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报告 | 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展览的空间选择和时空演变

何捷 郭晓敏 空间人文与场所计算
2024-09-04

   

      2021年11月20-21日,何捷老师于线上参加了“第7届HGIS 论坛·历史地理与数字人文探索”,于21日上午在时空组别论坛发表了题为《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展览的空间选择和时空演变》的报告。报告以实验室2021届硕士毕业生郭晓敏同学的毕业论文《民国时期(1912-1949)上海地区美术展览的空间选择和时空演变》的部分内容为蓝本。

      本届HGIS论坛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于线上成功举办。该论坛为推进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相关数字人文研究相关领域的探索,研究成果的交流,方法路径的讨论而举办。来自全国不同学科领域的43名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分别就历史GIS的建设、书籍与地图信息的数字化、建筑及其空间的时代演变、赋税与市场如何以地图展示空间、地表信息如何通过HGIS实现可视化等专题作了27场精彩的论坛报告。实验室师生从第2届开始参加了各届活动,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圈,也为研究生和实验室工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建立了基地。本次论坛的讨论中,何捷老师也就数字人文与史学应用的相关问题,以建筑科学的数字化转型为类比,向各专业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按语


        美术展览于明末清初引入中国,并于民国时期逐渐兴盛。在展览发展过程中,其使用的空间和场所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展览本体的发展,及活动承载空间的选择和时空演进体现着其发展过程中对不同类别城市空间条件的依赖,并反映了其逐渐融入大众文娱生活的过程,蕴含着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信息。研究梳理整合了民国时期美术展览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录文本材料和图像材料等并进行数字化,引入历史地理信息技术,挖掘、量化分析空间信息,对1912年至1949年美术展览发展全过程的概况,各时间阶段内美术展览类别与举办场所用地性质间联系和空间分布的区域进行研究,并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及其与美术展览发展关系予以分析解释。

       研究丰富了上海地区美术史及城市史的研究,揭示了国内美术展览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同时还突破了传统理论研究视角的局限,借助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可视化等手段,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性。


        *  在此分享报告演示文件副本,仅供学术交流之用。文件及所有内容版权所有,未经本实验室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学术引用请以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为准。



Part 01

背景

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展览的空间选择和时空演变


The Spatial Choices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Art Exhibition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Part 02

研究介绍


Part 03

数据与方法



Part 04

现象与讨论


Part 05

结论与展望




编辑 / 杨   明

校对 / 杨书帆

执行 / 罗婧萌


相关链接






究笔记

美术展览与社会生活——新文化史转向下的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展览研究背景



课程作业

近代(1939、1947年)上海英租界外资洋行银行合作关系行为模式特征及其空间映射

近代上海外滩洋行、银行关系的解构(1939-1947)

1920年与1926年汉口原英租界及周边街道商号分布

从城市时空叙事看《海上花开》的“穿插藏闪”



学术论文

民国时期(1912-1949)上海地区美术展览的空间选择和时空演变

上海英租界的经济·文化·空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空间人文与场所计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