的,都是先曲后词。
好,我们再往下看到下一个姓氏,吴姓。吴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七,其实上古时期就已经有吴姓了,有一支是舜的后代,有一个有虞氏。虞跟吴在上古的发音是很接近的,所以舜的后代里面就有了吴姓。另外一支来源是颛顼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吴权这个人物,所以吴姓的子孙,也有一支是从吴权衍生而来。另外一支是少康时候,有一位神箭手叫做吴贺,所以后来也有一支也是从这个吴姓。
另外一个说法是吴姓从姬姓而来,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怎么说?刚刚前面我们也提到古公亶父,他是周部落周民族的首领。古公亶父他有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叫做季历,很有才干,而且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姬昌,姬昌是谁?就是周文王。姬昌出世的时候,出生的时候,天有异象,所以古公亶父就属意,他的这个领袖的位置,以后要传给他这位孙子,要传给姬昌。太王事实上三个儿子,前面的大儿子跟二儿子叫太伯叫仲雍,他也知道他的父亲古公亶父想要传给姬昌,如果是由这两位儿子来接领领袖的位置的话,很难传给姬昌,所以如果要这样的话,就必须由姬昌的父亲季历来接位,才能够顺理成章把位置传给姬昌,所以这两位兄长就主动的让贤,一起南下荆蛮来到了长江下游的地方。当时因为长江开化较晚,没有像中原的文明这么的灿烂,所以当两位来到了比较落后的江南地区的时候,因为引进了中原的文化,所以就被当地的少数民族推举为君长,而且号称叫句吴。太伯往生之后,就由他的这位弟弟仲雍继续即位。周武王后来推翻了商朝,然后仲雍的第三代子孙周章,就接续成为句吴的领袖,也接受了周武王的册封,所以就改国号为吴,就把句吴就简称叫做吴了,所以吴立国的渊源就是从这里而来。
到了仲雍的第十九世吴寿梦称王之后,就建都于江苏的吴县。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原本要继承王位的,但是他不愿意接受这个王位的继承,所以就逃到了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代就分成两支,因为季札没有接王位,所以就独立在延陵这个地方开展一支。在政治上的话就是有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等,他们父子又接续当吴的国君。所以就在吴也分成了在国都的这一支,还有延陵吴氏的这一支,所以就逐步的蔓延,开展。
刚刚提到,古公亶父因为想要传给姬昌,所以在儿子的选择上面选择了季历,而没有选择两位比较年长的儿子,其实这个故事到了后来,也有重新搬演过一次的状况。这个故事就是清朝的皇位继承,就是康熙皇帝,他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也有一个说法,就是康熙因为喜欢乾隆,他觉得乾隆很乖巧,因为乾隆出生的时候是养在皇宫里面的,所以康熙,就是乾隆的祖父,亲自带着他读书,把他带在身边,所以他发现乾隆这个孙子是可造之材,如果能够让他即位当皇帝,一定可以安定天下。所以他内心有这样子的想法,好了,如果真的要让他这个孙子接班,那他儿子里面要挑谁来继承他的皇位,就一定得挑雍正,这样子才能够顺理成章。所以最后雍正的出现,能够继承王位,其中有一个原由,据说就是模仿了古公亶父挑选姬昌为接班人的这个例子。当然那一段的故事也是风风雨雨,但是其实也是伴随着腥风血雨。如果各位有读过这一段历史的相关的材料,即便是小说,即便是电视剧,你大概也能够体会出其中的一些当时惊心动魄的感觉,因为几个儿子都觊觎这个接班人的位置,所以互相倾轧,甚至于互相的拉党结派,完全不顾兄弟情谊,也就是杀红了眼。所以呼应刚刚我讲的那个状况,对不对?如果是在大家大户里面,豪门世族里面,最可怕的是谁?兄弟。所以帝王家这种兄弟阋墙的例子比比皆是。
好,我们再往下看,吴姓的迁徙,这个资料也请各位就自己参看。那我来特别提一下第二行的这个地方,这个吴姓也蛮早的向海外发展,甚至于有一个说法,我只能说这是一个说法,没有办法很详细的来考证了,因为这个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说吴姓有一支在东渡到日本之后,然后又演变成为日本皇室的渊源源头。当然这个说法,可能日本同学有不一样的见解。我们日本同学还没回来,对不对?或许我们可以再请教他,他们在日本接受的教育、历史的说法是怎么样,这个是我们在民间有此一说,大家也就参考一下。而且这个吴姓在于海外的发展不只在日本有开枝散叶,我们再往下看到第四行,季札的五十世孙吴权也在越南建立了王朝,建立了一个吴朝,所以它在越南其实也蛮有地位的。其他的部分就请各位自己参看。
我们看到第三个,堂号。堂号,我们有一个堂号,姓吴的堂号是延陵堂。延陵是一个地名,刚刚我们提到,季札不愿意接受王位,所以他逃到了延陵这个地方来耕种,所以后来的吴王,就索性把延陵这个地方就册封给了季札,让他这个家族在延陵可以安居乐业,可以开展。当时吴国他们的王位继承,它跟中原的惯例不太一样,他们是幼子继承,而不是长子继承。所以刚刚我们提到,季札他是兄弟里面排最幼的这一位,所以以他们当时的继承的惯例是幼子,所以原则上第一顺位应该是这个小弟来继承,可是他不愿意,所以才有后面的这一些事情发生。
除了吴国的继承制度是幼子继承之外,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原则上也是幼子继承。这个好像是南方的民族比较有这样子的风俗。那大家就在想,为什么是幼子继承?为什么不是长子继承?中原国家的思惟可能跟南方不一样,因为南方虽然说天然资源很丰富,但是南方因为文化开化得比较晚,所以他们对于卫生,对于饮食,还有健康的照护,就没有像中原这么的发达,所以经常早夭。所以为了要让这个领袖可以稳定接班,所以他要挑最年幼的,年幼的继承之后,也就是说他已经经过了比较危险的,譬如说年幼的时候经常会夭折,但是如果他已经经过了那个夭折的时期,他已经可以稳定生长了,他在接位之后,可以有比较长的时间来主导国家的政务。所以基于稳定,所以他们大致上都是挑幼子,而不挑长子,因为长子继承,通常他都是年纪比较大了,才继承这个领袖的位置,那在位的时间短,所以也可能会有一些施政没有办法连贯的状况。但是反过来说,年幼继承的国君,通常会受到权贵的把持,我们看到汉朝,有很多年幼的皇帝即位的时候,通常都是谁干政?外戚干政,那事实上是母后,就是母后的娘家,因为他年幼,爸爸也不在了,因为爸爸不在他才可能即位,所以通常都是听妈妈的,妈妈背后的娘家势力,就会进入到这个政权里面来,所以幼子即位也有这样子的风险,就是受到很多的干扰,所以各有利弊。
我们再看到延陵堂,因为季札以贤德著名,刚刚我们提过了,他谦让,让他的兄长们即位,所以他在延陵发展,所以后来季札的后人,就以延陵他的封地做为堂号,称之为延陵堂。
历史名人的部分我们来看第一位,在战国时期很有名的一位军事家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昨天也介绍了两位很有名的军事家,两位都姓孙,孙武,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孙子,《孙子兵法》的作者,另外是他的后裔子孙,叫做孙膑。在战国时期,很有名的军事家还有这一位叫吴起。如果有读过国中的这一篇课文,应该就不陌生,“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应该还有印象吧?可能版本不一样了,吴起据说因为他很重视他自己的事业,事业心比较重,所以后来妈妈往生的时候,他居然拒绝回去奔丧。所以后来就在历史上被记了这一笔,说他是不孝子的代表人物。当然各人的角度不一样,如果是以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因为他身为国家重要的将领,他有他的职责,所以他坚守他的岗位,其实也是情有可原,不同的角度来做理解,也就有不同的解读。吴起是一位很有名的军事家,他其实在早期的时候,也曾经在孔门学习,也曾经在孔门门下学习,后来发现孔门的思想可能跟自己的志趣不合,所以就离开了孔门另求发展,所以在军事的成就上面也很有成就。不过你看到我这边所写的他的简历,他待了好几个国家,先到了鲁国,又到了魏国,最后到了楚国,在楚国最后就被杀,所以他最后是在楚国往生。
吴起还有另外一个可以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事情就是,我们都听过《春秋左传》,昨天我也提到过,我自己本身就是研究《春秋左传》,《左传》的作者是谁?在传统的典籍里面都说,《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明应该是跟孔子时代差不多,年龄比孔子稍晚的一位鲁国的史官,所以据说因为由他编撰,所以这本书才叫《左氏传》,才叫《左传》,所以用左来代表作者的名姓。刚刚我也提到近代的一位国学大师,钱穆,钱宾四钱先生,他有一个说法,其实他这个说法也是从清朝人的说法开展而来的,他认为《左传》的最后的这个定本是吴起,他说是吴起写的。有一个很坚实的理由就是,因为吴起他是卫国人,他是卫国的什么地方人?左氏人,就是《左氏春秋》的那个左氏。所以清朝人还有钱先生认为,就是因为他是左氏人,所以他编写了《左传》,就用他家乡的名号来称这本书,所以叫做《左氏传》、《左氏春秋》。而且在《左传》里面,大部分都表彰他在战争的记载,是特别突出的,吴起又是军事家,所以如果由他来撰写的话,也就跟《左传》的特色不谋而合,所以有了这个说法。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事实上是可以再讨论。第一个,钱先生说因为他是左氏人,所以用他家乡的地名来做为书的名称。但是请各位留意一下,在先秦的文献里面,如果要冠上这本书的名号,从来没有过以地名为名号的例子,对不对?《老子》这本书,因为作者是谁?老子;《孟子》这本书作者是谁?孟子,《韩非子》这本书作者是谁?韩非;《晏子春秋》,虽然说不是晏子写的,可是因为它讲谁的故事?晏子,对不对?即便是到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他编这本书,它也是因为出钱的人是吕不韦,所以冠名叫《吕氏春秋》,从来没有用地名的例子。如果我们再把时间往后推一点,到了汉朝,汉朝倒是有一本书,是用地名来冠名的,就是淮南王刘安编的一本书,叫做《淮南子》,因为他的封国叫淮南,所以他用淮南来当作书的名字,可是不要忘记了,它已经到了汉朝。所以在先秦里面我们找不到第二本书。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用这样子的证据力主吴起是《左传》的作者,恐怕是禁不起考验。
再来,如果各位对于《左传》这本书稍稍有翻阅,有一些理解的话,《左传》里面,非常强调的一个观念,一个德目,就是礼,礼貌的礼。军事家吴起,虽然说在《左传》里面,也有很多军事的记载很精彩,但是《左传》里面描写战争的过程,它不是只描写军事的布防军事的谋略,不是,它着重的是战争之前的形势,跟战争之后的变化,而不是全力在描写战争的过程。如果今天作者是一位军事专家,他应该会把重点摆在什么?摆在战争的过程,对不对?我左军怎么布置,右军怎么布置,我中军如何分为两军,然后去包围敌人,应该他要去着重描写这个部分,才比较合理。而且以一个军事家的态度,他会特别去凸显出礼这个字吗?我个人倒是觉得可能有一点点出入。
我自己有一个想法,我觉得《左传》的作者应该不是吴起,吴起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四方,他大概也没有时间去整理这么大部头的文献,《左传》有五十几万字,不容易。所以我个人是觉得,另外一个可能性可能高一些,而且他也是在《左传》传递的这个序列里面,他也是其中的一位,我猜应该是荀子,荀子的可能性可能是比较高一点的。因为荀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字,就是礼。而且荀子他是三晋人,他是赵国人,他曾经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担任过祭酒,所以他的学术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他可以看到稷下学宫里面的很多的史料。后来他离开齐国之后,来到了南方的楚国,依附春申君黄歇,昨天我们有提到他,所以他也来到南方,而且后来在黄歇在位的时候,他曾经当过兰陵令,那个兰陵就是前一阵子很流行的,大陆连续剧兰陵王的那个兰陵,担任县长。所以后来黄歇往生之后,他就被罢官了,也一直待在楚国,所以最后荀子是在楚国往生的。所以他在北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他都曾经待过,而这两个国家是当时保存文献最完整的国家,所以以天时、地利,他是最有可能掌握充分的史料来修撰《左传》。所以又跟他的中心思想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应该草创还是左丘明,所以保留了左氏的这个名号。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定本,应该是经过荀子的整理,他有足够的时间,而且有他自己的学生一起来帮忙整理。所以可能的情况会比吴起更合理一些。这是我个人的心得,在这边跟大家做分享。
第二个吴姓的一位代表人物吴承恩,他的小说就很知名了,《西游记》。后面这两部也是讽刺小说,也是很有名,也都在清朝的时候被创造出来,《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第四部,吴沃尧有一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两部书其实都反映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士大夫他的丑陋的面貌,还有社会很怪异的一些现象,所以读这两部书,大致上就可以了解清朝末年腐败的状况,还有老百姓他们心里的状态。我们就简单的把吴姓的人物做一个说明。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七个姓氏郑姓。郑姓的话,在台湾谈到郑姓,大家会想到哪一位人物?郑成功,所以他跟台湾的渊源是很深的。郑姓的历史的原由我们来看一下,郑姓在目前中国大陆是排名第二十三的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郑姓出自于姬姓,是周王室的后裔,为什么?因为周宣王曾经封他的弟弟姬友在郑这个地方,所以后来姬友就成为了郑国的第一代的国君郑桓公。周幽王的时候,因为郑桓公担任司徒,他看到了周幽王很昏庸无道,所以郑桓公就向当时的太史请教自保的方法。周幽王,我们昨天在写西周的诸王的世系的时候,还有印象吧?幽王已经到了西周的最晚年了,再来就平王东迁了。周幽王那个时候会如此的昏庸,在史书里面都告诉我们,不是他坏,是他受了别人的影响,受了谁的影响?红颜祸水的影响,谁呢?褒姒,对不对?这个说法,我想很多在座的女性应该会抗议吧?在中国传统的史官里面总是这么认为,君王是受了影响,受了小人的蒙蔽,受了奸权当道的干扰,有些是受了红颜祸水的拖累。所以你看,三代的灭亡都脱离不了红颜祸水。夏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夏桀,旁边有一位红颜祸水,谁?妹喜。我们在《史记》里面写法是妹妹的妹,喜欢的喜,妹喜。然后商纣王的身边也有一位红颜祸水,谁?妲己。然后周幽王呢?褒姒,对不对?古代的史官,我个人是觉得很不公平,总是把这个罪过推给一个弱势的女性身上,其实就是自己糟糕,在找借口而已,对不对?
那我们再往下看,郑桓公请教太史自保之道,太史认为在东方,在洛水以东,黄河以南,有一块土地很富饶,而且交通很便利,所以郑桓公就听了太史的建议,将他自己的家属还有重要的财产就安置在这个地方。所以后来果不其然,没多久之后,犬戎就打入了当时西周的国都镐京,所以在历史上称之为犬戎之乱。当时周幽王就遇刺身亡,所以他的儿子平王就东迁到了东都洛邑,也就是刚刚我们提到,太史所讲的那个地方附近的一个大都,当时的陪都,就迁都到了这个陪都洛邑,就是后来我们所讲的洛阳那个地方。那他自己因为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族人财产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但是他自己本人,在犬戎之祸的时候也遇害了。他自己的儿子也顺利到达了东方,就是郑国的第二代国君郑武公,郑武公东迁之后也励精图治,稳定了地盘。往生之后,就由他的儿子郑庄公即位。
《春秋左传》开头的第一年,鲁隐公元年,就讲到了郑庄公的故事。大家应该有读过郑伯克段于鄢这段故事吧?这个故事,我在学校上《左传》课的时候,这个故事我大概要讲整整两堂课,因为这个故事不是它故事本身的问题,它其实里面也有一些人性的问题。
郑庄公的母亲,我们姑且称之为郑妈妈好了,郑妈妈她头胎就生了郑庄公,可是郑庄公出生的时候,一般我们都说叫难产,在《左传》里面,它称呼这种情况叫做寤生。因为寤生,所以这个郑妈妈受到了极大的惊吓,所以因此就讨厌这个儿子。好了,我来请教大家,我们在座有很多女性,虽然说未必有生育的经验,但是你也听过长辈们说过,假设寤生是难产,难产是怎么样的情况?一般我们孩子如果平顺的出生的话,是头要先出来,那常常因为胎位不正,他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那当脚先出来的时候怎么办?他经常会卡在产道,会造成母亲跟孩子都非常危险,那以前没有办法剖腹,在早期的时候没有办法剖腹,那只能够看稳婆,看这个产婆有没有办法去改变,去化险为夷。所以在当时有这么一个说法,在台湾早期也有一个说法,说这个女性生孩子,如果生得过就可以坐月子了,传统坐月子的话就是煮麻油鸡。如果生不过?就是往生了,就是六块板子钉了棺材,就上山头去安葬了。所以生产是很凶险的。所以假设如果寤生,像我们法师说的是难产,化险为夷,好不容易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基于做母亲的一个角度,我请问大家,你会特别珍爱这个孩子,还是会去厌恶他?很难说对不对?因为没生过,我也曾经跟我的学生做过这个讨论,大部分的女同学都认为说,应该会特别爱他,因为是妈妈我冒了九死一生才生下这个孩子,很不容易,所以应该会很爱他吧?可是这个郑妈妈却很讨厌他,这个好像有点违反普遍的心理状态。但是也有这种例子。
我的老师他也做了另外一番的考据,他认为这个寤生,在历史上还有别的例子是怎么样?就是妈妈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寝睡觉还挺着大肚子,结果一夜醒来肚子不见了,孩子已经呱呱坠地了,在旁边蠕动,不哭不闹。在历史上有好几个例子是这样。
所以如果是这两个情况,各位猜猜看,或者是你自己感受一下,哪一种惊吓的程度更高?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如果是难产,你已经有心理准备了,最差的情况就是跟孩子一起永别了,对不对?那第二种情况是,你突然之间我的肚子不见了,孩子已经生出来了,感觉好像第二种的惊吓程度比较高。可是大家也会觉得很奇怪,孩子有那么好生吗?如果你今天是什么,不是头胎,如果你生的第五胎、第六胎,可能真的也蛮好生的,可是也没有好生到那个程度吧?睡一觉,打个嗝,我不好意思讲放个屁,打个嗝就生出来了,有那么好生吗?但是历史上真的有这种文献记录。这个也很有趣。
我自己有另外一个解读,这个也是我自己想的,不过因为还没有很正式的去找资料。寤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面有个说法,就是梦中说话,讲梦话,说梦话。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个孩子,他可能是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这种例子有没有?有,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不是一出生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吗?也是有,对不对?所以这种惊吓程度也蛮高的,一个孩子生下来居然会讲话。所以这个当然有趣,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来讨论。
这个郑妈妈生下了这个长子之后,总而言之就很讨厌他。后来又生了另外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共叔段,很喜欢这个儿子,为什么?因为长得很帅,然后后来身体又很矫健,武功又很好。所以这个郑妈妈,虽然说是两个孩子的亲生母亲,可是就特别钟爱这个小儿子,厌恶这个大孩子。可是大儿子已经被爸爸册封为继承人,可是这个妈妈不死心,三番两次要郑武公撤掉他太子的身份,由这个第二个儿子来当太子,以后可以顺利接班。好,这个爸爸还是坚持不可以。到最后爸爸往生的时候,最后还是由郑庄公即位了。可是妈妈有没有死心?没有,她先跟她大儿子郑庄公说,好,你弟弟你也好歹给他一个地盘,让他可以分封,他自己以后的家人可以在那边繁衍生息,也可以做个大夫。郑庄公说,好吧,那就顺从母亲的意思,就给他一个地盘。可是有了这个地盘之后,这个弟弟共叔段就开始有了异心,想要发展,然后不断的壮大自己,想要扳倒他的哥哥,自己即位当国君。而且问题来了,妈妈还从中帮助他。怎么说?因为在发展的过程里面,大臣不断的跟郑庄公建议,国君啊,你这个弟弟,现在发展的势力愈来愈壮大,你应该想个办法处置他。郑庄公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没关系,没关系,最后他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也变成很有名的一句谚语,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郑庄公讲他弟弟。到了最后郑庄公掌握情报,他知道他的弟弟已经要叛变了,而且都掌握他要发兵的日期。然后他的弟弟起兵要来攻打国都,攻打国都,他的妈妈居然当内应,要做什么?要打开城门,让她这个小儿子的部队可以长驱直入。但是郑庄公是一个非常精明干练的人,他早就已经掌握情报,知道他的妈妈要当他弟弟的内应,而且他也知道他弟弟哪一天要起兵造反,所以他先下手为强,让他弟弟离开他自己的地盘之后,他自己的地盘也被策反。糟糕了,所以这个共叔段这个弟弟,就变成夹在中间,打国都,已经妈妈被软禁起来了,要回到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地盘也已经改旗易帜了,所以最后敌不过郑庄公的大军压境,只好出奔跑到卫国去了。所以这个故事就是大致上是这样。
这个事情之后,郑庄公面对他的妈妈,他生不生气?他当然气,妈妈,我也是你的亲生骨肉,你偏心怎么会偏心到这种程度?你要让弟弟有地盘,我也照你的意思了,你今天居然要联合弟弟把我推下国君的宝座,而且把我推下来之后,恐怕你也不可能留我一条性命,妈妈你这么做太过分了!所以后来就把他的妈妈软禁到另外一个城池,而且当众说了一句话,说我跟我的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这句话很重,不到黄泉不相见是什么意思?就是在生的时候我不愿意再见她。可是郑庄公是一个孝顺的人,他是一个孝子,他讲完之后马上就后悔了,可是君无戏言,怎么办?他有一个心腹,了解郑庄公对于这件事情他很懊悔,所以他就假借机会,然后要借时机来劝郑庄公,而且要帮他解套。有一次,他这个心腹得了郑庄公的赏赐,他就把那个肉包起来,要带回去孝敬他的母亲。庄公就说,这个肉当场你就用掉就好了,为什么要包起来,怎么回事?这个心腹大臣就说,报告国君,我的母亲从来也没有享用过国君的御膳房所煮的美味佳肴,我要把这一份包回去孝敬我的母亲。郑庄公说,哎呀,孝子,孝顺!你还有母亲可以孝顺,像我已经没有办法孝顺母亲了。就这句话,逮到机会了,所以他就跟郑庄公说,国君,你讲这句话什么意思?其实他明知故问,他就是要让郑庄公自己讲,所以他就把什么不到黄泉不相见这句话就跟他讲了。然后他这个心腹大臣就说,报告国君,简单,我帮你想一个法子,什么法子?我们挖地道,挖地道挖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不是会有地下水吗?那地下水的颜色是什么颜色?黄色的,所以是黄泉没错,那您从这一头进去,您的母亲从另一头进去,两个人在地道里面见面,那不就是黄泉相见吗?庄公一想,好!就这么安排了。所以后来母子两个人就在地道里面相见,出来之后,两个人都很开心,都很高兴,因为能够化解母子的这一段纠结。所以他讲其乐融融,其乐泄泄,就是讲这一段。
可是这段最后最末,《左转》的作者还留了一个尾巴,他说在经过了这些风风雨雨,母子化解恩怨之后,他说“遂为母子如初”,什么叫做母子如初?如初就是他们母子关系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这一段故事最开头的时候,郑妈妈生了长子寤生,因为她寤生,所以恶之,讨厌他,恨他,所以母子如初就是回到那个阶段。所以什么意思?就是妈妈还是不喜欢这个儿子,可是郑庄公已经释怀了,毕竟孺慕之情,所以他已经释怀了,他不恨他妈妈帮弟弟要推翻自己。所以后面这五个字意味深远。所以到底真正的有没有和睦不知道,但是我们从这句话可以大概嗅得出来一些味道,很有趣。
好像跑远了。来,我们再往下看,所以郑国的郑庄公这个故事很有趣,而且郑庄公他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我个人觉得,昨天我们谈到不是有春秋五霸吗?其实春秋的第一霸应该就是郑庄公。我们经常讲到曹操的时候,我们都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历史上,第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是郑庄公,比曹操早了一千多年,所以他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中原霸主,但是很可惜,他没用被选进五霸里面。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既然像老师讲的这么的雄才大略,为什么没用选进去?很有趣。
我们昨天讲到春秋五霸对不对?再简单的复习一遍好了,好吗?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对不对?各位如果对于中国的历史有个概念的话,请你看一下这五个国家的方位,齐国在现在的山东半岛,他在中国的东边;晋国在现在的山西省,所以基本上是在中国的北边;秦国在现在的陕西省西安那一带,所以在中国的西边;楚国在现在湖北省的宜昌那附近,所以在中国的南边;宋国呢?宋国在河南的商丘,所以基本上在中原,所以各位有没有了解为什么是这五霸了?为什么?你有没有发现为什么不是六霸,为什么不是四霸,为什么不是七霸,偏偏是五霸,为什么?因为它暗合了五行的思想。五这个神秘数字影响中国非常的深远,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聊别的。所以为什么是五?而且他配合东南西北中,就是因为要符合这个五。
好,那你说东南西北,这四位霸主名正言顺,没问题,宋襄公算什么霸主?如果各位对宋襄公的事迹有了解的话,他在《左传》里面最有名的一战就是泓之战,跟楚国打了一仗,当时楚国沿着泓水两军对峙。这么对峙下去不是个办法,所以后来宋国就派了信使过河,就跟楚国说,这样好了,要么就是你往后退,我宋国大军过河,我们在南岸打一仗,不然的话就是我宋军往后退,你们楚军过河,到河北岸来我们打仗,不然这个两军对峙也不是个办法。然后楚国说这样好了,不然你往后退,我们过河。所以就准备好了,宋军往后退,楚国要过河了。宋国的大臣跟宋襄公说,报告国君,过河的时候是最没有防御力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攻打它,就可以轻松得胜了。宋襄公说不可以,我们正人君子怎么可以干这种事情!不行,结果后来就让楚军上了岸,上了岸之后要整队,要排阵势。大臣又跟宋襄公说了,报告国君,赶快我们趁他还没有整好队,我们赶快打他,我们一定能胜利。宋襄公说不可以,我们是正人君子,怎么能够这么偷袭人家?等到楚国的部队整好队,两军交锋,谁输谁赢?宋国大败,宋襄公自己还受了伤,一年之后就往生了。看起来好像没有很厉害对不对?可是谁喜欢这个调调?不好意思,我跳脱出来,我没有批评的意思,谁喜欢这个调调?儒家喜欢这个调调。所以在刚刚我们提到这个五霸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汉朝的时候,白虎观会议的时候被定下来的。各位都知道,在汉朝的时候,儒家是思想的正宗,所以儒家认为宋襄公强调仁义,所以五霸中央的那一霸就挑了宋襄公。可是如果我们就一个战争的本质,它应该是怎么?它应该是寻求机会,能够获得最大的胜利。所以原则上,大臣的建议是没有错的,因为我们今天是战争,而不是其他的事件,所以应该要把握机会。所以这也没有谁对谁错,但是总而言之,后来在汉朝定五霸的时候,中央的这一位就选了宋襄。而为什么不挑郑庄?因为儒家讨厌郑庄,当时的儒家认为,郑庄公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臣犯君,以下犯上,所以不选择他是基于这个考量。这个也没有什么对错。总而言之,就有这样子的一番过程。所以我们五霸的这个选择,事实上也是暗合了五行的思想。
好,我们再往下看,第二个,迁徙分布。这个部分也请各位就自己参看一下,我们来看到这一大段的倒数第四行,刚刚我们提到了,在台湾谈到郑姓,大概就是郑成功最为知名。郑成功他经营台湾其实时间很短,因为他在台湾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然后就往生了。最后是由他的儿子郑经来接棒,来统治台湾。到了他的孙子郑克塽的时候,就被清朝给征服了。当时征服郑氏政权的,清廷委派哪一位来征战?这一位就是施琅,施琅的儿子叫做施世纶,施世纶在好多年前,在台湾也有一部连续剧,就是讲施世纶的故事,我记得应该是华视的连续剧,叫做施公案,还是施公传奇?那个施公就是讲施世纶,施琅的儿子。施琅其实他最早是谁的部将?他是郑成功的部将。因为他来到了台湾之后,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这个可能要去查一下,后来施琅的父亲、兄长被郑成功抓了,然后后来处决,施琅一怒之下就潜逃回了中国大陆,然后也沉潜了一段时间,后来慢慢的也在官场上有了一番的地位,最后在康熙帝要收复台湾的时候,就选用施琅来当作统领。所以这也是一个很矛盾的缘分,就是因为历史上面的这些小的事件,可是串联起来,却导致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如果当年郑成功,没有对施琅的父兄有这样子的过程,施琅或许还留在台湾。当然或许还是会收复台湾,可是可能是别的人来收复台湾,那整个历史又不一样了。所以有的时候,历史的偶然其实也有它的必然。反过来,历史的必然常常是因为历史的偶然,因为一些小的事件串联起来,所以导致了不一样的结局。
我们看到下面的堂号,郑姓的堂号第一个有安远堂。在汉宣帝的时候郑吉为侍郎,当时因为外患常常来骚扰边境,所以后来汉宣帝就任命郑吉为司马,司马就是顾名思义是掌管军事的,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部长,所以他为了用郑吉去守护西域,所以他任命他为西域都护,而且封为安远侯,所以郑吉的子孙就以安远侯这个爵称,为自己立了堂号。
第二,博经堂,这个也是在汉朝时候,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儒家大儒者郑玄,郑玄当时博览群经。一般大概只能够通一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像我,我专门做《春秋左传》,大概这辈子皓首穷经,就是只能够读懂这一本,现在也是读懂皮毛而已,所以我们要专治一经,其实都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投入。可是郑玄不一样,他博览群经,经文家,古文家,三礼三传,包括《诗》、《书》、《易》他都精通,所以如果我们要讲中国的经学发展,在汉代首屈一指的就是郑玄了。因为他博览群经,所以他的后人,就以他的伟业立了堂号,叫做博经堂。
第三,荥阳堂,荥阳,那个应该念三声,荥阳,这是一个地名。因为在汉朝的时候有荥阳郡,郑姓大部分都是在这边聚集,而且从这边开展,所以就以这个荥阳做为堂号。
再来我们看到后面有历史名人,历史名人的第一位是元朝的剧作家郑光祖,他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最有名的就是倩女幽魂,倩女幽魂后来也改拍为电影,大家应该都有听过这部电影,未必有看过,因为那应该是二、三十年前的电影,女主角王祖贤,也是在香港、台湾的演艺界算是冻龄的美女,所以也是脍炙人口的一个剧作,也是一部翻拍的电影。
第二位郑和,郑和也是很有名的郑姓的名人,他是明代的航海家,本姓马,小字叫三宝,本来是回族人,后来入宫担任了宦官,后来随着燕王起兵,这位燕王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我把那个名字写一下,这个字念作ㄉㄧˋ,不是隶书的隶,应该念作ㄉㄧˋ。
我们看到郑和,他因为跟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起兵有功,所以后来他就受到了燕王,这个明成祖的重视,后来还册封他为三宝太监,而且由他制造舰队,然后七次下西洋。各位可能对于七次下西洋,这个概念好像没有办法很具体,很难想像,根据这个史料,还有考古沉船的遗迹被挖掘出来,当时最大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最大的舰队,船只,最大的船只有多长,各位猜猜看?很难想像,一百二十公尺,木造的帆船,一百二十公尺,高度差不多现在的楼房五楼高。他一艘舰队上面可以住至少一千人的官兵。可以想像,而且他不是一艘出去,他是舰队,他出去都是几十艘舰队,所以他行经的地方,如果是没有开化的,或者是没有见过世面的那一些民族,他看到了这些船只吓坏了,所以他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根本马上就是心悦诚服,献上贡品。所以他到什么地方去补给,宣扬国威,基本上都是没有遇到任何的反抗。七次下西洋最远曾经到达非洲东岸,非洲东岸,就是以我们现在的国家的话,他最远到达索马利亚,就是现在海盗猖獗的那个地方。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吗?木造的帆船,当时只能够用指南针,简单的航海图,他可以到达非洲东岸。所以中国在明朝的时候是全世界航海技术第一的,可是后来为什么被西洋超越?就是因为后来明朝也实施海禁,清朝我们昨天也讲到,在康熙的时候也曾经实施海禁,所以没有办法把海上丝路的这个光辉继续传承下去,所以导致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我们就被超越了,而且远远的甩在后面。
如果各位在小时候有听过这个故事的话,应该有听过《天方夜谭》的故事吧?里面有一个辛巴达的故事对不对?里面有个主角叫辛巴达,有印象吗?有一个说法,说那个辛巴达其实就是郑和。所以那个辛巴达,因为辛巴,辛巴,他们说就是从三宝那个音转过来的,三宝太监郑和转过来的。有此一说,大家参考一下。
再来,郑成功就大家都知道了,他的父亲叫郑芝龙,其实原本是海盗,后来就被明朝政府招安,所以就册封为将领。后来郑成功就继承父业,甚至于后来就主导了反清复明,在海外建立据点的功业。这个在我们台湾影响也很深远,包括地名,也有明郑时期的遗迹,包括很多的文化,很多的制度,也都在明郑时期所建立起来的。
第四位,郑板桥,他是清朝时代的书画家,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最有名的一幅字就是难得糊涂。这句话感觉好像很稀松平常,那为什么难得糊涂,很多人都把它奉为生活智慧的圭臬?其实人人都很聪明,其实大家都很聪明,所以反而难得的是什么?该糊涂的时候你该糊涂。有的时候我们就太斤斤计较,跟人家争名夺利,甚至于锱铢必较,都必须要你争我夺。这有的时候糊涂一点,让人一些,其实受惠的还是自己。因为我们台湾话有一句话说,天公疼傻人,对不对?旁人也在看,你斤斤计较,你常常都是要占人便宜,人家心里面会怎么想?这个人不能深交,这个人以后最好不要跟他搭档做事情,人家会心里面也有一把尺在衡量你。可是当你不跟人家计较,然后也经常与人和善,人家会说,这人好相处,这个人很谦和,然后待人也很随和,人家愿意跟你在一起,人家愿意亲近你,所以有好事的时候,我们闽南话讲,会帮你牵成。所以难得糊涂,这个是很多人的生活智慧。我也把它做为我自己生活的一个座右铭。
所以郑板桥除了书画之外,他也很喜欢画兰花、画竹子,画兰、画竹的目的,也就是刚刚我们前面讲的,其实就是砥砺自己,要像兰、像竹一样有君子的风范。

我们也时间差不多了,那我们今天是不是就到这边为止?好,谢谢各位。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