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字文》- 第12集



《千字文》(第十二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老师:好,我们刚刚讲到“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那在这里引一段《孟子.告子》篇的文字让大家参考。我们一起念一下,来,“孟子曰”。
学生:“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老师:好,这一章就是讲到这个爵位的问题。刚才讲“爵”,爵就是官爵,公侯伯子男,这是古代的这样,公爵、伯爵、侯爵、子爵、男爵。现在英国还有这些制度,是不是?我们常常听到什么公爵、什么伯爵,还有男爵、子爵,他是把他们的那个阶位跟我们古代的公侯伯子男结合,来对应。
所以孟子就针对这个爵位,他发表他另外一种看法。他认为这个爵位有两种:一种叫做天爵,一种叫做人爵,一种是天上的爵位,一种是人间的爵位。这个天我们上一次有说过,有三种天,一个是大自然的,科学方面所探讨的宇宙天体那个天;再来,人格天指的就是西方讲的上帝,中国人讲的老天爷,那个天。在天上,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上帝,中国人的上帝就是玉皇大帝。
那天爵就是上天,天上的爵位。我们来看看孟子怎么给它下定义,他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个叫做天爵。当然这个爵,从爵位、从官位,然后再引申出来意义。因为你爵位愈高,你就愈尊贵,所以这个爵也有把它解释成尊贵,天上、天然的尊贵,或人间的尊贵,人间爵位的尊贵。所以他说,你只要在人间用仁义忠信,这些都是修身养性,德行方面的这些修为,行仁、守义气、尽忠、守信,你重点是要继续的乐善不倦,这些都是善,仁义忠信都是善,能够乐善不倦、不疲不厌,这样做就具备有天然的尊贵。好像说老天爷已经在天庭给你安排官位,将来往生以后可以生天,可以做天上的一些官员了。
再来,什么叫人爵?人世间的公卿大夫,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公卿大夫,这叫人爵。
好,底下又是孟子的观察。古人,古代的人,修其天爵,他按照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样的自我要求,这样子来修身养性,所以自自然然的人爵从之,就是刚才讲,我们讲举孝廉。你只要德高望重,你是孝顺父母、忠君爱国、尽忠职守,自自然然你的品行就从乡里之间传名,名扬四方,然后朝廷就会找你做官,所以叫做人爵从之,这一些人间的爵位就跟着来了。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好爵自縻”,你雅操,你就操守,照你这样子去做,坚持你的雅操,自然就有好的官爵降临你身上。这是古人。
现在,今之人修其天爵,他也是照着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样子来自我修为,可是他的目的是以要人爵。这个要念ㄧㄠ,不能念ㄧㄠˋ,要就是追求,要就是求,有要求、要求。他做善事、他这个修心养性,他的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被人家推举去做孝廉、去做官,是有目的的。
讲到这边,我们又岔开一句话来讲。我们常常听到说有舍才有得,有没有?有舍才有得,意思就是说你要放得下,你要常常布施,将来你从这里面收到的回馈,你的收获、你的回报会更多,有舍才有得。但是要弄清楚,这一句话是事后的回顾反省,叫做有舍才有得,我今天能够有所得,是因为我过去怎么样的做功德,善有善报。是等到结果发生了以后、形成了以后,我自己回顾反省,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是有舍才有得。可是你在一开始,你就告诉他,你要舍,以后才会得,就变成一种功利心了,不是吗?你是为了得我才来舍。这样的居心、这样的存心,你能保证以后真的会有所得吗?所以有的人就这样去做了,结果二、三年下来,“你骗我,我做了这么多功德,怎么到现在一点回馈都没有?”这是动机的问题。当初是无心的,你现在是有意的、是刻意的,刻意为了得到回馈、得到回报,你才来播种这个善因,那个不是真的为善。
劝发菩提心,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讲到发菩提心有种种的因,真假、真伪、纯杂、大小、偏圆。所以我们那个发心有真有假、有纯有杂。真假当然就是,这不用太解释。纯杂,就是有时候里头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真,却有百分之一二十、一二成的假,这个叫杂,不纯。
所以他是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是为了求得人爵的回报才来做这些善事。有一个成语叫做“终南捷径”,听过吗?终南山,陕西有一个山叫终南山。终南山在以前常常都是一些贤人隐居的地方,于是朝廷常常就到终南山去拜访这些贤能的高人、隐居的高人,请他出来做官。好了,这个事情、这个事件风气流传久了以后,有些人就我也去终南山隐居起来,然后再想办法。想办法怎样呢?放风声。现在呢?现在这一些手段,古今的人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好的坏的都会学。我就去终南山隐居起来,然后找一些人去放话说,终南山有一位高人,然后话就传到朝廷那边去了,于是朝廷就派人来这边恭请他出去做大官,这一条路叫做终南捷径。你看任何事情总是会正反两面。天爵本来是好事情,本来就是无心,他就是这样默默的做,他不为了什么,后来机缘来临了,朝廷就请他出来做官。读孔子的书就是用之则行,有机会你就要发挥长才;舍之则藏,也没关系,没有人用,我就人不知而不愠。但是有心人,别有用心的人,他就倒过来,倒果为因,然后就是这样子的去耍心机用手段,才会叫做终南捷径,才会有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更严重的还在后头。“既得人爵”,得到官位以后,糟糕了,“弃其天爵”,那个狐狸尾巴露出来了,狰狞的面目露出来了,丑恶的一面显现出来了。这个弃,抛弃天爵。你如果继续修天爵也就罢了,对不对?可是他不是,抛弃天爵,反过来说就是为恶,为非作歹了。则惑之甚也,这是最大的迷惑,迷惑颠倒。惑之甚,甚就是极,最大的,最大的迷惑。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安享他的人爵吗?不见得,老天有眼,明察秋毫。终亦必亡而已矣,最后,最后也是走上身败名裂这一途。
这就是孟子所讲的天爵跟人爵,也是我们《千字文》这两句,“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好,了解这个天爵、人爵以后,还会衍生出一个问题来。如果各位以后把四书五经,不要说到五经,就讲到你把《论语》好好读,这里头就有很多的道理。我们有时候回归现实面,每一部经都是穷一辈子你都研究不完。研究不完的话,雪庐老人晚年,在民国六十九年,一九八0是不是?一九八0那个时候,他九十,民国六十九,他七十五年往生,九十一岁,九十一岁的高龄,开设《论语》讲习班,《论语》。四书五经,为什么最后单单发扬推广《论语》,而且一章一章讲,逐章这样讲?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论语》的重要性。在《论语》里头讲到有一些名词,透过雪庐老人的这个学问、见地,我们可以从当中获得一点点的启发,一点点就可以有很大的用途了。
在《论语》里头讲到天命。所以孟子讲天爵,你如果真的要彻底了解天爵,就有必要,你必须要进一步知道什么叫天命。孔子不是多少岁才知天命吗?五十岁才知天命。“吾”,就是我孔子,“十有五”,十五岁,“志于学”,立志向学。不是觉得很奇怪吗?孔子十五岁才上学吗?不是上学,是志于学,立志,立志向学。那立志向学,我们现在不是三岁就上幼稚园了吗?我们比孔子还早。上学归上学,幼稚园不是义务教育,不是强迫入学。小学是强迫入学,你不上学,你叫做辍学,父母亲还要被罚。那个只是入学而已,我们上次不是学了一章、读了一章吗?可与共学,未可与怎么样?适道,往道这个方向、这一条路迈进。所以孔子立志向学,就是志于道了,就往道这一条路,十五岁就志于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朝着道这个方向、这一条路迈进,否则的话就叫做背道而驰。
那志的是什么道、背的是什么道?道就很抽象。道有儒家的道、有道家的道。我们在这里就姑且方便的说。之前不是讲学有幼稚的阶段、有成熟的阶段,对不对?幼稚的阶段叫模仿。成熟的阶段叫什么?觉悟,就是觉悟。这个觉悟,觉悟了以后才是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你学了再多都是模仿,就是人云亦云。
所以我们如果学习一直停留在那边,仿冒仿冒、模仿模仿,而不领悟、不觉悟,不形成自己的东西,永远就是叫做拾人牙慧,有个成语。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人云亦云如果是圣言量,那是没问题,圣言量怎么说我们怎么说,那是没问题;而这个人如果是凡人,或者是一般的误导人的人,那你就是以讹传讹、以盲导盲、以盲引盲。
所以孔子十五志于学,就是志于觉悟之道,立志于觉悟之道,我一定要努力向学,没有成就绝不干休、绝不罢手。成就就是要有所觉悟,进一步,一步一步的往上提升。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要可以立,立住脚跟不动摇。所以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十五年时间才坚定他的信念,能够立定脚跟不动摇。立定脚跟,这个立还有像植物的根,有浅根的、有深层的根。浅根植物,像那些草本类,像菜,那个根都浅浅的。那个树木,那个根就扎根扎得很深。
三十而立,到四十才不惑,不惑就是那个根更深了。现在外面风雨很大,很多树就被这样子撼倒了,有的就连根拔起了。那能够立住脚跟不动摇的,枝叶你摧毁,我那个主干不受影响;就算那个树干被你折断了,我根还在,明年春天芽又冒出来了。
四十岁才不惑,五十终于知天命。现在人动不动,哎呀,我已届不惑之年了,我已到了知天命之年,我已到耳顺之年了。年纪是到了,但是你惑不惑?更惑,惑得更多。你知天命吗?什么叫天命?你耳顺吗?我耳背,听力障碍。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样一生的过程,树立了一个典范。那是孔子的历程,不是一般人都一样做得到,但是这是我们的目标。
所以什么叫天命?天命就是天命,就是老天爷的命令,或者就是天然的宿命、天然的命运、天生的命运,不就这样子吗?这个就是字面上的简单的意思。以前雪庐老人在上《论语》班的课的时候,就讲了这么一句话,就在讲天命的时候,就是讲,直截了当,天命就是因果。我当下一听,心里面就触动了一下,不过我那个时候年纪还很轻,只是触动而已、只是悸动而已,没有深刻的了解,但是这一句话我就牢牢记住了。不是刻意记住了,就是因为你对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某一个人怎样,你只要当下有所悸动,有震动到你的心的时候,你一辈子都不会忘,然后你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印证这一句话、去研究这一句话。当我遇到跟这句话有关系的资料的一些古人讲的话、一些道理,我就仔细的去思索,就去问为什么。
他讲这一句话,雪庐老人、雪公太老师讲这一句话,只是一个结论,它是一个结论,“天命就是因果”。因果这一句话涉及的又很复杂,有科学的因果,因果律,逻辑的因果律,有民间讲的善恶因缘果报,当然就是佛家讲的因缘果报,因缘果。那到底这个天命就是因果,怎么样的去体会、怎么样解释?我经过这二、三十年来,遇到跟这个有关的,就反复的这样思索这个问题。
读到《孟子》的天爵,你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譬如说天命,你只要跟天有关的、跟命有关的。我们常常讲,我之前跟各位讲,你遇到一个词汇,你们现在修词汇学,遇到一个词汇,你想要了解到这个词汇的含义,当然就直接翻辞典、翻字典。手头上都没有的时候,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自己脑海里面的资料库里面搜寻,只要跟这个词汇相关的、跟这个字相关的造词都把它罗列起来,你去找你要的,那大概就是这个词的词意,离不开这些范围了。
譬如说跟天有关的、跟命有关的,这样子去,跟天有关的是什么什么什么,跟命有关的什么什么什么。然后用删去法,这个不是我要的、这个不是我要的,然后我要的东西里面再缩小范围,然后再看看这个跟天命有关联的,比较关联,关系比较紧密的保留,关系比较疏远的,再慢慢的再淘汰掉,凝聚到最后那几个,就是你要的天命这两个字的概念。命就是运转,命运。运就是转,运转。命又有宿命,对不对?过去的。命还有命令。命令,如果你把它解释老天爷的命令,这一个老天爷,这个天就是比较趋向哪一个天?自然天、人格天、形上天,当中哪一个天?人格天。所以天命如果是解释为老天爷命令你的,老天爷规范你的,那就是上帝的旨意了。上帝要你这样做,所以叫天命。尽人事,然后就怎样?听天命。这个天命就比较接近这个意思。
那如果说这个命,命运、运转,天然、自然,自然的运转法则,那这个天就比较偏向什么?科学方面的,对不对?就是地球,地球科学,地球绕太阳一年、自转一周要多少时间,等等这一些行星绕着恒星怎么转怎么转,它有一定的规律轨范,这个是物理学,对不对?物理学有物理学的规律,这个就要探究到宇宙形成的时候,这个是另外一门学问,太深了,科学家到现在都还在不停的探讨。地球听说现在,地球的存在已经多少亿年了,几十亿年,对不对?几十亿年。这个用佛家的成住坏空来看,其实是几分之几而已,几千万分之一的。佛家讲到那个无始无终,成住坏空那个劫,小劫、中劫、大劫那个算法,各位知道吧?人类的寿命,从平均寿命八万四千岁开始,每隔一百年减低一岁,减减减减减减,减到最低,下限是多少?十岁;人类的生命到了十岁以后,平均寿命,然后又继续每一百年就增加一岁,增增增增增增增,就这样一增一减叫一小劫,对不对?然后二十个小劫叫一中劫。几个中劫是一大劫?四个中劫是一大劫。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算不出来了,天文数字。所以地球五十亿年,那算什么?就好像地球,一个地球你放在那个无穷无尽的太空里头,已经微不足道了。所以,如果就有形的时空来看,我们人类,我们地球是很渺小。可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法,如果就色法来看是很渺小,就心量、心法来说是无穷无尽。所以我们的心是可大可小,看你是要大还是要小。你如果目光如豆,你心胸就狭窄;心胸宽大、无限宽广,你就跟宇宙一样。所以天命,我是这样子去一个字一个字,这样子去探索、去归纳、去组合。今天没有办法,没有时间讲这么细,也是一样,只能讲一些结论。
天命,雪公讲就是因果,那我们再给它加上一些描述的形容词,就是因果律;再加一个,科学的因果律。为什么加科学两个字呢?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打着科学的招牌唬弄一般人。科学家说,你把科学拿来用,你倒是说说道理给我听看看。科学就是最讲因果律的。不过科学,一听到科学,我们常常把这个词汇的词意,往往限缩在自然科学。现在大学里头,不只是自然科学有实验室,还有社会科学也有实验室,它不是那些实验器材、那些瓶瓶罐罐。做实验,做实验不是只有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人类社会学也有很多可以做实验的。
所以我们再一个一个再给它分清楚,包括自然科学还有社会科学的因果律。自然科学的因果律,“础润而雨,月晕而风”,《易经》上面讲“履霜坚冰至”。这个是经验,老祖宗的经验,看到那个地基有一点湿润了,就知道快要下雨了,用现在的讲,就是空气里头湿度达到一定饱和了;看到月亮有月晕,旁边有一些光环,根据过去的经验,快要刮风了。础润而雨,月晕而风。还说山雨欲来风满楼,为什么有这个风先到?气流。气流就是跟水蒸气、跟空气的温度形成各种气象、各种现象,包括龙卷风、包括地形雨、落山风等等等这些,这是自然科学。
那么社会科学有没有因果律?社会学就是人类社会之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法则。《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开头有一些卷头语,话说天下局势怎么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他归纳出来了。你看历史朝代兴衰,这个朝代建立了,建国的时候,一片气象,开国气象,一切都是井井有条,大家都是人心积极向上。等到走到巅峰了以后,你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我们看到只要加一个晚,就知道那个朝代就是快结束了,晚清、晚明、晚唐、东汉末年。朝代就是这样兴兴衰衰、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一个最朴素、最简单的因果概念,就是因果律。所以社会科学讲的就是人类历史演变的一些规律。科学就是分科之学,就是把它分析条理脉络,前因后果发展的轨迹。
你自然科学的物理学,电开下去就会亮,灯就会亮,灯泡灯丝烧了一换,这个机器怎么坏了、怎么修理,这些是物理学。社会科学叫做心理学,人类演变,人类历史演变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来自于人心,人心向善向恶,人心奋发不奋发。开国气象,因为大家刚刚建立这个国家,所以还雄心万丈,处处都是学好向上。等到天下太平久了,久了以后就怎样?安逸久了以后就怠惰、就懈怠。懈怠就渐渐的怠忽政治、怠忽职守,社会风气渐渐就在演变。那个演变就是逐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风气的演变有时候变坏很快,变好不容易。从善如什么?如登,像登山那么样困难;从恶呢?如崩,崩山,雪崩,劈里啪啦一下就倒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社会风气的改变也是一样,要变坏很快。我们最近这一、二十年,整个社会风气是全球在互动影响。以前因为媒体不方便、交通不方便,所以是地方性,要改变、要影响到别的地方,要花很长的时间;现在快速了,科技发展快了,相互影响也快了。
所以自然科学跟社会科学的因果律,这个自然科学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这是物理现象;社会科学就是人类历史的演变规律,这是心理现象。一个是物理学的因果律,一个是心理,心理学、心理现象的因果律,这个都是科学。现在有很多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院它早就分得很细了,理学院、工学院,资讯,各方面的学院,各个都有。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因果关系。如果按照我们刚才这样子的说明分别,你觉得孔子所领悟的因果关系比较偏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孔子是科学家还是教育家?一般的认定就是教育家。有人要来学种菜,孔子怎么回答?我不如老农夫,“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你要学农、学耕种,你去找专业的、找农家。以前不是有九流十家,就有农家一门,对不对?所以孔子五十岁终于领悟天命是有因果关系,不是老天爷直接下命令,说规定你只能活五十岁,你只能活六十岁,你只能当皇帝,你就只能当老百姓。以前的人就比较认命,以前的社会就是,生长在农家,一辈子当农家;生长在做官的家,常常就是这样子代代相传。所以那种祖传行业,中医师,好几代的中医师;读书人,好几代读书人;农家子弟,一辈子很难翻身,所以古人很多就是认命了。
认命,可是你如果真的要改变,能不能改变?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就在第二个字,运。命是宿命,运就是运转,就要改变。讲到改变,好的不要乱改,该改的是那些不好的。现在很多是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好的都被改掉了。那就是没有智慧,我们没有智慧,才会这样乱改。
五十终于知道天命的因果关系,但是用佛家的一个说法,这个时候也只是领悟到这个道理,领悟了道理以后,接下来还要继续的有事修,对不对?佛家有一句话,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放下屠刀,怎样?立地成佛。我以前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很纳闷,这么容易?我去杀猪杀几年,然后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吗?那干嘛后来读了又要三大阿僧祇劫,谁不挑那个最方便的去做,干嘛要那么辛苦?后来知道了,见性成佛,不是真的成就三大阿僧祇劫那个佛,而是明白成佛的道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不是马上就成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佛,而是放下屠刀,当下就朝成佛的方向迈进。文王叫做望道、见道。望,看,看到了道在这个方向,不是在那边,就不要背道而驰。当我们迷路的时候,迷路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去找方向?看太阳,对不对?太阳,现在有太阳的话,太阳西边在哪里,东边在哪里,你只要方向没错,慢慢走一定会走出来;就怕你方向错了,愈走愈远。理悟之后,你就要知道后面有事修。
那么天爵,刚才讲天命就是社会科学的因果律,对不对?社会科学里头,从孔子讲知天命,到了孟子,天爵是孟子讲的。孟子讲天爵,他当然没有讲因跟果了,他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刚刚我们念过了,对不对?那你如果概念比较明白了,你就会知道,天爵,天爵是那个爵位。人爵是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这个都是具体的爵位。那孟子讲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哪一个是爵位?有仁爵、义爵、忠爵、信爵吗?不是。那你如果了解,古人讲话有时候是从因地讲,有时候从果地讲;有时候是从结果讲,有时候是从过程说;有时候是从表面说,有的时候从里面说;正说、反说,你要了解他是从哪个角度切入在说。讲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是天爵的成因,形成的原因,你按照这样子去做,就自然会得到天爵的结果。
那天爵的结果到了荀子就讲得很清楚了,荀子讲五仪,五种人格的典范。当然,这里头你如果要严格讲只有四种,扣掉那个庸人。庸人就是一般人。那士呢?士就是读书人。所以刚刚讲你要翻身,只有读书受教育。台湾在我那个年代,真的是靠受教育才有得翻身。我家境也是贫穷的,当年国中毕业,先父,家父那时候,家父也是农人,农人、工人,农暇就做工,做水泥、做木工。所以我现在有一些简单的水泥、木工、水电我都会,就小时候看着,在旁边看偷偷学的。
我国中毕业,家父就说:可以了,可以了。因为我前面的四个姐姐统统都是小学,甚至小学没毕业,小学都没念的,我父亲就不让我再升学了。不让我升学,可是学校要我去考试,因为那个学校有升学率的压力。后来是学校老师听说这个讯息,然后国中老师、国小老师两位联袂到家里面跟我父亲沟通了半天,整整半天。最后是家母,先慈出来讲话,“老师都讲那么久了,你就让他去考一考,只是去考一考而已”。后来家父说,“好吧,就去考吧”。就这样子。
我后来高中也考上台中一中,另外也考上台中师专。没有钱可以念一般高中,那个时候师专还有公费,所以唯一能选择的,其实就是没得选了,就是念公费的师专。念公费的师专,那当时考上的,跟我有另外两位,就是我们那个国中就只有那三个。我们三个同学都考上,一个是台中的一中,一个是台中师专,就是我们三个。你想那时候我如果没有去考的话,那时候,我们那个年代升学率也已经很注重了,三个跟考两个,那录取率、升学率就降了百分之三十三,学校就很在意这个事情,所以我的命运是这样改变的。因为去读师专,另外两位同学去读高中,后来他们都念大学,都是念自然科学的,理工的,现在赚的钱都比我多没有错。我因为念了师专,才有机会接触佛法,整个人生方向、命运就改变了。这个是讲我们那个年代可以透过读书教育,像我们这种穷人子弟才有机会翻身。现在,我外面听到很多声音说,这个机会好像几乎也不太有了,不太容易了,时代一直在变。
所以刚才讲那个庸人就是一般人。那有机会读书叫做士,叫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接触了教育,才有机会接触到圣人的法语,才会进一步变成君子,才向贤人、向圣人迈进。
所以所谓的天爵就是德,道德、德行充实于内在,充实于内,充于内,然后显现出来的人格典型,同时它有自然的尊贵。大家看到你是一个君子,你的那个美名也自然在你一般日常日积月累,你是一个君子,自然这个名声就传扬出来的。你如果再是一个贤人,甚至到了圣人,当然圣人也有圣人不同的含义,《孟子》上面有圣之清者、圣之时者、圣之和者等等这些,都是受人尊重,自然的尊贵、天然的尊贵。
所以刚才是天爵因果的领悟、道理的领悟、理论的领悟,然后还要再修,你要在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踏实一步一脚印这样去修,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被尊重的君子、贤人、圣人,天爵是这样来的。所以真正的天爵意思,孟子讲的应该就是指贤人、圣人。那仁义忠信、乐善不倦,那个是就因地,因的阶段来说,到了荀子就直接讲天爵的果位,叫做五仪。
这个事修我们就举蘧伯玉,《淮南子》上面讲,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活到五十岁,这个人也是应该就是知天命的。他努力这样子断恶修善、去恶行善,活到五十岁,他还是发觉,深深的感觉到自己过去四十九年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真的非常了不起。反倒是很多人很自豪,就认为自己活到七十、八十,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俯仰无愧。那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超良好,这个对修行来讲是最大的蒙蔽、最大的盲点。
所以修天爵是因,也就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孟子讲的。成就“五仪”,这个成就当然有大有小,你如果成就非常微小、微少,你还是跟一般人一样。有的人,仁义忠信只是口头上挂着,满嘴仁义道德,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还是一般庸人。那如果成就,进一步变成一个有风格的知识分子,有风骨、有担当的。《论语》上讲士,这个士、君子、贤人、圣人,《论语》上面都有各别的章节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不对?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后面呢?“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个是讲士。你可以一个一个去查,《论语》讲到。现在那个搜寻很方便,把《论语》所有的原文,有那个档案,找跟士有关的、找跟君子有关的、找跟贤人有关、找跟圣有关的,这就是它各别的含义。最后你会发觉讲什么最多?你读过《论语》就知道,君子最多。其中称赞贤人的只有谁?只有一个,“贤哉回也”。那圣呢?圣,孔子连自己都不敢称圣了。所以《论语》里面讲最多的就是君子,大家就从君子下手就对了。
我们归纳出一个简单的表,各位就知道,天命它包括理、包括事。天命的理就是因果,就是天爵的因果: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就是天爵的因;天爵的果,就是从庸人、士、君子到贤人,这是要透过修才修得来的。你没有修,你只知道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就可以得到天爵,你光这样讲,天爵就来了吗?我们光说不杀、不盗、不淫,什么三业,口业清净、身业清净、意业清净,三业清净你就可以生天。一天到晚念不杀、不盗、不淫、不贪、不嗔、不痴,你就可以生天了吗?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口而诵,心而惟,还要身体力行。一个理、一个事,这个大家学佛法,就很容易理解了。你光领悟这个道理,你荒废实务的修行,一个叫做说食数宝,一个叫做什么?说食数宝,说食数宝就是只会讲,不会做,执理废事;一个叫做滞事昧理,在《十四讲表》里头,《佛学概要十四讲表》里面讲。不能够说食数宝,光说不练,也不能盲修瞎炼。盲修瞎炼就只是做做做做,都不懂,不明白道理,那容易误入歧途。
人爵,帝王、公卿大夫。“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修天爵,从士、君子、贤人、圣人。像孔子,“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句话是韩愈说的。明天就是孔子诞辰了,本来各地都在祭孔,现在因为台风关系,有些祭孔典礼要延后了。到今天都还在祭孔,有谁到今天还在拜秦始皇吗?秦始皇得到现世报,十五年秦朝就结束了。他希望他的大业,帝王大业能够一代一代永垂不朽,所以他是第一个皇帝,叫做始皇,哪里晓得传到二世就没了,人算不如天算。孔子当年哪里有寄望说他能够子孙代代相传,传到第七十九代还被朝廷、被国家封为奉祀官,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历代的官名不太一样,实质的意义就延续到现在。这就是天爵跟人爵的不一样。那我们现在,我们都在修天爵,我们也不希望得到什么人爵。现在是做官的,叫官不聊生,不是民不聊生。民不聊生也就罢了,官也不聊生,那大家都不晓得在忙什么。
“坚持雅操”,重点在一个坚持,择善固执,“好爵自縻”。现在我们求的不是人爵,我们求的是天爵,是希圣希贤。
再举一个,举一首诗,唐朝虞世南有这一首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有没有读过?没有,题目叫做《蝉》,这个叫做咏物诗。咏物,有很多都可以拿来作题材,有动物、有植物、有日常用物、日常器物,都可以咏。雪公老师大家应该比较熟,有一首《时计钟》:“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几人长夜醒,不负转轮心”。有一些墨宝就有。还有一首叫做《残烛》,各位的课本里头有一本就引用了《残烛》。“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这是最后两句。这些都是咏物诗,藉着这些来表达内心的节操、志气。
那么这个《蝉》,就是举夏天在叫那个蝉。你们要了解蝉的生态,它为什么要一天到晚在那里叫?它的幼虫,蝉产卵以后,它的幼虫就躲在泥土里面,躲在泥土里面,蛰伏了十七年,十七年。那个虫,我们年纪稍微长一点都看过,叫做鸡母虫,ke-bó-thâng,在那个松软的泥土里面一挖开就厚厚的。为什么叫鸡母虫?因为老母鸡最喜欢吃。那个就是蝉的幼虫,它在那个泥土里面,隐身隐藏了十七年。到了第十七年,准备要蜕化、要羽化了,就从那个爬上来,从树干慢慢爬,爬爬爬爬爬爬,爬到树枝,就挂在那个地方,最后从背部裂开,就飞出来,剩下那个就是刚才讲的蝉蜕。十七年,然后它的寿命也就短短的三七二十一,三个星期左右。所以难怪它要声嘶力竭的在那里吼叫,忍了,隐忍了、蛰伏了十七年,终于见到天日了。它就不吃什么,就是喝露水而已,然后白天就这样叫叫叫叫叫,抒发,抒发十七年的郁闷。所以我们听到蝉叫声,你要忍受、你要体谅、要同理心、要包容。
所以这个“垂緌饮清露”,那个“緌”就是古代戴帽子打结以后垂下来的那个带子、那个绳子。蝉的嘴巴不就是一个尖尖的吗?用那个来形容蝉的外貌。垂緌,那个嘴巴,只喝那个干净的露水。它的声音流响,从那个疏疏落落的梧桐树叶传出来,声响就这样传出来。重点在底下这个,“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它的位置,它停留的位置很高,传出来的鸣叫声自然可以传播很远,不是藉着风在那个地方帮它散播。我们现在科技发达,有扬声器,它不是,它不必。那个蝉鸣声,有时候你看它叫叫叫叫叫,传得很远、很响亮,跟夏天晚上那个蛙鸣一样,一只青蛙就可以传好远。你不要小看它,这个大自然的现象有时候我们都疏忽掉了。这个在讲什么?一样讲天爵,你要德行崇高,你自然就声名远播。现在不是,现在都是叫做打知名度。知名度高,然后再加上是正的还是负的。曹操知名度也很高,对不对?可是万古流臭,千古流臭,不是万古流芳。
还有两句话,叫做“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扬?”麝香,你有了那样子的一个条件,自然就散发出这个芬芳的气味,你不必在那边风头,风从这边吹,你在那边散播你的香气,刻意的。
这个段落刚好结束,还有几分钟。刚刚私下有同学说那个诗歌的吟诵,上次我们有讲到,刚好吟这一首。我们就以这一首做例子,把雪庐老人他所传诵的这个吟诵调,我们已经把那个电子书,《吟诵常则》的电子书已经送过来了,各位可以跟办公室那边来请。就是雪公老师、雪庐老人亲自吟诵的唐诗,有近体诗、有古体诗,还有两篇古文。两篇古文,一篇就是《陋室铭》,一篇就是《五柳先生传》。这个录音档音质很清晰。他吟诵的是用山东济南的方言,很规律,有五绝,仄起平起;五律,仄起平起;还有七绝,仄起平起;七律,仄起平起,总共十六种格律,仄起平起再加首句入韵跟不入韵。但是它旋律是一样的,入韵跟不入韵就是长短的差别,所以再归纳起来就剩下八种,就八种吟唱调。你会了这八种吟唱调,就可以去看看近体诗哪一首是什么调,什么格律,就用这个来吟,就可以应用无穷了。
各位看这首是平起还是仄起?怎么看?平仄怎么看?首句、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就叫做平起仄起。这样了解吗?所以它是五言绝句,对不对?然后平起还是仄起?平起。首句有没有入韵?露,有没有押韵?你看它押什么韵?桐、风。这是你们有没有背过,是什么韵?是一东韵。不是一东就是二冬,一个是东边的东,一个是冬天的冬,风、桐。首句不入韵式,吟诵的时候就是我们学会念标题,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式,《蝉》,虞世南。先念这个标题,底下就是一句一句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这样子。不过这一首它的平仄有一点是,第三句有一点叫做拗体。照一般的平仄规律,你们如果了解作诗的话,流响出疏桐,这个响是仄声。居高声自远,这个声应该也是仄声。但是它是整句,这两句都是有变化。大概是这个情况。
还有五分钟,看各位有没有问题?我们到这个章节先告一个段落,那么第四章以后,下个星期再上了。那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我们就提早结束好吧?
学生:阳历是四年一闰可以理解,那我一直搞不清楚就是十九年闰七次这个部分,可以请老师解说一下吗?谢谢您。
老师:就是上次有说过,它是阳历跟阴历有差,阳历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所以它每隔四年累积了,就要多一日。那阴历它有时候一个月二十九天,有时候三十天,基本上来讲平均差不多三百六十天左右。它会误差,它有一些误差。所以误差它累积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它就会闰整个月,阴历就会多一个月,一年十三个月。有时候是两年、三年闰一次,就多一个月。它按照那个万年历,按照自古以来的一些规律、规则、习惯,然后总计十九年里面会多出七个月来,是这样子的情况。它是整个月,多整个月。像有时候重阳节两次、端午节两次、中秋节两次,阴历是用这个方式来调整,调整那个历,日历、月历。还有吗?还有什么问题?好,没有的话,我们就先下课了。好,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慈光文化,感恩您慈悲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