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儿语》第1集 | 张清泉教授主讲


《小儿语》(第一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各位同学,大家早安。隔了十个月没见面,大家依旧如故,有六位老面孔,有其他几位新面孔,先祝大家学习这一门功课一切顺利无碍,谢谢。
我们这门课叫做《小儿语》,是我们的教材第一册的第一个科目。这个科目,大家从名称上面顾名思义,小儿语,小孩子、小儿、儿童。“语”呢?语是什么意思?语就是说话,小孩子说的话,或者是我们要让小孩子学的话。所以看起来就太简单了吧?相信各位也都应该有略略的先预习看过一些,这些文字都很浅显,非常的浅白,有没有觉得很深?有没有觉得里面有一些,当然也有少数一、二个字句,你不查字典,你光望文生义的话,或许还会错解、解错意,否则其他大部分,以各位这么几年下来累积的文字的素养,看起来应该都不算很难吧,对不对?“一切言动,都要安详”,有哪个字看不懂吗?不会吧?只是这个“安详”,怎么个安详法,有深有浅,有的安详也可以故作镇定,有的人真的就是神态自若、神情自若。所以这个安详跟言动,言语动作,这些才需要深一层的去解释,深一层的去分析探讨,否则光从字面看,这里头的每一句几乎应该都看得懂。
既然这样子,我们学它的重点摆在哪里?光懂没有用,重点是要做得到。了解了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不要小看它是小孩子说的话,三岁儿童,“三岁小孩皆道得”,皆说得到,都可以说得出口,“八十老翁行不得”,大家都听过。
好,我们就先简单的把《小儿语》相关的一些需要做导读的,我们简单说明一下。先看“作者”,作者叫做吕得胜,是明朝人,又称为吕近溪。如果念中文系的,大概就比较有机会接触到,你读思想史读到宋明理学家,大概对吕近溪这个名字就比较熟悉,反倒是吕得胜比较陌生。他是明代的一位大儒,大约是嘉靖,嘉靖皇帝那个时代,宁陵人,现在的河南省,宁陵人。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文献上保留得不多,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深入的去介绍,大概了解一下。如果各位想要进一步了解吕近溪,现在网路资讯很方便,可以自行去搜寻。
这本《小儿语》,它的性质和它的内容就是用四言,四言就是一句里头四个字。《诗经》里面有四言、五言、六言;陶渊明的古诗也有四言、六言。《小儿语》就是四言的、有六言的,还有杂言。杂言就是字数不一定,在这一段落里面,有时候三个字、有时候四个字、有时候六个字,等等,叫做杂言。它的一般的语言形式都比较通俗,用来阐扬经典中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像刚刚讲“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它所讲的理,道理,源头都是从我们传统的儒家的经典里头,从那边出来的。有理有事,事就是应用在现实生活上面的很多实务。道理都是从经典里面的,但是你在应用,或者是举的实例实务上面,就可以有多方面。
我们的这本教材,这本教材只摘取四言跟六言的部分,杂言那个部分就没有选录了。所以我们上课也只有上课本所有的内容,四言、六言的部分。
我们接下来介绍一段序文,课本没有,是他原来,吕近溪原来的《小儿语》前面的序文。请各位念一下,括弧里面的就跳过去不念了,我是直接把需要注解的特别的某一些字,用简单的一、二个字把它做注解,让各位念过去大概就会了解意思了,念完以后我再简单的消个文。来,请各位一起来:“儿之有知”。“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其乐,群相习,代相传,不知作者所自。如梁宋间‘盘脚盘’、‘东屋点灯西屋明’之类。学焉而与童子无补,余每笑之。夫蒙以养正,有知识时,便是养正时也。是俚语者固无害,胡为乎习哉?”
好,有几段,我们分段分段讲。一开头他说:儿童,小孩子,“有知”,懂事了;反过来叫无知,不懂事。小孩子什么时候懂事,什么阶段懂事,什么阶段不懂事,你说到三岁,三岁你说他懂事,又没有全懂;说他不懂事,他有时候讲出来的话还很像大人。所以这个懂事就是一个概略的讲法。他懂事了,能说话了,通常在这个阶段一般都会有歌谣,就我们中国民间传统都会有一些歌谣,来达成,让他能够增进生活上,学习说话,或者是亲子之间互动那种和乐,“以遂其乐”。
歌谣很多吧?台湾也有很多民间的歌谣,儿童的,像我们讲的歌谣是比较偏乡土的那一类的。如果像什么“小蜜蜂”、“小星星”,那个也算歌谣是没有错,那个是比较后来编曲的。现在讲的那些歌谣就是民间的,譬如说天黑黑要下雨那一类的,那个又不太像小孩子的。属于小孩子的,像一者炒米香,什么什么那些,类似这一些,台湾的大家都听得懂,这些叫做歌谣。
“群相习”,一群小孩子里面互相感染、互相熏习。代代相传,爸爸妈妈小时候,爷爷奶奶教他的,等到他自己成为父母了,又这样子教他的下一代,就这样代代相传。所以也不知道作者是谁,“作者所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谁开始传下来,就不清楚了。这边他举了以下这两个例子,“梁宋间”,梁朝、宋朝,南北朝那个时代,宋齐梁陈那个时代,有“盘脚盘”、“东屋点灯西屋明”,这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童谣、歌谣,这个也不可考了。盘脚就像我们打坐那个盘脚,打坐盘脚也可以念成歌谣;东屋点灯西屋明,这个字面上看得懂,它只取其中这么一句,完整的现在也是不知道原来是怎么一回事。
像这一类的,“学焉而与童子无补”,学了这些歌谣,实际上对小孩子的学习,因为这是站在我们比较关心教育,比较正面的,就是说你一定要给他一点有营养、有价值的。我们一直强调背诵,如果要背诵就背一些,能够不只小时候受用,长大也受用,一辈子都受用的。像有一些童谣,只是帮助他认识字,帮助他点缀一下,譬如台湾民间有一些什么小猫叫小狗跳,类似这些,作者认为说,这些好像都没什么意义。说“余每笑之”,我常常就觉得这些歌谣好笑,只是好笑而已,没有什么,或者讲现在一般的用语,养分不多,养分不高。
底下他就有这样的感慨说,“夫蒙以养正”,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吧?“蒙”,蒙是什么意思?启蒙,是《易经》的蒙卦,蒙就是蒙蒙昧昧。蒙蒙昧昧你就是要给他开启光明,所以叫做启蒙。启蒙用什么方法来开启他?就是用正,就是要培养正道,培养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有知识时”,等他懂事一点的时候,就是启蒙养正的最恰当的时机。这些,“是俚语者”,这些,“是”是这些,这些俚语、这些俗语,固然是没有什么害处。没有什么害处,但是也谈不上什么积极的好处。“胡为乎习哉?”这个胡就是何,学这些有什么好处?所以也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下一段他说:“余不愧浅末”,来,请大家再念一次。“余不愧浅末,乃以立身要务,谐之音声,如其鄙俚,使童子乐闻而易晓焉,名曰《小儿语》。是欢呼戏笑之间,莫非义理身心之学,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庶几有小补云。纵无补也,视所谓‘盘脚盘’者,不犹愈乎!沙随近溪渔隐书。”
好,这是他全部的序文,我们把它分成两段来解释。“余不愧浅末”,余就是我,就是作者;浅末就是卑微,卑微指的是说,我也不是什么做大官的,我的影响力也没有像一般大学者那么样的能够德高望重。但是,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不揣浅陋,不愧浅末,我仍然还是愿意奉献、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因此“乃以立身要务”,立,立就是我们讲“兴于诗,立于礼”,立身在这个社会上,就是立足,安身立命,是那个意思。以立身的要务,重要的一些道理、一些事情,“谐之音声”。各位读过很多有关声韵方面的,或者是作诗的押韵的这些。你要编歌谣,如果不押韵的话,念起来就没有什么趣味,像《三字经》、《弟子规》,都是有押韵的。有押韵叫做谐之音声,谐就是和,能够谐和,谐韵。
“如其鄙俚”,如就是顺,顺着它原来的那些通俗性,鄙俚,通俗性。就是说我现在把它编成这个《小儿语》,它原来很多,各位念过你就知道,有很多是非常的口语化、非常通俗化的。不像我们,你们作过诗你就会,作诗是王老师教你们的吧?有给你们改作品,他会说你这个太白,要文一点,要稍微有一点,不要讲得太露骨,不要太白话,那是作诗,作诗需要文采。但是他编这个《小儿语》的时候,不能够考虑太多,太文了,太文了小孩子念起来就不像小孩子的口吻了。所以要顺着它原来的通俗性,让小孩子,“使童子乐闻”,他喜欢听、喜欢念,“而易晓”,容易明白。名曰《小儿语》,所以叫做小儿语。
“是”,因此,“欢呼戏笑之间”,这个欢跟这个欢相通。“莫非义理身心之学”,就是来,我们叫做寓教于乐。他在那边娱乐,在那边唱歌谣的时候,不知不觉当中,就把他那种长大以后,或许长大以后才听得懂的那一些修身养性的道理,就涵融在其间了。一个小孩子学了以后,“可为诸儿流布”,你念ㄨㄟˋ跟ㄨㄟˊ都讲得通,可做为一群小孩子当中一种流传,大家互相你教他,它就一传二、二传四,就这样一直流传开来。
再来就是“童时习之”,小孩子的时候学了,可为终身的体认。小孩子的记忆力很强,听说三岁以前就定终身了,三岁以前,让他背什么,他就牢牢记在心里头。长大以后,他就不停的反刍,就可以终身的去体会、去印证,叫体认。庶几或可有小补,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都是可以让他永远难忘。再来,纵使就算是没有什么帮助,就算没有什么积极的帮助,比起前面念的那一些,“盘脚盘”等等的那些顺口溜、那些童谣,“不犹愈乎!”不也比它强吗?总比那个好吧!
好,整个序文就到这里,最后就是作者自己交代自己的籍贯,我是“沙随”,沙随是宁陵的地名,沙随是个地名,“近溪渔隐”,就是我的别号,作者的别号,“书”,书就是写的意思,就是记的意思。或者像现在,你看有一些书的前面那个序,序文都会写言字旁,再一个立志的志,某某某志,或者是认识的识,对不对?认识的识跟那个言再一个志两个相通,认识的识也是念作ㄓˋ,都是记录的意思。好,这一段序文,这一篇序文我们就讲完,就讲到这边,底下那个白话的译文就留给各位参考。
在原来的书,《小儿语》后来被收录到其他的丛书里面很多。像这一篇是清朝有一位叫陈弘谋居士,他编了《五种遗规》,其中一个叫《养正遗规》,里面也收录了《小儿语》这部书,跟《续小儿语》。编者陈弘谋,在《小儿语》的刚才那个序后面,又加了一段的按语。按语知道吧?就是补充说明。我们一样念一遍,来,“沧浪之歌”。
“沧浪之歌,孺子歌耳,孔子叹为自取。且呼小子听之。当是时,不复计其歌之出自孺子也。近溪先生,思所以语小儿,而因自为《小儿语》。若规若刺。若讽若嘲。冲口而出。自然成音。小儿闻之,果小儿语也。嗟乎!儿固有不儿时,儿时熟之复之,不儿时思之味之,虽欲终视为小儿语,不可得已。或曰:言之毋乃不文。夫以小儿语语小儿,亦焉用文为哉?”
“沧浪之歌”各位听过吗?好,听过的你念给我们大家听听看。对。好,你再把它解释一下可以吗?
学生:学生粗浅的认识是……
老师:没关系。
学生:如果这条溪水,沧浪这条水是清澈的,那么我们可以拿来清洗冠的帽带。
老师:帽子,帽子的带子。
学生:如果水是浊的,浑浊的,那我们可以拿来清洗足,就是脚。所以是接近荣辱自取的意思。
老师:好,很好,谢谢。“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沧浪是一条河流,它水清的时候,可以濯,濯是洗涤,洗濯。濯我缨,缨,这个缨糸字边,再一个婴儿的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可以拿来洗帽子、洗帽带;“沧浪之水浊兮”,浑浊的时候,可以洗脚。荣辱自取,可以这么说。当然你也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去体会这两句的意思,时代潮流,社会风气,风气好的时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或者是说,这个时代该怎么样因应变化,我们都要去调适、调整。
这个“沧浪之歌”是“孺子”,就是小孩子他的歌谣。孔子赞叹,这个是小孩子自己去学,自己去,自取就是他听了喜欢,他就去学来唱。于是就叫小子,在《论语》里面这个“小子,何莫学夫诗?”那个“小子”什么意思?学生。一般是讲说年轻人,其实孔子讲小子就是学生的意思。就是叫,来,你们都来听看看。
“当是时,不复计其歌之出自孺子也。”孔子肯定这个歌谣,这个时候哪会计较说,这个歌谣是小孩子之间在流传的。“近溪先生”,就是吕先生,吕近溪先生,“思所以语小儿”,语(ㄩˋ)当动词用,告诉,告诉小孩子,要让他明白。你要让小孩子听得懂,你就要用小孩子的口吻、小孩子的频率。像各位在座的,以后不是要当种子老师吗?那你有可能接触到的对象,是有小孩子的、有大人的。那有小朋友小学阶段,还要分,低、中、高用语都不一样。所以学校的老师教高年级教久了,你叫他一下子去接一、二年级,刚开始会很难适应,因为他用的一些措辞小朋友听不懂。像我们一般针对大孩子,针对大朋友、大学生上课,上久了以后,你让我去跟小朋友讲话,真的有时候会窘在那里。
有一回,我去帮我们那个小朋友的班队去代课。我就问说:小朋友,我们来做什么好不好?下面给你回什么?不好。你就接不下去了。所以有些话能讲,有些话不能讲。那个小朋友现在就很调皮,你不能问他好不好,他就跟你说不好,那怎么办?所以小孩子就要用小孩子的口吻,就因势利导,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做什么,很有趣哦。好,他就说好。你就千万不要问他好不好,就是不好。
所以这个“近溪先生”,他心里面就有这样子一个思考,他在想说要让小朋友知道,所以就是要用小孩子的话语来编这本书。那它的内容,“若规若刺”,有时候是用规劝的口吻;有时候是用反过来的、讽刺的。“若讽若嘲”,“讽”是讥讽,讥讽就是讥笑。讥笑,当然我们觉得,讥笑不好吧?但是编这种歌谣,编这种小儿语,刚才说过,要保存保留它原来的那个通俗性,那你就有些地方该保留还是得保留。嘲是嘲笑。“冲口而出,自然成音”,就让他这样子念念念冲口而出,文字都很口语化。小孩子听了以后,果然就是小儿语,听得懂,听得懂他就可以接受,就会听从你的。如果听不懂呢?不相信,你哪天到幼稚园去带他们看看,你光要让他们乖乖的吃完点心就不是那么容易,连哄带骗。
最后说,“嗟乎”,这是感叹词。“儿固有不儿时”,小孩子他一定会有他长大的时候。“儿时熟之复之”,小孩子的阶段你就让他很熟练,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反复的这样。也只有小孩子,能够让你这样反复不停的一直念。像现在到了国小五、六年级以后,要他背很多重复的,他就不太耐烦了,到国中更是,高中以上免谈。所以就运用小孩子幼小阶段,让他熟练、让他反复不停的这样复诵。“不儿时思之味之”,不儿时就是长大以后,让他能够思考、能够思索、能够体会。“味”,味就是反复的去体会它。“虽欲终视为小儿语”,你要把这本书永远当作是小孩子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小故事大道理,他长大以后一辈子都受用。
“或曰”,或许有人会问说,“言之毋乃不文”,这个文字读起来好像没什么文采,你叫我们在这边念,还不如我们去念那个诗,唐诗、宋词、宋诗、《诗经》,很有文采,味道比较深刻隽永。为什么不要特别让它文采丰富一点?“夫以小儿语语小儿”,用小孩子的话去跟小孩子谈,去跟小孩子说,“亦焉用文为哉?”哪需要那么文绉绉的?
好,这是刚刚的那一篇陈弘谋先生补充的按语,底下我们就正式进入我们《小儿语》的内容了。刚刚那两段有没有什么问题?有没有漏掉,没有加注解的,或者讲得不够清楚?没有。那我们就继续往下。来,我们一样先念几遍。我们去年《千字文》是念几遍?三遍。好吧,我们也念三遍,来,“一切言动”。
学生:“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老师:好,暂停一下。你们念过诗吗?这个语调小孩子听起来会睡觉。我刚刚在上课已经够催眠了,请你们念就是要,我告诉你,因为你们是种子老师,你一方面听课,你一方面也要揣摩,我怎么教这个段落,我运用什么方式。当然我的教学方法,我自己也很惭愧,不是很精彩的,不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我是努力的在让上课气氛不要太沉闷,所以要常常有一些变化,有时候我讲,有时候听听你们的声音。换你们的声音的时候,还比我低沉的话,那这个效果就没有达到。你试着用你们念诗歌,念什么那样的有高有低、有长有短,那种节奏来念,让彼此之间刺激一下,比较不会昏沉吧?来,再一次。
学生:“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老师:我试着,不是示范,你试着参考看看。“一切言动”,该高的更高,低的让它更低,那个高低落差对比就拉得比较强。“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这样就稍微有点变化了。来,第三次。
学生:“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老师:好,都要。
学生:“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老师:“只为慌张。”
学生:“只为慌张。”
老师:你记得第一声的让它更高就对了,高的更高,低的更低,高低对比比较明显一点,这样就叫做有张力。我们这个投影机就是要让灯光有明有暗。你现在灯关上看,现在是因为那个流明很强,早期那个,你这样灯开那么大,那个字都很模糊,就是要让明暗对比很明显,你才会清楚。高的不高,低不低,“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那变成机器人了。刚刚你们念的虽然还不至于到机器人,但是也没有差距大到哪里,这样念给小朋友听绝对没有趣味,好不好?
刚刚念过,其实都已经了解了,不需要多做解释。这样我们这个课排那么久,都不知道怎么样上了。有些是很简单,不过有些还是有待进一步的去探索。所有的言跟动,言就是说话,动就是行动、行为。当然这个动,如果你读过《论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个动你可以解释为表面的行动,甚至解释为更深一层的什么动?心动,都可以包括。但是那个都是我们的引申,有时候它本来,文字本来它只是要表达就是行动,就是表面的,就是我们讲身口意当中的身业的部分。意业的部分你要看前后文,有些是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意业来;有一些就不必,直接就代表行动的部分就可以了。
一切的言语、行为都要安详,安详就是稳重,也就是从容不迫,迫就是急迫。从容,刚刚有说过,从容,有人是故作镇定,对不对?你能够强作镇定,泰山崩于前面不改其色,也不错,总不至于像人家说,一地震说,怎么办?怎么办?慌慌张张。告诉你,地震真的严重的时候,你跑都来不及了,你只能理智一点,就平常所学到的一些,你的反应时间大概只有几秒而已,对不对?最后就是看你的命、看你的运气、看你福报,你修的福报。所以总之就是你慌张也没有用,这些都是要靠平时训练。故作镇静也不错了,能够真正的神态自若当然是最理想。
“十差九错”,我们表现出来的一些差错,十差九错就是讲一切的差错,“只为慌张”,大多是,讲干脆一点,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慌慌张张造成的。不要说地震了,像有些什么,譬如说以前国外有一些足球看台塌下来,被压死的话也就罢了,根据一般的这些报导,很多是大家慌乱被踩死的,就是群众在慌乱之中造成的,这叫做慌张。慌张进一步你要解释就是,刚才不讲要沉着、要安详,反过来心里面不沉着,你动作忙乱,也就叫做慌张。这些道理都很简单,问题就是我们要问我们自己,这个都是个性问题。你碰到,乍听,突然听到一个很震惊的消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没有显示出很慌张?这个都是每一个人的个性,有些是遮掩不来的。
我们看看,慌张两个字,大家也都常常在耳朵、嘴巴,常常挂在嘴上,讲慌张、慌张。你要去分析慌张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当然很多,我们随便举几个:如果你生活周遭东西乱七八糟、杂乱无章,书乱丢,重要的文件拿出来又没有放回去,等到临时谁说要什么了,东翻西翻找不到;或者是重要的一些作业,我们如果有在社会上上班,有工作过的经验的人就知道,一份重要的文件,限期交办的,你随便一塞,结果在那边,卷宗公文把它压在底下,隔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忘了,糟糕,过了时限,这个叫遗忘误事,杂乱无章,日常生活处理这些事务杂乱;或者是你接到一个任务,这个事件很重大,一下子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容易切入、不容易着手,你当然就慌张。再来,我一天到晚就是很忙,忙得不得了,连一个喘息的时间都没有,所以你碰到任何事情,第一个反应就是慌张,怎么办?怎么办?我现在要做什么我都不知道。先举这三个原因,每一个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原因是如此,那怎么办?怎么去解决?还好,各位对佛法多少都有一点点认识了吧。惑业苦听过吧?我这个焦虑行动压力是针对我们慌张讲的,它原来的惑业苦的本意你知道吗?没关系,讲看看。
学生:所理解的就是迷惑颠倒,就是一个轮回。业就是业力,因为迷惑颠倒,所以被业力操纵,然后感受到苦,大概是这样子。
老师:好,谢谢,很好,谢谢。
惑业苦,这个在佛学的基本概念里头,会常常被提到的。你要从哪一个讲起?你看那个箭头,就是一直循环。我们就先说我们的苦,从苦开始讲起。你如果上过一些佛学的概论,我们佛法讲苦不是有三苦八苦吗?三苦又是哪三苦?八苦又是哪八苦?这个一直延伸出去都是问题。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又分成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求不得,等等这些。总之我们在现实生活里面,面对很多那些压力,就是一些苦,苦恼、痛苦。这个痛苦、这个压力之下,天天在受苦受难,让我们心里面就更加的迷惑、更加的焦虑,对不对?如果是按照佛法讲,惑,什么见惑、思惑、根本无明惑,这些都是更深一层的。因为这些迷惑,你才会造业。业如果是名词的话就是业力,业的力量,善业、恶业,那是名词;业还有一个动词的意思,就是造作、造业,行动、造业。
人一出生就不停的在造业,对不对?有没有?三岁以前在家里面,吃饭、学说话、学走路,其实这也算是业的一部分,对不对?然后上幼稚园、入学,幼稚园毕业,小学、中学、大学,这个阶段造的叫什么业?学业。每个学期结束了有结业。三年、六年毕业以后,毕业。毕业就完了吗?毕业以后去找职业就业,继续造业。有完没完?没完没了。退休以后就不造业了吗?待业。人一辈子都在造业。造了业以后就要受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所以就这样惑业苦、惑业苦,不停的一直在循环。如果是善业的循环,我们就称它叫良性循环;如果是恶业的循环,那不就是恶性循环吗?我们日常生活里头,你自己可以反省看看,你有哪些方面是良性的循环,哪些方面是恶性的循环,一定有。你有没有坏习惯?谁敢说没有?一定有。好习惯你就让它维持下去,好习惯就会得到好的回报;坏习惯就会得到坏的苦报、苦果。
所以当我们在这样做,平常生活杂乱无章,就造成你遗忘误事,事件重大,不易着手,急迫忙碌,无暇喘息,这些都是压力的部分。你愈是在这样子一个无止境的生活作息氛围之下,你的焦虑是始终没有办法降低的,那个就是慌张,慌张就在这里。慌张就是焦虑,不是吗?你一直的慌张,一直的处在焦虑之中,你的生活当中,你的所作所为,有可能是良性循环的吗?不太可能。
记不记得我们上一次,去年上过的课,讲到那个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记得吧?所有的这些又紧急又重要的,统统都是来自于原来不紧急不重要,被时间一直拖拖拖,拖到最后就很急迫了。谁让它变成这样子了?还不是我们自己?事情为什么要拖?都是我们自己拖来的。所以在这样子恶性循环之下,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往往是让你的压力有增无减。所谓釜底抽薪,就是一定再怎么样、再怎么忙,也要拨出一点时间来,针对第二类那种根本的地方去,所以叫做务本,根本做对了。本末先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讲的。哪个先哪个后,先后缓急。所以你想要不慌张,你就只有从这个根本去改变。正的,良性的是正的;恶性的就是负的。正的它就可以让这个压力减轻;负面的,那些负面的恶性循环,就会让压力一直增加。所以你要减轻这个焦虑,就从正面的去着手,正面的要增加,负面的要减轻。
就好像说,大家一方面注重这个心灵的成长,当然身体的养生也不能够忽略吧,所以我们的饮食也尽量不要去吃一些污染性的;身体如果有病,就要把那个病毒排出去。你一方面吃干净的食物,一方面要排出污染的体内的一些负面的,这样才有效、才会提升;你如果里面的病毒都没有排出去,你吃再多干净的都没有用。
所以具体的,你要去管理你的慌张的情绪,这个都很简单,只是看你做不做,善用备忘录,空出你的大脑容量,脑筋不要记太多。年轻人可以,我现在不行。我现在背一个电话号码,从那个手机拿出来,看一个八个数字的电话号码,才隔几秒钟就忘记了,瞬间暂时记忆记不起来,一定要拿个笔抄个小抄,然后再来拨,可以直拨,有时候必须要改用另外一支,或改用室内电话拨。常常会瞬间记忆没办法,脑筋也不想记那么多。
所以当我平常事情累积很多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脑筋一片杂乱,这个时候,你需要的就是赶快拿一张便条纸也好、一张什么纸,把你需要解决的事情一条一条列出来。真正你在用心思索的时候,写了三条,要写第四条,怎么想不出来?好吧,就先处理这三件吧。等到处理完第二条,第四条、第五条又浮现出来了。不管它,就把你的脑子里面的记忆,转移到这个便条纸上面来,脑筋就把它抛掉了,就不要去想那么多了。然后接下来你只要看着一条一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重不重要,一条一条去处理,处理完一条就打勾,就划掉,处理完一条就打勾划掉。
我这几年来做事情就是只能用这个方法。你不晓得划掉一条心里面多么轻松,看着那个便条纸一个一个划掉,心里的压力就慢慢的释放解除掉了。你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很好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也不错,你就是在那一直想想想想,这个时候赶快起来,拿一张便条纸,把你烦恼的事情一条一条写下来。写下来以后,整个就转移到那张便条纸了,脑筋里面就不会再想了,就不要再想了,还要再想是你自寻烦恼,天亮以后再去,你现在躺在这边你什么事也不能做,又不能现在就起床去做,又没办法。所以善用这个备忘录,让你的大脑腾出一些空档,才有办法运作。
另外有一些事情比较重大的,没办法一次完成,你就给它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分成小目标,也是一样,按照顺序一件一件去解决、去处理,这样你就不会说我要怎么着手。你与其坐在那个地方空想,在那个地方烦恼,还不如赶快立即行动,就把它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一件一件的这样子去处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要让自己忙得像陀螺一样,一定要空出一段时间给自己,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这三个方法就是针对刚才那个慌张的原因,各别列出来的一个因应的办法。其他的你可以自己有自己的,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自己去设想。如果能够把你的慌张管理妥善了,自然就达到一切言动都能安详,对不对?道理很简单,就看你做不做,看你做不做得到。
好,接下来底下,照刚才的方式念,一起来。
学生:“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老师:两遍、三遍。
学生:“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老师:好了,这次听起来就比较舒服一点了。“沉静”反过来就是浮,“沉”的相反就是浮,“静”的相反就是动,浮浮躁躁的,动荡不安。所以我们要“沉静立身”,立身就刚才说过了,就是待人接物。“从容说话”,不急不迫。“不要轻薄”,轻薄相反,轻的相反就是重,薄的相反就是厚,轻薄相反就是厚重,厚重、稳重、厚道。“惹人笑骂”,如果我们在跟人家应对进退的时候,讲话匆匆忙忙,对不对?对对,抱歉抱歉,就这样子。人家一看你怎么这么的轻浮?不管你是在什么岗位上,你当老师也好,你当一个职员也好,你当主管,统统都不能够这样子轻薄浮动。所以我们看一个人说话,大概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个性了。是不是可用之材,一开口便知道。不说话还没有露馅,嘴巴一张开,你有多少底细,大概就被看出七、八分了。
“惹人笑骂”,笑骂那是由不得己。你说笑骂不好,不好是你有修养,你不会笑骂别人,但是你能够禁止别人来笑骂你吗?没办法。人家看到你这样子人家就会嘲笑你,你长官就是要骂你,没办法。
再来,“先学耐烦”,来。
学生:“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燥心粗。一生不济。”
老师:我对“耐烦”这两个字感受很深刻,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像你们这样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我比你们还浮躁。我后来接触了这些圣贤的学问,我才知道我自己不能这样再浮躁下去了。我现在回头去看我年轻时候写的笔记,学生时代,大概十五岁到二十岁,现在看起来真的是惨不忍睹,上面还有一些上课听讲写笔记写到打瞌睡,打瞌睡的那个滑动的笔痕迹都还在那里。我以前浮躁到什么程度?随便一篇文章我没有办法从头念到尾,不要说什么报纸,报纸正刊、副刊,一篇小文章,我都没有耐心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这样把它看完,真的是如此,我没有骗你,我以前很浮躁。
于是后来我练书法,也学篆刻。篆刻第一个要刻的就是这两个字,那个章现在还在,那个也是很嫩,很稚嫩。但是当时我的心就是很迫切的想要对治我的烦躁,烦躁的心。到现在还是很烦躁,何以见得?我自己清楚。你们去年写字,画斑马线你就知道了,你自己烦躁不烦躁。你的心,心电图都在那里,心路,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你心里面的画面,心里面的形相统统都透过笔迹,就好像心电图一样,记录得很清楚,哪个地方有专注,哪个地方分心了,哪个地方很浮躁,看你的下笔,看你的收笔,清清楚楚的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去年写的字,你隔了一年你再看,你一定会说,我当时这个地方运笔太快了,这个地方应该可以更长一点,就表示你的眼界有提高了;如果觉得说,我去年写得还不赖,表示你退步了,你现在退步了。
好,所以这个耐烦是人要对抗一辈子的课题,年轻有年轻时候的标准,中年有中年的标准,老年也有老年的标准。什么时候你才真的完全不会耐烦?你学佛法你就知道了,太难了,你的习气、你的贪嗔痴习气都在的话,你只能稍微伏住一点点而已,伏惑,你要断惑谈何容易!
所以学任何东西第一步先学耐烦,这讲到重点,真的是讲到重点,讲到我的内心深处了。耐住性子,不要心烦。你曾经有过一天、两天不心烦的吗?有没有?不敢说有。如果你说,没有啊,我不烦啊。那是你烦得不知不觉,你自己在烦你都不知不觉。所以什么叫耐烦?耐住性子不要心烦,忍耐繁琐,这就是耐烦。不耐烦就是使性发脾气,使性子。
当你发觉自己在那边耍脾气、在那边发脾气的时候,你就要察觉,察觉、觉察,觉察跟觉悟不一样,觉察是针对贪嗔痴,觉悟是针对一些道理。你起贪念的时候你会觉察吗?有些大的或许还可以觉察,有些细微的觉察不了。你在不高兴了,其实就是嗔心。这个嗔心,不一定要到瞪眼睛、脸红脖子粗,不到那个程度,不一定要到那个程度才叫嗔心。
《论语》里面讲“子路愠见”,还有“人不知而不愠”。愠听过吗?读过吗?愠是什么意思?生气。还不到那么严重,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愠。我今天得到世界冠军,回到家乡一个人都不晓得,你心里面,怎么会这样子?你干嘛生气?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只是有微微的一点不快乐而已,那叫做愠。细微的,很细微的不高兴,谁没有?我现在也还有。学生对我不礼貌,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怎么可以对老师不礼貌?心里面就不高兴了,这就叫愠。佛法说这个叫恭敬关,需要人家恭敬。我们世俗不说人都需要被尊重嘛,被尊重,不尊重你的时候,当然你就不高兴。真正修行人,这一层也是要打破。
所以如果耐烦压不住,“性燥心粗,一生不济”,不成功。暴躁,粗心大意,不成功,一生不济,不济就是不成功。重点就是“休”,休就是停止,“快休”,赶快让你那个脾气,要发起来的脾气赶快停下来,这样才能够耐烦。所以先学耐烦。等到你发觉自己要快不耐烦的时候,心要觉察得快,让它赶快停下来,不能够这样子一直下去。否则的话,你的个性如果永远都是这样的暴躁,心永远都是这样的粗。什么叫粗?粗心。
我们以前常常在电线杆上面看到三句话:存好心,再来,说好话、做好事。这就是身口意三业,对不对?对。所以你学过佛法,你认识了这些基本概念,你看到很多都是,原来一看就知道,原来这三句话就是身口意三业。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是积极面,在这个之前你先要达到消极面。达到消极面就是什么?说好话,你在还没有学会说好话之前,先学一学不要说恶口;还不至于到恶口的,叫做废话,少说废话,我们平常有很多废话。什么叫废话?《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说多,不如少。”但是你千万不要因为这样子,以后都不敢开口说话,这样又是另外一个极端。重点是你不要讲废话。至于什么是废话你自己去体会,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事之前,当然不做坏事就是做好事,但是就怕做蠢事。什么叫做蠢事?愚蠢的事情。愚蠢的事情也很多,自己去体会。还有存好心,就是让你多用一点细心,在还没有存好心之前,让你再多用一点细心,就是不要粗心。
很多人打开那个瓶盖以后,再盖回去常常会留一个缝,旋转旋转旋转,没有旋紧,然后人家一不小心就,有的人习惯拿盖子,一拿就掉到地下,再不然就一倾倒,水就流出来了,因为他没有把盖子盖紧;还有你冰箱,冷冻库留一缝,过了十小时里面都融掉了;门没有关紧,然后小偷很方便就进来了。这个就是我们平常粗心的地方,不够细心的地方。“性燥心粗”,一辈子如果这个习惯不改的话,不成功,斩钉截铁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成功的机率,零,给我们警惕。
介绍一位曾国藩先生,认得吗?不认识的请举手,没听过曾国藩先生的。好,都认识。他一生成功的要诀就是耐烦。耐什么烦?事情,会让我们烦的,会造成我们心烦的原因,第一个就是事情多,所以要先忍耐,耐得住,耐事。“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这是曾国藩讲的,曾国藩先生讲的。自古以来成大功、立大业、办大事的人,不是指做大官,是做大事的人,他的格局规模必须要远大。但是相对的他在着手,在一步一步细微的处理的时候,就是要很密微、很精细。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根螺丝钉都不能够忽略掉。这两者,这两方面,两件事情,缺一不可,就是一个规模远大,一个综理密微,一个宏观,一个微观。
各位,去年写字的时候,我记得有跟你们讲过。你眼睛要看的是通体,你一张作品,你要看整张纸有多少空间让你挥洒,你能写多粗、多大、多细。一格,八公分正方,这么小的面积里头,你要写多大的字是最恰当的。眼睛要看整体,可是下笔的时候,在那个回峰藏锋,在运笔的时候,那个是小肌肉动作,很细微。尤其笔锋这样翻过来翻过去、翻过来翻过去,不是在画斑马线的时候,写隶书的时候,在蚕头雁尾的时候,那个蚕宝宝怎么会多长出一只角?那里怎么多出一块肉来?笔怎么都不听使唤?很简单,你用力过大,那个力是要非常的轻、非常的细,很细致的这样子轻轻的带过来。讲具体一点,你下笔的时候是这样子硬碰硬下去,还是这样子下去?差别就在这里。
我这个动作就是笔尖碰到毛笔,下笔那一刹那,我是摸索了二、三十年才体会到的。你能不能也这样体会,那就看你个人的心思了。就是毛笔笔尖要碰到纸面那一刹那,你是怎么样跟它接触的?是这样子戳下去,还是这样子顺顺的这样子下去?差别就在这里。
好,办大事。各位心胸,心胸应该都是很宏大,对不对?但是也要有细微的一部分。
好,除了面对事以外还要面对人。各位如果有在社会上工作过的经验,讲这个你比较容易体会。事跟人,或者这样讲,机器跟人,哪一个比较好对应?比较好面对?面对机器,你只要按照那一些S0P处理好就好,不大会出问题,出问题大致上也都知道在哪里。面对人就没有那么简单,没有那么单纯了。人跟事是息息相关,有人就有事。有些事是不必第一线面对人的,有些事必须要第一线面对人的。刚才讲这个针对事你只要勤奋坚毅就可以了,现在针对人,底下这段,来,请各位念一下:“遇诡诈人”。
学生:“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老师:这是曾国藩先生他说的,遇到诡诈的人,心术复杂、心思复杂,这些变幻百端,不可测度,我们怎么办?如果说你在过去工作场合,遇到类似有这样子的一些同事,或者一些客户,或者一些长官、上司等等等,你会不会觉得好累?怎么办?你要跟着他这样子在那边心思变化多端,每天在那边揣度,他今天会用什么方法对付我,我要应变。太累了,算了算了,我们就用至诚来待之,是至诚。当然这里头还要靠我们的智慧,怎么用至诚、怎么用智慧。“彼术自穷”,我相信对方大概弄到最后他自己先累了。否则一来一往、一来一往,愈玩愈起劲,没完没了。所以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坚忍,还要圆融。不是圆滑,是圆融,圆融要靠智慧,圆滑到最后你就跟他一样了,那叫世故了。
所以第一步耐事,第二步耐人,第三步要有耐心,不管是对人对事,归根究柢还是我们的心,就是要耐心。沉着、平稳,这个都是前面讲的。“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就是说你遇到一些让你的内心感受到非常的艰困,让你的思考、让你思虑觉得都是,这个也可以念ㄏㄥˋ,怎么都是这么棘手的?没关系,正是磨练英雄的时候。佛家不是有一句话吗?烦恼即什么?菩提,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在哪里?菩提不是把烦恼统统都闪一边去,躲到深山里面去就能够证到菩提,菩提是你面对烦恼,一个一个去克服它、一个一个去解决,然后解决了一点你就得到一分,解决了两点你就得到两分,解决十点你就得到十分,把所有的烦恼统统都克服了,你就证到菩提了。就像我们考试出的难题,是非题比较简单,一题一分,选择题两分,填充题四分,问答题十分、二十分。难度愈低得分就愈少,难度愈高得分就愈多,你放弃了,你就零分。所以不要怕难题,面对难题,勇敢的去克服它,难度愈高得分愈高,这样才有办法。

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到这里,我们休息一下。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