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3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

第31集黄圣松教授主讲
今天我们再往下走,来我们看到第一百二十五个姓氏项。项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春秋时代其实有一个诸侯国叫项国,可是这个诸侯国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所以大家也都没有特别去留意到,原来它以前是一个诸侯国名。这个项国也是一个姬姓国,因为它在河南项城这一带,后来齐桓公在拓展霸业的时候,于是就把项国给灭了,所以后来项国的公族就以国名为姓氏,然后就逐步发展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项这个姓氏。
项这个姓氏有个堂号叫做圣师堂。这个圣师堂的典故是跟一位项橐有关。这位项橐七岁的时候就被孔子拜师了。我们都知道孔子他自己说过,他转益多师,他有好多位老师,而且这些老师其实有不同的年龄层,像这位就只有年仅七岁,可是就拜他为师,然后也有不同的专业领域,所以很会弹琴的,然后对他有所训诲的,其实孔夫子都把他视作为老师。所以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我们都很熟悉,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要请教大家了,这个三人行,这个“三”它到底是实数还是虚数?所谓的实数虚数,我们就是把这个数字把它给看实了,把它当作具体的数字,那个叫做实数。有的时候这个数字它只是宽泛的,去泛指多的意思,众多的意思,那个就叫做虚数。那我请教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三”是实数还是虚数?这个其实在国中高中的课本里面,也谈到这个问题。那我们要来想想看,怎么来解释会比较符合孔夫子的原意。其实孔夫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很多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我的老师的对象可以有非常多的选择,所以他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他是表现出他谦虚好学的态度。所以如果我们来比较看看,如果我们把这个“三”看作是实数,就是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位是我的老师;还是我们把它解读,一群人里面就有一位我的老师,就这两个解法,实数跟虚数的解法,各位觉得哪一种能够表现出孔夫子好学的这种态度?实数还是虚数?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实数。因为三位里面就有一位,所以他拜师学艺的机率就是三分之一。但是如果你把它解为虚数,它就泛指多,这个多到底是多到什么样的程度?他没有实讲,可是可能是三十个人,可能是三百个人。所以这样比较起来,把它解为实数,似乎会比解为虚数更能够贴近孔夫子好学的精神。这是我的角度,我自己的想法,提供给各位来做参考。
所以孔夫子非常好学,所以年纪轻轻的这一位也把他拜为老师,所以后世子孙就以此为典故,立堂号叫做圣师堂,圣人的老师。
我们看到项姓的历史人物,当然最知名的还是我们看到下面,编号第一号的这一位项羽。项羽赫赫有名,他是秦朝末年的时候,反抗势力非常重要的一支领袖。本来在秦朝末年的时候,各地方群雄并起,然后不断的在起义的过程里面,有些是被秦朝的政府军给打败了,然后就四散了,然后有一些是英雄跟英雄之间他们又结盟,有些时候为了抢地盘争地盘,英雄跟英雄之间互相的攻击也是有的。总而言之,后来就形成了几股比较稳定的势力,然后这几股稳定的势力又以项羽马首是瞻,所以后来他就自称为西楚霸王。不过项羽的这股势力并不是他自己筹建起来的,原来刚开始的时候,他这股势力的领袖是项羽的叔叔,叫做项梁,后来项梁在去世之后,他才把这个指挥权交给了项羽,所以项羽后来才不断的去发展去扩充,所以后来就变成众路英雄好汉的头,领导。
当然当时他们就讲好了,如果能够先打进关中,就让这个英雄在关中称王,所以大家就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所谓的关中就是秦朝的首都地区,所以大家就努力的朝首都地区进攻。项羽也是鼓励大家,我们现在把主力瞄准秦朝的国都,不要自己内耗,不要自己为了自己的地盘,然后在那边你争我夺,没有意义,所以他定出了这个大方向,大家就努力吧。
项羽他自己本身他是很有自信,他认为一定是我先打进去,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没想到后来是谁占了地利之便,先入了关中?是刘邦。因为刘邦本来是被册封在汉中,汉中就是在陕西省,现在我们看到的陕西省,在南部有一个汉水流域,所以他从汉中要到关中,事实上他是更近的。因为其他的群雄都还在山东这一带,我讲的山东是函谷关,崤山以东,就是在河南、湖北,或者是更南边就有到湖南、江西这一带,所以群雄当然就没有像刘邦这么的靠近关中,所以他反而先入了关中。先前那一段过程,我也曾经跟大家报告过了。总而言之,后来这个项羽他还是入了关中。入了关中之后就一番的烧杀掳掠,所以关中的百姓其实对项羽印象很差,因为先前秦朝的施政就是苛政猛于虎,苛政多如牛毛,那你今天来了一个项羽烧杀掳掠,也好不过先前的秦室王朝,这个秦朝,所以关中的百姓对他就印象不好。可是对刘邦却非常的期待,因为刘邦入关中就跟关中百姓说,我们就约法三章,很简单,其他的苛政统统都废掉,所以老百姓就相对的在情感上面是比较支持刘邦的。接下来就进入到了连续四年的楚汉相争,变成最后凝聚成两股势力来做对抗。所以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是刘邦险胜项羽。
刘邦之所以险胜项羽在于几个地方,第一个,刘邦有非常稳定的后援。所以项羽他相对的就没有源源不绝的后方支持,所以他经常就是打到后来,对峙到后来就缺饷,缺兵,缺武器。所以在战术的层面上,战略的层面上,刘邦是比较占上风的。还有就是他个人的人格特质,其实也间接造成他最后没有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项羽这个人到了后来的时候,很忌讳,很疑心疑鬼,疑神疑鬼,尤其对他帐下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谋臣,就是范增,对他非常的禁忌。当然也有人说,其实是刘邦阵营使了反间计,让项羽跟范增之间有了嫌隙,而且那个嫌隙愈来愈扩大。所以从内部其实他自己就已经有了问题。再来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就是韩信的态度,后来韩信最后还是愿意支持刘邦,所以导致项羽最后一道希望也就没了。因为项羽曾经约韩信碰面,然后跟韩信谈条件,就是希望韩信不要加入刘邦,即使你隔山观虎斗,你不要表态都没关系。但是后来韩信还是积极的去介入了这两方的对峙,所以形式就丕变。最后项羽就兵败,然后他最后是被包围在垓下,垓下当时被包围真的是跟铁桶一样,层层包围。
刘邦是非常攻于心计的人,因为他自己是楚人,刘邦自己是楚人,他会讲楚国话,然后项羽的部将绝大多数都是楚人,所以他也教他自己的士兵唱楚国家乡的民谣,就对着被包围的楚军开始唱家乡的歌。被包围的楚军们听到家乡的歌,就想起了家乡的娘亲,就想起了家乡的妻儿,所以很多人就泪流满面,最后就投降了,所以他用一个心理战,去瓦解了项羽的部将,他们心里面已经被松动了。
所以项羽看到最后这个苗头不对,他为了要突围,他就率领了一二百位精兵要突围。然后有没有顺利突围成功?有。所以他的意思是说,今天不是我没办法打败刘邦,而是老天爷不帮我。所以你看,我还是可以突围给大家看,所以表示我是很能打仗的,上天要亡我,并不是我没有那个能力,是天意如此。好,然后一路突围来到了乌江边。这个乌江其实就是长江那一段,当地人把它叫做乌江,事实上它就是长江,长江的一段,它的别名叫乌江。然后来到了乌江边看到茫茫的长江,怎么办?古人要渡河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什么?就是坐渡船。那个时候还没有跨江的大桥,跨江的那种浮桥也都比较晚了才有。所以他看到茫茫的大江,要如何渡河?这个时候旁边有个摆渡的老人,就划着船过来,看到这个岸边,那不就是赫赫有名的项将军吗?所以就要摆渡把他接过江去。后来就有两种说法,就是项羽有上船或项羽没上船,就有两种说法。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不相违背,因为他不管上了船还是没上船,后来项羽都举剑自刎,自刎在乌江。
所以他最后的时候其实他也很感慨,他认为老天爷辜负他,上天辜负他,并不是他不能打仗。所以《史记》司马迁里面,他还留下了项羽的最后那一句遗言,他说“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不是我不能打仗,所以司马迁就很感慨,他最后的评论就说,项羽到最后他还执迷不悟,他从来都不去检讨他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他总是认为我很能打仗,这个几年征战七十余场战争,他全部都赢,可是最后一场最关键的那一场他输了,输了就全输了,所以他执迷不悟,总是检讨别人,不愿意反省自己。所以司马迁也很感慨,留下了这段他自己的心得,也给后世的读者,能够以项羽为借镜。
所以反观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在碰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忍受失败的抗压度是很低的,然后一旦有了一些挫折的时候,如果是年纪小一点的,可能就会哭、闹,如果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年轻人,可能就会很沮丧,然后就怨天尤人。可是有没有去了解为什么我今天会受到挫折、会失败?他总是细数别人的不对,谁谁谁对我不好,谁谁谁对我背弃忘义,可是他有没有想过,我应该要改进什么?这个好像是蛮普遍、现在年轻世代常见到的一种通病吧。所以这个值得我们来省思。
好,我们再往下,我们看到另外一位项姓的历史人物,这位叫做项斯。项斯他是晚唐的诗人。大家好像也没有读过他的诗,但是有一句成语就跟他有关。我们看到因为他那个诗,得到当时的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所以杨敬之就写了一首诗,“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也就是这位杨敬之读了项斯的诗,他觉得他写得很好,而且常常三不五时项斯来拜访他的时候,也会把他新写的作品给杨敬之来阅读,所以杨敬之说我总是觉得他写的诗,每一个年纪,每隔一段时间,他的诗都有进步,写得很好。所以他经常都会逢人,如果有机会就会跟别人推荐,这个项斯写的诗很好,有机会的话你可以读一读。所以后来有句成语叫做“逢人说项”,其实就是那个项,就是项斯。所以项斯在当时就声名很大。不过很可惜的是,他的诗收录在《全唐诗》也满多的,八十八首。可是后来大家对他的研究没有那么积极了,所以大家也就没有那么的熟悉。
所以即便是古代的这些诗词,其实还是有很多我们没有去研究到的这些名家。当然有一些名家他为什么没有被关注,是因为前人没有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因为诗人很多,文学家很多。所以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大概就是因为前人有加以标扬,所以我们就延续了前人的评论,我们会认为说哪几家是大家,我们会投以比较多的关注。可是像项斯,如果在当时晚唐他都能够声名鹊起,那表示说他是有很好的实力的,只是后来我们不太了解,所以大家就忽略了他。所以有机会的话,如果大家对诗词歌赋有兴趣,除了那些名家名著之外,有一些比较小家小众的,其实我们也可以多给予一些关注,或许这里面也可以去捡出海沙里的贝壳,给我们一些古代的名家一些机会,多多的了解。
我们看到下面一位姓氏,一百二十六祝姓。谈到这个祝姓,大家脑海里面闪过的古代名人是谁?祝英台。当然除了祝英台之外还有别人。我们看到这个祝姓,其实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
祝姓的源头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以职官为姓氏。所以先前跟大家介绍过祝跟史的差别。祝主要是什么?就是人对天沟通的桥梁。这个我有讲过对不对?有。所以它右边那个偏旁是兄,兄弟的兄原本是一个人,然后上面那个头,那个口是朝上的,所以它是表现出了人对天的一种祝祷,所以后来就派生了祝这个字。史原本它是另外一个工作。有的时候这个巫、卜、祝、史这四个职官,有的时候会混在一起,就没有分得那么细,可是如果我们把它仔细来谈,它的职能还是不太相同的。因为在古代,这种祝、这种史它的职官是很重要的,所以后来就以职官为姓氏。也有以祝史为姓,也有单单姓祝的,也都有。
另外一个来源,就是祝姓传说是上古的火神祝融的后代。所以武王攻灭商朝之后,将黄帝的一支后裔封在祝,祝国的公族就以国名为姓。这个是第三个来源。所以如果是第三个来源,那它就是从姬姓派生而来的。
所以我们谈到这个祝就要从祝融谈起,因为祝融有一个说法,他是我们祝姓的起源之一。祝融我们都了解,他是火神。在中国古代,火神还有另外一位,在古史的记载里面,还有另外一位叫做回禄,回家的回,那个禄就是俸禄的禄。需不需要我写?不用了,俸禄的禄,回禄。所以后来我们就把这两位火神的名字,也变成了是火灾的借代词。所以我们看报章杂志,经常都会说什么地方“惨遭祝融”,惨遭祝融就是被火灾给吞没了,或者是“回禄之灾”,发生了火灾。
我们再往下看,祝英台。祝英台刚刚我们也提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角。当然这个主角有学者去考证,考证说她应该是东晋时期一个祝家的女儿,因为她从北方,然后因为五胡乱华的关系,所以就南迁到了会稽的上虞这一带。所以有学者去考证,祝英台应该是确有其人。所以这个民间的故事它流传得很广。当然这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里面,因为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然后在传播的过程里面大家也会加一些料,所以那个故事就愈来愈完整,然后情节愈来愈有张力,后来这个版本就变成是中国古代民间难得的悲剧。
我们先前有跟大家聊过,中国传统的戏曲、戏剧,大概那个比例很高都是大团圆,以喜剧收场,悲剧是不多的,《梁祝》这个算是很特异的一个悲剧,而且广受大家的欢迎。后来《梁祝》的故事不断的在中国传统的戏曲里面翻演。当然在民国,我不太记得那个年代了,应该是四、五十年代可能,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印象?那个时候凌波她用黄梅调,她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凌波跟另外一位是?有点忘记了,师兄还记得吗?乐蒂,对对对对对。那个《梁祝》电影大家非常的喜爱,甚至于有一些影迷非常的疯狂,去看了好多次。然后我母亲,当然那个时候她很小,后来也是看一些电视的重播,有播《梁祝》的电影她也很喜欢,所以它里面有很多的桥段她都会唱,〈远山含笑〉、〈访英台〉她也会唱。我也算是耳濡目染,因为小时候妈妈看我们也跟着看,所以有几个桥段,大概那个歌词旋律我都还会记得一点点。所以广受大家的欢迎。
当然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最后的收场大家都知道,就是祝英台她虽然说是女扮男装去求学,不过后来还是回到了家乡。然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祝英台就许配给了谁?马文才。马文才又感觉好像,就是把他形塑成是一个脑满肠肥的、不学无术的土豪。当然以祝英台这么有才情的女性,当然是觉得感觉好像有点不太喜欢。她自己跟梁山伯又有了很深的情感,所以她内心事实上已经私许终身于梁山伯了。当然梁山伯最后也是郁郁而终。所以后面那一段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马文才在迎娶祝英台的过程,然后途经了梁山伯的坟墓,然后祝英台就下来哭坟。那一段也是非常的精彩,每次播到这段的时候,台上的演员哭,台下的观众也哭,因为那段实在是真的太精彩了,唱得很好。像我们这种男生我们有时候也是会感同身受。后来据说梁山伯的坟居然就打了开来,然后祝英台就跳了进去,那个坟墓又合了起来,这有不同的版本。然后两个人就最后化成了蝴蝶。所以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梁祝》的主题曲也很好听,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上Youtube,你打梁祝,主题曲就可以聆听得到。
我们看到还有另外一位祝姓的名人,就是祝允明。这位祝允明,先前我们在讲到唐寅唐伯虎的时候,也曾经提到,祝允明跟唐伯虎、跟文征明,他们就是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他自己本身曾经有过科考的经验,不过就是屡屡不中。最后还是以举人的身份去选官,所以后来也有一段时间在官场上历练。不过后来可能跟官场的文化格格不入,所以就称病还乡。还乡之后他就以教授绘画,以卖字画为生。当时他的字画就已经在民间有很高的赞赏,所以他当时以卖画为生,其实日子也还过得不错。当然因为他自己很特别,他还有另外一个别号叫做祝枝山,为什么叫做祝枝山?就是他右手有骈生手指出来,一般我们手指是五根手指,然后他可能在旁边有再长出一枝手指,所以他有六根手指,所以他有个别号叫做枝山,那个枝就是骈枝,骈就是骈体文的骈,骈枝就是多长出一根手指出来。为什么是山?因为我们的手指像山,像山峰,所以就是多长了一根手指,叫祝枝山,有这样的别号。
大家就参看里面文字的说明,他在书法、在绘画造诣都很高。当然现在在古物的拍卖市场,祝允明的作品也是价格很高。
好,来,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董。董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二十九,台湾就没有那么多,排名到七十。董出自于己姓,自己的己,他是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的子孙有一位叫做叔安,因为他受封于蓼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称他为蓼叔安。蓼叔安有一个儿子叫做董父,因为擅长驯养蛟龙,所以后来舜帝就封他为御龙氏,而且赐姓为董姓。
大家会觉得,还可以驯养蛟龙,跟好莱坞的动画电影《驯龙高手》一样吗?在好莱坞的电影或者是在西方传统里面的,他们所谓的龙就是比较接近于,恐龙时代有一种翼手龙,有没有?然后会吐火,所以西方的那种龙大概是那个形象,它有翅膀的,东方的龙,我们传统的认知它是没有翅膀,可是它会飞,而且也会潜藏在水里面。所以先前跟大家聊过,到底那个龙它的原型是什么?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个人还是比较觉得它应该是蛇,应该是蛇慢慢的去穿凿附会,然后去演变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龙的形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驯龙事实上就是什么?就是驯蛇。驯蛇你就会觉得,这个驯蛇感觉好像比较有可能一点,这个可能性比较高。所以总而言之董姓就是由此而来。
董姓的另外一个起源是春秋时代,有一位大夫辛有,他有两位儿子在晋国主管典籍,也就是后来的晋国的史官,因为主管晋国的典籍,所以史官就称他叫做董狐,有这么一位董狐。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迁徙分布的第一行,董狐就是在春秋时代晋灵公时期,当时晋国有一位权臣叫做赵盾。赵盾他本来出发心其实也是良善的。因为晋灵公少年即位,年轻人总是好奇,然后喜欢做一些很标新立异的事情,所以我每次讲到这个晋灵公的时候,我都跟学生说,晋灵公就是古代的不良少年,他喜欢做一些捉弄人的举措。所以晋国的大臣总是认为说,这个国君好像有点不够庄重,所以屡屡的劝这位国君,国君不要那么好玩,可以有定性一些。每次晋灵公都说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们不要再讲了,我会改,可是又三番两次还是故态复萌。后来晋灵公觉得赵盾这个老头很烦,所以他后来就找了一个杀手要去杀赵盾,这个老头子这么烦,干脆就让你闭嘴,找了一个杀手去杀赵盾。
结果那个杀手就要去刺杀赵盾,本来要刺杀的,那一天刚好早朝,早朝就是大臣要进到国君的宫殿,要去禀报,很早,然后赵盾就已经到了大门口了。那个时候朝堂的大门还没开,所以他就在外面找了一个地方,就坐着休息,闭目养神,那个天色还很昏黑,还很早。结果那个刺客就原本要趁这个时间,要去杀掉赵盾,可是他看到赵盾,望之俨然,你看看今天早朝,虽然说时间很早,可是赵盾他又比其他的大臣更早来,所以表示他忠于自己的职位,很早就到了这个地方要准备进朝,而且他在休息的时候,闭目养神,正襟危坐,透露出一种气节凛然的态度。所以反而那个杀手觉得,如果我今天真的奉了国君的任命,杀了这一位国之重臣,那我有何颜面去面对自己的家人,怎么样去面对国家的列祖列宗?因为他相信自己如果干了这个事情,下到黄泉,九泉之下一定会被大家咒骂,所以他反而不敢去杀赵盾。可是因为他接受了国君的任命,又没有完成这个任务,那国君咎责下来,他也落得一个不忠的名号,所以他最后选择了断,自己了断,自杀。
所以赵盾那一回就没有遇刺,可这个事情后来还是泄露出来了,就知道说晋灵公要杀赵盾。赵盾为了避免事端扩大,所以他就离开国都,他要去避这个风头。结果离开国都,他原本就一路要往边界走,然后往边界走,他本来想说要离开国家,他离开国家到国外去,先避风头一阵子再回来。结果到了边境,还没有出晋国的国境,赵盾的堂弟就先下手为强,把晋灵公给杀了。杀了以后,赵盾在边境就得到了消息,晋灵公已死,所以我们要拥立新的国君,赶快回来参与政事的规划,所以赵盾还没有离开国境就回到国都。
回到国都之后,董狐就上朝禀报,就把这件事情记了下来,就写赵盾弑其君,就在史书上面就记了这一条。赵盾说没有,不是我,不是我,是我那个堂弟谁谁谁。结果董狐怎么说?董狐说你身为国家的重臣,你避祸,你离境,如果你今天避祸离开了晋国的国境,这个事情罪不在你,因为你已经离开国家了。你没有离境,而且你又回来,回来之后,你刚刚也说了,杀掉灵公的是谁?你再讲一次,是你堂弟谁谁谁,对不对?你回来之后你有没有处理你堂弟?没有,你堂弟还站在这边。所以谁要负最大的责任?就你赵盾,不是你还有谁?赵盾这一听,果然真的,董狐讲得有道理,所以他就认了。所以赵盾,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也有他宰相的气度,的确他有责任,可是董狐讲的百分之百正确,所以他就认了这一条,所以这条就记录在晋国的国史里面。后来也记录在《左传》、《春秋》。
所以董狐真的是秉笔直书,为中国的史官留下最佳的典范。后来董狐的子孙就以董狐的这个故事,这个典故,立了堂号直笔堂、良史堂,秉笔直书,一代良史,以此做为堂号。这个是我们看到董氏的比较特殊的堂号。
我们看到董氏的历史名人。谈到董氏一定就要谈到董仲舒。董仲舒在中国整个文化,而且不仅是中国儒家史,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他是整个中国文化很重要的指标性的人物。就是因为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后来天下学术就以儒家为正宗,所以其他的诸子百家,也就跟儒家的地位不可相提并论了,其他的诸子百家都已经被抛在后面了,层次就没有像儒家这么高了。所以他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性的人物,也奠定了后来两千年中国思想,以儒家为主体的这个规范。
当时汉武帝他最早的时候,他其实是要求群臣能够献策,希望能够透过大家集思广益,来提供治国的方略。所以董仲舒他就提出了一个对策,这个对策就提到了刚刚我们所讲到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些学说,像天人感应,像大一统的学说。因为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也配合了董仲舒他在《春秋公羊传》的学说系统,所以他就把自己学说的研究心得,然后把它转变为国家的政策,就进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以后,他觉得这个很好,不仅对于儒家思想的标扬,因为儒家在某个程度上面,它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我讲的比较市侩一点。就一个统治者的角度来讲,他为什么需要儒家来当作理论的背书?因为儒家尊君,所以他需要这样的学术理论来支持。而且儒家因为它讲五伦,五伦里面它讲到了家庭的秩序,还有个人对国家的关系,所以也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所以他认为标举儒家,对于他来统治汉朝是有帮助的,所以他愿意接受董仲舒的谏言。
当然他自己,董仲舒学说的这个成分外表看起来是儒家,可是骨子里面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是阴阳家的成分,所以我们就说他是儒皮阴阳骨,外面是儒家,骨子里面是阴阳家。所以你看他的《春秋繁露》,这个《春秋繁露》就是他很重要的一本书,里面都谈什么?谈阴阳五行,谈谶纬,谈天人感应等等这些。
什么叫做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就是他把人跟天的关系,他做了一个联结,也就是说,人身上有的它可以对应到上天。所以换句话说,他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论系统之后,他才能够继续去推演他的学说。因为人跟天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譬如说人有两个眼睛,就表示它对应到天上的什么?太阳跟月亮,然后人身上有多少骨节,它对应到了什么什么什么,所以他做了这个理论的铺陈,人跟天是可以互相感应的。既然人跟天可以互相感应,当天它有什么样的一个举措的时候,譬如说它要赐恩于你,它要降祸于你,人就会有所感应。这样了解我的意思?至于说是谁来感应,这个就有玄妙了,谁能够有这个感应?天子有这个感应,为什么?因为天子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言人,所以他叫天子。所以他就把君权跟神权把它合在一起了,也就是说,今天天子的所作所为,事实上不是我个人的意志,是我执行了上天的意志,因为我感应到了上天的意思,所以他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合理化,他认为是上天,我只是代天执行而已。好,如果今天这个天子他是一个有德望的人,那老百姓日子就过得很好。反过来如果他今天是一个很暴虐的人,那就用这一套理论为他的暴虐的行为给合理化了,裹上了糖衣。所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角度是很可怕的,因为这样君王他就没有一个制衡,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因为他把神权放到自己的身上来了。他又把父权也摆上来,把夫权也摆上来,为什么?因为他强调了三纲五常,他把儒家的那个理论再把它更明确化,提出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观念。所以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统统统合在男性的身上,尤其是天子的身上。所以他就造成了当时汉朝这个君权无限的崇高,那也影响后来两千多年。所以影响深不深刻?非常深刻,非常深刻。
先前跟大家讲过什么叫做谶纬,谶纬其实某个角度来讲就是预言,所以在董仲舒的思想里面也谈了很多。董仲舒当然身为当时很重要的大臣,即便他已经退休了,可是当国家有重要的一些政策,还是会去向董仲舒请益,所以算是异常的荣宠,得到朝廷的眷顾,可以算是名满于天下,而且是高于群臣很多。这是董仲舒的介绍。
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二位董卓。董卓是三国,应该还不到三国,他是东汉末年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大家如果有读《三国演义》,或者是有看大陆拍的《三国演义》的电视影集,你就会发现他把董卓形塑成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就大胖子,肚子很大,然后就是满脸横肉,嚣张跋扈的这个形象。的确在正史,在《演义》里面,他的形象都是如此。所以他原本是奉诏进京要去除掉所谓的十常侍,这个十常侍就是把持朝政的十个人。好,结果董卓去奉诏除掉十常侍之后,他自己反而去填补了那个空缺。然后他就改立了汉献帝,所以他也挟汉献帝自重。所以其他的地方的势力也不满,后来又有人联合起来推举袁绍为领袖,再度的把董卓给拉下来。
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用心都是很正向的,或者是我们把很正向的一个举措,当作是我们的目标或口号。可是当你达到那个目标之后,事实上权力是非常诱人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快的就又重蹈覆辙了。所以你看董卓杀了十常侍,自己也变成十常侍;袁绍杀董卓,事实上袁绍的目的,他其实也是要取董卓而代之;后来曹操又把袁绍给除掉了,曹操自己就摆明了,我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权力的诱惑令人迷失了方向,迷失了理智,所以我们面对权力要非常非常的小心。
据说这个董卓后来是被谁所杀?被他的义子吕布所杀。当然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他就编排了一个所谓的连环计,就是拿貂蝉当作一个诱饵,然后引诱董卓跟吕布他们义父子反目成仇,然后达到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效果。当然这一段可能是有一点点疑虑的,是不是真的如《演义》所写,也有史学家来做讨论,因为有人根本主张貂蝉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有此一说。总而言之董卓就被杀了,董卓被杀之后弃尸在街头。
然后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记录,说有人就在他的肚脐就插了一根棉线,然后就点火,他那个肚子的油就提供那个棉线一直燃烧,然后据说烧了好几天好几夜。所以它就表现说董卓肚子里面,脑满肠肥,都是油,不是水是油。这一段也是满有趣的。当然这是很不好的一个画面。不过由此可以凸显出董卓他为人所唾弃,大家见到这样的景况,不但没有人制止,而且还被记录了下来。
所以人这一生真的是要兢兢业业,因为我们现在这辈子所努力所表现的这一言一行很可能都会流传在后人身上,被广为流传。当然很多人会说,老师,你好像讲得太严重了吧?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我的那个应该不会被大家所知道吧?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即便社会普遍多数人可能不认得你,但是你的子子孙孙他还是会记得你。所以子子孙孙如果大家提到哪一代的祖先,这代祖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待人很好,为善不欲人知,然后子孙就会非常的感恩,因为我们讲祖德流芳,所以我们某一代的祖先,就是因为他生前做了很多的善事,然后很低调,所以你看庇荫我们一家老小很平安,如何如何。如果反过来,大家如果提到哪一代的祖先,那个,他实在是,不要说我们毁谤先人,真的不好,跟邻居都处不来,到处骂人,贪小便宜,什么的什么的,人家这样讲,做子孙的其实大家也会觉得不好,所以至少我们要留下一个令名,留下一个好的名声给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效法。所以真的,一言一行都还是要谨慎小心。
我们看到下面一位,也是董姓的一位很有名的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这位赫赫有名,明代的书画家,现在他的作品在古董拍卖市场,非常非常的抢手,非常的抢手。我有一位我的师弟的另外一位老师,我的师弟在外面拜师学艺的老师,他就是鉴赏董其昌画作的大家,经常都被邀请去做鉴定。他说他去鉴定过,他有一天跟我们聊,十件里面有八件是假的。因为董其昌留的作品在市场上不少,当然,因为它到底有多少我们不知道,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冒出伪作出来。因为它通行的量很多,所以大家也不会觉得说这个可能有造假的嫌疑,但是还是要经过鉴定,所以他鉴定的结果,假的居多。
董其昌不仅书画的功力很好,而且他也有书画的理论,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理论,他以佛家禅宗来做一个比喻。他说在明朝的时候,从明朝开始往上回溯,因为从唐朝开始,中国的水墨画就大致上分成了南北两宗,从唐朝开始分成南北两宗。
他用禅宗来做个比喻,因为禅宗刚好在唐朝的时候也有南北两宗,大家都很熟悉,南宗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这种修为的方式,我们把它简化成两个字叫做顿悟,他讲的那个偈语,大家应该都知道那个故事。北宗就是神秀,神秀他就是渐识,他是需要一段时间好好的去修为,所以他跟惠能大师的角度不一样。可是有没有谁比较重要或者是谁比较崇高,有没有?南北这两宗?其实没有,没有。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惠能大师比较高明,好像境界比较高超,其实未必,因为那个是不同的修行的法门,所以它没有高下之分。因为目的都是要参悟,只是我们循的途径不一样而已。我们今天要从台南到台北,你可以怎么样去台北?你可以搭高铁,两个小时就到了;你也可以搭火车,四个小时到;你也可以走路,三天之后就到了,慢慢走,一样都能到,只是途径不一样而已,所以我们终极目标是相同的。每一个人他选择哪一种方式来修炼,那个可能都是有因缘的,那个不能勉强的。所以就用这个来做一个比喻。
所以董其昌说,在书画的南宗主要是以王维为主,王维,就是唐朝的那一位诗人王维。王维他不仅诗写得好,他画也画得很好。所以苏东坡曾经有赞誉王维的诗跟画,说王维怎么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他画是画得很高妙的。王维的画他是以水墨为主,所以这是南宗。北宗是以李思训父子的师承为主,李思训就是思念的思,训诲的训,训话的训,训诂学的训,李思训父子。他北宗的画风就是描轻,怎么讲?就是我们现在讲工笔画,可是他有设色的,工笔画,他画得比较精细。王维的他就是水墨画,就有点像后来我们看到张大千张大师他那个泼墨的,以写意为主的。北宗是比较工笔的,他画得是很细腻的。所以就有南北这两支。但有没有哪一边比较高妙?没有,因为每一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你喜欢工笔画,你当然会觉得工笔画比较高妙;你喜欢写意的泼墨画,你当然就比较赞赏南宗,这个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所以他做了一个这样的论点,也后来成为中国绘画史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他自己除了绘画之外,他也有一些诗文,也流传于后世,这个是董其昌,董姓。
接下来我们看到一百二十八梁姓。梁这个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排名第二十一,在台湾排名第四十四。梁姓有几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出自于赢姓。赢姓是大禹时期治水的名臣伯益之后。伯益这位人物我们也谈过好几次了,所以有很多姓氏的源头也都从伯益开始派衍而生的。伯益有一位后裔名字叫做非子,善于养马,后来被周孝王封在秦,所以他就是秦国的始封君。后来非子的曾孙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讨伐西戎,后来被西戎给打败。可是秦仲的几个儿子还是继续征讨西戎,最后还是大获全胜。所以周平王就以秦仲最小的儿子秦康,另外再封给他一个地方,让他建立一个国家,就是后来的梁国。所以后来梁国也被秦国给灭了。
大家会说,秦国跟梁国他们不是有血缘关系吗?因为都是从非子之后流传下来的。所以先前我们跟大家讲过,为什么秦始皇当时就坚决反对,儒家建议说要分封子弟到各地方去当王当侯,为什么?因为闽南话讲,一代亲,二代表,三代闲了了。师兄我这么讲对不对?对了。一代亲就是,第一代的时候大家都是兄弟,很亲,一母同胞,即便不是一母同胞,就还是同一个爸爸。到了第二代的时候就变堂兄弟了,堂兄弟就隔了一层。到了第三代的时候就重堂兄弟了。我请问大家,你们大概都还认得各位的堂兄弟姐妹,你认不认得跟你同一个高祖父的重堂兄弟姐妹,就是你叔公或你伯公的孙子?你就不认得了。其实在血缘上面,以中国的人伦,那个还不算太远,因为服丧服的时候都还沾亲带故,老人家往生的时候,那个重堂兄弟都还要去吊丧,还要吊丧,还要服丧服的,所以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血缘还不远,可是你都不认得了。更何况在古代,那些都分封出去了,分封出去之后,可能彼此之间横向的联结就不多了。所以到了后来几代人之后,我根本就只知道你是我同一个血脉派生出来的亲戚。可是当真正利益摆在前头的时候,谁还管你亲戚不亲戚?不就是这样吗?所以秦始皇当年坚决不要分封,就是不要再造成人伦的悲剧,这个我先前跟大家讲过,可是后来汉朝建立的时候,他也是听了儒生的建议,所以行郡国制,它有郡县,也有封国。果然没多久,然后就发生了七国之乱,那个都是很亲的重堂兄弟,打得不可开交,差一点中央朝廷就被吞灭掉了。所以后来才削藩,到了汉武帝上来的时候才削藩,把那些各地方的王侯,把他的领土分割再分割,然后用了很多的理由,就是把你的那个国家给收回来,你犯了禁忌或怎么样,就不让你当王了,不让你当侯了,我就把你那个封爵给取消,把你贬为平民,土地收归国有。所以秦始皇事实上是有他的考量,有他的远见。历史也证明,到了汉朝,汉武帝开始就真正的要去收归,这一些地方上的诸侯势力。
所以亲戚朋友之间,尽量还是不要有什么太大的利益关系,借贷的关系,什么合资去做生意,那个千万不要。也不要说要去借人钱或跟人家借钱,如果你要借人家钱,你就是要有这个心理的准备,就是我这个钱借出去就是回不回来了,收不回来了。如果你有这个心理准备你才借,否则的话你就不要借。你不借钱还有别的理由,你就是不要。做生意也是一样,合伙做生意,到后来大概理念不和的比例很高,到最后就是大家因为做生意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连亲戚都没得当了,连朋友都没得当了,所以还是尽量不要有这种利益的冲突。亲戚就是很单纯,大家嘘寒问暖,大家有很好的交谊,这样就可以了。
我们再往下看。所以后来梁国被秦国所灭,梁国的贵族就出奔到了晋国去,后来就以梁做为姓氏。当然还有其他的来源,因为在春秋时代,也有一些国家他们的地名因为有梁,所以也因此以地名为姓的,这也是有的。其他的像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里面改为汉姓梁姓的,这个也是有的。

我们先休息一下好了,好不好?等一下再回来。好,谢谢。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