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字文》- 第5集


《千字文》(第五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老师:好,我们一开始先把《千字文》上个星期上过的内容,我们先念诵一遍。请大家翻开课本,第六十一页。我们先把第一段,课本的第一章,只念到“墨悲丝染,诗赞羔羊”,第一章的最后两句,大家一起来:

学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维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好,这是《千字文》的第一章,或者称第一段也可以。我们上一次是讲到“知过必改,得能莫忘”这两句对不对?今天从“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从这个部分开始。刚念过了,我们再念三遍,来,“罔谈彼短”:

学生:“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老师:好,“罔谈彼短”,“罔谈”就是不要谈论,“罔”就是不要,“彼短”就是别人的短处、别人的缺点,不谈论别人的缺点。

“靡”也是不要,“恃”就是仗恃着、依赖着。所以“靡恃”就是不要仗恃着、不要依赖着,依赖什么?自己的长处。

先说不谈别人的短处。我们每个人学了一些道理以后,自己的眼界就升高了;眼界升高了以后,很容易就拿着一把尺到处量别人。举个例子来说,各位不知道是不是上过《常礼举要》,有没有?有,有部分都上过《常礼举要》。《常礼举要》学了以后,你会发觉很多人好像都不符合上面所讲的。所以学了这个《常礼举要》以后,就发觉身边的人好像都不符合上面所说的规矩,于是常常就会指责别人,就会纠正别人的缺点。当然我们的出发点也是好意,不过有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礼是来自我要求的,我们要纠正别人之前一定要衡量看看,你跟这个人的关系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可不可以直接讲?朋友之间要达到相当的程度,相当的一定的信赖关系,你讲他的缺点,他才可以接受、他才听得进去;否则如果没有一定的交情,我们就随意的纠正他的缺点,对方会不高兴,甚至会反过来问说,那你自己有没有做到?所以这个礼,一定是我们自己先自我要求。所以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

不要仗恃着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长处,哪些是长处?每个人都有每一个人从小所接触的,譬如说才艺的部分,或者是学问的部分。才艺,譬如说你学过音乐、学过画画、学过其他的运动技能。于是你看到有类似这样的场合,那你就觉得这个是我的专长,于是在说话口气上就有点自负,甚至要一展身手。这个都是难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越感,都要表现一下。表现也要看情况,适合表现再表现,不适合表现就不要强出头,这是一点。另外,仗恃着自己有这个长处,于是这种贡高我慢的心不知不觉就增长了。譬如说,你刚好有这方面的专长,那我们办这样的活动,邀请你来参加,你就说“那个我都会了,那个我都懂了,那我都了解了”。于是就不思进取,就丧失了一个观摩的机会,或者是说不定还有一些你不足的地方,这个都是我们可以自己检讨的。我们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有时候譬如说某一部经、某一门课,你已经上过了,你已经学过一段时间了,现在我们讲堂道场又重新开这一门课,大家来听,你就说那个我听过了,于是就不想再去听了。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某方面的曾经学过了,这个叫自满,自己觉得已经够了,就不思进取。这个都是一种不够谦虚,因为学问太多了、太广了。

例如说各位有接触文字声韵你就知道,文字声韵在我们中文界是非常不容易的一门,很冷僻的学问,以前称为小学。文字、声韵、训诂,现在你如果把它再当作小学来看,那你就太小看它了。所谓的小学就是以前的蒙学,叫做小学。大学是《中庸》、《大学》那种大学,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那个大不是年纪的大小的大,而是你心智有没有成熟那种大。所以以前的小学现在变成比大学还要深。我们上过几节课的文字声韵,你如果觉得说我对文字声韵已经了解很多了,这个认知是有一点差距的。如果将来再上文字声韵,有的有进取心的,就说我还要再听一次,我还想再上一次,一方面可以复习,一方面老师讲的内容说不定有一些新增加的,这样子我们的学习才能够一直进步。否则的话,常常自满、常常自足,自己觉得说已经很不错了,这样子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丧失学习的机会。

下一句,“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这个“信”就是指诚实。我们上星期有讲过诚实,诚实就是不欺骗、守信用。“使”就是使得、令,令你怎么样,使得你怎么样。“可覆”,这个“覆”就是可以禁得起考验,禁得起各种试炼、检验。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讲话要诚实,要讲真实的话。而这些话都是可以禁得起时间考验,不是说可以欺骗短暂的时间,过一段时间,结果却被揭发出这个话是不实在的。所以这个“信使可覆”意思就是说,要讲诚实的话,而这些话都要能够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因为我们有时候在读这些文句的时候,你要看你断句断在哪里。像这四个字、四个字,四个字一句的,它的断句有时候是上二下二,有时候是上一下三,有时候是上三下一。这样了解吗?所以这一句“信使可覆”,它是怎么断的?上一下三。你不能断成二二,你断成“信使”,就变成一个诚信的使者,那意思就不一样了。“信”,“使可覆”,你要断成一三也可以,你断成一一二也可以。所以在读文言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断字、断句。我们看很多古书都没有标点,对不对?为什么没有标点?就是要训练你自己去了解文意。了解文意以后,你自然就会停顿,该停顿在哪里就停顿在哪里,那就是断句的地方,而不是人家帮你标得好好的。我们现在白话文都是标点符号已经帮你标好了,都毫不用思考,不用思考就照单全收。所以现在为了现代人读古文方便起见,很多文言文都已经帮你标点标好了。可是难免会有一些断句有争议的地方,你到底要断在哪里?像《论语》其中一章,“民可使,由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断句断在哪里,意思就差很多。有没有读过这一章?民可使由之,我写一下。

我们看看它怎么断句会有不同的意思。一个是,民,这里断一下,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这样断。这样断句以后意思是什么?民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可以让他照你的话去做,听你的话去做就好了,不可以让他知道太多。如果照这样断,它的意思就是这样,老百姓只能够让他乖乖听话,不可以让他懂太多。于是孔子的话,如果是照这样断句了,现代人就拿来批评了,这个叫做愚民政策,这个叫专制。然后因为古代就是这个君主专制,他认为说没错,儒家思想就是专制政府用来愚民政策用的。可是它的断句如果改成另外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民可使,就是老百姓如果可以使唤,可以让他听你的命令,听从你的命令、听从你的意思,这个时候就顺着他;如果他不听你的话,不可使,就要让他了解。这个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你想哪一种比较符合孔子的意思?第二个。我们现在想起来,如果站在孔子的立场,为孔子回护的话,我们当然是主张第二个。可是有没有可能是第一个?也有可能。因为古代那一种民智未开,你是出自善意的,有些事情你就教他怎么做就好,你跟他讲得太清楚,真的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他也不想了解那么多。所以孔子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变通的。就算是按照第一种断句、第一种讲法,只要你的出发点、你的存心是出自于善意的,也没有错。但是被后人曲解了,他绝对不是愚民政策,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讲得太清楚的。就像小孩子好了,小孩子你跟他说,开水很烫,在厨房不要进去、不要靠近,爸爸妈妈在煮饭的时候,那个婴儿,要学走路,要爬行的,不要让他靠近厨房。你不需要讲太清,你讲他也没有办法了解,你就叫他做,把他隔离就对了,对不对?就类似这样的情况。你要说到他了解,你除非让他去摸看看,摸看看有时就要付出代价了。所以这两种断句都有可能,都讲得通,重点是看你是什么出发心、什么出发点,用什么样的居心来看。

所以我们这个“信使可覆”,后面“器欲难量”,这个断句法都是一样,上一下三,或者是一一二,这样的断法都可以。

所以古代小孩子读这个古文,刚开始就是让他学习,了解文句,自己断句。读古书要圈点,圈圈点点,就是让你学断句。现在人家都已经帮你标点标好了,然后你再去圈点,那就不假思索,好,不用思考,就跟着圈、跟着点就好了。有没有用?没有用。我们念中文系、念研究所,很多学校都规定要圈点四书五经哪几本,要求是拿那个没有标点的。你拿有标点的来,那就是闭着眼睛这样点就好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离经断句。

再来,“器欲难量”。这个“器”就是我们的胸襟气度,有器识那个器,胸襟气度。读书人,我们现在讲读书人,读书人就是知识分子,古代叫做士,士兵那个士、士大夫那个士。读书人,这个知识分子跟一般没有读书的,古代称君子跟小人。小人也有两种含义,君子跟小人,一个是指在上位的跟不在上位的,在上位的称为君子,没有做官的一般平民,可以叫做小人,这是指地位的差别,君子小人;另外一种是品德方面的差别,品德方面的君子跟品德方面的小人,品德不良的、品德不佳的叫小人。这里面的“器”就讲我们读书人,你至少要跟一般人不一样,你的气度、你的胸襟要够大。大到什么程度?要大到难以测量。什么叫难以测量?《庄子》上面讲说:“至小无内,至大无外”。什么叫无外?没有边界,就是无穷。

时间、空间都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有三际,三际是什么意思?国际的际,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有三际。过去,过去就是以前,从前从前,很久很久以前。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找不到一个开始的起点,所以佛法上面称它为无始,没有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无终。无始无终,过去、现在、未来。可是话说回来,什么叫做现在?我讲完现,讲在的时候,那个现已经变成过去了。所以什么叫做现在?就每一个当下。我们不是说要活在当下,每一个当下。

所以这个时间,在《百法》里面它是一个假的,它是心不相应行法,是个假的概念,假立的、假设的。所谓的时间、所谓的现在,都是瞬间刹那一直变化。也就是说,未来一直穿越每一个当下,然后变成过去。是不是这样子?我们现在一直看着未来,看着前方、看着未来,每一个未来,未来一直跨越当下当下当下,跨过当下,然后就变成过去了。就像我们搭很快速的铁路火车,你如果看着远方,愈远的地方移动得愈慢,愈近的地方移动得愈快,你如果能够看到地底下,那根本看不清楚,时间就是这样一直流逝。而且地球的时间跟其他星球、其他行星的时间都不一样。我们一天是自转,自转一圈二十四小时,那你把地球的圆周除以二十四小时,看看它自转的速度有多快?这些都是数学问题,可是我们当下并没有感觉,因为我们是跟着地球同步这样子在旋转,速度是很快的、很惊人的。所以时间是无限,空间当然是无穷无尽。

所以上个星期,请各位常常去观想,那个无限远,无限遥远的地方,你就可以把你的心拉到很宽很宽很宽。常常做这样的观想,你的心量就会愈来愈宽大。心量宽大,你的气度就跟着宽大,大到难以测量,用佛学名词就叫不可思议,不可思惟、不可议论。经上就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四个字要怎么断?“言语”当然连在一起,“道断”什么意思?这个道是什么意思?说?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因为这个都是值得进一步思索,否则我们平常一些耳熟能详的文句,常常就不假思索。

古代这种两句两句相对的,你都可以用那种律诗对仗的方式去辅助解读,也就是说它的词性要相同。律诗里头有对仗,平仄要相反,可是词性要相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对黄河,这是什么词?名词。依山、入海,依跟入是什么词?先说依山尽那个尽是什么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流比较清楚,动词在哪里?在最后面。一个句子里面,通常都是只有一个动词。然后来修饰,modify,修饰那个动词的叫做什么?叫做副词。所以白日依山尽,尽是动词,依山,山是名词没有错,那个依是副词,怎么样消失?是顺着山,傍着山,依傍着山消失了。入海流,怎么流?向海里面去流。所以那个入、那个依是副词。

那我们先来看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听我这样念,我是怎么断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先看这个,这个处是什么词?这个处是什么词?心行处,心,心当然是名词;行是什么?动词吧?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苦苦、坏苦、行苦,那个行是什么意思?迁流不已,起心动念,心行就是起心动念,所以它是动词,你把它合起来当名词也可以。起心动念一定会有一个处,落到哪里去了。现在,起心动念所落的那个处所不存在了、灭亡了。所以言语这一个是途径,言语这个途径也不存在。道可以解释为说,可以解释为道路,也可以释为形而上那个境界,那个道的境界。言语这个途径已经不存在了,心起心动念所落的那个处所也灭亡,完全不存在,也就是不可思、不可议。这个叫不可议,没办法议论;这个叫不可思惟,不可思议。很抽象,心行处灭了,言语道断了。你说说不能说,当然就是不能说。整个合起来意思也是这样,也可以讲得通。

所以我们要让你的心要诚实。诚实,上次讲除了诚实,诚除了诚意、诚实以外,还有一个很实用、很重要的,就是开诚布公,要坦诚,要打开你的心胸。打开你的心胸,你才能够很开阔的让你的心无限宽广,那气度自然就能够达到难以测量。这些都是讲修身。

我们之前为各位分析了整个《千字文》的科判、脉络纲要,它是扣着一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会背了吧,会不会背?我们一起背一遍看看,好,来,大学之道:

学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老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好,这是《大学》最前面的一个很重要的、主要的经文所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从皇帝一直到一般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本。从修身为本,那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叫做八个纲目,八纲,如果讲根本,不是要从最源头的那个格物致知开始吗?那不才是最究竟的根本,对不对?为什么从中间这个修身切入?修身,而且我们讲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内圣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讲的是内圣,内在的圣贤功夫;外王是从修身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四个纲领。所以自古以来有三纲八目的说法,也有两纲八目的说法。两纲,一个就是内圣、一个外王,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跟亲民,明明德就是内圣,亲民就是外王。那三纲就把止于至善纳进来,就三纲。

可是雪公太老师说,那止于至善,前面各分配四个目,止于至善就是有纲无目,那不是很奇怪吗?所以雪公太老师他主张是两纲八目,然后止于至善再统摄这两个纲领,哪两个纲领?明明德跟亲民。明明德用一句佛家的话讲就是自度;亲民或者叫新民,有两个版本,就是化他。自行化他、自度度他,儒家讲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所以这里头,修身又被摆在外的功夫,外王的功夫。那又一切皆以修身为本,这里头就大有文章、大有学问。如果让你一开始就在那边格物致知,有没有听说王阳明格物格竹子,格到最后吐血,悟不出什么东西来。

所以修身我们先了解,修身其实已经是外表了。修身从哪里修?正心是里面的了,修身要从比较具体的,已经表现出来外在的,从哪方面修?很多儒佛的概念其实都相通了。身口意三业,身、口,意,意是在内心了,对不对?身业、口业都已经是外在看得到了。所以修身怎么修?就是从这两个部分、两个方面,言语跟行为。一般我们现在讲家庭里面要和乐,一家和乐。现在也有不和乐的家庭,不和乐的家庭会出现叫做家暴,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大概也离不开这两种,一个是言语暴力,一个是行为暴力。所以我们一般的家庭里面,达到行为暴力的程度,那当然是比较严重了,而没有达到行为暴力的程度,常常有一些恶言恶语的,这种机率还满高的,就一般家庭来讲。父母亲不和,常常恶言相向,甚至子女对父母亲也恶言相向,这些都是言语暴力。口业里面不是分成四种的时候,一个是什么?第一个是妄语,对不对?再来呢?两舌、绮语、恶口,恶口就是恶言相向,这就是语言暴力、言语暴力。当然,这些言语跟行为的源头都是意业、都是心,所以才说欲修其身先正其心。那是往上一层一直溯源,一直找源头、一直探讨,然后欲正其心要怎么样?要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是层层这样子深入的。

可是当你要修身、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格物致知,是要从修身这个外表看得到的部分来切入,由外而内。我们守戒律也是一样,先从五戒。五戒跟十善有没有发觉它差别在哪里?五戒是哪五戒?杀盗淫妄酒,对不对?这些都跟身业、口业,都是这两业,对不对?有没有讲到意业?杀盗淫妄酒,有没有触及到意业?还没有。十善业就有了,十善业就是身体杀、盗、淫,口业四条,就七条了,再加上意业贪、嗔、痴。所以修五戒、守五戒,这一生守五戒,来生可以保住人身;你修了十善,就可以生天,差别就在这里,一个是起心动念也有注意到了。

好,回到我们这边讲,修身从言语跟行为,从这个地方切入。那么“不学诗,无以言”,上个星期我们讲过了。我们要怎么样?现在是讲儒家修身的方法,儒家修行的功夫,也是一样从身口意三业。口业他怎么修?就读《诗》,《论语》上面讲的诗指的就是《诗经》三百篇,学了诗你才知道怎么说话。用现在讲,现在的语言,我们常常电线杆上面不是看到贴了几句话:“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就是身口意三业,对不对?身口意三业。所以你读过三业的,你一看就知道,存好心就是意业,说好话就是口业,做好事就是身业,就是三业要清净。

不学礼就无以立,立就是立身处世,在这个社会上立足。闽南话叫做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徛起,你在社会要跟人家立足,占有一席之地,说话要守信用、讲话要算话。不学礼就无以立。礼多怎么样?人不怪。可是又有另外一句话,叫做礼多必诈。所以到底你要怎么样拿捏?这就是要智慧。你要有礼貌,有礼貌倒不是虚假,完全是你的诚意。不学礼无以立,这个就是要做好事,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所以存好心这一条已经并到正心那里去了,欲修其身先正其心。这个条理脉络你要弄清楚,以后你们要去教小朋友也好,或者跟大人来说明这一些,你自己对儒家这一套德目条理脉络你要弄清楚,才不会混杂在一起。

佛法里头对这一些科判架构,你说要修这个戒定慧,然后怎么样修这个,按照天台的讲法,菩萨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从十信、十住这样子慢慢一阶一阶的,这个条理脉络很清楚。可是你在读儒家这些德目的时候你会发觉,有一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仁,仁义礼智信,好像你读了以后你会发觉,它的含义都会随着上下文有所改变,而且谁含摄谁,哪一个德目在上,哪一个德目在下,那个定位、那个条理脉络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这是我们读儒学,比较不容易抓到那个系统的一个困难点。可是你如果从佛法里头有一些基础了以后,有一些基本架构概念以后,你再来观照。这个就像你们学医的,你要检验,检验你的血液,血液里面有什么什么什么。通常你们在做医学检验的时候,你要看医生开的处方,你要检验是属于那个GOT、GPT的,还是检验尿蛋白的,还是检验什么血糖的,你要先指定几样。指定几样以后,你就拿什么样的试剂去测,什么样的一些器材去测,测出有没有这个。那你没有办法说,一滴血滴下去,什么里面含什么你都知道,真有那么厉害吗?这个学医的,有这么进步吗?没有。

同样的,我们在做学问也是一样,你要先有一个,譬如说你有一个佛家,尤其是思想这个东西,儒、道、佛,我们大家都因缘殊胜,都接触了佛法,你透过佛法,尤其像唯识学这样的一个非常有逻辑架构。唯识在印度里头,印度不是有“五明”吗,五明是哪五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内明,其中那个因明就是逻辑。因明入正理论,现在只有从唯识的典籍里头,就保存在那里面,因明就是现在的逻辑,逻辑很清楚。那你们上声韵学,你就会读到守温三十六字母,怎么来的?从佛学传进来以后,读诵,读诵经典,梵呗。我们声韵学那个反切,反切的概念是受到佛法声明学的影响,有声母、有韵母,声母、韵母是现在语音学的概论。声母、韵母,甚至还有声调,受到印度的声明学的影响,让我们中国的反切。反切,譬如说东,德红切,读过吧?德红切,反切有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德红,德就是反切上字,红就是反切下字,道德的德,红白的红。反切上字取它的声母,就是取声母ㄉ,下字取它的韵母,红就是ㄨㄥ,ㄉㄨㄥ东,德红切就这样来的,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来自于印度的声明学。所以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佛法的思惟架构,条理很清楚,再来检视儒家很多修身德目的概念,甚至道家的很多概念,你就可以一清二楚,就是有依据了。你没有依据的话,一片茫然,就好像我们看着天空的星星,那个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图,你不知道它的立体、它的远近深浅。我们看到天空的那个星星,看到是平面图,对不对?就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不是立体的。

所以欲修其身,要先正其心。因为我们讲《千字文》的第一章第一个段落,讲到“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各位对照一下课本,已经是这一章的最后了。后面还有“墨悲丝染,诗赞羔羊”,这是举实例、举典故。对前面这一大段,我们第一章第一段是在讲总论天地人,这是一个序论,天地人。所以讲到“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就已经是算一个尾声了,最后举两个例子,做一个总结。

所以我们看看,现在再回顾这整个段落,欲修其身要先正其心。修身刚刚说过了,修身已经列入外王的项目里头了,是外王的基础,它都是表现在外的,言语说话,说话就是已经说出来了;行为,一举手一投足,这些我们叫做言行举止,都是显现在外的,所以它是外王的第一步。内圣从正心开始,内在的。所以内外你要分清楚,不要讲到修身你就含混说,这里头是内在的,是个人的。是没有错,但是内在我们现在站在儒家的立场是把它分开来,跟正心分开来。所以要先正其心,这就是电线杆上的第一句话“存好心”。现在还看得到这三句话吧?还是有。

所以我们在弘法,常常就是要随着时代因时因地制宜。你看这三句话它就很符合现代人的这样的一个需求,你不必讲身口意三业,你就讲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叫三好。连白米的品牌也叫做三好米。三好,哪三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才真正的好。好,那我们再用一般世俗,现在很多这种,我们很多是佛法的理论,可是你如果是硬邦邦的用佛学语言去推广,有时候常常会有阻碍、会有障碍。现在很多坊间的,或者是一般的书籍上面的,或者是网路上面,很多材料都是可以让我们来做运用的,它不是用佛学语言,但是概念都相通,反而是这些比较容易受一般人接受,就跟小孩子吃药要用糖衣包起来一样。

这叫“内心安宁的征状”,征状是征兆的征,不是那个病症的症,症状是症状,征状是征状。

第一个,我们可以自我检测一下:当我们面对问题能够随机应变,不再患得患失。你如果有做到就得一分,没有的话,对不起,还没有分。面对问题,我们已经能够随机应变吗?你会不会患得患失?好,譬如说我现在要决定参加某一个班,参加这个班,我要用掉多少时间?我要用掉多少时间,又要占据我其他的什么时间,又要排挤到什么其他的活动,然后我参加这个,我得到什么,然后我会损失什么。想得好复杂,想得太多了,这叫患得患失。

我为了让各位能够学习得比较面向可以多一点,不要讲全方位,全方位是有一点说大话,就尽量能够让你每一样的学习都能够汇归到一个总目标。念佛不是一切都要回向西方吗?这就是忆佛。吃饭的时候,我就是为了往生;听音乐,我也是为了往生;吃这一顿饭,我当然也是为了往生,我不吃的话,这个身体就没办法让它维系着。所以我让你们练书法,已经经过了三个星期,这样子一路练下来。一路练习下来,不晓得各位有没有一个发觉,你看到你自己画的那些线条,有没有稍微观察到你的心要心平气和,常常都是只能持续若干分钟而已,三分钟、五分钟算不错了,有时候连一分钟都很难,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子心猿意马。

再来,接下来你会面临的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你画画画画,你写写写写,写这个左撇右捺,写写写,你要拿出来给老师看的,你会不会挑你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会吧。你看起来就杂七杂八的、乱七八糟的,这个看了人家都会笑的,这是我那个内心深处不可告人的地方,怎么可以拿出来让老师看到?你这个就是患得患失。你一直想把你最美的部分拿出来,然后那些不堪的把它遮盖起来,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是你如果要走修行这一条路,你就要突破这个心理障碍,你不能硬是要粉饰太平,这样就跟我们讲那个打开心窗违背了。你既然要学习,你就要对老师、对朋友,甚至是父母,你就要坦诚,你的缺点就是这样子。当然你不能说我就是这样子,不然你要怎么办?那是另外一种不好的心态,表示说那是要耍赖。你说对不起,我真的我现阶段就是这样子,请老师、请爸爸妈妈、请师父帮我指点指点。那个心态不一样。而不是说,不然我就这样,要不然你是要怎样?那叫耍赖。不要耍赖。所以你会患得患失,那个心就不安了、就不平静了。这个拿出来会给人家笑,这个拿出去……还好我没有给你们打分数,你们要打期末分数吗?不用吧。在学校要打分数,打分数那学生更计较,一定要拿出好看的,最好,他最满意的;可是每次往往是他认为最好的,不见得是真正的好。记得,你现阶段,你的年龄、你的经历、你的人生阅历,你现阶段、你目前认为是好的,未必是真正最后最究竟的好。

我说过那个对美的感受,现在年轻一点的都是唯美,花很漂亮,那你还没办法去欣赏松树的树皮、树干。以前都市计划还没有开发之前,有那个违章建筑。我们台中有一条有名叫柳川,柳川上面都是违章建筑,然后用架子架起来的,他们那个厕所就直接这样排下去了。以前我读书就在那个附近。我们上美术课写生,那个美术老师就带我们去那边写生,那个时候我们觉得,那个有什么好画的?好脏好乱。可是去看老师的图画纸,经过他的妙笔,那个巧笔这样勾勒几笔,什么什么趣味都出来了。所以画家的眼睛,跟我们一般人的眼睛是不一样的,诗人的眼睛也是跟我们凡人的不一样。一样的一棵树,看起来就是普通一棵树而已,经过诗人把它写到诗句里面去。我们看梅花,闻那个梅花香,我们就是这样闻就没了,看,看过就忘了;被写成诗句以后,香变成暗香,加一个暗,加一个冷,冷香、暗香,你看就有诗意了,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叫暗香?就悄悄的来,不知不觉,梅花香你不仔细闻还闻不出来,有一点酸酸的;那又叫做冷香,因为它愈冷愈开花。香气怎么会冷?所以那个诗人的形容词,经过他的妙手,那个慧眼、那个巧思,再加上妙手。妙手,当然画画是用妙手,作诗我们也是用形容的,形容他的妙手、他的手法,那就不一样了。像这样的问题,你能够没有再患得患失吗?

再来,“优游自在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刻”。刚才说过了,什么叫当下?什么叫现在?所谓的现在就是,未来穿过每一个当下,然后就成为过去了。我们能够优游自在的,像鱼儿水中游这样子,没有烦恼、没有挂碍活在当下每一刻吗?很不容易。如果你做到,你的内心安宁指数就加一分,不然还是零分。

再来,“对于争斗不再感兴趣”。这个争斗含义很广,竞争。不过这个有时候你要分清楚,你力争上游也是争,对不对?努力求学也是一种争取。曾经有人问我,“那我们现在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老师,这个算不算贪?”你们说这算不算贪心?所以我们常常会面临这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譬如说积极或消极。各位发心来这边,一辈子要弘扬传统文化,那看在志同道合的人眼里,说“哇,好精进!”很积极;看在世俗一般不了解的人的眼光里面,有没有人说你怎么那么消极?所以积极跟消极,看你挂上另外一个字,不同的字就不一样了,你对善法很积极,OK,你对恶法积极,那就不OK了;消极也一样,你对善法努力向善,你很消极,拼命往地狱里面冲,那叫恶积极。所以,善积极恶积极、善消极恶消极你要分清楚。

贪,不是一竿子打翻所有的积极都叫做贪,你看是正的还是邪的、善的还是恶的,善的就不叫贪,善的叫精进,恶的才叫做贪。所以你对那些邪的、恶的争斗,你就不再感兴趣了,这你的心就能够平静了。否则你如果对外面的一些诱因,你还是放不下,还是想去跟人家拼一下、比一下、竞争一下,这样子你心还是不安。

好,杞人忧天,杞人忧天的典故知道吗?杞是一个地名、一个国名。古代古书常常找那个宋人,《孟子》里面的揠苗助长,那是宋国人,杞国人,好像这些都是被拿来取笑的对象。他担心天塌下来的时候怎么办,这叫杞人忧天。可是你如果有那个聪明智慧,你能够知道天是怎么一回事,天到底有没有一个像天花板一样一个锅盖,那真的会塌下来,对不对?可是天它就是虚空,虚空怎么可能塌下来?就算塌下来,也有比你高的人顶住,对不对?可是这位杞人,这位先生就一天到晚在担这个心。人寿不满百,怎么样?常怀千岁忧。人寿,人的寿命,你活到一百年机率都不高了,你还担心说我活到一千岁的时候,我还爬得起来吗?我吃饭的时候还咬得动吗?人寿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不就是杞人忧天。

我们常常在做一些无谓的烦恼、没有必要的烦恼、多余的烦恼。其实日常生活里面,真的有很多无谓的烦恼、不需要的烦恼、无知的烦恼。我们因为无知,所以产生莫名的恐慌。《心经》上面怎么讲?“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什么?你看就是因为我们颠倒梦想,你才会在那边挂碍、在那边恐怖。你要先问自己,你怕什么?当下你是在怕什么?你说我就是不知道我在怕什么,莫名的烦恼、莫名的恐怖。莫名是哪个名?是明白的明还是名字的名?名字的名。那又是什么意思?无法形容的,不知的那是明白的明,当然都有意思。所以它本来是名字的名,现在大家都通用了,说不定再过几年教育部就公布,这两个都可以,这叫约定成俗。文字学不是这样讲吗?约定成俗,俗写字就是这样来的,写到最后大家都承认了。所以到底是夜以继日还是日以继夜?应该是夜以继日,对不对?白天做不完晚上加班,才叫做夜以继日。那日以继夜是什么?做什么事情才会日以继夜?睡觉。晚上睡不够、睡不饱,白天继续睡,才叫做日以继夜。现在都是颠倒。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颠倒的世界,偶尔你还要再颠倒回来看世界,那就负负得正了。

台东有一个地方,旅游的某一个景点,那个领队就会带着你躺在马路上看天空。有去过这个地方吗?躺在马路上看天空,它左右两排就是那个小叶榄仁树,你平常是这样子看的,跟这样子看、这样子看,完全不一样,看到的山、看到的那个都是倒过来的。偶尔我们需要倒过来看一下这个颠倒的世界,禅宗就是这样子,颠覆你的颠倒梦想,颠覆再颠覆就负负得正。所以不要杞人忧天。

接下来是正面的,不断如潮涌般生出感恩的心。我们常常一天到晚嘴巴挂着感恩,感恩,感恩,到最后就变成耳熟能详,就是有口无心。因为常常挂在嘴巴上面的,你像百货公司电梯小姐,欢迎光临、谢谢光临;超市的、超商的那个也是一样,就是那几句商业用语、职业用语;然后公部门就讲:先生你好,敝姓张,很高兴为你服务,都变成口头禅了。不过总比没有好。我们现在是好还要求好,精益求精,让你不只有口还要有心。所以有口有心、有口无心,我们都感受得出来,对不对?我们如果去一家小吃店,那个面店老板,来坐喔。乡下或者一些比较有人情味的老板就会这样,你就会感觉他真的是出自于自然招呼你。我去一般的素食餐馆或素食小吃店,有一些一贯道的开的,他们都会用一种措辞,你听了就会,不晓得,用国语,我现在讲有些台语听不懂,不晓得咱们要吃什么?毋知咱欲食啥?用一个咱们、用一个咱就不一样了。请问你要吃什么?所以属于那种,你们现在上词汇学、上修辞学,广告。像广告是中文的应用,台湾现在也有很多叫应用中文系,做一些文创、做一些广告文案的。像我们看宣传车、面包车,来呀来呀,什么面包,为你们推出香喷喷热腾腾的面包,刚出炉的面包,好香喔,欢迎大家来光顾。“为你们”,为你们这里头已经就把你我分得很清楚了。如果是你,你要把它修改一下,你会用什么?为谁?为大家就比较中性化。你要为大家带来、为我们带来,都可以,就是不要为你们。

我们学校师资师培班的将来都要教书,他们上台,我常常在修正他们那些措辞。你一上台,你就要自称老师怎样怎样,不要我我我怎样。更重要的是你点到学生,你们怎么样,你们怎么样,那些你们都要改成大家,这样子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所以一点小小的问题,有时候你如果稍微用心、留心一点的话,都可以做得更好。

好,现在讲你不断如潮涌般生出感恩的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骗不了人,诚意、诚实、开诚布公就是这样子。《大学》上面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好色不一定是女色,美丽的花大家都喜欢,喜欢就是喜欢;这件衣服、那件衣服,为什么要去挑衣服?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你不要强把自己喜欢的加在别人身上。有一个观念可能要大家参考一下,《论语》上面讲,“己所不欲”,怎么样?“勿施于人”。那你能不能自己给它推论,己所欲就要施于人。你认为孔子是这个意思吗?孔子会己所欲就要施于人吗?要将心比心。对,将心比心,我喜欢的好东西要跟好朋友分享,所以己所欲就要施于人;可是儒家是只有讲,孔子只有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千万不要自己就给它推论。你如果己所欲就要施于人,很危险,会产生很多障碍。

好,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谢谢。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