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续小儿语》第9集 | 张清泉教授主讲



《续小儿语》(第九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各位同学,我们上个星期,已经把《续小儿语》四言的部分,已经讲完了,今天接下来要从六言的部分开始。今天的部分,我们有事先请同学们先准备,准备预讲。预讲就按照我们课本的顺序,一行一行来,一行讲完了以后,我会做一个修正或补充。不管是讲得怎么样,藉这个机会互相切磋、互相观摩;同时也看看不同的同学,大家在解说一段文字的时候,彼此之间有什么长处,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互相观摩学习。我们就开始了,首先是第一则。
学生:敬爱的张老师,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吉祥。今天要跟大家报告的,是《续小儿语》六言部分的第一则,现在先请大家一起诵读。
“修寺将佛打点。烧钱买免神明。灾来鬼也难躲。行恶天自不容。”
首先,先针对文句的部分做一个报告。第一句,“修寺将佛打点”,打点的意思是贿赂、打通关节。要请大家比较注意的是,贿赂这个赂字的读音。再来,“烧钱买免神明”,买免的意思是求取免除。所以这整句话大意是:有些人会想要藉由装修寺庙,或者是焚烧纸钱这样子的功德,来贿赂神明,希望可以免除掉自己本身所做的一些罪过。
第二句,“灾来鬼也难躲,行恶天自不容”。虽然有些人会想要这样免除灾祸,但是如果因缘成熟,因果感召来灾祸的时候,其实这样的灾祸一到,连鬼神自己都是逃避不了的,更何况我们是身为凡夫。所以只要是做了错事跟坏事,那就一定会受到因果的制裁,这个是没有办法逃避的。
但是,老和尚在讲经的时候也曾经说过,佛门之中,有求必应。其实在佛门之中,我们不是不能求,布施也一样,它的功德、福德其实是在的,只是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做得如理如法,这边就引到了一些文句来跟大家分享。
第一句,“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我们都知道,布施是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功德、福德力量,可以说是舍一而得万报的一个殊胜的善行,可是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布施的行为当作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或者是当作一本万利的生意,甚至是当作跟佛菩萨谈条件的工具。因为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那增长的只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而不会增长我们的般若智慧。而且布施很重要的一点,它并不是只是施的这一个行为,它要培养的,还要破除我们对于万法、万物的执著跟贪恋,也是藉由布施去看到众生的需要,去发起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所以老法师在讲到布施的时候就强调,我们要做到三轮体空的境界:要做到忘记了布施的自己,然后也要忘记接受布施的人,还有忘记布施的这个东西。也就是秉持着真诚、平等、正觉、慈悲这样的心,然后去体察众生的需要,这样才能真的培养出我们的智慧。
再来是,虽然布施有非常大的功德、福德力量,可能有人就会想说,这个功能不能跟我们所做的过来互相抵消?可是其实我们要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功过之间是不会互相抵消的。万法皆空,就唯有因果是不空的,就像佛陀他自己成佛之后,都还是需要接受因果的报应。这个有蛮多,就是佛陀成佛之后,接受因果报应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听过,我就不占用时间多说。既然就是连佛陀他成佛之后都要接受因果报应,那我们凡夫更是如此。所以想要避免掉因果的报应,我们只有从根本上,也就是不要再造作恶业,才能够真的根除掉报应这个后果。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从心去观照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像曾子就告诉我们:“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我们的一切言行造作都要合乎天理。而《了凡四训》里面也告诉我们:改过者,“第二要发畏心”,要知道“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所以不止我们的言行,甚至是我们的起心动念,还没有做出来的想法,也都有鬼神在做记录,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心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从这个根本下手,我们也就不必想要去贿赂神明免除罪过,自然就可以得到平安。
谢谢老师,谢谢大家。
老师:好,我们鼓励。好,同学口齿清晰,讲得有条有理,而且准备的资料也很丰富。底下我要补充的几点,一个就是刚才这个,“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这个出处从哪里出来的你知道吗?那个是你都到寺庙里面去,他们在供养的时候,叫“二时临斋仪文”,记得吧?供养佛,就是供佛的时候念的,二时,时间的时;临,面临的临;斋,斋戒的斋;临斋,仪,仪式的仪,二时临斋仪里面的文字。然后刚才白话翻译的这个部分,我给你补上这一句,“只要行恶就一定会受因果制裁”,再加一句,“上天绝不宽容”,扣到我们原来的“天自不容”,这样子语气上会比较完整一点。不加这个,意思是有包含的;加上这一句的话,可以跟原文扣得更紧密一点。其他的大概没有什么大问题。
至于说有一些词要看情况,譬如说这个“烧钱”,烧钱,如果是各地的习俗,对这个都不陌生的话,不注解也无妨;如果对外国人,恐怕他们就会问,你为什么要烧money呢?所以我们就加一个注解,“燃烧纸钱”,这个纸钱也要,如果针对对象是外国人,也要说明一下,这是中国的民间习俗,会要烧那个冥纸。现在因为有环保的观念,所以渐渐的也希望能够不要烧这个纸钱。佛教是不烧这个的,对不对?佛教是不烧这个纸钱的。
另外底下这几句,这个是因为我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有查到一本是《续小儿语》,还有《小儿语》的叫做义解,解义那个义解,作者叫做林纾,纾就一个糸字旁再一个给予的予,就是民国初年的一个翻译专家林琴南。但是我一直找不到那本书的原本,只是在网路上有查到除了正文以外,偶尔会有加几句,像评点,类似评点的那个文字,但是他没有写得很清楚,没有标识说这个是谁评点的。所以我在推测,很有可能那个版本就是林琴南解义,义解的那个文字。所以这边我也把它列出来给大家参考,他说:“鬼神原不卖福,修寺烧钱何益?人能作善修德,万福百祥自集”。鬼神也有鬼神他,因为我们学佛了解六道,天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一般民间拜的那个鬼神,他不是天道的,对不对?他是鬼道的,他六道当中属于鬼道。像我们一般民间拜的什么城隍爷,什么一些,台湾的庙太多了,绝大多数都是鬼道众生,他只是在鬼道众生里面的类似,鬼道分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财就是财产的财,他们的财产就是食物,食物多的就叫多财鬼,食物少的就叫少财鬼,一点食物都得不到的就叫无财鬼,这些食物是来自于人间给他们的祭拜的那种食物。所以鬼神也有他们自己的,类似我们人间,有他的生活,你以为他们这么容易就被你买通吗?意思就是说他不是在卖这个福报,你给我多少财物、多少食物,我就给你兑换多少的所谓的有求必应,不见得如此,要看情况。
所以你修寺也好,修寺庙也好,你烧纸钱也好,其实那个都是一厢情愿的。以佛家来讲就是你求福报,那些都是叫做有漏的功德,最后都漏掉了。所以人只要能够作善修德,就像刚刚同学讲的,你布施要三轮体空;当然这个境界很高很高,不是一般人做得到,但至少我们要心里面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朝这个目标来自我督促。所以只要我们作善修德,不是为了求福报,自自然然万福百祥自集,自动的聚集起来,聚集在你身上。你刻意要求求不到,你无心,无心插柳是柳成荫,有意栽花花不成。这是我们第一则这四句的内容。
好,接下来是第二则,“贫时怅望糟糠”:
学生:“贫时怅望糟糠。富日骄嫌甘旨。天心难可人心。哪个知足饿死。”
老师:好,先看看他的白话翻译。贫困的时候,对于粗食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富贵的时候,对美味的食物反而感到不满足。天意不能够满足人心,而有哪个人是知足饿死的?然后注解是“怅望”,怅望是情绪落寞而有所想望。“糟糠”是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等这粗劣食物。“骄嫌甘旨”,骄是骄奢;嫌是嫌弃;甘旨是美食。“天心”是天意。这里头比较有问题的是第一句,“怅望糟糠”。他还有一个,《老子》的知足不辱,只要能够常常知足,就不会遭受到耻辱,是这个意思。
刚刚讲了第一句的解释比较有点问题,“贫困的时候,对于粗食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不是这个意思,是贫困的时候失意惆怅,人在很落寞的时候,心中却盼望着我只要有糟糠,有粗劣的食物我就很满足了。这样听懂吗?怅望,刚刚讲那个怅望是失落,情绪落寞而有所想望。失落惆怅,想望,希望只要有这些一点点的,譬如说台湾话叫做泔糜仔(稀饭),或者是番薯签我就很满足了。而不是说对这些不屑一顾,你那时候没有筹码这样想,一点点这些粗糙的酒渣、米糠等等,你就要很满意了。所以这个地方可能解读上有一点小问题。
再来,天意不能满足人心,而有哪个人是知足饿死的?我现在给各位增增减减的,增一个字或减一个字,就是让你在翻译白话文的时候,那个语气更完整一点,或者语气更明确一点。有哪一个人是因为知足而饿死的?这样子那个语气就可以强调得更清楚。好,这个跟前面的一样,这没有问题。
再来就是这个“富日骄嫌甘旨”,富日跟贫时是相对应的,贫困的时候,富有的时候,这个日也是时候,所以必要的时候,这个日也要加一个注解。“骄嫌甘旨”,这个骄你如果去查那个辞典,它有很多很多的意思,这个时候你就要怎么取舍了。有时候,这两个到底我要用哪一个比较恰当?你就要看上下文的意思,看作者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骄固然有骄奢的意思,骄奢是,奢是指奢侈、浮华,不过在这里面,跟上下文的意思比较接近,应该是轻视、傲慢那个意思。骄,然后嫌,嫌是嫌弃,没有问题。是轻视,然后又嫌弃。嫌弃什么?那一些美食,甘旨就是美食。
所以你把前后两句对照一下,你贫困的时候,一点点的米糠、酒渣你就非常的,心里面就非常的满足了,就非常的渴望了;可是到了有钱的时候,满桌的美食菜肴你却还是不满意,这是两个极端对比。
再来,“天心”是天意,没有问题。这个“可”,“难可人心”,刚刚前面的PPT就没有注解。所以你们在决定要不要注解的时候,就是要考虑到学习的对象、教学的对象他的程度。像这个可,难可人心,我想一般人应该是需要加注解的。“可”你去查,有很多意思,那你就要选,到底配合上下文的意思,你要选哪一个是最恰当的,就是相称、适合的意思。天心就是天意,天意跟我们人的需求,人心的需求,没有办法跟我们完全符合的,你想要什么,老天爷都会满足你,很难,所以叫做难可人心。
好,“知足不辱”,这是《老子》讲的。
这是原来我自己准备的这几个注解,天意就是上天的意旨。如果像这个“天心难可人心,哪个知足饿死”,后面习惯上,我们如果用现代的标点符号,就是应该要加一个问号。因为我们的书上面几乎都没有用问号的,那你如果在以后要讲课的话,要让它这个语气更明确、更明白,这个问号可以适当的加进去,都没有关系。
好,接下来,换这一则。
学生:老师好,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今天跟大家报告的是“甘甜下咽不觉”这一句,然后请各位同学可以一起念这一句。
“甘甜下咽不觉。是非出口难收。可怜八尺身命。死生一任舌头。”
先针对这句的字面上跟大家分享。这句它的,就是它表面的意思并没有特别难懂,针对几个字,像“甘甜下咽不觉”,这边的甘甜就是泛指我们所有味觉的酸甜苦辣,在从嘴巴吃进去,吞下去以后,其实过了这个舌头、喉咙,我们就没有分别,你尝不出它的差别。
“是非出口难收”,是非就是我们对别人的评论、指教、褒贬,一旦说出口之后就没有办法再挽回。纵使我们今天有堂堂八尺长的,这么高大的身躯性命,很令人惋惜的就是,这一切似乎就是都掌控在这个舌头。我们跟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者是我们自己的健康身体、生命,都是由舌头在操控。“一任”就是任凭舌头在操控。
在《太平御览》里面,有一句话是跟这边可以相呼应的。在《太平御览.人事部.口》,里面有一句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穴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就是,我们的疾病大多都是由饮食不慎所引起。从小朋友到大人,像小朋友的话,会特别引起大家恐慌的,就是像肠病毒这些疾病,也是因为在吃东西的时候,手没有干净,而去摸到有病毒的东西所造成疾病;到现在年轻人,其实很多的慢性病也都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也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办法节制口腹之欲,而造成自身疾病。
“祸从口出”是灾祸是因言语失妥而致。我们在与人互动过程当中,由言语是最容易接收、最直接的。像平常在听老法师讲经的时候也有提到,就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有要我们善护三业,而口业是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老法师在讲经当中有提到,口业是我们一般娑婆世界众生最容易犯的。平常我们都会,其实一天睁开眼睛都在造口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些都是属于口业的部分,可能我们平常自己在评论是非,在讲话的过程当中,有意无意自己在造口业的时候,也都没有加以留意。所以在与人互动当中,要特别注意我们的言语是否柔和,而别人接收到的感觉,是否会造成别人的不舒服。这些都是我们在掌管自己嘴巴的时候,不管是从健康身体方面,或者是与人际关系互动方面,都是特别需要留意的。
学生记得之前有听过一个故事,它是外国翻译过来的一则小故事,是“坏脾气与钉子的故事”,故事内容大概是,一位父亲在教导自己的儿子怎么控制自己情绪性的言语的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他特别爱发脾气,他父亲为了要教会他怎么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若他继续再这样放纵自己的言语脾气,那肯定会坏了他这一生。所以父亲就用了一个善巧方便,交给他一袋钉子,跟他讲说:“每次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就在栅栏上钉上一个钉子”。小男孩也照着爸爸的话去做,每次要生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渐渐的整袋钉子快被钉完,小男孩也发现自己钉钉子的数量一天一天减少,没有像以前那么爱发脾气,他就再回去向父亲报告。爸爸就再跟小男孩教了另外一个方法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可以控制一整天不发脾气,你就再从栅栏上拔下一根钉子。慢慢的,一天一天,小男孩愈来愈能够去知道怎么样克制自己的脾气、情绪性的言语,栅栏上的钉子也都被拔完了。这时候,小男孩又很开心的跟父亲讲说,他已经把所有的钉子都清除了。这时候父亲就带着小男孩到栅栏前,看看那一整排的栅栏,跟他讲说,虽然钉子都拔完了,但是栅栏有可能回复到原本的样子吗?不可能,栅栏都已经千疮百孔。这时候小男孩才意识到,当说出去的言语造成的伤害,一旦进入了我们的心中,在心灵留下了痕迹,就不是说一句道歉或者是把话收回能够去弥补的。所以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好好的,在说话之前,不管是说话或做事都是三思而后行,然后要能够去顾虑到别人的感受,也照顾好自己,在吃东西跟说话。谢谢大家。
老师:好,很好。同学讲得也都很清楚,故事举的也很恰当。这边补充一、二点,一个就是关于“是非”,原来的解释是评论跟褒贬,也没有错;我想如果泛指一般口舌的争论也可以,这些都无妨,都可以,就一般的我们讲人家的是非,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就是一些口舌的争论,这是补充,给你做参考。
然后这个“死生一任舌头”,这个一,我们课本是注ㄧˊ,ㄧˊ任或ㄧ任,ㄧ也可以。一是完全的意思,一任就是完全任凭。在古文里头这个一有很多解释,有时候是一二三的一,数量的一,像这个一任,我当什么官,当县长当一任、当两任,可不是那个一任、两任的意思,所以这个地方最好还是念ㄧ,一任,就完全的任凭。你的死、你的生,完全的任凭三寸之间这个舌头来做决定。前面才说,可怜呐可怜呐,堂堂八尺之躯,竟然完全任由三寸之舌在那边掌控,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舌头就两个功能,就是嘴巴,嘴巴不是说话就是吃东西,吃东西,病从口入;说话,祸从口出。不管是生病也好,或者是灾祸也好,都是这个三寸不烂之舌在那里兴风作浪,在那里做决定,所以不成比例。为什么要贪吃?就满足这个三寸之间。甘甜下咽,吃下去以后不觉,不觉就是当下会觉得好好吃、好甜、辣得好舒服、辣得很痛快,可是下去以后没感觉了。你说那个什么乌龙茶喝了会回甘,回甘也是有一定的限制,也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回甘。所以为了满足这个三寸之间的,这个是味觉吧?《心经》上面怎么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后面?“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受就是感受,苦乐忧喜舍,这个味觉,还有色声香味触那个味,统统都是亦复如是,味即是空,空即是味;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你们自己去类推,亦复如是。
再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另外一个版本它是,“甘苦下咽不觉,是非出口难收”。如果大家作过对联,你就可以去判断一下,甘甜跟是非相较于甘苦跟是非,哪一个对得比较工整?甘苦吧?对。所以如果是这两个版本的取舍,我想大家会比较偏向采取甘苦下咽不觉。不管是甘的、苦的,甘的经过喉咙,经过咽喉,经过嘴巴,久而久之,过一会儿也不觉得甘,苦的也不会一直苦下去。所以甘跟苦到最后吃到肚子里面去,也没有什么差别,这样跟后面的是非也比较对应。好,就是补充这一点。
好,接下来换下一则:
学生:“因循惰慢之人。偏会引说天命。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因循”就是指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敷衍的意思。“惰慢”就是懒惰懈怠。所以就是说因循惰慢之人,就是指偷懒懈怠、不求上进的人。“偏会引说天命”,天命是指上天主宰的命运,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因果循环的道理。偷懒的人常常都会以天命来当作借口,然后推卸自己的责任,如果行有不得,都会说那是上天不给他机会,而从来都不会知道好好的反省自己。
再来“一年不务农桑”,务是指从事。是说如果你一年都不从事耕种田地,或养蚕种植桑树、农事生产的事情,那么一年就会忍饥受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唯有勤劳的工作才能有所收获,而如果只是偷懒,悠悠度日,那么就只会挨饿受冻。
同学这边有引“桑梓”做一个引申,桑梓就是我们通常都来借指故乡。《孟子.梁惠王上》篇有讲到,五亩之宅就会种桑树,然后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衣帛;而养鸡、猪、狗等家畜,然后就是照时间去养,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就是会使老有所养;按照自然的时节去种田,数口的人家就可以不会饥饿。
朱熹的《集传》里面有解释说,桑、梓二木,古代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就会种桑或种梓树,就是为了将来孩子长大之后,刚好桑树、梓树也长成了,就是让他们可以养蚕做衣服,或者是砍梓木做家具。这都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因此“桑梓”后来就会借指为故乡。
老师:同学的资料也准备得很充实,举《孟子.梁惠王》的桑梓。这里头“五十者可以衣帛”,这个衣是名词当动词用,就是穿的意思。帛,帛就是丝织品,丝帛。鸡豚狗彘,这个豚跟彘都是猪,就是养这些禽畜。
另外这个桑梓,桑树,桑树是养蚕用的,梓可以做器具。附带的补充一个词,有没有听过“付梓”?付,付就是交付给你那个付。付梓是什么意思?古时候印这个书要刻那个木刻板的,雕那个木,把字形雕在木板上面,这个木板就是用梓木做的,所以出版,书籍出版就叫做付梓,就是这个梓。这样了解了?所以我们在看书前面有一些序文上面,常常有人就会写说,写到最后,值此书付梓之际,刚好遇到这本书要交付出版的时候,承蒙作者请我帮他写序,于是个人就不揣简陋等等等等,然后就写了。付梓就是出版的意思。
好,这边稍微做一个小小的补充。不求上进、懒惰懈怠的人,常以天命为借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偏”,偏的意思还不够明确。偏是只会,你偏偏,偏就是,譬如说你偏食,你就只爱吃这个,或者是特别爱吃这个。所以常常以天命为借口,这个语气还不够明确,应该只会以天命为借口,别的不会,遇到什么事情我就推给老天爷,都怪罪给老天爷,不是我不努力,而是老天爷不帮助我、不帮我忙。你要常常保留也没有关系,常常只会以天命为借口。偏就是只或者是特别的意思。
还有一个,“引说天命”,这个引也没有解释到。引就是牵连,闽南人说牵拖,牵拖,很会牵拖。所以这个引要再加一个注解,牵连到天命,推托到天命去。其他的都大同小异,这个没有问题。“农桑”,农事生产,没有问题。
好,再下一则,“天公不要房住”。
学生:“天公不要房住。神道不少衣穿。强似将佛塑画。不如救些贫难。”
这里“天公”的意思是玉皇大帝的别名。玉皇大帝不需要人类给的房屋居住。“神道不少衣穿”,这里的神道是指神明,神的意思。神明也不需要人类给的衣服穿。“强似将佛塑画”,这里的强似有胜过的意思。这句“强似将佛塑画,不如救些贫难”,这一句如果翻成白话的话有两种选择:第一就是用强似这个字翻译成胜过,就是胜过用自己的能力塑造和画佛像的,是帮助贫穷困难的人;或者是用自己的能力塑造和画佛像,不如帮助贫穷困难的人,这句话可以翻成这两种翻法。强似将佛塑画的塑,有用泥土做成人、物的形状的意思,这个“塑”是动词;“画”是画画的意思,它也是动词。“救”是给予救,给予帮助,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不如救些贫难”的贫难是贫穷困难的人。
这里引了一个《了凡四训》的积善之方篇章里面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做利益别人的事情就是公,公的意思就是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就是真的,就是真善。如果做任何事情只是利益自己的,就叫做私,私是自私,私就是假的。即使是做了善事,如果心里还装着自己,这些善都是假善。
这里还有引了一段类似师父上人的话:佛菩萨和神明重视实质不重视形式,形式有没有没有关系。真正发利益众生的心,佛菩萨和神明没有不保佑的,没有不加持的。佛都是利益众生的,我们利益众生是供养佛心、供养佛的弘愿。心清净、慈悲,就能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做自私自利的事情,搞贪嗔痴就是搞六道轮回。凡是正神都不接受贿赂,自己巴结不上,更何况是佛菩萨?学佛,决定不能把佛像当作偶像来看待。
其实这句经文就是在教导我们,其实供养神明或者是供养佛像,我们比起做这些表面上的,佛菩萨和神明会更希望我们用这些的能力来救济那些贫穷苦难的人。谢谢大家。
老师:好。同学讲得也很清晰,口齿清晰、有条有理。这里头我要补充的是,注解“强似”。强似是胜过没有错,但是这个胜过,你刚刚讲的比较是偏重说,我胜过你那个胜过、超过,但是这里面讲是说过度的。所以你在翻“强似将佛塑画”就不太好翻,关键就在对强似这个词的理解,可能稍微方向有一点不太一样。所以强似将佛塑画,意思就是说不是用自己的能力,是你过度的去,譬如说佛寺、佛像过度的,所谓过度就是你装得金碧辉煌,过度的这样子浮华奢侈,是这个意思。花好多钱去装点,不如拿来救助贫难,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头的那个翻译,只要改这一句就可以了,过度的塑造和画佛像,不如帮助贫穷困难的人,这个样子。
再来,“神道”就是神祇的意思,加个补充的注解。
这里我讲一个题外话,前面一开始就有一个“修寺将佛打点”,“烧钱买免神明”这个我们就不管了,现在跟我们的佛法、佛家有关系的。一开头修寺将佛打点,再来这里面又说强似将佛塑画,这个跟我们过去所接触说,你建造佛寺,然后恭敬佛像或者是怎么,塑造佛像有很大很大的功德,会不会有矛盾的地方呢?你心里面一定会有起一个小小的问号,对不对?不敢随便乱批评。不管是我们讲课,或者是说有些读研究所做论文,做论文的时候,有时候面对祖师大德的著作,因为写论文难免都要正反两种意见并陈,你就会面临一个心理的挣扎,我怎么敢对祖师大德批评呢?以后你们如果要念研究所,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碰到那个问题的时候再说,我们现在先讲这个问题。
这个大家要了解的几个关键点:第一个,在明朝时代,佛教到了明朝有很多流弊。这个各位读佛教史,就应该会有这方面的一个认知。任何一个宗教也好,任何一个思想、一个派别,发展到一个高峰就会往下坡,走下坡,走下坡难免就会有一些流弊。譬如说读四书五经,古代为了科举、为了功名,结果经书变成科举考试的一个工具。所以读书人,这些秀才也好,这些士大夫,都是读孔子书的,读孔子书的怎么会有一些晚节不保,或者是有一些身败名裂的这些事迹的发生?问题就在把圣贤的经典拿来做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然后跟品行操守、德行修持脱离了、脱节了,这个问题。佛教到了明朝末年也有,不止是明朝,唐朝末年、宋朝末年,都会有类似的一些流弊。什么样流弊?譬如说僧众变成一个,譬如说他们是为躲避什么,逃避赋税、逃避兵役,或者是逃避什么,就躲到寺庙里面去出家了,出家的动机不是那么真纯,不是那么的单纯,是为了其他的原因来的;再来会有一些对僧众的威仪有所损伤的这些事情的发生;再来就是民间的一些信仰,过度的盲目崇拜,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
我们这一本《续小儿语》,它是站在儒家的立场角度,还有一般民间社会为出发点,来看待这些弊端,所以它讲出来都是属于末流,所以我们要分辨清楚的。你如果是发自真诚来供养、来拜佛、来塑造佛像,这种动机很纯粹,这是可取的。至于说你别有企图,你的动机是为了其他的不单纯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譬如前面讲说要买通或者是贿赂,或者是求不该求的这些果报,这些都是我们这里面所批驳的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自己在阅读也好,你在讲解的时候也必须要把它厘清,免得人家产生误会,说好啊,那以后我统统都不要建佛寺了,人家在募款在建佛寺的时候,我也不必去随喜了,这样子就产生一些误解了。
好,上面这一则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换底下,“世人三不过意”。
学生:“世人三不过意。王法天理人情。这个全然不顾。此身到处难容。”
首先“世人三不过意”,过意就是指良心上过得去,心安理得。就是说人生在世有三项准则必须要遵守,如果违背这些准则,就会良心不安,无法过意得去。这三个是什么呢?就是王法、天理、人情;王法就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天理就是天下因果循环的自然道理,而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情义。
“这个全然不顾,此身到处难容”,不顾就是说不予理会。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遵守前面的这三项准则,王法、天理、人情,我们就不管走到哪里,都无法有容身之处,不会为众人所包容接纳。容就是容纳、接受。
这边就是说,我们常常会听到说像法、理、情,情、理、法,理就是天理,就是指因果循环,还有自然界变化的道理。
首先是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像《庄子.杂篇》的第二十三篇,“庚桑楚”里面有说,春天万物生长,到了秋天果实会收成。像这样子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难道是无缘无故而产生的吗?庄子这边跟我们讲说,这其中就是所谓的天道,就是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再来唐诗里面有一句话是说:“四时更变化,天道有亏盈。”这边是指说月亮有阴晴圆缺,而这也是循着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这边学生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首唐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说唐朝孟郊的“感怀”的诗篇;一个是说唐朝孟云卿的“伤时”,或者说那首诗也叫做“宋郊”。
再来,天理是因果循环、善恶报应。
《尚书.汤诰》篇里面有说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汤诰》篇就是商汤打败夏桀之后,推翻夏朝而昭告天下的文书,他这边说到:天理的循环会福佑善人,降祸给恶人,所以因此才会降灾给夏朝,以彰显他的罪过。
再来《太上感应篇》里面也有说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我们人世间遭遇到不管是祸是福,这些其实都不是有所谓的门路,而一切都是我们人自己所感召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影子总是跟随着我们人一样,就是我们是无法去做分割,然后去躲开的。天地之间有掌管过错的神明,会依人所犯的罪恶轻重,来消夺人的寿命。一算就是一百天的寿命。
再来是人情。情这边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私欲七情,一个是人伦五常。就是我们常常都会听到人情,人之常情,然后就会自然而然想到我们所谓的五欲七情。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财物;好色,贪爱美色;名闻利养;食的部分就是除了食物之外,也泛指我们的物质生活;睡就是很会偷懒,这些都是所谓的地狱的五条根。
《礼记.礼运》篇里面有说到,什么是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个是所谓的七情。就是开心、愤怒、哀伤、恐惧,或是贪爱、厌恶、欲望,这七个是与生俱来,不用学就会的。就像小婴儿刚出生,吃饱了或穿暖,看到父母就会笑;而如果肚子饿了、生病,也会难过、会哭,这些都没有人教小婴儿,但是他也是天生就会的。
虽然说是不学就会,但是,难道我们可以任由五欲七情去自由的发泄吗?常常我们都会听到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前面有说过,我们人在世是必须要依天理而行,所以人情在天理的规范之下,就产生人伦五常。《孟子.滕文公上》篇有说,契在担任司徒,司徒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就教导人民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父子有亲”,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亲爱的情义;“君臣有义”,就是上位者与下属之间有道义,君,上位者会体恤下属,而下属也会效忠上位者;“夫妇有别”,就是说夫妇共同组成一个家,会分工合作,会维持家里生计,然后教育下一代;“长幼有序”,长幼之间会互相关爱,然后有所顺序的去行事;而“朋友有信”,就是朋友之间相处要讲究信用。
再来汉朝的董仲舒里面有讲到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柳宗元的《时令论》篇也有说到,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所谓的常就是我们日常之中所依循的道理。《中庸》里面就有讲到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谓的人情就是要发乎情,止乎礼,中于节。像师父上人就常常会提醒我们,要有所谓的恭敬心,敬天爱民。
再来是法,法就是国家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周礼.秋官.朝士》篇里面有讲,人民在做货财交易买卖的时候,就会以国家的法律制度去规范。而如果触犯了法令,就会以刑罚来责罚他们,使他们都会遵循道理。
《史记.循吏列传》里面有讲到,李离在担任晋国法官的时候,因为不小心的过失而错判犯人死刑,李离就向晋文公请罪,但是晋文公并不想处罚李离,最后李离就伏剑自刎,使晋文公能够匡正国家的法律。
再来,《论语.尧曰》篇有说到,周朝整顿度量衡制度,审理礼教法律制度,整饬之前被夏朝所荒废的官职,就做了这些,所以四方的政事得以通行。
再来,《孝经.五刑章》里面有讲到,孔子说:“五刑之属三千”,就是说会触犯五刑的罪条有很多。五刑就是墨、劓、刖、宫、大辟。墨就是指黥面,就是在脸上刻字;劓就是割鼻子;刖是砍脚跟;宫就是生殖器上的刑罚;大辟是指死刑。就是说会触犯五刑的罪条有很多,但是这些都没有比得上不孝来的罪过很大。像要挟君上者就是目无长上,非议圣人的人自然心中也没有王法,而不孝的人,心中也没有所谓的亲情人伦,这些都是会使社会大乱的道理。
再来《荀子.致士》篇里面有说到:“无土则人不安居”,没有土的话,人就无法安居乐业;而没有人民,也无法守护国家、守护土地。“无道法则人不至”,没有合乎道理的法律的话,人民也不会来这个国家。像这边有一个例子就是苛政猛于虎。苛政猛于虎就是说,孔子有一天和弟子走在路上,然后遇到一位老妇人,在坟墓旁边哭得很伤心。孔子出于仁者爱人的心,就请弟子子路前去关怀。子路就问老婆婆:老婆婆为什么你哭得那么伤心?老婆婆就说:因为我的公公、我的丈夫、我的孩子先后都被老虎杀死了。子路听到了就问:既然这边的老虎这么可怕,为什么你不搬走?老婆婆很无奈的说:但是这边的地方没有苛刻的法律政令。所以就是告诉我们,没有合乎道理的法律,人民也不会来这个国家。
而法律要有所推行,能推行顺遂,就是需要有君子,没有君子的话,这些道法也无法纲举目张。所以就是说:“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就是不可没有君子来推行这个法律。
再“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自古以来,虽然有良好的法律制度,但是社会人混乱的,就是常常会有这个例子。例如商鞅变法,虽然商鞅变法的结果是算成功的,使秦国大治,但是因为商鞅并没有遵循天理,也没有所谓的君子来推行这个法律,所以最终商鞅最后也是做法自毙,就是被自己的法令害到,最后秦国也只维持短短的一段时间就灭亡了。
所以王法就是需要依循天理,这样才可以德风化民,就是虽然法律定得宽疏,而也不会有所失误。
所以《老子》第七十三章有讲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论语.为政》篇也有说,以政令还有刑罚来引导规范百姓,人民就会苟免,虽然不去犯法,但是并没有羞耻心,一旦法令有所疏失,人民就会去触犯法律;而如果以道德、以礼教去规范引导人民,人民自然有羞耻心,而且都会做事合乎道义。
再来,《论语.子路》篇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如果他所作所为都合乎道义,不用特别的发布命令,人民也都会遵循道义而行。
再来,《子路》篇还有讲到,像我们如果没有依循天理的话,就会名不正,就是名实会不相符;名不正就会言不顺,我们的言行、事情都无法有所成;无法有所成,礼乐也就无法兴;礼乐不会兴起、不会施行的话,刑罚也无法合乎道理;刑罚无法合乎道理,没有所谓的有所依循的话,人民就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安措他的手足。
就像《大学》里面都会讲到:“知止而后有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我们都知道依循着天理,自然就会知道有所遵循。所以这边再做一个简单的复习,就是王法、天理、人情。天理就是有因果循环的自然变化;而人情如果没有依循天理,就会是私欲七情,但是我们需要依照天理,所以依循人伦五常的道理;而法律依循着天理,就会自然疏而不失。
最后以师父上人的话来做一个结尾:“人以善感,天以福应;人以恶感,天以灾应。”师父上人有说过,天灾都是人心感召的。是什么样的人心?就是所谓的贪、嗔、痴、慢,贪心感召水灾,愚痴感召风灾,嗔恚感召火灾,傲慢就是心不平,就会感召地震。所以我们做人要“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孝亲尊师”,最终就是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谢谢各位学长。
老师:好,同学准备的资料非常的丰富,讲话不疾不徐,从容不迫,口条清楚。不过我还是要给一点意见,这样的方式是做论文的方式,这样了解吗?这是做论文的方式,讲课资料不宜给这么多,像你补充的那些,适当的两条,最多三条就好了,其他的意思都相近。你准备这么丰富只是告诉大家,这个有这么多的资料可以做参考,这个是在你做论文,或者是你要做那种教学用的叫做教师手册,可以提供这么丰富的资料。我们以往,我记得以前有听过老师们,我的老师们他们讲说,我们讲课教学,你准备十分,只讲七分,留三分做什么?不是藏一手,是等学生发问。你讲十分,十分都讲完了,学生再问你就没得讲了,所以预留三分。也未必七分统统都讲,你要看情况,讲课就是随时要观机,当学生如果感觉已经应接不暇,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你讲个二分、三分也就打住了,就不要再继续讲下去了。
所以底下我几个小意见你参考看看。因为它正文上是讲王法、天理、人情,不过我刚刚看你的介绍是从天理先讲,再讲人情,再讲王法,有什么特别用意吗?
学生:学生这边是觉得说,不管是人情或王法,都需要依循着天理来施行,所以才会先讲天理。
老师:嗯,好,这样也很有道理。不过你讲课的时候就先讲这个,要不然学生会疑问,课文上面明明是王法先,为什么老师会从天理讲?你如果稍微交代一下,他心里面这疑惑就会自然消除。
再来,刚刚讲王法的部分,这一则里面它的主旨是讲世人,这一般人,有三件事情,有三个原则,让他要能够心安理得,所以是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一般人的立场来说的,所以你要强调的是王法对一般人的约束性,至于后面延伸到苛政的问题,就有一点偏离主题了。苛政那是站在执法者的立场,当你走偏了,你的施政过于严苛,这个时候就失去了中道,那个是来要求执法者。和这一章的主旨,主旨是针对一般人,让他良心要能过意得去,只是讲一般的王法就好了,就不必再过度解释到苛政的问题去了。
像刚刚举的是说你讲天理,这是讲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举一则、二则就好。像孟郊这个诗这个部分,再加上你也有版本的问题,像这样的资料你宁可就不要讲,就略掉了。
这个我有一个建议,国家法制,疏而不失,顺序换一下,先讲国家法制,摆在上面。就是我刚刚讲了苛政的部分,就已经跟主旨稍微有一点距离了,就不用再列那么多的资料。这些都是你做论文要延伸可以,讲课就不用那么多的太复杂,尤其到后面这些,《荀子》这些,都已经愈讲就愈离主题有一点距离了。你最后要做总结的时候,可以扣住王法怎么样怎么样,一点点带到,一点点就可以了。后面这个都很好,这个没有问题。

好,因为时间到了,休息一下。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