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儿语》第2集 | 张清泉教授主讲



《小儿语》(第二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来,下面四句,“能有几句”。
学生:“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声,满瓶不响。”
老师:这个讲的是说,小孩子你年纪轻轻,刚学了一点道理,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就喜欢到处去炫耀,看到人就胡说乱道,这样子不好。小孩子这样不好,大人难道就好吗?当然也不好。从小就是这样教。底下是“洪钟无声,满瓶不响”,他是用比喻。真正有学问的人、懂得道理的人他不会这样。像那个洪钟,我们寺庙里面挂的洪钟,不是像那个风铃,风铃是风一吹就叮叮叮,对不对?洪钟不会,因为它很重,不是一些风吹草动,洪钟就会发出声音来。另外一个比喻,装满水的瓶子也不会响,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有半瓶水才会怎样?唰唰叫。“钟虽大,不撞不鸣;半瓶水,多有声。”道理很简单,所以完全在于你做不做得到。常常我们就今天学了一点道理,然后很想有机会,有一个适当的场合就要分享一下。现在不是流行分享吗?现在的风气是叫分享。分享很好,也很鼓励大家分享。但是分享的当下那个念头,我们就要观照我们自己有没有存着一点点的炫耀的心理,如果有的话就叫做我执,那就是我执。你如果真的是站在利他,我真的要分享出去,是希望他也能够同沾好处、同沾益处,用这样的一个存心,你的我执就比较轻。如果真的是想要炫耀,那就是一个不好的念头,这个就要觉察了。
再来,“自家过失”。
学生:“自家过失。不须遮掩。”
老师:不消,你们这边是什么?不须,好好好,不须遮掩。
学生:“不须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老师:这个因为版本的问题,有一些字句会有一点出入,我尽量有校对过了,但这个是漏网之鱼。还是回到我们的课本,不须。
“自家”,自己。自己有了过失,不需要、不应该遮掩。遮遮掩掩,你遮掩那些过失,真的天底下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遮掩到永久的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对不对?除非你不做,做了迟早有一天会让人家发觉知道。你做了,你有犯了过失、犯了过错,你把它遮掩下来,到最后让人家发觉了,更糟糕、更麻烦,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增添一个过失,人家对你的印象又更多一层不好,“又添一短”。
再来,“无心之失”。
学生:“无心之失,说开罢手。一差半错,哪个没有。”
老师:好。“无心”,就不是故意的,不小心的,故意的另当别论。所以无心的过失,犯的错误,“说开”,把它说清楚了,我真的是不小心的,那就好了。就不需要再耿耿于怀,然后过了几天,又在那边对不起对不起,一直自责,那又陷入另外一种心情的一个谷底,也不好。那个佛法叫做掉悔,懊悔的悔,掉悔,一天到晚在那边懊悔,不是好现象。忏悔是很好,要整天在那边懊悔不已,无法自拔,又是另外一种困境,不要陷入那里。
“一差半错,哪个没有?”一差半错就是一些小错误、小过失,谁没有犯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顺便就看看这一句,“一差半错,哪个没有?”是不是像白话?所以明朝人讲的白话,跟我们现在白话也一样。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白话文跟文言文,以前大家没有去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认为古人说话就是之乎者也与焉哉。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古人有古人的白话。但是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代、每一个时期的白话,它会流行一段时间,又会有新的词汇一直累积、一直累积,一直更迭。所以我们现在看这个,他是明朝人,一差半错,哪个没有?跟我们现在的白话很贴近。你到唐朝,唐朝的白话,再更早汉朝,再往上夏商周,那个时代的白话,我们现在就真的看不懂。所以才需要用文言的记录,才能够保存久远。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国文老师、有心之士一直在呼吁,不能够再把文言文一直删删删。国高中的文言文一直删删删,一直减,减到最后,大家的语文能力愈来愈退化,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真的都是愈来愈退化,原因就是白话文读多了,文言文读少了;当然原因很多了,其中这一个是占很重大的一个分量。
再来,“须好认错”。
学生:“须好认错,休要说谎。教人识破,谁肯作养?”
老师:这里要特别提醒的就是“好”这个字。“好”这个字在这里,“好认错”,就是可以认错、肯认错的意思。有的人不愿意认错,不轻易认错,打死他也要这样子撑面子。撑到最后被揭穿了,被揭穿了,好吧,算了吧,就这样两手一摊。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我们要学的就是说,一有错,一开始就要认错,不要说谎。自古以来说谎的,你看看有几个能够撑到最后不会被揭穿,太少太少了。所以我们要有好的肯认错的态度,千万不要说谎,否则说谎让人家识破了,就没有人愿意来栽培我们了,“作养”就是培养、培育。当你被认定为是一个说过谎,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一直在说谎的人,就没有人要相信你了。没有人相信你了,谁愿意再栽培你?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不怕犯错,就怕不肯认错。
再来,“要成好人”。
学生:“要成好人,须寻好友。引酵若酸,那得甜酒。”
老师:你想成为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当然是正面的、肯定的、积极面的、褒义的,不是时下年轻人说,这个是好人,他是讽刺语,他是讲贬义词的好人,好好先生,那就是不分是非,一味的说好好好、好好好,什么都好。所以要成为真正的、向善的正的这一个方向前进、进取,要学好的这样的一个人,你就是要藉助好朋友,要寻好友,交一些有益的朋友。否则你交的都是一些损友的话,怎么可能变成好人,怎么成材?
底下是打比喻,“引酵若酸”,就像你用了酵母,如果是坏的、已经酸了的酵母菌,怎么可能酿出甜的酒来呢?“引酵”,台湾念ㄒㄧㄠˋ,大陆念ㄐㄧㄠˋ。闽南语呢?发酵怎么讲?有没有人会念闽南语?发酵,所以它也是ㄍ。如果是大陆ㄐㄧㄠˋ的话,就是念ㄍㄚ,跟我们教育的教一样,教书(册),酵,发酵,但是通常都会加鼻音,发酵,是这样子演变过去的,发酵。所以你看大陆的版本,我们这个不是有大陆版的罗马拼音本,它就是注jiao(ㄐㄧㄠˋ)。引酵ㄐㄧㄠˋ、引ㄒㄧㄠˋ,你要选用,选用那个酵母,就是要慎选,你用错了,发酵出来的结果不是你要的。
这里面讲到“益友”、“损友”,我们再把《论语》那一章复习一下,孔子曰,念一遍。
学生:“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老师:这是《论语.季氏》篇里面的。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对我们有益的有三种朋友,对我们有损的也有三种朋友。前面这两个“友”是名词,三种朋友。下面这个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动词,是结交的意思。结交正直的朋友,友直;友谅,谅是诚信,结交诚信的朋友;再来,结交多闻博学的朋友,这三类是益友。损友,底下这个“友”统统都是动词,你结交的是便辟的、善柔的、便佞的,这就是损友。什么叫做“便辟”?善于迎合他人,很会去投人所好、投机取巧,逢人就说人话,逢鬼就说鬼话,这很极端。迎合,这个叫做便辟。再来,“善柔”。善以,就是他非常懂得用和悦、柔媚,重点是这个柔媚、谄媚,用这样的姿态去迷惑人,巴结奉承、谄媚、逢迎,这个叫善柔。否则你看善跟柔这两个字都很好,温柔、良善,为什么两个字加在一起就变成负面的?那就是不诚,没有诚心,假的。再来,“便佞”,就是一样,用花言巧语逢迎,佞,仁者不佞,佞就是花言巧语。总之你要了解你要交的朋友。
但是我们学佛,或者是走在传统文化这条路上,大家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把非我族类,不是朋友,就把他当敌人,千万不要这样子,我们是各走各的。因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它对传统儒家的经典也很推崇,一贯道也很推崇,甚至其他宗教,纵使他嘴巴讲的不是传统的中国儒家经典的语言文字思想,但是他们做出来的,他们的心里面的观念,道理都相通的。彼此就互相尊重,千万不要有一种不是朋友就是敌人,那种心态也是另外一种障碍。
接下来,“与人讲话,看人面色”。
学生:“与人讲话,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须强说。”
老师:这里面讲的就是要我们察言观色。观察言色,这个言有的写颜色那个颜,脸部,察颜观色,各有它的意思。这边讲言语就是跟人家讲话,看人的脸色。
“意不相投”,不需要讲,不需要勉强。俗话说,话不投机就半句多。我们要懂得察言观色,否则的话你讲的就是叫废话。刚刚不是说废话,讲废话,干嘛浪费口舌?浪费力气。所以我们又想到《论语》有这么一篇,跟这一段话道理是相通的,我们也一样念一遍,来,“孔子曰”:
学生:“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老师:好,有没有读过?有印象的请举手。有一半同学没有读过,我们就稍微讲仔细一点。孔子说,侍候于君子有三种过失。什么情况叫侍候于君子?譬如说这里的君子是指长辈,对老师、对师父、对上人,你在旁边侍候的时候,常常容易犯三种过失,这个“愆”就是过失的意思。哪三种?指在应对进退的场合,长辈言未及之,长辈在说话,没有点到你,你自己自动插嘴,这个叫做“言未及之而言”。这种情况叫做什么?急躁,急躁,心浮气躁。师父没有点名,老师没有点名,老师我知道,老师我知道,跟幼稚园一样,抢着说话。那是小孩子,如果你也是幼稚园,当然大家都可以包容你,你都已经这么大了,讲话还这样子毛毛躁躁的,那就叫做急躁。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长辈都已经讲到你了、点到你了,你却不说话、不发言。当然不发言、不说话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我不懂;第二个,我怕说错被人家笑;第三个,我心情不好,就是不想讲。不管你什么原因,你总是开个口吧!不懂就说老师我不懂。你不想说,你也就说我现在,或者说你怕说错被人家笑,你也可以委婉一点,我只是略懂一二,就怕说错了,请大家包涵。你如果说心情不好,连一个字都不吭声,就这样闷闷的,这样就很不礼貌了。这个叫做隐瞒,有所隐瞒。
好,现在可以说了,也开口说了,“未见颜色而言”,你没看人家脸色,人家现在是很严肃的,心情很闷的时候,你却在那个地方怎么样?装可爱,故意要让,我让气氛更活泼一点,然后在那边耍宝。这个叫眼睛没看清楚,盲,瞽。
这三句话讲得多好,把我们所经历过的种种的毛病,真的是一针见血,讲得很清楚、剔透、简洁扼要。我们好好记住,该说就说,不该说不要说,要说的时候要察言观色,这个都是要让我们学说话。否则想说就说,然后又胡言乱语、语无伦次,这个就不好了。说话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个,言之有物,要有内容,不要讲一些言不及义,不要讲一些没有营养的,不要讲一些胡说八道的,叫做言之有物;第二个,我记得去年就跟你们讲过,言之成理,有条理、有道理。你把握这两个原则,你站起来发言,你就不至于空洞,不至于语无伦次,不至于言语空洞。
好,接下来这一段,“当面证人”。
学生:“当面证人,惹祸最大。是与不是,尽他说罢。”
老师:这一段里头,很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证人那个“证”,你如果是自己去网路上查,有一些解释不太正确,有一点偏离,他说你当着人家的面做证人,去所谓叫做对证。不是那个意思,这个“证”是谏,直言规劝,谏正。直指,直话直说去规劝,去指出这个人的错误,当着面,重要的是当着很多人的面前。当着很多人面前,不顾情面的直言规劝,这种说话方式惹出的灾祸最大,最容易得罪人。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规过劝善,“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哪里?私室。扬善,就是要表扬他的长处、他的优点,你要在公开的场合,扬善于公堂;规过,规劝他的过失,你要在什么地方?私下的场合,私室。你不要倒过来,倒过来他会恨死你的,尤其你在公家机关、在上班场合,不管你是当部属也好、当主管也好,你统统都要记住这一句话,这是领导心理学一个很重要的。你的部属有什么样的一个长处、优点,在今天开会的时候公开给他表扬;然后他如果有什么小错误,你千万不要在这个场合揭露他,私底下跟他讲就好了,他就会很感激你了,以后你要推动什么样的一个事情,障碍就会少一点。
后面说“是与不是,尽他说罢”,意思就是说,当这个人有做错事情,不是你能够、不是你有资格去指责他,甚至当面去劝告他的,你要看你自己有没有那个分量,是不是那个合适的人选,否则的话你讲了也没有用,所以就任他去说吧!这个话是这样子,各位要善听善读,千万不要从此以后你统统都是,变成一个什么事都不管,随它去的。所以我们读书,读古书、读现代书都一样,有些东西要活,活用,不能够死在句下。如果是这样,你说好吧,任何人讲什么是非善恶,统统都不关我的事。适当机会该跟他驳正、批驳的时候,你要看情况,该表达是可以表达。如果你确实认为这个说了等于白说,你就不用浪费口舌,但是还是要在适当时机要去扭转、去改变,不是任由它这样一直下去。
接下来,“造言起事。”
学生:“造言起事,谁不怕你?也要提防,王法天理。”
老师:这个也很简单,就是“造”,制造谣言,惹出事端。当然你如果是一天到晚在那边造谣惹事的人,当然大家都会怕你,没有错,但是你也要小心,这样做你的后果还会涉及到法律问题,就算法律躲得掉,还有因果,因果报应,这个叫做王法跟天理。因果报应是自然的规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看你信不信,信到什么程度。有的人就说,不会那么倒霉吧?很难说。
再来,“我打人还。”
学生:“我打人还,自打几下;我骂人还,换口自骂。”
老师:打人、骂人会遭到人家的反驳、还手,到最后还是一样,就像自己打自己,自己骂自己一样;跟对着镜子一样,你对着镜子笑,镜子里面就笑,你对它哭,它也哭。这个都是很简单、很浅显的道理。所以在《孟子.梁惠王》里面有讲到说,曾子,曾子讲的,“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出乎尔者”,大家要警惕警惕,出乎尔,从你身上发出来的,不管是说话,不管是出手动脚,这个叫做出乎尔者,最后还是会“反乎尔者也”,这个反跟辶部那个返回的返意思一样,你怎么送出去的就怎么样接回来,这是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做出尔反尔的原来原本的本义是这里。听过出尔反尔吗?听过,可是现在的用法、现在的意思,已经跟这个不一样了。现在变成什么?你这个人一下这样一下那样子,一下说好,一下又不要,那个叫做出尔反尔;一下答应一下又后悔,那叫做出尔反尔。那是现代的用意,可是回到它的本义是这个。
有很多成语是统统都已经跟原意本义不一样了。像“不绝如缕”,听过吧?不绝如缕,有没有读过这个成语?有。现在是什么意思?是形容很多还是很少?不绝如缕,是形容很多吧?举办一个什么展览,很多人来参观,不绝如缕。可是它的本义是少的意思,是那个绳子,绳子在那个磨磨磨磨磨,绳子那个麻绳不是由很多细的纤维质卷成的吗?磨磨磨磨,磨到最后,不绝就是没有断的,没有断剩下二、三根而已,那叫不绝如缕。那就是少的意思,而且很危险了。所以很多的成语演变到现在,它的意思都跟原来大不相同了。
总之这里面出尔反尔还是原意,“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怎么样待人,人家就怎么回报你。所以不要打人、不要骂人,打到最后、骂到最后,还是骂自己、打自己。这跟佛经里面讲的,抬起头来向上吐口水,最后那口水掉到自己脸上,叫仰面自唾。
接下来,“既做生人”。
学生:“既做生人,便有生理。个个安闲,谁养活你?”
老师:“生人”,活着的人。“生理”就是生计,就是你的职业。我们闽南话,台湾闽南话说做生意怎么讲?做生理,就是这两个字。维生的方式、维生的道理、维生的理由叫做生计,就是你是做什么,从事什么行业,做生理。不过现在讲做生理就是做经商的。既然是一个活着的人,你就要有一个靠着吃饭,靠这样子养活你自己的一个行业工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安闲,“谁养活你”?爸爸妈妈养,现在不是有一批啃老族吗?不上班,爸爸妈妈还有一点积蓄,就让他继续啃啃啃,啃到最后父母亲也莫可奈何,就自求多福了。好,这个都很简单。
再来看,“世间艺业”。
学生:“世间艺业,要会一件。有时贫穷,救你患难。”
老师:好,这里我又漏掉一个校对,课文是“艺业”。“艺业”就是技艺。我们刚刚讲不是说我们一辈子都在造业吗?毕业以后就去谋职,去找一个职业,找到职业以后,不管你是从事哪个行业,都是业。这世间种种的技能、这些行业,一定要学会一种。“有时贫穷,救你患难”,特别是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一技在身,它就会帮助你度过难关。各位的未来或许说,都已经有规划了,我不用担心了,是吗?没有关系,这些技艺,像譬如说你喜欢书法你练练书法;你会乐器的,你多学几样;你会其他技能,多学几样,对你将来弘法,对你弘扬传统文化绝对有帮助的,不嫌多。
这些技能,世俗叫才艺,我们不叫才艺,我们这些都是,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最后,“游于艺”,道德仁艺,这是孔门的四个纲领。孔子的学问,道德仁,第四个字是艺术的艺,还不是礼义廉耻的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你看那个游是什么意思?像游水一样,优游自在。你写书法有没有得到乐趣一点?有的话我们就继续写;如果说没有乐趣的话,算了,不要了,不要弄得大家那么辛苦干什么,对不对?你如果会乐器的人,在那边不管是弹、吹、拉,徜徉其中,自由自在。这些都可以帮助你在以后要从事传统文化,推广弘扬教学都有帮助,所以不要放弃。你如果小时候已经有学了,就继续,不要放弃。有的人说,我原来学法律的、学商的、学医的,对以后有没有帮助?还是有帮助,所以你从前学什么,都不要放弃就对了,都可以跟你的道业相结合。
《颜氏家训.勉学》篇说,俗话讲:“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你的财产累积了成千上万,千万亿,“不如薄技在身”。怎么讲?你那些财产不是永久不变,不是永恒的。如果我们有历史眼光,你看看过去从清朝到民国,从民国又这样几年下来,有的人过去的旧的货币,旧的这些家财万贯,改朝换代以后归零,归零,真的归零,重新来。就算没有这些,也有天灾地变,财产不是五家共有吗?五家共有。所以当你一切财富统统都归零以后,怎么办?还是靠你一技在身,至少你要能养活自己。
底下,“饱食足衣”。
学生:“饱食足衣,乱说闲耍。终日昏昏,不如牛马。”
老师:“闲耍”,这个字是耍,不是要,要上面是东西南北的西,这个是而。“闲耍”就是闲暇的时候在那边嬉戏、在那边游戏、在那边消遣。“饱食”,吃得饱饱了。衣服穿得漂漂亮亮,也不冷也不热。衣食足了,剩下的时间在干嘛?胡说八道,闲耍,在那里游戏。以前的游戏是真的几个人在那边玩球,在那边跳格子什么的游戏。现在小孩子是高档的,是电子化的游戏,而且会伤眼睛,会伤那个小肌肉。一摸一玩,玩一、二个小时,小孩子的那个肌肉都还没有发育成熟,最后都僵化了;眼睛都戴眼镜了,厚厚的近视眼镜,都伤身体了。古代有古代的烦恼,现代也有现代人的困扰。
“终日昏昏,不如牛马”,“昏昏”,糊涂不辨是非,根本就连牛连马都不如,牛跟马都还会耕田、都还会拉车,人不如动物。《论语》上面这两章讲的就是这一群。“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用心指的是用在好的地方,用在向上向善的地方。他不是用在那里,用在哪里?底下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言不及义,讲话没有一句是义,义就是正当合宜的,现在叫做喝咖啡聊八卦。群居终日,古代的群居是真的人,一群人在那里,现在是line群组,一天到晚送那些、传那些贴图。我因为参加很多群组,不好意思退出,每天都要消,删掉很多无聊的。早安,一直在那边挥手,一直重复反复出现。因为你退出了以后,那个是我的学生的他们班的,他说,老师怎么抛弃我们了?不好意思,每天花在删那些就花不少时间。好了,就算不是学生辈的,同侪辈的,退休同学会的,一天到晚传养生讯息,你看来看去都是张飞打岳飞,各说各的,你到底要遵守哪一套?算了,都不要看,太多太多了。
这些讯息,这种是叫讯息。各位要分辨,讯息、知识不一样。什么叫知识?知识是从讯息里面提炼淬炼出来的,至少像我们编进教科书的,勉强算得上知识,但是这里头也有一些错误的,不是编上教科书了都百分之百正确。好了,从讯息提炼淬炼到知识,知识还不等于智慧,对不对?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叫做智慧,智慧还要再经历过,这个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讲,经历过实践,尤其是这个是敦品励学的这些知识,然后累积人生的阅历,到最后才能够成为你的智慧。
接下来,“担头车尾”。
学生:“担头车尾,穷汉营生。日求升合,休与相争。”
老师:这个“担头车尾”讲的就是说挑担的,挑扁担,拉车的。这个“头尾”其实就是一个词,担头担头,就什么头什么头,码头码头,就是这个意思。不管是挑担的、是拉车的,这个都是穷苦人家谋生的工具、谋生的工作,每天他赚的那个利润很少,我们不需要和他们在那里争得蝇头小利,在那里讨价还价。
“日求升合”,容量单位,“合”我们现在很少用,现在最小单位就是公升,一公升,或者是一般常用就是几CC多少ml,很少用到合。一百CC叫做一合,然后十合叫一升。
这个在《常礼举要》,你们有接触过《常礼举要》吗?有。里面有没有一则,“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讲的都是这些道理。所以我们读了蒙学,很多很多的不同的册子,讲的道理都一再的强调、一再的重复,问题是你能做几分?
接下来,“兄弟分家”。
学生:“兄弟分家,含糊相让。子孙争家,厮打告状。”
老师:这个都是古人讲他们的经验谈。历史上很多这些争家产的,乃至于到现代还是一样屡见不鲜。我们看看很多一些很有钱的人,亡故之后,他的子女,还有什么大房、二房、三房,好几房的,等到名分上有的都分完了以后,过几年又冒出一个名分外的,争不完。所以这里面讲的这些有关兄弟分家的事情,也是很值得我们,虽然我们的财富还没有到那么多,但是它讲的是一个原则,只要是有这种分财产的情况,该分清楚就是要分清楚。
说“兄弟分家,含糊相让”。本来相让是一件好事情,对不对?“兄弟分家”,哥哥说弟弟年纪小,分多一点;哥哥年纪大,弟弟又礼让,你分多一点,两个人就让来让去,让到最后含含糊糊,当下是美事一桩,可是留到后一代,完了,纷争来了。你看古人讲的智慧,直接切入这个情况、这个场景来谈,而不是谈那个礼让,是超越礼让另外一层了。礼让固然是好事,但是礼让也要让得清楚,不是亲兄弟明算账吗?这个真的是人情世故不得不懂,不要只是一味的让让让,让到最后反倒制造出事端来了。如果含糊相让,含糊就是马虎不清,交代不明,造成日后的争端,子孙为了争夺家产导致拳脚相向,甚至官司诉讼,就纷扰不已。“厮打”就是相打。所以相让固然是美德,也必须让得适宜、让得清楚,千万不要含含糊糊。
《论语》里面这一章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是有钱;贵是有地位,地位高。富、贵、贫、贱,不一样:贫富只是有钱没钱,跟地位无关;贵贱是地位高低,你做官,我没做官,我是平民。所以富贵是一般人所追求的、所想要的,但是不以其道得到。什么叫不以其道?不合理的,不按照正常方法你得到的。这个正常的方法就包括刚才讲的,你相让让得模模糊糊,让得马马虎虎,讲不清楚。比如说这块田,哥哥让给弟弟,弟弟让给哥哥,两个人让来让去、让来让去,后来说不然你耕一半我耕一半好了,好了,结果就是口头上说说,法律上没有给它划清楚,这个就是留给后代一些纷争的地方,这个也叫做不以其道。所以“不处也”,不处就是不要接受,不能够承受。
再来是四言的最后一则,“强取巧图”,念:
学生:“强取巧图,只嫌不够。横来之物。”
老师:横ㄏㄥˋ。
学生:“横来之物,要你承受。”
老师:“强取”就是靠着我的暴力,我有坚强的靠山,这个叫强取。巧取豪夺,“巧图”,“巧图”就是巧取,图就是谋求,据为己有。不厌其多,只嫌不够。“横来”,不讲理,巧取豪夺,凶暴,凭着你的暴力,暴力讨债集团,类似像这样的用暴力去占据地盘,这样子得来的“横来之物”。“要你承受”是什么意思?迟早会招来灾祸,意想不到的灾难。非理所得,岂能常保?好不过三代,这还是一般正常的,更何况你是非法所得。
我们看这里有四个图片,这是台北,靠北海岸那边有一个金山知道吧?有一间庙叫做慈护宫,它的正殿有四张壁画,叫做“四不足”,有四个人那个心很贪,贪得无厌,永远不满足。哪四个?看第一个是汉武帝,当皇帝了,皇帝已经是人间的至尊了,他还不满意,他还要长生不死,“汉武为君欲作仙”是第一幅,汉武帝;第二个是晋朝的一个大臣,叫做石崇,巨富,他已经横征暴敛,富甲天下,富可敌国,他的财富跟国家的预算一样多,可是他还是一天到晚觉得不够用,钱不够用,“苦无钱”;第三个是嫦娥,常常在照镜子,希望她自己能够更漂亮一点,“嫌面丑”。嫦娥都觉得自己很丑了,我们一般人不是要跳海了吗?还有一个“彭祖焚香”,一天到晚烧香,希望我还要再更长寿,“祝寿年”。总共有四幅画挂在那里,你们有机会经过那边去看看,不过看到这边大概就可以自我警惕了。
我们举石崇的例子,稍微进一步说明一下。这个石崇他的故事,在《世说新语》里面有介绍,夸奢,夸耀、奢华,“斗富夸奢,祸及亲人”。这是他的传记上面的记载说,“石崇少聪慧”,年纪小小的时候就很聪明,有勇而且有谋,有的人是有勇无谋,他是既勇且谋,勇就是勇猛,谋是头脑好。他的父亲叫石苞,临终的时候分配遗产给他的几个儿子,独独不分给石崇。父亲太了解他了,知子莫若父,他认为这个孩子,以后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致富了,就可以当一个有钱人了;其他的孩子,力量不如他这个小的,所以就把所有的家产都分配给石崇以外的孩子了。这个父亲也真有眼光。
我记得看陶朱公的传记的时候,范蠡也是讲到他的两个儿子,你们有兴趣的都可以去看《史记》,看这个《陶朱公传》,他两个儿子,长子跟次子。长子接受了父亲的使命、任务,然后要去说服一个人,父亲知道这个孩子去了一定没办法使命必达,甚至连命都可能送掉了。既然知道这样,为什么还要让他去?时势所逼,他非去不可,孩子坚持要去。于是就派第二个儿子,之后他也另外再派他小儿子去接续完成他的任务。这个都是做父亲的人,深深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优缺点。了解,可是孩子他就是固执,他一定要那么做,连父亲都改变不了他的命运。
好了,我们再看,进一步看看这个石崇是怎么样变成有钱的。从史书上面这么写,《晋书》说,“石崇为荆州刺史”,他来到荆州担任刺史。底下几句话,历史的记载就是这么简单扼要,“劫夺杀人,以致巨富”,八个字,够了。是褒还是贬?就是贬,不用多说了。劫,抢劫,夺,还杀人。这种财富你想看看,你用得安心吗?他不但安心,而且还有增无减,这种人居心是可诛。好,看看他的下场。他跟一个当时朝廷的大臣叫王恺,争豪夸奢。王恺是谁?皇帝要叫他舅舅,这个在历史上叫做外戚。一个是宦官,一个是外戚,这个宦官跟外戚在历史上兴风作浪的很多。王恺有朝廷做后盾,石崇跟他争豪夸奢。
我们就举有一个例子好了,有一天,皇帝赐给王恺一支珊瑚做的如意,珊瑚大家知道吧?珊瑚做的如意,就差不多像我们旁边这个孔子像这么长吧,他就很得意。很得意,第一个就去石崇家炫耀一下,你看,皇上赐给我的,就这样。石崇说好了,借我看一下,拿过来看一下,然后就故意不小心,啪掉到地下去,碎掉了。王恺,你竟然把皇上赐给我的宝贝的如意,珊瑚如意给我故意砸碎了。我是不小心,不小心故意的,来人,送他一支赔他,搬来一支那么长的。王恺一下鼻子摸摸,回去了,下一次再来。他们就是这样子在那边斗,叫争豪夸奢。这样一回合一回合之下,心里面就藏了怨恨了,对不对?
后来就有机会,绿珠是他的一个宠姬,宠爱的一个歌妓。王恺就藉机会叫石崇把绿珠送给我好吧,你家里面歌妓那么多,送一个给我。石崇最宠爱这一个,不要,就这样得罪了孙秀,孙秀、王恺他们都是同一个派的。得罪孙秀,后来绿珠因为这样就跳楼,坠楼而死。结局来了,孙秀就诬陷石崇,古时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就把他逮捕,处决在东市,然后绿珠就跳楼,连带着他的母亲,他的兄长妻儿,总共十五人同时被诛杀,才五十二岁而已,这就是他的下场。

好,后面是六言的,我们今天先讲到这边。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